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好看,像是《巴比伦》和《摩天大楼》的混合体,片子说美国就像罗马,也别罗马了,它这把美国直接拍成索多玛了,上层乱伦,人造天火都出来了。
看完这片我更期待《粗野派》了。
说剧情差的其实没必要,他都拍的这么先锋话剧范了。
科波拉其实把这部隐喻资本主义美国灭亡的电影拍成了大号好莱坞,里面腐朽的上层贵族们,市长、银行家、堕落的富二代、有才有志想拯救美国的富二代,他们都像极了娱乐圈的明星,都是自私自恋的自大狂。
这些特质其实是全世界共通的,所有国家的富豪阶层和娱乐圈明星其实都这样,比如男主母亲前脚刚恶狠狠的在晚宴上咒骂了儿子,风波之后就自顾自的教育儿子怎么做人,自己多么爱儿子,突然又扯到弦理论上。
现实中很多富豪就爱标榜自己多有学问,经常装逼装漏,国内外都有。
比如威尔史密斯那个儿子和女儿,又是说自己研究量子力学,又是说自己被吹牛老爹迷奸了三天,又是把自己同龄朋友介绍给亲妈当男朋友,威尔史密斯也是被他老婆PUA到极致了,这也能同意。
片中女明星维斯塔塌房之后公关的选择是承认小错掩盖大错,承认年龄造假否认一夜情,出生地还是印尼,既讽刺了现实中的好莱坞娱乐圈,感觉又讽刺了奥巴马的出生地争议。
最后男主在乌托邦上演讲激情画饼的时候围观群众一水儿的小红帽,直接MAGA了,男主挨了一枪的情节还跟现实中特朗普挨了一枪巧合上了,绝了。
作者:吴泽源随着流媒体片源上线,广大中国影迷终于可以一睹年度神片《大都会》的芳容了。
这部科波拉的新作早在开拍之前便话题不断。
它是一个科波拉念叨了四十多年的项目,在本世纪初差一点拍成(当时拟定的主演是裘德·洛),但911事件以及被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一切不得不搁置。
《大都会》剧照此项目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是在2021年:科波拉在那时终于靠变卖酒庄和重剪老片攒够了拍这部电影所需的1.2亿美元,随之正式开启本片的前期制作。
影片一开始看中的主演阵容,是奥斯卡·伊萨克、赞达亚、福里斯特·惠特克和凯特·布兰切特。
事后看来,这几位演员眼光毒辣,躲过了科波拉的这枚核弹。
再往后,电影的话题度正式引爆,是在它的戛纳首映期间,虽然科波拉在片场对女性群演有不当行为的传闻在那之前就甚嚣尘上。
与《现代启示录》首映时的两极口碑相比,这部《大都会》的口碑算不上有多大争议,大部分评论都认为它很烂,虽然也免不了有少数影评人写好评为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挽尊。
《大都会》剧照以如此的质量入围戛纳主竞赛,自然是福茂的好主意,因为大导演的大烂片同样能为戛纳电影节带来流量。
不过以本届戛纳主竞赛影片的总体质量来看,福茂对流量的追求实在显得太凶了点。
把《大都会》这种品质的电影选进来,基本上是在透支电影作为艺术仅剩的一点信誉。
接下来就是影片在全球范围的公映了。
整个美国没有片商看好这部片的商业前景,于是科波拉决定对其自费发行:继续从腰包里自掏两千万美元,让全美观众看到自己的呕心沥血。
然而到最后,美国观众依旧不买账。
据说大范围公映的《大都会》平均每场放映只有两三位观众,受众转化率可能还不如豆瓣网友的一些自费出版作品。
《大都会》剧组亮相戛纳《大都会》的时间线大致到此为止。
接下来就是中国观众对它的反馈了(但有消息称这部影片登陆内地院线的几率很大,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把视线放长远)。
我刚看了这部电影,目前还在消化我对它的感知,但我能确定一点:这绝对是一部能激发出比它本身有趣百倍的差评的电影。
英国影评人Mark Kermode的影评播客有时是我做家务的背景音频,他在评论《大都会》的一期里贡献了不少金句:“影片充斥着令人难以启齿,也根本不该被说出来的台词。
”“亚当·德赖弗的角色在《大都会》里有特异功能:能够停止时间,并把时间拉长。
科波拉也通过《大都会》显示了这种能力,把两个小时拍得像四个半。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我曾经为了我的艺术受过苦,现在轮到你们(为我的艺术受苦)了’。
”上述每句话都说得没错,但我们还可以针对《大都会》的烂提出来自一百个不同角度的批评。
《大都会》剧照如果非要简而言之,《大都会》是一部拍得太晚的电影。
观看影片时,有时候我觉得它晚拍了三十年(影片的原始构思则来自四十年前):电视新闻主持人在片中的世界里还是名流,理想主义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在片中的世界里还能引起轰动;片中的青少年偶像歌手的MV画风,也至少过时了二十年。
这是一部自以为在与当代观众对话,却在核心意识上与时代脱节了几十年的电影,遭遇如今的恶评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在另外一些时候,《大都会》则像是一部晚拍了一百年的电影。
影片的Art Deco美术和服装风格,以及它经常采用的圈入、圈出、多重曝光和分屏技巧,都能让我们想起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
这本身不算缺点,一百年前的许多默片,放到今天依旧迷人。
科波拉的影片和那些默片的区别在于:在默片中,我们能看到影片创作者面对新玩具时的好奇与天真,而在科波拉的仿古尝试中,则看不到这些特质。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过度饱和的自满。
《大都会》剧照《大都会》的自满体现在每个毛孔中。
有人说科波拉只是在像一个返老还童的老顽童一样尝试与观众对话,我不太能同意,因为影片里有太多属于老人家的自我陶醉。
就像他借建筑师凯撒(亚当·德赖弗 饰)之口向世人传授的秘诀:“如果向世界假扮好人,世界永远不会拿你当回事;但如果你向世界假扮成坏人的话……”(我们得承认,科波拉的确是位炒作大师。
)女主角茱莉亚特别捧哏地接了句:“那世人就会杀了你。
”
《大都会》剧照片中的主人公凯撒是一位反对庸众的理想主义者。
除了深爱他的女主角和女二号(名叫“哇哦·白金”),和他的“阿福”式管家(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之外,没有人能理解他,没有人愿支持他,他只能一意孤行,凭借自己的热情尝试感染世人,让世人不只看到眼前的苟且,还看到诗和远方——妈呀,某位德高望重老艺术家还能把自我投射处理得更明显吗?
片中除凯撒之外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反对他和阻碍他,另一类则在一边支持他,一边向观众解说他。
让我们再次看向女主角茱莉亚——她既是凯撒的解说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波拉本人的嘴替,替后者说出一些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向观众直接袒露的心事,比如茱莉亚躺在床上对凯撒(和观众)说:“为什么一个以探索未来为己任的人会如此沉迷于过去?
”
《大都会》剧照是啊,到底为什么?
科波拉大概想让观众告诉他。
但我猜,他也不是真的想提问。
他在写这段台词和塑造这样一个主人公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影片的故事,没什么好说的。
主人公凯撒的理想和处境很像建筑师洛克在《源泉》中的理想和处境,但《大都会》既不具备《源泉》对社会的塑造和观察能力,也不具备对于未来的想象力。
影片的138分钟时长中,至少有20分钟是在party。
电影的整体气质在一些时候像荒唐闹剧,在另一些时候完全像是大麻吸食者飞高了之后的胡言乱语。
《源泉》剧照《大都会》的成片品质搞成这样,其实一点不稀奇。
我想发表一个大概算不上暴论的暴论:科波拉在1980年代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个相当平庸的导演。
他是个古典主义气质浓郁的导演,因此他能把带有莎剧和希腊悲剧气息的《教父》与《教父II》拍成经典,也能把以康拉德《黑暗之心》和荷马的《奥德赛》作为基底的《现代启示录》发挥到极致。
至于《窃听大阴谋》,原本是对现代主义经典《放大》的重奏,但科波拉硬是为安东尼奥尼的抽象原作加上了水门事件的现实基底和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度研究,使得这部小制作也具备了科波拉式的厚重质感。
1970年代的科波拉,是个知道自己擅长拍什么的巅峰期创作者。
《窃听大阴谋》剧照但来得太早也太大的成功,为科波拉赋予了渐渐离谱的自我认知:到了80年代,他开始相信自己不仅仅是位杰出的古典主义者兼戏剧家,还是个能预见未来的先知,一个为电影引路的向导,这简直谬之千里。
科波拉大动干戈为电影探索未来的实验之作——《旧爱新欢》《大都会》和某种程度上的《惊情四百年》,完全丢掉了其早期杰作的丰富、厚重魅力;而在其余时间里,他则在拍摄为实验品还债的平庸之作:《佩姬苏要出嫁》《家有杰克》《造雨人》……(当然也有《泰特罗》和《斗鱼》这样的动人之作,但他们的动人之处在于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而不在于它们自以为恰当的影像探索。
)
《泰特罗》剧照终于,在2024年,科波拉顺利抵达了整个推论的终点。
《大都会》基本上毫无疑问,是科波拉生涯中最差的作品。
他自费向世人宣泄他积攒了三四十年的对文明与社会的认知,并寻求与世人就未来进行对话,却发现他的尝试无人问津。
有些人野心太大,最终被自己的黑暗之心吞噬;有些人野心同样巨大,却最终沦为闹剧中的笑柄。
在这两种人之间存在的,不是理智与疯狂的差别,而是自我认知精度的差别。
科波拉的生涯本可能成为奥森·威尔斯式的悲剧,却最终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完全(晚年)科波拉式的轻喜剧,而他是剧目中最显著的丑角。
不知他会对此有何感想,但对于我等看客而言,这的确是一道奇妙又令人哭笑不得的轨迹。
《大都会》片场照- FIN -
后来就没有了,没什么好期待的,科不科,幻不幻的,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牢科,你把大家伙都给整不会了。
老套故事加上一个对于经典的重新解读,纽约披上了罗马的外衣,喀提林和西塞罗的对抗最后变成了皆大欢喜的故事。
看得出来两点,一是科波拉对于新技术和特效的积极尝试与运用、一个是科波拉仍旧心念他的纽约城并拉上了古罗马做表达的工具。
只不过感觉科波拉在试图运用快节奏和高信息表达的过程中反而丧失了年轻时的那种凌厉和遒劲。
借助年轻人凯撒表达的自我显得充满说教与小小的自负。
如果说大都会依旧是科波拉对于一种父权的帝国设想其实也并不完全合适,科波拉对于时间和意识的追求完全超出了人间世的繁华能及,而他本身的底色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美国梦,但是这一部居然圆满结局。
无论是剧本故事上的平淡无奇还是酷炫短视频特效对于黄粱一梦的描绘,都落入窠臼、可圈点之处甚乏。
很明显的,科波拉有想法、却在努力尝试新技能的过程中,想法渐渐与表达脱节。
从影片中其实可以看出科波拉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或许他对于电影和人生的理解已经步入高堂、但是却只能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神话了。
《大都会》【8.0/10】 目前来看,科波拉的《大都会》是一部极具争议的作品。
电影的核心并不是讲述一个罗马帝国的复古故事,而是将这个历史符号移植到现代社会,用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架构起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
从影片本身来看,《大都会》试图探讨的关乎于〔时间、权力和人性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矛盾〕科波拉让罗马的象征以“现在时”的方式呈现——他拒绝传统历史剧的复古滤镜,而是以一种大胆的现代化手法,凸显时间的断裂与不连续性。
在影片中,【过去和未来】被拆解为两个无法兼容的维度,而“现在”则被无限延展,最终沦为一场华丽却空洞的狂欢。
1️⃣凯撒复活后带来的所谓“胜利”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时间停滞后权力循环的延续,进而揭示了科波拉本人对于人类对未来的恐惧与深忧:所谓的“进步”不过是历史对于人性呈现出自我欲望膨胀的另一种包装。
2️⃣而未来,在《大都会》中被呈现为一种反讽:它既非希望也非理想,而是现代社会虚伪表象的延伸。
科波拉以金碧辉煌的画面和精致的布景掩饰了时间与权力的内在空虚,诱使观众沉浸在表面的繁华之中。
3️⃣当随着影片的情节推进,这种繁华逐渐坍塌。
到最后,科波拉想要制造给观众的无非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不过只是在权力与欲望的轮回中,不断制造新的幻象。
4️⃣于是在结尾处,导演将希望寄托于围栏后的孩子和前方的婴儿——他们的凝视既代表了一种尚未被腐蚀的未来,也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避免:任何试图停滞或操控时间的努力都注定失败。
而正如凯撒的复活一样,这不过是人类对时间循环的徒劳挣扎。
在争议的背后,影片自然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作者电影常见的窠臼:形式凌驾于内容,个人意志超越叙事需求。
但正因如此,《大都会》既是一次对艺术边界的探索,却也是科波拉自身局限与自我欲望膨胀的显现。
影片以科幻视角描绘了科技构建出的繁华都市,高楼林立、机器轰鸣,却也揭示了技术背后残酷的社会现实。
工人阶级如机器般重复劳作,被上层阶级无情压榨,人性在冰冷的技术统治下被压抑、扭曲。
这部电影深刻警示着我们,科技应是解放人性的工具,而非加剧社会矛盾、磨灭人性的利刃 ,引人深思科技与人性的平衡。
#Odeon 影片属于对老版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改编,同样的社会分层,同样的女性两面,同样的呼吁联合,同样的拉手结尾,咱们来看看都改变了什么呢…对,角色。
影片完全拆分了原作女主的两面成为了两个角色,同时以原版的傻白甜男主的塑造完全代替了原版善良女主的塑造,让男主成为了救世主,科技升级的同时也集能力与阶级为一身。
邪恶的一面呢?
抱歉…直接抹杀(剥削咱们都不提了),科波拉真的好厌女。
电影原版的讽刺力度已经很强了,除了对阶级问题的展现同时也很大程度的展现了携手的可能性,除了结尾的“看似联手”会被诟病,其实很达成度达成了一部极强表达的电影。
那本片呢…对于这些完全没有任何改进…结尾甚至是照办,很难想象这是一部2024年作品。
当然光《大都会》致敬怎么能挡住科波拉,影片还给你展现了《影子大亨》的跳楼,费里尼式的马戏团,街上那段儿更是让我想起了金敏的红辣椒。
嗨了后色彩缤纷和多手等设计总让我觉得是《大群》里的质感(当然,大群里也有Aubrey Plaza的出演)。
影片的说教感极重,爹们都有说不完的道理,看个电影我感觉是来听电影给我画饼的,还好的一点是女人上桌了。
政治隐喻也很强,卫星小红帽原版的表现主义结合表演风格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纵观本片…那华丽的背景更如梦幻泡影了,头一次听说把乌托邦直接展现出来的,感觉更多的是反乌托邦做出的讽刺,而本片对于这个未来完全没有犹豫,我刚从ICA看完《科学怪人》出来就钻进了影院看本片,前脚还在感叹人类的自大,创造出了弗兰肯斯坦挑战自然法则同时也非常佩服《科学怪人》中男主要杀死弗兰肯斯坦是的坚决,后脚就踏入了科波拉的自信怪圈,复活算什么…我要改变世界,我要让孩子继续改变世界(能力人传人现象)。
视觉上,整体就是虚浮,看到一半就让我想起了那部《巴比伦》,同样都对窥探上层社会着迷,华丽的讽刺可以理解,但是就是有一种坚定感,你很难说他是不是讽刺。
也让我想起了《论摄影》中的一句对于两个阶级(底层与顶层)以贫困与性的描述,“虽然下层社会与贵族阶层似乎在天平的两个极端恣意繁衍,但是它们都被视为天生的放荡不羁者,而中产者则必须艰苦地发动他们的性革命。
阶级是最高深的神秘:富人和有权势者的耗之不尽的魅力,穷人和被社会遗弃者的谜似的堕落”。
电影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手法,不限于分屏,移动变焦,虚化和定帧等。
其实整体就很疲惫。
听觉上,后配音明显,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调,那种厚实的感觉你很难感觉到空间的变化。
阿拉伯式的配乐也很诡异。
科波拉的新片又扑了。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79年现代启示录的时候,他跟白兰度的撕逼。
拍完教父后,科波拉得出了马龙白兰度无所不能的结论。
所以当他拍现代启示录完全失控的时候,他迫切的写信给白兰度。
提到 Together we can accomplish anything. 尤其提到在剧本结尾以及科茨上校的塑造上需要白兰度的帮助。
白兰度甚至回信觉得科波拉这种要求没有边界感。
同剧组的丹尼斯霍伯也提到过,白兰度到片场后,他和科波拉坐船远行了两周,回来的时候带回来的剧本。
很明显这两周时间两人是讨论剧本去了。
结果最后电影不理想的时候 科波拉把所有的锅全甩在了白兰度身上。
说是白兰度干预过多,说白兰度到片场时连原著小说都没看过,但是后来两人来往的通信,白兰度标记过笔记的剧本,两人沟通的录音,白兰度事先对现实参考人物做的调查 ,以及白兰度死后,他家里面对传记作家公开的藏书里至少有4本不同版本的黑暗之心,明显说明他充分准备了角色。
科波拉的来往信件也充分表达了他在拍摄电影尤其是科茨上校的塑造,以及对整部电影的一锤定音定调上对白兰度的依赖。
可是为什么拍完电影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我以前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拍出教父的科波拉,他的作品质量会如此不稳定,90年代的时候,我知道他拍了部惊情400年。
之后好像就查无此人的状态。
倒是他女儿到处蹦哒,还弄出点作品出来。
后来了解了他在现代启示录和白兰度的撕逼之后。
就觉得他怎么这么贱呢。
一直拍不出好作品有没有可能就是他水平就只是那样的。
故事简介: 影片是关于社会结构以及其因缺乏远见而让人类失望的想法的爆发。
它不仅让人想起公元前63年实际发生的罗马政变企图,而且德赖弗的第一场重头戏就是长篇引用《哈姆雷特》中的台词。
科波拉在背叛和政治阴谋中建立了古典哲学和戏剧性叙事的基础,然后试图将它们全部推向一个未来的愿景。
塞萨尔被描述为“一个如此沉迷于过去的未来之人”。
它将《哈姆雷特》编织成一个个人力量重构乌托邦的故事, 也是朱利叶斯·凯撒的故事。
观者吐槽中:《大都会》的设定发生在一个幻想中的纽约,集传统古今之大成,片中既有古罗马的庄严,又不乏现代科技带来的繁华。
导演科波拉通过这座虚构的城市,探讨了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因此, 本片与其说是关于讲故事,不如说是关于科波拉狂野想象的魅力:我们的现代“罗马”焚毁之后,艺术将会存续,这几乎是一种安慰。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和场景设计都极为精致,营造出一个梦幻而又真实的幻想世界。
但是可是然鹅, 如此野心勃勃、投资高达1亿美元的作品。。。
海外影评人评价普遍较为苛刻,认为它看起来有些混乱,缺乏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
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仅为47%,MTC综合评分为63,这些都反映了影片在叙事和结构上的挑战。
《名利场》杂志更是尖刻地评论说:“这部电影就像垃圾中的垃圾,导演把一堆灵感扔了进来,然而这些东西都已经过时了。
”一些海外影评人所指出的,科波拉可能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模糊不清,让观众难以把握其核心思想。
有的影评人甚至认为,科波拉的即兴创作手法令最后30分钟成为灾难ಠಠ科波拉的《大都会》是一部充满争议和挑战的作品。
虽然它在叙事和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仍然值得观众去品味和思考。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充满了导演对人类社会和未来发展的独特见解和预测。
这种前瞻性和深刻性使得《大都会》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
周二,电影半价,但是就算是电影半价,Megalopolis的影厅也就坐了10个人左右,这个影厅其实还挺小的。
因为Megalopolis在今年戛纳上映之初口碑就两级分化,再加上我有些朋友看了以后观感不好,所以我也就降低期待了。
烂番茄新鲜度也不好看完以后,我决定给Megalopolis 3.5星,因为豆瓣不能打3.5,所以我的给分是4星。
这部电影展示了Coppola reckless的一面,非常的reckless,既无畏又鲁莽。
但是因为Adam Driver的加成,我觉得4星给megalopolis也是可以的……这部电影的本身的剧情其实不难理解。
以下是非常混乱的剧透,为什么如此混乱?
因为电影里面分支很多,我想到哪里写哪里。
---我是混乱剧透的分界线-Adam Driver演的Cesar和炸鸡叔演的Cicero是New Rome City的两股政治力量。
Cesar发明了一种万能的材料叫做Megalon,他想要用这种材料创造一个新的New Rome City。
Cicero是保守派的,他希望New Rome City保持现在的样子。
Cicero的女儿Julia对Cesar感兴趣,随即Julia接近Cesar,在Cesar身边工作。
Cesar
Cicero,New Roman City的市长
Julia,Cicero的女儿,后来和Cesar相爱了Julia来到Cesar办公室谈判的时候,Cesar向Julia展示了自己想建造的城市的模型。
那个模型……非常的简陋,我在那个模型里看到了……有几个空的桶装水桶。
Cesar对Julia说:“close your eyes so you can see." (类似这样的话)Well……我感觉这个道具很cheap。
然后主线剧情就到了竞技场。
竞技场是一个New Roman City的重要的活动,Cesar和Cicero等人都参加了。
竞技场这一段给我的观感很惊喜:竞技场这个概念非常蛮荒,是古罗马时期的蛮荒的娱乐,但是Coppola把竞技场放置在了如此现代的背景里面。
这种反差所造成的冲击很新奇。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New Rome City其实就是纽约。
取景也是在纽约。
另一个蛮荒与现代结合的奇观和电影当中的一个偶像Vesta Sweetwater有关。
这个偶像在竞技场那个活动才第一次亮相。
Vesta穿着Cesar用Megalon设计的衣服。
然后她在那次活动中有表演,而在那次表演里面她分身成了两个,三个,好几个……AI在演唱会上的运用。
但是,表演结束以后,很多人开始给Vesta的virginity出价,出价的目的是让Vesta一直保持她的virginity直到嫁人……好蛮荒啊!
真是身在新罗马,脑在中世纪!
Vesta Sweetwater
Vesta Sweetwater然后,在希亚拉博夫饰演的Clodio这个角色的捣乱下,Vesta一演出完,竞技场的大银幕上就出现了Vesta和Cesar上床的视频。
Vesta落荒而逃,Cesar被打得半死,然后还被捕了。
(说句实话,Cesar在电影里面受了不少虐)。
再然后,这个上床视频被证实是deep fake的视频,Vesta也不是之前宣布的是16岁,而是23岁。
(作为某两个经常被爆出黑料的男演员的粉丝,模糊不清的视频爆黑料这一招感觉很常见,没想到在Coppola的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这种视频出来以后但凡按头是谁,然后媒体也按头给谁,谁就在视频里面,真相不重要,真相是被塑造的)。
Cesar从监狱里面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没有了定格时间的能力。
说到定格时间的能力,就不得不提电影的第一幕:Cesar登上顶楼然后定格时间。
定格时间的能力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电影里面有借Julia说出:所有艺术家都有定格时间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艺术家可以把某一个瞬间的东西变成永恒的作品,比如一个画家可以把某个瞬间的场景画下来,这就是把瞬间定格。
伦勃朗的《夜巡》,所记录的是某个时刻的场景,而且这个场景因为被艺术家放在画里所以一直生存到了现在以及未来Julia帮助Cesar恢复了定格时间的能力,两人相爱了。
这条恋爱线挺俗套的,但是两位演员演得都挺好的。
虽然Cesar和Julia两人的感情挺纯爱的,但是Cesar其实是情场老司机(嗯,司机演司机)。
Cesar有个前妻,前妻去世了,但是尸体不见了。
丧妻以后,Cesar和Aubrey Plaza演的记者Wow Platinum(看这名字起的)是情人关系,但是Cesar不爱Wow,Wow很爱很爱很爱很爱Cesar。
Aubrey Plaza演得特别好,她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身材好好Cesar拒绝娶Wow以后,Wow嫁给了年迈的Crassus,Crassus是Cesar的叔叔,Crassus有个孙子Clodio(希亚拉博夫饰演,上面提到过,如果你找不到,可以复制“希亚拉博夫,然后同时按下control键和F键进行搜索),Clodio很不成器,这个角色是影射川普的。
所以,Cesar和Clodio是cousin的关系,也是仇人的关系。
发现没有?
自古cousin出仇敌。
《沙丘》里的Paul和Feyd-Rautha也是仇人的关系。
Clodio和Wow后面就合谋一起谋害Cesar。
Paul和Feyd-Rautha在这个时候,不得不提电影里面和卫星有关的一个分支剧情。
在电影前半段,有新闻说卫星的碎片会掉落在加拿大,因为是在加拿大,所以没人在意。
结果后来,卫星碎片掉落的地点变成了New Roman City。
非常明显是在影射911。
Cesar和Julia两人有了孩子。
Julia想借此缓和Cicero和Cesar的关系(友情提醒:Cicero是Julia的爸爸,我怕你看到这里已经忘了人物关系了)。
但是Cicero还是不愿意和Cesar缓和关系。
Cicero为了让Cesar放过自己女儿告诉Cesar其实他前妻的死和自己有关(这一部分没有看很懂,如果再去看一遍,我会要字幕帮助)。
就在Cesar和Cicero无法团结之际,Clodio找了个小孩,让这个小孩找Cesar要签名,然后借此枪杀Cesar。
电影里的Cesar很喜欢小孩,没有拒绝小孩签名的请求,然后小孩就掏出一把枪,对着Cesar的头开枪了……Cesar还活着,为啥还能活下来呢?
因为Cesar发明的材料Megalon。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我可以给4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部电影拍了非常脆弱的战损版本的Adam Driver。
我不得不说,Adam Driver is enjoyable to watch,尤其是那么vulnerable的Adam Driver。
很多Adam driver演的电影如果不是Adam driver演的话,我压根看不下去。
在身受重伤以后,Cesar在病床上醒来,一半的脸缠着绷带……太惨了,我好想抱他……就在这个时候,Cesar还拄着拐杖来到自己叔叔Crassus的家里,因为他的银行账号因为Clodio和Wow的合谋被冻结了……惨啊!!!!
还好Crassus虽然老了,但是对自己的侄子Cesar还是挺好的,一听说他账号被冻结了,立马把问题解决了。
想当年,Adam Driver在星战里面摘下面罩,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当时看到这张脸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
没想到,过了这么些年,Adam Driver这张脸变得enjoyable to watch了。
虽然我仍未知道星战为啥选了一张如此文艺的脸Cesar的伤慢慢恢复了。
同时,Clodio煽动起了暴动。
然后,Cicero和Julia坐着地铁去避难了。
那个时候,Julia和Cesar的孩子已经出生了。
Julia抱着孩子对Cicero说:“你不愿意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吗?
”与此同时,Cesar对着暴民发表了一同演讲平息了暴乱,Crassus杀死了Wow,伤到了Clodio。
Clodio被发现是个阴谋家。
然后大家迎来了美好的大结局。
写完了故事梗概之后,我发现这部电影后半段真的挺烂的……非常走马观花,细节交代不够,剧情过的特别快,Cesar突然就好了,然后Cesar发表了一通演讲以后暴民就不愤怒了……我今天早上听一个播客,这个播客是不认同megalopolis的,主持人Sean Fennessey说,不敢相信Coppola居然把那么多不适合电影的东西放进了这部电影里面。
我觉得说的是很对的,这个故事很适合拍成美剧,毕竟副线剧情这么多,一集一集追比较有意思。
但是斗兽场那个部分的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挺有cinema的气质的。
可能是2024年最惊艳的电影之一,将一个充满阴谋、斗争与理想的古罗马史诗移植到了一个时代不明的未来美国(视觉上融合了古罗马和超现实的未来派美学,效果很不可思议)。在精致高调的影像下,很多场景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怪诞魅力。
相当于无极之与陈凯歌,长城之于国师。
这样的结果几乎是命定的,不仅仅是科波拉,可以说曾经的一批大导演都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他们被困在过去的思维里,跟当下严重脱节,制作规格和美学创造上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就想着眼前的画面是1.2个亿弄出来了,心里也算有点安慰了。
诺兰在《信条》上映前建议观众别试图去理解《信条》,而要去感受它。但我估计很少有人能抵御住理清《信条》故事逻辑的诱惑。不过诺兰的建议无疑是进入《大都会》最优的方法。作为一幅肤浅破碎但包罗万象的浮世绘,本片以“超限实”的方式揭露了一位生长在山巅之城的普世主义者的内心。科波拉对独裁者暧昧的态度,对民粹又疑又怜的立场,都集一身于男主所代表的原型——一位孤傲、悔恨、亟需自我救赎的救世主。科波拉胜过诺兰的地方在于他仍然是个正统的古典主义者,那些卖弄的引经据典确确实实完成了对历史的招魂,让一个更广博的世界附身了早已死亡的影像。这种丰富仍然碾压了诺兰的现代式扁平,让影片更类似同为古典主义大师的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两者都是已逝去的,如神明生活的原初世界一样叫现代人难以把握,但它的一隅,无比丰饶。
建筑师即是设计师,设计师被诬陷围剿要跳楼之时,顿悟时停,之后创造megalon。权利机构首脑的女儿观察设计师的记录手段也体会到时停。cccp另类“核攻击”“纽约”的贫民窟,设计师用megalon重建。最后权利机构首脑,其女儿,设计师和第三代也会时停的sunny hope一起在时代广场庆祝。metro到mega,megalon。时停时不停建造,时停停就建好,建造速度快。过度解读可以是,时停是马列是共产是毛邓(两位总设计师)。mega loong,是巨龙是新生产力是基建狂魔。加上硬贴“红楼梦”,感觉也不是很过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样的内核在此刻的西方评价能高才有鬼了。套个罗马和凯撒的壳,加上此刻西式现状,配合炫酷的视听体验和85岁高龄,就不要求更多了。
2.9分。难道大师到了最后,总想用一种恳求的方式,让所有人来理解他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吗?
太超前了 烂惊我了
5.1
出问题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这个末日时代。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念和手法都有些老旧,执行也勉强,电影不能只是奇观和概念!这个故事让女儿索菲亚来当编剧,老头来导,估计还有戏。
三颗星算是尊重好吧,太沉溺自我了,是直接输出了自己略微潦草编辑的脑电波吗?
就单看形式还是觉得蛮有趣的,然而感觉的确太难进入了,也许还要更多解读。这个抽象的大都市好像充满了某种既原始又具贵族阶级的气质,像一部人类精神图腾的启示录。美利坚在绚烂的蒙太奇中似乎成为一个个部落联盟,萨满,巫师,长老,政治家与市民大众各据一方水土,New Rome则变为一出大型成年礼:巨龙材料对城市与人体进行割礼,世界将再度有灵/有毒。而看最后在停止时间中爬行的孩子,仿佛是人类生下自己的神幻先祖——时间与文明好似暴露着一场大型的乱伦?
这观感太奇妙了,它好像在讲一些东西,可是又频频在细节上经不起推敲
做为一部好电影是不够格的,不是场景多置景贵演员不菲就是电影,就能成为好电影。剧本、剪辑、摄影、表演、对白节奏的问题都那么明显摆在那里。明白强硬施教、大方表示要传自己的老年所得是没什么错。只是多少人愿意买帐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许有些人越老就越想要留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传宗接代和拍一个脱离真实世界绝对围绕自我的电影都不是什么好方法。人类已经被设计的很功利了,要追求的是真正精神世界。这次,你没能控制住时间……廉颇老矣……心酸遗憾……
拍得像是我以前做建筑时找外包渲染公司渲染的给市政看的项目介绍视频
科波拉自《旧爱新欢》以来就痴迷于构建他心中乌托邦世界,无论是在现实之中还是在想象之中。这样的野心如果放在一个真正能对现实产生影响的政客身上毫无疑问将是巨大的灾难,但还好科波拉不是一个政客而是一个艺术家,而他的这份执念献上的是梦想与奇迹
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廉价的视觉特效,神神叨叨的剧情,如果要是在网盘看都属于纯纯浪费流量的那种……
老白男的精彩wet dream……
3.5,没想象中的那么恢宏,又拍了一回马戏团布景下各种人物的表演。
整部电影就如同片中前半部分马戏团场面一样,肉眼可见的混乱不堪。科波拉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如此肤浅和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