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次看了,还是对这名字搞的一头雾水。
一部结构极其新颖、才华横溢的佳作。
影片不仅是叙事的创新,而且多层次反映了社会面貌,令人惊叹编导的才华,因为这只是导演的处女作。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鬼才让我为他所折服。
电影通过三个故事交错的分别讲述,其中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在其他两个故事中有所发生。
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又相互缠绕在一起,达到一个统一的局面。
影片开头的一场大戏将你带入这个电影当中来,看似平淡的开篇却为后来的这场戏高潮部分,提前告诉你高潮就是为了让你在接下来看戏当中带着一种疑问去看。
这下面就是看导演的功力,如何将一个知道高潮的戏推入新的高潮。
多线索的故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错综复杂,相信现在很多看过《疯狂的石头》的观众都有所了解。
人物的出场在一开始的十几分钟内都已经出场完毕,如果你在那短暂的十几分钟内没有看清楚到底有多少人物出场的话,你也别着急。
接下来就是一一道来。
电影元素之--- 【乱伦】 小叔子和嫂子之间的爱情成为乱伦篇的绝对男女主角,就当这对鸳鸯在苟合的时候,他们的哥哥正在被弟弟找的人一顿毒打。
平行的蒙太奇手法让我们观众为这对疯狂的情侣所做的事情大呼诧异。
他们在彼此苟合的同时时常望到镜子中的自己,他们会稍微停留,会仔细的看着自己。
他们也在为自己的关系所发生怀疑,可终究还是在继续着自己这段乱伦的关系。
小叔子和嫂子之间的是爱情吗?
最终弟弟通过狗咬狗赚取的钱并没有把自己的嫂子带走。
嫂子发现自己的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快乐居然如此毒打自己的亲哥哥,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所以她有理由相信这个小叔子是绝对自私的一个人。
【婚外恋】 这里面用一个极其电影的手法就是挂在窗外的巨幅海报,电影中数次这幅挑逗性的海报 每一次的海报出现都有一次不同的意义。
第一次出现是男主人公和自己的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那张充满挑逗意味的海报在告诉我们这里面肯定有故事发生。
导演不会无缘无故地将此巨幅海报悬挂在你的眼前。
第二次出现就是男主人公和自己的小三见面的片段里,从那晚开始他们就可以睡在一起了。
那女人像风景一样走到这个男人的世界里。
第三次的时候已经是女模特受伤的时候,此时此刻导演用一个窗帘的阻挡讲大幅海报分开,性感的画面顿时失色。
女模特开始变得烦躁不安起来,自己的心爱的小狗米奇的失踪也成为女模特郁郁寡欢的一大原因。
第四次的海报出现已经成为男主人公的视角,这一次海报的出现依旧是阻挡物在前,夜晚下的海报已经没有白天的性感挑逗,加之男主人公黯然的背影,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被导演的节奏所感染,都会在心里计算着。
这个男主人公是不要崩溃了,是不是要远离这个女模特。
寻找自己心爱的小狗路在继续,男主人公已经显得很憔悴,可苦苦追寻来的婚外情那有那么容易放弃,他还必须一如既往的将爱进行到底。
第五次的海报出现已经是得知女模特要截肢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男主人公的出现,这是让我们观众看了一眼在夜幕下的巨幅海报。
相信男主人公的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极其压抑的,好不容易追求来的幸福生活就这样给毁了。
第六次的海报出现已经成为一个广告位的招租了,这时候女模特脸上所透露出来的表情相信很多人都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不需要台词说出来,你一定可以意会出来的痛苦。
这六次海报的出现也成为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亮点,相信通过这六次海报的出现就可以完整的将这个故事阐述的明明白白。
本段落的转场也是以女模特在电视上出现也切入点,相信这一形式让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
【亲情】 老头的一开始出现就是拿着一把匕首出现的,他独自一个人生活着,只有那些陪伴着他过日子。
这里面的狗已经成为他的家庭中重要一份子,你们彼此互相依偎着在一起。
第三段里才开始交待老头作为一名杀手都目睹开头的那一场事故,从而让老头和这些发生的故事能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情都是在同一个时间点里发生的故事。
老头苦苦获取的钱最终送到自己的女儿枕头下面,不知道这笔钱啥时候能够被自己的女儿知晓。
第三段里,导演并没有用太多的镜头讲述新的故事。
很长一部分时间里他是在给我们观众一个解释,之前很多事情的一个合理解释。
这里面就可以看出一个导演对影片的架控能力,我们观众必须跟着导演的节奏走,在我们等的不耐烦的时候,他忽然给我们来一些解释。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看似重复的镜头,都在解释通一时空下,不同角度发生的事情。
很多时候你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你如果想知道整件事情必选全局的看待问题。
电影中多次出现狗这一动物,有黑色的大狗,也有可爱的小狗,有一群脏兮兮的狗,这每一种狗都代表着每一个故事的发生。
这个故事,很适合形容,张爱玲笔下的红白玫瑰之论。
年轻的时候,无论什么玫瑰,都是爱的,少年时期的勇气,爱情是用尽全身都要去摘的荆棘玫瑰,而在这场冒险里,我们觉得我们是披荆斩棘的的希腊英雄。
中年的时候,白玫瑰成了嘴角的饭粒,痴迷于红玫瑰的耳目一新,红玫瑰得到手后,耳鬓撕磨的情话却也成了夏日嗡嗡于耳边的蚊子,连带着夏季也烦闷起来了,反手一拍,一手的蚊子血。
在美好的东西,似乎都逃脱不了俗的命运。
这才是悲剧,而我们也不过一个俗人。
晚年的时候,错过过失去过明白过,却只能如此,且仅仅如此。
最后,留下一句,吾之所失,亦是吾之所在。
虽略显敷衍“宽慰”,但是我们依旧应该全力以赴的爱着一些东西。
love is a bitch ,这是片名,其实后面还应该有一句,but everybody wants to fuck her。
爱情虽是个婊子,但是谁都想上,只不过睡了一觉后,发现所谓风情不过一声赘肉。
但是,就是喜欢呀。
你奈我何呢。
人若是,没有点《公无渡河》里的癫狂,何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风流呢。
导演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的名字很长,讲故事很爱三段。
之前印象深刻的是《巴别塔》,里面的皮特有了深刻的味道。
《爱情是狗娘》听过N遍,下到盘里N多天,终于在小醒又一番大肆赞扬后,纳入观影节目单。
照样是三段式结构,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的人。
年轻冲动的男子,陷入婚外恋的中年男女,以及深刻思念女儿的老人。
三个人在彼此的生命中有些偶然的交集,譬如那场猝不及防的车祸,以及他们都拥有的狗。
年少时,血气方刚。
与同样年轻却暴力的哥哥不和,喜欢哥哥的女人。
为了与心上人远走高飞,通过斗狗,赢取足够多的钱。
狗在这里,成了暴力对抗的工具。
欲望,冲动与激情,最后给自己带来的却只能是伤害。
很奇怪他和她的坚持,最后参加哥哥的葬礼,却剃光了头,一瞬间有了哥哥的影子。
中年的男女,家中经常响起无声的电话。
下意识的觉得他们婚姻中出现了小三。
尽管平和的妻子和活泼的女儿看上去那么的好。
可是片子并没有去讲三角的挣扎,重点在男人离开安定的生活,和小三待一起之后。
其实这个女模特很可爱,有一条叫米奇的哈巴狗。
两人的生活趋于美好,于是来了场车祸。
狗狗在这里,是女人精神的寄托。
曾经修长美丽的腿现在被丑陋的铁架子固定。
工作被取代,内心恐惧。
可是男人依然不离不弃。
这个故事,最高潮处在一直失踪的小狗终于在地板下被找到的那一刻。
这时候的狗,在男人的怀中,仿佛那个伤痕累累的女人。
最后,切除了那条坏死的腿,女人坐在轮椅上,看着曾经挂着自己广告海报的地方写着待租字样,忍不住无声哭泣。
人生如此惘然,被导演不动声色的表达。
老年的男人,似拾荒者。
却在出现片刻后,开枪射杀某人。
于是定义他为杀手。
接着,在看到那个讣告之后,泪水浸湿眼眶。
猜想这是个情人。
结果在他,那么恋恋不舍的看着那个年轻的女孩子时,才知道,原来他最后的身份,是一个父亲。
借别人之口,大致了解了他的人生。
知道这是个比恐怖分子还恐怖的人。
可是,既便如此,他在步入老年之后,仍然会养很多的流浪狗。
给他们取名字,像照顾孩子那样爱护他们。
也因为这样,他才会把那个年轻人奄奄一息的斗狗捡回家。
可惜引狼入室,斗狗的天性致使其他的狗全都命丧黄泉。
却似这老男人的人生剪影,所以最后,他放下了拿枪的手。
说实话,一直到这里,也没太大的感触。
直到男人潜入女儿家,在全家合照上贴上自己的照片,在枕头下留下大捆的钱,在电话答录机里留下对女儿的思念,以及那抑制不住的激动情绪。
才让我感受到了他身为父亲的骄傲与羞愧。
最后,一条狗和一个人,依然在路上。
也许有一天,他们能正式相见。
片子也许讨论的是人一生中的爱与情。
年轻时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中年时对婚姻的迷惘与包容,老年对于亲情的向往和孤独。
每个时期的人,关注的东西总是不同的,但是本质却是一致的。
一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总是表现老年人的生活一样。
小青年奥克塔维奥爱着小少妇苏珊娜。
他有一只全无敌的恶犬高飞,斗狗赌博中赢回一笔一笔的小钱,都存在苏珊娜的小箱子里。
奥克塔维奥一直计划着赢够钱后带着苏珊娜和她的小儿子私奔。
小少妇苏珊娜喜欢和奥克塔维奥躺在一个床上看电视,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他,苏珊娜很愿意和奥克塔维奥干的昏天黑地。
不过苏珊娜不爱奥克塔维奥,苏珊娜的流氓丈夫阿米路正好是奥克塔维奥的哥哥。
虽然阿米路是个十足的畜牲,白天在超市收银晚上到超市打劫,逮着机会就把那个金发的风骚女同事摁在墙上爽一把,回家就找老婆苏珊娜的麻烦。
于是苏珊娜卷了奥克塔维奥和恶犬高飞的血汗钱追随丈夫阿米路亡命天涯去了。
直到阿米路抢劫银行时遭到警察堵截,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葬礼上二人相遇,此时奥克塔维奥因为斗狗中的冲突引发车祸而呈现光头瘸腿的造型。
他对苏珊娜说起他们的计划。
面对奥克塔维奥的质问,苏珊娜说:“想让上帝笑的话,就把你的计划告诉他。
”不愿放弃的奥克塔维回答说:“就让上帝笑吧,我仍有我的计划。
” 他再次请求苏珊娜跟他走,并说会在车站等她,但最终苏珊娜还是没来,黄色的街灯下,他形只影单,此时上帝一定笑得很大声,奥克塔维奥目含悲恸。
——婊子苏珊娜没有爱情!
成功人士丹纽是杂志高层,有一个干巴巴的太太和两个闹哄哄的女儿。
他爱着长腿模特维瑞丽亚。
维瑞丽亚也爱着丹纽,同时还爱着自己的长毛小狗里奇。
丹纽在自认为合适的时机,和老婆摊牌,并倾囊购置小公馆一所,和维瑞丽亚连同小狗里奇过起了非法同居的生活。
这小公馆妙就妙在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对面大厦悬挂维瑞丽亚大幅广告海报,长腿酥胸,极度诱惑,维瑞丽亚对于丹纽如此精心策划当然是无比感激,但这并不足以让她牺牲名模派头。
她依然连煎蛋都不会。
当然,丹纽爱死维瑞丽亚了,所以并不在乎她不会煎蛋。
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弄伤了维瑞丽亚的一条腿,她不得不天天坐着轮椅在家休养,因为行动不便,更眼睁睁的看着爱犬里奇钻进地洞,困在里边。
丹纽趴在地板上仔细看了一番,断定除非拆地板,否则救不出里奇。
地洞里无数只老鼠啃噬着可怜的小狗,每晚小狗在地板下无力的呻吟,也折磨着维瑞丽亚脆弱的神经。
两人开始为琐事与细节争执不断,丹纽随着维瑞丽亚神经质的不断升级也濒于崩溃了,他开始思念娴静的老婆和活泼的孩子。
终于,维瑞丽亚把自己折磨得不得不切除一条美丽的长腿。
于是两人都安静下来了。
出院那天,丹纽推着轮椅上的维瑞丽亚,地板千疮百孔,获救的里奇已经恢复得可以像从前一样摇尾献媚了,只是轮椅上维瑞丽亚依然美丽的腿孤零零的。
两人看着窗外的那幅海报被无情撤换,表情漠然。
——这婊子一样的命运!
老流浪汉齐维特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是一个杀手。
当年他认为自己能拯救世界而抛妻弃女,放弃大学教师的工作参加了所谓游击队,后作为恐怖分子被判入狱。
出狱后除了捡捡破烂,杀杀人以外,就是想念女儿,可惜他的女儿认为他已经死了。
某天他正准备按雇主要求解决一个目标,砰然一声巨响,两车相撞。
他看到被抬下车的小青年奥克塔维奥痛苦呻吟,卡在车里的长腿女人维瑞丽亚无力呼救,满身是血的恶犬高飞被扔在路边奄奄一息。
孤独的齐维特把高飞捡回家。
齐维特的家其实就是一个狗窝,养了几只大大小小和他一样脏兮兮的狗。
某天他回家发现除了高飞,其他狗全部惨死。
原来高飞渐渐痊愈便想起自己是一只斗狗,看见同类就凶性大发,做下这般骇人血案。
齐维特愤而举枪想把这个歹徒就地正法,却终未忍下手。
一个要杀弟弟的哥哥找到齐维特,齐维特跟踪了弟弟几天,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是弟弟的情妇,于是他改主意了。
他绑架这对兄弟,让他们面对着对方一整夜后,留下一把手枪在他们中间,他并不想知道这对难兄难弟是两败俱伤还是和好如初。
他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去向女儿倾诉这多年的歉疚和想念。
他照了一套快像,潜伏在女儿房外,看她开车离开,偷偷进入房间。
先用自己的相片覆盖住像框里继父的脑袋,然后开启电话录音,平静的告诉女儿:爸爸爱你,留下一笔钱后,带着恶犬高飞踏向未知的旅途。
——这婊子一样的人生!
导演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说:Amores perros,翻译成英文就是love is a bitch,我们管这片子叫:爱情是狗娘。
如果爱情是母狗,那我们就是公狗;如果爱情是婊子,那我们就是嫖客。
恐怕还不只是爱情吧?
母狗怎样?
婊子又怎样?
无论爱情如何下贱,我们终究不能不去爱;无论命运如何无常,我们终究不能不屈就;无论人生如何荒诞,我们终究不能不经历。
爱情是什么?
不是你吃定别人,就是被别人吃定,等到两人势均力敌,昭然天下而想当然起来的时候(比如婚姻),爱情便了无生趣起来,便不再怎么是爱情了,怎爱情是什么?
不是你吃定别人,就是被别人吃定,等到两人势均力敌,昭然天下而想当然起来的时候(比如婚姻),爱情便了无生趣起来,便不再怎么是爱情了,怎么都觉得是发了馊的酸豆腐,酸溜溜的,还不如臭豆腐和腐乳,虽无其表,但各有口感,瞧,爱情就是这么个狗娘养的。
导演是拉美人,拉丁美洲的狂热而鲜艳堪比昆丁的快刀利落,甚至还比昆丁的电影更加闷骚,不屏到最后一刻故事的高潮享受,你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啥药。
又犹如意大利黑手党电影,明刀暗枪,手起刀落间渐欲迷人眼,以及失去理智偏离中庸的狂热情怀. 叔嫂不伦恋不同于潘金莲和武松,《爱情是狗娘》里,是小叔子主动勾引嫂子,当然,力是相互作用的,嫂子在受到家庭暴力后,总是楚楚可怜找小叔子帮忙,长此以往,调动了小叔子怜香惜玉之心弟弟背叛哥哥,打算和嫂子私奔,用哥哥的狗去赌场斗狗,积攒私奔基金,结果反被嫂子放了鸽子,嫂子卷了钱,和哥哥离开了弟弟导演在电影里抖了一个包袱:嫂子与哥哥在房间嘿咻,隔壁的弟弟忍受着“淫秽”的此起彼伏,他故意打断哥嫂的好事,编排谎言说嫂子的妈有急事儿打电话,于是嫂子披头散发地跑出来接电话,弟弟马上忍不住跑上前上下其手的“揩油”,被嫂子一巴掌推翻在地看到这个情节,先是忍俊不禁,而后有所思量: 男人对女人的爱,根本上是占有欲作祟,从精神上的附属,到肉体上的独占,转变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私有财产令人不禁猜度,弟弟对哥哥的女人大动干戈地感兴趣,除了所谓的爱情,是否参杂通过占有或抢夺哥哥爱物的快感?
通过这个故事得到的另一个结论是:希望被男人热捧追逐,达到人尽可夫的境界的女性,需要在可爱的基础上可怜,处处表现出:我需要你,请帮助我,你对我很重要。
故事的主旨是:一对亲兄弟,一个软弱而犹豫的女人,一段三角关系忽明忽暗,血脉兄弟反目成仇,爱与恨交织,背叛与反背叛。
•婚外恋时尚杂志社高管爱上了女模特儿,而后头也不回,毫不手软地离开了糟糠之妻和吵闹翻腾的一双女儿。
还是那句话:出轨是常态,只是资本是否雄厚,机会是否诱人,就算下半身,也得有个性价比参照所以当高管碰到大波长腿女,性价比昭然当然,故事总是急转直下,情节迭起在女模特儿惨遭车祸,车祸的肇事者是前一个独立故事中因逃杀而疲于奔命的弟弟,此处不车祸后,女模特致残,失去了应以为傲的美腿,因病痛她变得狂躁,多疑,易怒,有事儿没事儿就歇斯底里地和高管抬杠耍泼。
很明显,高管和新欢渐渐出现了裂痕,他这才开始怀念家里的黄脸婆和活泼的女儿。
我以为导演会安排高管再次背叛身体残缺的小三,回到安乐窝等待合适机会东山再起,意料之外的是,高管对女模特儿不离不弃,假以时日,当女模特看到自己的海报从广告栏里永久撤掉时,眼睛里多了隐忍和安稳。
那只偶然被困在地板缝中,无力逃脱的小狗—--里奇,暗合了女模特的命运。
生活就是婊子,被强奸的时候与其反抗,不如默默享受•革命家一个切格瓦拉式的人物,希腊式的悲剧宿命当年为了革命理想,革命家抛家弃女,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献身,历史的洪流很快淹没了他的须臾激情,他被投入监狱,继而被妻儿嫌弃,被社会抛弃,出狱后,他孤家寡人,孑然一身,靠捡垃圾为副业或掩饰,以替凶杀人为主业我真真佩服革命家杀人的专业度,靠着拾垃圾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龌龊外表作为保护色,一群孤胆死衷的流浪狗作为贴身保镖,常年混迹高风险的杀人行业却从未失手他杀人的硬件非常简陋,流程也不复杂,跟踪盯梢-布置路线图--等机会下手举枪射击--闪人,我没记错的话,他每次杀人只上一颗子弹,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算是杀人,脑子也比手重要大师级的高手做事都是极简主义:出于对细节的把控,出于对大局的了然于胸,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职业化他用下三滥的手段谋生,并赚的盆钵满满,他有他的生存方式他是个肉身凡胎,需要谋生,需要爱,所以他养狗他更是个父亲,自觉有责任在女儿的枕头的底下塞上大半辈子的血汗钱,铁血硬汉在女儿的电话答录机里留言时不能自持,泣得老泪纵横毕竟,他是个普通人,他爱自己的亲人,就算是革命家又何如,是走投无路的杀人越货改变不了的事实。
他像东郭先生一样,在车祸时(女模特那场),救下了一条中弹奄奄一息叫高飞的狗(弟弟偷的哥哥的那条狗),高飞是条嗜血的斗狗,他被训练成逢狗必斗的习性,在东郭先生革命家全然不知的情况下,高飞咬死了革命家视如生命的所有流浪狗,革命家气的掏出手枪,要一枪讨回血债,结果他下不了手,我想一来他爱狗如命,二来高飞和他的生命轨迹有重合之处,都经历过曾经的卖命,到被暗杀抛弃,再到潜意识里通过极端手段卑微地讨生活的无奈。。
那条叫高飞的狗让观众更加确定了爱情的狗娘属性,它的独占性,血腥性,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电影的结尾,巧合《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气派,像极了肖申克隐忍二十年后,最终从下水道忍着恶臭奔向自由的宏阔境地,而本片中的革命家背着行囊,牵着好斗的高飞,在天边那一抹亮色的呼唤下,脚踩着龟裂却坚定的大地,重新出发。
老头从前是游击队员,被警察抓住,判了30年。
老婆带着女儿改嫁了。
出狱后, 成了杀手,还养了一群狗。
有一天,又拣回来一条狗。
结果,这狗把他所有的狗都咬死了。
最后一笔交易,他收了钱,却没杀人。
他把雇他的人和要杀的人关在一起,还给他们留了一把枪。
他偷偷进入女儿家,把所有的钱放到女儿的枕头底下,还用自己的照片替换了女儿后爹的照片。
最后,他给女儿电话留言,说他那年走的时候抱她抱得很紧。
然后,他带着狗走了。
迄今为止,这是我看过最令人恼火的影片。
我并不是否定这部电影,相反我认为他在很多方面都很精彩。
之所以!
之所以说它令人恼火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出彩的地方却被弄巧成拙,掉人胃口的剪接和叙事方式给完全毁了。
影片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正是那种你觉得看了开头就会喜欢的类型。
好的题材,好的画面,好的演员。
但是!
(引以为豪的结构)影片一开始用倒叙交代了车祸,就是这场车祸把本来没有什么联系的几个人联系了起来,后来分别叙述了车祸当事人跟那老头的故事。
听起来还是不错的吧?据说灵感来自福克纳的小说《喧嚣与繁华》,而且打着墨西哥版《低俗小说》。
就这么些东西就能俘虏一片影迷的心了。
(引以为豪的结构是狗娘)但是随着影片时间轴的推进,你会发现自己会被导演跟剪辑折磨死!!
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当你在赞叹开头的片头跟紧凑有个性的风格时候,导演安排了穿插。
不插不打紧,这么一插基本就插了1/3的时间。
而且风格完全转变了,观众一开始培养出来的情绪就这么给磨掉了。
这绝对不是像低俗小说那样紧凑,风格一致,这简直就是吊观众胃口。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干脆弄成三段分述呢?
仅仅用一些物质去联系三段故事,我觉得真TM太牵强了,广告牌,路上偶遇什么的,用好了就能让观众会心一笑,弄不好指只会让观众骂狗娘。
当然这只是伊那里图的处女座,导演在后来也拍出了《21克》和《通天塔》这样的好片。
《爱情是狗娘》墨西哥三杰之一冈萨雷斯的作品,惊世骇俗!
讲述了三段与狗有关的故事故事1:男主和兄嫂,母亲住在贫民窟,哥哥白天是个收银员,晚上打劫超市,嫂子长期收到哥哥的家暴,男主渐渐爱上了嫂子,并决定用斗狗赚来的钱带嫂子私奔,在私奔那天,哥哥嫂子离开,并拿走了他的积蓄,于是他孤注一掷,梭哈了最后一把斗狗,结果快要赢时,对方掏枪射伤了他的狗,他满心怒气,捅死了对方,开车逃离。
遇到车祸,和他相撞的人便是故事二的主人公。
故事2:讲述了男主抛弃自己妻儿与一位模特结婚,但是因为那次车祸,模特被迫截肢,模特心爱的宠物狗掉进木地板下,受伤,更是摧毁了她最后的防线。
故事3:故事1中的比赛狗,被一位流浪汉救走,这位流浪汉是暗地里是一个杀手,早年为了理想抛家弃子,晚年见到孩子,不敢相认,捡来的比赛狗咬死了他家中跟随了他多年的一群流浪狗,让他心生顿悟,在一次枪杀任务中,将被杀者与雇主绑在一起一晚,第二天释放了两人,并在他们中间放了一把枪,让他们自己决定生死,自己则剃须削发,开始新生活三个背景各异的人物,牵扯的历史,空间非常多元而庞杂。
导演通过简单的36幕,来描绘了墨西哥城的众生相。
他们都是生活的僭越之人,强盗,杀手,通奸,赌博就在这都市之中,导演蒙太奇手法运用之纯熟,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风格下,看完影片,令人怅然若失。
据说amores是loves的意思,perros是dogs。
所以片名其实是《爱·狗》。
但不知为何它有一个英文名《Love's A Bitch》,所以许多地方中文译作《爱情是狗娘》。
英文的译名已经有所偏离,中文再转译就离得有点远了。
这里的amores=loves,不单单指爱情而已,而是更广义的爱。
影片其实由三个故事构成,但纵横交错,叙述结构显得颇有立体感。
爱是主题,狗是线索。
至于究竟想表达什么,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爱是一种复杂、折磨而又挥之不去的情感;狗作为人的朋友,在不同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个段落都是特定的人、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故事,有点异乎于常然而又显得真实,重叠、混杂,其实只是整部影片的三个截面。
虽然《Babel》是后来的,但我却看在先,出自同一个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之手,感觉很相近,此外他还导了《21 Grams》我还没看,好像就这三部电影。
多线叙述互相交错的影片还有《Crash》。
比起《Babel》,本片的主题和风格更为统一,叙述也更为完整。
总体来讲,我认为此类中《Crash》的剧本似乎最为精巧,虽然也更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本片演员的演出也极为出色,而且角色刻画也颇为突出,这点好过《Crash》和《Babel》。
片名应当译作《爱与狗》。
三段与爱和狗有关的故事构成了全片。
全片由三个有交集但不多的故事组成, 每一段都有一个由两个人名构成的标题,都与爱和狗有关。
爱的引发的背叛与犹豫,与斗狗的故事交错在一起,成了第一个故事。
而激情达到顶峰而后逐渐消失与狗狗的消失而复现成了一对阴阳对映的关系。
最后一段则在一个买凶的犯罪故事中埋了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羞愧与爱的冷色调亲情线。
各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
虽然这是导演的首作,但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已显得非常成熟。
开场一个追逐戏很有类型片的感觉。
而第二段配乐的使用以及摄影上光线布置对情绪的烘托作用非常明显。
最后一段的结尾则出现了导演标志性的大逆光低机位广角镜头,这在导演后面的作品如《荒野猎人》、《诗人》中都有出现。
除此之外,影片的夜景也拍得尤其有特点,有很多能让人记住的镜头,如夜晚车流的空镜,第二段女主半夜一个人起来坐在轮椅上看着自己的巨幅海报的镜头,Octavio独自一人在巴士站等待的镜头等。
将几段故事的放在一起的结构其实并不新鲜,不论是《低俗小说》还是《重庆森林》,前人在故事结构和各段故事连接上的巧思都比这部电影中做得要好。
而本片的三个故事虽然有小小的交集,但互相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而三个故事里都有狗,但这一点也没有算不上什么有机关联。
第一段的狗被第三段的男主救了咬死了他原本养的一群狗。
但这对男主的心理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我没有太理解。
但本片还是非常值得称赞,因为在这里导演能够将类型片的手法与一般意义上“文艺片”的手法做很好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效果一直在为剧情主线服务,不会显得割裂。
事实上,从导演后面的作品来看,导演几乎总是能够在类型片与艺术电影中做很好的平衡,这从他的这部首作已能初见端倪。
完全与评分不符。还不如看看大白鲨。 失望
3.5★…玩结构,狗人对位,兄弟、夫妻、父女之爱与欲交织…一、三部分契合甚好,第二部分稍稍偏离主线…
你捡起快要被枪毙奄奄一息的它照顾它,有一天你回家了,它把你其他的狗都咬死了,你抱着其他的狗像当时抱着它一样。爷爷,你别哭,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太不待见这类电影了,既然过的这么憋屈干嘛不离开,既然是自找的干嘛还表现出一副乞人怜的摸样,可以滚了。
一场车祸,三组人物命运相撞的交叉口。三段各自独立的故事,彼此间又有交错和对照。每段里都有狗作为重要参与成员,使情节发生转折的关键要素。第一段始于斗狗,第三段结束于类似场面的“斗人”。总有想去占有却得不到的,在另一段里给出占有了却依然遗憾的另一种可能。抛弃后总又想破镜重圆,可当真想回去时却不再敢面对。命运交叉口里有许多可能的选择,可惜没有回头路可选。
墨西哥的电影,各种乱糟糟,可惜的是车祸牵扯的三段故事最后没有在一个点上,如果能够像Crash那样就比较好了。
三部曲里还是稍稍喜欢此部!
愛情里,誰都會變成那個無恥又無畏的bitch,明明朝天駡了無數遍三字經,但罵完了還是愛。
片名翻译得很挫!就不能骨感些么?
看了20分钟,整体观感这电影臭臭的。
最喜欢故事的第一段 以致中间那段显得太平 这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戏剧性期待?
哥哥死了,弟弟并没有如愿的得到嫂子;抛妻弃子的男人得到了一个残缺了的情人;无畏无惧的父亲不敢和亲生女儿相见。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故事,可是彼此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事讲得天衣无缝。
不是很喜,粗糙了点,虽然是处女作。
~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们没有一个战胜了自我~无不是在命运的洪流中飘摆~
类似的结构,比通天塔好了不是一点。它生活得多,也承载的更多。追玛汀狗的那段看的我眼花,还有一群怎么悲惨就怎么来的狗们。没有交集的人们原来都有因果联系,值得一看,导演功力绝对深厚
总体感觉很绝望似的, 可每段故事似乎又留下了那么点希望...
形式大于内容,然后多年前我正着迷于这种在命运的捭阖纵横下环环相扣的巧合,个体挣扎的苦痛,得不到和失去的爱与信任。人与动物的相处多么直截了当,有爱或者没有爱。而人之复杂,即使用同一群主人公续写故事三段,仍述不尽爱恨情仇。
有一种电影会在影片开头的二十分钟内表露自己的节奏,随后便开始娓娓道来。还有一种电影是让已知的线索各自延伸,直到后半期才会展现出结构。这部电影属于第三种,它既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还想骗观众说这里有一个闭环式结构。
单方面的爱情有时显得很傻B
完全赞同荒也老师。即便这个多线索交错的叙事体能在现实主义的社会落脚点上自圆其说,也是令人感到无比困惑的。最不明觉厉的是,p2由上一组人物关系中生猛的类型语气衔接而来,但却像是一个某些讽刺中产阶级的欧洲电影会拍的概念,而p3几乎是对前两部分的续写,作出收尾、陈词的总结工作。有人诟病伊纳里图中后期电影的“好莱坞化”,而我恰恰觉得在那些华丽的形式主义的加持之下,他的表达明显更为精彩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