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场女版吴谢宇,米娅·高斯的个人气质加成,美而吊诡,节奏感尤其好,抱着玩弄观众的悠游,不时让你以为珀尔只是个心怀芭蕾梦想、饱受母亲折磨的纯真苦命乖乖女,正要心生怜悯,结果她转手就是一个叉鹅喂鳄鱼,野战稻草人。
喂鳄鱼
亲吻稻草人我比较关注的是珀尔的病态家庭结构——因疾病或死亡过早缺位的失语父亲+高要求冷酷不近人情的强势母亲=善伪装且情绪极度不稳定的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子女。
我认为,并非珀尔的病态导致了母亲的无情,而是母亲的无情导致了珀尔的病态。
不难看到,珀尔对母亲几乎百依百顺,任凭差遣,即便挨骂也不敢还口,她极力想做一个受到母亲认可的好女儿,可惜无论如何也不能换来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句满意。
被训斥时低垂着头顺服的珀尔平心而论,虽然情有可原,但这位母亲无疑是病态的。
她被瘫痪的丈夫捆绑在农场,失去青春和自由,满心怨尤,却又缺乏抛夫弃子的勇气,这一点参考她情绪激动时对女儿吐露的真心话:“我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老妈!
”并不是说抛夫弃子就是对的,坚守责任也是一种美德,而她守在丈夫身边却并非出于爱,是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自卑(担心被人戳脊梁骨,担心自己抛弃一切出去闯荡却最终一无所有)。
或者即便一开始是出于爱,这种爱也在往后数年的操劳岁月中逐渐消磨了。
她一边守着农场,一边满怀幽怨,迁怒他人,无法坦然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让牢骚逐渐摧残了自己,也摧残了女儿。
这是现实中很多女性的缩影,缺乏勇气、生活折磨、长年牢骚,三者往往共生,恶性循环,足以使一个原本健康的普通女性面目全非。
在不得不背负的苦难中,唯有不怨不尤的爱能打破循环,改变一切,可惜在那种情境下,再高尚的人类也很难做到。
这位母亲偏偏倔强自负,宁愿折磨自己和家人,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把受赠的乳猪丢在门口任由其腐烂,恰如对待珀尔的青春,宁可让女儿跟自己一起腐烂,也不愿放她追求理想的生活。
PUA进行时这位阴郁、愁苦、冷酷、病态的母亲,选择将无处发泄的痛苦宣泄在唯一的女儿身上。
或许在内心深处,她隐秘而疯狂地嫉妒着女儿的青春,嫉妒女儿尚有奔向自由的机会,于是她放纵自己侮辱女儿,价值贬低和道德绑架双管齐下,摧毁女儿的自信和逃生意志,让她只能陪自己终老农场——毕竟凭什么只有我下地狱呢?
腐烂的乳猪
外部世界的战争、疫情只是一种壁垒的隐喻,口罩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心灵的交流,这些背景设置凸显了珀尔的与世隔绝,营造了珀尔所处境地的不安与绝望。
固然,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同样是利益至上,其险恶丝毫不亚于这个病态的家庭,这一点从日后珀尔的落选便可知。
然而,这种对外部世界的不安与绝望却是母亲刻意营造出来,用以捆绑珀尔的。
片中,母亲反复提醒珀尔外部世界的危险,战争与疫情,从而阻止女儿与外界交流。
母亲这样做,并非为了防止女儿伤害他人,更不是担心别人发现女儿的真面目后会伤害女儿。
一个真正爱女儿的母亲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不给饿肚子的女儿吃晚餐、在寒冷的雨天把女儿赶去工棚过夜吗?
更别提那些语言上的伤害。
母亲这样做,纯粹是出于自私的隐欲,想把女儿永远捆绑在身边,不允许她得到那份自己得不到的幸福。
她用“一旦他们发现了你的真面目,就会惧怕你、厌恶你”来打击女儿的自信,让女儿以为没有人会爱真实的自己,从而只能留在母亲身边。
承认父母对子女的嫉妒和恶意是很难也很痛苦的事,但它们的确真实地存在于人性中。
这位母亲对亲生女儿的纯粹的恶意,才是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存在。
后来,当影院渣男发现珀尔不对劲,想要逃离珀尔时,仿佛印证了母亲的话,所以珀尔情绪失控杀了他,并且拥抱了已经死去的母亲。
母亲嫉妒珀尔的青春,于是摧残珀尔。
珀尔嫉妒小姑子拥有父母的爱,于是杀死小姑子。
母亲被生活折磨而痛苦,于是用珀尔发泄痛苦。
珀尔被母亲折磨而痛苦,于是用虐杀动物发泄痛苦。
这其实是一条残酷的食物链,本质没有高低贵贱。
因未受到合适的教育,珀尔的行为完全受原始本能驱动,缺爱便求爱,痛苦便发泄,至于方式,则参考母亲。
珀尔并非生下来就是变态,也不是在杀死影院渣男的那一天突然变态的,珀尔是在母亲的牢骚与无情对待下,一天天被摧残、被腐蚀的。
在母亲的无情对待下,幼小的珀尔开始残忍嗜杀,当母亲发现她的这些行为后,做的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而是倒打一耙,指责这是珀尔天生使然,是珀尔的错。
原本在这场残忍的僵持中,珀尔一直处于母亲的下风,痛苦却无力反抗,直到触发转变的契机出现——那个男人告诉她,感到痛苦时,除了发泄,你还可以逃,青春只有一次,不可虚度。
于是她尝试去逃,去竞选舞者,为此不惜和母亲翻脸,失手错杀母亲,几乎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切断了自己的一切退路,然而最终也没选上——恰如母亲的诅咒应验。
逃亡之路失败,而后路已被斩断,她彻底崩溃了,一番自白宣泄之后,杀死了自己最嫉妒的、拥有正常家庭、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小姑子。
至于小姑子,她不算完全无辜,如果阅历足够,不难看出她出于虚荣的恶意——明知珀尔家境贫寒,前来施舍乳猪时还故意穿着狐皮炫耀,丝毫不体恤对方的自尊。
明知珀尔不如自己美貌活泼,还故意邀请她陪自己去面试。
她和影院渣男一样,是生活中常见的人,有瑕疵,但不算什么大恶人,罪不至死,只是倒霉碰上了珀尔。
其实某种意义上,母亲的诅咒必然会应验。
性格左右命运,珀尔病态的人格,注定她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获取外部世界的友情与爱情。
总而言之,母亲在死后终于成功了,她诅咒的应验,彻底摧毁了珀尔对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好感和期待。
从此,珀尔心甘情愿地守着农场,守着父亲和母亲,守着日复一日了无生趣的绝望生活。
看完电影,当我们重新代入珀尔的视角,感受她的整个生活,我们看到一个极度缺爱、每天都得看妈妈脸色度日的孩子,在小心翼翼的讨好和伪装中变得极度敏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没人好好教过她怎样友善待人),生怕别人不喜欢真正的自己。
她无时无刻不察觉着母亲的恶意,所以在鳄鱼池边,她忍不住问母亲:“妈妈,为什么恨我?
”
她是一个困惑的孩子,问着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有人说珀尔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天生缺乏同理心,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她在感受到母亲恨她时,总是很痛苦,这恰恰说明她具有丰富的情感,只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当母亲烈焰焚身时,她急切地试图扑灭火焰来救母亲,杀死父亲后也会后悔流泪。
真正的反社会人格不会这样做,具体可以参考《老无所依》。
如果母亲多给一点爱,珀尔的人生应该会变得很不一样吧。
生活总免不了苦难,但爱可以温养出善良的心。
以及,最后的晚餐、自白、结尾长镜头三场戏精彩至极。
再次赞美米娅·高斯,天真与邪恶完美兼容的气质,毫无痕迹又富有感染力的演技,新一代哥特女王当之无愧,这类电影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灵魂人物能否立住,换个人演大概率烂片或平庸。
正如马丁斯科西斯的评价:“缇·威斯特的电影中有一种在现如今的影片中相当罕见的能量,它是被对电影艺术的纯粹的、未被稀释的热爱所驱动的,在每一帧都能感受到。
缇·威斯特和他的缪斯米娅·高斯真的知道如何戏弄他们的观众。
”
欺骗性的美国甜心式微笑
看完这部后和二狗子交流了一番,整理一下,留个想法。
这电影蛮有特色,它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在致敬《绿野仙踪》,画面饱和度高,色彩反差大,明快艳丽,极力的营造一种童话氛围,然后来了一波绿野仙踪的黑化反向操作。。。
珀尔犹如一个蒙昧未开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残忍。。。
这一场电影,完全可以解释成珀尔一厢情愿如孩子般的心性,她其实意识不到后果的严重,她烧死妈妈的方式对应里绿野仙踪里桃乐丝打败女巫的方式。
珀尔和桃乐丝一样想要逃离,可桃乐丝最后迷途知返,但珀尔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桃乐丝把水泼在女巫身上也是意外。。。
没想到女巫会融化。。。
这其实有一个隐喻——无意的伤害:我不是存心要伤害你,但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家人之间最是如此。
珀尔杀母弑父,充满了孩童般的残忍;恨母亲,所以对她奄奄一息置之不理,爱父亲,但怪他拖累了自己。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的时候,这其实是谁都可能在内心深处生出的怨念:嫌妈妈唠叨,自己一意孤行,倒最后覆水难收发现妈妈是对的,自己一错再错,那是怎样的挫败。
本来自己可以展翅高飞,但是父母生病不得不照顾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怎么会没有一丝抱怨。。。
然后,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所有的失败都以家人的羁绊为借口,这个故事不过是放大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看完珀尔再接X,才能让这个故事更加暗黑更加意味深长。
以上(女主的演技可圈可点完全呈现了那种天真的冷漠和残忍,片尾大段的独白足见台词功力。
)
22072022年,恐怖电影《珀尔 Pearl》这个翻译有点直白的说,作为X的前传,名字一下就不怎么样了,只是用来解释一下第一部的老太太,(解释了也白解释)当然对比前传来说,这个味儿更对A24。
女主的演技功不可没。
但是只能理解为天生有点深井冰,毕竟剧情里的美式精神折磨并没有表现的多磨夸张。
疯成这个样子,多少有点天生我才的意味。
看完电影更多的是结尾女主的,瘆人的笑容。
还有脑子里在思考,如遇到这样的疯子要如何全身而退,当然了,她老公确实做到了(也是人才)
最后就是道具小蛆虫好评,没有用面包虫来糊弄事,别的也就没啥了,中规中矩吧,可能只是不是我的菜。
---我是病态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颗星,A24的正常发挥,很深井。
她有严重的解离症状,在她没有疯狂之前就已经很严重了。
她身边没有一人发现,因为这类症状的患者更多都是私下解离。
有高频解离症状的人必然有神经质介精神病之间的疾病。
长期处于自我解离症状的人一旦破碎,必定失控。
跟她是什么阶级的家庭环境没有关系,各阶级的人群只要过着“笼中蝶、金丝雀、困中兽”的生活。
哪怕权贵富裕的人也会逐渐出现解离症状,长期解离下去,思维模式就会脱离自我看待事物,会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类的精神病。
电影中有多次解离症状和情绪高频波动,在稻穗地里抱着稻草人跳舞之后失控,一人独自在房间里解离,憧憬幻想着离开农场,与瘫痪不能说话的父亲交流,她也会解离出“父亲的想法”而自言自语回复,对农场里动物、兽蛋的行为和交流,在河边对鳄鱼的互动。
舞蹈面试时那段脱离现场的内心解离画面,甚至更可怕的是,她的闺蜜居然让她主动“解离”,让她把闺蜜当做去打仗的丈夫。
而她身边唯一可以接触最多,并且可以讲话好好沟通的是她的母亲,但电影中很显然母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也是导致她高频解离的原因。
女主的很多思维想法因原生家庭的缘故,没有办法向外倾吐,久而久之就有了自我思维模式内化及自我理想化,对她个体而言是一种向外得不到理解和倾诉,而养成的自我交流的思维模式。
这种心理状况不是她去了镇子上后,不是母亲跟她吵架后才有的,电影开头就一直伴随着这种问题。
她也不是反社会人格,不是只要杀人违法就是反社会人格,判断不同人格障碍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思绪的出发点,而不是通过表象的行为和情绪而决定的,有太多精神疾病有相同的表现病发症了。
她的情绪失控和解离症状有明确的缘由及爆发点,一切都因为长期对离开农场的理想化,而现实总是没法如你所愿。
“不能离开农场”=“不能接受破碎”=“不能接受分离”=“不能接受灰色”=“非黑即白”。
她的思维模式非黑即白,高频的解离症状、过山车般的情绪波动、失控,爆发后的极端行为,这些都不是反社会人格会有的,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虽然失控后极端,但他们仍然是被“理想化、情感”困扰的,而反社会人格并不会被这些困扰。
我是个有解离症状的bpd患者,所以她的疯狂和失控我能够理解。
恐怖电影有一个好处,不仅各式各样的角色都能在恐怖电影世界观里成为主角和关键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的。
更棒的是,当你有过一些创伤、糟糕的情感关系、缺失的爱,而你在恐怖电影中看到这类角色,你会想到你自己,你会想起自己经历过难熬的时光,糟糕的过去,但你在现实里熬过了这段时光,你幸存了,这对于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修复,恐怖电影会治愈伤口。
B站恐怖影视区up主:抹茶味的goth蛇
其实看到那么多争论珀尔的暴行到底是反社会人格还是被她妈妈逼迫造成,其实这不是二元对立的问题。
之前一个专门研究反社会人格的教授发现他的父系家族有不止一个连环杀手,他是有反社会人格的基因的,但是他在友爱的家庭长大,成为了一个拥有家庭且最多有点冷漠的普通人,所以珀尔很可能携带反社会基因然后被她妈妈从小逼迫和爸爸的瘫痪促使她完全变态。
如果没有反社会基因+后天成长环境差,两者缺一都很难促成一个连环杀手的诞生。
这部电影珀尔生活的环境都是非常美好甚至富有童话色彩,我想如此安排可能不光是为了反差感,也是我个人感受到的一点就是不要低估人对人的伤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觉得ta生活环境很好有钱有颜好像什么都有了,不明白为什么ta会崩溃,很可能就是亲近的人的伤害造成的,这种伤害往往隐蔽性和毁灭性都是最强的。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常说的那句,如果你的父母是变态,那你成为变态也是理所当然。
但单就这个内容肯定是打不了这么高分的。
最最主要的,是电影的一种反美学气质。
只要是反50-60年代甚至更早期的美国歌舞片气质。
打破那种虚假的美好。
打破那种蜡质的假笑和色彩鲜艳的背景板。
珀尔的每一叉子,每一斧子,都是砍在了对这种审美的幕布上。
个人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核心议题。
再往深一步想一下,就可以明白。
彩色歌舞片如今早已经成为历史。
那在这么考究的画面布置配色之下,导演想砍想杀的到底是什么?
借着珀尔的叉子,到底是想插谁?
从电影的细节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珀尔一共杀了三组人。
首先是父母,尤其是母亲。
父母是移民德国人。
但是崇尚昂格鲁。
这是美国早期的盎格鲁思想来源。
美国本土原来肯定是没有的。
这种原教旨的种族主义精神桎梏和拖累了珀尔的发展和自由,扭曲了父母,带走了丈夫,或者说献祭了男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珀尔的生活陷入困境。
那必须给你烧了。
亲妈也不惯着。
那珀尔就应该是暗喻着美国文化本身或者历史上美国的某一个时期。
第二个杀得是电影小渣男,小渣男代表着一种欧洲中心制带来的虚假的工业化繁荣。
整个都是画大饼。
说带你去欧洲,都是逗你玩,白嫖。
杀他之前,珀尔要求这种资本主义的虚假繁荣跟她说实话,能不能带我走向欧洲工业文明的繁荣。
结果显而易见,欧洲中心制只是玩你,并不想带你走上小康道路。
欧洲的文明形态即便在美国,也是不可复制的。
发现受骗后,给你插死。
最后是杀了女朋友。
这个女朋友金发碧眼,就是舞蹈评委要求的那种类型。
这是美国自己产生的文化审美,也是美国的文明形态的代表,典型就是好莱坞打造出的梦露符号。
(其实梦露本人不是这样的)这种打造出的文明形态既是导演深恶痛绝的虚假繁荣,虚假审美。
最后珀尔大段的独白,都是希望自身可以链接这种虚假的美国梦幻。
希望这种臆想成为现实,但是即便是虚假繁荣,人家也要离你而去,且义无反顾,丝毫没有同情。
导演借珀尔的手将其肢解。
这种行为既是表示,这种虚假的文化审美和文明形态外强中干,经不起结构,一斧子就露底了。
最后只剩下腐败的盛宴和蜡化的假笑。
这已经把导演的态度,观点,表达的足够清晰了。
全片都是对虚假的一种反讽。
珀尔开始时是充满幻想的原生态。
可以跟稻草人高潮。
到一步一步的幻灭。
最后当她成为虚假镜像的制造者时,已经无法摘下片尾的假笑。
与虚假融为了一体,自我开始制造虚幻和腐败了。
最后还是要夸一下画面的考究,作为美术工作者,肯定是要多给一点的。
一定要蓝天白云,才能形成反差萌
认真的配色
舞台剧
那是假的啊。
粉色的管子是补色关系
好构图
到这配色都是认真的
形式感满分
又哭又笑代表面具已经摘不下来了。
故事背景是1918年,一战期间,大量年轻男性离家参战。
珀尔的家庭情况更糟,父亲感染瘟疫瘫痪,在家庭中存在感几乎为零。
外面是战争、瘟疫的威胁,家中又缺失男性,珀尔母亲被迫承担起支撑整个家庭的重任。
她情感压抑,缺乏关爱和安全感,负面情绪在家中无法被涵容和接纳,导致她不得不像男人那样行事。
这种情况下,她无法给予女儿温柔的关爱,而且直截了当的精神控制,强烈的投射自己,严格要求女儿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家庭中亲子关系模式出现严重问题。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作为女儿珀尔是想拼命逃离的,因为她在母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她不想终生困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农场。
从个人心理来看,珀尔的主要特质是自卑、偏执,缺少人类的情感,以及害怕被遗弃而产生的强烈报复心。
她把所有希望押注在舞蹈选拔上。
Mitzy也参加了,但此次选拔对两人意义完全不同。
对Mitzy来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事件,输赢无所谓,即使落选也不会对自我存在造成威胁。
但对珀尔来说,落选事件是对她严重的心理打击,是对她自我存在的整体否定,如同跌落到地狱,这导致了她精神失常。
我们理一下悲剧产生的过程:战争、瘟疫、男性角色缺失导致家庭功能丧失、亲子关系模式异常,接着导致家庭中女性安全感的缺乏和心理扭曲。
珀尔和母亲都是受害者,都想挣脱当下的境况,只是选择活下去的方式不同,母亲是隐忍,压抑,苟且,男性化,女儿主体意识和反抗意识更强,想要到远方欧洲,但因极端心理、现实打击,导致精神失常。
现实的残忍和我们幻想着的美好一旦对轰到了极限,我们就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与愤怒……那时我们年轻,我们幻想着自己未来会扬名立万,幻想着自己会有多么自在,幻想着自己过上多么特别的生活…可我们终究不是别人,我们终究不是顺利的,你的人生不可能会像电视剧和电影里那样美满幸福那样摄人心魄,可我们却总是想象着去成为它,渐渐的,我们被自己的幻想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与认知……就像珀尔问米兹“为什么你们总是能得到上帝的眷顾,而我却要一辈子待在这个农场?
”米兹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安慰会害死自己,当你成功时候总是安慰着一落千丈的别人一切都会没事,安慰别人一切都会好起来,可你并没有感同身受,你永远也不会懂那种痛苦,有的人需要安慰,可有的人不需要,他们需要的是靠自己去调节,因为别人根本不懂她们的悲伤和恐惧,可怜的米兹终是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了尸。
只有看完珀尔,你才明白《X》当中珀尔对马可辛说的那些话多么意味深长,“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多么美丽,总是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是个大明星,可你不会的,你太像曾经的我了……你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我本是来看恐怖片的,可里面根本没有任何恐怖,但我看到镜中的自己,看到了恐怖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得学会接受现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从《阴风阵阵》到《珀尔》,米娅高斯演的都很好,期待她未来的表现!
每个人都听过“成功是少数,失败是多数”、“一将功成万骨枯”之类的警世通言,但又被“山上的风景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之类的醒世名言所动摇。
举棋不定、反复煎熬成为大多数人的矛盾状态,顺其自然成为少数人选择解脱的方式,而极少数的另一些人却选择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在这些敢于断绝后路的人里面,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功成名就,实现自我,剩下的则是一败涂地、一蹶不振甚至家破人亡。
本片的女主很显然就是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类人。
父亲残疾失去劳动力导致生活的重担将母亲压在崩溃边缘,直接导致了她偏执、神经质、控制欲极强的性格,女主从她那感受不到任何爱,只有厌恶。
于是她用自己的聪明争取到一个条件优厚的丈夫,本以为得到了爱,丈夫却依然追求自己内心的幸福和开心,留下女主一人独自面对一成不变的枯燥现实。
这也逐渐催生出她杀死一切挡路者的潜意识人格。
而当面对梦想时,父亲的拖累、母亲的反对最终让她将这人格释放,弑父杀母。
她具备成功所需要的勇气、智慧和决心,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她的长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失败。
毁灭了所有,抛弃了人性都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么她也没有必要再捡起这对她毫无作用的人性了,那就将杀伐进行到底吧。
这就是她的故事。
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对电视前的观众——我而言,却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我们到底是“成功率”里的分母还是分子?
这是一个薛定谔的猫一样的问题,无法回答。
我相信宿命,但也对命运的不可知性非常着迷。
无论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是顺其自然或是激流涌进,其结果都是未可知的,选择刺激也许最后会归于平淡,选择平淡也许最后也能迸发惊喜,即便在后人的眼里,我们的命运都是注定好的,但对我们自己而言,命运这个小碧池也是很有趣的,不是吗?
1980年生的ti哥从影近20年,对类型影片的态度是昆汀式的,或说是仿昆汀式。
本片挑战昆汀的做旧式解构,从影片字幕样式可追溯到好莱坞第一个黄金时代1930年代。
而昆汀的做旧一般指向1970年代。
自《X》大胆奉献后,mia姐当然不甘仅主演,还兼本片Executive Producer,甚至和ti哥联合编剧,急于上位。
因为外形原因,mia已经落后同时出道的AnyaTaylor不少身位了。
pearl。
简直就是mia版《危笑》==lll1960,《惊魂记》。
源自表现主义的黑色风格,对恐怖犯罪类型影响极其深远。
从此,一幢荒郊孤宅将全世界拽入不醒的噩梦,over and over and over。
2003版《德州电锯杀人狂》。
进入21世纪高水准的翻拍。
传承1970年代神髓,同时技术进步带来更逼真迫人的影像。
2022,pearl。
开局。
与《X》同样的场景,但是人间地狱如人间童话般的展开。
顺带解构一把迪士尼。
这一招比《X》进化。
不作铺陈或者说反向铺陈。
X。
沿用经典犯罪恐怖类型开局,比如《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
其实1979字幕更多并不是标记时间,而是文化符号。
1970-80年代正是恐怖类型CG尚未登场的最后的黄金时代。
Leatherface ,Michael Myers和 Alien 均已诞生。
pearl。
同时受《仲夏夜惊魂》启发良多。
光天化日之下,恐怖经典稻草人丈夫情人连同好莱坞黄金歌舞片一起玩耍,黑色喜剧风格力压恐怖类型。
1918年的pearl和幻想中的丈夫(情人)X。
1979年的pearl和丈夫Howard。
大战不死,百年好合。
恐怖类型总是成全极度完美婚姻==lll《pearl》近片尾360秒对丈夫Howard的深情告白完全与此互文,人物关系设置入扣。
(不禁设想两部影片其实是同时构思)
pearl和金发妹是百年宿敌,刚解决一个,sweet老伴Howard的问候就送过来==lllpearl。
将母亲设定为德国人属巧思,助于历史文化背景与影片主旨融合。
(德国可是恐怖类型的思想基础表现主义的故乡。
1918年正是发轫之时)。
让所有设定和细节都具备关联性,都指向同一主旨是创作基本原则。
原来,pearl的力量源自母亲。
X。
片中唯一对《pearl》的时间回溯:一次世界大战期间pearl和Howard新婚。
副产品《如何经营百年婚恋》精要:得坚持有情趣的papa生活,八旬也无妨。
pearl。
和牛说话表达她的天赋秉异,童话式杀戮预演,同时象征她与人和社会的巨大隔阂。
对《X》中牛的部分恐怖意象有提升。
相对Leatherface和Michael Myers的人格设定,虽然都具悲剧性,但pearl更具备人性,而且是女性的人性。
X。
和《pearl》一样,牛的意象也非常丰富。
除了被擎天柱撞死铺陈人之杀戮即将发生以外,与pearl的互文也很强烈。
极似互相套拍。
以为在拍摄《pearl》pearl。
违背人伦的性暗示。
前辈们已奠定sex+horror如影随形的基本语言结构,你往哪里逃?
失语父亲和强悍母亲共同促成pearl的变异。
此处借用马萨诸塞州的 Lizzie Borden如受过同样诅咒的家庭。
(参见2018版 《 Lizzie》 )
X 。
充满性明示的《X》,这是唯一关于过去未来、年轻衰老自我对话的性暗示。
Maxine和pearl是完全一致的人格设定,有正邪之分吗?
但是老年pearl已完全妖魔化,年轻美丽的她就值得更多同情?
Maxine干掉pearl就是干掉未来的自己。
“我tama是明星,我不会接受我不配得到的生活。
”
pearl。
透过放映间的窗子,年轻的pearl观看如同自己出演的dirty movie。
时光机预热《X》的dirty movie戏中戏结构。
电影就是梦之工场。
X。
再次证明,电影人讲述电影人的故事是非常讨好的题材,宗师大师们都类试不爽。
即使是讲述dirty movie电影人的故事。
戏中戏+1970年代嬉皮风+女性身体自由主义,在经典恐怖类型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的基础上,又提升了内核价值。
向经典恐怖类型致敬同时也与其拉开距离。
pearl。
草叉以外,1892年的 Lizzie Borden 及其斧子也被借用。
(参见2014版 《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
X,女巫化的老年pearl,手持长柄草叉。
先老去再年轻的续作模式如时光机,草叉成为标配杀器由过去带入未来。
Leatherface+电锯,Michael Myers+厨刀, Lizzie Borden+斧子,pearl+草叉+斧子,杀器已经领先了。
前辈们定下的仅标配一件人格化杀器的规矩要解构?
ti哥加油!
誓夺杀器榜杀手榜第一。
==lll
2018,《 Lizzie》
举起斧子之后的 Lizzie Bordenpearl,居然揉进长达6分钟的固定长镜头特写。
有改写影史的小小野心。
近年欧美80后影人于类型片频频驾驭超级长镜头,解构前辈定式,让那些话痨文艺片情何以堪。
吸收合并类型精要乃不可逆趋势。
新一代女杀人魔涕泪横流真情告白360秒==lll,但是诉完苦还是操起了斧子杀将出去,极具讽刺效果。
编导在此善用戏剧冲突。
pearl。
当下流行简明的影像解构,如万花筒(再现童话与黑色喜剧)。
满格暴力血腥场景降至合家欢讽刺级,暴力解构如同食用零卡代糖。
死人(并非丧尸 zombie )装饰盛宴的经典horror场景一般意义可追溯到1953年版《 House of Wax》,但是全球知名度更广的则是2005年翻拍版。
另外温子仁2007年《 Dead Silence》也已成为死人被活人操纵的horror经典。
向往欧洲的pearl一袭血腥玛丽红裙,暴力和宿命象征。
只是暴力的玛丽女王本尊只活了42岁。
X。
致敬经典:《大白鲨》1975
大鲨变了大鳄。
pearl。
法国式色彩观影响巨大。
星条旗之地。
这里预演了片尾黑色喜剧风格的死人家宴,不过为pearl的想象。
鲜红大门并不为血腥玛丽红裙敞开。
明星梦破碎,与《X》互文。
X。
挥之不去的美国式法外废土。
无处不在的《老无所依》。
电影人致敬又调侃电影人,也是昆汀式怪招。
X:外在化女性主义+强戏中戏结构+致敬经典恐怖类型。
Pearl:内在化女性主义+弱戏中戏结构+跨类型黑色喜剧。
X和Pearl,谁是前传谁是续章其实无差,描摹人格一致后作技法做旧出新。
两部影片发行时间只相隔半年,又都在新西兰拍摄,可能同时构思甚至同时拍摄。
如此高效制作高效叙事,一如独立影片教父Roger Corman1960年代开创的B级恐怖片传统。
ti哥剪辑出道,可能也酷爱剪辑,剪辑工作完成电影语言最终构建。
此两部令ti哥名声大噪之作均由他亲自剪辑,带出主旨匹配的叙事节奏。
特别是两部影片内藏戏中戏结构,交错并进纠缠,做旧出新的镜头转换变化多端,勾陈游弋于好莱坞影史长河,语言丰富,呈现编导剪一体化的优势。
Pearl+X+Lizzie Borden=MaXXXine,本系列方程式已经解题,有望发展为一个巨型IP。
2023年3-4季度或明年,t哥将推出新的续集:《MaXXXine》顺应全球解构电影业风潮,调侃好莱坞续写戏中戏。
当然仍由mia姐领衔。
2023《MaXXXine》mia姐何时上位好莱坞一线?
《MaXXXine》恐怖类型百年来都是引领类型电影进化的旗手,也是全球影人蜂拥入门试金抢钱之风水宝地。
类型时光机穿梭永无止境。
女主太他吗强悍了........片尾超长独白和最后3分钟撑着笑的特写,omg!近三年看过不少恐影佳作,Pearl是唯一我觉得未来多年之后依然能活跃在恐影榜的黑马杀人魔。草!我觉得最渗人的是Mitzy视角,并且每次她快要发飙之前我就感觉自己像小动物预知到危险,赶紧去把房间灯调亮orz,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感受她的变化。还有我太喜欢这种面孔了!(比如说Shelley Duvall和Sissy Spacek...)哎,这就是战争和瘟疫及衍生的次生灾害之下普通人的生活现状,每个人都在经历失去和变故,唯一不变的是历史永远会循环往复,而该改变的是,个人与阶层与环境之间无法相容、越来越深的隔阂。无创造,无改变,无人性,无信任,便无爱。
就1918年来说,她的生活比全球80%以上的人过的都好,她哪里惨了?她就是个天生的变态,不懂得知足,不懂得感恩,人要是都像她这样,人类早就就毁灭了,真不知道拍这个电影有何意义
1、还是疯比最邪乎,Mia的独角戏撑起了整个看点,养鳄鱼girl这场景真的太帅了。2、这是讲病毒日子逼疯人类的魔幻现实吗?3、最后那一幕,这TM才是《危笑》呀。3星多半。
7/10。导演仅用三部曲中的两部就立住了一个全新的恐怖IP,《魔女卡莉》真正的继承人。前传《X》是1970s虐杀电影,本作《珀尔》是1950s彩色电影,复古老电影太好了~女主与稻草人跳舞到高潮的一段很精彩,是对朱迪·嘉兰《绿野仙踪》的反叛。略逊于X,主要是给了太多米娅·高斯的演技时刻,我脑海中一直有个梅姨在欢呼,相比《危情十日》,凯西·贝茨要自然得多。其实可以把它当成疫情电影,闭塞的环境逼疯了个人,杀人只是排解无聊的消遣。
米娅高斯真是人美演技强,后半段一个人的表演不拿影后说不过去,求求给米娅好一点的大片资源吧,别让她老陷在这种剧里。写这个剧情的人和喜欢这个电影的应该都是心理需要看下医生的,太病态了。
4
配合着1918的时代设定,电影整体的制作就很有老电影的感觉,饱和梦幻的色彩与pearl的偏执残忍疯癫形成了鲜明对比,拍的娱乐性十足,致敬了《绿野仙踪》、《Psycho》等等经典电影。PS,片尾那段长达三四分钟的独白戏真的好难,Mia Goth把情绪起伏、表情变化掌握的超级厉害。
这一部是关于第一部里的老太太邪恶起源的黑暗戏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电影以珀尔为中心,角色的主要对手是她的母亲,控制与自由的抗衡。米娅·高斯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她的表演完美地反映出角色内心世界的异常。有三个惊艳的表演段落,第一个是与稻草人的舞蹈,之后是一个超过五分钟有情绪起伏的独白,最后一个是片尾两分钟的神经质微表情,这段看得我眼睛都跟着难受。像这样的表演,值得一次奥提,只是不知道会不会给惊悚片的表演一次机会。
整体平庸,对珀尔心境的转变全部都是常规写法,只是包装成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歌舞片风格,主要体现在调色,服装,布景和字幕上。暴力场面是强行带出的,而非由叙事生发。大段独白备受好评,但我看来比较一般,主要归结于镜头的表现力不强。若无米娅高斯撑着,这片一无是处。
想发疯的我看了这部发疯的电影。但是发疯也得讲点基本法吧……纯纯的疯批不会让人想着一起发疯,只会让人想翻白眼。当然跟电影本身的节奏有关,前面的铺垫太弱了,让女主后面的疯批行为变得不可理喻。
迪士尼公主/绿野仙踪/希区柯克 x系列这个按城市背景设定的玩转类型片拍法 结合不同时代的美术真的绝妙 哥特妹妹太牛逼了 是我们这个时代冉冉升起的female anti-hero! Female rage &female empowerment经典三部曲!
这片子是咋立项的?奇观、情节、人物、创意统统没有,还有些很鸡贼且弱智的影射。这样的片子实在是败坏整个独立制片产业。
老美的剧本,对人性变态的研究已经非常纯熟了。虽然知道身边没有这样变态的人,但是某一个瞬间又觉得在哪里见过类似但降格的小邪恶。
中间参加舞蹈甄选,炫丽起舞,背景是炸成烟花的战场,实在是神来之笔,颇有“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悬疑感较第一部略差了一些,高斯独白倍显功力,可惜没在颁奖季翻腾出水花
这就是田园女拳在我心中的样子.. 最后长镜头微笑真行..
虽无《X》直白的性,但哪怕是默片时代的AV,也不及春情炸在麦田的幻想诱惑,当真一整个越界的惊颤与醉心,汹涌得比血浆喷射还流畅。那农场牢笼是更遥远了,也因此,禁断得充斥束缚的生活,拼接戴着口罩的社交,成为我们的当下,不知扭曲逆反,何时成为新常态。恐怖元素减少,念及《X》的精髓本是衰老的恐怖,既由Goth发挥得阴风阵阵,那顺势再演这一角色,又奉送了比电影本身更出彩的焦点,陈情与最后比肩《逃出绝命镇》的长镜头,该让世人记住她的名字了,非常加分。最后得说,帅放映员的工作真好哇。三星半。
从形式上说 拍个短片就够了,100分钟有必要吗?从内容上说 天天看女人发疯 我是真被无聊吐了
高斯的劲儿需要用对方向,高斯需要一个欧洲导演;不是这种剩菜,真心疼……
诡异的风格是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包括女主的长相,米娅高斯有点厉害。相比X,摄影上缺点美感,但是几段杀戮戏还挺意外,渴望爱、缺爱又想挣脱束缚的这个角色很形象,把诡异感拉满
电影放映员就是下一个超人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