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妈……第一次写电影节的影评。
(这狗血的标题……)晚点再贴博客上去 >< 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年龄差……反正自从看了《荆棘鸟》和迷上《白兔糖》后我就铁了心地开始控年龄差……在看到继父把梅奇抱得那么温暖的剧照后就超级想看一看这部电影了 ><(←这货缺爱么)隔了几天在影城买了“大光明”的票拣到正中间的好座啊啊,幸好没有格瓦拉啊我去,今年有1场栽坑里了打住 囧我没有看过原著,很想找来一看。
虽然是改编,但故事没有漏洞,各个角色的背景、职业、性格设定都挺合理。
女主角是当之无愧的小梅奇,也许海报会误导了你,不论生母还是继父、生父还是继母,戏份都没有小梅奇来得多我们的小梅奇是个懂事的萝莉,即便难过的时候会有泪盘在眼眶里,但唯一真正伤心落泪的那一次,是妈妈苏珊娜因债务危机不得不赶去继续开巡回演唱会的那一晚,她把梅奇孤单地留在继父林肯工作的酒吧里。
因为之前林肯已和苏珊娜发生口角,酒吧的其他工作人员当晚都联络不上林肯,睡着的梅奇被交托给一个她不认识的女招待。
夜里,梅奇在陌生的屋子里醒来,虽然女招待极力安抚她,但看见屋里陌生的男子、看着面前陌生的女子,小梅奇有些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很少这样。
她很聪明,她也知道别人帮忙是出于好意。
于是她把自己的不安咽进肚子里,流着眼泪睡到了天明。
而在第二天,对赶来看她的继母玛格,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就好像昨晚什么都没发生过那样。
绝对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可爱女孩,却一直得不到生生父母的关爱……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只是嘴上强调爱得有多深却做不好,到头来也还是无法为了自己以外的人而活。
梅奇有个糟糕的生父,但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糟糕;梅奇有个糟糕的生母,她亦不知道自己有多糟糕。
我们的梅奇看得透彻却也什么都不说。
她只是淡淡地问爸爸“我们能回到过去吗?
”,她只看爸爸的脸色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确定这一点后似乎也不再对爸爸有所期待,把原委和林肯说得明明白白。
梅奇生起气来也会鼓起腮帮子嘟嘴,但她不会逃避话题,不会不理你,依然奶声奶气地回答你,软绵绵地可爱,实在让人讨厌不起来。
你问梅奇知道什么?
我想她什么都知道。
知道父母感情不和、知道父母定会离婚、知道爸爸会想尽办法带走她、知道妈妈会竭尽全力阻止、知道爸爸和妈妈在诉讼中彼此使用了哪些伎俩、知道在她家中留夜的女孩为什么哭泣、知道玛格为什么会在爸爸的新家、知道爸爸对玛格和她许下的诺言不会再实现、知道爸爸绝对不会带她去伦敦、知道妈妈爱她却总也找不对爱的方法、知道妈妈一点儿不在乎林肯、知道林肯是真心对她、知道玛格的委屈以及她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知道林肯和玛格才是最适合的一对——小小的她,稚嫩的她,总有着惊人的观察力和洞穿力。
刚才在评论里看到有人说现在开始练胳膊肌将来挂女儿什么的啊噗噗逗死我了 >< 的确!
继父林肯戏份不吃重,出现得有点晚但每当看到他和小梅奇走在一起的温馨场景,加上俩人治愈系笑容就……就萌得偶一脸血啊!
(←刚出电影院时已经用这个词语群发过消息了【躺平)若有美版《白兔糖》,一定要让这位小梅奇来出演啊!
(咬手绢ing)萌点想必大家都“举一反三”过了挂女儿最经典,捉迷藏也甜到爆。
被那么帅的酒保赏了一杯饮料(那红色液体是啥?
)少女不动芳心才怪捏梅奇还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继父呢 =u= 啊,原来是这样。
妈妈看到梅奇和林肯如此亲密地通过画画来互动一定是出于嫉妒才想把他们分开吧。
她还不明白自己和她的丈夫一样喜欢利用人却不真诚待人。
朱丽安·摩尔这个配角拇指从前不晓得她也能这么rock and roll呢!!
BTW,刚开始讨厌、后来会变得超喜欢超喜欢哦←这种设定也很坏呢 ╮( ̄▽ ̄")╭(结果还是在过红绿灯前牵了手不是)至于小梅奇的造型看过电影的盆友们想必都会惊呼不仅是与年龄相称的可爱,还十分潮流借用玛格帮梅奇整理梅奇挑出来的衣服时的一句话:有眼光。
啊哈,我比较稀饭她去海边小屋时扎马尾辫儿的造型呢发丝被风吹起时,耳钉映着阳光忽闪忽闪的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头箍和没怎么换过的猫头鹰图案的背包 >< 对梅奇来说,这样的穿着打扮一点儿不违和。
谈谈结局。
仍在巡回演唱中的妈妈苏珊娜根据玛格留下的地址找到了住在海边小屋的梅奇。
梅奇和妈妈说要坐船,不跟她走了,她怕妈妈发火,不过她知道妈妈会原谅她的。
小梅奇或许已开始体会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最需要什么样的情感寄托,什么样的选择对自己而言才是最好。
长发飘起,她跑在风里,她的继父和继母走在她的后面,守护着她。
她知道他们需要她,而她也需要他们。
她用力地摆动胳膊笑着奔跑着,那是开怀的微笑,是有些许悲伤的笑容,是孩子实现心愿时天真无邪的笑脸,也是足以振奋人心的笑颜……我想,那还是小梅奇长大的证明吧。
尽管内心留下了伤疤,但梅奇肯定了勇敢面对这道伤疤的自己,她变得愈加成熟,在将来也不会被它打倒。
一定。
最后,选出这部影片最爱的一幕!
对我来说,是梅奇叫肚肚饿,林肯第一次给梅奇做饭那里。
看着林肯精心的摆盘,梅奇说了什么?
>< 她说她都不忍心破坏它。
她后来还说她爱他。
然后我的心也化了。
影片中有五个主要角色母亲苏珊娜和父亲比尔确实很相似,都很自私,即使他们都很爱梅奇,这点不能否认。
但他们为了自己的事情,生活,也可以抛开梅奇。
为了自己过得自在,都选择把另一个人拉进生活为他们带孩子。
年轻时候能够互相吸引,中年后争吵分开,不是没有道理。
而其中,比尔嘴上更讨人喜欢;苏珊娜因为事业不如意,把梅奇看得更重,怀疑一切可能抢走她的人或事。
保姆到继母的玛歌和继父林肯,他们都不算是成功人士,所以会被选择作为这种备胎的角色。
但也是因为他们普通,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梅奇,在影片中显得更为和善,有影片可以突出,也不能否认他们本来善良。
再回过头说主角梅奇梅奇是不幸的,父母离异后,再次离异,父亲离开,母亲离开梅奇是幸运的,父亲,母亲,继父,继母都很爱她我很喜欢影片的一类镜头,就是梅奇看着大人们做某些事情然后回过头,装作没有看到。
大人总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但没想过小孩也许不懂,但他们能看见,能听见,最后会记下,影响性格,有一天会懂。
就是影片的名字:What Maisie Knew结尾处,苏珊娜问梅奇想要什么的时候,代表了一种转变。
大人们有时候该问问什么是小孩想要的。
今年看过的最佳电影之一,干净柔和的限制级。
没血腥,没性爱,是它的诚实会让许多人坐立不安,然而在苦楚之中又有欣慰。
温暖与残酷结合得足够细腻和高雅。
它不会满足你“工作一天好累就图个哈哈哈”的心,或者“受够身边丑人,只想对着美颜痴笑片刻”的愿景。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在片里穿着起球的大T恤,驼背,笑容寒伧,没有一场戏展露巧克力板腹肌,但如果你是他的死忠花痴,go ahead)探讨Fucked-up的父母关系是否会fuck up一个小孩子童年甚至一生的主题,从来都不会让人好受。
Maisie从烟雾缭绕的客厅里光脚走过,在忽远忽近的吵架声中起床,被粗糙的大手在陌生的光线和噪音中拎来抢去,这些经历没有文化阻碍,直接打脸,戳你假装早已不介意的记忆。
尤其如果你自认为是情感纤细的好父母,那这部影片会在很多时候让你精神上感到痛苦。
影片对于小演员所需面对成人世界的悲喜和无措,毫不客气地展现,以致有外媒评价“需要勇气看下去”,但它没有一味搞torture pron路子,潺潺暗涌的侧线带来暗光一束,对已经深入其境的焦虑观众做出温和的挑战: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此刻还有没有信心思考“血缘对于爱的必要性”这个争议论题?
对于结局的浪漫主义我持保留意见,但得承认,你就是无比希望它能够朝那个样子发生,并且感动是真感动,有机,绿色,不打折。
朱利安摩尔上唇的衰老纹路日渐深刻,但这不耽误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
伟大不光在演技,还在于智慧知识分子的选片品味,以及在演绎“不那么讨人喜欢”角色时的潇洒自如。
我想把这片子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家庭的人,但一想这样也太狭隘了。
还是强烈推荐给所有人吧,包括那些一想到“深刻”,“沉重”就撒腿想跑的人。
好不容易生为高级动物,留下那么多落灰的智慧给谁用。
爆米花有的是时候吃。
第一次写影评,只因看到了豆友写的几句,莫名触动了内心,也就想写点什么,思绪很乱,只写给自己看这是一部很慢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也想讲两个故事。
很小就很独立。
妈妈从我小学起就外出打工,因为不满我爸“不求上进”的心态。
小时候对妈妈的印象:严厉,歇斯底里,固执。
但是很小的时候还是会想她,想她的时候,就躲在被窝里哭,不敢让爸爸听见。
我想,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特殊待遇吧,如果有个兄弟姐妹,也许会好过些。
小时候对爸爸的印象:放一个星期反复回锅的饭菜,酗酒,抽烟,玩电脑,回家玩,没有沟通。
这样的家庭,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况且经常有小地震发生。
在几次警察因为“入室偷窃”“家庭暴力”进我家后,我逼着他们离婚了。
我想跟妈妈,因为不想再尴尬的闯进门,看见爸爸突然关掉显示器,不想路过门口,听见他的电话。
但是妈妈让我选爸爸,她说“你爸离开你后,肯定不管你了,他的钱给别人花还不如给你花”。
不知为何,我很羡慕梅奇,当她被人抛弃时,总有人能帮她,我还记得高中,压力很大,他们离婚后,妈妈逼着爸爸分家,作为一个早已不求上进的男人,选择了自己离开,可是法律上,我属于爸爸。
于是,有一天,妈妈把我也“赶”了出来,当着我的面,跟我爸说,把我的钥匙收了,接我回去。
我当时真的恨妈妈,并天真的以为,能像电影一样的和爸爸相依为命,我暗暗发誓,要节省,要努力,给爸爸争气,事实给了我一记耳光,爸爸把我丢给了三伯,自己和女友潇洒去了。
三伯待我很好,比亲生父母还好,每天早晨给我做早餐,这是我长这么大,唯一的几次能在家里吃的早餐,他们给我住非常干净整洁的卧室,一切都特别美好,只是,我和梅奇一样,从没有真的笑过。
晚自习回家,骑着自行车,就那么绕啊绕啊绕,很小的小区,我却迟迟找不到我的家。
后来,爸爸租了个房子,并且喝完酒和别人打架,把手给打残了。
我再次天真的以为,我和爸爸又可以相依为命了。
我的后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我没办法喜欢她,虽然她待我比亲妈要好。
每天晚自习,15分钟的自行车程,我总在想,是去妈妈那,还是去爸爸那。
爸爸抽烟酗酒,家里一推门,能被熏出来。
我想去妈妈那,但是妈妈不让我长待,她要找爸爸要生活费。
于是,我再次像个皮球一样,推过来,踢过去。
每天放学,就像梅奇一样,没有表情的骑着车,绕啊绕,没有人关心一个10多岁的少女晚上会在哪住,我试过,如果我丢了,真的没有人会在意,因为他们都以为我在对方家。
我不喜欢拥抱,不懂得安慰,也不太会求人,因为小时候,每当我求助时,总是家里严厉的苛责“自己解决”,当拒绝多了,也就自立了。
对于所有事情,我都是:如果这个东西是我的,当我放手之后,它还能回来。
所以求,真的不是我字典里的东西。
再讲一个我表妹的故事,她的故事更贴近梅奇,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梅奇一样有一双会发亮的眼睛。
第一次见到她是4岁,虽然早就听说舅妈家想领养一个小孩,当时心理还是有点不爽,一直以来我是家里最小的那个,现在会有个比我还要受疼爱的表妹了。
但是当我看到她,一切都不重要了,她真的很漂亮。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她父母会抛弃她,难道天妒红颜吗?
她父母在她4岁的时候离婚了,然后分别再嫁,记得第一次见到她,就是亮亮的眼睛,怯怯的眼神,怕生人。
她跟爸爸,但是爸爸另娶了一个,并生了一个弟弟,于是将他抛弃,她妈妈离开后,骗她去了海南,一个很南很南的地方,没有办法见她,但是她妈妈也生了一个妹妹。
她爸爸的姐姐,就是我舅妈一直没有小孩,所以她很幸运,找到了另一个家。
舅妈舅舅对她很好,舅妈以前常跟我说,表妹来到她家后,经常哭,不能离开人,出去5分钟,表妹就能哭的歇斯底里,我能理解,被抛弃的经历对她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表妹后来开始叫舅舅舅妈叫爸妈,叫亲爸,叫(名字)爸爸,叫亲妈,叫(名字)阿姨。
前两天刚跟她聊天,9岁了,她说她想起来还是想哭。
表妹很乖,来舅妈家后特别爱笑,是个假小子,但是不能跟她提任何抛弃的事,还是会伤心。
但是,舅妈今年诊断子宫癌,一直在做化疗,人已经没有以前精神了,不知道能撑多久,表妹应该不懂,但是真的不愿意谁再将她抛弃一次,她笑起来就跟精灵一样. She doesn't deserve it.这些故事,只是想告诫自己,当自己面临抉择时,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相同的苦难。
祝梅奇们幸福。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当夫妻双方离婚后,爸爸会在孩子面前说妈妈的坏话,妈妈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坏话,我知道,早在夫妻双方离婚前吵架时孩子肯定就已经听够了父母双方对对方的恶语相向,可是我总觉得或许离婚后的这种对对方的贬低还是会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更甚是比之前还要大得多的伤害。
但是对于是否是这种情况,我又实在是说不上话,因为实在是不了解,没有立场。
但是我其实对类似情况有一些感触。
我亲舅舅有过前科,我小的时候,其实对坐牢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我曾有一次随父母去探过监,也是那一次,我突然觉得若一个人被这样强制关在一个牢笼里,还不能和父母呆在一起,那他一定是一个犯了大错的人,要被狠狠惩罚的人,或许是因为这个念头,等到舅舅刑满释放出来后,我跟他就不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或者说是很明显的疏离了,毕竟小孩子都是喜怒于形色的。
妈妈显然也注意到了我的变化,而这其中原因显然妈妈也很快意识到了,有一天妈妈帮我洗澡的时候,就说起了这个事情,她教育我说,无论怎样,舅舅永远都是我的舅舅,作为亲人我不应该对舅舅这样,我这样是不对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也许是小孩子的关系,只要大人平时多跟你闹一闹,关系也就能变得更亲近一些,我和舅舅的关系也是这样,后来就好了一些,但总是不如许久之前那么亲近了。
虽然舅舅仍然是舅舅,但那个“坏”舅舅并没有变成“好”舅舅,在那之后,舅舅仍然做了许多让家里人担惊受怕,让我们为之蒙羞的事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在家里偶尔就会开始谈起舅舅,用上一些不好的词语,同样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会在那些不好的语句后面添上一句,“你说,是不是这样?
”,这句话有时候是对我说,有时候是对我弟说,往往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作答,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我们“舅舅永远是你的舅舅”,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原因疏离,另一方面,他们又想要我们附和那些贬低舅舅的言语。
虽然他们抱怨的都是事实,可是连我自己都实在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舅舅是长辈?
反正我就是无法亲口说出那些对他不好的词语,即使是面对父母。
这种情况,谈不上对我是心理伤害吧,但总归是有些不舒服的。
不知道这个例子能不能与父母的例子类比,但我还是希望,假若父母离婚了,就希望双方不要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了,更不要拿出希望孩子附和的态度。
只希望大家的爱不要那么自私。
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因为它让人极为揪心,观影中,我无数次按下暂停键,因为实在无法看到一个孩子被这样残忍地对待,而一个孩子又这样温柔地对待别人。
许多观影者为孩子的懂事感动,却少有人意识到,有时候为孩子的行为贴上这种“成熟”、“懂事”的标签,实际上是在掩饰大人的过分行径,是在找继续这么伤害孩子的借口。
在这部片里,这两个心里明明最爱自己,而且根本不知道怎么爱孩子的人不断地对孩子重复“I love you more than anything”,但实际上这句话翻译过来不是“我爱你胜过一切”,而是“我实在是太恨你了”。
因为恨孩子,所以才会在孩子面前吵得天翻地覆,才会不断地相互斥责,才会说出“I marry him for you”这种将责任推给孩子的话,才会为了个人事业离开孩子。
而且,这两个人几乎从来没有遵守过10天监护期,他们不是争着爱护孩子,而是计较迟到的对方如何使得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受到了影响。
Maisie知道自己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只好选择安静。
尽管她看上去什么都知道,比如在她看到Margo因为被锁在门外并且发现丈夫居然没有在租赁单上写自己名字而泪流满面时,转身向Margo走去并挽住她的胳膊,轻轻地倚在她的肩上。
可我的感觉是,尽管孩子“懂”,但这些始终是她被迫接受的。
影片中这些乌七八糟的事件看起来似乎是孩子平静地接受了,但她的路还很长,如果她未来的监护人是她的生母,谁知道未来还要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挑战,还要承担多少不是她的年龄应该承担的痛苦和悲伤。
而她长大以后,这些童年的困惑和痛苦经历,可能仍然会潜藏在她与任何一个人的关系中。
片子中最让我揪心的一幕是,Maisie在沙滩上和她妈妈的那段对话,她的情绪从惊喜到失望到恐惧,她妈妈问她你知道谁是你妈妈吧,她说“you”。
那一刻,我真希望她妈妈意识到Lincoln告诉过她的那句话:you don't deserve her。
许多观影者也为Margo和Lincoln的结合所感动。
电影的最后一幕,Maisie欢快地奔跑,Margo和Lincoln手牵着手微笑地走着,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让人松了一口气的画面。
也许这是导演在告诉我们,这样的父亲和母亲,这样相爱的组合,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是,这些温情和快乐,并没有让这部片子轻松起来,只要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知道这些温情和快乐有多么短暂,而这正是这部片子最骇人的一点。
---一点儿也不好笑,刚刚发现豆瓣影评没有可见人的权限,不过没关系,反正写点什么也没人看,这样码字可以快一点。
--听说把耳朵贴着海螺就可以听见大海的声音。
影片的音乐像Maisie的代入,色调温暖,Maisie is like a wise guy ,No,a wise girl who seems never be beaten by anything while knows everything。
我也有个说话有时歇斯底里的妈妈,一个不见谈经常在电话里聊生意的爸爸,我的妈妈也有一个手长脚长的男朋友,这个男朋友的脸比林肯还要长一点,妈妈和他在一起多半也是为了我;我的爸爸也有一个理性标志的女朋友。
这还不够....我第一次和爸爸的女朋友出去时也不知道他们的事情,我记得那是我人生中还算难忘的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吃火锅打保龄,她像姐姐一样照料我,没有和父母那样大的代沟,我们像知心朋友一样聊得来,她的长相不如马尔戈温暖却也给我春天的感觉;我第二次和她出去我们一起看了电影我记得是超级战舰,爸爸提前离开留她送我一直到家门口,在车上她还告诉我,没有人比自己的妈妈会更爱自己。
那时我觉得她真是一个好人。
妈妈是在离婚后知道爸爸跟自己身边的秘书在一起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出于对妈妈的内疚,我在没和她出去过。
Maisie在酒吧的经历我也有一次,那时候父母闹离婚,我和妈妈去旅游,我在陌生的床上醒来看见一屋子熟睡的陌生的人找不到床边的妈妈,我想她是不是拿着电话在外面和爸爸吵架,或者生气了干脆撇下我跑回家里。
酒吧的鼓点一声声震动着我的心脏,但现在想来哭不出来了,这样的事终究过去了,我变坚强了很多。
我和Maisie的区别是我此刻在想如果我也可以在那样烂漫的年纪遇上这种事,是不是可以变得像她那样幸福的如此勇敢。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让你开始不相信很多人,让你无法那么轻易地去接受一些或高或矮或美或丑的人大大方方地走进自己的家庭,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来学校接我,心情就像沉入湖底的石头,而当周围的人都好奇这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孤僻的时候我只知道如果在某个时间的某件事有一点点转机,如今的我可能会和他们一样。
时间也可以让你明白更多事情,让你不会去感慨马尔戈和林肯有多么善良热心,我看到的只有那位父亲对于冷场的无奈以及那位母亲面对最终判决的痛苦,那种痛苦我在妈妈面前提起爸爸女朋友的时候也曾在她脸上见过。
有人认为Maisie的亲生父母并不爱她,但继父母拥有的只有彩虹,不明白那些可以浇灭心火的风暴,而他们也永远不会像你的亲生父母那样付出。
Maisie的妈妈为了她去巡演去辞演,她真正希望Maisie可以生活的好,Maisie在回答她妈妈的那句:“You know who is your mommy?
”的时候,我相信他应该明白这一点。
What Maisie Knew?
What is it that I do not know?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Maisie的父母这样争先恐后的渴望她的抚养权,他们或许太自私,但如果当年我也面临了这样抢夺式的争吵或许如今会更自信点也说不定。
What else?
我可没有勇气把妈妈的男朋友和爸爸的女朋友撮合在一起,中国还没有那么开放,especially when mom's boyfriend is married,so sad ,so poor。
2014.2.1.ps:在看预告的时候,我情绪颇为激动,欲哭无泪。
但看正片时或许是因为太多的自我代入导致心不在焉。
把这篇影评撇在这里我才能稍微整理一下心绪。
不知道Maisie长大了后会如何。
我们都不知道,没人知道。
有一天,我的父母吵架了。
梅茜家庭的不稳定打从一开始就展示了。
这个年仅6岁的小孩显得过于成熟,即使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的争吵所惊醒也不曾吵闹——你说,要渡过多少个这样的年头,方能如此淡定?
她的父母都声称爱她,也用尽各种手段势要争得梅茜的抚养权。
但他们表现爱的方式都十分失败,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孩子的美梦,更一再地让她体验被抛弃的感觉——无人接应的下课时间。
虽然我并不能确定梅茜的梦境是战争依旧,还是甜蜜美好。
后来,他们离婚了,我有了新的“爸妈”。
梅茜是一个从容得有点过分的女孩。
也许是父母婚姻的问题过于明显,以致她在大多时候更像一个大人,充当父母双方的缓冲剂——甚少撒娇,只会自己一个或与保姆Margo静静地玩;面对父亲或母亲在她面前所展现的对对方过于露骨的厌恶和唾弃,她只能安静地承受——那束不被母亲允许的来自父亲的鲜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赢得抚养权,梅茜的父母都在短期内迅速再婚。
他们看似都对梅茜志在必得,可讽刺的是,他们都在夺得了抚养权后把照顾梅茜的事交给了她的新“爸妈”。
对梅茜而言,“父母”的定义显得含糊不清——Margo是一直陪在她身边的女性角色,而向同学介绍父亲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被介绍者从她的生身父亲Beale变成了继父Lincoln。
比起物质条件的充盈,父母的陪伴对于幼儿而言显然更为重要。
梅茜在电影中笑得最为开怀的时候仅有两次,一次是母亲Susanna陪着她在家接待梅茜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疯狂堆砌蛋糕,另一次则是由Lincoln带着她在公园中嬉戏。
这两个情景可算是家庭生活的典例。
在西方家庭里,接待自己的好朋友、为大家准备食物、蛋糕等的,大多由家庭内的女性角色(母亲)来完成;而带孩子到公园草地等地玩耍,陪孩子玩各类体力活动,如单臂吊起孩子等惊险刺激、展现男性孔武有力一面的游戏则由父亲来完成。
Susanna较Beale更为称职的一点即在于此:她还会陪着梅茜玩耍、接送梅茜上学下课,采取一些对梅茜而言更为直接的关爱行动。
而Beale在梅茜的童年中彻底缺位,不论是此前提到的“被介绍的父亲”环节,抑或是陪伴她玩耍,向她展示男性安全、有力等特点时都不曾出现;甚至在短暂地获得梅茜抚养权的时间里,他也并未做好父亲的角色,接送梅茜的工作,更多地是由她的前保姆、新妈妈Margo完成。
而Susanna也远称不上称职。
她善妒,看到梅茜与Lincoln或Margo融洽相处时,她会强行打断,企图将梅茜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自己身上;在面对欲望、名利与梅茜之间的选择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抛下梅茜,优先满足自己;她过早地向梅茜展示成人世界的萎靡与疯狂,而鲜少展示女性的温婉与柔美——前者以梅茜的小朋友在见识到后立即吓跑为例,后者更多由Margo来负责。
并非说女性唯有如Margo那般才算合格,但在小朋友尚未有足够的判断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之时即将成人的世界赤裸在她面前,真的好吗?
看着在大人的烟雾缭绕中依然淡定的梅茜,难道你不为她感到心疼?
那被吓跑的6岁小朋友的反应,才是最符合这个年龄的行为吧?
最终,我们三人选择了各自精彩。
认识到梅茜的父母不过是利用自己后,Lincoln和Margo都选择了离开那两个势利又自私的家伙。
但Lincoln和Margo有着更为柔软、也更为符合为人父母者的心,他们都对梅茜的处境、乃至梅茜本人有着更为本能的怜惜与疼爱。
即便在他们与梅茜父母闹得不甚愉快的后来,Lincoln和Margo也并未对梅茜完全遗弃,而是在她的父母再次缺位时,顶替了他们。
但他们四人,如非有梅茜,都不过是陌路人。
这种以梅茜为中心的拉力赛,终会有破局的一天。
而最先放弃退出、离开梅茜的,就是在梅茜生活中缺位最为严重的生身父亲Beale。
Beale在离开前虽然提出了让梅茜随他走的建议,但在梅茜问及关于和母亲Susanna见面的问题时,他即干脆地放弃。
Beale是成年人、更是梅茜的生父,虽然失职,但他不可能没看穿梅茜看似淡定应对、天真从容的提问背后的深意。
放弃也许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的温柔,但他为何不曾想,梅茜在提出她需要母亲的同时,也需要一名父亲相伴?
梅茜在面对父母的争执时总是显得淡然而识趣。
每次争吵过后,看似父母在安抚、宽慰梅茜,但从来,都只是梅茜很乖地配合父母,装作无知,让他们放心。
这也许是孩子在面对冲突时的本能反应,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让自己免受伤害。
但当她发现冲突与被遗弃总是无可避免地发生时,她也学会了拒绝。
在Beale放弃后离开、Susanna因巡回演唱会短暂出走、Margo不知所踪、Lincoln忙碌工作的那个夜晚,梅茜一直看似平稳无波的表情终于破功。
这一次从梦中惊醒的她一反以往安静的状态转而哭闹了起来,直到Margo再次出现将其接走,她的精神状态才恢复稳定;而唯有在Lincoln与她们汇合后,她才重新变得快乐——即使Susanna在巡演中途过来欲接走梅茜,她也不愿离开了——那平凡但稳定的数日,一定是梅茜短暂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
在见识过了Lincoln和Margo为她带来的自然、纯粹的生活后,对于母亲所展现的“成人世界”已全然失去兴趣。
次日扬起的风帆,不仅仅是对Beale承诺已久却从未兑现的大海之行的期待,更是对一直无缘体会的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生活的最深的渴望。
Susanna似乎也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只能在对梅茜强调“你要记得你的母亲是谁”后无奈离开。
可见在孩子的童年,温柔的母亲、强壮的父亲、家庭的温暖、双亲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尽管目前为梅茜提供这些的,是不知可以将他们的关系维持多久的“新爸妈”。
而目前看似安稳的局面,也可能如此前的平衡般随时被打破。
但仍衷心希望,梅茜这次收获的温暖与安定,最后灿烂无比的笑容,可以持续得更长。
六岁的小女孩Maisie。
她躲在门后看父母争吵,在客厅看过气摇滚歌手母亲和年轻酒保调情,在楼梯间看艺术品商人父亲和小保姆亲密交谈。
不久父母离婚,又瞬间各自再婚,一边是保姆姐姐Margo,一边是酒保哥哥Lincoln。
Maisie每隔十天轮换于两个家之间。
自私的父母,嘴上说着爱她胜过一切,却总是把她推搡给年轻的姐姐和哥哥。
她从不哭闹,安静的,在房间里把弄玩偶,在空荡的大堂里等待迟来的父母。
那个晚上,父母不知所踪,她被抱到一张陌生的床上,门外是一群陌生的人。
六岁的心灵再不能承受,泪悄悄划过鼻尖到枕边。
孩子不会被成人的言语迷惑,她知道行动胜过一切。
她知道谁会信守诺言带她乘船出海——不是那个为生意搬到英格兰的父亲,不是那个要丢下她全国巡演的母亲。
他们不值得她的美好。
迷失的总是成人,孩子的心再清晰不过。
演Maisie的小女孩Onata Aprile,自然,纯真,还有性感。
容许我用“性感”这个不甚妥帖的词——因为我再想不出一个更合宜的词,来形容小女孩那份全然不自知的完全的通透和敞露。
孩子的眼睛透明像湖水,观察一切。
孩子的纯洁像一面镜子,照出身边人的善恶美丑。
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看了这电影,感受到了梅奇的小演员的演技棒棒哒之外,面对她的懂事,还真的感触挺深的。
小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懂事,然而,这个懂事却没真的让我有多快乐。
幼儿园时,有次感冒了要去医院打针。
小孩子嘛,都会怕痛,死活不肯打针。
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天抢地要父母给他买玩具才肯乖乖听话,我也想啊,怯怯跟妈妈说,“我要超人……”妈妈说:“很贵的,等我再多点钱再给你买吧。
”我不肯,拼命哭。
妈妈叹了口气,皱了皱眉,不知道怎么办。
我看到她苦恼的样子心里很难受。
妈妈工作也很辛苦,我为什么要这样呢?
最后我说:“妈妈,我不要超人了……”妈妈欣慰地笑了,说,“真乖!
”打针时我还是哭了,因为痛,也因为没有超人,我还是很想要的其实。
小学时,有一次我有个土豪女同学不知道怎么的不开心,我送了她一块很香很香的橡皮擦,叫她不要哭了。
她很感动,给了我10块钱,说给我放学后去买吃的。
当时的10块钱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真的是巨款啊,我开心死了,放学后和我一个好朋友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铺疯了一把,买了5块多的零食,两人欢呼雀跃地蹦着回家。
不知道怎么的被我爸知道了这件事,厉声呵斥,问我钱是从哪里来的。
我怯怯地说,“同学给的……”他反问,“难道我没有教过你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吗?
”我吓哭了,无言以对。
他还不满意,当天晚上用摩托车载我去那女同学家把钱还给人家。
我全程配合着,带着些许哭腔跟人家道歉说,“对不起,我不该拿你的钱。
”女同学虽然全程一脸懵逼,但还是收回了钱。
回家后我爸赞我,知错能改还是个好孩子。
可是我一点都不开心,就像我那时候道歉一点都不真诚,因为我知道如果可以重来,我还是会收下那十块钱。
到了现在我26了,我知道,乖儿子、好人还是要继续装着。
例如,我上班从不迟到早退,我觉得这原本没什么,直到有一次下雨我家那边全淹了导致我迟到了几分钟被公司的人议论纷纷,我才直到原来我这么备受关注,那个度比那些一个星期平均迟到两次的人都要高。
例如,我跟我爸妈出去的时候他们都要我好好跟邻居打招呼,我也会叫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大爷大婶好,这不是我的真心,所以在我一个人遇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低着头走过不发一声,于是,他们就会说我高冷没礼貌。
然而,我不知道我做好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小到大一直压抑着,很多想做的事都不敢做,初中高中想逃课去打游戏机,别人都这样做,可是我没有,别人只会被骂几句,而我,什么赞扬都没有,老师说,将来你们这些人(逃课出去打游戏机)肯定都是没出息的,然而到了现在,人家还是跟我一样做着一份微薄薪水的工作,甚至小学微信群里加入班主任之后,她记得的都是那些逃过课的打过架的骂过老师的,而乖巧的那些人(包括我)需要费很大劲儿才想起。
我问我妈,那么到底我装乖这么多年有什么意义?
我妈说,你只是不知道外边的人怎么赞扬着你。
我说,既然我都不知道,那又有什么用?
再说了,就算我知道,别人对我的评价多好多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根本不需要。
我不想大家都用道德制高点去衡量一个宁愿普普通通至少能让自己活得像自己的我。
我妈没有回答。
我知道自己虚伪,可是我从没表达过我自己有很高尚的情操,我承认自己是个从心底里就是阴暗的坏人,可是觉得自己可怜的是,我发现经过了这么多年,好像我已经连改变自己连做回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了。
我根本不敢大声说我不要、我不想、我不是——因为这不是乖小孩可以做的事,除了对国家八荣八耻以及我国几千年的道德伦理法规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我毫无办法。
讲回这场《梅奇知道什么》,在电影里的梅奇,周旋于这对看似深爱着她实际上却被心里其他东西蒙蔽了双眼的父母之间,连我这个外人都觉得她很累,大家都觉得的,对吧?
她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承受了四个大人给予她的压力,她就像天使,完美无瑕,没有一丝错误地挽救着大家——犯错会让人过得轻松,然而像电影的题目一样,梅奇知道什么,她知道什么?
她已经懂事到了知道自己没有资本犯错,因为她知道了一犯错可能她就会失去所有所有的这个不应该属于她这个年龄段的深奥道理。
或许她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真心想要她的抚养权,要的只是出一口从对方手中抢过抚养权那种得意洋洋的恶气,而那对真的对她好懂她心思的继父后妈,她也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人家给她什么,她并没有要求过什么,她不想吗?
她想啊,哪个小女孩不想要任性地在家里开开心心当公主,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
所以她仅仅是睁着漂亮的大眼睛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慢慢地去阅读去理解,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在不伤害任何人的前提下走着自己的路。
幸好结局是好的,我也不方便剧透太多。
我知道我的情况和她的不同,她是真的天使,我只是个小人,而我前面大段大段讲叙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意思,纯粹是看了这电影有感而发,原来,当一个乖的懂事的小孩,真的很累。
很心疼梅奇,很心疼很心疼,而我,也想有人心疼一下我,这才是我心里最深的最真实的感受。
好想抽她妈一巴掌次凹 小盆友好心疼!!!!
专门黑母爱父爱呢 就因为孩子懂事可爱就让俩年轻人爱孩子胜于父母爱 责任心就那么容易被激起呢 最后没有反转说这一切都是孩子策划好的 其实这孩子是天才精神病 这样的结局 让我些些失望 片子成功在烂编剧遇上个爱搞潜意识对比的牛导演
拍的真好,其实小姑娘什么都知道。做父母责任心太重要了,真不知道梅西以后该怎么办啊?
可怜的小梅奇。他们都爱梅奇,她都知道,可她已经怕失望。
哎马 小姑娘跟谁都自然熟 不科学
又名“我的好继父,我的好后妈”。
这萝莉太乖了,看的想要个女儿
这种片子简直就是教育大龄文艺青年好好找个对象然后生个孩子好好享受家庭温暖的。男主高大的身材以及低调迷人的脸庞拎着笑梅奇的场景融化了我,多少次梦中出现的画面啊。电影的故事还是简单了点,但镜头很美,给人就像寒冷的午后沐浴了一场阳光那样。小孩子能知道什么?无非来自大人世界的关爱罢了
四哥戏份还是太少,行头太少,差评!小女孩好看,行头好多,好评!!四哥不愧男神,可酷可萌!!!
配乐&amp;四哥
这种结尾,放哪都是99%的YY。
这是什么简陋的公益宣传
小女孩很可爱,性格也好,更增添了观众对他亲生父母的谴责。
预料之内的故事走向,人物性格处理粗糙,姑且算是养眼片吧。记得昨晚看之前分数还没这么高的呢,估计都是那些每当Skarsgard一出现就要痴笑的女性同胞刷出来的。
sweet movie
舒缓,温暖。配乐赞,演员赞。向一首开在午后阳光歌,总是安静而美好。
实在看不出哪里好看。。。看点在哪里。。。。朱利安摩尔真得是。。。老了,哎。。。
SIFF2013 黄牛票 为了压价 错过头十几分钟
很温暖的,却略显缓慢节奏的片。符合时下一个话题,如果你不爱我,就不该生下我。如果你爱我,就该好好对我。。四哥的继父萌点爆棚。挂手臂上举高高。【好吧,我就是为四哥看剧的,但剧不错。
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都能有条不紊,表演可圈可点。不及everybody is 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