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些短评才发现只能350个字,我重新写一下吧。
我觉得如果是没有养过宠物的人(尤其是养过小乌龟的),很难体会到导演想表达的内容。
我感觉导演是把人和我们宠物的视角做了个反转。
这个房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布置的鱼缸,我们给缸装上射灯,布置绿植(尤其是塑料的),底沙,植物,躲避屋。
这跟电影里的太阳,完全一个模子的云,不知什么成分的土壤,销毁又能复原的房子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刚放进缸的宠物不停的想越狱,撞缸,撕咬植物,我感觉这根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处境很相似。
每天给宠物清理垃圾,喂食……我们喂的宠物饲料是不是就是影片中没有味道的食物呢,小乌龟或者是小鱼刨底沙像不像片中的男主呢,直到刨到了最底,发现了尸体,这也许就是我们当初养过的宠物死掉后,我们把它埋了,然后又买了新的宠物而且养在了同样的环境里。
被它们打翻的躲避屋弄坏的植物我们又把它摆正,像不像片中会复原的场景呢?
而我们人类作为个观察者,就是片中的孩子,我们经常会观察宠物在干什么,怎么吃东西的,怎么睡觉的,甚至怎么繁殖的。
我们人类会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跟他们互动,比如逗狗的,逗鸟的相信都有体会吧,而我们看的书籍文字,我们爱看的电视,动物们一样是不理解的,不知道我们再看什么,这何尝不像片中的主人公们看待孩子的这个情节。
当我们养的鱼死了,是不是也是像那个孩子一样的麻木,把它丢掉了,或者埋在了上一任宠物一起。
相信养过宠物的,用我这个视角看这个片子,就会有新的体验吧。
《Vivarium》(生态箱)(以下为剧情描述 可以跳过直接到分界线)这部片的剧情和内容架构方面很简单,从头到尾97分钟分钟的电影里出现的演员两只手也数的过来,其中大多出现的时间不过几秒钟。
真正有镜头演员不过也就四个。
简单的来说剧情讲的是一对年轻情侣Gemma(伊莫珍·波茨)和Tom(杰西·艾森伯格)想通过房产中介买一套房子居住下来。
随后他们被被中介带到了一个叫Yonder的社区,这里的房子每套都一模一样。
在参观完房子以后却发现经纪人不见踪影。
他们试图开车离开这个社区,但是在开了一天之后他们发现无论怎样开他们总是会兜兜转转回到那套房子。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逃出这里失败之后,Tom试着烧掉这座房子。
没想到醒来以后到了一个补给箱,里面装着的是一个婴儿,同时房子也恢复得完好无损…
箱子上面还留着字条
好在来补给箱会定时出现,里面装着日常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
为了生存,他们只好一边养着孩子,一边等待着别人来救他们。
转眼间98天过去,这个在这个超自然的环境里孩子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并且这个孩子不像人类,更像是动物一样模仿Tom和Gemma的行为。
在饿了之后会发出像鸟一样尖锐的叫声。
———————————————————基本的故事线就是这样,影片遵循的是惊悚和怪诞的风格,虽然在片首黑色幽默有所展现,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更令人遗憾的是,整部电影的情节略显拖沓,导演作为《黑镜》的剪辑师似乎对这类风格的影片的把控力还欠佳,更像是把一集《黑镜》长短的影片扩充成一部电影。
虽然在其中铺垫了相当多的细节,但是对这些细节的解释并没有在后续的影片中体现。
表现在我个人在观影时前半部分给我的观感是极好的,无论是从情节推动,情感表达还是观赏性来看并不逊色。
但在后半段电影里也没有对埋下的伏笔有所交代,直到电影结束,我都忍不住问一句:就这?
不过就是把电影开头鸠占鹊巢的故事映射到人类身上。
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衍生,对现实题材的内涵几乎是微乎其微。
无论是育儿教育、婚姻观念还是情侣间相处的内核,几乎都是浅尝辄止。
说到这里,就要必须了解一下电影的影射——大杜鹃。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为中小型鸟类,也叫布谷鸟。
大杜鹃是“巢寄生”鸟类。
巢寄生指的是鸟类自己不筑巢,把卵产在其他种类鸟类的巢中,由宿主代替孵化育雏的繁殖方式。
现今一万多种鸟类中,有一百多种具有巢寄生的行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杜鹃。
大杜鹃在巢寄生前,会先叼走一颗宿主的卵。
接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产下自己的卵,放入宿主的鸟巢中由宿主代为抚养。
产卵成功后,由于大杜鹃卵中的胚胎已经部分发育,所以通常它们的雏鸟会率先出壳。
出壳后,大杜鹃雏鸟会把宿主的蛋“拱出”巢外;如果宿主的雏鸟已经破壳,大杜鹃雏鸟也会毫不客气地将其他雏鸟一个个“拱出”。
亲鸟开始浑然不知,花费大量时间喂养着别人家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离开。
尽管从整体来看乏善可陈,但这部电影在视觉语言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首先,导演用了大量的左右对称构图来表达一种秩序与规则的同时,也很好的渲染了本片怪诞的风格。
同时导演也对视角的切换游刃有余。
在他们开车试图逃出这个地方的时候,上帝视角和视角恰到时机的转换,给我们制造了一种似乎马上就能逃离却又束手无策的困境。
其次,导演通过镜头内容的改变很好地描述了Gemma和Tom两人关系的变化。
在电影前半段,情侣两人亲密值在顶峰的时候,导演将两人安排成几乎总是同时出镜,很少由单人镜头的出现。
两人似乎被画面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但自从Tom开始挖坑想要逃离这里以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弱化,双人镜头几乎消失了。
即使有也不是像电影前半段那般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取而代之的是单人镜头和不对称构图。
不光可以从中品味出两人关系的疏远,同时也体现了强弱势的依附关系。
这又是生态中的常态,Tom代表虚弱的雄性,Gemma则代表坚强的雌性。
当雄性不再能照顾自己以后,雌性会去寻找更能照顾的雄性。
Gemma第一次真正平等地对待这个超自然的雄性孩子,年轻的雄性同样也给她带来了慰藉。
根据自然法则,Tom用尽一切精力挖的坑也不过就像开篇时他给幼鸟挖的坑一样,成为了弱者的坟墓。
而他也被更强壮的雄性(已经成年的孩子)所埋葬。
而这样的关系,没有从演员的对白中体现,而是从在构图上给予观众心理暗示。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视觉传达中所感受到如此丰富的内容,就像我上文所说的可惜的是导演却没有对整个故事进行更宏观地阐述,只是将故事框定在鸠占鹊巢之中。
全靠大胆的画面、新颖的题材和演员的演技撑起了整段冗长的情节。
这一点十分遗憾,如果能再此基础上将生态关系中的生态链关系、雌性雄性的内核放大,整部电影的内涵又截然不同了。
不知不觉写了将近两千字了,对于这样一部讲述超自然的电影没有以上的梳理是很难评价和理解这部电影的。
总结来说,个人认为惊悚性没有那么突出,荒诞感也没有坚持下去。
不过就美术方面来说,整部片的画面色彩极其简洁大方,以象征着生命的绿色作为主色调。
马格利特风的画面十分吸引眼球,从这方面来说也是值得一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同时欢迎交流讨论个人公众号 praywhatwillbewillbe(图片来自豆瓣 百度 侵删)
整体剧情线,不拖沓,还是不错的,开局的鬼打墙,绿屋迷宫,后来的纸箱婴儿。
主线是讲诉了一对新婚夫妻,被外星人诱骗到绿屋迷宫里抚养外星小孩的故事。
隐喻了美国工薪阶层被房贷和家庭吞噬的悲剧人生。
捡来的孩子,养不熟,而且还很吵,所以不如丁克一生,追求高质量生活。
想养孩子就得买房,买房就得还房贷,房贷一还,一辈子过去了。
男主挖洞不带口罩,PM2.5 吸入过量,慢性中毒而死(隐射现实世界中的工人阶级的职业病,尘肺)。
女主全职妈妈,一晃眼,时间都去哪了?
白驹过隙,时间杀猪,老头子走了,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女主成为了空巢老人,绝望主妇,郁郁而终。
最终不变的,是房子,继续吞噬下一代美国待产夫妇。
客观的说,房贷是美国工薪阶层劳动积极性的主要来源,是美帝的经济支柱。
但对于不爱劳动的人来说,房贷也成了一种压迫,一种强迫工薪阶层劳动的政治手段。
全片画面质感还是不错的,房子内部装修是精致的简约风。
———————————————————————————————————————— 关于男女主如何能走出一个双活结局?
首先,前院的草皮很特别,遇火会烧出一个圆,因为当妈的吸烟少,所以这个特性一般只有男人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陷阱,男主最后挖到了前一任房主的裹尸袋,就没再挖了,但是已经迟了。
挖洞不带口罩,PM 2.5入肺,尘肺病发作,后期必死。
当然不挖也逃不出去。
开局男女主已经尝试逃脱,但是发现一直在贪吃蛇鬼打墙。
外星人虽然每天投喂食物,但是都是趁男女主不注意的时候投喂。
那么只能尝试让外星小孩带他们出去。
从结局看,外星小男孩长大之后,是可以离开迷宫的。
但是也许他必须送走男女主之后才会离开。
女主进入彩色空间暗示,不同的男女主人公,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有醉生梦死做爱流,男主浴缸割腕自杀流,女主崩溃痛哭流。
看了很多网友的影评,各种神评论,神映射,有牵扯到人文的,有牵扯到社会,考虑的良久决定写下这篇。
其实影片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通过镜头运用的隐喻,直白的叙述一个有些让人细思极恐的故事而已。
首先这部影片片名叫做生态箱,什么是生态箱,以人类的文化来说,生态箱是人为制造的封闭的生态环境,提供研究和观察的设备。
影片的开头是特写杜鹃鸟的成长过程,稍微懂一些生物学的网友都会知道,杜鹃鸟自己是不抚养幼鸟的,而是把蛋生在其他的鸟窝里,杜鹃鸟的幼鸟破蛋而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其他的幼鸟和还没有孵化的鸟蛋挤出窝外,而被占巢的鸟仍然会一心一意的喂养杜鹃鸟,直到杜鹃鸟幼鸟体形大于了成鸟,也依然会喂养。
甚至会因为杜鹃鸟食量太大而造成喂养鸟食物不足而饿死。
(科普完毕,下面继续电影)。
值得注意的第二个画面就是,小女孩看着两只幼鸟的尸体时,女主说:“这就是自然规律,仅是有的时候看起来很可怕”。
就是说这个自然生态中的很普通的一环而已。
而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电影画面,就是男女主角一起出现在画面里给两只鸟办葬礼,正映射了男女主角正是这自然生态的牺牲品,只是这次人类不再是在生态链的顶端。
而男女主角正像这两只鸟一样会被高等生物心不在焉的埋葬。
值得注意的第三个画面是男女主角从房子里出来,想开车离开小区(生态箱),影片中用的是垂直俯视角跟踪或者叫做上帝视角的方式。
(试想一下你在观察蚂蚁之家的时候,盯着一只蚂蚁看的时候,是不是不自觉的就会用这种视角观察)。
说明他们已经是生态箱中被观察的生物了。
同时平铺的画面和在被路牙线条的框定的路内行进就如同蚂蚁一样,也隐喻了他们是在被更高维的生物观察。
电影后来也有不少镜头隐喻这个生态箱是在更高维的空间。
然后就是平铺叙事,男女主本能的养了孩子,孩子异常快速的成长。
到孩子长大成人便抛弃养父母不让其进入房子,都呼应了影片开头杜鹃鸟的成长。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故事叙述的故事应该是,有一种类人的高维生物,他们的生态方式是类似于杜鹃鸟的,不自己抚养幼兽,而是通过软逼迫的方式让人类来进行抚养(后来男孩拿回来的书里特写的书页镜头也有这样的隐喻)。
而这种类人生物所建造的生态箱也不是只有这一个。
只是在高维形态下的三维展现只有这一个。
(影片后来女主追这种生物进入到高维空间,看到其他的夫妇即隐喻了其实使用很多这样的生态箱存在)而影片所带来的震撼只是以当局者的方式展现了生态中残酷的一面,而这次人类不再是生态链的顶端。
只是生态链的一环。
而电影的最后则是在告诉观众,人类并不是主角,生态循环仍在继续。
一个物种的繁衍必然要压缩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
最近随便看了几个片子,《生态箱》《环形无语》结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陷入莫比乌斯怪圈,看的我是一头雾水。
先分享一个看了1h40min没看出子午卯酉的一个片。
《生态箱》一对年轻的情侣,园丁Tom,幼师Gemma,一个种树一个育人。
生计所迫,他们打算去看一处便宜的房产为日后结婚用。
于是二人来到售楼处,在奇葩经理Martin的引领下,他们驱车来到了Yonder社区,然鹅,看房期间经理却凭空消失,随即察觉异样的他们准备离开,却在汽油用光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无奈之下暂住9号房,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竭力试图逃离这个社区,但依然未果,直到收到一个任务箱,表明养大箱中婴儿便可离开,于是不得不开始了漫漫带娃路。
带娃过程中却发现此娃儿实非凡胎,行为诡谲,天赋“异禀”。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Tom和Gemma也油尽灯枯,试图寻找出路的他们,越是靠近真相,越是不明真相。
全片节奏很稳,┗|`O′|┛ 嗷(我的意思是说叙事不急不慢,包您看得云山雾罩) 刷了仅有的几篇豆瓣影评,对于此片还是不明就里,剧中有很多伏笔依然没得到解释,于是阿占找到了美国电影网Collider对片子导演Lorcan Finnegan的采访,读了之后豁然开朗,这里搬运来给各位老爷指点迷津。
(原文为英文版,以下为个人翻译) 题外话先说在这里,看完这篇采访,您将不再纠结于剧中种种匪夷所思,如果不是导演自述,我们根本不会知道整个影片只是导演本身,噢不,导演伙同编剧,他们俩人单方面对喜鹊这一物种的公报私仇罢了。
下面上货!
记者:首先,能请您简述下关于本次故事的构思来源吗?
Finnegan: 我们08年的时候拍了一个短片《狐狸》,通过那次拍摄,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可以在新影片《生态箱》中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狐狸》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鬼宅,就是08年经济萧条时,爱尔兰涌现的那种空置房。
经济萧条前,爱尔兰经济正处于凯尔特之虎时期,引发了大规模的建筑热潮。
简而言之,就是有对夫妇被困在这种废弃住房中,鬼宅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后来这名年轻女子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成功逃离鬼宅。
很大程度上这更像一个超自然的故事,有点像爱尔兰民俗。
在拍摄期间,我们走访了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我们去体验这种又大又空的废弃住房,感受身处其中的玄妙,这让我们联想到社会契约,一个一个的社区把我们和自然分隔开来,舍弃了人类真正的群居生活,这使很多人感到孤独,仿佛被现实世界束缚,在社会之中挣扎,所有的这些我们当时只在短片中略有涉及,所以这次想从哲学角度,通过科幻而非超自然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那时,我们有很多想法,我们就在想:如果某一栋住房会像量子陷阱一样周而复始怎么办?
现如今的年轻人都害怕些什么?
他们是害怕有巨大翅膀的怪物还是害怕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生活?
害怕某些错误的选择会使其失去希望与梦想?
亦或是害怕受骗而身陷囹圄?
所以我们就创造了一个与故事有关的怪物,它可以代表消费者资本主义和所有的那些东西。
那时,Garrett(编剧)和我正在看一个有关欧洲杜鹃生命周期的纪录片,它给了我们灵感创造出这种寄生状态,也就是最终影片里所呈现的房产经纪人这个反派角色或者说是这种反派物种。
奇葩房产中介记者:现在我们来聊聊细节方面。
是谁特意创造了Yonder这个社区?
Finnegan: 就是这些怪物他们自己。
他们可以提供人们想要的东西。
很明显,人们想住好房子,可以远离喧嚣,还有足够大的花园,宽敞的房间等等。
但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人类,不懂人类的情感需求,艺术需求这些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所以他们只能提供那些看起来似乎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很像个超市,但实质上毫无意义。
在Yonder里,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每间房都一模一样,颜色古怪,草坪也全是假的。
Yonder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人”造的,本质上是缺乏人性的。
当然,我也很希望观众对此能有不同的解释,你知道,有些人总是奇思妙想(哈哈哈哈……) 以我个人之见,他们与人类是共生关系,就像布谷鸟和芦苇莺一样。
从世界伊始,这些怪物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也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人类,并逐渐演化至今。
对此,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这方面和外星人的材料,我觉得对于外星人的定义,要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才算是外星人。
不是所有的外星人都来自外太空。
Yonder本身的含义就有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意味记者:因为剧中小男孩模仿那个他所见到的陌生人的样子时做出的诡异举动,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外星人,所以是什么赋予你们灵感创造了一个那种样子的“人”呢?
看他的腮?
脖子?
Finnegan: 他们能发出这种类似喜鹊的叫声。
那纪录片对我们的影响贯穿了影片始终。
(哈哈哈哈…)当我们提到布谷鸟的时候,会想到他们与其他鸟类分享食物,而提到喜鹊,这些黑白相间的鸟实在是令人烦得很,他们发出可怖的叫声,尤其是一大群一起叫的时候。
听起来叽叽喳喳,好斗又恼人。
这也是片中这些怪物交流的方式,通过喉咙发出类似喜鹊鸣叫的怪声,而且他们也成群结队,数量惊人,可能有数千只那么多也可能更多(哈哈哈哈哈…) 总之是有很多,同时他们也可以操纵时间,就像爱尔兰民间故事中的精灵那样。
在我们的第一部电影《无以名状》中,涉及到人们在林中迷路的现象。
时间是可以被扭曲的,所以他们可以操纵时间和空间,就像物理学中的弦论。
不同的现实会发出不同的频率,但他们叠加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令你迷失其中的缘由,就像是让你不停的在一处绕圈。
记者:Yonder实际是在哪里呢?
千篇一律的小屋Finnegan: Garrett和我认为Yonder和真菌的形成类似。
它们可以从类似纤维的物质中产生,最终变成人们想要的那种样子。
这存在着一些类似孢囊的世界,比如说在地球表面附着着这样的孢囊,孢囊里面如同平行世界一般。
如果你进入其中,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来,因为你一旦进入这里,之前世界的规则将不再适用。
记者:所以当Gemma爬进人行道下面,是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吗?
人类真的会有这么扭曲的跪姿吗?
Finnegan:是的,但她本来是进不去那里的,就像身体里进入异物,身体的本能反应是排出这些异物。
她本不能进入其他的那些房间,虽然她努力挤进去了,但又被挤出来了。
所以说,当然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哈,这些房子看起来都是空的,其实大部分都住了人。
社区中的这些人都分属不同的平行世界,他们无法与他人交谈,倍感孤独,因为他们的世界一层层叠加,所以彼此看不到对方。
记者:在Gemma挤进不同的平行世界中,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您为什么想到要这么设计呢?
一定晃瞎您的钛合金x眼👀Finnegan: 起初只是为了区分每一层,后来是因为他们所居住的这栋房整体都是偏绿色的布景,我想换成红色来刺激一下观众的感官。
事实上,如果你看绿色很长时间的话,这种颜色理论上可以减轻心理焦虑,尤其是当这种颜色突然消失时,就会产生很强的“毒性”。
同样,绿色也会使你的双眼重新适应视野里长期没有太多红色物质的画面。
所以当Gemma进入红色系的房间,下一间的绿色就会产生反噬作用。
记者:Tom是怎么病的?
R.I.PFinnegan: 我觉得任何人生活在那种环境下都会生病。
那里没有真正的太阳,天空是假的,云是假的,食物也是假的。
他一直在挖那些奇怪的土,在挖出的洞里呼吸,睡觉。
那里并非自然界,一切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
这里面蕴含着我们一开始就有的想法,创造出这个世界同时也是表达我们的一种担忧-人类一直在向自然索取,大面积的砍伐森林,食用动物,我们想,如果有一天什么都不剩了会发生什么?
在那样的世界中我们还能否幸存?
记者:我还想问男孩在电视里看的是啥?
他又从那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分形图Finnegan: 电视里面是在教育他,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哈哈哈哈…),同时也告诉他如何进出空间。
电视上的是扩散反应图,其实就是分形图,使叠加的房子看起来一模一样。
因为开发商利用分形图,使实际上只有一丁点的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有着无数房子的大社区,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电视要传达的内容,同时也暴露了“怪物小孩”喜鹊一般的本性。
他的衣着是黑白相间的,电视图案也是黑白相间的,“他”不具备人类的情感,所以他认为一切也都是非黑即白的。
至于那本书,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是属于更高级的层面。
同样的,在现实世界中,家长们只知道孩子们一整天都在看电视,上网,但是并不懂他们在看什么,更像是孩子世界中的“外星人”。
我认为这种和影片中所描述的别无二致。
记者:9这个数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9号房Finnegan: 关于9,确实有些有趣的含义。
(哈哈哈哈…)有那种说法称9个月就可以孕育一个小孩之类的。
9这个数字也总是和那些超自然事件相关,然鹅编剧Garrett已经记不清当时为啥要用9了,我记得我们当时讨论过,不过现在我也想不起来了,就很迷。
(我觉得你俩才是真迷。。。
)但9这个数字对我来说一直是很玄奥的,想象你现在要写一个9,本来是要画个圈,结果却成了个环。
记者:这些经营Yonder的生物,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吗?
Finnegan: 和我们一样,都是为了生存。
他们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统治世界是不能够的,只是如果他们能成功,就能像人类那样进化,得到良好的自然选择。
以上完。
我能说我译这一篇稿从白天译到了黑夜吗?
小问号,你是否有很多朋友???
通过导演的解释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他所想要表达的,也越发不明白从看片到码稿用了一天时间的我,为毛要看这种无厘头导演导的无厘头片子,目前正在深深的自责中,但本着我写了你就要看的原则,阿占还是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剧情很迷,导演更迷的片子,《生态箱》送给你们。
我们下期见如果喜欢,记得添加卫星号🛰️:占愚
这部电影其实如果当作人文向去审视其实非但本末倒置也Low了不少。
当然,本片存在关于两性、生命、家庭形态的探讨意味,但显然这些不过都是辅佐其科幻结构的添加剂。
本片逻辑上的处理算最大亮点,从两人最初走出房子还嬉嬉笑笑(虽然奇怪但还没必要神经兮兮)、发现女主一直开不出去的男主主动要求换位(人性原始的傲慢和自大)、爬上房顶(借助工具突破人之渺小),一直行走(求生本能),以太阳位置为参考(动用生活常识),更极端的烧掉房子(那我还能怎么样?
),这些渐进式的行为非常符合如果是你你所会想到的事,所以在代入感上导演确实花了不少心思。
接下来就影片的表现已经非常明确,形似却无味的草莓,比云更像云的云,明显存在的多元空间控制,孩子生长速度告诉你它绝不是人类,数个土壤特写镜头关联男主的身体病症,孩子不知道从哪带来怪异文字内容包含对人类研究的书,藏在背后像呱呱呱的异形生物,反复对男女主提及“家”这个词的当下性,基本就是一个外星人试图伪装和渗入人类社会的初体计划,鉴于影片本身并没有更多展开则无法判断这个区域是地球还是早已位于外太空,所以你不知道外星人衰老过快是没法在人类能居住环境下存活很久还是其寿命本身不高,亦或者本身孩子就是杂交的物种,也不知道人类会死过快是没法在外星人同时能居住环境下存活很久还是挖了那些有毒的土,总之,它们认为完整的父母体系形式更有助于产生靠向心智“健全”的“孩子”,选择更优秀的“成熟体”继续派往人类社会面对面接触人类来骗至这个生态箱。
另外比如小男孩的蜜汁尖叫、迷幻循环画面这种,就像90年代的《异形基地》同款尖叫,典型“怪诞”艺术处理而已不用过分理解,看有的人说烦我觉得还挺爽的。。
反正越歇斯底里越诡异嘛,还有其实我挺喜欢最后大孩子挨打后掀开地皮这个桥段,不但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能凭空消失,也用狗急跳墙使用时空缝隙的情节表现了这个地方的运行方式,很聪明。
最后,很不错的科幻片,但也没那么好看,新鲜感是有的大家看过算过。
最后的最后,I'M NOT YOUR FKING MOTHER!!!
开头女主遇到一个朋友,让她快点看房,说房价在涨,学校见面不聊孩子,只聊房子,看出房子在她们成人世界里的首位。
然后死了两只小鸟,女主说是巢穴被占,寓意房子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终事后房子也是其他人的,后来他们不情愿但还是去参观了郊区的房子,如果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又怎么会考虑郊区的房子,有钱人不会跟着去看也就不会被困,而男女主最终被困房子,中介又不知所踪,又何尝不像现在的房奴,不管他们怎么逃避,都躲不过房子。
房子给他们的巨大压力还在困扰着男女主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打算要孩子,可此时突然给了他们一个孩子,还说养大他就能自由,这当然是大多数父母一厢情愿的最初看法,从男女主第一次看到婴儿的温柔眼神,到孩子逐渐长大后男女主不耐烦的眼神,虽然是夸张手法,但却像极了普通家庭。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像一部复印机,男女主干什么,孩子耳听目染跟着学,而孩子看的电视和书籍,对男女主来说如同天书,这寓意着代沟。
还有男主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挖出了一具尸体,可能是之前房子的上任主人,也跟片头男主埋的那两只小鸟相呼应,男女主不是第一个为房为儿死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每日的机械工作最终挖的也是埋葬他们自己的坑。
最后女主发现类似多维度的场景,其实在说还有许许多多为房为孩子而深陷日复一日机械工作的家庭,最终父母没有因为孩子长大而自由,反而劳累到死,孩子像毫无感情的机器埋葬了父母,可能是从小也没有得到男女主的爱,父母的死,在孩子眼里理所应当。
孩子走出家园,为了工作的机械笑容,而在工作中又继续影响其他未来家庭。
当然这只是纯粹为我个人解读,比较自我主观性,影片导演的表达方式比较枯燥难懂。
看完了生态箱其实电影一开始那几分钟鸠占鹊巢的故事就把整个电影讲完了吧如果有点疑惑又自我解释的话是这样吧:外星人房屋中介(姑且说是外星人吧真不知道是啥玩意儿也没解释蛤蟆精好像也行)是在中年的时候遇到这对夫妇,夫妇住没多久就养了孩子,孩子长到青年来代替老年房屋中介的位置成为下一个房屋中介,接着下一对房屋中介就遇到了下一对夫妇来看房,那他这时候是青年,那如何控制时间呢,控制在上一任房屋中介临死前来接替呢?
毕竟是直接把尸体都卷起直接传送走了吼。
那如果此时又有下一对夫妇呢?
那她们养的孩子又去哪接替?
所以脑补一下背后大概是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种房屋中介所遍布全世界,然后每一个房屋中介掌控多个维度的封闭世界,每介绍一对夫妇去的是不一样的封闭世界,但房屋中介可以自由穿梭于这多个维度之间。
嗯然后每对夫妇养的孩子要是长到青年了就有安排去快死的房屋中介那接替,这样就掌握得了时间了,但很神奇的是他们居然会在夫妇死当天准备裹尸袋,嗯,诡异吼。
虽然是惊悚片,但除了孩子少年时那烧开水般的叫声辣耳机和后面蛤蟆精原型暴露的时候有点恶心外其实也是很普通的那种惊悚套路啦。
稍微有点无聊这片子,因为就是如上鸠占鹊巢的故事嘛。
电影最后也没有给个什么庞大的设定,青年房屋中介还是去的一开始那个房屋中介所,所以就有一种似乎只有这一个轮回的样子,虽然之前女主穿越的时候也展示了确实不是只有一个,因为另外的孩子好像明显长得不一样。
那么要是最后再给出个什么多个中介所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展示的话惊悚感就增加了不少吧,就是细思极恐有种其实是在慢慢养殖,先从房屋中介做起,然后不知不觉在人类社会其他群体扩张,就有外星人入侵地球内味了(虽然也有点俗,但这样就不会只局限于这一个简单故事)所以这片对于惊悚kong来说还是少了点内味哈。
人性的懦弱,母爱的泛滥,男主象征对生活的抗争,而女主象征着妥协。。。
男人女人对婚姻截然不同的态度,阉割版本其实更符合这个主题,而不是"鸠占鹊巢"。
那些高维视角根本没必要展现,怪胎是不是外星生物也不重要,女主最后也没有步男主后尘,或许阉割版本就是隐喻"好死不如赖活着"。。。。。。。。。
女主在小外星人幼年时,已经亲眼看到它不是人类,却没有和她未婚夫一起处理掉这个非人幼崽,反而还继续照顾。
这种不和人类站一队的行为属实是无法理解………不过音乐和画面确实都挺棒的,很多迷团,结尾的展开也恰到好处,不俗套。
剧情稍微有些拖沓,但是感谢导演,看这个女主角治好了我的低血压。
生态箱 (2019)6.32019 / 爱尔兰 比利时 丹麦 / 科幻 悬疑 恐怖 / 罗根·费纳根 / 伊莫琴·普茨 丹妮尔·瑞恩
创意十足的小绿房子鬼打墙,美术很棒,是那种荒诞幽默又呆板压抑的美。作为惊悚片来看节奏和氛围都不错,但全片一直强调的“鸠占鹊巢”有名无实,表现不足,很多东西都很浅显甚至没有交代,能看出创作者野心很大,不甘平庸,挖了坑却又编不下去了
10分钟短片拉成长片了
卷毛的颜值没有拯救这部电影,布谷鸟借巢成长的故事的真人版,但脑洞不够大,科幻感和题材有点浪费,内容也不够,短片体量拉到长片的感觉,立意也有点单薄,导演还需要磨练。
观感一般差。开头前半个小时挺有趣,但一直到最后一场追杀戏之间都无聊冗长的不行。看似在婚育下有更深入的想法,但又没见清楚,就显得肤浅了不少。最多一个小时足矣。反而对背后的世界观设定更有兴趣。
2019戛纳影评人周入围。很《黑镜》,年度恐婚恐育影片,消费主义背景下“只想要个家”的中青年恐惧具象化。但电视剧集式的中短片体量内容拍成长片属实有点勉强,本来就很简单的符号(私人生活的失去,家庭角色的承担,无限循环,自掘坟墓)拖长后失去力度与回味,主角的困境无需变成观众的困境。美学来源:勒内马格里特的 L'Empire des lumières;其他灵感来源:托德海因斯《安然无恙》,敕使河原宏《砂之女》,杰夫墨菲《寂静的地球》
3.5
1.喜欢这种“阴阳怪气”即使它不新鲜,能把我从世俗中拔出站在高维去看这生态箱的设定,此外很多隐喻和台词也挺有意思,适用面极广,比如Raise the child and be released,比如I‘ve never had a dream.比如Because that’s nature.That’s just the way things are.比如If they don’t want it to die, they’ll come for it. It’s up to them. 比如What lovely sky we have.Prefect, sickening, little clouds.2.很喜欢这部的摄制,每一帧构图都赏心悦目精致到细节,而怪诞部分确实像玛格丽特的风格。
这算是反婚反育的广告片?
卷毛你缺钱吗?
隐喻房子是永远走不出的囚笼、父母养大子女以为自由了其实生命也走向终结、年轻一辈在职场上取代老员工的现实,繁衍和生命是一场周而复始的循环
懵逼状
这是讲了什么?
我不喜欢给这部影片打一分两分的人类,这部电影太酷了,最爱的科幻惊悚没有之一,有生机的诡异着,像鱼鳔一样呼吸着,概念玩的还蛮好的,看完致郁了好久...
真的是电影版inside no.9
有的人在三十岁就死了 此后每一天都是在重复
可以拍的更好,活着的过程
不要看,没有剧情只有creepy,san值狂掉,奇幻电影节见了都摇头(这小城真的不是在讽刺柯布西耶么
房奴大战开发商(黑中介)。参考影片《心愿房间》
拍成30分钟短片会比较好。90分钟片长除了女主的软弱和愚蠢,人物塑造毫无建树。救命!为什么要把女老师设计得那么蠢啊,天天和孩子一起的人,看不出来那是怪物不是孩子吗,宁可站怪物,也不站同为人类的男友。猕猴桃也是绝了。是适合拍成短片,但没让你剪掉十几分钟。
5.5分吧,不及格。浪费概念,短片硬撑长,还有不能把人真当成鸟儿写啊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