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并不是因为突然之间爱国情绪洋溢,而是一直对张纯如的传奇人生感兴趣。
作为一位美籍华人,张纯如在美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但30岁那年一切都在悄悄的改变。
那年,她踏上了找寻父母记忆中苦难南京的旅程,耗尽心血,多方探寻,终出《南京大屠杀》.但解开历史真相的她却把自己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右翼残余势力的恐吓、朋友的不解、不知名的骚扰……历史的真相已把她的平静天堂打碎,而现实的残忍还给予她一个人间地狱!
终于,高贵的头颅在她36岁那年无力的垂下,36年的旅程在自杀的枪声中消逝了脚印…… 碰巧,昨晚中央六台播放的《五月八月》讲的正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对姐妹――五月(十岁)、八月(约死四岁)的悲惨遭遇。
战火燎原,家里到了断粮的地步,教书的文弱爸爸在家人的担忧中踏上买粮的道路。
太阳下山了,灯火亮起来了。
爸爸还没回来家里。
失踪了一天的小狗――-阿宝的吠叫声突然出现在门外。
妈妈推开门,看见的却是一截陌生而又熟悉的手…… 妹妹八月发烧了,妈妈和五月冒险出去买药,却在回家的途中被日本鬼子发现。
鬼子搜寻的脚步声渐行渐近,妈妈把药塞给五月,叮嘱一番,毅然跑向小巷的另一头引开鬼子。
寂寞的夜空中,鬼子魔鬼般的笑声与五月边跑边哭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 在海边,姐姐五月在给妹妹八月洗澡,蓦然抬头,五月发现妈妈的尸体在八月背后慢慢的漂移过来。
也许发现姐姐异样的眼神,妹妹想回过头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姐姐连忙一手把妹妹的头扳过来,另一只手轻轻地推开尸体,然后继续给妹妹洗澡…… 面对平静的长江水,一群孩子大声喊叫“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妈妈,我想你!
”“爸爸!
”……泪水肆意流淌。
听别人说,日本鬼子在南京城里到处杀人,还用汽油烧他们,其中就有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身体烧成了灰,被风吹上了天空,变成了云,化作雨落在长江水面。
看着长江水,就像看着爸爸、妈妈…… 电影在五月挥动的手中结束,瘦小的手在灰沉沉的天空中定格,或许是导演也不知道该给这些孩子安排怎样的结局。
毕竟,战争还在继续,屠杀还在上演,而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在泪水还可以流淌的时候匆匆拉上结束的帷幕。
五月的云,漂荡在空中,终于化作八月的雨,尽情地洒落在伤痕累累的大地上。
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是在大二的时候,每年的九一八,抗日情绪一夜骤然上涨,与之前的平静的反差,让人觉得九一八昨个儿刚发生一样,各大影院都是免费开放,一遍一遍的播放着此类的影片,那些宣称标语一夜之间贴满街头巷尾......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悲愤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冒出来,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五月八月真心流泪,这个影片通过两个孩子来看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南京,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对于五月八月她们,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是黑白色的,黑色阴暗白色恐怖,战争让她们打小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人生的残酷,勇敢的活下去。
母亲在每次看到残暴的情形,都是先搂住孩子,遮挡着孩子的眼睛,不让他们看到这个残暴的现实。
同样,姐姐在看到河面上漂来的尸体时,强装着镇定,挡住妹妹的视线,推开尸体。
也许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她们能做的是,不要再增加她们亲人的恐怖和伤痛了。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这样的大制作比起来不是很出名,但是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战争片。
我喜欢这样的角度,这样的方式。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社会学家,只是普通人。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战争带来的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死了多少人,怎么死的,而是我失去了最亲的人。
对于稚嫩的孩童,爸爸是她的天,妈妈是她的地。
而侵略夺走了她的父母的时候,她的天地也就失去了,无依无靠,无法生活。
在孩子的世界里,她还无法理解太多,不知道什么是侵略,什么是耻辱,她只有一个强烈的简单而痛苦的想法——我想要妈妈!
我想,如果为了让后来人记住历史,不一定要多血腥,不一定要多残酷,但凡抓住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就会让人牢记。
其实还是两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大部分情节快记不起了,但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们在长江边大声哭喊,妈妈,我爱你!
那个时候,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我爱你,祖国,我爱你。
看到孩子们无助地哭泣,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的,都会痛恨那段回忆的。
这是一个多婉转的解释啊,父母们已经被烧化成灰尘了,形成了烟云,然后又变成了雨水,落在长江里。
孩子们还太小,还不到该接受屠戮事实的年纪,所以,就有人这样告诉孩子们。
当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到滚滚长江的时候,他们也就相当于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长江不逝,民族不衰,我们即便历尽百般磨难,都会生生不息。
泪水连在眼眶里打转的犹豫都没有就义无返顾地冲垮了我的防洪工程的经验,在我的历史记录中实在是少。
当我蜷缩在影院的椅子上为《五月八月》动容的时候,我想说:叶童,你赢了,你是第一个让我的眼泪挥洒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人。
《五月八月》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前后为背景,讲述了居住在南京中的一对小姐妹五月、八月经历的一段闻者心酸、见者泪洒的悲惨命运。
自从日本侵略者从屋顶上射击南京老百姓的第一枪开始,她们身边的亲人就一个一个地离去。
先是当教员的父亲,接着,便是奶奶……妈妈,最后连舅舅也被炸死了——她们成了真正的孤儿。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成功的。
而叶童所塑造的这个母亲的形象更是以其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们挑剔的眼睛。
且不说她是表达了多少种内涵,我这里要说的是,坚强,当她的母性在挥发到极至时所萌发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坚强。
当某一天你打开门,发现和你说好要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丈夫以一种横尸的姿态来迎接你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反应?
尖叫?
痛哭?
还是即刻晕掉?
想不到的是叶童的反应,竟是一个转身,把尾随而来的女儿抱在怀里,不让她看到如此惨痛的画面,而任由自己泪流满面。
晚上她坐在床头,轻轻拍打着八月的背,口中若有若无地哼着童谣。
眼神空洞而骇人。
当镜头渐渐淡出的时候,她哀怨的眼神即刻间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而自己心中碉堡所掩饰的脆弱霎时无所遁形,眼泪无声地倾泻出来。
我感受到一种坚强,在她温声细语的歌谣与轻柔的动作中,以一种从未见过的柔弱姿态,润物细无声地征服了我。
伤痛难过到了极点似乎就异常能接受更加悲惨的命运。
我难以想象当她初历丧夫之痛后又惨遭日兵蹂躏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荒凉。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都不自禁地用拳头堵住就要失声痛哭的嘴,何况是她这个亲身遭遇的柔弱女子?
当她被日兵泄欲后弃之于地时,她的心中该是一种怎样撕心裂肺的痛楚?
继她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自己!
若是他人,必定是了无生念,自我了结。
但是她没有。
她用尚存的一丝力气架上竹梯,登上一双女儿藏身的阁楼,然后才晕倒在竹梯旁。
她是忍着不死啊!
我相信,作为一个女人,她早已在心中自杀了好几百次、好几万次。
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尚且偷生,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
当她忍着不死地用尽余力地架上竹梯、当她忍着不死地用沾满自己的血的双手攀登上竹梯的时候,一种坚强,又以一种与她的柔弱相映成彰的倔强姿态,剑一般地刺痛了我的心。
生存现在对于她来讲或许已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词汇,可是灾难却不因她已承受的多少来斟酌是否要不要再给你插上一刀,它依然笑着以鬼子为载体,向她袭来。
她摸着八月,突然发现她的女儿烧得厉害。
她连忙摇醒五月,交代她好好照顾妹妹,千万别出来,然后就出来寻找医药。
可是五月跟了出来。
讨了药后,母女两相依着回去—— 可是巷口出现了几个凌乱的身影。
隐隐地还看得见刺刀反射过来的光——鬼子!
她们急忙闪进一条小巷。
急促的脚步声噼里啪啦地跑过;但是,他们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他们似乎意识到他们要追的人其实不在前面,而是躲在他们附近或者是身后的某个黑暗的角落。
他们开始慢慢往后回移…… 脚步声越来越近。
她说跑,快跑,用头也不回的速度。
可是五月的双手紧紧拽着母亲的衣服,呜咽着“不,不……。
”猛然间母亲给了她一巴掌,她“嗷”了一声,然后就愣住了。
她也愣住了;但又随即轻俯下身,双手托着女儿的脸,手指摩挲着她刚才打上去的地方,急促地说:“五月,乖,听着,这药一定要放在开水中才能给八月喝,一定要给八月喝……一定要好好照顾妹妹,你是姐姐……等鬼子来追我的时候,你就赶快跑!
……快跑!
” 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她再也不犹豫了,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脚步声也跟着上去了。
五月从小巷里溜出来,往相反的方向跑去。
身后传来了鬼子邪恶的笑声,还似乎听得见母亲的撕嚎。
她只是不住地跑,跑,跑。
她想起母亲之前莫名其妙的举动,想起母亲半哄半骗地让她们尽可能地练习跑步,想起她和八月跑得气喘乎乎时母亲还在一旁不停地说,快,快,再快一点,不要停……画面就一幅一幅地在眼前闪现——而她 终于明白,终于明白!
她的泪水就洒在身后跑过的路上。
心里的海潮愈加汹涌澎湃了。
浪潮拍打着心中那块滴岩形成的硬礁;我没想到,用冷漠浇注而成的禁锢,在这部影片中,慢慢被海水溶化。
眼睛就涌出海水的滋味。
我以为这礁石,可以替我抵挡住心中的潮灾,别让它喷涌出来,在见到了某些能让它激动的事的时候。
现在看来,真是极其愚蠢的一件事;当硬礁被腐蚀掉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因积累过久而愈加来势汹汹的泪潮。
五月被路边突出的竹竿绊倒在地。
她看到母亲的血洒在白色的布上,而母亲的头已经被挤到了布外。
她听见母亲竭尽全力地喊:快跑—— 我感觉到心的一部分被一只手紧紧攥着,然后猛得一抽—— 接着就猛烈地抽泣起来。
一直无法自已。
爱是一种极感性的东西,让人愉悦,让人轻松快乐。
在观看着这部影片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却从来没有像这样由里到外地震撼过——爱可以是柔弱轻拂的,也可以是悲壮撼人的。
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爱也可以坚强,并且与坚强同在。
当你对爱渴望,对爱追求,对爱的结晶给予呵护,那么,爱就是支配你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这种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她动荡不定的生涯中;她凭着这股爱,义无返顾地随着它而爱,强烈而悲壮地随着它而爱,由爱而萌生出坚强,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开满了无坚不摧的布阿衣夏木古丽的爱的彼岸!
某个夏日闲暇中在电影频道中看完这部电影,感叹这片子真的不错。
这部没有大场面,仅以两个小女孩的角度描述被侵略中的国家,普通人民的凄惨,以及希望。
小女孩五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在,一个爱护自己的奶奶,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妹妹八月,一只可爱的宠物狗狗。
家里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父母都是知书识礼,起码生活无忧。
可惜战争的到来粉碎了这一切,美好温暖的生活被粉碎了。
父亲首当其冲出事了,妈妈坚强的支撑起家庭,做好所有能做的准备。
但是战争的残酷仍然无情的碾压过来,被迫送走狗狗,奶奶被杀了,母亲被侮辱了。
接着为了要为生病中的八月求药,母亲也下落不明,凶多吉少了。
突逢巨变,家里只剩下两姐妹相依为命。
接着就是两姐妹一路找亲人一路挣扎求生的过程。
个人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个人不太喜欢两姐妹到了舅舅家之后的剧情。
果然,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战争来临前,一家人去河边放走小狗,八月哭得稀里哇啦。
是啊,连一只小狗都保护不了,真是伤感。
但更令人伤感的是,连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都保证不了了。
二是 五月帮八月在河里洗澡,河边飘来了一具尸体,五月面无表情,用脚踢开了,在八月天真的询问中,若无其事的说,没事。
战争的残酷已经让这个孩子成长了。
那个见到自己父亲的断手,震惊的孩子已经离开了当然在现实情况下,两个小孩子能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的,但为了艺术性无可厚非。
加上国际红十字的客串,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两位小演员演得真好,五月的崛起坚毅,八月的调皮与天真,都演绎出来了。
这部片子确实值得一看
昨晚在央视6套看了这部片子!
很感动!
片中好几个镜头都很震憾心灵!
看完之后对日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再次惊怒!
抵日情绪更强烈!
《五月八月》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初中的时候老师们为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现在想来老师们的教育素质实在是差得很,因为这样的电影含有太多暴力血腥和性的场面,而我们那时候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
老师们在煽动了大家的民族仇恨的同时,其实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暴力的潜意识甚至犯罪欲望。
·在给《五月八月》做标记的时候,写完上面这段话,立刻觉得很有道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波兰人、犹太人是如何给未成年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呢?
(求知情者解答)《辛德勒的名单》是最好的反法西斯主义类型的电影,它没有用《五月八月》或者《金陵十三钗》那样露骨直白的画面,却传达出了最强烈的反战思想,它让人更能够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通过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来体现)的存在于尊严。
《五月八月》主角是两个幼女,但视角却是第三者的,画面很多血腥之处;《金陵十三钗》的叙述改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于是导演对她看到的少许部分进行了幻化处理(如纸厂爆炸后漫天飞扬的彩纸,以及那个彩色的玻璃窗),但视角并不是这个未成年女学生一个人的,还有那位洋教父的视角,他的视角更为血腥与暴力直接。
《南京!
南京!
》更不用说,慰安妇姐姐直接成了主角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有电影分级,应作为R级投入院线。
可惜,不知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广电总局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文意识,甚至足够的智商,我们的电影不允许分级制的存在。
于是广大的青少年就在这些饱含性与暴力的电影中,一次次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附】西方国家反法西斯反二战题材的电影: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无耻混蛋》等等。
另外,由于英法美是二战的战胜国,所以其关于二战的电影基本属于战争片类型,而非纯粹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剧情片。
如果加上战争类型电影,就更多了,不过其中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这样的还算反思战争,而像《风语者》这样的电影则纯粹是战争动作片,没有思想深度。
这部片子是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吧,一般这种电影看过都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唯独这一部让我记住了,长长久久,以致于到了大三,提起抗日题材的电影,首先想起来的还会是这部《五月八月》。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无数个孩子走向河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被鬼子杀了,尸体化成了灰,被风吹到天上,变成云,又变成雨,最后又会下到河里去。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眼泪跟开了水龙头似的,哗哗哗哗流个不停。
还有里面的一些动人的细节,许多年没看过,但依旧记得非常清楚。
有一个场景是一只狗叼来一个东西,镜头拉近才知道那是两姐妹父亲的断手,相当震撼,而叶童饰演的母亲蒙住嘴强忍悲伤的样子,也真的非常非常催泪。
另外就是两姐妹流落到一个河边,妹妹身上长了毒疮,姐姐帮她洗,洗着洗着突然有一具血肉模糊的浮尸飘了过来,姐姐为了不让妹妹吓着,用脚把那具浮尸踹着荡远,相当有感染力的情节。
再来就是,两姐妹去一个亲戚那里投靠,结果被各种嫌弃,日子过得比流浪时好不了多少。
在那里,她们遇到一个独自生活的男孩,她们很好奇那个男孩为什么每顿饭都把米做成锅巴,男孩说,这样可以吃得更久些。
很感人的电影,经年难忘。
五月是春天到达夏天的过渡。
八月是夏天到达冬天的过渡。
五月和八月是一对姐妹。
她们生活的季节满是战火。
这部片子被禁,原因是有一段字幕与历史不符。
许多人认为这部片子很糟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耻辱。
耻辱,对于中国妇女被日本人强奸?!
多好笑的原因。
当时日本人的恶行是无人不知的,那样的烧杀掠抢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不那么光鲜的一点。
可是谁都应该去面对历史。
无论在历史中我们扮演的是罪人或是受害者。
如果没有这样一部电影来揭露这样的历史,那从此以后,谁还能记得同胞曾受到的苦难,谁还能珍惜如今的安宁呢?
五月八月。
这不是戏说。
她们的童年,被埋在厚厚的芦苇下。
战争把多少孩子的童年埋在废墟下。
不只是芦苇吧,还有尸体。
童年没有甜蜜的味道,而是火药刺激着嗅觉。
他们不能分清季节了。
五月还是八月。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五月带着八月去洗澡。
八月问五月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八月说你听话,妈妈就回来了。
五月用水擦洗八月的脸,忽然一具男尸从远处迎着五月漂来,五月愣住了,她盯着那具裹着水草的尸体不能回过神。
八月看着五月,问,姐姐你在看什么,五月撩起水拍在八月的脸上让她不能睁开眼,用手推走尸体说,没什么。
五月很冷静,害怕却不惊慌。
她的童年异常坚韧。
或者说五月没有童年,她直接越过童年成为了战争的承担者。
同样没有童年的还有一个男孩,男孩大五月三岁。
他的画他的语言还有他的责任心是一些成年人无法触及到的。
那张坚强并着仇恨的脸是谁给的,还能有谁呢。
是战争。
五月八月这部电影已经修改了它的错误。
它的角度让人看到战争,看到了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错误。
只是不知道这个错误什么时候才会被承认。
五月八月。
你们的季节,应该是12月。
应该看到飞雪的季节,却只看见了飞血。
五月还是八月,谁能分得清。
此星只为影片题材,如今我们的青年只知道评论这个国家有多少缺点哪些弊端,大加赞赏国外有多好,想着出国赶紧离开这个国家,那你永远都只是个“逃兵“,享受他人成果的”寄生虫“,为什么你从来没想过你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改变他的不足呢?
也许你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还有我,还有大家,改变需要带动,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我们也该像八月五月一样相互照顾学会生存,不是出国逃离。
对于那些只知道评判这个国家有多不好的青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们都有责任为这个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只是批评改变不了什么,躲避也只是懦夫的所谓!
成人角度强加的儿童片
初中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印象中比较感慨万千,看完心情很沉重
终于找到了 这么少人标记的嘛 童年时看深感震撼彻骨寒冷
小男孩儿很有爱
当年感动了一把
南京大屠杀
小时候看哭得我肠子都直了!!原来导演是我很喜欢的香港编剧杜国威啊!!
叶童和五月八月演得都挺好~
透过两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战争对普通人正常生活的破坏,人如草芥,儒雅的父亲,知性的母亲,都撕成碎片。母亲的牺牲。最后小孩子们在芦苇江边,前途未卜,又不失去希望。
小演员们挺好的!没有大场面的战争屠杀,从两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南京大屠杀,角度挺好的!
娃挺萌的
故事、演技,大问题。
一直记得叶童被日本人拉走时的情景。
国产片的通病 拍摄的好假 不过2个小主角演的还算不错但就论坛上某人的推荐,我觉得还是过头了点
俩小孩的演技还可以
小学学校组织去看 真·童年阴影
狗日的日本鬼子
抱了一堆爆米花去的电影院,后来¥&*#%...汗一个先...
叶童姐姐很好。不过最后场戏找来一堆小孩子来哭长江……有点过了吧
后半段情感过于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