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个命令,最后一战

真实,克制。

这是我为什么喜欢小众电影尤其是小众战争片更甚于宏大的院线巨制的原因。

你可以说是“平民”参演,也可以说是技术限制,但不可否认,这样一部通过真实情况改编的小国影片确实带给我远比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类型片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冷静克制的摄影,朴实无华的镜头,小心谨慎的剪辑,中规中矩的场面调度,对有限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是它不及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正是它胜过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因为那种地方的出品,再怎么努力想还原真实、想要洗去铅华,却只能把真实感停留在镜头上,也就是停留在炮火连天的战争表面,很难做到像这部电影一样在看似不经意的平铺直叙间透过纷乱的硝烟把一切原本的情感倾泻在观众的心里。

回到正题,谈一下这部电影的感受。

从影片的一开始,寒冬、雾霭、厚重的军装、森林和鸟鸣……这些首先呈现出来的视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一个辽远的北欧国度;当我还来不及考虑更多关于这个陌生的国家和这段陌生的历史,就被寻常的甚至略带懒散的训练以及这些士兵的训练内容所惊讶,居然是更换自行车胎,这还是我印象里第一次把自行车部队作为主角搬上银幕。

然后气氛紧接着就浓稠起来,镜头随着士兵们的疑虑和长官们的担忧,通过训练场、营地、会议室等简单狭小的场景,逐步把战争前夜这一令人不安的时间节点推到近乎爆炸的边缘。

少尉在办公室内沉默地写着家信,五味杂陈地给手枪装填着子弹,办公桌上缓缓掠过的家庭照片;营房内士兵们佯装的沉稳与自信,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与焦躁,极力掩饰紧张的对话和快要压抑不住的情感迸发;营地院内少尉与摩托化部队的中士交换着烟火,略带惆怅和不安地以两位老兵的身份交流着即将来临的战争;简报室内大小军官围在桌前焦虑地等待边防站的报告,谨慎地探讨着抵御敌人进攻的策略……这些简简单单地一切就是把战争爆发前这样一支驻守边境的小部队会表现出来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在镜头前,却也把战争来临前的紧张、焦虑、压抑、凝重和那么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兴奋充分地、炸裂式地涌现出来。

就像海面之下的暗潮汹涌,厚重的军装和皮靴下面透出的也是隐忍又不失爆发力镜头语言。

然而,该来的一定会来的。

当边防站最后一次通报情况:“德国军队正在向边境推进……他们越过边境线了!

我们正在遭受侵略!

……”然后就是断线的盲音,无论简报室怎么努力寻求回话等来的都是可怕的沉默。

军官们互相对视了一眼,明白了接下来他们应该怎么办了。

他们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他们的使命在召唤他们。

警报拉响,营房里的所有人担忧的也终于来了,战争的洪流已经席卷到士兵们的面前,由不得他们再踌躇什么。

急匆匆地穿好军装、戴上头盔拿起步枪,一窝蜂式地冲到楼下,面对长官的命令,排好队领取子弹和急救包。

这里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军需官分发弹药时的机械、士兵们接过弹药时的颤抖,士兵们脸上表情的纠结和惶恐……充分地表现出新兵即将踏上战场时的紧张。

最先出发的是摩托车连,自行车连将紧随其后。

临出发前摩托车连的军士略有迟疑地问少尉:“骑自行车到那里需要多久?

”,少尉坚定地答道:“我们远比你想象得要快。

”这是一份战友间的安慰和鼓励,满怀着对国家的炽热情感。

摩托车连开走了,紧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一幕,少尉和中尉没有像影片开头一样“吃小灶”,而是带着同样的装备跨上自行车,冲在连队的最前面。

我同样也忘不了中尉低沉但坚定那句话:“愿上帝保佑国王和祖国。

”当一行人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在公路上前进时,我们看到的是笨拙的身影和疲惫的面庞,而不是我们想象中部队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雄赳赳和气昂昂。

也许这就是一个小国的无奈吧,人数装备资源全方位落后于对手,但祖国遭受了侵犯却又不得不去迎击强大的敌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可能每个士兵的心里都少了那一份必胜的信念。

就在大家竭力赶赴前线的时候,迎面却开来一小股部队,不是敌人,正是先于自己开拔的摩托车连……大家面面相觑,有名新兵试着安慰自己道:“也许是战争结束了?

”。

摩托中士却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奉命守卫的隆托夫特比尔已经沦陷了,我们正要撤防到下一个村镇构筑防线,最好你们也跟我们走吧。

中尉此时略有鄙夷地回答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隆托夫特比尔直到援兵抵达,你可以做你想做的。

” 中士的神情闪过一丝犹豫,丢下一句“你还没有看到过前方是什么样的。

”便继续带领摩托小队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

然后就是短兵相接,中尉利用仅有的地势和时间简单部署了一个防御阵地,准备尽力把德军拖在这里。

就算是守株待兔,这支部队也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他们仅有的重武器是一挺老旧的机枪,面对德军的装甲车几乎无能为力。

部队被打散了,少尉率领的二排也阵亡了一个兄弟,他只能无奈地下达撤退的命令,抄近路退守至哈泽斯莱乌。

中途他们躲进了一个农妇的房子,院子里鸡犬相闻,屋子内宁静祥和,直到农妇出来被吓了一跳——也是被这些陌生的“闯入者”所吓到。

少尉见没有追兵而至,便下令起身继续赶往下一个村镇。

这里给了一个背朝镜头,直到一行人慌慌张张地走远,庭院里还是鸡犬相闻,仍旧是一派祥和,这是第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讽刺;遇见了中校,他宛若运筹帷幄一样平静询问着少尉战况同时指挥着电台装车,然后坐进汽车开走了;来到了一个小村镇,再次遇到了摩托部队,他们在这里构筑了简陋的工事准备阻击德军,可当地的百姓却像看马戏团一样欢快地再看着这帮士兵的热闹,有一个孩子还在向大家兜售牛奶……当炮火真正在身边炸响,这些平民才想起来逃跑,混乱之中那个卖牛奶的孩子被打死了,这只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阵亡的给过正面镜头的角色。

部队进行了坚强而微弱的抵抗,结局仍旧是失守。

仅存的抵抗力量终于退到了哈泽斯莱乌,负责守卫正面入口的上尉却接到命令不能放任何人进去。

少尉压抑着怒火上前与他理论,作为刚刚从前线退下来的人,说出了那句似曾相识话:“你还没有参加战斗吧?

”上尉愣住了。

少尉接着冷冷地说:“在等待你们支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边境上失去了很多士兵。

”最后上尉打开了路障对他们放行。

守卫城市的巷战达到了影片的最高潮,说实话,这场巷战拍得一板一眼、整整齐齐,宛如搭好布景的舞台剧,丝毫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巷战那样的残酷和惨烈。

但同时也拍得极其真实,士兵们找掩体射击、交替掩护,以及撤退时的混乱、无序甚至仓惶狼狈全都让人身临其境。

在城市里最后进行的抵抗,大敌当前,弹尽粮绝,这一小撮人被德军逼到角落再无路可退。

少尉面对着士兵们急切的呼喊与茫然无措的诘问,决绝地取出了曾小心翼翼压上子弹却从未勾动扳机的手枪。

耳旁一侧是近乎绝望但只要有命令就仿佛看到曙光的忠诚的士兵:“长官!

我们该怎么办?

下命令吧!

”,另一侧是大口喘着粗气、抽搐着,已经半身跌入死亡仅仅依靠求生本能支配剩余意识的伤员:“救救我……我不想死……”。

墙的后边就是近在咫尺的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军队,身边的环境非常危机非常紧迫,身边的环境也仿佛滞缓了、静止了。

少尉颤抖着、紧绷着,他咬紧牙关,他汗如雨下,他感到天旋地转……直到他木讷地挤出那几个字——“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曾几度担心他会把亲手压进弹仓的子弹送进自己的嘴巴,却忘记了一个军人最后的也最真实的出/绝路——投降。

当少尉决绝地喊出投降的字眼,他全身的血气似乎又都回来了,尽管充满了负罪感与愧疚感,但他保住了这一群人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传统的价值观念衡量这是对还是错。

周遭前一分钟还在搏命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最后一个命令却是投降。

短暂的愕然之后即是释然,他们仍然惊恐却添了几丝决绝,前排的士兵丢掉手里的枪,转头便对身后的同伴像俘虏敌人那样吼道放下武器……没有人不会照做,不仅是因为长官的命令,也是在那一瞬间对生命和死亡的考虑,对意义和代价的思索。

那样千钧一发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冷静地权衡利弊,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得由少尉——小队的领导者一肩扛下,殊不知决定这个选择要用尽全身力量,是怎样万般无奈与悲痛。

少尉是此时此地的最高长官,他当时在瞬间的恍惚与眩晕中会怎样思索?

自己为什么不是首相或者国王,早早宣布投降怎么会有这么多流血牺牲?

难道国家和政府都看不出来两方差距的悬殊吗?

自己为什么不是将军,在德军越境前就派遣部队进入阵地阻击来犯之敌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处处失利节节败退?

自己又为什么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什么他妈的少尉,下达投降这个命令有多么沉重你们有谁知道我的心在滴血吗?

……反正最后这个命令是说出口了,士兵们的性命总归是保住了。

少尉率先举起双手走出掩体,反复呼喊不要开枪,其他人也跟着他缓缓走了出来,不过惊恐并没有消失,谁都害怕对方会因为紧张而扣动扳机,如果那样,投降和牺牲就真的失去了任何意义。

好在这不是东线,任凭德军怎样吼叫他们也不会屠杀战俘。

正如高潮过后总会带来失落和惆怅,影片高潮过后的结尾给被俘士兵的镜头全都意味深长。

苦涩地分享香烟,不甘地抽着烟,被喝令站起来时愤怒地掷掉香烟,少尉下令列队众人带着仍是军人的骄傲齐步走向囚车。

这时候镜头呈现的远景,是兴奋的人群,他们看到竭力捍卫的国家到处悬挂着万字旗,竭力保护的民众竟在跟侵略者握手言欢……上车之前德军的一名军官拦住了少尉,向他表达了军人的敬意,但同时也透露了自己的疑惑:你们为什么还要拼死抵抗?

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无谓的牺牲?

少尉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服从命令坚守阵地保家卫国这些不是军人的天职吗?

换做是你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难不成你是在嘲笑我们的弱小吗?

德军军官看出了他的疑惑,转而问道:“你们的国家早在几小时之前就已经投降了,怎么你不知道吗?

”木然,木然,还是木然,这是这时最好的解释,少尉已经无力去懊恼与纠结,这一沉重的回答确实打击到了少尉,可他却已经没有力气被击倒了。

他拒绝了德军军官礼貌的邀请,坚持要跟自己的士兵同乘一趟车去战俘营。

他是最后一个登上汽车和落座的,已经坐下的士兵没有一个人在望着他,也没有人望着其他人,他们都已经没有力气了。

又是一个摇镜特写,每个人的表情都很疲惫,却又各有不同,或懊恼、或愤怒、或悲哀、或茫然、或无奈……都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张苍白的脸上。

随着汽车缓缓启动,他们经历了第一战,也完成了最后一战。

一天不到的时间,从开战到停战,从自己的军营又回到了别人的军营。

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德国陆军的装甲车,兴奋地挥舞着头盔和武器,仿佛他们赢得了胜利。

正片结束后是对当时亲历战争老兵们的访谈,这永远都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这样的采访一定要趁早,就算他们活过了战争也终究逃不过时间,可悲的是我们以后的战争片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了。

最后说一下对于电影本身我的个人感受,如果人物对话、角色关系以及战争刚刚爆发短兵相接时的张力再把握得纯熟一些,一部分镜头和剪辑的运用再多下些心思、大胆一些,这部《开战日》完完全全是一个值得给满分的经典佳作。

豆瓣上的评分,实在是太低了。

 2 ) 为何而战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润声(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9668187/ 影片《开战日》是由丹麦导演罗尼-伊茲拉拍摄的二战电影。

2015年3月与丹麦上映。

熟悉二战的知道,它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发起。

强大的坦克、摩托化和空军相结合的新战法——闪电战,震惊世界!

所以,德国的北方邻国——丹麦,在1940年4月就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一支自行车连队,它配合着摩托车连队在边境抵抗入侵的摩托化德军。

年轻的士兵们,每人配40发子弹,骑着单车赶赴边界的马路上抵抗侵略者。

整个王国并没有全民动员,只为了不刺激到德国。

计划中的援军迟迟未到,军队高层在等待政府和国王的决策。

带队的少尉军官执行着上级的命令出发了。

路上遇到撤退的摩托车小队,几乎是无减员就往回撤。

只装备一挺机枪的自行车小队,还是完成布防。

结果可想而知,在侵略者强大军队的进攻下,防御者被打散。

少尉只带着六人,退了回去。

躲进民宅的士兵们得到了民妇的帮助。

可民妇所说是另一种态度,她的帮助并不是因为士兵们在保家卫国。

因为,谁来统治这里,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把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当地民众的公投,划给为丹麦,被称为南日德兰郡。

也就是说二十年前,这里属于德国统治。

六人小分队撤回到后方,被分派到去一个城市去布防。

城市里市民们纷纷在街道上围观,小商贩在售卖着牛奶,穿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不忘喝一杯咖啡。

没有见到战防炮,没有高层军官的统一布防,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话线断了。

德军已开进城市里,街道上却仍有来去的市民。

少尉的队伍加入了布防。

轻武器肯定是被重武器给击败。

在无援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举手投降了。

德国军官问已成战俘的少尉,为什么要进行无畏的抵挡,让士兵们增加死亡?

因为你们的政府在四个小时后就投降了!

听完翻译后,少尉脸上透出茫然和震惊,还有对将来的未知。

押着战俘的汽车上,年轻的士兵眼光迷茫的望着窗外。

当汽车驶过一辆靠边停放的德军装甲车上,却见到几个丹麦小孩在装甲车上欢呼着,或者说是在玩耍。

影片便在这个画面中结束了。

真实的历史是,丹麦在德军入侵四个小时后便宣布投降,只牺牲了16名士兵。

然后便是5年的军事战领。

影片凝重而压抑,军官们克制而谨慎,士兵们焦虑而无助,让观众看到了开战仅一天就结束的历史。

2020-07-05晚

 3 ) 小国的悲哀

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4 ) 电影BUG问题,MG42机枪搞穿越!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候,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这真的让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的水平,瞬间关掉不想看了,这也太不严谨了吧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

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

 5 )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虽然交火场面不多,没有一点快进的看完了。

丹麦在1940年4月9日入侵4个小时就投降了,丹德边境的丹麦边防军,以非常差的装备抵抗,最后弹药打光不得不投降,才知道丹麦政府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

电影中的2个点:1.战斗双方的实力相差巨大,丹麦军队装备非常差,电影中部队的运输手段主要是自行车,步兵只有40发子弹,这样装备的战斗节奏是缓慢的,跟眼前的敌人一发一发的拼步枪。

而德军虽然也显得经验不足,但他们的装备已经是装甲车、坦克和飞机了。

2.丹麦边境曾经是德国的领地,当地居民对德军的到来没有强烈反感,人们出门围观甚至欢呼。

 6 ) 一日的战争,写尽了一国的脆弱与彷徨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

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

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

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

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

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

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

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

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

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

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

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

真的能抵抗成功吗?

阵地真的能守住吗?

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

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

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

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

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7 ) 弃子的抉择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许多国家都拍摄了相关影片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由丹麦拍摄的《开战日》(9. April )以其独到、新颖的视角在这批数量众多的二战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影片上来就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战争的结果,这种看似标新立异的拍法恐怕也有导演的苦衷,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在1940年4月9日的丹麦战役只持续4个小时就以丹麦宣布投降告终。

作为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战场上的胜负早早失去悬念,因此导演把镜头聚焦到被德军击溃的丹麦军队下辖的自行车连队的一支六人小分队,用这六个人的生死逃亡侧面描绘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影片可以分成两条线索:一条是战争线,讲述六人小队在抵抗德军进攻时节节败退的过程;一条是人物线,讲述指挥小队的少尉由坚持抵抗到选择投降的内心变化。

这两条线既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战局的走向影响了少尉的心理;少尉的心理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战争的结局。

对于战争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弃子。

所谓弃子,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牺牲的代价。

影片中,导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三层弃子关系:丹麦是整个欧洲战场的弃子;自行车连是整个丹麦军队的弃子;六人小分队是整个自行车连的弃子。

而就是这弃子中的弃子要抵抗的是强大德军战备精良的装甲部队的第一波冲击,这种敌我实力极其悬殊的对比就构成战争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人物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抉择。

影片巧妙地选择少尉作为观众视角的切入点,让观众与少尉一同经历一场无比纠结的生死抉择。

少尉作为军人,自然要服从军队的命令,同时他还是统治阶级的边缘群体,依然保有传统贵族的骑士精神和家国荣誉感。

军人的职责和贵族的使命感都使他倾向于抵抗到底;然而,他又是六人小队的直接领导,他每坚持抵抗一秒,下属存活的几率就下降一些。

这种对上要对国家和军队负责与对下要对士兵生命负责的冲突就构成人物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少尉由“战”到“降”的人物弧光,影片巧妙地通过三场战役、三条生命和三次相互呼应的散烟戏加以刻画。

三场战役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平原阵地战、公路阻击战和城市街道战。

战争的走向从荒野到人烟稀少的农村最后指向人口聚集的城市,这既是小队逃亡的线路,也是德军一步步蚕食丹麦国土的代指。

而三场战役分别对应三条生命,他们对于少尉内心转变的影响是逐步加强的。

第一个死去的士兵对于少校还是模糊的面孔,死在战场上也本是军人的天职;第二个被误杀的孩子对少尉的刺激无疑会增加,如果不是自己坚持选择在公路设卡,孩童应该很大几率不会被误杀;而最后一个士兵之死最终促成了少尉的心理转变,当跟你经历九死一生的兄弟,已经开始畅想退役后的幸福生活,转眼之间就死在你面前,或许再宏大、再崇高的概念在此刻都变得虚无缥缈。

少尉的这种心理转变是通过三次散烟戏表现出来。

第一次散烟对象是同僚。

少尉与摩托车连的指挥官进行战前沟通,两个人一个是有烟无火,一个是有火无烟,既从侧面展现了丹麦军队物资紧张的窘状,又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对敌心态。

这时的少校还是坚定的抵抗派,而对照的摩托连队长却是片中少有的务实派。

正是这位队长在发现德军过于强大后选择第一时间撤退,保留自己连队的有生力量;第二次散烟对象是长官。

在经历一场惨败后少尉带领小分队与自己的首长汇合,长官一面要求少尉坚决抵抗,一面拿出自己的精装铁盒烟派发给少尉以示笼络。

这时的少尉已经对抵抗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但基于军人的责任感依然决定服从长官的命令,才有了后面的城市保卫战;第三次散烟的对象是部下。

投降被俘后的少尉将身上仅有的香烟分派给活下来的每名士兵,这里少尉的心理已经完全站在基层士兵的同一阵线,因此当德国军官提出让少尉坐他的车前行,少尉坚持选择与他的士兵一起步行。

三场散烟戏,展现了少尉从坚持大局至上到坚持生命至上的人物弧光。

 8 ) 政府投降 不等于战士缴枪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几个小时,这个北欧小国就沦陷了。

德军拥有坦克飞机装甲车,丹麦人只有自行车和打一枪撸一下的“三八大盖”,即使这样,丹麦边防部队还是拼死抵抗到最后一刻。

昏庸的政府、无知的百姓、低级的军备构成了一个一天就被打穿的国家。

然而,这里还是有一帮不怕死的爱国者,是悲?

是喜?

想想1931年日军侵占我大东北,唉……

 9 ) 至少,我们抗争过!

小国与大国之前的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已注定是败局。

你还在骑自行车夜行,练习换轮胎的速度,而人家德国的坦克已经开进了你的国门;你还在一颗一颗装子弹到弹夹里时,坦克已经开到你的面前。

但是,至少,丹麦也有抗争过!

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军人,军人与普通平民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别。

平民说,20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的,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我都不在乎。

军人说,但是我在乎。

 10 ) 开过枪就是打过仗

有一种感觉叫做:汗!

同样是二战中的一幕,丹麦军队连战壕都没挖过战事就结束了,同时也就创下了被德国用最短时间打败一个国家的纪录:4个小时。

后来历史对这一段的评述是:由于丹麦的及时投降,整个二战中伤亡极少。

看过一些老照片,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这仗也真没法打。

老兵们回忆的一段令人感慨万千,毕竟他们还是开过枪、付出过生命代价的。

《开战日》短评

其实咱们看看这类战争片还是挺好的,大国和小国的战争观对比。故事很平淡,拍得也克制,看到有人说欠表达,这就是看多了直白的强刺激的不需要动脑子的类型片,该表达的不都在里面了?

8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历史上的丹麦战役,双方死伤加一起都不到100人,本片确实拍出了小国的尴尬,尽管这么尬其实观赏性也就比较有限了

9分钟前
  • 满地
  • 推荐

毫无波澜的抵抗,儿戏一般的边打边撤毫无重火力哪怕一颗手雷一罐炸药,连子弹都纸包像粉笔盒一般,有一定机械化能力的部队留下守城还把机枪这种火力留了下来,最终德国上尉说你们抵抗的这么坚决,然后礼貌彬彬的把他们送上车,最终还是安然享受在德国铁翼下过着北欧安生日子当着仆从军。对于国土广袤人民众多的中国,战俘女人儿童老人,亡国奴的结局恐怕连牲畜都不如。至于什么展现心里拍摄手法纯是自我迷惑,这要是拍的国军,最终争议要叫破天,要是拍的共军已经骂出翔了,沉闷的气氛没有宏大场面和煽情对话,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国人来说根本欣赏不来,评论一下说看睡着了讲了个啥,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再来煽情,无脑反华之人必被历史冲的稀烂

11分钟前
  • helloworld
  • 较差

影片在采回忆中结束了,有点突然,又有点恍惚。

13分钟前
  • Relata
  • 推荐

呵呵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林道骑二八大铁驴还不如跑着呢

22分钟前
  • Travis Lee
  • 还行

情节简单的战争电影。表演一般。

27分钟前
  • 小虎牙
  • 还行

班级规模的二战战史,丹麦人眼中的二战,几辆自行车,一条小巷子,叮叮咚咚半小时,GAME OVER,这居然就是二战!小国寡民,与众不同!

28分钟前
  • 笑我痴
  • 较差

氛围渲染不错……只是我不小心记成荷兰了,我就说感觉开战日期和战斗流程还有语言对不上号

31分钟前
  • 乐马斯
  • 力荐

德军当年入侵丹麦一共死了两个人,这电影实在是233333

33分钟前
  • 奔腾子
  • 较差

"别开枪,我们投降"太让人无奈了,缺战备缺物资缺人民群众支持反抗的丹麦,甚至政府投降却不告知士兵,无力没有必要的抵抗

34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7 政府投降了 可抵抗依然在继续

36分钟前
  • 東郷柏
  • 还行

1990年代初的《足球世界》有一则“幽默一刻”:历史课上,老师点名“德国打丹麦用了多长时间?”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站起立即回答:105分钟,2:0,丹麦获胜。那说的是1992年欧锦赛的丹麦童话。回到这部电影,确实特别,把一场悬殊和毫无悬念的战争,控制到几乎与线性时间同步的细节。

3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边角二战,拍得冷静克制,有真实感。细节不错,尤其是小屋农妇和卖牛奶男孩的部分设计自然又出彩。唯一想吐槽的就是丹麦人民多爱自行车啊!另外就是观感憋屈,配合火焰与柠檬一起看应该感觉还不错吧。

42分钟前
  • 清水茶沫
  • 还行

渐亮天光下缓慢地骑行机动,类似《锅盖头》里科威特油田大火的诗意。

43分钟前
  • ivauke
  • 还行

小国家差距大没法抵抗,也拍不出那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你剑走偏锋搞情怀可以,可实在无聊,没有人物刻画没有感情线索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一本流水账,一个自行车小队死了俩人抵抗了几个小时,还在这吹什么。人人怕死不抵抗,没收到上级命令没有弹尽粮绝直接投降,二战胜利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什么都没干你躺平你拍什么战争电影。

45分钟前
  • 很差

这仗打得一点技术含量也木有啊!

48分钟前
  • 天D行者
  • 较差

151211,7.1分。角度产生佳作。

49分钟前
  • 二一老人
  • 推荐

丹麦有点怂啊~

53分钟前
  • Reehon
  • 还行

现在看不了这种电影,难受的不行。

55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