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莫娣》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随即就去查了莫娣·刘易斯本人的生平:Maud Lewis于1903年出生于新斯科舍省雅茅斯县的俄亥俄州, 并于1970年Marshaltown Nova Scotia去世。
她仍然是加拿大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艺术家之一。
Maud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给她留下了残缺的手臂和变形的手。
她的父母在她仍然依赖并需要他们的时候去世了,当时她搬到迪格比和阿姨住在一起。
尽管她早年遭遇不幸,但Maud保留了一个强烈的性格,并渴望生活和热爱生活。
在十八岁时,Maud与Everett Lewis结婚。
他们十分贫穷,住在一个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里。
他们结婚后不久,Maud陪着Everett每天都在兜售鱼儿,带来她画的圣诞贺卡。
她会以每张25美分的价格出售这些卡。
在使用这些卡片取得一些成功之后,Maud开始在各种其他表面上绘画, 例如木板,饼干片等,最终在他们的小房子里或多或少的每个可用表面上。
Everett鼓励Maud画画,并给她买了第一套油。
Maud的大部分画作都很小, 她的技术包括首先绘制轮廓,然后直接从管中涂抹油漆,而且她从不混色。
1945年至1950年间,人们开始在Maud的家中停下来,以两三美元的价格购买她的画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画作开始从7美元升至10美元不等。
莫娣·刘易斯在我看来,莫娣·刘易斯拥有天生的表达欲望,整个小屋子的零零角角被她当成画布,这股欲望被单纯的心灵引导成对美好的向往与映射;
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
满屋子的绘画
满墙的绘画
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
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莫娣·刘易斯居住在加拿大美丽的新斯科舍省,莫娣·刘易斯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描绘她的家乡美景:
《莫娣》电影剧照
《莫娣》电影剧照
《莫娣》电影剧照
童真的笔触,未经调和直接涂抹的颜料,笨拙地构成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照片源自莫娣·刘易斯的纪录片
以下是我能找到的莫娣·刘易斯的所有作品,我没有放上全部,因为莫娣·刘易斯的画作都是为了生存而产出的卡片式工艺品,量非常大,在这其中不免形成了一些同质化和套路化的作品,例如下面几张:同质化:
套路化: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画作,并透过画作去感受到莫娣·刘易斯那 个纯粹的内心世界,所以为了防止各位观看同质化作品产生厌倦,我把收集到400多幅中的220幅画作全部顺序打散列上:
以上
如果将电影类比一幅画作过程,那么很多电影只是刻录画家提笔沉思构图创作的始末,然而这部作品却是从睡意未艾的画家起床时脚趾探寻拖鞋开始的,真的许久没看过节奏与镜头这么慢的电影。
开篇十几分钟是耐力考验赛,能坚持看下去,只是因为这十来分钟的对白几乎不用看字幕,渣渣英语如我竟油然自傲了起来。
第一个喜欢的镜头是男主的出场,镜头聚焦在采购物品的女主身上,远处虚焦,他推门而入,在门口浅踱几步,沉闷厌烦的声音开口,哦,我就知道,伊桑来了。
爱情是从做女佣开始萌芽的。
伊桑饰演的男主以雇佣保姆为由,想给自己寻觅一个人生伴侣。
女主莫娣自幼身患残疾腿脚不利,是为了逃离失去亲情的家庭,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莫娣百般恳求可以被受雇。
而男主这种视觉动物,却是在撞了南墙无可奈何下才选择的莫娣。
开始的阶段暴虐孤僻的男主动不动就恐吓驱逐,处处都要彰显权威,下图中的台词更是视觉动物未来打脸的独白:
不对等的关系开始倾斜。
男主曾为了自身颜面在朋友面前打过莫娣,但年复一年的朝夕相伴,他感受到来自莫娣的温柔,享受着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关切,他这颗大盐块也在被温柔如水的莫娣慢慢稀释。
常年孤独一人餐桌并没有多余的椅子,他就想方设法淘来旧椅子;明明抛出了不自在的眼神,但还是接受莫娣在自己吃饭时的靠近;莫娣极具绘画天赋,他就允许她在自己家中肆意的创作;虽然爱钱如命但看到她的不愿意,还是即刻反悔已经到手的交易。
每一点点都是他这座冰山不动声色的爱惜。
结婚后相拥跳舞的过程,说出了全剧我最喜欢的台词:我们就好像一双落单的袜子。
什么样的美都会有视觉疲劳,能陪伴到最后的只有相爱的灵魂。
男主带着莫娣去偷偷探望莫娣女儿那场戏,是唯一使我眼眶浸润的场景,没有台词,微风中只有一个瘦小的母亲,但那一刻莫娣收获了两份亲情。
莫娣重病被医生诊之后,男主拿着茶杯为莫娣拭去鼻尖的泪水,俩人紧握双手,这一刻胜过甜腻的情诗超越性爱的高潮。
每一次主人公缓慢的眨眼,每一个转身走在路上的场景,每一个笔尖沾染画板的镜头,导演都毫不吝惜的给予最缓慢的时间去渲染。
然而在离世那场戏里却没有动人的告白,甚至没有多余的哭泣,莫娣逝去的时刻,惯常的音乐并没有响起,画面异常的安静…… 最后一起看看电影中如画的远景吧
我就是喜欢伊桑
就是就是喜欢伊桑
看完影片,想来谈谈莫娣和丈夫埃弗里特之间的爱情。
莫娣和丈夫似两极,莫娣温柔待人,说话细声细语,心思细腻,从她的画里便能看出来;埃弗里特完全大老粗一个,易怒,大男子主义,不懂浪漫,显然如他的同事调侃:除了莫娣,哪有人可以忍受他。
就这么两个人,从一开始的主仆关系,从埃弗里特只把她视为家里的第四地位:自己、狗狗、鸡、莫娣,慢慢发展为自己的爱人。
其实刚开始我是想不通的,难不成一起生活久了还能自然而然产生爱情,并且结婚吗?
显然不是。
我想,一开始埃弗里特确实是把莫娣当成清洁工看待的,并认为自己收留这位无家可归的坡脚女人已是相当好心,尽管她没有狗狗和鸡在他心里的地位重要。
后来埃弗里特一次鲁莽的床上之举,让他认清了这是位有自尊、不愿被欺负的女人,善良并不妥协,这下子莫娣在他心里的形象便有了变化了。
后来到莫娣对埃弗里特主动时,埃弗里特虽然拒绝了,碍于内心的不确定,以至于两人彼此结婚时,我仍然觉得两人的感情也只是喜欢罢了。
正如莫娣对埃弗里特说:“我喜欢你,你需要我。
”,因此而结婚。
但是到后来口嫌体正直的埃弗里特给莫娣安装纱窗,用小车子推着莫娣去卖画,觉得自己配不上莫娣而泄气大吵一架,再到放下大男子姿态劝莫娣回家,带莫娣去见自己的孩子,那就是爱了。
从需要彼此式的结婚,到真正的爱彼此,从影片中埃弗里特望向莫娣的眼神其实也可以看出来。
因为,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
把莫娣视为清洁工的埃弗里特,眼神里总是不耐烦;当知道莫娣画画的天分可以带来钱财时,埃弗里特更多把她视为合作伙伴,最多是一个喜欢的朋友,因为莫娣从来没有向他讨过要卖画的钱;但是后来,那就真的是爱啦。
影片让我突然落泪的地方是在医生检查莫娣身体后夫妻俩的一段对话。
突然落泪想来也有趣,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往往是被配乐和编剧强行设计的煽情片段共同创造的内容而落泪,总是有目的性的落泪,知道会很煽情,自己泪点低,这种情节对我这种人太讨好了,但是这次我确实不经意间眼泪便滑落脸颊。
片段无十分渲染的背景音乐,只有两人的眼神和对话,莫娣似乎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尽头,便同埃弗里特说,“你应该再养几只狗”、“你喜欢狗。
”,而丈夫眼神温柔得已经溢出屏幕了,他说:“我有你了啊。
”,如果说莫娣的第一句“你应该再养几只狗”我未能体会到,后来的再次强调,意会之后,潸然泪下。
电影《莫娣》截图莎莉塑造的莫娣形象可谓是相当成功了,饱满而不夸张。
在影片中我了解到的莫娣是位美丽可爱的女人。
她善良,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原谅误会她的人,甚至同小动物亲切的打招呼;她温柔,说话细声细语,喜欢交朋友;她坚强,尽管天生患病,行走缓慢,却想要自力更生;她热爱生命,没去过什么地方,心里却记忆着自己热爱的场景,绘成自己独特的画,正向她所说:“画画这种东西学不了的,你想画就去画。
”;她懂得爱人,极力保护丈夫的自尊心,包容真实的他,所以她在自己的人生里过得很幸福,她值得被爱。
正是莫娣,埃弗里特得到了改变,从强硬的咄咄逼人学会了温柔,学会好好生活不仅是或者,也学会了爱;也正是埃弗里特,莫娣得到了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被阻止,得到支持。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句话既是形容莫娣,亦是形容埃弗里特,形容他们的爱情。
《莫娣》⭐⭐⭐⭐电影看了很久,却一直没办法写些什么,因为埃弗里特当着他朋友的面,反手给了莫娣的那一巴掌……患有关节炎行动不便的莫娣,总是会遭人“嫌弃”,路边的孩子会丢石子欺负她,哥哥想方设法的甩掉她,并且卖了他们的租屋,姨妈也让她乖巧懂事些,少出门,甚至这两个亲人亲手“卖掉”了她的孩子……后来莫娣和埃弗里特在一起了,她终于有了住的地方,有了可以支持她画画的人,有了可以推她外出的小推车,有了可以拖着她跳舞的脚,有了把她看作妻子的眼…就连姨妈在弥留之际也对她说:“我们家只有你最后活得最幸福”电影的后半段确实看到了埃弗里特对莫娣的“爱”,也看到了莫娣的笑,可是我依然拧巴,因为我无法忘记那一巴掌,无法忘记埃弗里特对莫娣说:“在这个家里我是第一位,然后是狗,然后是鸡,然后是你”大家感叹他们的爱情时,都说“莫娣很幸运,因为她遇见了埃弗里特”可我不这么认为。
莫娣的幸运是因为她自己,她热爱生活热爱美也热爱人,她会去酒吧跳舞,会赞美红皮鞋会透过窗外观察四季美景,会用画笔记录生活。
因为她对美好的期待和勇于冲破,才会让她蹒跚着撕下公告去到埃弗里特的家。
我相信,即使没有遇见埃弗里特,莫娣也会“让”自己遇见别人的。
要说真的能算莫娣的“幸运”之人,应该是上门“讨债”的桑德拉,是她发现了莫娣绘画的天赋,是她在埃弗里特将莫娣当成自己附属品似的喊出5美分一副画时,她给了10美分,莫娣听见后,躲在埃弗里特身后浅浅的笑了;也是她,帮助莫娣将画卖到纽约,在莫娣离家出走后毫不犹疑的收留她。
最后,对于莫娣和埃弗里特之间是爱情吗?
我想打个问号,就像很多四五十年代的夫妻一样,确实能看得见他们的相濡以沫,但是那种极度不平等与暴力的存在,真的无法让人将那看作是“爱情”,至少不是“现在”的我眼中的“爱情”吧?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迟迟不想看《隐入烟尘》的一部分原因
坐在他的小破卡车后面私奔似的离开那个“家”;他用手推车推着她,她少女般得晃着脚;踩在他的鞋子上跳新婚之夜的舞,我们就像两只落单的袜子;隔着窗户敲着玻璃说我可以看见你,我也可以看见你。
即使她跛脚驼背,他脾气暴躁,两个年过四十的人的爱依然动人得让人落泪。
I don't like most people.Most people don't like you.... I like you.
这部在NovaScotia拍的片子,让我想起了前年感恩节穿越加拿大大西洋三省的旅途。
好怀念那里!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莫娣》这部影片在我眼中是极其成功的,细小的格局,丰满的人物形象,不经意的煽情手段,爱尔兰导演艾斯林·沃什用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性向我们展现了一段边缘人的人生故事。
莫娣的人生是悲惨的,自幼患有关节炎,父母双亡以后唯一的亲哥哥将其遗留下的房屋变卖,把莫娣丢给姑妈照顾,在姑妈那里,遭到嫌弃,受尽屈辱。
随后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艾弗里特·刘易斯的帮佣,从姑妈家抽身而出。
在与身为鱼贩的艾弗里特的生活中,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步入婚姻。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莫娣空余时间不断地绘画,相识桑德拉,使她的画作开始有人赏识,也是桑德拉使得莫娣开始贩卖画作,最终其画作远近闻名。
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线性叙事,以莫娣的人生为主线,重点描摹其与艾弗里特的感情生活。
另一方面,在电影技法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四平八稳,柔和的光线,平淡的剪辑,恬静而又不多的音乐。
摄影多捕捉乡村美景,户外开阔,室内柔和,整体为塑造一种和谐感。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其成功的人物塑造、对小细节的捕捉和轻描淡写非刻意的煽情。
重点塑造的两个人物,是莫娣与艾弗里特。
身为社会的边缘人,这两个人的性格并不复杂,导演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各自倾注了一个关键词:莫娣的纯粹,艾弗里特的自尊感。
莫娣的纯粹一方面体现在她的温顺,她天生残疾却对他人极其友善,在她去艾弗里特家应聘帮佣的路上,镜头给我们展现了他对待路人的和善,在后面的对话中,莫娣向艾弗里特坦言经常受到孩子们的歧视和粗暴对待。
这两方面的对比,使得莫娣的温顺善良深入人心。
另外一个方面,莫娣的纯粹体现在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的画作中那些简单而又美好的事物,就是她热爱生活最鲜明地体现。
艾弗里特的自尊感,是他常说反话的根源。
这种自尊感让他看上去很可恶,却又在下个镜头中让我们看到他的可爱之处。
保管莫娣卖画所挣得的收入,与桑德拉的买卖中,警告莫娣他才是管事人,莫娣成名以后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愤怒,只在于在与莫娣的对比中,他的自尊感尽失。
在人物塑造上,我们不仅仅要感谢导演对人物情感的拿捏,还要感谢两位演员伊桑霍克与莎丽霍金斯的出色表演。
水乳交融的两个方面,让这两个角色深入人心。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迷人的小细节,莫娣一个人在俱乐部孤独自我娱乐;二人结为夫妻后的舞蹈,莫娣脚尖踩在艾弗里特的脚面上;莫娣在艾弗里特要售卖其未完成的作品时,着急欲哭的慌张表情;莫娣去世之后,艾弗里特将画作收拾入房间等等等等。
这些迷人的细节在塑造人物方面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外在表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的感染力是极强的。
正因为细节的感染力极强,导演的煽情手段是高超的,不像许许多多的电影中简单直接地情感宣泄。
《莫娣》这部电影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物的眼泪,仅有的几滴也只是若有若无。
同样的,我们也听不到聒噪浓烈的音乐,有的只是间或响起的恬淡的音乐。
非刻意要比刻意的煽情给人的情感震撼更大,持续时间也更为强烈,这是导演的一个妙笔所在。
抛去对影片的主观分析,谈一谈我的主观感受。
莫娣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在被哥哥抛弃,在姑妈家受尽屈辱之后,她所要求的是自食其力,不愿依赖他人。
在成为艾弗里特的帮佣,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之后,她所要求的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她的绘画是一种感情寄托,是她对美好的一种强烈向往,而画作得以售卖使得莫娣机缘巧合地拥有了得到艾弗里特尊重的机会,在莫娣的一生中,她从来没有希冀过自己可以远近出名,她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边缘人活着,能够得到他人尊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梦想。
在远近闻名以后,莫娣是开心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尊重她,她所渴望的已经得到,另外一点,她也是慌张的,因为这是她希冀以外的事情,是生活给予她的惊喜,所以她依然像之前那样生活,没有了更多的渴望,她对荣誉几乎是持冷淡心理的,无论是登上报纸上电视还是尼克松副总统对其画作的购买,她都平淡如水地讲出来,开心的原因,仅仅是获得尊重,简单而纯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莫娣的这种纯粹。
我们总是在渴望更多,寻求更多,难以被满足,所以难以获得平静。
我们总是因为得失而或喜或悲,因为他人的获得而产生丑恶的嫉妒心。
对金钱的占有,永远是无止境的,为了金钱荣誉而勾心斗角,是难以停息的战争。
我们喜爱莫娣,正因为我们不是莫娣。
以下内容与电影无关。
微博作者:邓艾艾艾社会经常劝女人结婚的一大理由是,“也好有个人照顾”,最后成功让女人当上了保姆——原来这话的意思是“也好有个人去照顾”。
又有网友说,“婚姻里大多是女人照顾男人,离开了另一半无法生活的也是男人。
”“肿瘤群待过就知道,女的生了病(特别是乳腺宫颈)离婚率有多高……”“比保姆还不如好么,保姆不用陪男主人睡觉,更不给男主人生儿子,男主人要是打伤了保姆,那是故意伤害罪,不是家暴不能调解,男主人要是虐杀了保姆,那是故意杀人罪,不是虐待罪不会只判七年。
”这或许不适用于所有的婚姻,愿意付出的“好男人”自是存在的,我也见过,就像见过抽奖有人中奖。
但在更平均的关系里,女性的无偿付出与照顾是更常见与显见的。
何况女性的平均寿命也略长于男性,在照料者完病榻后,还要自己走完最后的孤老。
你会听到丈夫因为各种现实理由抛弃妻子的故事,毁了容貌,得了重病,不能生育,无法自理,无非邻里街坊一声没效力的叹息。
而反过来则是“张村好媳妇”“李镇好儿媳”对女子如何不放弃丈夫的歌颂与感动,依照本国传统,一旦开始歌颂谁辛劳付出,感动谁无私奉献,那便是要吃谁的肉,饮谁的血,还不让她们吭声了。
并非女性在本性上多高尚,她们被这勋章给绑住,为这牌坊所压住,离开的代价太大罢了。
其实婚姻本不必这样功利,整日算计谁贡献大,谁付出多,谁依靠谁,谁拖累谁,跟合伙做生意一样,计较到这种程度,不如一个人自负人生圆缺亏盈。
但如果男人长期化、规模化、结构化地无偿要求女人的照顾、服侍乃至奉献,我以为这事儿就很值得计算一番。
让总是被盘剥的人不要计较,让权利的丧失者不要功利,这是固收利益者的玲珑伪善。
(旧文)
窗外瓢泼大雨,窗边的我抱着笔记本看《莫娣》。
看到莫德被恶语赶出后第二天一早给埃弗雷特做好了早餐并擦好地板、莫德告诉埃弗雷特“他们不喜欢你,没关系,我喜欢你。
这就够了。
”、莫德躲在车边怯生生地偷看自以为早夭实已长大成人的女儿不敢靠近,不觉间眼泪早就糊了一脸。
电影的结尾,黑白片中,原型一出来,我很是震撼,一想到莫德不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曾经是个活生生的人,这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本来不想写影评了,可是,静静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应该说点什么。
关于故事,其实就是一个身残志坚女人追求艺术的平淡一生,并不复杂。
但是,莫德身上展现出的那份坚强跟生命力,非常感人。
关于她那吝啬还家暴的丈夫埃弗雷特,还有他们的爱情,不想做任何评论,只能说可能某种意义上来讲爱情的力量真的是伟大的吧。
这个故事更打动我的是莫德对追求梦想的执着跟付出、她不会被残疾打倒的生命力,还有她贯彻始终的乐观向上,而非她把一个孤独、悭吝的家伙改造成了一个有浪漫细胞有温情的人,因为我真心不认为真实生活里的刘易斯真有电影里那么暖:首先,现实是莫娣一辈子都没见过自己的女儿,刘易斯也没帮她找到,这一点导演有说过,电影里找到女儿的设定仅仅是他们对现实的美化而已;其次,真实的刘易斯非常非常吝啬,他确实把莫娣的钱都据为己有了(我觉得莫娣通过画画赚到的钱即使不归莫娣全有,至少也该二人共享。
)还悉数藏在地板下,这也间接导致他1979年因守财、护财被窃贼所杀,我认为刘易斯并不见得如电影中一般那么的爱莫娣,很难说他的爱里没有爱财的成分,也很难说他晚年对莫娣好就一点都不带要保护好自己生财的依靠的成分。
我这么说只是个人意见,不接受那些看完公众号煽情推文后过来看我影评的人过来喷,也不接受各种形式的劝服。
莫埃二人的感情到底如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对此,大家可以有各自的意见,反正我不认为他们之前的爱情就像最近铺天盖地的《莫娣》相关文章里宣传的那么美好。
关于电影,说实话,个人感觉对《莫娣》的成片小失望,在情节上有的地方处理生硬有的地方跳跃比较大,而剪辑上则略显拖沓,不要说不如之前释出的几段短小精彩预告片了,甚至跟导演05年的老片FS比都逊色了不少,之前一直在说是传记片,我感觉单纯说是爱情片也可以,传记的成分太少。
相比之下,背景音乐每一首都出乎意料的感人,每次听都会泪目,而且电影中呈现的景色特别美,感觉每一秒简直都是画。
当然了,演员们个个演技过人,无论主配。
要点名表扬莎莉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到位。
为了自己接的每一个角色都私底下做了大量功课,也都操碎了心,正是这样让莎莉总是能够把自己的角色塑造的鲜活生动,而且她具备一次次在不经意中向观众们抛出一颗颗催泪弹的功力。
不过,《莫娣》在颁奖季为了给《水形物语》让路,莎莉放弃了此片的公关,这一点挺遗憾的。
这是我第一次看伊桑霍克的作品,感觉他也是个了不起的演员。
补充一下,《莫娣》的DVD里有14段删减片段,个人感觉删了非常的可惜,里面交代了不少细节,有一些在电影早期简介里有提及的剧情电影里其实有拍,可惜成片全给删了,难怪看的时候总感觉剧情不连贯、别扭呢。
除了少了一些关键提示信息,比如莫娣很早对别人提过自己的私生女,也少了不少前后呼应跟升华,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可惜。
关于评分,冲女主是莎莉,我给5星,不然,顶多3星。
综合来看,这部内容暖心、演员走心的电影还是挺值得推荐的。
最后,不要问我要资源,真想看去买《莫娣》的正版DVD,不想买的话,请去公众号、网盘之类的地方找吧。
影片中的莫娣是一位患有关节炎,驼背,相貌平平的女性,在别人眼里也许觉得她不正常,甚至也许是“丑陋”。
她的亲哥哥卖了母亲留下来的房产,卖了她的亲生女儿,把她独自扔在了姑妈家。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样的莫娣也会想到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机缘巧合,邂逅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的绘画天赋得到了释放,从此也声名鹊起。
聚焦到莫娣这个人物本身,其实从女性的角度观察,她的情感很细腻,内心很柔软,同时她是有大智慧的,坚韧而通透,乐观而积极,有自己的主见,她是与众不同的,她的美无与伦比。
埃弗与他生活的这段时间里,以及想要有更深入的交流时,莫娣提出了她们应该结婚,她也想成为妻子,而不是别人口中的情人。
当她想起自己的女儿时,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大概如此,即便见到了完美的女儿,莫娣也克制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也许,她知道自己并不能给她什么,不打扰便是最好的。
她可以每天肆意的享受画画带给她的快乐,用笔刷画下她记忆里的世界。
正如她所说:没有人能教画画,如果你想画,你自然就能画出来了。
即使不被自己的姑妈和哥哥所支持,但她从没有停下笔来认真画下这个世界美好的样子。
所以她的作品是能打动人,纯粹而美好,简单却不乏味。
如果说莫娣是荧幕前的明星,那埃弗便是她身后的那个坚强而有力的推手。
这样一个糙汉子,脾气暴躁,大抵上也是无人能忍的一个卖鱼人,他的内心因为莫娣发生了太多戏剧性的变化。
从一开始的无法忍受到最后的刻骨铭心,他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莫娣,如果莫娣没有这样的成就,他肯定也不会这么觉得,这就是人性的本质。
当然,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他绝对算是一个好男人,一个有节操且浪漫的男人,一个嘴硬心软的男人。
可以无条件的支持妻子做喜欢的事情,可以推着小推车带她到处采风,可以去默默地寻找妻子失去的女儿,可以因为她怕有苍蝇进家里来随即装上纱窗,可以……太多小细节了,作为女生,我太爱了,行动永远比口号更感人。
在他们的爱情里,从未对对方说过“我爱你”,但是却在细水长流的细节里,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
如果说好的爱情是治愈彼此的良药,成就更好的自己,那么,他们的爱情应该算得上吧。
两只落单的袜子终于找到了彼此,相互依偎。
ps: “从前我怎么会觉得你不完美”,“我不喜欢大多数的人,我喜欢你”,“有些人看不惯与众不同”……
镜头配乐演技都在水准上,但是内容和要表达的,,,也就这样了。
作为一位真实女画家的传记电影,难道不应该聚焦在她的画和个人经历上吗?
她身体跟她画画的联系,她是怎么开始画画的,画画的过程和灵感,画画过程中碰到的挫折。
还有她半辈子相处的姨妈和哥哥,他们的镜头也太少了,到底是怎么和女主相处的,对她是什么感情,怎么对待她的,他们的人物塑造。
还有她的孩子的事情,女主为什么爱酗酒,怎么借酒消愁,酒会不会激发灵感,去俱乐部的感觉,和孩子父亲是怎么回事,找到孩子没了是什么状态。
应该表达却省略的太多太多了,,,她丈夫应该存在,但要纪实一点,镜头不应该成为男主戏份,没必要美化,符合现实形象即可。
定位和镜头语言,不应该和爱情剧的男主是一种电影表达方式,加入浪漫主义,亲近时候放爱情背景音乐等等。
就这个电影的内容不合适这个题材,直接虚构一个故事,随便两个底层男女互相相爱温暖的故事。
不必套用真实人物了,不去深入探讨,没什么意义。
7.5
真好啊。想透过她的眼睛看看世界。真好啊。两只被世界落单的怪袜子,用温暖识别出了对方的温暖。这俩飞天遁地的神仙演技,拼出一框完美的莫娣·刘易斯的画。
5
最后的黑白部分看着真挚
爱在悲愁垂涕后
unexpectedly beautiful, both visually and narratively. 最后的黑白纪实镜头真让人揪心 / 男神演个antisocial的grumpy农民都这么有魅力 妈呀没救了(ಥ_ಥ)
结尾现实中的男女主都是很可爱的老头老太,完全没有影片中男主的苦大仇深,和女主的丑陋、怪异。这电影没有一点美感。家暴男主和貌似智商情商双低的女主无法让我产生好感。要是好莱坞来拍,没准能更感人一点。他俩的爱情也产生的挺莫名其妙的。
再怎么煽情、镀糖衣也改变不了这个故事的野蛮和悲惨啊。说实话我看完觉得恶心。
男主真的很烂,躁郁狂大男子主义随便打人,最开始招聘起的什么心思狗都能知道,就一个床还叫人家住家里,更别提后面😇我是感受不到一点爱 真人真事改编让我觉得更加恐怖
一个男的,为什么可以说上手就上手?如果整部影片男女角色对调,难以想象女主会对男主做出一样行为,即使为表现性格狂躁,可能也只是歇斯底里的怒吼。所以这是力量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吗?总之即使我理解它想表达的意思,仍然无法原谅,直接导致最后结尾时在一片哭泣声中我的冷漠。即使相伴,仍然孤独。
光是两位主角的表演都值得一看,本年度最佳爱情片之一,Sally Hawkins真是从当年的fingersmith都一直看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奥斯卡影后提个名没问题
可以理解大家打这么高分的原因,然而我觉得缺得莎莉这个角色和水形有点类似,可能是我最近鸡汤喝得有点多,感情有点枯竭吧。。。
这部片子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高的分数 硬拗
寻找冷门佳片,就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古怪却温暖,平淡却治愈。年度最佳台词貌似已出现。奥斯卡欠莎莉霍金斯一座奖杯,希望今年的《水形物语》能够弥补。
”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画。”旷野里的风景太美了,仿佛莫娣笔刷下生机盎然的世界。表演颇为传神,治愈节奏踩得也很稳,遗憾在于剧本太过温吞含蓄,对心理细节的描摹不足。观众像是隔着纱窗瞥见了艺术家的性灵与坚韧,却与真正走入其内心的机会擦身而过。
看得我直犯恶心
人们自己过得不快乐,却硬要告诉她怎么做可以更幸福。最后病重的姨妈告诉她,她是全家人中唯一得到幸福的。他就是她想要的一切,画画就是她想做的一切
“我们像两只 落单的袜子…”“我是被拉长、变形了的那只,上头好多洞,灰土土硬邦邦。”“我像单调的白色棉袜子…”“不,你是宝蓝色的,明黄色,像金丝雀那样…”
两个人感情来得莫名其妙 但也许就是这么毫无预兆吧
真美好啊,看的时候止不住的微笑,看过之后再看剧照和影评又止不住的眼泪。两个孤独又美好的灵魂发现了彼此,两只落单的袜子终于在一起了,一起看细水长流。然后越发觉得自己永远也找不到另一只袜子...好吧,那就自己去看世界,自己感受细水长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