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
四部史无前例的国产电影巅峰之作,隆重登场,来陪你度过这个无聊的假期。
要知道,这四部电影,绝非那些操时爽,操完呸的好莱坞野鸡电影可比,她们带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雄厚积淀、四百年莎士比亚的绝妙文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以及二个月内一蹴而就的剧本,来了。
她们分别是——不停刺激大叔的排尿频率,忍不住每10分钟要如厕一次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疯狂促进大叔大脑发育,让大叔智商直升至250大关的《梦想合伙人》;极大提升大叔睡眠质量,让大叔两个小时都没挣一下眼的《大唐玄奘》;强烈考验大叔的心理承受,把恐怖片拍成爱情片的《魔宫魅影》。
没错,大叔今天呆了一天电影院,经过这一整套的排尿、洗脑、催眠的高级SPA套餐洗礼之后,发觉自己是从没有过的精力充沛!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以前大叔总是百思不得解,为什么国产电影能动不动就能获得20亿乃至30亿的票房?
现大叔算是明白了,原来国产电影放在那里,不是来伺候你的眼睛的,而是故意要用拖沓、冗长、无脑、没肺的方式,让你的身心在电影院松软的沙发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无论你是选择排毒(忍不住要去厕所尿尿),还是养颜(开场5分钟后就闭上眼睛),或是得到“原来我是TM这么聪明”(比如看《梦想合伙人》)的超级快感,而这一切,岂是《奇幻森林》这种让你入座之后1秒钟也想离开银幕的好莱坞电影能做到的?
下面就来简单说说这四部片子。
《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赌场的三陪小妹和西雅图的房产经纪大叔,因为一本小说开始了相互写信,最后相遇。
What?不就是《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
你也太抬举了,此片节奏之慢,废话之多,桥段之重复,对白之啰嗦,诗词引用之生硬,镜头语言之乏力,奇迹般治好了大叔的便秘症。
《梦想合伙人》一个卖假货的,一个因能力太强被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还有一个月薪鸭蛋却只穿PRADA的太妹,开始了创业三人行。
最后,她们因为给自己的网站做了手机APP,就去纳斯达克上市了。
嗯,这片子抄袭的那部来着?
不用去想了,这种片子绝壁原创,没有美国人会把这种主角给自己的网站做了个APP,就马上纳斯达克上市的超级牛B情节拍成电影的。
看了这部这种智商超出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电影,大叔觉得自己的智商直接提高了250点。
《大唐玄奘》根据心海法师著作《大唐玄奘》改编,简单来说就是唐僧取经现实版。
年收入过亿的安吉拉被逼老公、天皇巨星黄晓明饰演玄奘。
大叔在开场5分钟后入睡,醒来时发现搞卫生的阿姨正在恶狠狠地准备跟大叔干架。
《魔宫魅影》据说是《京城81号》的姊妹篇,不过情节上还是不能免俗地“致敬”经典《歌剧魅影》。
刚开始看看还有点刺激,但慢慢就“萎”成一部谈情说爱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是怎么回事来着?
至于结尾,凡是中国的所谓恐怖片,都是得了烂尾炎的,原因你懂的。
总之,要是你累了,那你就去看国产电影,她会让你得到无比的放松要是你困了,那你就去看国产电影,她会让你得到最好的睡眠;要是你便秘了,还是得去看国产电影,她会让你忍不住多上厕所。
国产电影——排毒养颜,提智益脑!
教我如何不爱她!
电影花了80%的时间都在展现一个澳门赌场女混混的生活,还有洛杉矶中年帅哥的生活。
一方面是糜烂物质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书信往来。
本来在信件里有那些古诗词是挺好的,但如果想到吟诗的二位一方面刚和女人滚完床单,另一个刚决定陪老男人去国外被包养(是啊为了还债多么苦情,你也不想想你是为什么欠债的),这种对比,有点步子迈太大的。
这部电影的硬伤想来大家也都看得清楚,情节断断续续,主线故事不如支线出彩,台词做作但是底蕴不够,甚至把汤唯女神拍的不那么好看···但无论如何,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是留下了一些触动,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本片真是给混迹澳门形形色色赌场的洗码女打了一剂强心针:只需一幅OL装扮穿行赌场靠着大赌客豪掷的小费就可以世界很大,我到处看看。。。。
一个赌徒救赎自己人生的方式竟然是依靠运气连续多把全押并且押中?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凡是通过这种方式翻身的人,无一例外又通过这种方式栽倒。
自此金盆洗手的,一个都没听过。
为什么非得觉得搞一些一夜情、包养、赌博、黑帮、砍人之类的桥段,才算接地气,才算真实,才算生活呢?
现在的文艺片都是这个画风了?
明明老人那段戏很感人,但我想到他的儿女和孙子,就觉得故事很诡异——这两位为美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优秀儿女的老人家,被编剧活生生的弄得虚伪和面目可憎。
愚蠢的废话太多了。
“你知道仙人掌吗?
”“你见过海鸥捕食吗?
”书信的内容真的没劲。
完全不想重复吧,听着都尴尬。
文艺片中最浅薄没劲的那一类。
涉及爷爷奶奶的段落还好,但也只是还好。
男女主角之间就是漫长无聊乏味看得我脑仁儿疼。。。
神州专车出现的时候全场哄笑。
书信交流固然是种挺美好的仪式,但,文学性,不是背两句牵强附会的诗就能达到的。
剧作者的审美水准停留在中学阶段,又尽是市侩。
我不懂人生,也不期待片中的一切。
完全是因为这电影名字的前几个字和两个主演,来看了这个电影,结果跟前几个字也真是没什么关系。
这段爱情真是莫名其妙,故事讲得智商全无。
这样两个混迹江湖日久,遇到的生活全是复杂的熟男熟女,会因为笔友,因为心灵鸡汤和名句诗词而发生纯爱,跨越世间来相爱,真是难得一见。
不过,不讲逻辑问题,单看电影还行,全剧的帅哥美女,演技也在线,异国风情,制作精良,不失为合格的商业片。
打分:52/100,★★。
对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还算有好感。
仅凭印象评价的话,应该能给到六十多分,三星段中或上。
若非如此,根本就不会看这部挂羊头卖狗肉的《不二情书》。
<图片1>结果大概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原本还准备冲着对汤唯的好感,勉强给到三星。
但仔细一想:这份好感还不如用去耐着性子再看一遍《黄金时代》。
虽然同样是“内容太多”的作品,但《黄金时代》毕竟是许鞍华野心太大而不幸暴露的掌控力不足,而《不二情书》却纯属薛晓路求突破心切而不知扯到了哪里。
开篇一场莫名其妙的梦境似乎已经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太多的冗余和枝节,贪多嚼不烂,繁杂,凌乱。
两个人机缘巧合以书信交流,逐渐知心而互相鼓励,无形中彼此搀扶着解决各自的人生困难,最终相遇在某个诗意的角落。
这样的剧情构架,再辅以《查令十字街84号》的衬托,固然不算多么新颖,但至少还算足够有趣,相对上一部《北西》也算足够突破。
可是,空洞而矫情的书信内容,刻意而生硬的诗词引用……这些细节内容叠加的后果就是:本片的优点,似乎止步于这个有趣的框架了。
不过最致命的硬伤却不是这些,而是汤唯与吴秀波两人各自的故事线在“形”与“神”上都没有建立起一种本应有的内在联系——书信的空洞与诗词的生硬本来可以经由故事的内在联系而得以调合,然而这终究只是幻想。
故事失去了内在联系,无怪乎编导会用二人的幻想来强行营造“交流”的感觉。
汤唯与吴秀波各自遭遇的不幸与挫折,各自见识的人情冷暖,太过繁杂之后便成了硬生生凑时间的冗余和枝节。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老年夫妻的忠贞不悔,大款的庸俗心机,小人物的夹缝求生存,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妥协……一段段或鸡汤或励志或温馨或嘲讽的剧情,除了让片子更显得凌乱而冲淡主题之外,还能有什么意义?
对一部爱情片而言,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不是不能涉及,也不是不该涉及,但终究只能作为点缀。
太过贪多嚼不烂而混淆主次,还不如安安心心地抒写纯爱。
否则就只能和开场梦境里的动作戏一样,光鲜却生硬着,沦落为夺人眼球的拙劣手段。
题外话:关于“伪系列”/“伪IP”这里的“伪系列”,大体可以这样定义:原班人马、相同类型,然而故事、角色均与前作均毫无关联,却强行冠以系列或续作之名。
在近些年IP这词大热的形势下,也可以称其为“伪IP”。
典型例子如《窃听风云》系列、《囧》系列以及两部《北西》。
要么就打造全新作品,要么就续写前作的人物与故事。
做不到或不想做到后者,却又不踏踏实实做前者——对于在商业片领域以这种方式强行构建“系列/IP”的手段,我个人是嗤之以鼻的。
以“伪系列”来给新作拉人气,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是很低端的手段。
虽说,如果电影质量尚可甚至优秀的话,这种手段还算可以原谅。
让电影为宣传手段之低端买单,毕竟对电影本身并不公平。
不过,如果某片的前作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样的“灾难片”呢?
连这种只能用“你神经病呀!
”来形容的IP都要硬凑的片子,大概可以直接无视了吧。
更何况,这里说的某片,连原班人马都没动用还硬凑,怎一个低端了得。
不要问我它的片名。
知道的自然知道,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吧——省心。
你说有人,去国怀乡,满目萧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书信往来是一种奇妙的趣味,就像电影里写的“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那时没有一秒钟就可以到达的电邮,等一封信,漫长的如同一生。
”现在通信发达,这样一个慢节奏的故事让人感动,书信来往确实比短信微信有意思,因为见纸上文字如见人心,小学生字迹也好,都是人心。
那是最真实的交流,最温暖的等待。
一段时间,我也有沉迷于此,与远方的陌生人互寄明信片。
只不过,短暂的志趣相投貌似并没有太多心灵上的触碰。
这部电影,真的有很浓厚的中国味道。
从“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到“此处心安是吾乡”。
从“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不二情书》用别具一格的故事设定,在书信带来时间和距离上的发酵,在书缘与情缘之间牵了一根红线,用向死而生的顿悟,在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下永远。
或许,这就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意义吧!
而那个脆弱而又坚强的姑娘,终究还是把那个与她互通书信却又无数次擦肩的日久生情变成了一见钟情。
我还真的挺喜欢《北西之不二情书》这部电影,很多人说书信来往在这个时代略显得矫情,但我反而觉得这恰恰是影片的精彩之处,戏剧一定是要有冲突和反差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年那部《电子情缘》在email不盛行的时代写了一个通过邮件进行交往的故事,在当时很新鲜。
同样,在20年后我们拥有太多的电子交流方式,那么传统的书信自然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反差,也同样是新鲜有趣的。
而不二情书也正因为这莫名的书信往来才让原本不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卸掉面具的两个人最终放下心防,从而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初心。
最开始两人用便签跟餐巾纸随便写两句,到最后认认真真的互相通信,也是一个非常细节的转变,让故事变得有趣也通情理。
电影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也均有伏笔,别有深意,所有人物出场或存在并非多余和毫无道理,导演用心细腻,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每个人物短短的出场,背后都浓缩着更丰富的故事,只是影片里为了不抢主线,仅仅是点到为止,个中深意和曲折尽可由观众自己去想象并发展后续。
当然最动人的就是大牛和爷爷奶奶一家人的交往,从开始的别有用心,到最后的交付真心,故事的进展发展自然也不落教条主义,爷爷奶奶一生平凡的故事也最深得大家喜爱。
我觉得导演想传达的思想也很简单,那就是,真心勿弃,初心勿忘,若以你始终以宽容之善意待人,世间也终会回应你同等的对待。
简简单单的爱情文艺片,真的很喜欢,最爱的一幕是书店相逢那一幕。
两人眼波流转间不发一言已然明了的瞬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真是美妙,也许有人要说俗套或者虚伪,而我却认为,这样的瞬间胜过情话万千。
我也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如果抛开华丽的言语抛开虚华的外衣,真的用心去交往和沟通,精神之间的共通与共鸣确实是这世间最美妙的事情。
伴侣易寻,知己难觅,若你爱的人恰好又与你心意相通,那你简直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了。
也不知道看过电影的你最爱哪一幕?
<图片1>
《查令十字街84号》---两个原本并无交集的人生故事从这里开始。
焦姣---人称姣爷,15岁高中没毕业就跟嗜赌的父亲来到澳门,聪明漂亮,外表火辣,内心纯净。
没成年时自己父亲死在老虎机旁,欠下一屁股赌债和她自己,为了偿还赌债,并无所长的焦娇也从此过上了与赌相伴的人生,并成为了一个赌场公关。
生活屡屡受挫,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
Daniel---洛杉矶金牌房产经纪人,14岁被迫被父母送出国,之后经历了父母离婚再婚,致使其性格变得不易相信人,也不愿意与人交心,自我解读为“带刺的仙人掌”。
此人为人处事圆滑老到,有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虽物质生活丰富却内心空虚。
原本独立完整的两个人,两段故事,因为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小说而有了书信的交往,致使两个人一年多从相识,相熟,相知,相爱的故事。
整个故事中随着着两个人所经历的人和事,两个人之间相互的书信往来,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互相影响着,调整着,改变着!
<图片1><图片2><图片3>整个故事里面也穿插着一些比较现实的题材,比如:美国买房热,美国读书,子孙不在身边的晚年老夫妇,异乡人以及家,感觉故事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更多,但却又只是一点而过。
波叔在片子里仍然延续上一部魅力大叔的人设,磁性的嗓音,性感的胡须,熟男有钱,简直秒杀无数少女少妇。
但值得吐槽的是假想教授造型真的非常非常影响颜值。
汤唯的表演还是中规中矩,看不出与上一部有什么不同,着装搭配不是很符合角色设定,比较平庸,没有亮点。
比较遗憾的是两人仅靠情书维系,到结尾才相处相接,让人感觉是看了两个独立的故事,全片讲了太多大道理,反而有些乏味。
最后想说一点就是这是澳门与洛杉矶的爱情故事,与北京、西雅图真的一毛钱关系也木有,木有,木有!
好吧!
管他是不是2,好看,打动人就行不是吗?
导演非常非常努力地要拍一部商业文艺片,但是商业得很突兀,你见过在美国用vivo手机的中产华侨吗,神州专车时集体呵呵,文艺得很生硬,文艺真的不是背古诗,也不是看一本小众的外文书。
想说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什么都没说清楚,老人家的爱情和乡愁,中学生的摩托车梦想、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和与母亲的隔阂。
爱情、亲子关系、文化差异,都是很大的命题,都想说,但都浅尝辄止,流于表面。
短短两个小时说好一个故事已实属不易,贪多嚼不烂就会如鲠在喉,面面俱到,面面不到,不要那么多,只要深刻,说不透彻的,就不要说。
该片中只要是不美好的人,就一定有悲惨的童年。
所以勇敢地去做坏事吧,去赌场圈钱吧,去房产中介骗老人家卖房子吧,反正童年会帮你洗白,至少你曾经是个好孩子,被深深伤害,经历了懂事了以后你还是好孩子。
两人有各自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轨迹,因着书信彼此教化彼此相爱,这可能吗?
如果说教几句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三观和性格,我们还需要经历和人生干嘛?
何况国际邮件的时间是如此的漫长,当我说的话寄到你那里时我都忘记我说过什么了😅!
干嘛不加个微信,电子邮件也行啊!
为了文艺而放弃app,多假!
多假!
两个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如此迥异的人因为机缘巧合深深相爱,然后呢,他们生活在哪里?
以什么为生?
女生会不会重操旧业,否则她还能干什么呢?
他们都有如此深的童年阴影,谁知道是暂时的抱团取暖还是真爱呢?
男人文质彬彬,工于心计,女人生猛泼辣,敢爱敢恨,他们的性格真的适合生活在一起吗?
……所以这真的只是一个故事。
如果以类型片的眼光标准来看待这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它会让你像其他很多热门的国产片那样,对判定类型无从下手。
认真看过影片的观众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虽说名字叫“不二情书”,但全片真正与爱情相关的内容,其实很少,薛晓路更多的还是在讲述生活。
而了解薛晓路的人,至少从《和你在一起》或者《海洋天堂》开始关注她的人,大抵上也都会她的诉求与表达摸出一些规律可言。
她温情而巨大的野心,她隐忍而克制的情绪,以及贯穿始终的她对拍摄的认真与投入,让她的电影永远都介于超脱与写实之间。
虽然定位模糊,但年轻的观众看到浪漫,稍长的观众读出生活,各取所需之余,起码也做到了受众广泛。
“北西”系列拍到第二部,其实不光跟前一部不再有任何关系,和北京与西雅图这两个城市也没了半点瓜葛。
吴秀波说薛晓路试图通过这个片名表达的,是中西之间的碰撞,以及夹杂其中的异乡人互相寻求慰藉,找寻自我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北西”这个缩写实在是精心之选,试想如果翻过来变成“西北”,好像面前瞬间就扬起了不少黄土味儿。
从“北西1”到“北西2”,看得出来薛晓路在故事形式上颇费了一番脑筋,贯穿全片的跨越大洋的书信神交,让这部电影有一个十分讨喜的外表,包括那些汤唯与吴秀波分别与臆想出来的对方对话的蒙太奇。
用前面的话说,年轻的观众会被这样的拍摄手法吸引,稍长的观众则会默默叹口气,感慨一句,“本应一个是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一个是酷爱阅读的纯情女生,结果现实让他们一个变成了虚伪的房屋中介一个变成了爱财如命的赌场公关。
”可话虽这样说,事实上,在薛晓路的电影中,几乎就从未出现过真正的坏人。
即便主角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看完影片的观众细想也能发现,对吴秀波的不专一、不诚实和汤唯的拜金多情,影片其实都着墨不多,甚至会在后面告诉你,他们的这些缺陷,都是事出有因且值得同情的。
同时,薛晓路的克制还体现在两部“北西”,都收尾在爱情的正要萌发之际。
而“北西2”中对吴秀波与汤唯于陌生人中擦身而过的描写,同样是点到即止。
而与克制相对的,薛晓路的野心又是随处可见的。
比如超过两小时的片长,众多戏份颇足的配角,以及由他们反映出的那些社会思考。
不管是代表第一代移民的秦沛、吴彦姝这对老夫老妻,还是放弃国内工作一心只为供养儿子出国的内地母亲,抑或陆毅、祖峰、王志文这些先后出现在汤唯生活中的各色男人形象,甚至包括只露了一面代表着早已被同化的第三代移民的秦沛孙子,薛晓路在这里试图解构的,是华人在海外生存的一个大缩影。
既然如此,那么“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好,“叶落才归根”也罢,“北西2”其实并非要传递给观众一个确之凿凿的观点,而是力求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脱——这种超脱倒也很好概括,说来讲去无非五个大字:人间有温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再往前回溯,薛晓路的电影,似乎从来都缺乏一种冲突,一种让观众时刻保持观影情绪的冲突。
而对那些纠结于诸如“国际书信的往来时长能否保证两人如此密集的交流”以及“爷爷奶奶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依然不怎么会说英语”这样小bug的观众来说,“北西2”的观影过程,又的确略微“马拉松”了那么一点。
但可以预见的是,“北西2”一定确定以及肯定会将“北西1”的好人缘和好票房保持下去,甚至凭借吴秀波与汤唯越发默契的配合,超而越之亦不无可能。
毕竟在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包罗万象的大杂烩电影无疑还是最受追捧的类型。
不过,如果薛晓路看的到,还是想对她讲一句:小一点野心,再少一点克制,未来的“北西3”就会是一部更好的电影。
毕竟,点多易散,通俗易传。
也别瞧不起洒狗血,想做到集中火力精准地洒,难着呢。
注意,他们现在已经学会往烂片里加古诗词了。安意如和白落梅将在2年内执导电影,保守估计,不一定对。
跨国犯罪侦探爱情轻喜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神探》略尴尬的文艺片
从北京电影节首映到今晚媒体看片,用古典的方式讲述现代爱情难能可贵。首映时导演讲向死而生是落泪,看第二遍时感触颇多。或许导演的情话看懂的人不多,拖沓的节奏让人诟病,但是有时间,大家都能耐心的用心的去感受一次。两星给导演柔软的情怀一星给演员和原著,一星给相信爱情的我们
之前那一了百了出得真好啊,成功降低了所有的期待,所以看完发现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看。借着查令十字街的名号,还意外第一次发现有中国电影能忽悠了好几个老外观众。【秦沛和老奶奶还有惠英红演得真好,汤唯讲起粤语骑着小摩托在夜色中的样子竟然也很可爱。】
我就想知道他俩是咋通上信的。
面包和爱情,女人永远纠结的问题
薛晓璐野心很大,电影太满,要表达太多,看完有点累……其它爱情片导演看完绝对会傻眼。汤唯的表现比1好多了,吴秀波也是。四星半。
DP奇差。小时代也没这么差呀。这剧本。改编自唐诗三百首嘛。有的没的都要显摆几首诗。台词剧情都装逼的不行。亏还读过那么多书和诗结果活的又假又累。一切都装给别人看。是那种做点什么事情都会发朋友圈的人拍出来的吧。秦沛演技真好。完爆那个男主。
整个故事建立在虚空的假设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人们急功近利到只做爱不谈爱的社会,两个陌生人却还停留在书信传情,这是本片最大的bug。整部电影看来给人的感觉宛如童话,人物、故事都在导演的精心算计之下。对此,《从前慢》是最好的注解。PS:祖峰出现那一刻,恍如穿越到《欢乐颂》里的奇点
略矫情
不经历渣男不见彩虹,但问题是有些是可以不经历的。女主感情观决定了她的爱情打动不了我。
想拍得时髦,结果冲天婊气...装文艺遭雷劈(雷不劈你我来劈)
好雷好累。
老套鸡汤汤~~(不懂为什么边上的人在哭)
薛晓路做了全新的尝试且极其成功 介于文艺与商业之间作品 汤唯把它称作为浪漫爱情 以信笺和诗文为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画句 零碎的线索和应景的诗词拼凑出难言的感动 年岁酝酿的炙热醇厚情感让我泪奔了几次 #不二情书#是彼此遥不可及的爱意蘸着情话 一气呵成了岁月长书里写给你的妙笔生花
之前看的版本还不是最终版,但时长不知最终版会不会改动,如果还是看的这个接近俩半小时的版本。。反正这片子肯定大多数人会爱,所以,找真正朋友的时候到了。
差强人意。书信传情,像《玛丽和马克思》;正式相遇之前已同框多次,如《向左走向右走》;她眼神凌厉哀伤转身,似《华丽上班族》;《查令十字街84号》做信物,想到《月满轩尼诗》里汤唯也叫爱莲,《北西1》里吴秀波也叫弗兰克;汤唯没有上一次那么用力了, 波叔也比上一次敢大声讲话了。
故事做作、情节做作、感情做作,简直就是一本《做作套路百科全书》。剧情散乱,以至于显得超级冗长,看完如释重负,以为过了四个小时,结果一看才俩小时。整部电影颜值和演技的双料冠军是那个老太太,非常可爱。
两星半,导演骨子里还是个太爱浪漫的人啊,用一个完全不可信的书信往来,去讲一个寻找灵魂伴侣的故事。用一种有意的慢与怀旧,去对应这个不可信的时代,不过总是让人觉得太矫情了(故作清高样)。而且片子也讲得太长太琐碎,看得人好累。
新式柏拉图之恋,外表太华美,内在略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