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了真正的爱情让人积极向上的,是她的美好。
让人心甘情愿的,是他的奋发。
那是人性光辉里最为闪耀的一个部分,坚守本心。
有些招数百试百灵,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是真实世界的真实法则,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所改变。
我相信人心本善,因为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自己所认为的利,和自己所认为的害。
而我所认为的善,是尽一切可能延续种族的一种表现。
印度宝莱坞三大汗之一的萨尔曼·汗,那也绝对是顶级的演员,之前《摔跤吧,爸爸》阿米尔·汗让自己爆增体重,又将自己练回一个肌肉男已经让人瞠目结舌,没有想到原来在阿米尔·汗之前,萨尔曼·汗已经这么做过了,印度的电影人真心值得人尊敬。
整个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甚至连每一个情节都完全按照观众的预期想法在进行着,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地方,与《摔跤吧,爸爸》相比又少了一些对于印度社会的深刻反思,这是在剧情上产生的硬伤,完全没有办法弥补。
甚至电影中的女主,从一开始对男主的极度厌恶,到后来男主一战成名之后的迷恋,我怎么看都觉着有些别扭,这似乎是另外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模式。
而造成双方最大的分歧是因为男主出国比赛,女主独自生孩子,因为特殊的熊猫血的缘故,造成孩子的死亡,这罪过就完全怪在男主的身上,好像也不能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吧?
剧本的打磨上存在的瑕疵,就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弥补,所幸这电影有萨尔曼·汗压阵,到还算得上是一部能够看一看的电影,至于说真的有多好,只能说,及格吧。
亚洲男人的通病就是从来没有意识到女性是弱势群体,女性在力量、体力上无法与男性抗衡,以及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情感丰富等都会导致脑力和智力的运行障碍,以至于无法在商场、职场、运动场等多个领域获取最大利益。
毫无疑问,世界还是那个男权的社会,游戏规则还是以男性的特征来制定。
可悲的是,女人们无法意识到这点。
更可悲的是她们爱着的男人们根本无从知晓这一点。
毕竟,一个男孩,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亚洲整个重男轻女文化下成为了焦点。
一个从小被环境被世界关注和爱的男人,确实无法了解那种从小被要求要关爱他人、善良付出的女性心理的。
《苏丹》与《摔跤吧!
爸爸》相比,在精神层次、格局视野、对人性深度思考方面都落了下层。
即使男主角如此的深爱着女主角,甚至个人成就的赢得都是为了女主角。
我本期待影片最后能够让男主意识到:女主本来也有的奥运金牌梦,却因一次意外怀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当女主在医院门口一边失落的望着手里的奥运参赛资格通知书,一边幸福地感受着男主要当爸爸的喜悦,最终决定为爱放弃理想。
而这一切,男主浑然感觉不到。。。
也许这一辈子他也不会感到这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女人们520收个鲜花红包都要感动喜悦一整天,而男人们却不会觉得女人生个孩子是为了家、为了爱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与牺牲,也许内心里的台词是:是个女人就应该生孩子啊……可是在古代,男人就是要养家啊,男人所有的钱财都应该用来养家啊,女人们为什么还要因为你发了个520的红包而幸福不已呢?
这是因为懂得感恩,女人懂得感恩身边每一个人哪怕给予的一点点小小的付出与帮助。
所以,在新时代的冲击下,当女性不需要依靠男性就可以养活自己的时候,女人们还会为了你们牺牲自己的人生去生孩子吗?
如果我是男人,我就会思考一句话:凭什么?
当然,现在还要无数女性还未觉醒,所以近代几十年应该可以说是男性过得最舒适的几十年,社会还是那个男权的社会,女性却分走了一半养家的重担。。。
但是,社会会进步,女性会觉醒,到那个时候,男性如若再不进化,恐怕就不只仅仅是农村低学历者找不到老婆的问题了,而是大部分亚洲男人都找不到老婆的问题再反观亚洲女性,很多女人结了婚之后会抱怨丈夫的冷落,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尊重。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不爱自己,就真的没有人会来爱你了。
女性应该学着像男性一样,做自己。
爱情理应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家庭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犹如一个工作、一个职务一般。
孩子更应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一个教会我们爱与付出的老师,却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
女性要学会成长,从这些旧有的、闭塞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尊重,想要的爱与关注。
Salman16年新片,开斋节上映狂揽票房,打破多项纪录,宝莱坞影评人评价很高,IMDb评分7.3,总体是个口碑算不错的片子。
尽管同类体育竞技题材的电影有太多而且套路基本固定了,而本片也没有特别大的突破,但是从质量上来讲也是非常不错的,不够惊艳但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故事是老套路了,同一般的体育竞技和英雄片差不多,主人公经历到巅峰到落寞到崛起的三次转折,感情饱满的故事会加入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调和搭配角色自身的自我战胜和斗争。
这一部里的感情转折很细腻也很令人信服,没有上进心的Sultan为了追求女孩Aarfa学习摔跤,被Aarfa的独立女性人格征服,也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个过程没有平铺直叙不劳而获,Sultan和Aarfa的感情过程也不似一般印度电影里的水到渠成而是一波三折。
从新手到巅峰Sultan经历了因狂妄和事业心过强的心路转折,因为没有很好的平衡事业和家庭,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和自我的埋没。
故事采用倒叙首先给我们展现的就是自我埋没中的Sultan。
崛起的过程Sultan的自我突破和挑战是循序渐进的,和Aarfa感情的修复也是相应渐强的,没有突兀的感动或复合,有很明显的挣扎在。
因此这部电影里的感情描写是个亮点,是可以区别于一般题材片的闪光之处。
换句话说,《Sultan》可以说是很好的平衡了体育精神和爱情故事。
全片最燃的段落应该是Sultan恢复训练那一段,转折快速而精巧,过渡自然不拖沓,Salman辛苦集中训练又加强了的肌肉给这一段增加了血脉喷张的效果。
几场自由摔跤的比赛很有看头,苏坦摔让人热血沸腾,Salman的电影里动作场面一向注重血性和型格,很有煽动性。
Salman年轻时候的电影双眼含情,近几年动作片拍多了野兽眼神演绎更多。
唯一的瑕疵是合理性:3个月训练成为地方摔跤冠军甚至代表出席奥运会;再次几个月的训练迅速恢复体能并转型为自由摔跤手;40岁高龄带着断了的肋骨战胜最终对手等等这些情节颇不现实也难以令人信服,不过既然也是演绎所以不去考虑现实只追求拼搏精神,也可以不计较太深。
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教练对Sultan说的那句“人们往往认为赢的才是英雄,其实输掉的那个才是真的英雄,因为只有ta更懂得胜利的意义。
”这算话不仅仅升华了体育精神,同时也点了感情线的题:失去了家庭的Sultan才更懂得家庭和爱的意义。
比“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这种常规的Slogan要更有意义。
除了感情主题和体育精神,这部电影一个突破的点在于对女性独立、新时代男女家庭、家庭事业平衡矛盾的话题的探讨。
印度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Aarfa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她对Sultan大男子主义的挑战都体现了新时代印度女性的一种崛起。
Aarfa对于事业的追求和在因为家庭对事业和梦想的牺牲,对比Sultan在事业和家庭总是0或1的选择,探讨的是事业家庭双压力增高的现代社会男女的选择的不同。
最后Aarfa回归事业Sultan回归家庭的大团圆结局则提出了没好的展望,家庭男女双方必须携手解决这些矛盾并且彼此尊重对方的梦想,work as a team才会happy ending。
就这一点而言,《Sultan》比一般单纯讲求体育拼搏精神和自我战胜的故事要更深沉。
扮演Aarfa的Anushka气质很好,坚强独立中带着女性柔情。
Salman依旧刚柔并济,比起沙鲁克汗和阿米尔汗他总是要被评价为没有演技,从获奖情况和大众口碑中的确另外两位更胜一筹,但是可以看到的是Salman一个递升的演绎状态,尤其是最近几部电影选择上也更多选择感情层次更深厚丰富的角色,可以让人看到逐渐成熟稳重的表演。
新片《Tubelight》看海报是动作片但是看最近流出的片场照似乎又是个文艺片,拭目以待。
歌舞已经很克制了,虽然歌很好听但是还是希望可以缩减再缩减,不希望印度电影彻底丢掉这个民族特色,但是少而精是最好。
其实这部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展露了印度人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对于“印度选手在擂台上战胜外国选手”这一点的直接描述。
很多人诟病印度电影大量歌舞和开挂动作场面这两点,甚至是取笑,但是这其实是印度人对于自身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的体现以及希望民族强大的美好愿望。
这和我们喜欢看踢碎“东亚病夫”匾额是异曲同工,我反倒觉得印度人那种朴素的单纯的自豪感直接可爱。
总觉得到45分钟左右的时候 电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情节吧大同小异 有舍弃才有得 全片叙述的没有任何跌宕起伏 一步步成长挫折跌倒再站起来 大概是大部分人闭上眼睛想一想也能想到的情节 其中最让我想不通的是 男主自尊心受挫 奋勇拼搏 最终取得邦冠军哪里 我想大概这种对于女主之于他的自尊心伤害也能让他无所顾忌和好 娶了她 也是让我无语之至的 我想没有什么伤害 大于自尊心伤害了吧 这是一种闭上眼睛都不能忘却的心理阴影 反正我是这样的 只能说 是一部让人看完没有任何心理波澜的电影了吧
团建看完电影,学姐问,你觉得帮助苏丹崛起的是谁?
女主?女主爸爸?他的小跟班,还是那个投资人,或者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无可否认,以上的人都帮了他太多,但是,我的脑子里出现的却是后来那个面冷心善的教练。
挖苦讽刺却全程陪同,冷言冷语却暗自担心。
他像极了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满嘴损你的话,却是那个最担心你的人。
他试图用他的冷言冷语逼你放弃去做高危险的事,但在你决不罢休时为你祈祷做你支柱。
这样的人,大概才是朋友最好的模样吧。
你要违抗规则,我为你分析利弊。
但若你执意要做和我价值观不符的事,我不支持,却一定陪伴在你左右,为你祈祷最好的结局。
在工作日里今日看完了这部3个小时的印度电影苏丹。
其实我觉得,叫做“摔跤”倒也可以啦。
还是让人感觉很印度。
很印度的片子。
大概是讲一个愣头青男人一见钟情摔跤手女孩阿尔法,为了她开始练习摔跤。
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法一开始并不会领情苏丹的追求,倒是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让她觉得不能接受这个男人。
她的梦想是获得摔跤世界冠军,他一开始的梦想是为了取得她的芳心。
他在摔跤上很有天赋和特长;爱的力量果然是伟大的,他也渐渐获得了成就。
在日益相处的磨合中,他们也渐渐碰撞出了爱的火苗。
在欧洲的比赛旅行,一个意外,她怀孕了,为此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奥运冠军梦,打算回归家庭,把梦想交给苏丹——“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那是你一生的梦想,就这样白费了。
”爸爸遗憾又生气地对女孩说,“他就是我的头奖”,阿尔法眼里闪着亮光回应倒。
婚后生活还是很美满。
苏丹的摔跤成绩也越来越出色。
在妻子临盆的那一天,他获得了冠军。
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看妻子和儿子,儿子却离去了。
因为血库的供应不足,此处有一个伏笔,苏丹也是稀有的血型。
孩子的逝去给夫妻俩的生活带来了隔阂和伤痛,他们意识到,似乎再也回不到从前。
对于感情、生活、比赛都失去了激情的苏丹。
这里是故事的因缘。
在此回到一开始的开头,生意人儿子想寻找苏丹重回赛场。
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苏丹决定开始新的训练。
也在最后的比赛中,赢回了妻子,赢回了尊严。
结局是美满的,一家三口,再次拥有了美丽女儿的摔跤手家庭。
——欧。
是这样的。
不是简洁整理下来发现还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故事,也有讲好。
最后那段表现苏丹想要回应起信心的回想,对手就是自己,两个苏丹。
把自己击倒就是胜利。
对于沙漏的刻画,我觉得真的很棒。
运动镜头,歌舞镜头,电影艺术都中规中矩地承上启下着。
觉得很保险。
近年来看了很多的印度电影,发现这真的是一个窗口,让我了解到南亚国家的世界。
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与思想。
发现,在印度地区女孩子的思想与地位开始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对于运动,对于手势的文化,我开始了解印度人民的表达方式。。。。。
(再续)
戈弓长2016年的印度电影《苏丹》近期登录国内院线,主演萨尔曼•汗是名列印度“三大汗”之一的宝莱坞巨星,此前因《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为中国观众熟知。
影片讲述了乡村汉子苏丹对摔跤教练的女儿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大城市归来的心上人成为摔跤手,一路从地方冠军成为奥运会金牌得主。
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傲慢自负,儿子夭折后妻子离开了他。
苏丹一度意志消沉,放弃了摔跤。
直到奥委会前主席之子要把国际综合格斗引入印度,邀请苏丹参赛。
事业爱情双失落的苏丹重回赛场,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影片是一部标准的宝莱坞“玛莎拉”(印地语中混合香料的意思)电影,这种影片穿插了“三段歌舞,六个插曲”,融合了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秀丽风光、异域风情、动作场面等多种元素。
印度观众只需花低廉的票价,就能观赏一出精彩丰富、人物靓丽、通俗易懂的大众娱乐片。
此外,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宗教和种姓等问题都是分裂社会的隐患。
宝莱坞影片一贯关注现实,其策略不是遮蔽和逃避问题,相反是暴露现实困境,再想象性地解决矛盾,达成圆满的社会共识。
制造休闲娱乐与调和社会矛盾并重,让观众获得内在和外在的双重满足,“寓教于乐”、“寓乐于梦”,这就是印度主流商业片的制胜法宝。
《苏丹》以主人公苏丹的名言“摔跤不是一项运动,它是关于内心的斗争”的句子开篇。
印度前奥委会主席之子想把国际格斗赛引入印度但是困难重重,印度人只热衷于传统板球,他想到了隐退多年的摔跤手苏丹。
“如果一个印度摔跤手在这个项目打败外国人,体育馆将座无虚席”。
在传统和现代之争这个大主题下,表达印度渴望改变陈旧和国际接轨,成为体育大国的信念。
影片表现了保守落后、男尊女卑,医疗条件匮乏的印度乡村。
主人公苏丹从一个大龄未婚、毫无理想的农村汉子成为摔跤手,收获爱情和事业,最终靠印度传统泥地摔跤的招式在国际大赛上赢得胜利,获得奖金给家乡建立了血库。
苏丹通过身体的对抗与内心的斗争,获得成长和成功的个人故事,同时解决了传统和现代的多种现实矛盾:父亲认可了儿子,富二代和农二代成为朋友,男性和女性互相理解,城市和乡村互通有无,国际化追求与民族自尊心同时得到满足。
影片最后荣归故里的苏丹和妻子有了女儿,年幼的女儿穿上摔跤服女承父业,电影定格于印度大地上三人紧紧相拥的美好画面。
这个结局让观众想到了《摔跤吧,爸爸》,事实上《苏丹》正拍摄于此片一年之前,印度影星阿米尔•汗称其对自己启发良多。
正是由阿米尔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去年五月在中国内地创造12.95亿的票房奇迹,点燃了印度电影热。
同样有摔跤元素的《苏丹》显然是借助这股余热,在中国回炉重映的。
在《摔跤吧,爸爸》之前,对我国观众而言,印度电影载歌载舞,乏味冗长。
《摔跤吧》则既有商业片的精彩,又有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的现实性,令国人既熟悉又惊喜。
包括传统社会的顽固观念,东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后发国家对于家国荣誉的重视,都让国人充分共鸣。
片中生动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真实的社会问题,让观众看到了日常的生活和身处的社会。
同时毫不沉闷说教,幽默有趣。
对体育比赛的呈现,制作技术不亚于好莱坞,令人惊呼印度电影已经达到这种水准。
影片将不同年龄、阶层、学历、趣味的中国观众统一到了一部电影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摔跤吧》的巨大成功令印度电影人信心爆发,但随后号称印度史上投资最大的《巴霍巴利王(下)》走俊男美女的古装史诗路线,高概念大制作却高开低走,不尽人意。
之后关注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反映子女教育问题的《起跑线》,女性话题的《神秘巨星》,表现公共建设和女性生存现状的《厕所英雄》等电影,虽然制作精良,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是口碑和票房没能延续《摔跤吧》的辉煌。
总体而言,印度电影热在逐渐冷却,这也说明我国观众在回归理性,能用更加公平的目光看待印度和印度电影。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首先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反映社会问题,具有现实力量。
其次在于影片国际化的改造——有意识删减歌舞、紧凑情节、缩减时长。
作为不是前作的前作,探讨传统与现代话题的《苏丹》又回到了旧式“玛莎拉”电影的风貌。
传统的优点还在,影片的成色十足、场面宏大、情感满溢,只会让人觉得过满而不会不足。
尤其是剧情完整圆满,铺垫和伏笔前后呼应,找不到漏洞。
印度演员矫健靓丽,演技诚恳精湛。
片中的印度运动员时刻把家乡和国家的荣誉挂在嘴边,在外国参赛时也坚持素食,最后在赛场上击败了英国选手,民族情结依旧。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情节冗长散漫,主题贪大求全。
女性权利、夫妻相处、传统积习、宗教习俗、体育精神、人生奋斗等等什么都有,力道发散使得结构松散,什么都没说透。
此外一言不合又唱又跳,主演身穿酷炫的服装上演MV令人出戏。
被门户高低阻挠的爱情,穷小子追求大城市女孩的故事老套模式化。
人物脸谱化,为了表现苏丹耿直而专一,片中安排几个艳丽女子过来求爱,而他不为所动,显得刻意。
最夸张失真的是苏丹自带主角光环,这位“邦的雄狮”训练六周就能获得邦冠军,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
之后又训练了六周,肋骨断裂上场,一招“印度背摔”无往不利,夺得国际综合格斗冠军。
这种脱离现实的“开挂”,实在无法令中国观众信服。
《苏丹》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对女性问题的表现上。
影片打着体育和爱情的标签,关注女性权利,实际上是一个男性英雄的成长故事。
苏丹从一个无所事事,胸无大志的村里汉,因为追求大城市回来的女子而学习摔跤,被对方看轻后奋发成为世界冠军。
妻子同样有着摔跤冠军梦,却因为怀孕而放弃了,成为丈夫的陪练。
苏丹成功后变得傲慢自大,受到伤害的妻子和他分居却没有改嫁,还在苏丹受伤后回来照看他。
苏丹从满脑子大男子主义的粗俗村汉,变成熟勇敢,心中有社会利益和家国荣誉,尊重女性的新好男人。
苏丹的妻子貌似一位重视自身权利,有着新思想,敢想敢做的新女性,其实依旧是遵循传统道德的美丽陪衬,她的作用不过是通过牺牲、承担、鼓励和激将,帮助男性获得外在和内在的成长,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赢得人生成功。
由萨尔曼•汗饰演的苏丹,肌肉纠结、力大无穷,舞技和身手俱佳,彰显的依旧是男性巨星的宝刀未老。
《摔跤吧,爸爸》中与萨尔曼同龄的阿米尔则收敛起自身的巨星光芒,甘当年轻女演员的绿叶。
本片中女摔跤手的形象,和原先印度片中女性只是爱情戏份中“善良又性感”的花瓶相比,已经是突破。
但是不少女性观众却看出了其中的毛病,影片与其说是高扬女性权利,不如说还是“听爸爸的话”, 要想摆脱男权社会给女性规定的命运,必须倚靠父权对女性的规范和引导。
女儿的“梦想”是父亲强加的,又捆绑上了家国荣誉。
女儿被迫成了一个无性别无欲望的假小子,顺从和依赖父亲,不是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到了《神秘巨星》,女性权利的表达进步到了“唱出女性自己的声音”。
女性自身的追求和成长,女性的情感和心理,母女关系被放在绝对中心。
女孩追逐歌唱梦想,小男友以仰慕的眼光看待女孩,帮助她实现。
片中的老姑婆、母亲和女孩,代表了三代印度女性的形象。
她们从绝对依附男性,毫无自我的“认命”,到反抗男权,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展现了女教师、女律师等知识女性作为社会榜样,她们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有和男性分庭抗礼的地位。
在《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之后再来看《苏丹》,最大的意义或许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电影短短几年内的成长。
发文汇报
这部印度电影同样是讲摔跤的,很容易和《摔跤吧爸爸》去比。
从格局来说,本片是不如后者的。
本片非常套路的讲了一个人的故事,从出名到膨胀,再到找回自己。
虽然说很套路,但不得不说,印度电影在对观众情绪的把控很到位。
能很好的把控你的情绪,让你哭就哭。
萨尔曼汗饰演的男主苏丹,从没摔过跤,为了追求心仪的女孩,去找女孩的爸爸去学摔跤。
但女孩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由强烈目标感的人,而且最少也要是一个区摔跤冠军。
于是苏丹拼命练习,最终赢得女神芳心。
但随着苏丹不断地赢得胜利,苏丹膨胀了,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第一。
苏丹确实也是世界第一,拿到了奥运会冠军,但是却忽略家庭。
在苏丹拿世界冠军的比赛上,老婆在生产,而且孩子因为血型遗传了自己稀有血型,导致孩子在需要输血时找不到血型而死亡。
为此老婆怨恨苏丹,两个人分开了。
后来苏丹因为孩子血型的事,想建造一个血库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也为社会做点事。
但找不到资金,刚好有人来找苏丹打MM。
其实电影我比较欣赏的地方是整个创作的团队的用心,包括非常生活化的取景,演员不顾一切的表演。
但是电影不好的地方就是主题方面,从赞美目标感,到后面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感觉有点突然。
另外就是歌舞的场面也很突然,没有那么自然——《苏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看名字和海报根本没往「萨尔曼 汗」身上想,否则估计早看了,必定「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给我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刚开场那一段「苏丹」骑车小摩托走在乡间小路非常舒服的音乐与视觉,很简单,但很舒适;一个演员是否揣测了角色,是否认真对待了,看两部片子你就能从他的眼神和一举一动中察觉出来;你不认真或者肤浅理解角色,结果,哼哼;前大半部分感觉很多点都欠点火候,这是我在其他印度影片中没有感受到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些许不到位的感觉;人生两次从零开始的决心并顺利实施,只能说不是常人的人生;苏丹开始参加格斗大赛算是回归了印度影片的正轨,苏丹的必杀技向印度传统跤法的致敬让我想起了「传奇的诞生」里的贝利对“任加”踢法的致敬,在这点上值得尊敬;谁都能想到最后的结果,但你还会为之雀跃,某些点还是会一瞬动容;确实比不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因为故事结构太多的体育题材影片运用过了,在这些影片中肯定难以与「洛基」、「摔跤手」或者「百万宝贝」抗衡,但是已经足够完整;不难看出印度最近些年对女性位置的逆袭工作,无论从该片还是「摔跤吧爸爸」,还是「厕所英雄」、「嗝嗝老师」、「炙热」均能感受印度的细微变化;但是确实需要正面面对的还是,印度的现实社会和电影中的最少有三十年以上的差,保佑印度能加快脚步;
老掉牙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吧…不说了,我去找我的牙了…——20190928〈回家〉
看到女主在餐廳大罵蘇丹就結束,可以給4星
摔跤转搏击,如果多点动作戏就好了,唱歌环节过多硬生生拖成了三个小时
就是喜欢印度片,印度主角光环照耀摔跤届,化妆太懒了,时间跨度2.30年,没一点变化。。
没上映之前吹得那么好 可惜了 可能在印度很吃香 在中国水土不服了 1、我不会为了一部电影去了解印度 2、讲爱情没有泰坦尼克号那么深刻 冲突也不够敲击内心,励志又没有摔跤吧爸爸那么奋发人心,或许太摇摆了没那么纯粹就感觉很差3、总体感觉太拖了还插入那么多的歌舞实在惹人厌烦
敢情是披着摔跤外衣的爱情片啊,狗粮喂的我不要不要的。虽然最后perfect ending,但整体故事乏善可陈,并无能打动人心的共鸣。影片中还吐槽别的都是假英雄,苏丹才是真英雄,可是苏丹的主角光环才是真狗血啊。个人觉得,最后结尾的决赛要是输了比赛,赢了掌声也许人物会更丰满,更有烟火味些。
特别正常套路的电影,剧情表演戏剧冲突都没什么好说的,正常水平。粗犷豪迈纯雄性的阳刚气质+天然土肥圆的荧幕形象是我国荧幕比较稀缺的,所以这种片容易爆口碑,同类型的雄性感力量感爆棚的是《战狼2》,所以吧,不用盲目创新剑走偏锋,把该做的做到位就足够吸引人去影院了。我们现在荧幕里的雄性大部分都太不雄性了,要么矫揉卖俏要么阴鸷狠毒,特别缺乏纯阳之力。配乐有点儿败笔,就那个愁绪缭绕的吉他,老用,前几次还凑合后面它一出来就破坏情绪。
三汗之中唯独对这个汗无感。。看过的他的作品不多,但总能看到其他电影的痕迹。。都有点扯。。所以投入不进去。。这部总会想到洛奇。。而且更尴尬的是,还没出影厅,就有麻麻开始跟小朋友讲亲情友情爱情。我:???
萨尔曼虽然在印度如日中天,但在中国市场跟阿米尔还是有点距离。或许因为他的表现手法没有阿米尔那么激进的缘故,在本土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对印度的社会问题和痛点也有提及和表现,但阿米尔更加犀利和直白。全篇来说不错的励志片,但是印度惯用的开挂模式还是有的,因此只能给予3星了
这片要是国产电影,估计会被骂的狗血淋头吧!这几年印度电影在中国确实口碑跟票房都不错,但一定不包括这部《苏丹》。看似热血励志的体育竞技,实则全靠意淫,所有的剧情推进都可以用一句“他是男主角他想怎样就怎样”来解决。女主角的思路我实在没想通,第一次世锦赛苏丹执意要去参赛,导致她失去了儿子,俩人之间感情出现无法弥合的裂痕。她说觉得苏丹为了追求梦想而丢了她。。可是最后拳击决赛,苏丹命都可能丢掉的情况下,老婆竟然在旁边鼓励他去全力以赴心中的梦。。当时我就目瞪口呆了。电影里所有的逆转都理所当然,管你杀人王还是金腰带,在苏丹面前都只能跪着叫爸爸。因为他是男主角,肋骨断了,口吐鲜血,只要bgm一响,瞬间一个满血复活。不用看,但凡这部电影里出现冠军字眼,一定是属于苏丹的。这不是热血,是狗血!!
狗血、人设分裂,但是劝人向善。女主角那种要不得
直男癌晚期
这部再加上《厕所英雄》和《起跑线》,发现最近引进的几部印度电影在角色设置上很有共同点:女主角往往都是英语流利、受过高等教育、观念比较现代化欧美化、甚至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而男主角一般都出身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崇尚民族传统,且总能通过一些土办法和市井智慧取得成功。男主角对女主角永远是一见钟情,而女主角一开始都看不上男主角,但最后总会被其坚持打动。两人在一起后,虽说男主角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为女主角做出改变,接受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但结局嘛……多半都是女主角回归家庭,站在男主角身后默默支持他的了。这样的搭配比起说是“爱情故事”,好像还更接近于某种“文化拟人”啊……
三星半,结尾的翻盘不太可信,整部片子还是比较套路的作品,好在画面细节做的到位,51岁的萨尔曼依然雄壮矫健,厉害呢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电影,不够专业化而专注于表现情感,导致剧情太拖延、男女主的感情路线套路化、个人主义太强等印度电影的通病被放大了,没有了信服力,和同类题材的摔跤爸爸有很大的差距。(片中数次响起男主名字为台词的音乐的时候都略尴尬)
原来印度人这么喜欢拍摔跤题材的电影。就像美国人这么爱拍僵尸片,而国人这么爱拍武侠片。照理来说,体育题材电影最大的难点就是拍出悬念。因为主角光环太强,胜利必将属于主角。而本片中,对主角人格的多重塑造很成功。也就是说,主角性格中存在缺点、有不完美。因此很难得的把比赛的胜负拍出了悬念。
导演差劲的不得了,镜头全都是电视剧一样的简单的正反打,凡是人物全都是近景中景,机位都不带换的,问题是还不合理跳轴。剪辑也毫无逻辑,转场愣转,上下不接,配音也尬的不行,情节推动全靠台词讲出来,观众又不瞎。特效更不用说了,也就八毛。配乐是从库里找的没版权的配乐吗
男性荷尔蒙喷涌而出,男主宠妻狂魔属性也非常适合女性朋友带上男性友人去观摩学习。力量与柔情的组合恰到好处,运动的活力与生活的波澜互补处理娴熟,2016年印度票房冠军实至名归。但是影厅里的印度人时不时发出的欢呼声是什么鬼?!中国这种冠军题材应该说是数不胜数,期待国产早日也有这么成熟运动励志片。
它的成功与我们的《叶问2》是一样道理。结构也令人想起武侠片。两段式:归隐、出山。它的剧作问题不少,尤其是归隐段落,几乎每场戏都很生硬。自苏丹拿起故乡的泥土,影片才开始变得有些生动。苏丹开始失败、开始低头,这时观众就容易产生共情。情感描写有些乏力,夫妻产生间隙的原因也略牵强,MV式煽情也很笨拙。后面具有情绪引导功能的动作设计还可以,没扯后腿。和《摔跤吧!爸爸》一对比,就能发现阿米尔·汗的改良有多好了。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