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用来塑造男人的,它将情愿或者不情愿的男孩变成男人。
战争的光荣属于男人中的佼佼者,我们通常称他们英雄。
如果这个概念太大,那么我愿意叫他们勇士。
如果可以没有政治,如果可以没有主义,如果可以没有阵营,甚至,如果可以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我无法预知战争是否存在。
如果可以一战,那么为了兄弟而战,同时,战争也成就了兄弟。
把目光从战火硝烟中移开。
这也是生活的部分,无论这部分有多惊心动魄;那么,既然是生活,这就不是男人的专利。
让我们关注硝烟彼岸的女人们,那焦急等待中的担惊受怕的心灵里无尽的关切;以及远方的男人,那生死未卜的间歇中满是美好的眷恋。
或许我也可以走上战场,因为政治、主义,亦或是因为民族与国家,或者为了我的兄弟们;但是,即便最终成了一个持死亡宿命论的勇士,心里永远还有这样的爱情。
我爱你,如此。
一部历尽千帆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带领我们身临了战争、学习了战争,也凝望了战争、反思了战争。
影片集中呈现了美越两军在德浪河谷交战的惨烈场景,但也不仅限于此,同时呈现了美军奔赴战场前后的各种细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美军家庭情况,善后工作等,更多通过战争背后的东西来审视战争,与前线的交战相互呼应。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绞肉机器属性,更看到了其中交织的人情冷暖。
不仅看到了前方的需要,更看到了后方的关切。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被习惯性差评的米军中,看到了他们的纪律性,战友情,真实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军人家庭的相互协力和取暖。
这些或许都出乎我们传统的认知,而我想说的是,灾难中孕育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符合事物发展的态势,而无需刻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未雨绸缪,而是自以为是了。
战争就是战争,有其不可抗拒的政治属性;但,战争也不是战争,它只是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抛开它的政治属性,我们再来看战争,它的面貌会更加清晰。
中校哈尔穆尔给阵亡军人家属芭芭拉,带去了战死越南军人的笔记,让她聆听到了来自敌人的声音。
战争是分胜负的,但伤害却是彼此的。
站在这个层面的反思,振聋发聩,超越疆域的界限。
人类要时时看清战争的真实面目,愿世界永远和平。
附:观影零碎笔记为什么选上我们因为你们长的奇丑但装备精良打仗就是打仗,命令就是命令米国人把什么东西都搞得很酷向米军学打仗家属委员会我如何做好父亲和军人当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悄然告别,战争对每个家庭的伤害都是相同的我们今晚赶不到第一天战死,第二天通知家属今天每个人都要战斗,记者尿浇枪管淡定哥断箭炸自己人,惨烈,看哭我在打仗,不能回自贡,我绝不抛弃我的弟兄。
拒绝胜利采访我永远不能原谅我自己告诉美国人这些弟兄做了什么,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的出租车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彼此而战越南战死军人的遗留笔记。
哈尔穆尔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至少具备以下三个因素:对战争的警醒、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意识形态对错的描述!
这部电影的镜头焦距点更对准了第二条: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关于越南的三场战争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戏剧性的三场战争我们都参加了,前两场帮助越南打击法国和美国,而第三场我们则和越南成为了敌人!
中越战争的文字和纪录片我们都了解了很多,虽然最后我们战胜了越南,但其过程也可用惨烈来形容!
与美越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基本上没有出动飞机来参与战争,一是不想升级战争规模给苏联参与的借口,二是飞机的战斗能力也确实拿不出手!
看电影中的美军飞机,无论是轰炸机还是武装直升机在短时间内即可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和伤员救助,那可是45年前呢!
如果说火力支援这块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依靠强大的火箭炮来代替,不知道伤员抢救的及时性,我军是否已达到或超过那时美军的标准?
不想预设谁是正义的一方,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战士来说,没有谁对谁错。
发动战争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战争的执行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通常对于战争习惯上形容为残酷,但电影上的表现已经可以说是惨烈了,不用说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军人们。
战争不仅是剥夺人的生命,遭受更大伤害的是那些活着的人们。
和平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可战争却总是发生,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这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一生都不可求,我为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环境中所庆幸。
不同于国内战争片的热血、激烈,这是一部让我鸡皮疙瘩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影。
战争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残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悲壮的。
背景悲壮又特殊的音乐,子弹声,美国首领发令的狂吼,越军发令的口哨声,伤员的惨叫声,加上中弹时四溅的鲜血,炮弹爆炸升腾起的大火与浓烟,着火的士兵全身被烧焦,当这些全部结合起来,真实又强烈的战争就展现在眼前。
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
开始时平静的叙事,之后战士们与家人们告别并深夜寂静离开,来到战场开始激烈战斗。
影片写战争残酷的角度特别。
一方面,上校从开始训练就多次向他们提到战争是会死亡的,从上校和战士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与心情,就能深切体会到踏上战场,就要随时做好赴死的准备。
事实上,从双方开火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人牺牲。
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影片最开始出现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上校也多次遭袭击。
每个人可能随时会死去,在报告情报时,在准备向敌人开枪时,在救回受伤的战友时。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没有中枪被刺还能杀敌的传说,没有手撕敌人的超能力,只有精明的战术,与漫天的炮弹。
其中最戳心的一幕,就是美军失败后请求支援,炮弹炸到地面,熊熊大火瞬间吞噬所有,美军、越军、树木、花草,一个美军被火烧着,大家亲眼看着他痛苦挣扎,却因为没有水而没有办法救他。
最终记者前去救它,那时他身上已成为一片黑焦色,半张烧焦的脸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
医生让他抬起那人的脚,他一把撸下,衣服带肉。
他也震惊了。
我想我和记者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变化是一致的。
从最开始的旁观者,到最后自己不得不为了保全性命参战,他现在对于战争的感受才是最深切的。
“国家命令他们去打仗,最终他们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彼此。
”另一方面,从战士的亲人角度出发。
每个战士,想必内心深处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而战。
在描写美军方面,从他们的家人对战场上打仗的亲人的思念与担忧作为出发点。
尤其令人悲痛的是一封封电报信被送到每一个家庭时的场景。
男主妻子感受着那一份悲痛,同时提着心担心自己的丈夫。
最终的相见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越军也有一个士兵,在本子中夹着妻子的照片。
战争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残酷的。
影片的特别在于,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平等的。
影片并没有丑化某一方,也没有抬高另一方。
战争中,双方的领袖都是很有谋略并且很有担当的。
他们对待输赢同样的沉着冷静,对于自己的国家同样有信心。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说多了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并没有深切感受。
看到了影片中真实的情景,让我觉得现在安稳的码字,宁静的世界真美好,真的来之不易。
同时又对世界上仍处在战争中的国家中的无辜的人民表示同情。
告诉美国人这些兄弟做了什么 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我们曾是战士 (2002)7.72002 / 美国 德国 法国 / 剧情 动作 历史 战争 / 兰道尔·华莱士 / 梅尔·吉布森 玛德琳·斯托
真·摩尔
德浪河谷战场实拍 众所周知,越南战争至今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还有热点;这场力量悬殊的厮杀也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换句话说,还有很多亲历者至今没有从当时的伤痛之中走出来,希望随着时间,当人们可以更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别忘了这些真实的亲历者,TA们才是真·历史。
因为珍惜和平,所以更要回首战争,好的战争片也更应该是如此——冷血、麻木,但又让人觉得害怕并且引起反思……
胡编乱造的百度 没记错的话,本片也是根据小说/新闻报道改编的,真人真事儿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战地记者这个职业——TA们不仅仅要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更得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开展工作;记录战场、报道真相,甚至也会成为被猎杀、灭口的对象……也多亏了还有战地记者,人们才可以看到战场的残酷、残忍、血腥,而不是电影宣传下的“振奋人心”。
片名《我们曾经是战士》让我想起了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句话,大概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主人公摩尔中校率领着他的男孩儿们在德浪河谷与早已埋伏好的北越军打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战斗打了几个昼夜,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伤亡,最后各自收兵。
经过统计,美军和北越军交换比超过了1:5,看来武装到牙齿的菜鸟并不输给常年游击战的老兵。
更为真实的数据最初看完电影后,我并不明白为何摩尔中校一行为何还要撤退,为什么不派遣更多的增援?
后来才知道,感情这种孤军突入并不仅仅是战术的革新,更是高层/指挥层下的一盘大棋——美军时任总指挥韦斯特摩兰据此认为在游击战中争夺和巩固占领区不太可行,在以后的作战中便使用类似德浪河谷战役的战术——突入敌阵中并且吸引火力,再用绝对的优势装备奇袭歼灭之,使得北越军无法弥补人员上的巨大损失,进而屈服。
而北越大将武元甲打了相似的如意算盘,他希望凭借人力和地利制造巨大的伤亡,最终迫使美军放弃越南。
战略都很“伟大”,以至于一个个战死的人仿佛是不存在的。
双方战士不论是在战场上苟全性命还是奋勇拼杀,家人们能做的只是祷告、等待并且忍受痛苦,与恐惧为伴;这么看来,还真不能说某一方的战斗就是正义的,这也是相关题材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记录,并且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反思。
关于“越战”的前因后果,孰是孰非我是没资格定义的,读书不多也了解不多,只知道这场战争的后遗症至今仍然在作痛——残留在越南的“橙剂”以及美国国内罹患PTSD的老兵(参考《第一滴血》中的兰博)。
而当时战场上流血更是不能不让人深感战场的无情。
在本片中有一个老军士长的角色我很喜欢,他在本片中时摩尔中校最得力的助手,但他对新式武器十分排斥,他讥讽M16是塑料玩具而宁可用自己的M1911进行近战。
但是这个老兵眼里的塑料玩具打在人的身上仍然会留下撕裂的伤口,更会致命。
同样,北越军手持苏制装备(有AK47和SKS)向美军阵地发起一次次冲锋,这些粗糙的步枪同样是杀伤力巨大的夺命武器。
被包围的美军此外还有白磷手榴弹,爆炸之后烧伤的部位不得不用刀连着皮割下去,十分痛苦。
被白磷弹击中的美军士兵
用刺刀割掉脸皮美军还有开了外挂一般的地空火力支援——摩尔中校最擅长使用迫击炮打击北越军,在火力不足、难以继续抵抗的时候还可以用“断箭”口令召唤附近的航母投送大批螺旋桨、单发、双发甚至B-52在3000米到100米的距离分梯次用凝固汽油弹轰炸北越军。
而凝固汽油弹的威力在本片中有直接展示,一位被友军误伤的日裔美军被烈焰吞噬,搬运他的时候,一用力就皮肉分离,痛的生不如死……
被误伤的日裔美军士兵我也明白了为何总有人发声抵制凝固汽油弹的使用,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如同死神的镰刀,不是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我也明白了为何北越军对游击战情有独钟了,因为这种面对面的阵地战实在是打不过美军。
而武元甲能做的也确实只有用己方的巨大伤亡换取时间、空间以及美国国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大战略”之下,年轻士兵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脆弱。
背靠背防守 很难想象/回忆自己曾经通过几部鸡血电影就幼稚地认为美军很是“菜鸡”或者说战争很“热血”……这实在是幼稚不堪。
列宁曾经说过“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因此在真正的“独立自主”之前,千万不要自大、狂热,低调学习、猥琐发育才是真的。
不然对不起的是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牺牲的先烈们!
Respect!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通过侧面来表达这样的想法。
阵亡通知书的寄送,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口表达。
说他最讨厌这样的一份工作。
而那位军人的妻子却毅然决然的接替了这份工作,转而成为阵亡家属有所憎恶的对象。
另外一个是那位记者。
在经历过一番耳濡目染的厮杀,在将伤员送上飞机之后,他丢掉武器,拿起他的相机,重新拍下战场上令人心碎的瞬间。
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多大程度的促使我买一部上好的相机。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定会买一部上好的相机,记录生命中点滴的精彩。
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英雄塑造的侠骨柔情、忠肝义胆、完美无缺。
他听从总统的使命召唤,履行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一住无前踏上彼岸的未知战场。
前方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后方一封封阵亡通知书。
血肉横飞的战场与军嫂悲伤无助的眼神共同交织成一幅战争的画面。
男主说,“我不保证把每一个人带回来,但我承诺第一个踏上战场,最后一个离开战场。
”但为什么而战呢,这不是军人该想和该问的。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战争,身处其中的人都不是为主义、为正义而战的,而是在为战友而战,为身边同生共死的兄弟而战的。
这里笔者要提出一个人:阮友安。
可能很多军迷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他在越南人民军中却是一个传奇,在西方军界也相当有名,特别是美国人在越战中尝到他的苦头比较多,对阮友安更是赞赏有加。
在2002年上映的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美国越战影片《我们曾经是战士》中,就出现了丹·杨饰演的北越第33团团长阮友安中校(实际上当时阮友安是越南南方B3战场波莱梅战役前线指挥部的副司令兼参谋长,而且不是中校是上校)。
这部影片战争场面火爆,在军迷中很有口碑。
不过由于影片没有经过很好翻译的原因,许多人并不知道其中那位雄心果断的越军团指挥官就是阮友安。
阮友安1926年生于越南太平省(今宁平省嘉远县),工人家庭出身。
1945年8月参加越南解放军(即越南人民军的前身)。
1946年2月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
抗法战争时期在越南人民军中当过营长,后任步兵316师98团团长。
战后升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
1958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1963年晋升上校,任步兵325师师长。
1964年底率部到越南南方支援武装斗争,次年11月出任西原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
阮友安在抗法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参加过边界、奠边府等著名战役,是从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典范,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术家,并在抗美救国战争中大放异彩。
1965年10月,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B3战场(即西原战场)指挥部发动了波莱梅战役,调来越南人民军的3个精锐步兵团(即步兵33团、66团和320团),企图拔除南越军队据守的波莱梅据点,同时消灭敢于来援的南越军和美军。
这次战役组建了统一的前线指挥部,由西原军区司令兼政委朱辉珉任总指挥,阮友安担任朱辉珉的副司令兼参谋长,邓武协为前线指挥部政治局主任。
影片《我们曾经是战士》中把阮友安给降成了中校步兵团长,这个情报离得就有点远了。
此时,根据驻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提出的著名的“搜索并歼灭”战略,美军第1骑兵师(在朝鲜战场上和志愿军交过手的骑兵第1师番号战后即被撤销,1965年又在原第11空中突击师的基础上加上配属的步兵和炮兵部队重新组建了第1骑兵师,成为了大量使用武装直升机作战的师级空中突击部队)奉命加入战斗,依托快速空中机动能力在这一地区不断搜索,支援南越军队作战,准备把越共武装力量抓出来一举消灭。
结果第1骑兵师先后与越军步兵66团、33团在德浪河谷地区发生遭遇战,这也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直升机机降作战。
影片《我们曾经是战士》中已大肆渲染了当时残酷激烈的战斗过程,在此就不多赘述了,有心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这一战斗。
梅尔•吉布森在影片中饰演的就是第一批带队闯入德浪河谷的美第1骑兵师7团1营营长哈罗德•穆尔中校。
结果穆尔的营遭到了越军的包围攻击,陷入苦战,情况一度很危急。
后来总算是在空中支援下获救脱险,参战的450人中阵亡79人,负伤121人。
穆尔宣称杀伤越军1215人,其中击毙834人。
有意思的是,穆尔很快就将击毙越军的人数减为634人,而总杀伤人数不变。
越军史料则坚决打了美国人的脸。
步兵66团(后来被称为“波莱梅团”)团史称此战只有55人阵亡,另有100人受伤。
如果仅以双方计算的各自伤亡人数看,第1骑兵师在拥有空中支援巨大火力优势的情况下还打成这个样子,其战斗效能显然不足以令人信服。
至于穆尔战后宣称的击毙越军数字,以及影片中打得越军尸横遍地的画面,也只能是让美国观众画饼充饥了。
穆尔那个营打得只是德浪河谷的初战,该营撤出战场后,由第1骑兵师7团2营和5团1营接替其任务。
然而阮友安等人抓住敌人新到的战机,迅速将66团的预备队和33团一部投入出击,打了初上阵的第1骑兵师7团2营一个措手不及。
经过16个小时艰苦战斗,骑2营伤亡惨重,共有155人阵亡,负伤124人。
根据越军史料,在该战斗中阵亡153人,负伤46人。
至此,德浪河谷之战才算是真正落下了帷幕。
整个战斗中,美军阵亡234人,负伤245人,总计损失479人。
同时宣称击毙越军1037人,击伤1000余人。
而据邓武协将军的记载,参战越军共阵亡208人,负伤146人,总损失354人,远少于美军宣称的数字。
德浪河谷这一仗,让美国人牢牢记住了越军中负责一线主要指挥的阮友安。
尽管此战越军并没有达成夺取波莱梅和大量歼灭来援美越军的企图,但在敌我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出色组织战术,打得英勇顽强,重创了骄兵上阵的美军精锐空中突击部队,使得威斯特摩兰将军的“搜索并歼灭”战略从一开始便露出了华而不实的原形。
由于冷战的特殊因素,越南战争的实质就是一场拼消耗、比耐力、斗意志的长距离有限战争,越军只要能够有效保存自己并不断打击敌人,使得战争的结束看上去遥遥无期,那么首先撑不下去的只能是不敢多死人的美国。
德浪河谷并不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斗,但其重要意义却在日后益发显现出来,而阮友安之名也从此流行于西方军界。
德浪河谷之战后,为指挥方便,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最高指挥部指示成立了步兵第1师,由阮友安任师长,下辖参加过波莱梅战役的步兵33、66、320团,为地区主力师。
在1967年11月进行的德都1号战役中,阮友安指挥步兵第1师重创美国陆军第173空降旅,取得了西原战场对美军作战最大的战役胜利。
1968年阮友安离开西原军区,调到越南驻老挝志愿军司令部工作。
1970年初协助司令员武立组织指挥了139号战役,大败皇家老挝陆军,保障了对查尔平原的控制权。
不久,阮友安出任步兵308师师长。
在1971年的南寮——9号公路反攻战役(南越方称为“兰山719”行动)中,阮友安指挥步兵308师勇猛出击,相继歼灭南越国军第21别动营和有“黑虎营”之誉的南越国军第39别动营大部,在16号公路地域先拔头筹,孤立了班东的南越守军,为战役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2年,阮友安指挥老挝战场的越南人民军步兵312师、316师、886团、335团、88团等主力部队发起“Z”战役,经过与皇家老挝陆军反复争夺后攻占了重镇桑通和龙镇,牢牢掌握了对查尔平原的控制权。
1972年春越南人民军和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向南越发动战略进攻(西方称为“复活节攻势”),其间遭到南越军在美国海空军支援下的有力反攻,伤亡惨重,遭到挫折。
这时阮友安临危受命,再次指挥步兵308师参加广治战役,击退了南越国军伞兵师团的反击,保障了在广治市内和古城的步兵48团、95团的侧翼安全。
接着,他又率步兵308师在后汉河防御战中粉碎了南越国军伞兵师团和海军陆战师团的多次冲击,保住了广治省新解放区。
由于阮友安战功卓著,被中央派赴苏联深造学习,并于1974年晋升为少将。
1975年1月,越南人民军第2军军长黄文泰晋升上将并调任副总参谋长,刚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阮友安受命接任第2军军长。
1975年春季,越共中央和越南人民军总司令部向南越发起了决定性的“总进攻和总奋起”战役。
阮友安和政委黎灵少将指挥第2军在治天方向发起突击,与兄弟部队协同连续夺取古都顺化和重镇岘港,彻底击溃并歼灭南越国军第1军团,为主力进军西贡扫除了障碍。
尔后阮友安又指挥第2军参加胡志明战役,各部猛打猛冲,势如摧枯拉朽。
其麾下第203坦克装甲车旅390号战车第一个冲进西贡总统府,在独立宫顶楼升起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红蓝金星旗,时间是1975年4月30日11时30分。
艰苦卓绝的越南统一战争终于结束了,阮友安和他的战友们分享了这一辉煌的历史荣誉!
转自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
我们曾是战士。
Some had families waiting.For others, their only family would be the men they bled beside.There were no bands, no flags…no honor guards to welcome them home.They went to war because their country ordered them to.But in the end they fought not for their country or their flag.They fought for each other…战争,大恶,所以孕育诞生大善。
国家和国旗的虚拟实体,无法比拟身边浴血奋战的战友。
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带来,带走,这直关生死的故事,让他们流血,让我们流泪。
我们曾是战士,千篇一律的战斗但其中军嫂送黄信让我眼前一亮。吉布森的气场是天生的领导者,无论年轻还是步入更年,如今曾经的华莱士为何被淡忘了。
非常不高明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几乎一无是处的越战电影,要不是改编自真实的德浪河谷战役,基本可以被忽略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p411d7ok打的真准,目的明确,干净利落。并肩作战,冷静,相互照应,相互依赖。美国人不该打越战,害死了这么多忠诚、爱国的士兵,让妻子当了寡妇,让孩子没了父亲。共产党哪里不好,资本主义国家那么讨厌他们,把他们当敌人。战士是政客的牺牲品。美国士兵还有中国人。美军装备好还打不过越军,尤其是游击战。
Barry Pepper加一星!肯尼迪兄弟10年前就合作过了哇!
不利用地形和丛林,越军靠人海战术硬碰硬,肯定是要吃大亏的。梅大叔的特点就是煽情用力过猛(补记)
直面零距离刻画越战的影片:战场上的直升机、凝固汽油弹、割草一般地杀人;家中的人,听见门铃响如同听到了死神的催命呼喊。除了在电视中出现了几秒钟总统的脸,所有的战争操纵者一概不见踪影
据说与史实还不符
越战真实改编,丛林深山战,陆空结合,死亡谷,记者第三视角,残酷的战争泯灭人性,很纯粹直接的战争片。
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战争片,如果说斯皮尔伯格通过战争的残酷来让人们收到视觉冲击,那这部则是更加人性化,更加感人!~因为它讲到了战争中的家庭,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所有的家庭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煽情不如拯救大兵。战略不如兄弟连。剧情不如黑鹰计划。连越战都有勇气拿来拍出个子丑寅卯。下回八国联军也可以拍了。一边是带着所谓正义维持的跨洋入侵。一边是反迫害的人民反抗。活该你败。
美国第七骑兵团。乘直升机越过各种地型的障碍,执行快速反应打击任务,所以又称为空中游骑兵,其臂章有个黑色的马头,很容易识别。影片主要集中在叙述此一兵团在越战中初试啼音的战役。"不论是死是活,我们全都要一起回家",营救被北越切断退路的一排巡逻队,找回二个失联士兵。整部片就想表达那句话。
指挥者未免太不负责任了,就这么把一个营丢在那里。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该死的北越,该死的北朝,独裁者用人民做了傀儡。
美国人在什么战争都会产生英雄。。
如果摩尔和老铁钳不那么耍帅,结尾不虚构那一场胜利大反攻,这片子很有可能成为BHD那样的不朽经典。可惜了
最后一段很感人。。it was excellent in anti-war movie field!
传输的美式家庭观念看着不喜欢
我对不起我的士兵们,因为他们战死沙场,而我却还活着
看到美军一个个死的死,伤的伤,心里好难过啊,怎么不多死点。跟抗日神片有的比,把美国鬼子刻画的高大尚,把越军刻画的枪都不会开,就知道前冲,你以为是AI吗?你们曾经是屠夫,战士,你们不配!为了利益的跑到别人家肆意杀虐的刽子手!跟法西斯有甚么区别?希望有天有国家打到美国本土!让他们尝尝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