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只有七天,一个名叫翔子的小女孩遭绑架遇害的命案湮没在人们对于新天皇继任的喜悦之中。
可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雨宫却无法忘记。
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听过凶手的声音。
于是这14年来,他每天对着厚厚的电话簿,打几十个几百个电话,只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当年杀害他女儿的凶手。
后来凶手找到了,他在公共电话亭里在听到自己永远也忘不了的声音的那一刹那,慢慢跌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没有证据将电话那头14年前的凶手绳之以法,而且自己的女儿翔子也再也回不来了。
原本记录凶手来电的录音记录仪在电话铃响起的那一刻突然出了故障,众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检修仪器时,雨宫接起了电话,听到了凶手的真声。
没有记录下凶手的声音,负责此事的其余四个刑警对上级隐瞒了自己的失误。
后来,这场案件无疾而终,其中一个刑警幸田出于愧疚,留下了说明真相的报告,辞职离去。
可是这份“幸田记录”却被害怕负担责任影响仕途的上级隐瞒了起来。
雨宫找到凶手之后,幸田策划了和14年前一模一样的绑架案,绑架的对象正是”昭和64案”的凶手目崎的大女儿。
目崎带着一箱子现金仓皇赶到幸田最后制定的地点时,他发现自己14年前的事情已经败露,在警局里他拒不承认,不想承认自己失误的上级将他释放回家。
其实目崎的大女儿并没有被绑架,她的手机被幸田偷走了而已。
当年参与“昭和64案”的刑警三上是本片的主人公,也是警局的宣传官,在自私的领导和叫嚣的记者之间周旋,女儿也因为自己是警察而离家出走。
三上不能接受警局把有罪的目崎释放,他偶遇了目崎的小女儿,并打通了目崎的电话,告诉他他的小女儿在自己手里。
仓皇失措的目崎赶往当年放置翔子尸体的空地,14年前他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将翔子勒死抛弃在汽车的后备箱中。
空地上有一台破车,目崎不假思索地想要打开这台车的后备箱。
可是三上帮他砸开后,里面空无一物。
三上质问他,我说的放置翔子的“小棺材”,你怎么知道是后备箱。
目崎被随后赶来的警察带回警局,跟着一起过来的目崎的小女儿似乎明白了一切,目崎对小女儿喊到“不要过来”,小女儿抱头痛哭,声音响彻整片天空。
目崎当年做下的孽,他的妻子和女儿却要被迫承受痛苦惩罚。
雨宫也想到过绑架目崎的女儿,也让他承受自己当年的痛苦,可是当目崎的小女儿坐上雨宫的车后,雨宫却留下了眼泪。
小女孩抱着书包告诉雨宫这不是她回家的路,雨宫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叔叔刚刚走神了”。
他也许想起了14年前自己天真可爱的女儿也坐在目崎的副驾驶位上,那时她还不知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四个小时的娓娓道来,这是个沉重的电影、让人多次流泪的电影。
十四年的案子终于落下了帷幕。
失去女儿的雨宫会从记忆里走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吗。
三上离家出走的女儿也会感动于父亲的执着而安全回家吧。
目崎也许会在监狱里度过剩余的人生,他应该也很后悔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吧,他也没有忘记,用杀死翔子的手去抱着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感觉呢,这14年来目崎也是痛不欲生地侥幸活着吧。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日本现在改编剧有一个通病,编剧和导演不忠于再现原著,而是有种迷之自信总要按照自己的构思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编,忘记了改编剧就是在大荧幕再现原著场景的根本。
这部就是此类型代表作!社会学派代表横山秀夫的64你们也配改,那不如你们写几部名著!我看采访时导演自信满满的说要重点表现小说中没写的起诉阶段。
事实证明观众根本不买账,改编的一塌糊涂,全篇皆是硬伤 节奏也变得松散废话连篇,全靠一群老戏骨硬撑,票房大败,毁了一部精彩的小说!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
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
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
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
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
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的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
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
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
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
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3+2.5=5.5。
平成十三年间的电闪雷鸣,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一,我在电话这头听见无助的母亲恳求孩子归家的哭诉,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倾盆大雨,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二,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一向要强的父亲害怕的不敢说一句重话,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阳光普照,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三,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记者们吵吵闹闹逼问消息,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大雪纷飞,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四,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官僚躲在办公室秘密商讨掩盖真相,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秋叶染红,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五,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自责不已的警察重新着“都是我的错”的喃喃自语,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狂风怒号,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六,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孩子们不被父母理解的烦恼,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风和日丽,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日,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了我重复十三年后终于找到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哭了,掩面而泣平成的十三个年头,不过是昭和最后七天的循环,日本人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昭和时代最后一年的昭和六十四年,而我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平成十三年凶杀归案的“昭和六十四年”
时隔两周,《昭和64年》的下篇终于有了资源,姗姗来迟的影评终于可以完美收官,影片也可以最终谢幕。
接续前篇,简要回顾。
最初两个小时的情节,节奏感出色,伏笔好,让人有种继续看下去的冲动,准确的说,是想知道故事的走向与结局,更想看一看正义人士三上的人生轨迹。
带着这些期待,我开始下半场之旅。
照例看一看日本专业影评网的点评,总体来说,与上作比较下降了些,可能4个小时的影片长度让人觉得“观赏无力”yahoo!
映画:3.15(与上篇相比褪色了不少)
映画.com评分:3.5(基本与前作保持一致水平)
进入个人点评说实话,期待太多,失望太大,影片继续唠唠叨叨了2小时,有些情节如裹脚布——又臭又长,无意义的叙述充实了整个下半篇,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有意拖延时间或者说黔驴技穷了。
虽然个人十分理解主创人员继续沿用冲突与斗争作为主要卖点,可是如此重复的演示某段固定的桥段就让人感到费解。
如媒体与警视厅,警视厅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细细算来,下篇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来描写这些内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线完全成了陪衬。
对于这一点,个人表示不解。
猜测有可能是导演想将原作里那些社会性批判的文字内容实体化,这样一来,剧情的冲击力能够使观众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不过,十分可惜,导演的拿捏不够精准(甚至有些偏),纯粹用影片的时间来堆积这些内涵性的文字内容反而适得其反,冗长而又没有实质意义的媒体舆论、暴力监督的重复渲染,让原本风味十足的电影迷失了方向。
下半篇另一败笔——个人英雄主义的抬头。
这又是导演的错误思维,相比原作——依靠三上揭示阴暗面,让众人警醒的主旨,电影版的意图明显歪了。
导演有意无意的将三上这个普通角色塑造成了“日式英雄主义”代言人,有正义感、有执行力、有气魄、为人刚毅,一人孤身探案,满满的英雄气概,正义凛然。
哥们真心醉了,相信原作作者横山秀夫先生看完此片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对于本作的下半场,个人牢骚挺多,不为别的,就为片子的”成色”困扰。
一部这样有深度、有层次的文学作品,竟然被改编成这样,尤其是最后几十分钟,别扭,矫情,自编自导的成分太重,令人感到无趣。
写在最后,4小时的电影,实际卖点就是电影时间,影片本身对于原作的改编处理不够成熟,节奏慢半拍,拖沓无聊,对于原作的精神了解不够,呈现的作品瑕疵较多,尤其是人设,社会阴暗面的记载不够专业,令人失望。
原作★★★★★(横山先生的作品,推理作品中的翘楚)演员★★★★★(演技卓越,感情细腻)导演★★★☆☆(改编过于随意,品质下降)视效★★★☆☆(日系色调,看多了,也就厌倦了)音效★☆☆☆☆(不予评论)推荐人群:所有人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
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
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
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
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
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
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
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
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
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
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
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
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
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
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
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
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
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
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
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
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
为什么会这样?
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
”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
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
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
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
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
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横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触的是《罗宾计划》,让我第一次知道三亿事件,后面的《临场》让我正式喜欢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横山秀夫系列连续8部SP,直到最近的《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可谓是部部精彩,感觉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视。
有人说他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还是拿得出手的,将社会派推理与本格推理结合的比较好的。
《64》确实称为他的代表作不为过,也是先看了电视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称经典,各方面处理都相当完美,节奏也是我喜欢的那种。
抱着这种期待看的电影版,其实也难为电影版了,毕竟有这么优秀的电视版在先,总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与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几个优点:1、诹访的角色戏份多了,当然绫野刚的表现确实不错;2、本部长的角色也很有特点,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铭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泪点;4、翔子的“小棺材”是区别于电视版的地方之一,电视版中没有翔子的死状,而电影版有段目崎的杀人过程比较震撼;5、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让目崎的女儿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这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了。
缺点:1、对于89年绑架案的描述没有电视版细致,没有体现出雨宫当时急切又绝望的心情;2、对于三上发现幸田的那幕没有电视版来的震撼,那幕算是电视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长的来回奔波在电影中也没有体现,在电视版中印象比较深刻;4、不得不说,瑛太的表现没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导演有关,这点比较失望。
总的来说,前半部分是电视版比较好,后半部分电影版更出彩些,两部都很不错。
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楼可谓座无虚席,一起和《64》度过了近4个小时,可见国内还是太缺少这种题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荐另一部作品《阴沉的季节》,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变成二渡了。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看顺序:电影前篇——原作——电影后篇。
没看过电视剧版,我觉得也没必要看,建议只看原作。
看了原作感觉真的不适合拍电影,不进行大幅改编的话很难拍好,真要拍那也只能是拍电视剧。
本来原作都没想读,只是看了前篇之后太多不懂的,没办法,不想后篇也看不懂,才读了原作。
后来读了原作才知道,就这叙事方法,就跟丝毫没玩儿过wow的人去看魔兽一样,也许看了知道在讲什么,但是绝对谈不上是看懂了。
原作中主线是翔子ちゃん这个案件没错,但是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这台戏真正的冲突点在刑事部(代表地方)VS警務部(代表中央)这个点子上。
电影里面提是提了,但没有升华到主题的高度。
就只有后篇赤間怒踹桌子那里给我留下了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刑事部周四就完蛋了。
」这句赤間的标志性台词在电影里好像也没出现?
另外,实际上的重要人物——幕后「騒動師」二渡也在电影里基本上打了酱油。
至于那堆记者,以及広報室和记者的冲突,电影里面倒是表现得八九不离十。
再说悬疑推理的问题,原作里面谜底最后揭开得有点儿太快,而且之前各种蹊跷(案发时间巧合,雨宮正好不在家,原犯人不可能效仿当年那一套)让人没读完就能猜到目崎就是当年的犯人。
但至少,不读到最后30.40页很难想到是雨宮靠無言電話找出的凶手以及一切都在二渡的算计之中。
结果后篇一来就给你提示了电话亭,电话账....而且也没提松岡是怎么用他独特的方式确认犯人的.......电影看起来悬疑推理性大减。
说老实话,我觉得日本电影还是擅长打温情牌,这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了父爱亲情篇,三上的あゆみ,雨宮的翔子,当然还有犯人目崎的かすみ。
前两个父爱就不提了,都懂,至于犯人的,他其实早就想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套了,但他还是选择了女儿,因为他不知道女儿没被绑.......最后再说下电影的原创结尾。
原作是开放式结局,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读者自行脑补。
电影加了个确定逮捕目崎的结尾,虽然可以是可以,但我想说,既然要弄GOODEND,那为何不让あゆみ也回来?
皆大欢喜岂不更好。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点,二課長落合在記者会見上晕倒那里,电影里柄本佑演得太假了。
直接坐着翻个白眼就往前倒算什么.......怎么也应该站起来晃两下再倒啊.......
后篇就太不干脆,结尾的续写见仁见智,反正我是受不了。整体来看tbs这个企划基本上只是看中了昭和64年的历史感和满足想要堆砌卡司的心态,还是像个台庆片。(以及这个企划为什么会找濑濑敬久来拍?
后篇毕竟含着高潮,虽然剧情明朗很好猜,但是过程还是挺深刻的。#SIFF2016 环艺
港独导演
上下连看的,演员阵容和剧情一样臃肿,和去年的所罗门审判一样,完全可以一部电影的长度讲清楚的吧…昭和平成承接立意设得太高,跑完案情觉得好失望
原著,电视剧版,电影版,同样的内容重复太多遍恍如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加戏累赘。
后篇剧情终于拨云见日,但还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过早暴露出真相和结局的强煽都是败笔,加分是永濑正敏的出色发挥,一个永远留在昭和64年短短的七天时间里的父亲。还有就是日本记者真强势也真废材,新闻自由程度的高度开放,但自身调查却几乎依赖官方披露,黑幕居然是一个失误,这事在你国,也叫事?
比前篇好看一些,但总体还是太沉闷了。
是为了后篇才给的四星。我觉得压缩成一部电影的时长会好看很多。各位演员的演技都相当赞,这部电影又可以叫做,我家卡司不要钱。。。
如果前篇差强人意的话 后篇真的是太令人失望了 原创剧情完全毁了整个原作的剧情 狗尾续貂 真是对不起横山秀夫的原作和这么强大的卡司 剧版还是挺令人满意的 也不知道后篇这么大改动是为了什么
#16SIFF#后篇太拖,在影院坐了4小时有点忍不了,还各种闪回镜头,抓捕罪犯的过程也无甚说服力,一股日剧莫名的中二感,浪费票钱sigh
昏昏欲睡。
后篇比前篇好看多了,取景是真的美。
前后篇都无感
所以,有的时候~~努力还是有成果的~~人啊~总是要往前看的~以及~片尾曲好好听啊~~能跟着片尾曲一起辛酸一把~
前篇我给了3星,后篇真的2星不能再多了。实在是太拖沓了,我都快看睡着了。还有就是,日本电影真的有很多强行感人的设定,看多了很没意思。
没有剧版带来的震撼,结局改编得很突兀…不知是不是时长原因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如果不是之前看过感觉会看不懂
这个导演真是暴殄天物啊,拿了一把王炸的阵容,结果拍得失控成这样。关于警察与记者的冲突铺排太多了,吵得脑仁疼。全靠一帮好演员救场,还能看下去。
怎么到后编还有那么多脑残记者,记者的质问可以尖锐可以带讽刺,但没见过这么歇斯底里的像黑社会团伙,为了表警察的压力也太过虚假了。加起来4个小时最后毫无意义。男主警察帅,以为是草刈正雄,结果不是。
我本以为后篇会好一点的……结果依旧是垃圾…记者是一群神经病 警察也是一群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