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前妻说的那句“让我们把生活继续下去”后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可台风结束后依然回到了现实,还是追要欠了三个月的赡养费。
男主最后没有卖掉父亲的砚台,把彩票都给了儿子,那么他会戒赌吗,会更加努力的生活吗?
其实生活中也就是这个样子,也不像好多影片全都是完美圆满的结局。
喜欢这部影片,如此细腻,娓娓道来,如同身边的故事!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对于是枝裕和的了解开始的很晚,是《如父如子》这部电影让我开始对这个导演的作品着迷。
今年有幸在多伦多电影节欣赏到了他的新作《比海更深》,就我个人而言,这是迄今我最喜爱的是枝裕和的作品,也是2016年个人十佳必选之作。
所以在这随便说点自己的想法和观感。
喜欢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他电影的风格,从来不会出现激烈的戏剧元素,也从来不会趋炎附势的迎合市场。
他的作品,总是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满满的情感刻画;人们对于家,对于亲情,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困惑总能被是枝裕和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让喜欢的人爱不释手。
这次的《比海更深》依然如此。
故事还是围绕着家展开,主人公篠田良多,年轻时写的书得过某个日本文学奖,然而这已经跟他现在的生活完全不搭边了。
现在的他,生活可以用窘迫来形容:跟妻子离了婚,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做私家侦探,可怜的收入还常常被用来博彩,连儿子的赡养费都支付不起,有时甚至还要回家偷偷“搜刮”妈妈的钱才能度日。
就是这么一个潦倒的中年男人,在每月一次跟儿子的见面时候,与儿子,与前妻,与母亲发生了各种事情,摩擦出了各异的火花。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个结点,他们性格迥异又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张网,呈现着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阿部宽饰演的男主人公,在很多人的定义里应该是一个loser,他不愿努力创造生活,却还指望能与前妻复合。
他的妻子,性格温和,但又时刻在生活面前保持理性。
最让人动容的角色--主人公的妈妈,总能让观众看到自己妈妈或奶奶的影子,当她从“古老”的冰箱里拿出自治的冰淇淋给儿子吃,当她用自己熬制的咖喱给孙子做晚饭,当她试图撮合儿子与前儿媳睡在一起,这些时候,都猝不及防打动着观众,让人数度泪目。
《比海更深》集成了所有最是枝裕和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发挥的淋漓极致。
整部电影波澜不惊的感情犹如一壶加了青梅的日本烧酒,清爽香甜,又后劲十足;它既不像白干般浓烈上头,也不似洋酒般辛辣刺激。
它以它特有的东方气质,把亚洲人在对待家庭与感情问题时的儒雅温柔以一种极接地气的方式呈献给观众,又让那种比台风还要强烈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感染着观众。
电影最后,暴风雨过后的大院回归到了往日的平静,奶奶用力的挥舞手臂跟儿孙告别;儿子,孙子和前儿媳又要踏上各自的生活,此时让人深深的觉得,比海更深的,是蕴藏在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份对家人情愫,对亲情的眷恋,还有对生活的些许疑惑与不断坚持。
总说男人不懂得珍惜眼前人,但其实女人也有的。
男性确实是不懂的概率更高啊。
影片中的主角,女性都比较靠谱,男性有好几个不着调的。
良多真是太讨厌了。
年过三十了,还没有稳定的工作,靠一些偷偷摸摸的卖别人隐私赚钱,这种事情明明应该“算可遇不可求”了,他却说该感谢那些出轨的人(这种观点无法苟同)有人敲门都不敢开门,生怕是房东来收房租或水电费,没钱想着去母亲家里偷点,想当掉父亲的遗物,没成想父亲竟然抢先一步都当完了哈哈哈活该。
还有许多小细节,譬如嫌弃母亲的自制冰淇淋有冰箱的臭味;嫌弃母亲的口水脏;每次都让母亲替自己盛饭,从来没服侍过家人吃饭;花光了几乎算敲诈来的钱,借钱也要继续去赌自行车,回家却在便签上写“我的人生到底哪一步走错了”证明他真的觉得自己赌博并不是错;全家一起做饭,包括小学的儿子都帮忙切菜,只有他一个人在边上不伸手;跟前妻讨论彩票问题,观点不合就直接摆出一副不屑、无语、看不上对方的表情并骂对方是傻子,毫无素质;明知道已经离婚,前妻也有新的男朋友,还要动那种心思,还要上手!
冒着狂风暴雨,知道外面危险也要带儿子半夜偷跑去滑梯里吃零食,虽然浪漫,但其实幼稚得很,做事毫不靠谱,并且这也预示着他做了跟他爸一模一样的事情,他已经成为了最不想成为的人。
编剧真是太牛了,每一个小细节都透着渣。
好讨厌良多对于彩票的观点,什么所谓“三百日元买一个梦想。
”这么廉价的梦想要来有何用?
不劳而获的事没有好结果。
或者说,其实良多中过彩票了,处女作《无人的餐桌》爆火不就是像中了彩票吗?
所以事情还是发展成这样。
中彩票才不会改变现状,这只是良多做个废人安慰自己的借口。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爸跟我谈心,说到我没成为他期望中的人,说了一句“都是时代的问题”。
然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良多和老妈谈心,讲到父亲,“那个人大概把一切都归结于时代的问题吧”。
不由得有所感触,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在细微处瞄见情感的颤抖,明明是日常,却道尽人生。
是枝裕和的粉丝或多或少都对《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有点不满意,《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的巅峰之作,人总是无法摆脱自己的背景去创作,所以在《比海更深》里,看到是枝裕和的回归,看到熟悉的团地和人物,总觉得这个故事明显多了一种随心所欲,导演可以在这种生活化中尽情发挥他的经验,把他的认知融汇于每一点细节之中。
这是一部“废柴之歌”,良多工作、爱情、家庭皆不如人意,恨着父亲那样的嗜赌的人,却一步步变成和父亲一样的人,有一点才华,却经不起15年的挥霍,毕竟已经不是纯文学的时代,到处都是轻小说和垃圾文学。
良多坚持着要创作,拒绝改编漫画这样的工作,但其实自己连房租和儿子每月5万元的抚养费都付不起。
一个好的角色,就是要让人又爱又恨的,当看着他发挥小聪明,从事务所的案子中饱私囊觉得可恶,半夜却拿老妈的钱觉得生气时,却又对他身无分文拿出1万日元给老妈当零花钱赶到哭笑不得,骨子里恨不起来这样的“废柴”,大概是他们天性中的一点善良和浪漫没有泯灭,那种坏也是天真地坏。
男人大抵骨子里一直都有那种幼稚的元素,有些人可能慢慢那种幼稚减少,良多则是一直都那样。
阿部宽来演示正合适的,人高马大,但却始终有种孩子气。
良多还渴望着能够重新拥有家庭,经济拮据,却依然有着对老婆和孩子的爱,这种矛盾其实也很真实,人的好坏往往不是一面,而且也取决于立场和角度。
真木有一点演得很真实,和新男友约会的时候,提到良多的作品,听到评价时,明显浮现出一点不开心。
与男人相反,女人天生就有母性,女人总是坚信自己可以照顾一个男人,并且期待这个男人有所改变,直到认识到这是绝无可能的,而且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选择离开,有了孩子的女人才会更现实。
如果说所有问题都是时代的问题,这是一种推脱和自我安慰,往往面对真实的自己太过痛苦,所以总是这样叹着气,继续走下去。
人到中年总是最焦虑的,前路漫漫,难有方向,又不可能放任时间的流逝。
反而到了老年,更接近死亡的时候,要平和多了。
良多的母亲,一辈子盼望离开团地,有自己的房子,最终不可得,也就认命了。
最难受的还是中年人那种不甘心,总幻想还有可能。
树木希林之外没法想象第二个人来演母亲了,那种小细节中透露的真实感,所需要的演技,是多少年才能达到的?
前几天豆瓣广播里看到一句话,杨德昌说,我们的幸运在于赶上了不好的时代。
其实是这样的,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也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时代一直这样,即使改变,依然拥有所有这些方面。
而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的问题。
想起来一直很喜欢的蓝河洋色经典,哦不对,是洋河蓝色经典,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会说成蓝河洋色经典。
总之就是那句广告词“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比海更高的,是天;比天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其实一直觉得这句男人的情怀槽点十足。
但总之,套用这个广告,其实可以说:比海更深的,是亲情;比亲情更浓的,是爱自己的自私。
是的——我以为,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表达这两件事。
亲情越温暖细碎美好,背后的隐藏的自私与家庭关系的缺位就越明显。
所以是一个治愈的故事吗?
不一定的。
看的是六公主的版本,夜间三点到五点播也是有趣,国语配音还挺配是枝裕和的,甚至因为语言(不懂日语)感觉更亲切了起来,以后其他几部也可以找找配音版去看。
一如既往的风格,熟悉的演员们,淡淡的细碎的平凡乃至不那么光彩的人生。
金句迭出,印象很深的是树木希林这一句:“都这把岁数了,我却从来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
普通人都不会有的啦。
就是因为没有才活得下去,而且还那么开心。
” 真的爱一个人比海更深,那会充满着极致的欢乐与痛苦吧,大部分人还是平淡的人生啊。
剩下的大多是,“为什么男人总是要失去了才珍惜”之类的有营养没营养的话。
父亲带着儿子出去后,婆婆和前儿媳简单的对话,就感觉两代的丧偶/丧父式教育也很相似,真是令人唏嘘。
明明是吵过架的瞧不起的父亲,是去世之后“衣服全都扔掉了,五十年早忍受够”的父亲,是“爸爸再努力一点,妈妈怎么会在这个小区住四十年”的父亲,时过境迁,阿部宽却好像活成了他的样子,甚至在偷钱的时候还被姐姐无情嘲讽,好卑微。
“理想不重要,记着理想去追逐的过程重要”, 是鸡汤呢还是自嘲自慰呢,男主在儿子问“爸爸的理想实现了吗”的时候如此回答道。
其实看的时候有很多不忍,比如看前妻找男朋友,比如看孩子打棒球自己不敢上前,比如陪儿子买球鞋也要偷偷划一下然后央求打折,比如被儿子问:“爸爸你还有钱吗”的时候,比如沉默地面对树木希林问题的时候。
一个父亲和儿子的身份所能经历的不堪、羞愧、落魄,都很明显了。
但再一想,之前借钱赌博不亦乐乎的、拒绝掉漫画脚本丰厚报酬的,也是他,所以虽然无意道德审判,但单纯的唏嘘也想说,实在是有太多可以改变的机会了。
更有趣的是——“我啊,最近漫画接了一个脚本呢”,是阿部宽对妻子说的。
一个丈夫因为自命不凡的清高不愿意接活,可是又为了给妻子展示洗心革面,去用这件事欺骗——真是太微妙了。
也许是为了不那么残忍,和孩子买彩票,雨中找彩票也刻画得格外温暖有趣,好像不是投机,而是真的许愿一般。
台风过去,雨过天晴,阿部宽去当铺本计划当掉砚台,却意外得知不支持自己做小说家的父亲,偷偷买了很多小说挨家挨户地送——全片最打动我的一个父亲的情节,也是一种温暖吧,嘴上不关心你的爸爸其实一直都默默爱着你,就好像嘴上嫌弃老头子的奶奶其实也偷偷藏着爸爸的衣服一般。
放弃当掉父亲的砚台,在阳光下和儿子与前妻分别,看似一切都走出去了,就要按照妻子说得“往前看吧”——可是一切真的能雨过天晴吗?
父亲的教育真的可以靠一个月一次的见面,靠制造一次台风天逛公园的回忆就能弥补吗?
转念一想,这样的“开悟”他一定也经历过很多次了吧,不然妻子又怎么会离去呢,一定是一次次的失望积累之下才会不堪重负选择离婚吧。
“他啊不适合成家”,所有的不成熟、男孩子气、不愿意承担责任、守着文学的一点点清高,本质上都是因为他更爱自己的关系。
好似一切都改变了不一样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变,也许是漫长消耗的终点达到和解,也许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循环日常。
最后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吧。
当然私心还是希望可以有一个HE,说不定彩票可以兑到奖呢,也可以给妈妈买那栋大公寓了。
· 阿部宽太帅了,阳子也太美了,以至于常常出戏:这么帅的男人怎么可能没有工作!
怎么可能被女人甩!
· 感觉侦探社的女助理和阿部宽的小迷弟不清不楚啊,以及没有交代迷弟为什么那么纵容宽哥,可能也是仰赖以前的人情吧,没有细说,但似乎也是“父与子”式的关系。
老板抽成那个敲诈高中生可以说是很真实了、· “是好是坏,也是我的人生啊”,“既然是我的人生,就必须要面对”,前一句出现在自己出轨被抓,后一句出现在发现老公出轨,我愿称小木聪美为最通透之人。
· 树木希林演的老婆婆细节太好了,心疼儿媳但更爱儿子,一次次一点点制造微小的可能复合的机会,可惜。
· 宽哥在听到阳子那句“向前看吧”之后脸上波澜不惊,手里手电筒抖得更剧烈了,细节很不错(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加戏)看完心情还是蛮复杂的,无论如何,也希望自己可以过得稍微畅快一点的人生吧。
everyday struggle20.3.19
年纪越大,人的接受度通常会越来越高,包括接受慢慢偏离年少时理想中人的自己。
于是小时了了文采非凡的小说家,成了不太体面的侦探,好容易得了些委托费,贪心想要一赌翻盘,结果只是更窘迫。
年少时无数次提醒自己不要步赌徒父亲的后尘,结果一样经营不好家庭,落得个离婚下场,甚至连每月五万日元的赡养费都付不起。
五十岁的男主人公良多,身形高大、衣着邋遢,更显捉襟见肘。
不修边幅的他在老母亲家偷吃食物、翻找现金,活脱脱一副废柴中年模样。
故事其实很简单:郁郁不得志又隐隐不愿放弃小说梦的良多,对前夫仍有感情却为现实委身条件优渥男士的妻子,老伴去世后努力积极生活的老母亲,成长中迷糊懵懂又显冷静的儿子,在一个不便出行的台风天,在同一个屋檐下,试探似地真诚面对了彼此,但也仅此而已。
天亮后,大家各自回到旧时生活,一切如故。
故事格局小小的,却处处可见细腻心意。
老人家里被冻得硬邦邦的自制冰激凌,儿子被奶奶夸赞菜切得好时的笑容,良多逞强给孩子买钉鞋,为了便宜些故意把它刮花,台风天滑梯下的野餐,一家三口顶着暴风雨四处找彩票,小房间里前妻冷酷外表下流露出的一丝留恋……是枝裕和一如既往把镜头对准了平凡的家庭——在这部片中,是离异的家庭。
画面里的人物,过着观众看起来觉得有点唏嘘的生活,却都带着微弱的希望继续坚持着:老妈经济拮据生活寂寞却还抽空去学音乐,良多可以透过为漫画写脚本赚房租和赡养费,却依然想创作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儿子不能常常见到亲生父亲却不缺生父关心的爱和关注,前妻虽对良多仍有感情却凭理智作出了自己觉得正确的选择……明明都是很好的人,为什么不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总是显得满不在乎的老妈,在台风天的夜晚小心翼翼地问前妻复合的打算,被微笑着婉拒了。
「回不去了。
」这是前妻没说出口的话。
「回不去了。
」《半生缘》里的曼帧对世钧说。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刘若英在歌里这样唱。
这就是生活吧,一个小差错、一点小缺憾,就能让故事的结果天差地别。
在影院里被打动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怀着这样不甘心的心情。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超级英雄,聚光灯下的人之所以为众人仰望,是因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圆梦的人。
回不到辉煌的过去,暂时没取得值得称道的成就,日子还得继续,这是生活的苦,亦是它催人奋进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比海还深》,比起是枝裕和其他有明确起承转合故事的影片,更触动人心,更贴近每一个平凡人。
不尽人意的人生,也有存在的意义。
就像老妈阳台上的那株植物——「(这棵树)没开花也没结果,不过还是有用的。
」谁说人间温情不是人生的恩赐呢。
伴随着Hanaregumi《深呼吸》的旋律,影片悠悠地画上了句号。
人们总爱问小孩子梦想是什么,良多也不例外。
儿子抬起头反问:爸爸呢,有梦想吗?
「爸爸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嗯,只是「还没有实现」而已喔。
(原文首发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8/03/010038820.shtml)
人到中年的是枝裕和重新审视与父母关系澎湃新闻网 作者:阿水 《步履不停》八年后,是枝裕和与阿部宽再次合作了这部《比海更深》。
可以将之视作前者的姊妹篇,不同的是,二位的年龄已从“四字头”升为“五字头”,也都在这八年里成为爸爸。
两人担任的人生角色既复杂,见识过的世界也已广阔。
人到中年,会产生从身边找答案的愿望。
父亲过世,母亲年老,自己也成为父亲,于是重新审视与父母间的关系,发现某些无可避免的相似和延续,并思考自己命运轨迹的适当时刻。
1950年代后期,日本的公团住宅开始兴起。
这类住宅的室内带有自动冲洗马桶、浴缸、带餐厅的厨房及阳台等现代化设施,是当时人们憧憬的居住环境。
与之相似的是我国当年的工人新村,整齐划一,生机勃勃,曾经孩童声鼎沸,如今却成了无力搬离的人家最后的归宿。
影片中,是枝裕和纪念把梦想寄托在赌博中,并把这种爱冒险的血液传给了儿子的父亲;纪念小孩子们曾不顾阶层地玩在一起,打棒球还要抢地方的,如今植物茂盛生长,遮掉了童年时代的公团宅地。
然而《比海更深》并不是是枝裕和的自传电影。
他确实在影片中的一家人——奶奶淑子(树木希林饰),父亲篠田良多(阿部宽饰),母亲响子(真木阳子饰)和儿子真悟(吉泽太阳饰)身上投射了自己的记忆,但是电影的设定和家庭成员的状况却都是虚构的。
主人公良多供职于私家侦探社,曾为获奖小说家,却有15年未出版过作品。
小人物不如意的人生自其去世的父亲延续到一无所成的良多。
他嗜赌、爱逃避责任、眼高手低等与父亲极为相似的品质,导致了响子的离去。
连带着,儿子真悟也变成了只能一个月期盼一次周日相聚的牵挂。
侦探社的工作曾是他“收集小说素材”的借口,现在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积累的“素材”成为贴满墙上的便条贴,最新的一条是:“我的生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
” 这句话也是略萨的小说《酒吧长谈》的核心。
但凡说出这句话的人,总自认人生已驶过顶峰,并在不知不觉中崩坏。
他们致力于寻找崩坏的那个点,却很难明白这个点其实是不存在的。
崩坏,可能来自于血液里的遗传。
这样说虽然有把命运推给天赋之嫌,却有一半是真实的,另一半则是安慰。
在良多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形成互文。
爱赌博爱冒险的血液传至第三代虽已稀释,但三代人的胆小、软弱、良善却如出一辙。
爷爷唯一的优点——一手好字,父亲良多和儿子真悟从小显露的作文天赋,亦是延续。
我们沉默着向前,孤独又平静地一直不回头。
他跟你说了再见,就是永别的意思,而回头你才知道原来故事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拼命逃脱的故事,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原样,有的东西它一直融在你的生命里。
是枝裕和的男主角总是叫良多,他们穿梭于每个不同又一样平凡的故事。
每一个良多都奋力抗拒重蹈覆辙,拒绝重来一遍父母的模样,偏偏在成年后的无力瞬间总是依恋起父母的臂弯来。
小时候,父母是眼中英雄,闪闪发光,无所不能,长大后我们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寻找到更令人期待的东西,想要把过去抛下,旧英雄也跟着时代一起老气横秋,英姿飒爽变成大人的逞强,才发现其实大家也都无能为力地在过人生。
但是还是会在意,良多还是会想念爸爸,听到爸爸也对他感到骄傲的时候,也是眼神闪光。
人这一生,仿佛一直在跟命运抗争一般,我们偏偏想要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
即使父母为你铺好前路也罢,即使冥冥之中骨子里的基因没办法抗拒。
真悟说,还是不想成为爸爸一样的人。
良多说,无论如何,别把我跟爸爸比较。
但是生命的延续就是奇妙,已然在不同的年代下,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人生理想,良多和真悟比起自己被寄于厚望的梦想,更想要变成一个平庸的公务员,偏偏是小时失了勇气的人,而后长出勇气。
良多的后来成了一个没什么才华的小说家,他也没有变成想要变成的人,家庭破裂,薪水难以维持生计,赌博成了唯一的希望,他在栏杆前一直呼喊的加油和希望,也是他没能对自己喊出口的怨恨。
他像赌马的选手,纵使平凡一人,也因不知名的梦想生出翅膀,就以为自己能飞上蓝天,殊不知这背后还得给出更多的努力才好。
所以他只能无力地喊他加油,那些希望是他的希望和欲望交织的绝望。
越是拼命要走开的,怎么都丢不下。
现实总是这样,来来回回发现居然是个圆圈,绕回起点。
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的人,又有着什么的梦想,其实在岁月痕迹中,生出些雾气遮挡住。
良多说了很多遍的小说,在满墙的便签纸中也没能开始一句完整的话,在母亲面前强撑的小说家名号,在别人的问候里竟然抬不起头来。
而妻子与他,到底没能问出还爱不爱的问题,她面对那样的良多,回答的还是不知道。
生活推着人走,不准人回头。
姐姐是独独一人的现实人,深知弟弟那点像气球一样胀气的小说路,已经被放走一半的气,再也难以飞起。
大家怀着各自爱意去呵护着良多,他还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守着年少梦不肯迈出一步。
也都迷茫,不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的梦想,为什么别人都看起来这么轻松,而我们总是江郎才尽得像是没来过的才华。
面对已经走开的梦想,要如何姿态才能不去愧对曾经的小孩,恐怕得不到什么答案。
人生的最终就是在困窘之中,不再追究。
什么事情如果硬要探究,倒讲不出什么故事了。
母亲说,不够豁达就活不好人生,人生其实简单得很呀。
说到底,就是不断告别,不断重组,而我们的最后要变成什么的人,在我们所做出的选择之中,早有预兆。
良多再深的想念,再深的执念,再深的感情,都抵不过我们当下要过的这个人生。
所以妻子才会告诉他,要继续了。
暴风雨结束之后,一切还是回归正轨去吧,别让我再对你抱有无谓的期待,别让故事继续。
他们在地铁站口分开,剩下孤单的良多继续向前。
是枝裕和的片子里的老演员们聚在一起,不像个电影,倒是一场聚会。
扮演良多的阿部宽早在是枝裕和的成名作《步履不停》中就早有出演,而妈妈的演员也是当时的母亲演员树木希林,侦探社社长也是在《如父如子》中扮演的中川雅也。
颇有是枝裕和的风格,家庭氛围感浓。
在故事里面一直找寻的,不仅是故事里的良多,还有屏幕的我们,也跟着一起在寻找真正的自己,摆脱变成不喜欢的自己。
這是是枝裕和導演的上一部作品,也是我迄今為止最喜歡的一部。
據說導演在劇本的扉頁寫到,“我們始終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
”阿部寬飾演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略帶孩子氣的中年廢柴,衣著邋遢,不修邊幅,蝸居在付不起房租的小公寓裡,鬱鬱不得志卻又不願意放棄成為小說家的夢想。
因沉迷博彩與妻子離婚,支付不起每月五萬日元的贍養費,一個月只能和兒子相聚一次。
每次回到寡居的母親家裡翻箱倒櫃,靠典當父親留下的一些遺物過活。
就是這麼一個世俗意義上失敗到底的人,憑藉著年輕時獲得過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說新作者獎,執拗的支撐著自己的文學夢想,拒絕出版社安排的雖然可以賺錢卻沒有文學價值的寫作任務。
故事的主線發生在每月與兒子相聚的這一天,影片一開頭就預告颱風即將登陸,隨著劇情的推進,颱風一步步逼近這座城市,終於在颱風到來的這個夜晚,良多與前妻和兒子機緣巧合聚集在了母親家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夜晚,儘管窗外狂風暴雨,一家人擁擠在小屋裡卻也沒有太多的戲劇衝突,只是平靜的煮飯,吃飯,閒話家常,有一種末日在即卻不動聲色的溫馨。
前妻抱怨說,“那麼想當一個好爸爸,為什麼當初在一起的時候不好好努力呢?
”兒子問良多小時候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成功了嗎?
良多稍有尷尬,“我....還沒有成功。
不過,這不是當不當得成的問題,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懷抱著這樣的信念在生活。
”母親得知前妻已經決定開始新的生活,看似不經意的跟良多閒聊,“幸福是要放棄一些東西,才可以得到的。
我到這個歲數也從來沒有說過愛誰比海還要深,普通人也不會有,所以人們才能每天快樂的生活下去。
人生這個東西,其實很簡單的。
”第二天,颱風過境,雨過天晴,一家人在車站揮手告別。
好像沒有講什麼故事,卻又仿佛講盡了人間百態。
良多曾經問自己,“我的人生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出錯了?
”大概每個人在某個瞬間都會對自己發出類似的質問吧,小時候理想的那個成年世界的自己,做到了嗎?
還有機會嗎?
從什麼時候開始放棄了呢?
最近看到一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什麼時候選定了對象而戀愛,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做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但一場巨變,已經發生,地動山搖,渾然不覺,當時只道是尋常。
”有人說年紀越大會越相信宿命,而我卻更願意相信一切都關乎選擇。
不怨恨選擇,也不輕易否定理想,畢竟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生,而且太倔強的人,從來沒有資格惋惜。
在三十二歲的最後一天,用一杯酒拉住時間,回頭看看那些做出決定的瞬間,或遺憾或感激或乾脆湮滅在記憶裡,努力回想那些站在岔路口時的我,當時篤定的模樣,都是支撐我眼下步履不停的孤勇,在這個不夠理想的當下,繼續心懷理想的努力生活。
我對明天的自己說,“生日快樂,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
看前看到朋友的影评:真实的让人落泪。
看的过程中细节处处映证这句话:奶奶舔勺子,回收蛋糕包装带,开冰箱门凉快,在阳台目送孙子回家。
嗲声嗲气撒娇,还有孙子提出一起住时忍不住遗憾地眼酸落泪,又赶忙擦去。
还有她说她这个年纪交什么朋友,多交一个朋友多参加一个人葬礼罢了。
看的过程中一直想起我奶,我奶节约,盛米饭必舔勺上剩米粒,牵挂我,我上初中放学时间不定,她每晚凑在窗户上望我何时到家。
现在也是一人孤独住着。
北影节见面场后资料馆二刷,重看依然觉得是枝裕和的作品里最喜欢这部,导演有孩子为人父后的创作,也许心境对我目前最受用。尽管金句过多又鸡汤直白,但那不正是可以用小本子记下来普通人和长辈的至理名言和一个阶段的私人感悟嘛。侦探那条线有些商业类型片的尝试,每次看从带儿子回家开始就控制不住的哭,把绝对的重心放慢在不愿结束的风暴之夜一次别离之前。用买彩票联系起祖孙三代,而赌博恰恰是他最厌烦的生父缺点,这种复杂的情绪说明家人的好坏习惯实际都在影响着你。步履不停的另一种变奏,儿时生活过的团地怀念的母亲,在中年废柴的阿部宽身上承载了多种人物角色的功能映射,让作者与自己的父亲成为一体,通过小孩回望你长大后成为你理想中的那个人了吗?期待他俩数年之后的再次合作。
伴随着这部电影,在全城的烟花声中进入了2017。16年是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年,就像一场暴风雨。然而经历过我们总要move on,学会和过去和解,我们才能有肚量去拥抱新的体验。心怀感激,祝所有我爱的友邻们2017年开心,幸福!
男主真的太讨厌了。灵魂卑琐言行油腻。让你瓣写手写成贴子发到小组能增加恐男恐婚恐育情绪的水平。尤其是男主和他妈合伙连蒙带骗地让前妻在家里过夜还妄图和人发生关系的那里,简直想报警,剁了内只蹭到前妻大腿上的咸猪手。最烦男权社会的利益既得者摆弄着家庭这种对女性的桎梏惺惺作态。两星都给テレサ・テン。
微妙地在“无聊”和“有一点点感人”之间摇摆。不算计的是枝裕和仍然能将日常生活的散文写得内容丰盈,可是驾轻就熟带来的是必然的审美疲劳。
感觉像重看了遍步履不停,不同的是比海更深更为寡淡,步履不停里至少还有父子间的矛盾,大哥的死,姐姐一家人等冲突,到了这部只有男主破碎的家庭和与理想渐行渐远的人生可讲了,人物间的冲突弱化了,整体基调也是平淡中带点伤感
【2】“我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比海更深”
估计要被骂死,我没敢动
完全不懂说什么,又是留给观者猜想的结局,平淡的比白开水还淡然无味
有的电影,年轻时候不懂
3.5看哭。
看这种片就是个警示作用。每个做得不够好的文艺工作者都有致命的性格或习惯弱点。自己当心,自己克服。除此,看完也没啥收获啊。日本人讲理想还是跟美国人有差。其实挺鄙视假如我中了五百万这种发梦大法
在这个平淡到像中学漫画的结局之外(并不是非常有趣),可能还存在一些暗示。比如由奶奶,死去的爷爷,到良多,和孩子构成的一种继承感和宿命感,这种存在暗示中的感觉进一步搭建了对于改变的无力感,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不好的未来。比如奶奶本人的二重悲喜剧角色和合唱团角色(古典戏剧),她语言和行为的暗示性,她的电视和收音机的内容,富有意义的台词,动作。这种反而是在主线之外吸引我的地方。
无感
不如《杯酒人生》
好low好猥琐的男主
挽回已失去看得好伤心啊,比得不到更有后劲呢。果然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了。
为一个男人的失意落魄找很多理由用美化过的被选取过的“真实”企图博取观众同情而男孩的母亲的行为逻辑却被“爱过”与“不忍”笼罩着包藏祸心hh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无奈谁都有 但绝对不是用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很廉价的自我感动
一种生活记事。没人知道彩票是否中奖 前妻是否另嫁 母亲选择怎样的死亡 今后你我的人生会怎样。 台风过后 一切在平淡之中继续 就像生活
“为什么男人都不会珍惜当下呢?总是追逐已经失去的东西,梦想着无法实现的愿望,被这些束缚着,怎么会快乐呢?”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能珍惜眼前所爱,做那些虚妄而无法实现的梦,这样怎么可能过得开心呢?所谓幸福,就是没有牺牲就不能获得的东西。听着邓丽君的《别离的预感》,其实比海更深的情感谁有拥有呢?就是因为没有才要更努力活下去。生活,就是这么单纯。是枝裕和的电影真是太暖了,亲情是台风也吹不散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