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东京

Lost in Translation,爱情,不用翻译(台),迷语东京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比尔·默瑞,吉奥瓦尼·瑞比西,竹下明子,安娜·法瑞丝,凯瑟琳·兰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语言: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年份:2003

《迷失东京》剧照

迷失东京 剧照 NO.1迷失东京 剧照 NO.2迷失东京 剧照 NO.3迷失东京 剧照 NO.4迷失东京 剧照 NO.5迷失东京 剧照 NO.6迷失东京 剧照 NO.13迷失东京 剧照 NO.14迷失东京 剧照 NO.15迷失东京 剧照 NO.16迷失东京 剧照 NO.17迷失东京 剧照 NO.18迷失东京 剧照 NO.19迷失东京 剧照 NO.20

《迷失东京》剧情介绍

迷失东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切源自于无处不在的寂寞。当寂寞蔓延到头顶无法呼吸,过气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已为人妻的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演员凯莉(安娜·法瑞丝 Anna Faris 饰)在机缘巧合下在东京相遇。在这个不是故乡的陌生城市里,他们在豪华旅馆邂逅,不约而同的失眠,互相 陪伴,生活一方面仿佛变的缤纷起来,另一面却逐渐走向迷失,过气明星和为人妻的夏洛特能迎接他们二人思想和关系变化的挑战吗?冲破迷失或者身陷其中,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刘伯承元帅寄生夙愿双生神捕之墙头马上吾爱敦煌玛丽莲地域无门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深夜调频邪恶外星人爱神迎光来杀手信徒第一季别问我是谁你好陌生人通往仙境龙凤村儿女我们的生活你在哪里逗留四月碎片弹道悲伤时唱首歌机动战士高达闪光的哈萨维我讨厌苏西第一季X频道之怪奇物语灵媒缉凶第七季霸穹封神演义潜艇危机阿加莎放课后桌游俱乐部冷宫女刺客一元换命

《迷失东京》长篇影评

 1 ) 迷失,在下一个出口

A. Lost in translation10点的时候一个人看《迷失东京》。

比起这个过于浅显的中文译名,更喜欢它的原名。

Lost in translation。

看之前做好了压抑的心理准备,却在结尾的一刻放松下来,豁然开朗。

生活必经的两个阶段,充斥着厌倦,惶恐,疏离和不安。

两个迷失的灵魂在东京邂逅,擦出奇异的花火。

炙烈的爱,理智的欲,还有其他。

理解,依靠和脱轨的刺激为干涸的生活浇了水,开出美丽的透明小花。

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夜深人静辗转反侧的时候悄然滋长。

于是,回忆没有了压力,却执著地占据大脑皮层的一隅。

看到Mr. Harris的时候总要不小心笑出声来,这个中年危机缺乏热情却有蠢蠢欲动和惴惴不安的老头。

他的尴尬很有意思,他的处境却让人唏嘘。

有一段我颇为感触。

那天晚上塔塞了张纸条进Charlotte的门,上面写着,Are you awake。

于是Charlotte笑了。

他们在房间用木盒喝酒,看电视,躺在床上诉说自己糟糕的现状。

当他抚着她受伤的脚趾终于合眼的时候,突然想到金城武在《重庆森林》里拿领带仔细地给林青霞擦高跟鞋的情景。

一切在此时超出爱情最世俗的表象,抵达最质朴的本质。

或者我肤浅,它们之间的爱远不止爱情那么简单。

错误的感情发生在错误的时候,他们在惨淡时光的洪流中彼此抓住了对方,却又不得不放开。

这原本应该是出充满迷茫失落和遗憾的剧。

但结尾重逢在东京街头时,他们拥抱,微笑,然后转身,画上休止符。

他们把这份爱留给东京,为继续的生活注入微薄的勇气。

同样留下的,还有那句只有他们两个最清楚的话。

而我们都不希望那是句farewell。

我们总是不断觅食,不断夜不成寐,不断逃避现实却又被新生活抛弃。

越是车水马龙就越容易迷路。

但终究的这些,不过只是插曲或者十字路口。

下次睡不着的夜晚,《迷失东京》或许会是一个出口。

B. Charlotte & Scarlett Johansson我从不掩饰Scarlett Johansson的偏爱,最初源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果然,他演绎的Charlotte没有让我失望。

她在深夜和清晨寂寞地坐在窗台俯视匆忙的城市。

她在电话里说一切都好却无声哭泣。

她随身带着的CD,上面写着,灵魂探秘,发现真我。

她学哲学。

她爱她的丈夫。

还有,从这一刻起,她会想念Mr. Harrison。

太多动人的小细节无法捕捉,却零星闪烁着她孤独,矛盾,自省的美。

除开这些,还有喝醉后迷离温暖的微笑和戴着粉色假发唱KTV的样子,当真可爱。

C. About OST事事巧合并带着意料之外的惊喜。

原声音乐中Air的那首Alone in Kyoto居然出现在曾经无意买到的一张Air的专辑里。

4分50秒,深夜我在单曲循环中沉沉睡去。

孤独的声音像海潮包围,却没有沉重和压抑袭来。

它在Charlotte去京都的途中出现,也在我的梦中出现。

值得一提的事,原声的作者是shoegazing / dreampop名团My bloody valentine的Kelvin Sheilds。

还有结尾处的Jesus & Mary chains的Just like honey,听到最后有些想哭的隐隐冲动。

 2 ) 始于微笑,止于拥抱

寂寞的冷色调;共枕一床,究竟是有着多大的坚定才会不越界,两个人熟睡在东京的夜色里,就该明白,爱就是这样的,爱就是克制;整个片斯嘉丽的美丽和哀愁是支撑点,那一头假发,可真是好看;我们都懂,当我们没有什么事做,寄托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多半都会失去自我,太闲了,总会出差错的;片子可看,一次看不完的电影就留两次看…结局亮点,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那就在人海中分开…

 3 ) 生命的狭船——记《迷失东京》

第一次听说《lost in translation》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那位波兰女作家的小说。

我在英文阅读赏析课上知道这本书,书名叫做Lost In Translation,主要是写五十年代波兰犹太后裔在美国成长时候所遇到的文化冲击。

那本书写得相当之好,青春期的困惑、叛逆和文化碰撞结合之后的感觉让我一口气看完讲义上节选的三个章节,可惜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原著,现在连这位波兰女作家的名字都忘记了——波兰人的名字一贯难记。

后来才知道,这个lost in translation,是lost在东京,导演是索菲娅•科波拉。

《教父3》里面和堂兄鬼混的那个大嘴唇女演员。

因为该女孩儿出现在一群俊男美女当中实在是很不协调,我对于文森特•柯里安一直没什么好感,总认为他在利用他的堂妹,骗她上床而获取第三代教父的权势——这样一想,《教父3》里面那段“禁忌的美好爱情”,就变得有点恶心。

而这片子却令我有点惊艳,尤其是知道拍摄只用了27天就完成之后。

据说因为拍摄时间的短暂,索菲亚没有办法准备充足的灯光。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我不得不佩服摄影师的巧妙构思。

也许这就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影片中的灯光十分柔和,在酒店和PUB的时候尤其昏暗,或者说,暧昧。

整个片子的基调就这么定下来了,一切都是模糊而不明确的,索菲亚科波拉用“暧昧”二字贯穿始终,将一切故事蕴含在一种若有若无的气氛里。

个人而言,对于带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片,我十分痛恨大量的手摇镜头。

类似《寻枪》,影片看完后我头都晕了。

而这部影片则多用固定镜头。

我也不喜欢长镜头,这片子也并没有很多长得乏味的长镜头。

或者说这是索菲亚•科波拉女性导演的一种特点,她对于艺术片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尖锐,用复杂多变而且前卫的摄影手法来表现,她的野心十分柔和而且含蓄,类似本片的灯光。

当某件事降临的时候,结局会通向何处,都是不明确的。

我们面前有无数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存在,在昏暗中隐现。

然而影片那种昏暗的光线,又给影片中人增加了一些模糊的距离感,仿佛是一片浮华背后的孤独与寂寞。

同样,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我觉得这影片讲述的主题是迷惘。

Lost in translation,并不是“翻译”,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西域生番有云:you are my soul mate——你是我的灵魂伴侣。

我华夏著名杂志《知音》有云:心灵的港湾。

说的正是本片中表现出来的那部分缺失。

不知道是不是英国人那种含蓄的美德在二十一世纪最终得以提倡并且发扬光大?

有时,有片刻的忧伤喜悦迷惑欢乐,想要急切地寻找一个人来与自己分享的时候,别人却转过头去——这是个现代化的社会,如果你只想“分享片刻的感动”,最好免开尊口,各人衣饭才是要紧“正经事”。

于是影片中人都沉默地闭上嘴巴,将彼此的谈话都固定在日常的鸡毛蒜皮上。

所以,男女主人公短暂的心灵交流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部影片的迷失无处不在。

男主人公鲍勃•哈利斯在东京拍摄三得利威士忌广告,该幕剧本名字就叫作lost in translation,所以我们不妨将此看成是影片的一个浓缩。

日本翻译夹在他和导演之间,让他对翻译感到迷失,陌生的日语叽里咕噜啰里啰唆噼里啪啦滚将出来,主人公的脸上有些迷茫,有些警惕,最多的,还是有些尴尬。

这种复杂的情绪在这个长着一脸苦相的中年男人脸上炒成一盘大杂烩,最终端上了一道名为“有苦说不出”的菜肴。

同样,被环绕在一脸漠然的剧组人员当中,在一次一次的“Cut”中,他的烦闷和抑郁从全身每一个毛孔渗透出来,充斥着屏幕并且强烈地传递给我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台词仍然是轻松愉快,表演仍然要微笑并且绅士: “让轻松的时间,变成三得利时间!

” 然而另一方面,说相同语言的人也在迷失着。

新婚的夏洛特被丈夫(《老友记》里菲比的神经质弟弟)一个人扔在东京。

貌似有工作狂的丈夫一边收拾摄影器材一边唠叨着工作时候的鸡毛蒜皮,夏洛特一脸漠然地看着自己的围巾,突兀地插入了丈夫关于工作不顺的谈话: “你不觉得这太长了?

” 丈夫一脸茫然地回头,带着一种发愣的表情回答:“我也不知道。

我不是叫你别抽烟了吗?

” “我又抽不多。

” “这对你的健康不好。

” “以后戒。

” 以上这些完全属于废话。

如果说鲍勃已近中年的婚姻生活中出现这样的对白丝毫不令人感到奇怪,而这对新婚夫妇却看起来是相处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对于彼此的沟通,just lost in translation。

鲍勃的婚姻关系同样也是充满问题。

妻子日复一日发给他传真,上面的内容却无聊地可怕。

他刚刚抵达东京的酒店,妻子就紧追不舍地发来传真,说他忘记了儿子的生日,不过他(儿子)应该会理解。

鲍勃脸上出现一种无可奈何的麻木感。

既然儿子“会理解”,那么又为什么非要用传真通知丈夫?

这些穷追不舍的传真同样传达了妻子对于与丈夫交流的渴望与迫切,我甚至认为,影片中没有出现过的哈利斯太太,正是另一个夏洛特的镜像——对于自己忙于工作转身而去的丈夫,对于与丈夫交流的迫切,甚至自己伴侣的出轨隐喻,都完全相同。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鲍勃仍然对妻子的“罗唆烦人”负有责任。

只是,这对夫妻的问题,应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彼此都孤寂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渴望着对方打开心扉,却只能停留在关于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这种表层谈话中——just lost in translation。

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毕竟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而当夏洛特向外界寻求帮助,打电话给好友莫兰的时候,对方的口气虽然不见得不耐烦,但应付了事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京如何?

”(对于蜜月时期的新婚夫妇问这句话算是客套) “很棒。

我去了一个寺庙,里面有些和尚在念经。

我觉得很空虚……我也不知道,我甚至拜了一下佛祖……还有乔万尼(我忘记丈夫的名字了,姑且用真名代替)那些护发素什么的,我觉得我不知道嫁给什么人了……” “你总会知道的。

稍等一下……” “好。

” “对不起,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 “没什么,我再打电话给你吧。

” 这位朋友很明显地传送出“I’m busy”的信号,就算夏洛特的声音很明显地带着哭腔。

向友人倾诉心事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然而夏洛特刚刚试图打开心灵的时候那扇大门就在面前关了起来。

于是她选择“识趣”。

另一种正常的倾诉的渠道同样——just lost in translation。

这是两个异乡的游魂,在繁华的东京街头和汹涌的人潮中感到自己的灵魂不知在何处,自己的脚步不知归往何处。

一切正常的渠道都被关闭,触身所及都是漠然和无视。

夏洛特在东京东游西逛,而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她感到有趣或者新鲜;给鲍勃安排的妓女让他无所适从,脱衣舞秀让他一脸厌倦——或者说,在心灵无所归属的情况下,一切正常的外部刺激都无法让他们满足,“食不知味”。

在正常渠道无法正常运作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要通过非正常渠道发泄的欲望从心底钻出来。

就像下五子棋的时候没棋可走就要“冲”,或者如同王二老大哥把笔往桌子上一摔,对办公室里的人一声大吼:“开party!

” 影片的前半部分充满灵气与天才,大约三分之一之后就让我觉得有些无聊。

虽然索非亚科波拉把这场婚外情诠释地那么美好那么伤感,然而婚外情的特色仍是唯一的,这就不免有些俗套:两个人彼此充满着新鲜的好奇,接触到灵魂深处的谈话,彼此的温暖,狂欢,烂醉……这两个人最终找到了soul mate或者“心灵的港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正由青年步入中年(结婚代表一个分界线),一个正在由中年步入老年。

都处在一种一切都貌似已经安排好注定好,但自己仍然蠢蠢欲动有些不甘心就此一生的年龄。

这个时候人的性格是多变的,复杂的,需要大量的安慰关怀等等一系列温情泛滥的东西。

他们彼此的相遇和相恋在这个意义上有了一些象征意义。

酒店响起火警的那一幕就有导演的这种暗示。

两人在酒店外衣冠不整地相遇——酒店象征着体制内的现实世界,而衣冠不整地相遇象征着彼此短暂的出轨。

而他们最终又回到酒店里,继续未完的睡梦。

这个暗示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两人在东京街头茫茫人潮中分手,没有多余的对白,“hey you!”,然后就是“goodbye”,在屏幕正中央旁若无人地紧紧相拥,人群行色匆忙——世界仍然继续运转,他们也将重归彼此的生活轨道。

虽然我对影片后三分之二的内容始终觉得不喜欢,尤其是对于乔万尼那个风骚的红颜知己总觉得刻意,但最后的那个拥抱仍然让我无比感动——我们相逢在生命的狭船,天明就将登岸,彼此去向不同的方向。

 4 ) 我到最后才看出是婚外情

一开始说俩在东京痛苦不堪的西方人都失眠,于是凑到了一起,到处玩,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俩人之间产生了一些感情。

说到Bob的太太像所有已婚多年的女人一样喋喋不休,本以为最后还能体会到家庭的美好。

说到John年轻气盛扔下妻子不管到处奔波,本以为最后能重新体现爱情的强大。

本以为Bob和Charlotte最后能克服东西方文化差异来enjoy东京的生活。

但是最终都没有。

最终剩下来维系整部片子的还是爱情。

而且我到最后他们俩在电梯里似亲非亲的Kiss才发现这俩人之间产生的不是乡情不是萍水相逢而已然是爱情。

说实话这片子应该是强调文化碰撞的。

片中把日本当今文化描述得恶俗不堪,我在想这种片会不会引起所谓大和民族的强烈抗议。

另外在东方的老外们也不是那么可爱了,他们不能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他们几乎是在戏弄不懂英语的东方人。

说实话这种调调的电影本来有更多文章可以作的,比如更有韵味的台词,更多有趣的情节等等。

但它却从根本到表面全都拴死在了爱情上,还有些若有若无,实在有些令人觉得不划算。

 5 ) 他人就是地狱

你可能需要为了还房贷而像驴子一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却始终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你忙得没空搭理你的妻子,而你的妻子却只关心即将新添置的地板的颜色;你给你的女儿设定了一个“完美”的未来,却不知道女儿更喜欢把玩摄像机;你的女儿交了个同龄的男朋友,你却嫌他太小孩子气,因为你在他这个年龄从未想过恋爱这个词...这些就是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我们在以自己的意志约束别人的行为时,也正陷入了别人意志的恶性循环中,甚至很多是无意识的,他们早已用“爱”这个字眼来解释一切的一切。

因为爱你,我才“希望”你能这么做。

只是这样的希望看似有些难以承受。

在这样一个主观林立的世界,我们的想法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得不到别人的满意。

交流成为障碍,压抑在所难免。

也正是压抑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心灵“异化”。

除非你成为孤立的个体,你的存在不需要他人的证明。

而当你自由的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时,你也就越是了解自己,而越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越不会被周遭的事坏了心绪。

哈利斯也是如此开导夏洛特的。

虽然他们完全处在截然不同的人生两端: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另一个已经结婚25年;一个似乎拥有的太少一直在找寻,另一个似乎拥有的太多一直在迷失;一个受到丈夫的冷落而显得孤独,另一个因为妻子的不理解而深感寂寞。

但他们都渴望逃离这片复杂纠葛的“地狱”,而唯一的办法,就是遇见陌生的人,然后倾吐内心,帮助彼此发现自己,而因为没有交集,他们不会担心彼此成为各自“地狱”的一员。

生活中有太多人儿,和“亲密”的朋友聊些庸俗琐碎而无关痛痒的话,却和遇见没几天的同路人道尽烦忧,然后一周、一个月,或者半年,带着彼此的祝福,渐渐断绝了联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有时就是绕了大半圈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而这些陌生人,就是指引我们方向的导师,我们一次次的迷失,他们就会一次次的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世界,直至我们学会坦然的在这个“地狱”中生活。

这时,他人就是天堂。

但前提是,只让他进入你的内心,而不是你的生活。

 6 ) 东京的夜很长

比尔莫里是个沉静的美国人。

很难想象美国人会如此沉静,就如很难想象《迷失东京》这部片子会是美国人拍的。

比尔莫里是个喜剧演员,扮演的也是一个演员,鲍伯哈里斯,过气明星,人到中年,来东京拍广告片。

他长的很有趣,额头几乎占了一张长脸的一半,额头上方,两侧头发都退守到纵深地带,惟独中间部分异军突起,象古希腊人的战盔,剩下的半张脸,被眼睛、鼻子、嘴协调地占据了。

他的眼睛有点圆,有点深,总是温和地看着你。

夏洛特刚结婚,随摄影师丈夫来到东京。

丈夫出去工作了,她一个人在酒店里,许多个黄昏,坐在窗台上,看灯火亮起来,城市被夜色淹没,许多个深夜,房间里只有丈夫的鼾声,她问,你醒着吗。

我住过异国他乡的酒店,整洁,干净,冰冷,一切都是秩序化的,一个流程里的产品,电视机播放着你听不懂的语言和搞不明白的故事。

床宽宽大大的,床单雪白,鲍伯哈里斯坐在床上,象只被拔光毛的鸭子,一脸茫然。

在这座楼宇的另一张床上,夏洛特辗转反侧,她又坐到了窗台上,俯视东京,就象,在天上。

他们在东京邂逅,在失眠的深夜,在如迷宫般安静的酒吧。

那样的大都市,人是很容易迷失的。

有个朋友去了北京之后说,在那里最大的恐慌就是找不到自己了,人那么多,那么渺小,常常被淹没了,有种梦游一样的恍惚和前所未有的自由。

夏洛特说,来东京干什么。

比尔莫里——在电影里他叫鲍伯哈里斯——说,避开妻子的唠叨,忘记孩子的生日,顺便挣点钱。

有人说,这是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我没怎么看出来,他结婚25年了,只是有点厌倦而已,他深夜里接到妻子传真过来的书房书柜图纸,早晨又接到纽约寄来的装修材料样品,可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他现在远离的世界。

东京有超过一千万的人口,酒店里却空旷寂静,是异国他乡一座完全隔绝的孤岛。

在这里,心是寂寞的,却似乎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性。

他们聊天,去参加聚会,唱卡拉OK,在陌生的大街上奔跑,和陌生人交谈。

他抱着熟睡的她穿过酒店幽暗的走廊,放到床上,带好门。

他们一起看电视,她睡了,象婴儿般蜷起身体,他没有睡着,轻抚着她的脚倮。

这真是暧昧极了,但不是爱情,也不是性。

这个电影真是安静啊,周围的夜也安静,房间里只有我的呼吸,安静的呼吸。

我以为自己就在东京的某个酒店的某一个房间里。

我想到楼下那个陌生的酒吧去,找一个角落的位置,要一杯威士忌。

平时我并不很喜欢喝洋酒,但是,威士忌可以慢慢喝,夜很长。

我总是去陌生的酒吧,但不知道要找什么。

前年有一段时间常去一个酒吧,那有个女孩唱林忆莲的歌,后来不知所踪了。

去年常去的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聚集的酒吧,那里有自助的啤酒套餐,几十元钱随便喝,我领一帮酒风浩荡的朋友去那。

今年地方多了一些,有个自酿啤酒的酒吧,啤酒味道很粗糙,但是有一个跳舞的女孩,一米七的个头,精致的娃娃脸,眼睛又大又深,她的手指莹白,十指纤长,在灯光下,说不出的美丽,仿佛夜里所有的星光都照在上面,我见过一些美丽的女孩子,但是没见过谁有这么美丽的手指。

她跳舞的时候总象是在想着几十万光年以外的事情,我有时候一个人去那,看她跳舞,十点半一次,十一点半一次,喝两瓶科罗娜,抽半包烟,然后离开。

我曾经在酒吧里和邂逅的女孩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象在东京的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

但那是唯一的一次,那时这个城市对我来说还非常陌生。

那个酒吧里有个男孩弹吉他唱歌,在遥远的星空底下,我的手在轻扣你的心门……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仿佛酒吧里只有他的吉他声和歌声。

“但是我只喜欢人们感受到疏离前的这样的短暂时刻。

”这是索非亚科波拉说的,我见到了这个女导演的照片,是在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后她坐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彼得威尔中间,背后站着大胡子彼得杰克逊和拍摄《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瑞德斯。

也许是身为科波拉的女儿,见惯了这些名导大腕,索非亚科波拉神色平静,波澜不惊。

《迷失东京》融入了索非亚科波拉20多岁时在日本旅行的体验,看夏洛特一个人去京都古庙,一个人在大大小小的清石或柏油路上行走,仿佛是在重现往事。

最终,她让这安静的电影象水一样安静的流下去了,没有湍流险滩,没有激浪飞瀑。

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最亲密的接触就是告别时的一个轻吻,轻的象两片在风中相遇的叶子。

他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他们走上各自的路,一个登上回纽约的飞机,一个继续徜徉在东京街头,只是,他们的脸上,多了些明朗,少了些茫然。

索非亚科波拉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生命中很重要但又不是永恒的刹那时光,它只会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并让你改变。

 7 ) 迷失是一种终身习惯

人生在世,孤苦无比,如果得知原有些人和你一般孤苦,是否心里会好受些?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

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

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

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

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

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

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

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

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

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

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

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

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

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

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

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

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

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

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

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

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

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

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

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

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

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

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

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

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

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8 ) 看这部电影,不能不注意它的OST

电影的评论各位说了那么多。

我也就不再多废话。

我的意见是,如果哪怕仅仅为了OST去看这电影,也是值得的。

原声的作者是shoegazing/dream-pop名团My Bloody Valetine的Kelvin Sheilds。

同时请到的还有Air作的两首BGM。

电影中Bob他们在舞池里面跳的那首歌也很棒吧?

那是90年代的Synpop(合成器流行)乐团Phoenix的Too Young.这个团虽然没有大的名气,但是这首歌却是不能错过的。

当然还有结尾处的Jesus & Mary Chain的 Just Like Honey啦。

白色噪音烘托气氛一级棒的。

最后部分还隐藏了Bob 唱的那首歌电影里面Scarlett Johnason唱的那首歌是Pretenders的Brass in the Pocket,但是SJ小姐唱得那个可爱哟总而言之,以Dream pop为总体背景的这张OST非常好的体现了科波拉小姐想表现的内心的疏离感和无力感。

 9 ) 浅薄的忧伤

如果我不是如现在一般寂寞,看这电影我会觉得闷;如现在一样寂寞无聊的我,看这电影就觉得浅薄。

每个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人都会觉得寂寞,都会觉得身处异地。

是否能有段美好时光关键在你是否愿意尝试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若只是猎奇,便一无所获,像个傻瓜。

在固有的生活圈子里过久了,老男人总是喜欢小女生,年轻女孩又没有工作,总是觉得迷茫。

住高档酒店,不愁吃穿,纯粹就是没事闲得找抽型。

 10 ) 表白

我结婚了25年的老婆不懂。

我的女儿不够大。

我的经纪人在乎利益最大化。

我不在乎。

我的你你知道就好。

Baby. I'm so into you.我是个恶俗的人。

在最最开始就预测了一夜情或者几夜情的发生。

但是在最后我几乎在哀求导演,不要。

性可能很美。

但不会无以复加。

但也会破坏一切。

手碰在一起的时候该知道的就都知道了。

拥抱是最亲密的。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可以做,除了爱。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拥有,除了爱。

更多时候,只有爱可以做。

Listen to the girl.As take half of the world.有些人认识再久还是人。

有的人一眼便是神。

有人在眼泪中离开或是让我走。

我也同样义无反顾的不知道在谁的眼泪中走掉。

All right。

对司机说。

对自己说。

对已经确定的关系说。

对一段不需要确定的关系说。

对现在说。

片名叫做迷失东京。

其实只是更确定罢。

我记得电梯里面那个手足无措的吻。

好像毫无准备。

好像第一次处子的战战兢兢。

只是是个早就值得的吻。

工作让他们住在一起。

巧合在街头道别。

以后谁在乎。

当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拒绝。

不是不可能。

只是不而已。

我喜欢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虽然看见房间有别的女人还是会生气。

在气什么。

不知道。

我爱你。

I love you 被卡在了电话之外。

听了25年或更多会腻吗。

当这已经是爱的程序化。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耳语的是什么。

也没有必要。

我不会猜。

但是可能是在电话挂掉后的踌躇吧。

微笑。

Bigger。

Bigger。

不是也很好。

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懂。

我的你知道就好。

不知者无罪。

所以哪个神明会怪罪站在寺庙门槛上的夏洛特。

不知者无罪。

所以我不会迁怒于你。

旅途总是会结束的。

不是谁不够勇敢不会义无反顾。

这可能也是一种点到为止吧。

夏洛特还在期待晚上的见面。

冷笑话你懂就好。

我的文章你不必看过。

眼睛你看见就好。

我的过去你不必了解。

微笑你明了就好。

我的难过你不必难过。

再见可能再也不见。

也可能再次相见。

我们只能决定自己的方向,但是预测不了生活的走向。

我们可以接受,现世却会拒绝。

生活在我们察觉之前就早已离开。

一去不返。

不怕。

我们还可以闭着眼睛话家常。

You are not hopeless.我的妈咪不会告诉我。

我的朋友不会告诉我。

我的兄弟姐妹不会告诉我。

我的老师不会告诉我。

我不在乎。

因为我的你让我知道。

《迷失东京》短评

终于在大银幕遇见。年轻的时候不懂,只觉就是中年危机故事,当年还是太幼稚,把人生硬塞进既定框架里解读,便觉得透彻了。现在真的到了中年了,知道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的理解,其实不必把道德判断下得太轻易,就能看到的都是似曾相识,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真的在茫茫人海里找到那个可以沟通无阻的人,那种美妙和感恩大概遇到神迹就是如此了,最后鲍勃和夏洛特'两次’告别之间的心境差异,经历过的人自然懂。所以这样的故事一定要发生在一个异国语言文化障碍带来沟通阻滞而又光怪陆离得令人迷失的地方,整个setting都是场大型隐喻了。看似自然随性,实际每一个细节都蛮匠心的。4+6在本片献出了她本人再也top不了的演出。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某一些人的故事

8分钟前
  • Tacitus
  • 力荐

十几岁看的时候soudtrack里的乐队都不认识几个。这次去东京前重看,路过彩虹大桥时是MBV,京都是Air,派对有Phoenix,还有完美的just like honey收场。他们在房间里看的黑白意大利电影是费里尼的甜蜜生活,也是一个party everywhere的故事。不是爱情,是mid 20s crisis遇到mid life crisis

13分钟前
  • Akaashi
  • 推荐

不好看 两个愁苦的人就因为寂寞了,从而迷失了,所以这是外遇的理由,日

14分钟前
  •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UP
  • 较差

至今对一些细节念念不忘,地铁里的漫画,七夕绑在树枝上的纸条,穿着白无垢的新娘。

15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很文艺,很文艺,很文艺,文艺到我只喜欢斯佳丽

18分钟前
  • viking
  • 还行

都说好,可我觉得也就是还行,不知为什么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22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还行

如果说索菲娅科波拉准备用这部影片致敬王家卫的话,那我只能说她在本片中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和王家卫的还相差甚远。当然王家卫确实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杜可风标志性的摇摄,斜拍。王家卫影片中画面的精致:浅焦,光线,色调,配乐,升格的使用,人物富有诗意的旁白,这些我在本片中都完全没有看到。

27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真的是一部令人不知所措的好电影。每次都想重新看一遍,在那些东京的夜晚里带入自己的孤寂。可是每次重看,又慢慢的不想看:觉得这些孤寂又有什么好。

30分钟前
  • 莫朴伦
  • 推荐

各种盯鞋团超长混剪MV,有稍许暖意。又一部出现甜蜜生活的电影,然而依然体会不到斯嘉丽约翰逊美在哪。。。以及,真 迷之翻译

34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还行

It's not my style

37分钟前
  • lovepink
  • 较差

没有过多的屁股和床戏,有些画框式的构图还挺有味道。他乡遇故知,抓着日本人的一些缺陷(个子矮,不会讲英语)拼命打趣,潮湿的暧昧的日本提喻法,还可以拍的更好,比如刻画男女主的孤独和陌生的着力点太浅太泛,戏剧张力全靠人造的邂逅和叙事来撑起,忽略了“东京”这个情境。流行乐和烂俗的男女之情破坏了氛围。

42分钟前
  • 山上凉屋监控子
  • 还行

寂寞闷骚情,终究难自已,三星半,中年危机的男明星,已婚的闺中妇女,最后两人的深情一吻才终于释放了这种闷骚的迷语爱情。有时寂寞绝对跟环境有关系,情绪恰当最重要

43分钟前
  • 邹逊
  • 推荐

一部心心念念想看好久的电影,就就就就这?最早自然是被片名吸引,不过点开看到英文原片名“Lost in Translation”的时候,我一脸懵逼,啥?在翻译中迷失?再往后看,原来是指因语言不通造成的一种失落感和孤独感,啊~~~这~~~就拍得很尴尬啊。然后,本质上就是一个年轻已婚女子出轨一个中年已婚男性罢了,这算哪门子LOST?更何况出轨的电影可太多了,随便找几部都比这部有意思呀。而且东京这个地域明显没有参与到有效的叙事中来,沦落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背景,所以能把出轨、东京两个很有话题的点都拍得那么无聊,也是厉害。至少我想要的那种迷幻感一点儿都没有。另外,斯嘉丽·约翰逊和比尔·默瑞,一点儿都不搭呀!毫无CP感!于是,看到大家那么好的评价,看到戛纳、金球、英奥的获奖,就觉得有点奇怪,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差异真的很大。

4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较差

日本人好矮啊!日本老头好可爱的说~

46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不是日本东京的地方有区别吗,当一个地方仅仅成为抽象符号,那么这个肯定是确定目的,再想故事,这种电影应该尽量少一些。斯嘉丽约翰逊在里面的表演略显青涩,不知道是演技还是本色出演,不过就是确实挺适合本片基调。看片名以为是恐怖片。

47分钟前
  • 对称的福尔摩斯
  • 较差

姑娘,走吧,离开这里,这里没有你想要的答案。

52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文艺很多,但却不否认这个故事。闷骚的老男人和小女人,孤独寂寞的两个人在东京这个城市相遇,一起逛街吃饭,睡到一张床,但却谈了一场柏拉图的爱情,那层窗户纸始终没有人站出来第一个来打破,最后别离也只是一个拥抱。大街上人来人往,夜晚灯火霓虹,却睡不着觉,忽然发现这个城市那么空,寂寞那么浓

5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为赋新词强说愁,寂寞矫情黑亚洲。中年危机男演员与百无聊赖人妻的失眠邂逅,斯嘉丽的寂寞是一种萝丝式的,浪费了我生命的102分钟。

1小时前
  • 王小札
  • 较差

看英文版······能再郁闷点么

1小时前
  • DC
  • 还行

理解不了啊!对于那些高深的评论我真想问一下“这是工作么?还是你们没生活过?”

1小时前
  • Wooli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