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印刷体
Tipografic majuscul,涂鸦少年秘密档案(港/台),Uppercase Print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Bogdan Zamfir,Şerban Lazarovici,伊万娜·雅各布,谢尔班·帕夫卢,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cu Silvian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0
简介:1981到1985年间,时逢独裁者尼古拉.希奥塞古统治时期,当时罗马尼亚为史达林体制最严重的国家,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延续《追拿吉普赛》自多元历史文本取材的手法,导演哈都・裘德进一步将贾尼娜・卡布纳流的剧作改编成一齣破格的“文献..详细 >
电影本身三星,减一星因为现实对照有更多严酷素材
某种意义上算是罗马尼亚的《杀人回忆》。
呈现罗马尼亚1981年的反标案,取材于秘密警察“当事人的交待档案”与监听记录,背景混剪的当时的一条条新闻简报里则是“祖国一片欣欣向荣”……过于真实!
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意外死亡,对于装置、戏剧与电影形式的混用彰显了拉杜·裘德在媒介上触碰自由的野心,历史档案的复制与重建,主观移情与客观陈述的跳转,都基于这一明确的目的性。但可惜即便在形式上花火四溅,影片行文却让让人止不住地感到审美疲劳,也许这种“疲劳感”也是导演追求的效果之一?
看不出历史影像与舞台剧之间有多少关系,可能正是为了表现在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由民主的呼声是被媒体故意掩盖的,取代的是一些生活幸福美好的内容。演员念台词的时候一定要面无表情吗?
8.2,“审讯”写标语的学生与镜头中现实的罗马尼亚交叉推进,这是《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之前的罗马尼亚,充斥着“秘密警察”的罗马尼亚。
15 MAY 2022 (3+)
3.6
期间穿插1981-1985年间新闻片、各种电视歌舞、访谈、纪录节目等充满活力,与刻意刻板的舞台剧搬演朗读风格成鲜明对比,可惜导演仅流于并置,并未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空、媒介表达、政治意识之间缝隙与张力。不断“打死老虎”和强化刻板印象是智识懒惰,无助于理解过去与现实。但,可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要不断重复陈词滥调维系其运转及“民主自由就是好”的幻觉不管工人阶级有无饭吃房住。想起那部关于波兰拖拉机工人的纪录片里有位老人说:“民主是他们的民主,没人在乎工人阶级”——被摘桃子的波兰工人们。
4/10。目前的我还没有能力接受这部电影,想分几天看完它但我放弃了。我觉得很大原因是自己对舞台剧是零热情的,也不想知道罗马尼亚的历史。若有一部用样板戏叙事的中国纪录片,我会很感兴趣。
[2.5/5.0] 大量的並列,過於冗長。
3.5
话语的断片
是在舞台剧中插播propaganda footage和电视新闻还是在纪录片里插播现代戏剧我已经分不清楚。素材的使用异常自如,洛兹尼察是用历史影像写电影,DAU是用电影再造历史,而裘德在其中找到了有趣的中位值。
汽车停在楼下,按喇叭给楼上的人,打的鼓点信号,和《绝地求生》游戏直播,粉丝和主播,确认自己人,用枪声打的鼓点,一样。
不只是罗马尼亚的记录片和荒诞
算观看之前没有足够多的准备,导演依然成功地让我大吃一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如此多的真实的纪录片段下,非但无半点的突兀——无论这些片段是彩色、黑白抑或是无声的,还成功地产生了对于影片叙事的整体而言的连贯性与对与以年份为划分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互文性。我从未想过有如此充分饱满的拍摄内容和原始记录材料相互支撑的呈现,更没想到呈现的结果能够如此贴近文本的同时又跟Documentray/Essay Film拉开了非常远的距离。它们都归功于导演精准且有的放矢的组织编排。
8.5#不得不说裘德的每一部政治电影都很震撼,这一部明显是 倒霉性爱 的低配版。舞台剧式的情节与历史资料的蒙太奇,描述了一种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独有的荒谬。但形式上还是过于单一。渐渐地我也对罗马尼亚历史产生了兴趣
世事难料,8年后~。
“我是清醒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