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着姐姐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上街去酒吧和心爱的人跳一支舞,暖意融融的幸福节奏总是缓慢慵懒的,慢的一起看的老公禁不住打了个哈欠,说这片子有点闷,不巧,话音刚落,一声炮响,幸福支离破碎,战争开始,此后我们怔怔的没再多对讲过一句话。
有时,沉默就像正在空中飞着的榴弹,其实是很急于找一颗敏感且易产生共鸣的心,落地炸开花的。
看来,安吉丽娜朱丽的导演处女作,你很难给她打上女人出品的标签。
电影同许多战争类型片一样,选取战争加爱情的文艺范式,具有史诗剧情片的吸引力。
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选择了女性的视角。
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角色往往起陪衬作用,用女性群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来批判战争的残酷性;也有把女性群体当作男性救赎女性以施展英雄本色,从而塑造男性形象的人格魅力;还有把女性角色当做胡椒面调和单调的血腥场面来取悦于观众的眼球。
朱莉的故事中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与判断,女性角色扮演的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去诠释故事。
影片中原本可以成为爱人的两个人,被两个阵营用炸弹分开,一个是拿枪的军官,一个是手无寸铁被颐指气使毫无自由可言的囚犯。
原来男欢女爱的平等地位注定成为不平等的交易,他爱她,允诺的只是她的身体,而她对他,更多的是想要获得自由。
最后,他终于发现她出卖了他,一怒之下打爆了她的头,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亲手消灭了自己最爱的东西。
战争让两个可以白头偕老的有情人反目为仇,不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利益导致的分化;战争又让两个人重逢在敌我对决的特殊语境下,物是人非,爱恨情仇;还是战争让女主角死在自己所爱人的枪口下,这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以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毁灭方式而告终,经典地演绎了战争的反人类性,同时也深刻诠释出影片的主题意义。
看了《血与蜜之地》的预告片,我只能说我被深深震撼了,片子的音乐,故事,人物的演技都是顶级棒的,无线期待!
这部片子赶快上映啦。。。
艾尔嘉是一位美丽、羞涩的画家。
她和独自带着孩子的姐姐生活在一起。
她的相恋中人是一位警官。
在一次甜蜜的约会中,一声巨响炸碎了他们的美梦,两人从血泊中爬出忙着救人,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事故,而是战争的硝烟,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救赎之路。
种族的血洗,让昨日还在同一条街上和睦相处的近邻成了今日的仇敌。
身为波斯尼亚人的艾尔嘉和姐姐一家在恐惧中度日如年伺机逃离,最终还是未逃脱厄运,成了塞军的阶下囚。
就在塞军士兵要对她进行兽性强暴时,一只手摁住了她。
她为我所有!
一个熟悉男子的声音在耳边,是身着戎装的丹尼尔。
艾尔嘉躲过了一劫,可她是否真正躲过了这场战争的劫难?
丹尼尔又能庇护她多久?
她是否能信任他的庇护?
此时的丹尼尔正挣扎于种族间的宿仇与自己的良知间。
作为塞军统治者的后代,父亲要求他不忘塞族历史的辉煌与伤痛,忠于自己的族裔,对波斯尼亚人格杀勿论。
而丹尼尔在那些久远深重的种族宿仇下,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个个一起长大的人,他无法理解怎能无视这一切去单单燃烧仇恨。
可已经爆发了的血腥,打破了他心中所有的平衡,他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将所有的生活置于战斗与种族之后。
战争不相信爱情的故事,就在他们两人的种种纠结中徐徐展开。
最终,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愫、两个种族间的杀戮,被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去拷问人性、揭开战争留给人类最深的痛。。。。。
尽管影片对波黑战争的复杂性和深入性探寻远远不够,但是它让我想说——任何个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对人类种族、群体的身份性残害与屠杀的反人类罪行都将受到严厉的审判,其中涉及的行为个人必会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受到应有的惩罚。
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
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这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电影,如安吉丽娜朱莉所说。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段爱情放在了波黑战争的大背景里,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波黑战争的惨烈,大批穆斯林被屠杀!
但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战争爆发之前的美好表现的太过苍白,一带而过。
以至于观众整片都挣扎在战争的残酷里,没有对比。
而末尾描写男主人公挣扎于亲情、爱情、背叛……又不够深刻。
唉!
失败。
全片总结起来,男主人公不够正义,对于自己屠杀穆斯林罪恶感不强,女主人公不够爱男主人公,对于出卖自己的男人也无所谓,整个叙事比较苍白!
这种类型的电影推荐看《音乐之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好片!
另外,《深入敌后》描写的也是这场波黑战争,推荐观看!
(芷宁写于2012年4月1日)在得知安吉丽娜·朱莉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定为战争片时,就感到不妙,战争片是不好把握的影片类型,没有一定的智识积淀和掌控功力是很难将其呈现得让大部分观众“心悦诚服”的,有时候,连最起码的看上去顺眼都很难做到,这次朱莉真的给自己挑了个硬骨头。
虽然敢于挑战有难度的敏感战争题材影片的精神可嘉,但不可否认的是,朱莉的首部剧情长片《血与蜜之地(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拍得较为稚嫩,剧情冗长,节奏拖沓,叙事手法单调,情节推进缺乏流畅感,人物塑造单薄扁平,感情表现突兀刻意,缺失了必要的循序渐进和起承转合,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朱莉触及上世纪90年代初波黑战争所持的立场有失公允客观,这点从片中塞族高官军二代和穆族平民文艺女这样的人物设定上,就可见一斑。
虽说,“战争首先牺牲的是真相”(by海勒姆·约翰逊),再者,“随机真相和必要真相构成了生活”(by莱布尼兹),但相对客观理性的解读应该是受欢迎的。
当然,波斯尼亚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执导的影片《格巴维察》可以从一方的视角入手,因为她所触及的是本民族的伤痛,但倘若作为所谓的“第三方”也单向再现,还有点缺乏平视的嫌疑,则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这个“第三方”不可避免地带着西方的视角和理念。
据说,朱莉的创作初衷是再现被战争改变了的人性和人生。
于是,她花了127分钟呈现了片中人被战争改变了的人生,可对战争中人性的异变却表现得不足,似乎从一开始,她剧本中的塞族就是强势而残酷的。
但除却这些问题之外,值得肯定的是,朱莉凭借这段在波黑战争中本不可能发生的“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表达出了人类情感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虚无,再浓烈的感情在战争这个庞大的怪兽面前都是柔弱无助到不堪一击的,枪炮和玫瑰,本就是两种氛围下的产物,如果放在一处,要么光彩耀眼,要么灰飞烟灭。
许是叙事结构不够均衡之故,片中诸多需要表现内心世界的戏都被处理成缺省状态,其中很多场戏又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连贯性,显得用错了方向又使错了力,这直接导致最后的“爱情不敌战争”的悲情戏份显得疲软而无力,达不到应有的观影效果。
不过可以看出,朱莉的此次出手准备地很认真,最起码态度是诚恳的,她甚至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版本,英语版和波斯尼亚语版。
似乎对于这部立意片面缺乏章法又火候不够的影片,观众过于苛求的原因是基于一定的观影期望值,而且金球奖的提名又拔高了这个期待值。
客观地说,作为导演处女作,朱莉应该算是及格了,至少影片拍得很有耐心,不少场面很有力度,情感方面也有尚可的表达,如姐姐莱拉抱着死去婴儿的尸体仰头悲恸的戏份,竟给人一种“天问”之感。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4316690_d.html
安祖莲娜•茱莉,作为一个演员,我哋对佢再熟悉不过,但作为一个导演,我惊叹于佢竟然同样拥有如此掌控能力。
睇完本片我唯一嘅感觉喺非常痛心。
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可能喺近代我最唔了解嘅战争,睇过《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其实我仍然无法想象南方斯拉夫人内部嘅种种爱恨情仇,更无法理解塞族同穆族间到底有住怎样嘅仇恨,可以驱使一方誓死要将对方杀到一个不剩。
睇过《柏林的女人》,我亦熟知犹太人嘅历史、“水晶之夜”,但其中无论怎样嘅迫害,男人自然只有死路一条,但女人除佐失去贞操,佢哋嘅性命起码喺可以不被剥夺嘅,但我却未曾知晓,喺我上幼儿园嘅年代,喺世界嘅另一个角落,原嚟曾经存在一个如此嘅地狱——仅仅喺寻找食品同药物嘅女人唔喺被随意强奸,而喺被随意射杀喺闹市嘅大街上。
如果讲南京大屠杀喺半个世纪前黑白影像下野蛮人嘅行为,那么仅仅十几年前用彩色影像记录下发生喺发达嘅欧洲嘅呢一切又应该如何看待,我竟然睇倒同《南京!
南京!
》完全一模一样嘅镜头出现佐喺现代社会,喺我出生后嘅90年代。
喺种族嘅仇恨面前,爱情又喺乜?
佢嘅说服力甚至比唔上一颗子弹,“为什么妳不是塞族人?
”当缠绵过后仲压喺妳身上男人竟然向妳留低咁样一句话,妳会何其伤心,但呢句话亦非常现实,佢俾一瓶可乐、一个梨、一片饼干要现实得多。
看似牢不可破嘅伟大嘅乱世爱情,之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被转眼背叛。
我自问唔喺一个高尚聪明嘅人,我亦无意宣扬爱情到底应该有几伟大,我只想捍卫守护最基本嘅人性同自由。
电影很安静,对白亦唔多,却恰恰传递出佐令人难忍嘅恐怖同痛,茱莉应该很幸运,获得佐一个如此沉重嘅剧本。
2006年,前南斯拉夫嘅另一个核心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分裂,希望呢个会喺一个比较好嘅结局,南方斯拉夫人从此再唔需要作为环伺四周嘅列强嘅雇佣兵喺自己嘅土地上自伤残杀,祝福巴尔干人民。
我无法同意豆瓣5.8嘅评分,导演得虽然稚嫩,但唔了解呢段历史嘅人无法睇倒电影背后嘅沉重。
推荐,考虑收藏中。
我应该还没有见过波斯尼亚或者阿尔巴尼亚女人,但我的军中好友R是塞尔维亚人,他长得也很像男主角。
看完后去wiki查了一下,果然男女主角就分别来自塞族和波族。
而在剧本之外,幸运的是,他们都并没有真的经历战争。
整个故事除了叹气,也只有叹气。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情砸碎给人看,可美好的事物本不应被破坏,就像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本该仍在人世,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反对战争。
那场内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2017年时已经距内战1/4世纪,那年当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送给我他的国旗章时,三年多来关系始终紧密友好的R依然立刻就与我短暂地翻脸。
这使我回想起R在军中几乎从不和克罗地亚人S交谈,而我和日本人M却是好友。
可是,一场内战又哪里真的说得清是非对错呢?
西方人的印象里只有无辜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凶狠的塞尔维亚人,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习惯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而R也告诉过我另一个版本,或许稍微公正点说,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破坏,区别可能只是力量强的一方做的坏事更多而已。
随着穆斯林在这几年的坏名声,另一个版本也越发........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
而带着对人性怜悯的个体的人,如果无法为和平作出贡献,至少应该力所能及地避免卷入战争,不为任何势力添加燃料。
PS,结尾的蓝盔士兵穿着法军F2防弹衣,也带着法国国旗章,但.....KFOR时期的法军应该是用另外型号的枪支和装甲车的。
第一次导演就导这么水深的题材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你是联合国大使,你听了很多事,看了很多事不代表你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
看了一个月的电影,太拖沓
充满暴力血腥奸杀掳掠 导演为了渲染战争太执着于妇女和小孩了 太执着就失去了观众的共鸣 电影的美感 战争原貌 片子奸杀掳掠的刺激过多了 其实观众仍然会觉得无聊
这种以爱情为主旨的战争片,有珠玉在前,拍不了更好了,何况水平真是不咋地
好歹是朱莉的第一次 看得出做了功课 能要求什么呢 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稚嫩之处显露无疑 但值得鼓励;在战争面前生存是第一;种族的内战那那么好解决 上帝都管不了
安吉丽娜首次执导的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战争反思影片,除了强烈的人道主义让人敬仰外,其他的一切表现平平。故事情节拖沓,叙事手法老旧,情感转折突兀严重降低观赏性。严肃思考的深度就更不用指望了。
战争中的情感最动人
虽然有明显的倾向性,但确实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
茱莉导演的片子。让法国人来拍该是多磨有味道啊。
其实还可以,为啥评分这么低,调子偏纪实,就是主线略显拖沓
历史啊历史!
真是一般啊!
不知道为什么朱莉会用这种有争议的题材做处女作= =
在这种战乱年代 强奸就是畜生干的事儿
对战争解读不够。
作为安吉丽娜·朱莉 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值得鼓励
打五星的都是安吉丽娜朱莉的脑残粉吧?
导演处女作就涉水战争题材,勇气可嘉。把战争中有些东西的分量想的太重,另一些又太轻。
IMDB得分好低,朱莉导演的作品还能接受,再去查查波黑战争,小时候只在新闻上看到过,和平年代还是需要珍惜.........“我们就这么差劲,需要被灭绝吗”
好吧,下面我要说的跟本片无关,查查历史,才发现天朝人民才是被屠杀人数最多的种族,都进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多少人仰慕的铁木真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