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爱‧穹苍(台),爱是神奇(港),葬礼

主演:本·阿弗莱克,欧嘉·柯瑞兰寇,瑞秋·麦克亚当斯,哈维尔·巴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12

《通往仙境》剧照

通往仙境 剧照 NO.1通往仙境 剧照 NO.2通往仙境 剧照 NO.3通往仙境 剧照 NO.4通往仙境 剧照 NO.5通往仙境 剧照 NO.6通往仙境 剧照 NO.13通往仙境 剧照 NO.14通往仙境 剧照 NO.15通往仙境 剧照 NO.16通往仙境 剧照 NO.17通往仙境 剧照 NO.18通往仙境 剧照 NO.19通往仙境 剧照 NO.20

《通往仙境》剧情介绍

通往仙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 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福生活着,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她的女儿已渐渐把他当成父亲。不过很快,女儿厌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而法国女人的签证也过期了,母女两人只能回巴黎。牧师(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宣扬着上帝与爱。 美国,美国男人和青梅竹马的美国女人(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意外重逢,重燃爱火。 巴黎,女儿跟她的父亲住在了一起,法国女人找不到工作,开始厌倦巴黎,于是收拾行李来到美国,找到美国男人,准备跟他结婚。 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倮·恋文豪野犬第五季谢谢水仙女女士与戴尔少女青春期这一夜72小时-黄金行动皇后的品格苏生龙王传说作祟的心人生最棒的礼物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灵异街11号食人鱼3D广东十虎苏灿之神龙摆尾青春皇家恋曲无聊现代生活如何在无脑霸总漫里艰难求生如何破获自己的谋杀案帕洛玛哺乳动物亲爱的孟买失魂急诊室的故事第八季开心超人2:启源星之战贝多芬圣诞大冒险圣诞啤酒哥斯拉学校奇谈:八年

《通往仙境》长篇影评

 1 ) 无人能抵的仙境

如果不是被人推荐到,大概一辈子也不会遇见这部电影;如果是放在两三年前,大抵也不会有耐心看完这样文艺如水的镜头语言。

我没有太多艺术背景,无法对摄影手法以及画面音乐进行多深入的点评,只能说些零零碎碎的感受。

而想把感受说出来,也是因为翻遍影评区,怎样也找不到一篇和我同样世俗的观感。

每个人都渴望触碰爱,可每个人在触碰到爱的时候都已伤痕累累。

只是我们对于那些伤痕浑然不觉,以至于我们将它们变成了对于另一人的伤害。

许多爱都是在开始考虑是否能与对方走入婚姻共度一生时戛然而止的;许多孩子都是打一出生起就注定要背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伤痛的。

如果一个人在还不能与自己的伤痛和解时就去“爱”另一个人,就去拥有一个孩子,那伤痛只能是蔓延的,并且越凿越深。

我真希望有一眼命定的爱,有相互疗愈的爱,可大多数爱不过拉拉扯扯,不过互相互相伤害。

因此我不想爱、不敢爱、更不懂爱。

我很害怕甜言蜜语,更害怕山盟海誓,它们令我生理不适,因为我早以为它们都是莫须有的存在,尽管潜意识里我仍会偶尔幻想指尖触碰、目光交汇时的暗潮涌流。

许多男人的幻想中,永远都住着一个自由如风的女子,她天真、纯净,会光脚在原野上奔跑,会亲吻树枝上垂坠的露珠,她把身体融进大自然中,把爱当作信仰朝圣。

但在现实中,女人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是某些人的上司或下属,是穿行与忙碌街道的一个个疲惫身影。

没有多少女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当然许多男人也不拥有。

但男人是可以做梦的,也可以在现实与梦境不符时或大肆抱怨或痛心疾首于现实世界的悲哀与不公。

而大多数女人已经放弃做梦了,她们只是默默承受。

我也是近几年才意识到这一点的,因为我好像从来没有将自己当作一个“女人”看待过。

这或许是我的幸运(也或许是不幸),却绝非大多数女性的命运。

忽略客观现实而呼吁所有人都去追求“自由”是对那些没有条件追求自由者最大的伤害与愚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从原本的泥沼中多挣扎出来一点点,就已经是对生命最坚韧的拥抱和最诚挚的敬重。

通常人们觉得与我交谈不用费力,不用刻意伪装,因为我不judge他人,也不怎么judge自己。

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如今都是他们过去伤痕的集合,因为我们需要适应环境以确保生存,环境将我们塑造成了如今的性格、认知、品德。

可那终究不是“我们”,每日行走的我们不过是基因与环境纠缠出的结果。

某个人的“对错好坏”并非他自己的,也是他的环境、他的文化、他的种族乃至这整个自然的跌宕起伏。

曾经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是有最原始的渴求的,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渴求出于一些环境因素不得不被压抑了,致使人们渐渐忘了自己原本最渴望的需求是什么,只是被动地追逐着自己以为自己想要的,而这种“虚假”的想要即使获得了也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满足,因此许多人活得并不开心。

但现在我慢慢觉得这似乎也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人从出生开始,除却吃喝拉撒呼吸睡觉这些本能生存需求外,并没有更多其他的需求,而所有之后我们用来定义自己的东西,都是环境赐予我们的。

我们就像是橡皮泥,放进不同的环境里,便被捏成不同的模样,而所谓的那一个“自我”的意识,不过是一连串神经连接的变化与重塑构建起的假象。

或许,当两个相爱的人互换生命的起始点,你便也不是你,TA便也不是TA了,到那时,你们还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吗,即使相遇,你们又会看见并爱上对方吗?

爱的产生看似那样突如其来,可那背后又有多少先行条件。

爱的本质可以是假设、是幻想、是杜撰、是不明所以的伪命题,但爱的感觉却是真实、是确凿、是笃定、是天海相连的生命线。

人们想要的从来不是爱的本质,而是爱的感觉。

因为本质是坚硬痛苦的,而感觉可以让人自欺欺人地活在安全世界。

我想我也找到了为何我总更偏爱生离死别或被迫分开的“悲剧”爱情故事,像是《廊桥遗梦》、像是《英国病人》、像是《花样年华》。

因为那样的故事结束在爱情最好时,没有之后现实中的风吹雨打刺骨寒心。

因为没有触及到爱的本质,所以爱的感觉得以亘古永恒。

压根不是悲剧的,对于爱来说,它们是真正的喜剧。

写影评开始,我原想用“有时我觉得人只有在找到真正的自己后,才能够真正地懂得去爱;可好像也只有真正地被爱过后,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谁又被真正爱过,谁又找到过真正的自己?

”来作为结束语的。

但文至此,我自己打破了自己原本的认知。

现在的我以为,并不存在真正的自己的,也没有人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是被限定于自然法则之中的。

我们都在追求着并不存在的自由,都在幻想着无人能抵的仙境。

我于是觉得我理解了女主角。

我想我也和她一样,身体里住着两个人,一个人真切爱你,另一个想要埋身于大地。

爱你的那个,是环境塑造的我,是我的表象,而真正的我,不过大地的一部分。

你也是大地的一部分,TA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我于是觉得我也理解了神父。

不知从何而来的爱来自环境,而一直存在的爱来自大地。

因此,如果你爱我,请你吻一吻脚下的土地。

 2 ) 文艺是不可复制的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爱情文艺片,还有大帅哥本阿佛莱克主演,于是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拜的心情从迅雷上下载了它。

但电影看到快一半时,这尼玛简直就是不成功的复制了《生命之树》,这次导演并没有挥发太多的新意在其中,仅仅是单纯的复制罢了,远不如上一步作品让我觉得有FEELING。

也许是因为我已经看了《生命之树》,再来欣赏这一步电影时,只感觉到了同样繁琐的剧情和摇晃不定的镜头,而且大部分剧情的发展与镜头的角度都很相似。

我只想对导演说:文艺是不可复制的。

 3 ) 镜头美的一塌糊涂的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诗。

像诗一样的写意随性,像诗一样的难懂,像诗一样的情感充沛,像诗一样的美不胜收。

从头到尾都被镜头里的女主角迷的一塌糊涂,甚至有一种摄像师是爱上了女主角的想法,要不怎么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真是完全是冲着摄像师去看的电影啊。

只适合一个人的时候,情绪不浮躁的时候,静静的欣赏。

要看高清,有多大片源看多大,有多高清看多高清,因为基本没有剧情没有故事线,看的完全是画面啊。

 4 ) 摘

在一场温柔的雪崩后,世界滑向远方,变成一个幽灵,或一杯灰烬。

我母亲说,我在追寻虚无飘渺的东西。

我告诉她,我更希望,自己拥有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不是这样充满确实伤痛的人生。

弱者从不能坚持到底,他们总期待对方这么做。

我内心中住着两个女人。

一个,深深地爱着你。

另一个,让我拥抱大地。

谁爱得越少,就越强壮。

 5 ) 一些杂碎

很多细节我觉得值得注意。

1. 子宫B超,为什么用一个很长的镜头。

2. 铅中毒和工业污染。

3. 电影最后一个头上都是血肩膀有纹身的躺着的人是谁? 3. 牧师和本在说话的时候,为啥两个人修钟?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工业泄露。

我其实本来以为结尾会是本和女主几年后因铅和镉中毒而死。

二是rachel mcadams说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Rachel的角色绝不是炮灰,相反,她的出现让我更无法理解男主。

男主为什么无法割舍女主?

为什么就同意结婚?

婚礼为什么只有他俩?

Rachel好可怜!!

男主和rachel可能还会好一点。

说到这里,ben和女主两个人,真的是活在人类社会之外。

他们房子的设计,和邻居晚餐时ben的假装应付,ben一个人的工作,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作息,两个人的婚礼,等等。

我不懂他们怎么应对这种影片里充斥着的极端孤独,不懂他们为什么被trap在这个地方既无法帮助小镇改变现状也无法离开。

然而主角们又有人性的一面,尤其是当Tatiana说她爸爸的地方很好玩的时候女主的沉默。

我个人有点希望两位主角(还有牧师)能够被描绘得更人性一点,像可爱又可怜的Rachel一样。

然而主角的非人性带来的这种窒息的压抑可能也是导演刻意渲染的吧。

牧师和ben真的是一个人的两个形态。

ben也是两个人格,和女主一样。

ben和牧师都是那么不合群,那么远离平凡,那么少语,沉思,不开心,和有同情心。

牧师的善,Ben偶尔藏不住的冷漠,又让我觉得他俩互补成一个人格。

Ben的感情不流露和女主的过分感情流露让我又一次question两主角的人性。

他们为何如此attached?

也许是我tooyoungtoonaive不理解吧。

导演对孤独和悲观的把握真的很厉害。

正如同ben所说,在他眼里一切都是destruction和ruin,如同理想化的爱情和现实婚姻,如同深入骨髓的孤独,如同重金属污染和代代相传的疾病,如同破产的Rachel的ranch. 夜晚小镇的房子,无所事事的日子,交替的没有意义的时间交替,夕阳和旷野,工地和噪音,都表述着没有尽头的悲观,空虚,和isolation。

配乐超棒。

小提琴逐渐升高渲染的感情太到位,haunting的主旋律也各种渲染压抑氛围。

还有就是 导演拍人 真的是很少拍正脸 倒是很多窗帘。

Rachel的房子好美,但关灯以后太可怕了。

好怕Rachel想不开。

女主发脾气时灌药,然后喷出来又让Ben灌下去,看得我很受折磨。

超级喜欢各种天空的镜头。

不同形态的云,天边的红和蓝边。

极度悲观的美。

最后,女主trust fall男主接住的镜头反复几遍,尤其是在各种纠葛和窒息般的悲观之间,浪漫死。

最后的最后,也许是牧师拯救了这个everything can go wrong的地方的一切,让可能早已崩塌的一切继续存在吧。

就想那个患病的成人居民说的那样,不要离开这里去West Kansas. 除了女主这样的超人类般自由的纠结的灵魂,可能没人能真正逃脱这个地方,尤其是没有做到去struggle with his strength的谜一样绝望的男主,我的Ben.

 6 ) 一部也许过于抽象的爱情画像

看马利克的片其实不用过多的去追究故事的细节,只需放空大脑,单纯沉浸在超美的摄影剪辑中,看的过程中能想起很多东西,关于生活,关于细节的美。

那天看完已是半夜,第二天早晨迎着晨光去上课,宁静的阳光铺满道路和草坪,瞬间感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感激那些让生活美丽的小事了。

小本的表演继续面瘫,不过还是爱他,在此片中他的形象似乎只是一个模糊了面孔的男性角色,困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对女人的抉择和生命的无意义的挣扎中。

而导演的视角大部分还是通过法国女人来展现的,她的爱,她的绝望,她的挣扎。

恋爱时同爱人灵魂合一的感觉,和他一起回到德克萨斯后面对旷野的无限孤独,两人互相相爱却无法交流的通天塔。

导演似乎想通过一个没有明确开头、结尾和具体情节的故事来体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人类相对于宇宙的渺小和绝望,并以此来展开宗教的提问和解答。

但这种抽离了世界中所有世俗的事情后体现的人类情感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没有多少意义。

比如在影片中所有主角的活动都是在田野中、路上打转奔跑,而现实中她搬到男人所在的德克萨斯州至少要找工作、与人交流、和人接触,但她似乎和这个世俗世界抽离开来,但我们看不到她的任何人格魅力、兴趣爱好,这么长的一部影片看完之后我们依然看不到几个主角有血有肉的性格,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一些特征,他们不明就里的相爱,分开,吵架,背叛,也许导演想就此体现这些人类行为的普遍性,但对人物性格缺乏刻画只让电影显得苍白。

因此,也许刚拍第一部这种文艺片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新鲜而喜欢,但如果导演继续拍这种过于文艺而缺乏任何实际深度的片,人们终究会厌倦的。

希望马利克能在他后面的片中保持他这种标志性风格但同时可以挖掘人性与环境的影响,不然能看懂他的片和愿意去看他的片的人会越来越少……

 7 ) 马力克的精致

马力克的电影。

啊,精雕细琢的马力克啊!

对于东大的同学来说,故事未免显得支离破碎,但是这就是马力克,如果马力克也讲故事他就不是马力克了。

也就是说,马力克有意识淡化了故事线,将母带——将拍摄的胶片,或者说在拍摄前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拍摄完成后,看着胶片在后期剪辑、拼接,在这个时候才赋予画面主题和立意,如果真的有主题和立意的话。

但是,作为电影,马力克的每一帧、每一秒画面都是精品,都可以当屏显,而且不是别人随便能模仿的——马力克从不被定义。

其实,作为电影,有如此精致、美妙的画面,就足够了!

更何况,还有精准的配乐——也是不被模仿的,我们还能祈求他什么呢?!

喔,忘了说了,如果你不习惯马力克,那么就像习惯了读十九世纪英国、俄罗斯的长篇,那么看马力克的电影就当是读笛卡尔、蒙田、罗素的随笔,或者就当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或者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吧,也是很有意思的。

饮食科学告诉我们,最科学的饮食不是吃最好的,不是顿顿都吃鱼翅、燕窝、鲍鱼和珍珠,而是“吃很多种”,按照科学饮食的标准每天要吃20种蔬菜、主食和肉类,才是“科学”的。

我觉得艺术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阅读、浸淫自己习惯的、喜欢的,更重要的是涉猎“百家饭”,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胃口,才能将自己养成“参天大树”;当然也才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格调、档次和审美。

所以,尝试新的东西,才是年轻、进步、成长的标志。

只有那些没什么精进空间的人,才固步自封,守着自己那可怜的“三板斧”,直到走进坟墓。

从头到尾近两个小时没有远镜头,即便有一两个中远镜头也立即拉回来,或者不超两秒切换到近景。

但是,没有远景也就算了,全片中近镜头且没有特写,即便偶尔有一个面部特写也不会超过三秒,不超过三秒就不算固定——就不能算特写嘛!

所有的,试图使用面部语言的镜头,几乎都是侧脸、侧面,而且背影、背部的镜头充斥全片。

虽如此,却并不让你感到不适,就像吸毒,反而让你喜欢这种方式,依赖这种方式了。

不像是看电影,像是看幻灯片:投屏就在你眼前,人物是纵横上下——算是放大的,就那样生硬地,几乎是哗啦一下推到了你眼前。

这感觉太美妙了。

其实这部片片是有故事的,不是没有故事。

这里的故事是以近似舞蹈的方式展开的:将婚姻对人的破坏在一个恋爱包装下呈现出来,同时恋爱对人的升华和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你也可以说是改造、破坏和重建。

这故事并没有完,而是并列着讲了另一个故事——关于信仰和真诚的故事;马力克将这两条线揉在一起,使得表面上的爱情故事有了宗教的意义,宗教的故事有了爱的意义,二者互相渗透又互相支撑、互相阐释,将创作者的意图呈现出来。

这当然很难,但是马力克基本做到了,完成度至少有85%。

所以,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是马力克的又一个里程碑。

幸福是什么?

不过是内涵了痛苦的愉悦。

宗教是什么?

不过是真诚,相信,爱。

 8 )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 2012

有意无意之间,笔者几乎已经遍阅泰伦斯•马力克的所有作品了,昨日看完他的处女作《恶土》,心里更是感慨万千。

马力克的电影,没有一部不是惊世之作,没有一部可以轻易看懂。

人们往往喜欢(更多的是被迫)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即把马力克及其电影归入视觉类,认为他的所有片子就是无与伦比的好看;这种体验在比脸大不了多少的电视屏幕上已经极为震撼,更不用说在大银幕上的了。

也有一些人认为马力克装逼范儿十足,从他的电影里根本不能看出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显然,这些感受都是对马力克的严重贬损和低估。

试想,一个大学拿到哲学学位,曾经在大学执教教授哲学,而后才逐渐转入电影界的导演,如何能够拍出一部好看不好玩儿的电影?

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不需要思考就能看懂的爆米花大片?

恐怕这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难事儿。

事实上,无论是绝美的摄影还是诗化的台词,所有这些都是在为电影的内涵和主旨服务的,《恶土》如此、《天堂之日》如此,《细细的红线》、《生命之树》如此,近日的《通往仙境》也是如此。

马力克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他眼中的世界,用影像一以贯之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命和爱的看法,这份纯粹、执着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出于偏爱还是理解,《通往仙境》都是笔者心目中马力克的最佳作品。

当然,不出所料的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理解本片的意涵。

有人称,《通往仙境》的主题不如《生命之树》宏大,甚或是“微型的《生命之树》”;在我看来,这必是出于对本片的误解或偏读。

《生命之树》的确可以称为宏大。

大至宇宙洪荒天地初开,小至最细微的心理变化,所有值得展现的东西都被马力克精心细致地展现出来。

前不久去世的罗杰•艾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认为,就视觉呈现的大胆程度而言,所有电影中可与之比肩的只有《2001:太空漫游》;而库布里克又缺乏马力克片中人的灵性。

然而,尽管敢将恐龙、星云和小哥儿俩合理共置一处,《生命之树》无疑还是缺了些章法。

毕竟,探讨“生命和爱”这样宏大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把“恐龙及其同情心”作为一个命题搬出来;《通往仙境》就完全够用了。

这里就会出现疑问:《通往仙境》居然讨论生命和爱了?

设若全片只有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个人,那它就根本没有讨论生命和爱,然而片中恰恰还出现了一个神父。

与《生命之树》不同的是,本片这回并没有再使用科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用了某种程度上与科学相对立的神学进行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男女主角的整个恋爱经历,一方面和神父相抗衡,另一方面最终又归于神父。

正如影片结尾部分神父所言,基督既在左右,也在上下,还在前后,或陪伴、或引领、或督促、或提携。

基督的无处不在,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也应如天父一样博爱宽容、怜悯身边的人们,不应为细小的事情计较不休,不应心怀仇恨,要更加坦然地面对整个世界。

最终,使女主角羞愧不已的也并不是拳脚相加,而是男主角重新投入她的怀抱,希望再次得到她的爱。

解放了道德上的自责,女主角最后终于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最终才获得了仙境般的自由感。

由以上这些分析看,《通往仙境》所探讨的问题其实一点儿也不比《生命之树》低级,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加强了马力克对于生命和爱的看法;甚至,拥有统一框架的前者要比奔放不羁、随心所欲的后者更圆融畅达,更细致入微。

无论看懂与否,有一点是不容忽视而且也不容否认的,那就是《通往仙境》中的情感表达给人感觉毫无滞涩,十分顺畅。

恋爱之初的欣喜、恋爱中出现的裂隙、并不美满快乐的婚后生活、女主角在压抑中对自由的渴望,直至最后两个仍然相爱的人不得不接受的别离,都会使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有所共鸣。

片中众多转折点的处理十分圆润老道,使本会有很大起伏的剧情在音乐和景致的配合和包裹中显得十分自然;对冲突过程的展现被降到了最低点,有时是一个眼神,而有时仅仅是一段旁白。

当然,诗意的流动性的强化,必然就导致了导致情节戏剧性的弱化,从而使观众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到运用直觉捕捉情感上(执迷不悟的也就没招儿了),这也是马力克电影的一大特点。

纵观马力克执导的六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时间还是逻辑上,它们是明显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的:以《恶土》和《天堂之日》为第一阶段,导演以犯罪为主线,使自然风景贯穿其中来弱化和稀释整个犯罪过程,同时强调了犯罪者的无辜和孤独的生存处境;以《细细的红线》和《新世界》为第二阶段,导演以征服为关键词,从征服中探讨人性,其中夹杂着十分鲜明的反暴力思想,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有力嘲讽和否定,实质上还是赞扬了善良淳朴的人性的价值;最后,以《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为第三阶段,导演通过展现婚恋和家庭当中各成员关系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在每个阶段当中,后者基本都是前者的加强和扩充,而六部影片的总体风格有保持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

比如说,马力克喜欢直接用旁白和音乐解释人物内心,从而取消了台词的表面性和模糊性;再如高度一致、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摄影风格;人物在片中大多处在“模特”的地位,表演自然写实,但完全依附于摄影的需求。

《通往仙境》作为马力克至今为止最后一个阶段的最后一部电影,显然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对于电影,年已古稀的他已经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我们也看出,他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却还远远没有终结。

什么是爱?

爱情和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差距呢?

通过对自身经历形而上的反思,马力克告诉我们,无论性别为何,如果我们只顾获取而不懂给予,只管顾影自怜而不顾他人死活,那么所谓的爱情终究是渺小、狭隘而不持久的,渴望得到爱情的人也终究只能变的愈发孤独和无助。

只有当我们能够了解并同情对方的苦难、能够安慰对方而不蜷缩于为自己划定的空间之内的时候,爱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光明才真正到来。

在电影结尾,女主角猛然回望,曾经在片头出现过的、留有男女主角旅行足迹的圣米歇尔教堂山(Mont St. Michel)又一次出现在了视野的尽头。

经历了一番痛彻心扉的爱情之后,教堂对于女主角肯定不再仅仅意味着承诺和约定;仙境现在终于出现在眼前,通往仙境之路也已经悄然铺就。

 9 ) 仙境,的确不能人人皆去

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的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

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

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

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

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

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

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

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

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

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

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

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

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

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

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

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

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

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

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10 ) To the Confusion

我自以为是个文艺女青年。

早前在这边电影院看到这部片的预告,我想哇,好唯美的感觉。

好多镜头好像搜索里的高圆圆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些画面。

烟灰色毛衣,棉布吊带,牛仔裤,隐隐约约的夕阳,草地。

但是,过多的女主角自顾自地玩耍,与男主角天真烂漫地追逐,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个女人,一个男人。

通篇顾影自怜,我实在受不了。

我从没在电影院期待一个电影赶紧结束,法语说的让我反胃极了。

突然女主就出轨了。

就这个最能算情节的情节,也莫名奇妙,她和一个只有一面之缘奇丑无比的一个开卡车拉大树根的男人就上了床,突然男主就生气了,突然他俩又好了。

我硬着头皮看下去,画面是美,女主也美,够瘦,尤其锁骨形状。

但看多了她那副忧伤的模样,我觉得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心烦厌倦。

我在后半段就想,啊,不在于你好不好看,而在于你有一个美好的性格,才会遇见love that loves you(这是台词)。

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无比煎熬。

真的。

从没一部片子能让我这样别扭。

就好比前两篇影评说,导演多么的完美主义多么追求夕阳的刹那,但那又怎么样。

不接地气地伤神,莫名奇妙地叩问上帝,谁也帮助不了你开阔心境。

来来去去想要去探讨爱,信仰,我从哪来到哪里去的宏大命题,却建立在一对琼瑶男女身上,女的忧伤快死了,男的在一边配合忧伤,看的人实在是难受。

大喊自由,在旷地里尖叫你想飞,简直是幼儿园段位。

其实这个片,基本就是刘若英自己神经兮兮40岁了拍了个16岁少女情怀总是湿的短片叫《爱情限量版》的专业升级版,想看这个片子童鞋看看那个感受一下湿人矫情做作的感觉就行了。

哎,其实我很喜欢刘若英的。

但是我觉得女人上了年纪,还搞少女小清新实在让人难受。

我也挺喜欢高圆圆,但是她也是三十多岁永远演戏像念台词。

马利克一把年纪,还要在拍青年男女的爱情,还拍成这个样子,真的让文艺青年喜欢也难啊。

我最多在豆瓣给这部片多打一颗星星,来支持所谓文艺。

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内容空洞,主题妄想宏大,永远没有用处。

适度文艺。

停止装逼。

当然,搜索也很难看,比这个通往仙境还难看。

《通往仙境》短评

沒有生命之樹那麼的大,不同語言穿插在這種文藝的畫面裡很美,陽光更美,但總歸對這類片子集中不了精神,兩星半

6分钟前
  • Archipiélago
  • 较差

这算啥,宗教片?

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较差

蠢女人,自私又无趣。

10分钟前
  • 福 禄 夀
  • 很差

居然收获了这么多掌声,还有人喊bravo,究竟是怎么了,虽然我也没多喜欢生命之树,但这片光从主题和立意上就低生命之树好几个档次,风景少了是好事,但仍然全片旁白,对话台词如此弱化,这还是电影吗。如此,演员在影片中的地位下降到与风景同等的层次,真的是一种很自私的导演方式@威尼斯电影节

11分钟前
  • jj73浅之
  • 较差

应该叫通往梦境才对

13分钟前
  • Mr. 狐克斯
  • 较差

想拍婚纱写真的同学请联系特伦斯·马利克

18分钟前
  • 张小强
  • 很差

sorry i dont like

21分钟前
  • 煮夫甚尔
  • 还行

糖水电影

25分钟前
  • yellow
  • 较差

粗心性急的人真心不适合看这种细节控导演的电影,但这导演每一部新片我都忍不住看,松散的情节飘忽的镜头神经质的主人公,对导演一直是路人粉,可能是我不懂得欣赏,不过女主的美我倒是发现了

26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Si l’alliance de la photographie somptueuse et de la musique classique aboutit toujours à la conception d’une dimension céleste au-delà du sensoriel, Malick recycle son propre académisme enchaînant la superficialité imagière successive dépourvue de toute substance

29分钟前
  • KUMA
  • 还行

在开场的法语念诵中找到了合适的进入方式:一种广告大片,而它传达的只有信与爱。马力克的镜头下,世间万物恢复自然原貌,明星与普通人别无二致。或许是一部只有转场镜头的电影:和梅卡斯一样,他把琐碎的空白作为生活的真谛,但在这里没有作者的影子,只有摄影机这只纯真的眼眸。时光的流转激起一阵眩晕,我们还未来得及看清什么就已结束。

33分钟前
  • Stiles
  • 力荐

13:25看过。看小本游泳。用蓝光碟看到,看到睡着。

34分钟前
  • royalwyx
  • 较差

完全没剧情可言就当看风景!

39分钟前
  • 小浣熊
  • 较差

美不胜收!人类微妙的情感在泰伦马利克的镜头下是如此宏大的。

41分钟前
  • NeW
  • 推荐

一定是我太庸俗了

43分钟前
  • Katrina
  • 还行

还真是通往“仙境”,这电影太假仙了!

45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没人做过这种调调的梦么?即便没有,也会期望自己做过这个调调的梦吧。

49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一如既往马利克上帝视角的哲学镜头 像是《生命之树》的另一面 那些细腻的人性的情感欲望都融化在日落中 好:)

53分钟前
  • 今 敏
  • 较差

于我而言,这部比《生命之树》好太多了。更接地气,着眼于现世的情爱。片子在摄影、剪辑、台词方面应该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是这种叙事的格调真是让人越看越乏,跳跃性过强,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含糊不清。像是散文诗,但诗意的独白堆砌得太多了,反倒显得无趣了,倒不如突现的妙语来得更惊喜。

54分钟前
  • Dreamer
  • 还行

这到底讲了个啥啊!!实在搞不懂泰伦斯,能找小本演男主本身就很奇葩了,里面女主还一直转圈从头转到尾,镜头倒是很好看,但是实在看不进去泰伦斯的哲学电影。

56分钟前
  • 奈斯Bi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