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内第三人称视角围绕全片,真实还原坦克兵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无论是作为一个讲故事现矛盾的商业片还是作为一个反战宣传文艺片来讲都很优秀。
故事最后士兵从坦克探出头来给人一种突出重围重获新生终于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
但故事只是从个人角度也就是士兵感受来讲述反战,到底还是没承认以色列人就是侵略者
1982年黎巴嫩内战的第一天,战场上某辆坦克配合一队步兵去执行看似简单的任务。
但是枪炮长是个新兵,第一次执行需要杀人的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分子,他自乱方寸,没有开枪,造成了战友的牺牲;之后他又由于过于紧张向平民车辆开炮,杀死了一名无辜平民。
精神濒临崩溃的他与经验不足的车长、倚老卖老的装填手、思念母亲的驾驶员在狭小的坦克空间里开始争吵。
然而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劣,他们进入了一个小镇,从目镜中,他们看到了相互之间的残杀。
随后他们误入了叙利亚人的占领区,坦克也被火箭弹击中、受创。
在一番抉择之后,他们不得不趁着夜色冒险突围,可是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驾驶员牺牲了,临死前刚刚让队长带口信给他妈妈说他很好。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确切的说是导演本人的真实经历。
影片的整个场景都在狭小的坦克里,视角全部以坦克手为观察点出发,或是通过目镜观察外面残酷的杀戮世界,或是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来揭示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心理变化。
肮脏、狭窄的坦克内部,混合着油烟、火药、血腥的味道,根本没有所谓战争英雄般的风光。
士兵们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莽撞,而后对于杀戮的不忍,最后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后,存活下来后懂得尊重身边的同类不管他是不是你战场上曾经的敌人。
影片没有以往战争场面的宏大,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所描述的只有普通人作为士兵在战场上的真实的反映。
片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但是不影响士兵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渴望;片中没有背景音乐,但是坦克的轰鸣、武器的碰撞正好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环境;演员也不是所谓的欧美帅哥级明星,而是一些说着阿拉伯语、胡子拉碴、满脸油泥的“士兵”,但是当最后他们帮助反剪双手的被俘敌人士兵小便时,我却能够感到战争残酷下人性的回归。
影片只有在最后一个镜头从外部交代了一下坦克的全貌。
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片子。
本以为可以看到犹太铁甲威龙ko阿拉伯头巾仔,没想看到的是几个反战青年在个铁皮笼子里哭了一个半小时,还频频违抗军令。
唉.....看得我屎都胀。
不了解以色列手段的人看此片可能不会屎胀,其实以色列军人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冷血,军事素质最过硬,思想觉悟最高的军人。
五次中东战争 地盘越打越大,摩萨德的暗杀本领一次比一次漂亮,建国以来几乎没见左翼人士浮头掌权过,想浮头的拉宾就只有被干掉的下场。
皆因犹太人被压迫的历史使然,所以以色列全国不可能找得出象这样的士兵,更不要说是坦克兵,更更不要说还凑一辆坦克里了。
沙龙看到这电影现在没死恐怕也要活活被气死,想当年力挽狂澜的沙龙铁甲师......导演要传达的东西正是真实的犹太士兵唾弃的东西,那就是软弱,怜悯,同情,反战。
不管你主题多么的河蟹 多么的主旋律,镜头运用得多么的花哨,多么的能迎合国际主流 文艺小资心态。
都不能阻止我嘴巴喷出“SB”二字然后关电脑上厕所大便,大便完了开电脑 手麻脚麻的写下这篇短评。
PS:影评与头像无关。
最喜欢这样的影片,既有令人思索的空间,又有相对独到(如今电影影音能绝对独到实在太难了,6、70年代都基本探索殆尽)的电影语言。
影片至始至终的着力点一直都是来源于人性本真,这也是为什么导演不赞成将其简单归类成战争片的原因,那些以往战争片中只是一闪而过,让人一阵煽情的情节一直贯穿全片。
这样的结果,在影片开始让人反而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冷漠反感”,而后逐渐被“矛盾反省”替代,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了一种相对属于自我的“反战观”。
真实并不一定是道德本身(当然道德本身就在“与时俱进”),真实更不能直接改变引起战争的那些“利益集团”,但至少能带来一些情感倾诉。
我一向都是悲观主义者。
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全自己。
再多华丽的词藻都无法辩解,武器就是杀人的工具。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机械化装备对于单兵或平民的优势巨大,巷战中的坦克,已然给敌人造成直接威胁和压迫感,当散兵游勇的AK47向迎面压来的MK装甲徒劳射击时,谁能想到里面的坦克兵此时也笼罩在恐惧之中。
《黎巴嫩》就是这么一段真实的故事,百夫长主战坦克里的四人组,都是些年轻的士兵,他们要随一对地面部队去执行任务,穿越城镇废墟。
对于缺少经验的“菜鸟”们来说,每一次出发都是死亡的考验,虽然敌人的实力悬殊,但防不胜防的偷袭也让以色列人疲于奔命。
谁是阿拉伯解放组织,谁是平民,所有都判断都要在几秒内完成。
晚了一秒,战友和自己就要牺牲,早了一秒,可能被轰碎的就是眼前的养鸡场老大爷。
这就是以色列士兵的世界,伸手可触的,不过几立方米油腻腻的战车内部,眼里除了黑糊糊的战友,就只有通过炮塔口能看到的一小块圆形。
这巴掌大的镜口,就是士兵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途径,可能看到的景象,都是被放大后的惨状。
老人在残喘,女人在燃烧,男人不是被屠杀,就是在准备袭击自己。
这就是坦克兵的世界,困在杀人机器里,装甲随时随地都会变成自己的棺材。
导演塞缪尔·毛茨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没想到在威尼斯初试啼声,就技惊四座,具有拿下金狮奖的潜质。
《黎巴嫩》整部影片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只有操纵员的一个主观视角向外眼神。
这种独特且坚决的手法,让此片有种难得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从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带入到电影中,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境地。
如此现实的触感,来自于导演真实的人生经历,毛茨年轻时就曾是一名坦克炮的操作手,被战争伤痛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鼓起勇气要将这段经历搬上大银幕。
以色列电影人拍摄此类影片,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主题和时局的敏感,让投资方之一的法国MK2影业搁置了计划。
幸好有本国电影基金的支持,毛茨才终于向被和平麻痹的人们讲述真实的战争惨剧。
从杀人机器里看世界,这是个既罕见又简单的角度。
这一辆坦克里四个小兵,都不是什么英雄,连老兵油子的无谓都还没养成。
他们只是四个怯懦,爱哭,想妈妈的孩子,扣着扳机的手却要剥夺别人的生命。
在封闭空间里并不容易把握空间感,但毛茨处理的很好,尤其是剪辑,在脸部大特写和长焦摇移中流畅切换,观众很容易领会到人物的心理演变。
每一次切换镜头,都有可能面对新的死亡威胁,装甲只能抵挡一次反坦克炮,只要心理的防线没有坍塌,还能逃回家见到母亲。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四位战友不断地争吵,磨合,判断,生存下来是唯一的目标,牺牲不可避免,但并不是就此屠杀敌人。
即便是俘虏,在影片中也有一幕体现出导演的人道主义,深化了《黎巴嫩》的主题。
影片只有两个镜头不在坦克内,内外强烈的光线对比,让人顿悟生与死的差别。
当24小时的噩梦过后,坦克兵们终于撤出袭击时,他们才发现,向日葵是如此的灿烂。
Luc,2009年9月8日于威尼斯
以色列电影《LIBANON黎巴嫩》是1982年黎以冲突,当时国际环境是以色列的一次侵略,之后当以色列的战车开进贝鲁特的时候,也就发生了之后的“贝鲁特大屠杀”。
犹太和阿拉伯的恩怨千年,当巴比伦把犹大国灭亡到复国,近3000年,此电影是以导Maoz Shmulik的处女作,出自以色列的反战作品,国际获奖无数
开头就以美丽的向日葵开始,是与这个战争题材的故事是截然相反的,结尾我们终于看到了坦克,依旧是以太阳花为背景,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安排,同时将反讽的意思很好地传达。
影片空间很小,直至最后我们也才看到了坦克的外观。
其余故事均是在坦克车里面。
通过坦克上的观察镜起到很大作用,对于连通内部和外部,以及观察在战争中人们的境遇,对于刺激心灵有很大作用。
四个人在坦克车内的表现也随着影片进行发生改变,大量的特写镜头直击了四个人面对战争时的反应。
大量的晃动,四处流淌的液体,可以是血液,可以是机油。
将环境营造的十分压抑。
战争在人性生存面前显得格外让人厌恶。
战争就是残酷的事情,打仗就是要死人。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没有认识到上去了,就意味着牺牲,就可能下不来。
你既然当了兵,就有牺牲的风险。
你拿当兵看是做公务员啊,还算着过几天就休息,是不是这边交上火了,你那边说时间到,我要下班了!
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可要是你也不愿意他也不愿意,事情谁做。
吃饭的时候不觉得不应该,做事的时候就各种逃避,难过,给家里报平安。
废话太多,犹豫不决,上来就收人头。
獨特的拍攝,在一個差不多密封的環境下充滿炎熱焗促及嘈雜,對外接觸往往只透過冷冰冰充滿距離感的視鏡接觸外界,從而更帶力地反映出各人的壓力及情緒變化,前段拍攝很不錯,強烈的殘忍及可怕感覺,但中段打後就覺刻意及無力,那種抽離感很明顯,前段的同步投入像一下子離開,令觀者什麼也找不住,可能是能力上的限制,明顯的頭重尾輕,同樣是困於水深火熱菜鳥橫行想著回家的戰爭片,羅馬尼亞的The Paper Will Be Blue明顯高班得多了
《黎巴嫩》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
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一天,四名没有作战经验的以色列士兵被要求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
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听似简单的任务马上变得复杂残酷,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
作为电影技术迷的李安,我们有理由相信《黎巴嫩》打动他的地方不仅是电影里对战场的真实揭露和对战争的反思,还有这部电影独特的制作和影像表达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7年后李安也如愿拍了一部在电影技术上追求身临战场的观影体验的反战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整部《黎巴嫩》的拍摄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即从坦克内部、从枪的瞄准镜里向外拍摄,以以色列士兵的眼光审视黎巴嫩战争。
这样大胆的拍摄设定,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身处坦克这个密闭空间的恐惧感,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战场的真实感。
观众被带动跟随男主角的目光扫动,看到赤裸裸的战场环境。
影片里瞄准镜多次在饱受战争摧毁的村庄、无助的平民、甚至过路的牛上停留,让大家不自主地进入士兵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感受年轻战士的恐惧和战争的无情。
这种简单独特的影像叙事和对战场的近距离还原,给人扣人心弦的观影体验,引人思索。
57岁的塞缪尔•毛茨截止目前就拍了两部电影:《黎巴嫩》和《狐步舞》,两部电影都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黎巴嫩》更是获得金狮奖的荣誉。
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没有人比毛茨更能给观众带来有说服力的反战哲思。
毛茨在20岁时候作为一个坦克炮手参加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2007年他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和拍摄电影,《黎巴嫩》便是以他作为坦克枪手的角度去展开的。
深受战争创伤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将这段经历搬上银幕。
毛茨表示,他想结合自己的战争创伤以及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的恐怖回忆来展示以色列社会中无止尽的战后创伤局面。
李安在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黎巴嫩》是一部不需要争论就被评审团确定下来的奖项得主。
这是一个人压抑了27年拍出的电影,没有经历过那段炼狱的人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
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都庆幸我们当时不需身处那部坦克里,但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还会有另一部装载着恐慌和罪责的坦克。
我很感激导演带来了这部电影《黎巴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8.32016 / 美国 英国 中国大陆 / 剧情 战争 / 李安 / 乔·阿尔文 加内特·赫德兰
黎巴嫩 (2009)7.12009 / 以色列 法国 德国 英国 / 剧情 战争 / 塞缪尔·毛茨 / Yoav Donat 伊泰·提伦
狐步舞 (2017)7.72017 / 以色列 瑞士 德国 法国 / 剧情 战争 / 塞缪尔·毛茨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莎拉·阿德勒放映时间:11月3日 6:00pm放映地点:纽约 French Institute Alliance Francaise
放映格式:35mm胶片导演会参加映后访谈购票链接:https://www.showclix.com/event/ccff-lebanon
大概看纪录片也没这么闷。而且记录片大体上你还知道影片在说什么。这部电影唯一的特色就是瞄准镜视角了,然而并不出彩。
以题材取胜,其实挺假的
让人认同又无法容忍的电影,也许导演想表达的是和平的主题,但观众不一定能理解,就算每个战士是无辜的,他们还是凶手。
几个坦克里面的窝囊废胆小鬼打锤子仗,草。极度厌恶导演的这种表现手法。
弱化版的《现代启示录》
这或许不是技巧层面的事了,这是导演亲历过,所以他知道最最最最佳的镜头角度。近景和特写铺排,残酷的诗意。导演是有天赋的,灵魂里有诗性,所以那一片破败的向日葵和被甩在水里的烟头,还有脏脸衬托下水汪汪的眼睛,显得那么动人。从头至尾都在挑战我的观感,独特!
bunch of losers
只看片,很身临其境,尤其喜欢各种表达情绪的特写,几位演员都很棒,最喜欢小司机和loader。那标语实在是讽刺,how could men be steel?! Ayer的Fury是不就照着这写的,shooter和loader从剧透看都有类似的性格在里面。不过场面肯定是要大些。继续期待。
做戏,质感
这种片子永远是题材高于本身,但是又不能因此而忽视内容。它给出了你能想象到的战争的样子,直白而清晰,也给出了视野之外的世界。瞄准器外的世界,很多时候更像是拼图。大家都困在这里,按下发射器,看到的只能是死亡与恐惧。直到可以走出这里,才能重新审视一切。
这群士兵在坦克里,更像被关在笼中,而非控制着外界的局面。
真是一辆纠结的坦克
惊恐的眼神
还是那句话。谁对?谁错?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我们又怎么说得清楚。
嵌套在完整的战争情节中顺带一提就挺好的视角,我倒觉得没有必要把“我们的战争只是在屠杀平民”的心路历程用一部电影专门去呈现。
手法大胆,观念老旧,导演怜悯地爱着自己塑造的角色,可惜他们太低了,低到观众除了同情别无选择,虽然影片在密闭空间里正儿八经塑造了四个人,实际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导演强烈的代入感而已,电影不敢塑造哪怕一个超越导演理解的角色,制造至少哪怕一个荒诞的剧情
一架坦克一台戏
镜头极度不适
三星半。我没怎看下去
蔫儿掉的向日葵之地,坦克瞄准器中的镜头看似简单,却又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