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异性朋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
痴迷于这样的镜头节奏——柔和中欲言又止。
两个人,这样的距离,我很难逃避那种好感,如果对方是我喜欢的类型。
有的时候和某些人说话: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也许,这就是喜欢了。
渴望拥抱的刺猬,用着晦涩的语言试探着对方。
如果我身边是她,我愿意去表达,然而身边不是。
身后有一个女孩向她男伴抱怨看不懂。
我微微一笑,速食面泛滥的今天,还有多少去细腻地体味彼此的温存。
可惜我做不到,我能读懂郑伊健在剧中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词条。
但,我选择了维持现状。
责任是什么?
勇气又是什么?
我愿意在风暴里淋湿自己,然而依然和自己纠缠不清。
他选择什么?
他还是不愿去选择。
她又在等待什么?
她又能够等到什么?
看不懂的观众,我们无需去强求。
而看懂的人们:每个人若有所思和若有所失。
一直替林嘉欣鸣不平,这样好的姑娘,总是拿不到好的本子。
这么多年了,始终冲不到一线……这次我觉得她表现很好,可惜这样一部片子,注定不会太火……加油!
淡淡的来,却萦绕不退。
说得好。
总的来说片子真的很慢,慢到孑然独立,完全不理你,可我觉着挺不错港片的慢和日系的慢有所不同,日系习惯于小心翼翼地讲故事,让你觉得他很费力地在字字斟酌,很花心思地隐含些小情景在里面,比如菊次郎的夏天,比如很火的入殓师。
我看的时候觉得屁股很吃力,好像身上有某根神经是松不下来的,说好听了可以叫屏气凝神吧可是这类型的港片完全是随性的,想起一出是一出,觉察不到很强的编排感,就像聊天。
我记得推荐人看北村的玻璃,友说感觉太乱,没什么章理,还是北京故事好。
其实都好,“1234”是好,“哎,对了,内什么”也是好,听人讲故事而已另外,这种昏昏沉沉的暧昧,加上林嘉欣的声音,实在让人回味。
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声音,我完全明白,但她对我来说特别,无论样子还是声音,总让我闻到蛋糕的香气,甚是宜人啊这电影真是拍给有心人看的,暧昧是潜规则,不能再走近就只有离开补一句,我是真的讨厌伊面!!!
观看亲密这部影片首先不能抱着太多“野心”:惨烈或香艷的婚外情、火爆的床戏、“小三”的痛苦心路历程,或者正室与“小三”之间的争锋相对等等诸如此类的。
我认为,这部影片不适合在影院观看,尤其不适合情侣。
亲密适合放在电脑里,一个人在午后的闲暇时光或者深夜百无聊赖的寂静时分观看,同时你也可以一边上网聊天或者做着别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部影片很淡,它不像碳酸饮料那般刺激,也不如果汁饮料的甜酸,是犹如白开水一般的淡然无味,只是在心底轻轻划过,却什麽痕迹也不曾留下。
两个人之间的暧昧情感也始终是淡淡的,即使在亲吻(而未成)的那一刻,除了淡也未让人觉得有任何其他感觉。
而当他们的爱情无疾而终时,观者并不会为他们悲伤。
同样的,他们短暂的快乐时光也不会让观者跟着欣喜。
到最后观看完了,甚至让人怀疑爱情是否来过,连那暧昧也让人不禁起疑了,因为影片太淡了,一如风过无痕。
林嘉欣的声音很轻柔,还带有台湾腔特有的一丝甜腻。
尽管有人不喜欢,我却觉得很搭影片的风格。
PS:我竟然到现在才发现林嘉欣的甜美可人,真是被她那些参加颁奖礼时的失败造型所蒙蔽了。
眉目里似哭不似哭,还祈求甚么说不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市中开始蔓延起暧昧的情绪。
谈恋爱或许太过于牵扯精力,开头惊心动魄,结尾拖泥带水,末了两人还可能背负着老死不相往来的代价,想起最初那些甜蜜不禁唏嘘。
然而发生一点暧昧,不多不少的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眉眼之间一个来回,一丝心动,就已足够当做沉闷办公室里茶余饭后的消遣。
如果你没有尝过暧昧的滋味,《亲密》或许不够让你找到认同。
岸西自编自导的这一出戏,铁了心要表达那恰好的节奏,你看不到《甜蜜蜜》里面黎明和张曼玉最后在街头相遇的往事如烟,也看不到《男人四十》里面张学友和林嘉欣师生之恋的积蓄爆发然后归于平淡。
于是你只能看到郑伊健游移在似即若离之间,林嘉欣望不穿那暧昧的眼。
香港很少有这种文艺小品似的电影。
观众见惯了都市武侠,也见惯了警匪追踪,偶尔有邓丽欣和方力申这对影坛拍档,上演一出出青年男女炽热爱情。
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汤少和阿佩这样的男女,有一点矜持,加一点内敛,不似球叔那般开始觉得生活有危机感便战战兢兢,也不似珠珠和小松般年轻气盛便无所顾忌。
他们仿佛永远都在轨道之中安安静静的行进着,然而又似乎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想要一步一步的踏上那天台打开门看到些什么。
因此当影片追溯到一年前,当汤少和阿佩因为大楼失火而打开了那道天台的门,故事才缓慢绵长的开始了。
你的温柔怎可以捕捉,越来越近却从不接触。
或许阿佩一早就开始了这段暧昧的旅程。
一年前空调坏了,汤少觉得热,阿佩便贴心的从自己的随身听中拿下电池,只为了让汤少用小电扇可吹风。
或许那一刻阿佩的态度就早已不同。
接着两人在天台上,阿佩见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真正的汤少,那次大火到底如何或许都忘掉,记得的可能只是当时那个脱去上司外衣的,更为贴近的人。
当阿佩提出辞职,汤少的态度跟一年后有了怎样的不同,时间怎么样划过皮肤,可能只有自己最清楚。
陪著你天天在兜圈,那缠绕怎么可算短。
影片开始却是一年后,岸西刻意的让时间逆行,让一切自然而然的暗涌都变成了逆行。
那一步一步的路走到今天,什么也都变得不同。
物是人非让一切推理都没了意义,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自己竟是这样开始,如今却又这样结束。
暧昧最怕回头,回头也都是不堪回首。
一年后的球叔还是那个球叔,可是一年后的阿佩和汤少却不是当时的阿佩和汤少,一年后的珠珠和小松,更不是当时的珠珠和小松。
五个人,三条线,同时坐在一部车内,这样的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怎么能不发生故事?
越是这样的场合,对话越是显得重要,人物没有了多余的动作,全靠对话来推动着,长长的一段路,一个一个的下车,最后剩下阿佩和汤少,面临着最后的抉择。
还能怎么抉择呢。
汤少看着跟珠珠赌气下了车的小松,好像十年前的自己。
尚没有结婚生子,喜欢上一个有男朋友的女孩,她正打着电话对男朋友讲自己的事,真是惹人心烦。
索性下车简直不想再与她相处,也不想知道她在自己下车后看见一场车祸有多担心自己。
汤少看着生活有点乏味的球叔,好像十年后的自己。
生活把自己磨砺的好像一块光滑的石头,做什么都没了激情。
偶尔偷偷买马,可能还会无聊的陪客户打高尔夫球。
一想到之后数年都如此度过,尚可当下还能尝试一场暧昧之时,换一段温暖和关心。
然而小松和珠珠可能就此结束,多年之后自己还是要变作球叔。
当暧昧超过了界限,在变作亲密之前,汤少还是将这场戏码撤下了自己生活的舞台。
茶没有喝光早变酸。
这一年兜兜转转,什么也都经历过。
一起用闭路电视看到球叔偷偷买马,一起看到珠珠和小松在应酬结束后打闹。
阿佩也知道了汤少不喜欢打高尔夫,甚至在台风天跑到码头等他。
等不到人,车又抛锚,然而这都不够绝望,真正绝望的是看到他的车,擦身而过,飞驰而去。
阿佩跟珠珠在西餐厅吃饭,珠珠讲内幕八卦,流露出她与小聪的私交,而阿佩听内幕八卦,却只在意汤少会不会有问题。
然而担心还没算够,便亲眼见证他一家的幸福与亲密。
珠珠与小松没好气,暧昧逐渐消退。
载阿佩的司机来找阿佩吃饭,又是一个狭窄的空间,车内变作电梯。
司机不懂声色的观察着汤少,想知道是怎么样的人让阿佩动心。
然而汤少和朋友谈论的,却是乏味的世道。
阿佩去看医生。
说是身体有恙,其实是心病还须心药医。
医生多年前与她妈妈的眼神,她可能记得一辈子。
似是浓却仍然很淡。
办公室的暧昧是小朵小朵的花,都只能生长在狭窄的空间。
车内,电梯,格子间,统统容不下恋爱二字绽放于此,便只能这样暧昧着。
一年前是阿佩提起辞职。
一年后换做汤少劝阿佩辞职。
两人犹犹豫豫,谁都不想拿到选择权,一旦主动,暧昧就不再是暧昧。
送来送去,甚至去到海边,逃避到无可逃避,阿佩下车重重的关上铁门。
至此一段暧昧化为灰飞,甚至来不及亲密。
不知道阿佩关上门后,汤少还会不会想起,刚才那个似有若无的拥抱,和将吻未吻的吻。
一切都只是,从来未热恋已相恋。
然而却天早灰蓝,想告别,偏未晚。
NO.1 细节。
岸西出品的一大特色电影中没有有着鲜明性格派的正派,反派,甚至没有灰色地带就好像揉进生活的影像每个人都那么鲜活,鲜得都快出汁了我特别有感觉的是 “珠珠”这个人物好像曾经看到很多人的综合体场景a 在汤少的车里和男朋友打电话一边讲一边“直播”身边的人的反应明明不认识,搞得大家都很尴尬顺带说句,那个小松的反应也让人想拍大腿想发出“就是这样啊”的声音场景b还是在汤少车里好像有意无意讲出小松的八卦别人本来根本没注意还要反过来强调“你们千万不要在他面前提起”场景c在西餐厅和阿佩苛刻的评价身边的人,并且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其实是因为自己有某些利益的冲突,心里不爽场景d在西餐厅看到上司过来,马上显示出不同于平时的敏捷又是招呼上司,又是陪上司夫人去卫生间顺便又利索的招呼身边的同志记得买单面面俱到NO.2 人生若只如初见。
喜欢倒叙,特别是这样的故事电影的最后,简洁利落的在倒叙中结束两个人萌动的最初,不论道德,只论感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失为一件美好的事情NO.3 卡司。
想看这部片,因为岸西和林嘉欣纠结了很久是因为郑伊健老实说,一直没觉得他长得帅,演技也麻麻,一直觉得他是那个古惑仔风潮里红起来的一波但是这部片子,郑伊健竟变成最大的惊喜松松垮垮的脸,金丝框眼镜,规规矩矩的三七分很真实的演绎,没有了之前浮夸的耍帅偶像做回凡人,也可以做得很好看到一些网友评价这部片子像白开水一样真是说对了,就是一杯白开水一杯可有可无的白开水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你在做什么”,嫌暧昧“想约你吃饭”,太做作“我想你”,不敢说“我梦见了你”,只好趁你睡着了同你耳语人和人的关系,越大的城市便越复杂简单的谈天,要避嫌直接的约见,要考量暗生的情愫,不断的三思而后断——不错,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绝望的地方其实这是部很奇怪的影片,片子的架构和梗概早已在杂志上看到(电影杂志的鸡肋之处),全片不免静默和絮叨,就好像跟陌生人同处一室,或是跟亲戚朋友拉家常;却又很贴近现实,办公室关系,性格鲜明的人物。
只有两个主角是模糊的——也许是因为他们隐忍淡然的性格,这样的人身上往往会发生不太一样的故事。
其实最喜欢的两段,是阿佩在台风天淋大雨,心系某人心思复杂又被困在TAXI,同司机生硬的聊天,后来看到某人的车,追出来,淋着大雨,司机出来给她打伞。
这一段喜欢是因为那场大雨,还有那件疯狂的小事叫做爱情。
再有就是汤少微醺在车上小憩,阿佩开到了目的地又不像惊动他——显是想多相处一些时候。
然后,她开始讲“我想你知道又怕你知道”“那一晚我梦见你,那一晚我又梦见你”。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喜欢自说自话,那么多的心思,却不知道讲给谁听。
暧昧总是没有理由继续的事情,于是到最后只有“我想要你好,你去吧”这样的亲密,也许曾经是内心的吧
甜蜜蜜和男人四十都看過,再加上親密,似乎岸西很喜歡表達苦澀的感情,無論甜蜜蜜裡因為時間地點不對而兜轉的愛情,男人四十裡中年教師的掙扎,和親密的婚外戀。
比較之下,覺得林嘉欣還是在男人四十裡演得最好,那種荳蔻年華的情懷,神態舉止也拿捏得很好,演得恰如其分。
但在親密裡,林嘉欣對於飾演第三者就顯得沒那麼手到拿來了,尤其是第一幕,她坐在車裡,跟情人在一起,卻因為心裡的苦澀不安而顯得很無奈,那張往車外看的臉,憂鬱卻顯得不太自然,有一點做作的感覺。
如果她每天都跟情人一起,應該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而不會刻意地把悲傷寫在臉上吧,這太引人注目了。
如果我是她身邊的同事,大抵會忍不住問問她為何心事重重,愁眉深鎖了。
也許是導演故意要希望製造的唯美的效果,但在我看來似乎不怎麼成功。
鄭伊健的戲份相對來說應該比較少,這部戲是從林嘉欣的角度去描述她心裡的掙扎和不安的。
個人覺得他在第一幕裡表現得最好,有激動有矜持。
其中一個畫面是他下了車,站在外面看著河、背對著坐在車裡的林嘉欣,很真實。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知道這位演員的真實背景,有點覺得他演不出一個已有妻兒的男人背著家庭的包袱的那種應有的穩重和滄桑。
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會不會有一個疑問,就是他們的婚外情到底發展到甚麼地步?
戲中很清楚地描述林嘉欣對鄭伊健的款款深情,但卻不多見鄭伊健的明確態度,也許他們只不過是處於一種曖昧的狀態?
又或者,二人就止於情感的交流?
電影沒有很完整直接地交代二人的感情交流,但這樣感覺卻更接近現實,讓電影變得讓人回味。
故事故意用了倒敘的手法,也讓人看完以後會把錄影帶倒過來想著事情的發展經過,是比較特別的表達方式。
其中一句對白說得很對:「兩個人在一起,一定有盤數要計的。
」乍聽是市井的味道,從女主角口中說出,就帶有很無奈的感覺,但這句話確實是不容否定的。
鄭伊健和他的妻子兩個人在一起,以及他和林嘉欣兩個人在一起,都得計一盤數,林嘉欣願意計下去,是鄭伊健不想糾纏於兩個算盤了。
又,球叔(駱應均)的一句「放左工一條心番屋企」,聽起來是故意安排的對男主角的提醒,也是對各位觀眾表達的一種價值觀吧。
原本婚姻是可以這般簡單的。
這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期待这部电影好久了,因为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
电影的里的人很生活话,说真的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在车里,汤少睡着了,阿佩自言自语说了一些话,这一幕让我很感动。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要把一个人的爱说出来是多么的困难,不能当着面表白,但是又很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爱他,可惜的是,她爱错了人,爱了一个有家事的人。
这种痛苦,她压抑的好累,或许通过辞职她觉得才能解脱,但是真的辞职了又能怎样,心里上能把一个人就这样忘记嘛。
一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忘记一个人要花一辈子。
看了篇影评,加了一颗星有一句话说,为什么生活中我们不常常说我爱你,可到了电影里就得有我爱你。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看到一句话,会凭空按照自己莫名的想法重新排列了那些字生出一个新的意思来,然后笃定地相信起来。
亲密介个就是亲密啊,intimacy可偏偏是claustrophobia是怕,怕孤独,怕狭窄,怕幽暗我居然回忆得起那些琐碎无谓的挣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没太。。。看懂。。。
无语。。
导演欠火候
虾米鬼..完全没内容...
当阿嫂遇上铜锣湾揸FIT人
非常喜欢倒叙的叙事方法。李嘉欣好美
好好的编剧,当导演却要故弄玄虚,倒叙不是这么个倒法。
如果回到一年前 请你说出那句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的话
太喜欢这风格。All about 暧昧,all about 觞。
有点儿无语
这电影是拍给有心人看的。给那些经受过暧昧的洗礼,为情所困,一地伤痕的人看的。
看得狂郁闷。
只剩林嘉欣可以看了
都市白领闷骚现形记
看不出主题,太淡
看到十个月那段,我开始睡着了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
拍的不错。让人挺有感觉的电影。剧情还行。但最后的结尾让人以为。就这样。不知道怎么说。。这结尾
这么好的片子 竟然评分这么低
这种拍片方式蛮新颖的,用倒序来演绎一段朦胧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