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部影片好或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许多独特之处是赞扬者眼中的绝笔却也是批评者眼中的污点。
影片的画面拍摄得极其富有美感,每一帧都是一幅唯美的画卷,无论是从色彩上、光线上还是构图上几乎都无可挑剔。
有人爱它空灵唯美,有人恨它虚幻飘渺。
故事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常常能在一个沉默的画面中停留良久,将一个个细节表现得极为详细生动。
长时间的沉默,也给人以时间思考回味那些隐藏在不言中的细节和情绪。
有人喜它细水流长,有人憎它缓慢乏味。
同样是战争题材,但它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同类影片用血腥残酷的画面一遍遍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与神经,或是塑造一个个慷慨悲壮的英雄来激励人心。
而是用温情与悲凉共存的画面,娓娓道来一个男孩的童年、几个孩童的友谊与一群人的坚守,哀而不伤。
除了电影的开头用母子被压倒的画面直接揭露战争带来的毁灭外,其他的都是从侧面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有人赏它别出心裁,有人恶它管中窥豹。
不管怎样,我认为孩子们的演技是值得赞扬的,低首敛眉间满是隐忍与克制,抬头凝眸里满是温暖与真诚。
回到影片内容与其背后的故事。
故事,亦是事故,发生在1941年的常德,关于细菌战中的一小部分受害者。
一部影片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夏家骏离开母亲时一步三回头的泪水与痛苦,孩子们站成一排深夜里放出灯火,萤火虫飞上手心的温暖,教官拼死守护的疫苗和医生将其留给孩子的牺牲,烛光下渐渐长大的豆丁,家骏最后离开的背影,云上灿烂的日出……“谨以此片献给战争中苦难的儿童”让我想起《我还是想你,妈妈》中一位童年遭受战争的幸存者长大后这样写到:“一年一年过去了……我读了那么多的书。
对于战争的了解,却并不比当时多。
当时我还是个孩子。
”当时我还是个孩子……我不愿再回想起81年前的南京与中国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与折磨。
可是,不思量,自难忘。
八十多年了,我们仍未等到一份道歉。
但我相信,云天之上,终将日出。
故事讲述了1941年常德细菌战中一个孤儿教养院里发生的故事,从孩子的视角描述了这场战争。
孩子的天真浪漫和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群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孩子,因为战争流离失所。
但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单纯美好的,他们甚至不知道鼠疫是什么,他们眼里只有他们朝夕相处的朋友们,甚至为了朋友可以放弃与大部队撤离的机会,这也是本部影片最动人的地方。
简单的故事,简洁的场景,却营造出了一个压抑悲伤的氛围,看完电影感觉心情并不简单。
电影的画面拍摄得特别美,夕阳下的湖边,下雨的秋千上,教堂的木质楼梯,都给人宁静美好的感觉,但可能是由于故事背景的缘故,即使色调干净明亮,但光与影的效果总是给人压抑的感觉,直到最后日出的镜头,才让人豁然开朗起来,也呼应了片名《云上日出》。
画面中没有战争场景,却让人感到战争就在身边,画面中没有出现敌人,却让人感觉敌人就在眼前,压得人如鲠在喉,泪不自禁。
记得在所长小时候,学校里组织看电影《黑太阳731》,当然,目的就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所长同龄人所接触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是比较粗暴的,影片非常真实的反应了那段731细菌战的残酷历史,画面也比较限制级,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完全理解和接受,是有些难度的。
由于的确有一些少儿不宜的限制级镜头,该片在香港上映时被定位为三级片,盖了帽了,该片也成了所长人生当中第一次看到的三级片。
所谓细菌战,相信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就是用活人做实验,来研究杀人武器。
这种无色无味,不痛不痒,杀人于无形,并切传播性极强能导致全人类都毁灭的战争手段说它是丧尽天良的兽行都是轻的,现代战争是不可能用这种违背人性的手法了,但我们却真真正正遭受过这样的重创。
不想忘,也不能忘。
同样是讲细菌战这段历史的电影,这部《云上日出》的角度切入的就比较剑走偏锋,它将这样一种非人的暴行采用了儿童的视角去展现。
这种冷静客观的呈现战争中一群孤儿院孩子们的生存状态更容易揭开战争所带来的伤害的本质,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同理心。
而且,小孩子眼中的希望,才是我们走出阴影,把握未来的真实力量。
本片的故事是有真实原型的,小男主就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夏家骏自己出版的一本自传,叫《在崖缝中生长》。
书中以抗日英烈夏次叔的遗孤——夏家骏姐弟三人儿时的苦难生活经历为主线,反思战争给人类尤其是给少年儿童心灵留下的巨大创伤以及烈士遗孤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
而电影则单纯的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一所儿童教养院,展现了这里的孩子在战乱环境下,互相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虽然电影直指战争给人所带来的伤害,但影片的整个故事却饱含着人文关怀。
与许多战争类型的电影不同,《云上日出》没有通常情况下那些血腥硬核的战争场景,也没有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我们观众所看到的画面是恬淡的,隐忍的,蕴含着巨大的爱的力量,还有星星点点希望的火花。
影片的画面考究,小演员的表演也很真实。
在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上,该片还获得了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同时这部电影也入围了塔林黑夜国际A类电影节和澳门国际电影节。
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带给了观众一种希望,就像片中男孩儿跟小伙伴们并不是时间很长的友谊,战争可以击碎一切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但它永远击碎不了我们内心情感的连接和对未来的坚韧信念。
虽然片中的演员都是少年儿童,故事也是他们之间的故事,但正是他们所展现出的那种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状态引发了我们这些成年观众深深思考,也打动了我们的内心。
这部电影老实来讲,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慢慢品味的片子。
有幸在上映前看了全片,感受颇多,片子节奏缓慢,有很多情绪隐藏在了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与神情中,我是一个看电影喜欢自己想的人,这恰好给了我遐想的时间,很多场景让我脑补出了自问自答。
比如小豆丁与家骏被教养院的其余伙伴玩闹追赶,豆丁让家骏躲起来,自己去引开他们的时候,当时第一个瞬间是疑问的,觉得豆丁年龄小,为什么他主动要去引开,这里也没有给任何解释,是不是安排不合理,接着反应过来,因为豆丁知道家骏性子清冷,不喜欢与那些小孩子们打闹,不禁赞叹导演与编剧在这一细节处理的太妙。
还有医生这个角色,在自己被感染了鼠疫(这一处也很隐晦),拿着最后一支疫苗时候的复杂心情。
她可能全程说过的话都没超过十句吧,但是她的形象已经建立起来了,虽然在最开始看的时候,我并不太喜欢她,觉得她沉默寡言,还经常哭,但是想一想,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被委派来支援,面对没有药品的无能无力,面对孩子们和教养院的老嬷嬷的指责,她的心里压力应该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观影者无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恰恰她的形象是温柔又果断,虽然有时候会流露出小姑娘的脆弱,但是关键时候做出的决策却又很冷静。
也许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吧,毕竟都曾是普普通通的人。
电影讲述了80分的内容,还有20分隐藏在了那些沉默里。
很喜欢。
三个孩子坐在夜晚的草地上,说着“大家都会一直在身边的”,月光,虫鸣,孩子无邪的笑脸,这一幕泪涌出来了,想到了小时候,90年代夏天的夜晚,和大人一起出去乘凉,坐在公园的大石头上,辨认着天上星座,和大人猜着字谜,几个小伙伴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好朋友都在身边,所以说童年才是无忧无虑的吧。
感觉已经很多年没有露出豆丁那样的笑了。
所以当最后家骏的原型——那位老先生在片尾的访谈中说到“从那以后,就不感到是金色的童年了”,心里的难过更是翻倍的。
准备一会搜一下老人家的故事,我想他的人生经历应该是很精彩,却让人心疼的。
挺感谢导演,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战争片”,很独特,没有手撕鬼子的剧情,也没有残忍的战争画面,没有喧宾夺主,孩子们是最重要的。
用这个仿若世外桃源的教养院发生的故事,窥探出战争的残酷。
第一次写长评,感触比较多,毕竟国内这种经得起细细品味的好片子不多,近些年看过的国产片里,大概除了贾樟柯以前的电影,还有“路边野餐”,也就只有这个会给我带来越看越有味道的感觉吧。
"冤魂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冤魂"
在电影《云上日出》的片尾字幕中,常德细菌战幸存者向道仁老先生的这句诗,让人记忆格外深刻。
曾经在战争的苦难中离世的冤魂们,无缘再见如今的新时代,但每晚皎洁的月亮,却映照过曾经的痛楚,历史更迭中,虽然已经斗转星移、世事巨变,却有着太多让人无法忘却的记忆,锥心刺骨般历历在目。
而电影《云上日出》便如这月,照见了过往,也将过往用影像映给当今,映给未来。
这是一部反映在当年侵华日军的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的孩子们,在饥荒与病痛中的成长经历的影片,影片改编自夏家骏的自传体作品《在崖缝中生长》。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亲历者,夏家骏先生用斑驳又铭心的回忆,让我们从当年生活的一个侧面,来感受战争之苦与战争之恶,这些无声而悲壮的控诉,即便在和平年代,依然铿锵有力,也定将伴随着影片的公映,再一次面向全世界,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整部《云上日出》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一座废弃的教堂中的教养院里。
在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的少年夏家骏,便投奔向了这里,从此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战乱之中的教养院,宛若一座避风港,在胡教官为首的几位创办人的努力下,院里的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他们一起等待着战争的结束,盼望着自由的明天。
当然,他们不知道,几位教养院的创办人们,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已经竭尽全力,时常陷入各种困境。
观影《云上日出》之后,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两部影片,其一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太阳帝国》,其二是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两部影片都是反战影片,但所选取的角度,却又并非全部在惨烈的战场,而是通过更细微的视角,来投射战争之下,没有任何安全之地的恐慌与无助,无论是身为外国人住在租界,还是被教堂的传教士所保护的女学生,最终都难逃侵略者的魔爪。
在《云上日出》中,"幸运"的是,这批躲在教养院的孩子们,没有与侵略军有正面的接触,他们可以在教堂中修习,可以在教堂外捉鱼,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无法躲避细菌战的毒手,那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生死恐惧。
片中的少年夏家骏,看着自己的小伙伴们,一个又一个的染病不起,然后没了呼吸,看着去长沙城寻找药品和防疫针的教官,也命丧于鼠疫……细菌吞噬着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
同时,对于生者而言,巨大的剥离感和孤独感,也足以用痛苦侵蚀一个人的一生。
《云上日出》是一部细腻而感人,又让世界警醒的反战电影。
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记录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看他们嬉戏,看他们玩闹,看他们一日三餐,看他们在小河中放灯许愿……那是看似最无忧无虑的美好的童年。
而曾经的一切,越美好,被撕裂的时候越痛楚,强烈的对比,让我们在一部电影之中,分别走过了天堂与地狱,依次遇见了天使和魔鬼。
但,影片又没有深陷于苦痛之中,而是通过少年夏家骏和小伙伴们的顽强,带出了生存的能量,正如影片的片名"云上日出",或许,这世界总有那么些天,甚至那么些年,被乌云笼罩,但,每一个顽强的生命,都能够穿破这乌云,等到这阳光。
这种穿破的力量,是正义,是抗争,是坚守,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活下去"的渴望。
这或许也正是影片在反战的主题之下,所要表述的另一重期望:即便我们如今生活于和平年代,仍不要失却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索。
电影《云上日出》,结尾处那个长镜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在名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悠扬背景之下,小家骏多次驻足回头,最终又若有所思的走向远处,背景音乐也在大提琴、小提琴、笛子的三重乐器更迭之下逐渐进入尾声。
小家骏舍不得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是自己的家,这里曾经有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关照自己的大姐姐,但他不得不离开,因为那片故土已经无法留恋,已是满目疮痍。
该片是以1941年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细菌战为背景,讲述了在一所难童救助教养院里,孩子们相互陪伴扶植、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却也跟我们想象的那种战争类型电影风格不同。
怎么说呢,电影没有大开大合反映正面战场的情节,反而聚焦在一座根据教堂改造的教养院内,以儿童的视角反思战争,涌以人物原型梦想中的金色童年,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创伤。
使得该片温柔含蓄,但在平静的背后散发着那悲悯的气息,令人无法忘怀。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本片却是舒缓的风格、平静的叙事的示人,主角还是一群天真的孩子,这是电影处理手法,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效果。
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是纯洁无暇的,一座小小教养院,不但隔绝了外部的战乱,甚至在极端的环境下,这里成了这群无家可归孩子们最后的乐园。
这样与世隔绝的氛围营造,造成了电影前半段一种的世外桃源风格,静谧且淳朴。
但不要忘了,教养院外部是战火连绵,那外部的罪恶如死神一样悄悄的潜入,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紧紧的扼住了孩子的喉咙。
最开始是粮食紧缺,孩子们食不果腹,大姐姐礼让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而随后便是可怕的细菌,一点点蚕食着孩子们的天真,死亡的阴影悄无声息的笼罩了整个教养院,此时的静谧,那是黑暗的肃杀氛围。
有个情节令人难以忘怀,院长身负重伤归来,这是外部战争残酷世界的氛围第一次出现在教养院之中,也让之前肃杀的氛围变得格外凝重,而院长奄奄一息之际,从怀中拿出的却是救助孩子们的疫苗,这个情节颇具意义,不就是象征了无数先烈的鲜血铺垫的胜利之路吗?
该片叙事如潺潺流水,对白很少,大多数时间正如前文所言,是平静的,摄影机仿佛上帝之眼,冷冷地注视着芸芸众生。
但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冷漠,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胜有声的力量。
就像小家骏结尾处,在生病的小伙伴面前吹响了口琴,第二天早上面对无法在醒来的伙伴,天真的孩子啊,被迫走向成熟。
所谓大哀不恸,任何着力太甚的明喻和操之过急的怜悯都是令人厌恶的,真正的苦难和艰辛不需要刻意为之的煽情,电影的情绪也很抑制,波澜不惊的情节中暗涌着死亡的阴影,因为最真诚的是感同身受式的默默承受,而不是无节制地呈现苦难。
电影的主题,这样无声的控诉,正如结尾那首《友谊地久天长》,那是战争罪恶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对泯灭人性行为的愤恨!
一拨人有一拨人的痛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
人跟人是如此的不同,以至居然想起那句忘记出处的名言:历史不应被忘记,需要对细节进行打捞。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获得中国国际青年影展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片的《云上日出》,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学家夏家骏的真实故事改编。
老人家今年已白发苍苍80有余,人生或许到了花甲之年,曾经的苦难变成了尘封的记忆,字幕升起时,老人家的自述,令人肃然起敬。
以儿童片的形式反应战争,独特的视角非常震撼。
时间流逝幸存受害者越来越少,记忆或许能被遗忘但电影却能过永远记录下来,感谢电影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儿童的伤害之深面对家人老师朋友的一个个离去影片小家骏的哭无声和如今家骏老人的笑带泪很触动人心。
影片的最后,夏家骏老人面对镜头平静的回忆动荡不安的1941,那一年的常德,在炮火与细菌的围攻下,犹如人间地狱,“没进教养院之前,他经常躲山洞,出来就看到大街上有血,洞口周围残肢遍布,记忆里都是飞机嗡嗡嗡,毛骨悚然的声音……”
苦难可以遮挡岁月,但无法遮挡时间,就像乌云可以遮挡阳光,却永远无法挡不住日出。
《云上日出》拍摄的是夏家骏老人的童年经历,以日军侵华时期常德细菌战为背景,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甚少人知道,在常德还发生过如此毫无人性的细菌战,影片获得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同时入围塔林黑夜国际A类电影节以及澳门国际电影节,成为“真实原型”类型影片年度佳作。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时代,夏家骏小小年纪便目睹了无数残酷的死亡场面,经历无数生离死别的大悲伤,战争的残酷给童年笼罩了恐怖的阴霾,但也在这段动荡岁月里,夏家骏有过短暂安定生活——他从轰炸后的废墟里走进教养院之后的这段时间,成为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段经历,在他的记忆里,山花烂漫,荷花摇曳,从高树丛中射下来的绿绿草地上的金色阳光,金龟子的叫声替代了飞机的轰鸣,“想起来,这是我这一生中,最灿烂,最幸福,最不孤独的一段时光”。
影片正是以静谧柔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他记忆深处最阳光灿烂的印象——而每个人都能从这难得的静谧中,感受到外界烽火狼烟的战事以及随时降临的死亡威胁。
所以,《云上日出》的外部形态是安静的,就像阳光与乌云的较量,没有声音,但风起云涌都是战斗,这个安静,体现在分享食物,河边捉鱼,琴声飞扬,雨中陪伴,齐放河灯等那些童年趣事里,童年凄苦,但并不因战争而丧失希望。
但越是顽强的童真年代,越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孩子们看到医生烧掉同伴的尸体而愤怒,这又是怎么样的童年阴影?
却并不明白同伴是因感染病毒死去所带来的潜在危机,他们排着队接受疫苗注射,却无法感受穿越封锁线甚至感染鼠疫就此死去是怎样的壮烈,那些守护者,是拨开乌云的手,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孩子,就是冲破阴霾的阳光——影片的最后,夏家骏走出教养院的大门,太阳终于穿透云层,照射出灿烂光芒。
影片结束时,也正是眼泪急坠之时,每个人都有珍贵的童年印象,夏家骏说对教养院的印象深刻:一冷,二饿,三孤独,四是怀念姥姥想念妈妈……但影片中的孩子,却在这寒冷饥饿与孤独中,在无尽的怀思中,收获了最灿烂的一段时光,他从偏僻山沟走出,终成大家,遇上苦难的少年正如遇上乌云的阳光,总有破云而出的时候。
向那些坚毅的不屈不挠的岁月致敬。
一部反映细菌战争的好片子,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争,没有血腥,没有炮轰和血肉模糊的尸体,就是十几个战争遗孤在教养院里的生活,毫无预兆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面临死亡,幼小的年龄早早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最深刻的就是导演说,历史不应被遗忘,正式历史,正式错误,中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日本欠受伤害的人一个道歉
今年年末可谓是大片扎堆,既有科幻巨作《毒液》、《海王》、《蜘蛛侠:平行宇宙》轮番上阵,点燃超级英雄的辉煌,又有《无名之辈》、《狗十三》等口碑电影滋润观众的心房。
不过有一部于12月11日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云上日出》吸引了小鉴的注意力,电影以儿童视角剖析历史战争,听起来既特别,又令人心疼。
值得一说的是,在电影正式上映前,电影《云上日出》就已经入围了国际A类电影节——塔林黑夜电影节,同时还入围了澳门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青年影展。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电影专业领域给予影片的肯定。
如果想要更好地观看这部电影,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这场著名的细菌战。
细菌战亦称“生物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极端灭绝人性的罪行。
1941年11月4日,一架日军97式轻型轰炸机从南昌机场起飞,穿过黎明的雾霭,历经一个多小时抵达湖南常德地区上空,一路投下麦粒、谷子、高粱、破棉絮、烂布条等杂物,不明所以的常德人民彼时尚不知道危险已悄悄来临。
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常德从繁华的商贸城变成了一座死城,从1996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常德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委员会经过走访之后确认在1941年的那次细菌战中,有名有姓的死者共计7643人,历史上将这场悲剧称为“常德细菌战”。
《云上日出》的故事,就基于这场细菌战,故事的小主人公夏家骏也以当年细菌战的受害者法学家、书法家夏家骏老先生为原型,用小小孩童的视角,揭开历史的伤疤。
虽然电影蕴含着沉重的历史,但是导演并没有用血淋淋的镜头去刻意渲染悲痛的情绪,也没有用说教式的旁白解读剧情,反而电影的画面构图意外的清新美好,电影里到处都充斥着各色的光。
小家骏一出场就在一片战火肆虐中被迫与家人分离,独自穿过一路灰蒙蒙又饱含腥味的空气,辗转来到圣心教养院。
护工小姐姐开门的那一瞬间,是小家骏接触到的第一道光。
孤独沉默的家骏瞬间被一群年龄相仿的孩童们围绕,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并没有让他卸下心理防备,他警惕着周边的一切,更多的时候家骏只是在一旁远远地看着,等着失散的爸爸来接他回家。
此刻透射在家骏头顶上方的这道光线仍是稀薄且泛着白光的,家骏也有意疏远这道光线。
但护工姐姐与小豆丁的靠近,慢慢温热了这道光,它开始变得明亮。
小豆丁总是一脸天真地陪伴在沉默不语的家骏身旁,而护工姐姐则会用她瘦弱的肩膀来护家骏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
电影中那一碗热腾腾的鱼汤,是搭建三人友谊的桥梁,也是带领小家骏走入教养院这座“儿童诺亚方舟”的指明灯。
在这里,家骏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金色的童年,他们一起上河边捉鱼,一起点燃河灯,一起分享食物,一起在琴声悠扬的岁月里健康长大。
直到那一天清晨,头顶上方划过的飞机打碎了这一切美好。
家骏抬头的瞬间,飞机的尾翼恰巧遮住了脸上的光,家骏的世界暗了。
那些被飞机透射下来的新奇玩意成了毁掉孩子们金色童年的导火索,不断地有孩子感染上病毒,他们被迫接受隔离,健康的孩子们只知道那些从宿舍走出去的病孩子一个也没有回来过,却并不知道死神早已悄悄地来临。
战况危机,瘟疫蔓延,日子又过得捉襟见拙,圣心教养院再也保不住了。
教养院大部队迁徙之际,家骏望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豆丁,他选择了独自留下来照顾豆丁。
值得一说的是,在和小伙伴们告别的时候,导演使用了俯视般的神向视角。
病床上的豆丁稚嫩而又微弱的声音轻轻地落在了家骏的耳朵里——“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
”家骏摸了摸豆丁的头,豆丁的生命也许已经走到了终点,但家骏会陪着他走完这趟旅程。
此时,家骏成为了豆丁能看到的,最后的炙热的光芒。
豆丁走了,家骏背上他来到教养院时的小书包,一步一步走向了教养院的大门。
私认为,电影最后的这个镜头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随着大门发出的“吱呀”声响,大提琴声的背景音乐也随之奏响,落在家骏头顶的光芒变得异常明亮,家骏穿过被战争捣毁的房屋的阴影时,背景音乐变换成为了人声,当他穿过阴影,迈向满是小野花的小道时,悠扬的笛声在家骏的脚下漫了开来。
其实,当家骏迈出大门的那一刻,他便已成为照亮自己人生路上的光。
细细品味,电影运用了大量隐喻的镜头来记录了家骏的成长,初入教养院,家骏一心等着爸爸来找他,就连得知自己将要被他人收养时,他也没有打开大门出走的勇气,而所有人离去后,家骏坚定地选择了主动打开大门寻找希望。
家骏每次透过指缝看见的那条鲜红的金鱼,事实上正是他对活着的渴望,当他历经一切敢于直面生活时,再重复这样的手势看见的,却是真实的世界。
谁说极暗之地开不出希望的花朵?
家骏顽强茁壮的生命力就是他对这个悲惨世界无声的抗议,战争带来的不幸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要相信苦难终会结束,日出带来的光芒足以让人洗去一切灰尘。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除了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还有孩子们对未来的渴望。
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是瘟疫肆意后,教养院的院长冒着生命危险远赴长沙为孩子们带来了疫苗,每个孩子在排队打针时都是井然有序,没有一个孩子吵闹,也没有一个孩子惧怕冰冷的针孔。
战乱之中的孩童尚且热爱生命,更何况我们这群和平年代中的青年人呢?
小鉴从来不苟同当代年轻人群体中漫溢的“丧文化”,如果你也曾亲身经历过痛苦,便知道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何其珍贵。
小鉴想,这也是导演想要透过镜头鼓励观众的正能量吧。
时光流逝匆匆,当年那些在细菌战中幸存下来的孩子们也在逐渐老去甚至离去,据记载,常德细菌战中的幸存者如今只剩下了最后18人。
熊玮导演说——他们在等待道歉到来的那一天,而日本人在等待他们死去。
电影的叙述语言有多平静,带给小鉴的感受就有多震撼,一部好电影,能够让观众深深地记住历史上的痛苦岁月,记住我们国家曾遭遇过怎样的磨难,小鉴希望这类的片子还可以再多一些,别让历史被埋没。
《云上日出》正在热映中,小伙伴们可以前往影院倾听一下历史的声音。
刻意煽情,无脑慢节奏催泪,20分钟能讲好的故事非要俩小时。要是把友情改成爱情立马给满分。真的。
烂怂,导演是骗子。
荣梓杉的演技很棒
我居然完整的看完这个电影
完成度很高的战争片,减一星是因为有些镜头太拖沓,但打一星两星的未免太苛刻,优点还是挺多的,从孩子的经历着笔使故事更细腻了,触动人心,引人反思。
战争苦难中顽强长大的孩子,用一生抚慰孤独伤痕。怀恋清晨金色的童年,太阳落下后的灰暗凄冷痛其一生。
很尴尬 景拍太美以后完全忽略了剧本逻辑 台词生硬角色单薄
导演太过依赖于演员表演,特别是不断给荣梓杉的长时间特写,即使他可塑性非常强,在这个年龄其实经不太住镜头的如此注视像夏家骏本人说的,那是他最美好的记忆,滴水的荷叶,金黄的麦田,回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工师,所以我们接受违反常理的大面积柔光和温柔的河畔剪影,接受近乎纯净的服化道和包裹在真空里的孩童视角,到头来,一切不过幻梦一场。片名云上日出,英文译作Dawning,像是A Silver Lining,是希望吧
个人觉得主题不适合这样浪漫化的表达,削弱题材本身的张力了
大影节开幕式看的,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拍得挺好的,美中不足是太过于依赖人物的表演,叙事方面比较弱,情节冲突撑不起这个大的框架。 1.从画面构图,外景的选择、色彩、光的运用都符合了真实事件中主人公的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对飞机盘旋在孤儿院上的声音、空旷房子里的脚步声、从家俊的画面切出到水中金鱼时的声音等等都用得很妙。 2.影片最开始的铺垫部分渲染过少,撑不起战乱时期这个大背景,我差点以为第一个场景是大地震,如果没有飞机和轰炸声的话。 3.服装显得略微不搭,毕竟是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电影啊。 5.孤儿院的老师们在为食物紧缺犯难,而那场分发食物的戏,除了豆丁的对白,其他孩子们貌似都没表现出对食物的渴望或珍惜,挺平淡的。不过也理解了,毕竟孩子不好拍。
导演似乎不懂得舍弃,长镜头极多不知是否因为设备有限。荣梓杉好会哭,真是给新手导演做嫁衣惹。
人活在世上,就像鱼被困在水里。鱼靠水而活,活着便是被束缚与妥协吗?
和舍友看的,大家都看哭了,我仿佛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没哭。个人也不大喜欢历史纪实类的电影
说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可你连看都没看。
太好哭了T﹏T
冲着荣梓杉过来看,电影本身实在乏善可陈,包括荣梓杉虽然演的不错,但在如此密集的聚光下也不免看出些许生硬。希望荣梓杉这次火了以后不要太沉迷于接拍古偶剧集,在短暂的青少年时期尽量抓住机会厚积薄发。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大学有个好朋友是常德的,所以影片中的山水总让我想起她。电影题材很好,但是这么简单的故事进度太慢了,全在靠台词推进剧情,一半还得靠我们想象。
看起来有一种卡尔维诺式轻逸实验味道,舒缓的节奏把握、干净的画面处理、日常细节的刻画描摹让人思及战争苦痛才倍感悲切。我感觉这片子蛮精彩的处理就在于找到一种超越沉重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
好看 内容吸引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