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幻创意很好。
“当我们可以在死囚身上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里面的意识主导问题”“当人类失去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相似的创意类型是《黑客帝国》)”。
2.美术和视觉效果非常特别。
很多科幻电影会使用全新的造物来表现非现实感,如《阿凡达》。
但是《天地逃生》的所有视觉元素都是“已有的”,只是通过颜色(高饱和度,擅用对比色)和剪辑(镜头闪烁以及画面跳跃感)来营造非现实感。
这是部美术存在非常强烈的电影。
3.故事混乱。
这是减分项,而且减得非常厉害。
①概念阐述不明。
1中的科幻概念没有解释清楚。
比如男女主的“自主意识”没有被解释清楚。
假如他们拥有/不拥有自己身体的控制权,那前因后果是什么?
BOSS的操控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
男主的队友阵营是怎么回事?
就没有一个信息表达清楚的……②故事主线分支太多,没有做到集中表达。
比如男主和男主的操控者,这两个角色有功能混杂的情况。
主线是“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但应该是因为①的问题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撸得很清楚,所以导致故事线很难集中。
假如不是概念上还有一点新鲜感,这片子绝逼要死。
有点可惜了,因为这个故事线(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本来可以非常商业化,绝对能做到高潮迭起。
而且主角也很容易塑造得有魅力(大家对受难的英雄很容易形成认同感)。
那个主持人大姐不是the closer的女主角么……我还以为米国电视剧演员和电影演员分得很清楚……话说她在电影里还是那个范啊…… 这片子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猎杀代理人,区别就是控制人造人变成了控制真人……一个有体感一个没有体感,一个是社会性的一个只是划了专门的游戏区域……总觉得怎么想都是控制人造人的技术实现性更高一点……=_=话说有这个技术去做3D投影游戏就行了吧控制真人有什么好玩的完全不明白=_=而且还没有体感……还真的像游戏一样划分了行动区域……剧本太拘泥于让这一切像个游戏了,但是那只是现代游戏的模式而已,发展到那种科技肯定有别的好玩的了吧=_=话说那个真人虚拟人生游戏的界面长得真像pshome……最后那段歌舞太囧了……本来就是丑男还边唱边跳唱的还不着调贱得我不知该如何吐槽他……总之这片不如猎杀代理人,从设定到剧情到演员都不如……ps.所谓纳米替代脑细胞什么的太扯了,现在用的一般是把脑细胞和电路板培养在一起然后植入吧……=_=ps.ps.女主角太丑了……丑到我一开始以为她是男人……
硬汉专业户杰拉德·巴特勒被陷害成死囚,需要闯过杀戮真人秀游戏获知真相、脱狱重生,故事融合了09年布鲁斯·威利斯《未来战警》与08年杰森·斯坦森《死亡飞车》的创意,可惜结尾过于潦草,浪费了一个可以进行更广阔背景开掘的题材,尤其糟糕的运镜方式,动不动让人脸充斥整个屏幕,令我非常厌恶。
曾几何时一款被简称为“CS”的电子游戏一度风靡世界,这款以第一视角模拟真实枪战的游戏,讲求团队协作和个人英雄主义相结合,那种令玩家领略逼真的战斗场面,激情四射、血光四溅的火并很快的让这款游戏称雄世界游戏领域。
本片的创作灵感我感觉就是来源于这个游戏,杰拉德•巴特勒这位依靠着《斯巴达300勇士》一举成名的猛男,凭借着一张极具男性粗狂魅力的面庞和强壮的肌肉线条,扮演了不少硬汉类型的角色,这次呢也不例外,倒霉的他成了别人游戏娱乐的一颗棋子,拿起武器与为自由和生存而战。
不得不说这是个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虽说这是个貌似有些独特的创意,男主演的也是非常的卖力也相当的混,也相当的勇,用自己的身体客串加油装置为汽车添加燃油的戏码,着实来的生猛。
再加上他所擅长的一通冲杀,太残暴了,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却一直试图控制局面,各种阻力排山倒海而来,游戏角色杀出游戏场,来到现实中会翻腾出多大的浪花来?
难以承受哦!
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当自己成为游戏的时候,那梦起来就不是那么轻松了,不存在打不过,重新来的可能,跌到了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没有任何记录存档的机会,有的只是真刀真枪的血腥实战,只有将快、准、狠极致发挥的人才能一次次又一次在游戏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这种科技的发明,则彻底的将人性与人权彻底的泯灭于颠覆,在满足少数不差钱的玩家的同时,成为大众的娱乐项目。
只能祈祷这种状况不会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
影片中那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浓艳色调的运用是除了各种打之外最为显著的画面组成部分,真的是搞不清导演是什么个想法,把很多画面折腾的凌乱异常,各种貌似只为这部影片设计的服装以及人物造型,我只能说太前卫,过于OPEN我有点接受不了,估计穿成那样上街,那必须是要成为目光的焦点的。
故事还是那种屌丝猛男对抗独裁政府题材,将只要拳头硬,就不怕敌人多的路线一路发扬光大,就愣靠一位主角的血肉之躯,上演孤胆英雄的好戏,不得不说美国人可能是太爱看类似的桥段了,他们是一个太需要、太渴望也太热爱英雄的国家。
真人秀,一直以来是美国众多电视节目中长盛不衰的节目类型之一。
真人秀节目以其绝对的真实感征服了广大的观众。
《真人游戏》正是借用了“真人秀”节目的模式,为观众们带了90分钟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体验。
《真人游戏》是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继《怒火攻心》、《怒火攻心2:高压电》之后,合作编导的第三部电影。
马克二人执导的影片总是带着他们鲜明的个性烙印:快节奏,性格突出的角色,异常火爆而血腥的动作场面。
而在这部新作中,导演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二人在华丽的爆破场面与枪林弹雨的枪战戏背后,为影片赋予了超越一般枪战片的深刻思想性,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暗讽。
电脑天才肯•卡斯特设计了一款名为《杀戮者》的游戏。
《杀戮者》不同于以往在虚拟中进行的网络游戏。
它是让游戏玩家通过神经控制的方式,操纵真人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游戏。
基于这种游戏模式之上,肯•卡斯特衍生出了一种极为刺激的游戏方式。
那便是让游戏玩家付费,用死刑犯的身体,去进行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
同时,自愿参与游戏的死刑犯只要能连胜30战,便可以重获自由之身。
这种极具真实感,可以体验以生命为代价,又不用付出生命的枪战游戏,自然得到了玩家的热烈追捧。
大批的死刑犯为了出狱,也积极地参与到了《杀戮者》的游戏中。
而卡斯特将《杀戮者》的战争场面进行全球转播,又再次大赚了一笔。
在《真人游戏》中,导演极尽所能地为观众展现出了《杀戮者》这款真人游戏的血腥与暴力。
爆炸不断,子弹横飞,火花四溅。
每一个死囚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断地开枪射击。
对于喜爱枪战场面的观众来说,真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
可是在这些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对于生命的冷漠。
在《杀戮者》的转播中,观众们热情高涨地呼喊,渴望看到更多的流血和死亡。
却没有人在意,那战场上一个接一个倒下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类。
那些死刑犯们之所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被富人当做玩偶,去玩一场死亡游戏,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于生命,自由以及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可是这些美好的希冀,被卡斯特所利用,成为了他赚钱的工具。
《杀戮者》中的失败者,有着中枪而死,有的被炸得四分五裂。
这些死者们残肢断臂,最后都会被冰冷的铲土机,聚拢在一起销毁掉。
仿佛那些只是坏掉的玩具,并非真实的人类。
这些与别人一样有着梦想,有着家人的死刑犯们,就这样被无声地埋葬。
他们的死亡,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为他们流泪。
反过来看,像卡贝尔一样的胜利者,即使他是一个死刑犯,也会被疯狂的人们盲目地视为超级英雄,将他的照片喷绘满街道楼宇。
“死刑犯”与“英雄”,两个天然之别的概念,在这群狂热的人们眼中,判断的标准竟然只是他杀掉多少无辜的人,能够踩着多杀人的尸体活下去。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
也许导演正是想通过这部影片让我们思考,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群体性的狂热的背后,是一种对于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疯狂的人性冷漠。
去年年中就期待的片子,导演是Crank系列的那两位。
看完之后觉得没什么可回味的,甚至也不会很过瘾。
主要是冲着两个男主角去看,演员总的来说表现的很不错。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乍一看不会觉得是好电影?
因为这样mind control的题材可不少见,我看的时候总觉得像在看Death Race,给人感觉太相似,而且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就连角色的性格也是很典型的那几种:比如几乎永远都演正派配角的Ludacris同学,永远都那么贱又代表了聪明亚洲人的小眼睛Aaron Yoo, 还有最后总会惨死的暴力凶猛黑人筋肉男,沉迷网游最起码半吨超过的恶心死胖子,还有神经病若干——神经病都喜欢抖么?
我甚至以为他一边和Gerard说话一边masturbating,还有幕后大BOSS也必然是神经病。
视觉方面是很棒,第一人称射击角度还有B级片血肉横飞的给劲,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爆了头,一枪射上去人飞很远人体残片组织四溅,还经常滥杀无辜残害妓女,血浆脑浆还竟然在酒池肉林中呈美妙荧光。
乳房乳房乳房,汗淋淋的乳房伴随着女人们的喘息声一起一伏。
但也只有这些的点到为止而已。
这给人不好的印象,以为这部片子单纯的卖点就是如此了。
但我看完五个小时后觉得这部电影好像没自己先前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或许厌倦了主角经历的一切其实只是一个梦这种讲故事的手法,换成为,主角经历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游戏也一样,真人秀也一样——比如the trueman show, 但毕竟导演最后都会和你交代了,告诉你,哦,这只是一个梦这只是一个真人秀你被fucked了。
可是Gamer并没有给你当头一棒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可我总觉得没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可能这也取决于观众自己了,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吧,Gamer的结局其实也是开放性的。
看影评的时候有一段看得我很冷:“监狱里有很多人想做Slayer但是名额有限, 那么做不了Slayer的人就有另一个选择, 就是做Genericon. 显然Genericon因为只能固定的走来走去无法对环境做反应, 几乎一定会被打死炸死,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要做Genericon? 因为Slayer要存活30局就能出狱, Genericon只需存活一局. ”影片中那么多的Genericon像游魂一般在枪林弹雨中四处游走原来都是没有木偶线的,这点让我很吃惊,也正是这点让我稍稍觉到了本片的诡异之处,感觉Gamer不是一部单纯的,加了点人性思考的动作片,而是有更多关于人性的探讨,而且相当模糊——当然,我大概想太多了。
男主角的名字叫Kable, 听起来和Cable(缆,索绳)一样,是不是也暗示着什么?
就连影片结束时大BOSS最终被撂倒,身边的一干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记录着什么,好像这也在计划之中,丝毫没有惋惜。
联系到生活,我还是会不寒而栗。
我们虽然没有在大脑里被植入什么纳米科技的控制芯片,但洗脑的事情真真实实地存在。
这两年流行“被代表”的说法,不也是某种权利被剥夺的体现么。
陷入的可怕循环是自我怀疑,像我这样思绪常如脱缰草泥马般狂野奔驰的人,总会时不时地害怕自己被外界控制而非自己。
是社会体制在控制我们的行为,我们就像Gamer中那些游戏中的“真人”一样,上班时被玩家控制做着做那,下了班后还保留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留在我们身上的是无形的cable.不知是坏事还是好事。
就像影片开始Manson在那唱的sweet dreamssome of them want to use u.some of them want to get used by usome of them want to abuse u.some of them want to be abused.当你因为被利用而耿耿于怀,想想是不是自己本来就打算被利用呢。
毕竟这是体现你价值的一种方式。
就像考试,找工作,挣钱。
人和人本质就是相互利用,看谁利用的多点罢了。
说真的,我不习惯写影评,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不良习惯吧,看了这部极限游戏,当看完的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电影怎么这么不合逻辑,反面人物的boss是个疯子,不但亲身范险,还直播出来,简直脑残,反角的手下也是,看到老板被人家啥也不上去帮一下,结局也不清不楚,枪战也不算太激烈,唯一出彩的是在社会中对人性的诠释,控制他人身体的人,在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为所欲为,五光十色将社会最黑暗的一面,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赤裸裸的展现了出来,还有就是频繁的切镜头和信号不好时的扭曲,我没看明白为什么,总的评价来说,平平无奇吧。
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就是现实,导演只是把它放大夸张,很真实。
影片本身没什么亮点,画面,演员都很一般,给个三星吧
其实只简单的从浅的层面来讲,我觉得这部影片其实是用一个真人对抗游戏的故事,来反映现代一些网络游戏玩家或者说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影片中不断用游戏区域的场景和现实玩家操控的状况更替出现的手法,对比出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游戏中都能够得到满足,比如说影片中那个黑人与男孩对话时说:这只是游戏,如果没有了kabel你什么都不是。
男孩希望获胜,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他不能够实现,但在游戏界面中却能。
我觉得,不管是在类似cs的真人对抗游戏中的血肉横飞的场景,还是在类似模拟人生的真人游戏中大尺度,重口味的镜头,都能够反映出现代社会网络游戏对人们身心造成的一些潜在的危害,也反映出人性冷漠的一面,有可能这些游戏场景会开发出你内心阴暗的一面,并有可能把它扩大,甚至实现到日常生活中。
我觉得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是很不错的。
而且拍摄场面,视觉效果都已经很好了,让观看的人能够感受到仿佛是自己进入游戏界面在玩一样,拍摄角度,服装,场景都很好。
但有一点不足,就是结尾有点敷衍了事的感觉。
不过整体还是不错的。
看影片嘛,不光注重视觉效果,更多的要注重导演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或他要表现出的自己内心对社会或人本质的理解,态度及评价。
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容易的。
尽管导演在叙事的技法方面存在不少瑕疵,但『GAMER』总体上还是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网络游戏题材而拍摄的电影,恰也是我一直想探讨、并且在研究的话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从一种小众群体的亚文化而逐渐演变成了主流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互动娱乐形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文化交流概念;另一方面,它也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例如青少年模仿网游持枪杀人事件之类就屡屡见诸于报端。
『GAMER』是一部带有明显批判色彩的电影。
借助科幻的手段,『GAMER』将网络游戏中流行的『PK』现象演化至真实世界,并与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的『真人秀』等元素相结合,演绎出一幕幕非常极端的电影桥段——如果有一天,游戏屏幕上活跃的不再是虚拟角色,而是赤裸裸的真人,那么社会将陷入一场怎样歇斯底里的狂欢?
类似的话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有过探讨。
日本已故导演深作欣二拍摄的电影『大逃杀』就是一例,它虚构了一个荒岛上的真人PK秀,主要体现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殊死对抗。
后来这个创意被美国人沿袭,并制作了好莱坞电影『死刑犯』。
『GAMER』不同于以上的任何一部电影。
它的立意点十分独特,主要关注两点:第一,技术的进步增进了人类杀戮与争夺的欲望;第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人类进行反控制。
后者在好莱坞的『黑客帝国』系列中亦有所体现。
导演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运镜方式对网络游戏的视角进行重塑。
通过炫目的特效、斑斓的色彩和虚构的人机交互界面,本作预言性地展现出电脑终端、网络游戏和社交环境的最终形态,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就导演方式而言,可作为技术性的绝佳参考(当然,支离的叙事方式还有待商榷)。
电影的主旨是批判性的。
在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摆脱了游戏环境的技术控制,杀死了游戏制作人,虚实相叠的网络游戏环境赫然崩溃于众。
这当然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多技术的不良发展却已然开始滋生、萌芽并蔓延到人类社会的主流发展形态之中,非常值得警醒。
其实『GAMER』电影本身就很适合被改编成为一部超酷的网络游戏。
如果连这个也实现了,那必将成为更大的反讽。
也许人类本就是充满着搏杀细胞的简单生物,不是么?
Game Over。
---http://www.leeforce.com
CS加楚门世界加全职猎人,结局三口团聚,纳米皮层关闭,游戏结束,还算干净。曼森的歌配一个寻求自由的勇士挽歌。
视角好不错特效也不错 但是讲故事的人 思维跳跃 有点让人猜啊猜
守法公民... 歌剧魅影... 300勇士... 巴特勒大叔敢不这么苦逼么.
我是为了看dexter,演的真好啊真好,可惜是部口水片
概念非常不错。还可以编的更带劲一点。
剧情越到后面越来越弱智。白白浪费了个好题材
Gerard 再拍几部这样的片子,就等着跟好莱坞说bye-bye吧。
这片子的亮点演员也太多了
场景有冲击力 有logan lerman
嗯嗯,情节很不咋地,跟死亡飞车差不多,只是有几个镜头还算漂亮,就还行吧。
与Surrogates中代理人的概念有些相似,都是玩家操控,都是未来世界,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操控真人,一个是操控机器人。
Michael C. Hall is a GQMF!
看过好几个这样的电影,真人游戏也许真的会在未来成为现实~
無論故事、拍攝、題材、意念,以陳舊為新潮……Come on,除了Gerard Butler的死力演出外,一星都嫌多。
虚拟世界把人性的丑陋淋漓尽致彰显出来了。也许,创造虚拟世界正是为了宣泄丑陋阴暗。 编导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很强。 butler很man,hall很阴毒,不错的演员。
结尾是太差了,5分/10分制。
Gerard Butler 没胡子造型一出场的时候没忍住.....一口水.....
虽然加入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元素,但个人感觉还是不如《过关斩将》
原来里面还有Dexter,回头再看遍。
故事讲得没头没脑的,很多事情交代得不清楚,科幻类的故事是比较难演绎得让你理解,可是这片很多情节处理得太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