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是不会为我的信仰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是对的。
——罗素曾几何时,我是这句话的忠实拥趸,然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脸上竟像是挨了耳光一样火辣辣的痛。
因为,这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做殉道者。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向我们证明:即使他们不一定是对的,但至少,我们是错的。
#正文#一、态度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于电影,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特别的,这种态度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之后得出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不是商人思考票房之后的态度。
对一部影片来说,导演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世界观,并且这种世界观应该是其本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赞同、坚持并且捍卫的世界观。
至于影片本身在拍摄技法或者配乐甚至演员演技上可能存在的瑕疵,都不应该影响“态度”的传达。
即使这种“态度”不被认可,有所争议,但在我心目中,也好过毫无态度的唯唯诺诺。
当今中国,教育沦为洗脑和愚民的工具,媒体充斥着不忍直视的垃圾,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需要有态度的电影来拯救我们的灵魂。
罗素曾说过一句话: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这无疑是当今国产电影的真实写照。
而本片不仅做到有态度,还用了两个小时毫无尿点、悬念丝丝入扣、逻辑精密合理、故事深刻感人的剧情来证明自己的这种态度,其力量之大、震撼之深、意义之重,是一般电影所不可想象。
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很后悔在有生之年没有早点看这部电影。
相比之下,《天注定》中对待暴力的态度简直幼稚可笑得像个童话。
#二、死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一个死刑的不坚定反对者。
在我看来,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死刑是一种恩赐,而对那些罪较轻的人来说,死刑又过于残忍。
而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是一个废除死刑的坚定拥护者。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逻辑,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而任何制度上的漏洞都不应该以生命的终结作为代价。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逻辑是严密的。
所以我被说服了。
#三、殉道者请原谅我,我知道剧透会死,会吃泡面没面饼,会吃热干面没调料。
但我不得不说:记得戈尔醉酒后那一幕,在街上对人讲苏格拉底,后者本来有机会躲避死刑,却为了证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缺陷(可能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而献祭。
他说苏格拉底向审判团提出用20个银币来换自己的性命,审判团觉得受到嘲笑,最后投死刑票的人比当初投有罪的人还多。
然而,影片的最后,大卫的行为其实完完全全遵从了苏格拉底的以身殉理的模式。
联想到2000多年前,那个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一刻他们有同样的精神。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才能去死,或许对于殉道者来说,死亡是一件礼物。
我也不知道一个人要背负多大的孤独去生,或许活着和死亡都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我只记住了Constance和戈尔,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觉得她美得像是一个天使,觉得他伟大的像是基督。
#四、Key To Freedom在记者看来,记录着真相的录像带是*the key to Gale's freedom*。
但事实上,死亡才是。
结尾,记者收到Gale寄来的一盘录像带,那是让记者免于自责和内疚的*the key to your freedom*。
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看至结局,被震撼被打动,同屏幕里的Kate Winslet一起失声痛哭的时候,那一刻,什么是我的*the key to freedom*?
#五、爱50W独家采访的报酬,给了儿子。
道歉的明信片,向前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藏在玩具肚子里的录像带,free了记者愧疚的心。
唯有那个眼神,那不是计划的一部分。
那是——爱。
影评的最后,回到题记,或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这句话应该改为:我是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让别人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是对的。
——但是我会。
I would never let other people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
——But I will。
以上THE ENDBearkiii2014.3.17凌晨@武汉
我以为大卫会更聪明,但他没有,我一直在等导演反转,我觉得这么个故事应该会有点新意,然而没有。
看到最后女主接到录像,发现大卫知道一切的时候,我很震惊她居然会哭,我以为谁都知道大卫参与了这个计划,剧情看似震撼,但一点都没有触动我的心灵。
大卫跟着一个狂热的牛仔和一个白血病人搞了一场看似很有意义的行为艺术。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白血病人因为自己要面对死神,面对死亡她感到很害怕,觉得自己命不该绝,所以就决定让别人也拒绝受到惩罚。
最令我意外的是大卫,一个大学教授,智商超群,居然会同意这个漏洞百出的自杀计划,每个人都前赴后继的送死,不计后果,不考虑死后的事情,天真地认为这样能救更多的人。
这不是殉道,这就是一厢情愿。
说实话,我看到他们死刑犯在照片上打红叉时,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爽,这种不看罪行轻重就妄图一刀切废除死刑的做法,让我觉得很草率,很没有动机。
说白了,死刑只是某些杀人犯得到了应有的处罚而已,杀人犯将别人的家庭毁了,现在大卫告诉他们:“不要这样,这样只会恶性循环”或者什么,“他还只是个孩子,有光明的未来BALABALA” 然后搞了一场蔑视法律,自我高潮的一场儿戏罢了。
说实话,这个事很震撼,也很蠢。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自己自愿扮演杀人者入狱接受审判,最终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
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
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了自杀,伪造成他杀,诱使法庭作出了错误的判决,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
但这是错上加错,用错误和欺骗的行为,诱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而且废除死刑是为了尊重生命,却采用了不尊重生命的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身就是亵渎生命的行为,也是亵渎法律。
我十分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主动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更不可能认为他们多伟大。
相反他们只是懦弱的人,不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逃避,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22日,药家鑫一审的结果出炉,最终他是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其终身政治权利,这样的结果总算是顺从了民意,在之前一系列的炒作以及某位专家的结论下,真有人会以为药家鑫可能会逃过一劫。
所以设想一下,如果药家鑫最终得到的判决并非这个,又会有多少人大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药案本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杀人偿命的案例,只不过在媒体的过度曝光之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
各式各样的媒体,或为了公正,或为了真实,或为了点击量,或为了收视率,或为了销售量,都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上对“药家鑫不该死”这一观点的传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无论是从表面证据还是从法律来讲,药家鑫都应该毫无疑问地沦为死囚,可是却一再传出“连刺八刀是因为其练琴的惯性动作”,“药家鑫有其童年阴影,杀人是其心理行为”这样为其开脱罪名的结论,更有甚,某电视台造假其父亲的职业以增加药家鑫其身世的悲惨性,为药家鑫的判决制造了些许悬念。
药案在我们中国引起的讨论和争议是前所未有的,当年的马加爵即使有着比药家鑫合理一万倍的杀人动机,比药家鑫要悲惨一万倍的身世(其实药家鑫一点都不可怜),但是他的判决却没有产生任何悬念或者争议,没有多少人为他求情,而他更没有像药家鑫般泪流满面睇哭诉忏悔。
只是相隔了几年时间,两件杀人案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每天的过度曝光渲染以及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得忽视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人权主义观念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开去,而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也成了不少人思考的问题。
物质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分秒必争地改变,所以中国的文明程度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以前个别的理解已经慢慢往全民的觉悟进发《大卫•戈尔的一生》讲的是一场扣人心弦而早有预谋的试图推翻死刑的自杀案。
主角大卫•戈尔将自己策划成一谋杀者来否定死刑的可行性,在他以及一些反死刑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了挽救一条条已经被判死刑的生命而孜孜努力的工作者眼中,死刑不仅仅是残酷且不人道的,还有的可能就是,某些案件死刑的判罚是错误的,很多清白无辜的人是死在错误的判决中。
一旦被判了死刑,就算案件万一是误判的,犯人万一是被陷害的,他们也将无力回天了。
然而,如果没有死刑,无辜的死刑犯将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平反,也给了机会别人为他们平反而重获自由。
大卫•戈尔和他那个得了癌症,命不久矣的朋友精妙地设计了这么一件实质为自杀的谋杀案。
他们的精心布置就是为了使大卫•戈尔无法逃脱罪名,所有证据均指向大卫,但是这样一件看似证据确凿的谋杀案却是与法庭最终审判相违背。
只要再多几分钟,大卫•戈尔将免死于被注射毒药之下,他也就能重获自由身。
但是,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记者最终未能及时赶到。
就算最终世人都知道大卫•戈尔是无辜的,但他也只能承受法律下的一死。
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是对死刑的最大讽刺和反抗,也是这么一个案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废除死刑活动的发展。
其实把药案和电影中的案件联系起来说是有些牵强,药家鑫的死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冤情可言的;而大卫•戈尔的案件是过于极端的,有待商榷的。
但是相同点都是两件案件都引起了我对死刑的思考,药案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我对死刑的支持;电影却又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动摇了我对死刑的看法。
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用死否决死刑,这看似矛盾,但其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杀死该死的人,放生无辜的人。
可是,在某些时候,该死的人活着,不该死的人却死了。
这就又回到死刑应否存在的辩论中了。
有些电影就是纯商业的悬疑,像《八面埋伏》,纯粹为了悬疑而悬疑。
《大卫·戈尔的一生》,算是艺术悬疑片,不管是故事情节,或是演员阵容都可以吓倒人,炸一看,还以为是一部挺有意义的片子。
(其实电影看过有段时间了)故事里的两个人物是多么得伟大,为了反死刑献出生命,他们不仅伟大,观众看得也悬之又悬。
这样无理取闹得嫁禍他人的自杀方式,谁是法官都会犯错。
退一万步讲,这世间要是多是这样子的案子,还要刑法干什么。
=========================================我觉得定义为一部好片,不是你猜 不到结局,被导演戏耍了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是 ,美国废死刑,行得通吗?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试过。。
还有以这种玩理取闹的死亡方式,证明司法的漏洞。
无知啊。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是你可以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至少你得认可电影要表达的意义。
不要一天到晚叫 结局好意外,喜欢一些所谓高智商电影。
有些还要装高智商,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了,就定义为烂片。
你们简直在浪费电影,浪费免费的资源,浪费上网的流量。
=========================================不好意思这么说,也许很多人看片只是为了结局好意外,被导演戏耍。
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对每部片的想法都一致,就像你们也不能让我认同你们的观点。
话说有这么一伙人反对死刑,想废除之。
这伙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大卫戈尔,人称老戈,老戈事业不顺,老婆又跑了,人挺悲催的。
老戈有个助手叫康斯坦斯,人称小康,小康得了白血病,没几天活头,不过对工作还是很敬业的。
老戈和小康还有个同伙,名字太长说了大家也记不住,就叫他老王吧。
老戈、小康和老王吧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凡做事得讲究个名目,干巴巴地反对可没有说服力,怎么办呢?
他们想啊想,嘿,有了!
如果死刑制度冤杀了好人,那不就证明了死刑不好,死刑很坏,死刑该废除了吗?
说干就干,动手吧。
找一个死刑制度、冤杀、好人的例子先。
有道是知易行难,这真找起来还真不容易啊。
找啊找也没找到,咋办?
要不咱自己整一个呗。
正好小康快病死了,没几天活头,死不可惜。
大家一商量,就逗同意了。
于是老王吧杀死了小康,再把老戈的精液灌进小康不可描述的部位,诬陷老戈奸杀助手。
老戈被关进大牢,认罪,最后被判处死刑。
老戈决定赴死以殉道。
可不能白死啊,他就找了个记者名叫贝西,人称小贝,让小贝把整件事写出来。
他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早——这样大家就知道是冤案他就死不了就没法殉道了,也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迟——这样他儿子会鄙视他。
文人就是矫情,就是事儿逼,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最终老戈好算计,小贝也不负所托,老戈被执行注射死刑,小贝在老戈跷头的同时弄清楚了真相。
死刑制度、冤杀、好人,齐了!
你看死刑制度多坏,不废除能行吗?
可是有点不对劲诶,小康你不是本来就快死了吗?
你这死到底是为殉道还是因为时日无多?
既然决心搞革命就应该纯粹一点,将死之人去送死难免有夹带私货之嫌,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本来长寿的人去送死方显革命本色不是吗?即使略过这点不提,你是跟别人合谋自杀诶。
自杀的算“好人”吗?
将“自杀”伪造成“他杀”以诬陷别人,欺骗法律、欺骗法官,算得上“好人”的行为吗?
再说老戈。
你说你是“冤杀”的。
协助他人自杀算“冤”吗?
作伪证算“冤”吗?
当然了你这伪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作伪证是为“出罪”,你作伪证是为“入罪”,别人作伪证是坑别人救自己,你作伪证专坑自己。
法谚有云:毒树终究结不出香甜之果。
坏的原因怎能产出好的结果呢?
还有老王吧。
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老王吧在征得小康的同意下杀死了小康。
从法律上来说,老王吧主观上有杀死小康的故意,客观上有杀死小康的行为,主客观相一致,老王吧就是故意杀人。
须知当今全世界的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不承认“协助自杀”,即便是《死亡医生》里积极支持安乐死的医生老凯,也是让病人自己动手按下那致死的按钮——他敢动手就是故意杀人,哪怕别人求他。
还有啊老王吧,老戈作伪证寻死的时候你在哪里?
可见死刑制度既没有“冤杀”,也没有“好人”。
老戈和小康算白死求了,唯有杀人犯老王吧自以为得计,在外快活呢。
最最悲剧的是,老戈一伙人的整个证明逻辑都是靠不住的。
法律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刑罚的目的是预防和惩处犯罪。
何种罪行该接受什么程度的刑罚,这是两千多年来法律实践经验的结晶。
试想有一天,恶性犯罪的惩罚变轻到你我都能接受的程度,你会不会想弄死几个人?
会不会有几个人想弄死你?
岂不是人人都要大开杀戒?
人人自危,整个社会也就崩坍了。
所以说老戈他们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
只有“死刑不能达到预防和惩处犯罪的目的”,才“有必要废除死刑”。
老戈和小康顶多证明了司法审判制度可能存在漏洞。
司法制度存在漏洞和废除死刑之间可没有任何逻辑关联。
导演还有一点也很可恶,过于煽情而完全忽视说理。
就好像废死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
以煽情代替说理,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思路。
或者导演一开始就没准备讨论问题呢,他只想忽悠下瘸子。
两个独立账号的推荐,今天下午这两个账号在我这里都被划入无脑营销号了。
以后metacritics和烂番茄还是要先翻过再看电影。
对那些为了理想不择手段,没有根据,并且把理想当首饰戴的人一定要警惕,因为他们足够susceptible又足够狂热,碰到高明的煽动家或者足够有迷惑性的理念就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沾上鲜血后可以仅凭鲜血就自我封圣的尤甚。
导演sided with 那帮liberal的时候我是咯噔过的,万万没想到啊,体现在主线里了。
万幸是故事不是真事。
女记者在录像带前哭天抢地的时候我觉得煽情有点过了。
而且从逻辑上讲,证明的点也错了,他证明的是司法系统弄清真相的无力性(事实上从他自己放弃辩驳和放任律师弱逼表现来看,甚至这点也未能成立)。
计划参与者:大卫、康丝坦斯、牛仔男、律师。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数据证明:死刑并不能降低犯罪率,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是社会停滞不前的表现,同时,如果有冤假错案就会造成不能挽回的影响。
有人说是康丝坦斯说服波林陷害大卫。
1、激情过后,大卫是低头愧疚,从波林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复仇目的达到了,导演不是傻子,他需要这种眼神。
2、撕开的丁字裤,手指抓出血,要求大卫咬肩膀的牙齿印,表示这是波林精心准备的复仇计划(剧中这也是定罪的证据)。
3、请注意时间线,康丝坦斯是第二天才知道,而且马上就是和州长的电视辩论,她没有精力这样做,电视辩论才是重点。
4、如果一个致力于废除死刑,拯救他人的理想者、奋斗者,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去毁坏一个有家室的人,更别说还是她的挚友,你觉得可能吗?
大卫为什么要去死?
1、康丝坦斯得了血癌,时日无多,而废除死刑遥遥无期。
2、康丝坦斯在和华盛顿的辛克莱通电话,说大卫是强奸犯污点太多了,让康丝坦斯别让大卫参与进来,结果被大卫听到,妻子儿子离开后,这是最大的一个打击。
3、家庭被毁是根本的原因,为什么被毁了?
因为被波林陷害,大卫试着去解释,但是没人相信他,他深受痛苦之中。
4、大卫一开始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免除死刑的活动,他只想表明自己比当权者聪明,甚至都从未亲手寄出过一份募款信(38分30秒)。
38分30秒插曲:州长辩论时问大卫,130件死刑有冤假错案吗?
有的话我用笔记下来,马上延迟审判,大卫一句话没有说,这也是导演的亮点。
被诬陷定罪之后大卫才明白,妈蛋,老子的冤假错案,你和你的检察官怎么没查不出来。
大卫·戈尔的一生,就是从被诬陷而陷于了悲痛的转折,大卫那时已经死过了一回,所以明白免除死刑的意义。
关于最后的明信片:是波林寄过来的,从旧金山寄过来到德克萨斯州监狱,(39分30秒的片段)波林离开当地,让大卫看起来更像是有罪,大卫的妻子在机场等不到他,看了新闻才知道。
真正的痛点:大卫被康丝坦斯感动,患了血癌还在为理想拼搏,大卫在问自己,我的痛苦已经造成,难道我不该去做点什么吗?
波林诬陷大卫是一个错误,而结束这个错误的人,是大卫。
沉受痛苦,超越痛苦,这就是一个健健康康的人,有高学历的人,为什么会坦然赴死。
电影中其他的细节与闪光点,本文不做赘述,希望能解决你的困惑,或者能更了解电影的背后含义,这就是我热爱电影的原因,这种部题材电影我给4星半,还有半颗星给影评人。
写的不够好,海涵,
死刑废止论:(1)死刑并不具有特殊的刑罚威吓效果。
(2)死刑本身并不完善。
其一:死刑的程度不可分,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其二,不符合伦理道德,即国家禁止公民杀人,而自己却在做着杀人的勾当; 其三,死刑所造成的死亡恐怖造成生命刑的双重报应,死刑判决后到死刑执行前,受刑人要在死亡的恐怖之下生活,极不人道; 其四,死刑不符合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死刑实质上是不教而诛。
[1] (3)保留和适用死刑,忽视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后果,人死不能复生,如果由于司法错误造成错杀,将无法纠正。
(4)死刑的残酷性,不符合刑罚人道主义的要求。
(5)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或社会无权剥夺其人民的生命。
(6)死刑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执行死刑的结果,使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而且将犯罪人处死后,有时国家还需要负担受刑人家属的社会救济工作。
三卷录像带,是电影的三个高潮。
第一卷录像带,在记者的心中为大卫的昭雪;第二卷的发现是“牛仔”有意为之,真相的冰山暂露一角,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死刑体制的有力一击;第三卷,是大卫赠与记者,以及观众的自由之钥。
没有第三卷,这仅是一桩暴露死刑处罚的冤案;第三卷的浮出水面,表面上的冤案,实则是对于死刑体制的抨击,对于那些将废除死刑作为毕生事业的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为事业的献身。
记者贝茜手拿第三卷录像带奔跑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她从一片墓地中穿过,白色的十字架墓碑插满目所能及之处。
在大卫被处决之时,它的寓意再明显不过。
所有被处决之人,就如大卫所述,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从未有人回来过。
所有的冤屈,所有的错误都已经无法挽回,随着那个生命的逝去变得毫无意义。
只不过多了一块冰冷的墓碑,受害者家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亦如死刑废止论的观点,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死刑不过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为了保持对它的公民的威慑力而采取的手段。
大卫曾在课堂上讲述拉康哲学:人的幻想要超出于现实,重点不是你所幻想的东西,而是幻想本身。
你设立一个超越现实的目标,你就会有欲望,欲望与疯狂的幻想相辅相成;但是当你得到它时,你再也无法幻想它。
一个心想事成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对大卫而言,他如果活着,就无法撼动这个体制;他如果死去,他将达到毕生渴望达到的目标,可是他再也无法看到。
回头看拉康的理论,两者存在有相似之处。
如果大卫活着,毕生致力于撼动死刑体制的目标达成,结果呢?
他一直在为此奋斗,现在目的达到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他知道自己的死即将带来的巨大影响,他是满怀希望与自豪地去迎接死亡,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必定达成的目标,这是人最为激动和骄傲的一段时间,像是颁奖典礼的前一刻,像是自己渴求已久的表彰念到自己名字的前一秒……
倘若死后的世界里人们保持着死前的状态,想必大卫和康斯坦丁是最幸福的人吧。
设身处地的想象他们的处境被告强奸,离了婚,老婆带走了孩子,丢了工作,处处被人唾弃,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只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身患绝症,每次斗争都收效甚微,当面临又一次失败,回想起自己即将死去还没有几次性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呢?
现在两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可以支持自己继续活下去了,除了那个一直追求又得不到的理想……为什么不呢?
好吧,我们来设一个局,做一个无罪又误判死刑的活生生的例子!
然后……………………就这样了。
我不觉得他们有多伟大,只是人生走到了那个位置,就让它最后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吧。
还没看到半截我都猜出怎么回事了啊凯特你的角色也忒笨了点吧。
反死刑人權鬥士意圖為無辜觀眾洗腦的苦逼語路,從現實到回憶之間的無厘頭旋轉過渡可以看出這是部三俗電影。累了,這種公知片別來荼毒天朝人民了。拍得不是一般的平庸,凱文叔受苦了。
虽然我不认同废死的理念,但是对于殉道者还是充满敬佩的,如果他们不是癌症患者、不是家庭破裂的无业游民就更好了。另外,你这样通过自我构陷的方式制造冤案,想以此证明死刑的不合理,从逻辑上就说不通,毕竟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不等于闹钟无用。州长在节目上也说了,州内131个死刑犯,你给我一个能证明清白的名字,我现在就推迟处决。你们不是很推崇程序正义吗,那程序上有问题就从去解决程序问题,在结果上动手脚算哪门子事儿。
一方面可以说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另一方面可以说是是以死去达到自己的最终的完胜目的,不惜丢掉自己性命为代价和搭上好友的生命,还令亲人心灵永远活在愧疚和责备中。这招太阴损,太狠毒了,小朋友们切勿模仿,以及敬请家长指引。
开头能猜到结局,如果说《沉默的真相》是为了公正司法,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赴死,那这部影片就是为了政治立场而戏弄社会。只有严重犯罪情节的罪犯才会被判死刑,同时死刑也越来越严格了,冤案很少。有些人说政府机器执行死刑是谋杀,那谁又来维护正义呢?难道让受害者家属同样把犯人杀了吗?法律是代表受害人维护正义的一道防线,如果不加严惩,大家为什么还要遵守法律?那样只会让犯罪率上升。死刑不可废。
4.25/5 Netflix下片前補看,亞倫帕克最後一部執導作品,議題性極重,廢死議題貫穿全片,提倡廢死的大學教授成了死刑犯,凱特溫絲蕾飾演的記者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找到真相。何謂理想的殉道者,本片就是理想的殉道者的崇高證明,也是對政治正確的美國一記反撲,前2幕較為平淡,第3幕開始峰迴路轉,以身試法,以信念與執著合作,試圖改變現有體制,奧斯卡不收能理解,因為太不政治正確了😂。史貝西演過好幾次死刑犯,總感覺這一部最能突顯他被爆出醜聞後灰頭土臉的神情,收尾其實不難猜,但是三人合力以身試法矇騙社會大眾,給予體制一陣打臉的操作,依舊很震撼。(想到嫌疑犯X的獻身,但這部跳脫兒女私情,理念更為崇高),亞倫帕克從這部之後就沒在拍電影實在太可惜了,喜歡他那套偶爾政治不正確的正確。
西方艺术的反讽。大卫通过死完成了他活着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业,一部表现废死运动的电影却恰恰讽刺了运动本身最非理性、非道德的悖谬。达斯汀的房间里贴满了有关死亡的照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越南僧人释广德自焚的照片——将生命权的捍卫发展到极端竟成为对死的追求,这无疑又是另一重反讽。(无论如何,凯文·史派西还是最卓越的男演员之一。
悬疑个鸡毛,原来是讨论废除死刑的啊,评分过高了,imdb评分7.5
答案很早就抛出来了,当凯特指向牛仔时,很多人想必早就了然于心,他们的意图和目的太过强烈和明确,不单单是真相中的真相揭露的过程,重点在于它的分量和力度,就像一颗冰冷的子弹穿透人心;一个将死之人,一个失去的人,为了最高理想“自杀”,沉重而悲壮。一失足成千古恨,看着片中一落千丈的斯派西,演技没得说,延伸到戏外,还是不胜唏嘘。敲击灵魂一般的配乐,他们的牺牲真的能拯救那些破碎绝望的家庭?死刑到底是在消除罪孽还是在制造更深的罪恶?当人生信仰可以凌驾于死亡之上,抑或活着的痛楚远超于对于死亡的恐惧时,Everything is possible 。
比较极端不现实的电影,单从观赏角度,电影既精彩又令人感慨,电影名很文艺,但不像其他一些文艺片令人昏昏欲睡
最近在一片烂片的海洋中沉浮,终于看到了一靠谱的片子,实在不容易!编剧牛逼,演员到位!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的政治意图 感觉像打着人性煽情的幌子宣传废死 即使废死组织的人再怎么为了理想而殉道 但始终无法掩盖几人“为了批驳制度而欺瞒”这种以错误的行为抵制所谓的错制度的荒谬性 这种本身就是不正当的 很难想象为啥导演要引起人们对废死团体的共情。。。你并不高尚 你只是玩弄制度的可怜人
大卫·戈尔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呈现出多重人格的角色。
完全是殉道者的故事。用迷案的方式揭示这个初衷。用悲剧的结尾震撼观影人的心灵。
“人的生命源于父母,别人无权剥夺!”说的真漂亮!法律无权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那杀人犯呢?他就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吗?
一部讨论是否应废除死刑的政治片,剧本身不错,演员也好,但不支持剧中逻辑和圣母观点。剧的主旨是想表达:因为看到的“证据”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应废除死刑。理由确实如此,但此两者不互为数学上的充要条件,前者不可直接推出后者。方法有问题,不应由结果背负。目前通过用“证据”来定罪的方式确实有缺陷,那就探讨其他的定罪方法,但应得到惩罚的人还得惩罚,包括对极恶之人“结束生命”的方式(一种观点是:是否应该判死刑,应该由被虐至死的受害者受到的伤害来决定,而不是所谓慈悲的外人)。此外,片中男女主本身的做法就是激进、狂热、不爱惜生命的。
三星半,一直很赞同“杀人偿命”的朴素观点的,即使废死派提出的无辜者的风险和资金浪费现象也很值得注意,但是片中人物对死刑者的无差别情感投入的倾向怪怪的,无辜的人在死亡,善良的人却在为刽子手而心痛流泪不懈奋斗,殉道者令人敬佩,可惜不知道到底值得与否
抓进去前的故事讲完就猜到结局了。远不如肖申克的救赎举的反例来的有说服力。救赎的幌子下就是为了通过悬念赚钱。细节还是同类型中佼佼者,思想性就算了
你自己都说了,难道要因噎废食?
压抑氛围渲染很棒,叙事也精彩。但这个片子含有相对偏激的政治主张,一味去输出政治思想,但却没有圆润该思想的合理性,没有羽化该思想的尖锐性,“废除死刑”的理由过多向“死刑可能伤及无辜”而靠拢,论点较少不足以落实论证,缺乏更多的客观角度,单以本片的表达方式来讲,这种理论更像是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