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和事实差的有多远,天才除了要绚烂和同甘共苦的同伴,但必备的条件还是把自己放在中心悉心照顾。
Gellhorn有自己的世界,尽管执着的去各个战场显得很矫情,她甚至不明白不了解也不爱那里,爱自己胜过做别人的陪衬,虽然也许最后还是免不了成了注脚要不然还是只有被历史的虫吃掉。。
天才总是让人忍不住偏心,尽管不好相处,反正不用我去照顾他。。。
片子不停地变换现实和历史的拍摄手法太频繁,没必要又扎眼,喧宾夺主。
妮可阿姨的演技总是各种做作。。
不过美貌就够了欧文适合演这么脏脏的角色
不太懂为什么我在描述战争年代的影片里总会看到人们带着乐器、羊或其他宠物或是什么看起来日常的与战争无关的东西去前线?
本来就不一定有命退下来还把心爱的累赘带上不是送呢么?
35:48那个男人不知道是谁就跟神似的砰砰砰几枪就说对面都搞定了?
然后他就站着背着身脑袋露在外面😱后来好像是那只最开始长得像狗🐶的羊被烤了,其实早就猜到了。
我开始估计那个带乐器可能是吉他的男人也活不到片尾。
1:10左右居然还演到了早起的电影配音到后面真的有好多猫(^・ェ・^) 再到后面何苦那么妖魔化中国🇨🇳,美国🇺🇸年年不也报出有人在不洁净的野湖游泳🏊🏻感染阿米巴原虫病么,他们之前在水利工程工地上轮流喝那大陶壶里的水时我就觉得得得病,打起仗来就没有一个好地方战争在我的想象中人们大概是像我小时候在北京南站还没重建前见到的上访告状的人那样灰头土脸油吃麻花的,和那群有所求的上访者不同的就是他们有统一的破军装吧
【腾讯“大家”】女人才是战争的灵魂。
当盖尔霍恩面对蒋介石夫妇毫不留情地痛斥时,她是感性的动物,不懂谨慎和社交礼节,迫使她不顾一切地要在宋美龄面前嘲讽当局对民众的粗暴真相。
她忘不掉大烟馆里小女孩的眼神——只有女人,或者拥有母性的人才会如此动容。
斯大林发动残酷战争,居高临下检阅自己的铁骑士兵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走过,他是“男人”的,或者称在这样的视角下,是缺乏母性注入其灵魂的非人类。
而同样自称男子汉的海明威则一直体味着母性的温暖,在战争中、在炮火中他的情欲才能达到阈值。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也被译作“战地烽火情”,硝烟中还有爱情,这是典型的商业片,可这并非直接表现战争,而是作家与情人在战场边缘周旋于私情和理想的主旋律故事。
女人与男人,不仅仅是画面里的小胡子海明威和屁股翘翘性感迷人的盖尔霍恩,还有温情与强悍、人性与杀戮不停交错的画面。
战争一直与爱情有着不可抹杀的关系,这是人类两大极端的情绪,亦是残酷与美好的两极感受,将之置于同一场面,对比和参照之下显得格外动人也就不意外了。
当大兵或将军换成作家或名流,当护士或间谍换成情人或记者,一场腥风血雨泯灭人性的战争就变成了可歌可泣并令人陷入荷尔蒙沉思的传记片。
在海明威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无数名流用才华登上的名利场,是灯红酒绿香艳美女的派对,是用天赋和努力证明不朽的杰作,是美国大报名刊上的封面人物,是财团的支助、是党派的支持、是商业高级阶段后的情操和品位……而我们的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类史上最牛逼哄哄的作家之一海明威,则成了那个时代最生逢其时的一个人,他的强悍和野蛮、激进和才华、理想和能力刚好对应那个战火纷飞、观念统一的时代。
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巴望着海明威式的文学明星、政治大人物、社交名流时,心中一定会黯然。
现实与故事的天壤之别容不得你半点乐观。
环顾我们的周围,不要说可以进入政治格局中的最高层斡旋历史进程的社会名流,就是让观众看到那种人格结实的政治明星、时政名流也很困难。
不管是台上的还是坊间的,结实不易塌陷才至少不会那么轻易让人绝望吧。
立场之争会顷刻之间就会变成人身攻击和卖骚作秀,而此时对于围观者来说,观念、觉悟、立场则不再重要,最要紧的是俏皮和幽默,还有一场嘴仗下来抖落出来的鸡毛乱飞的八卦私事。
“口炮”与“送饭”之争,让人看到仅仅是一种不成气候的自我安慰。
争论不一定能让人看清是非,但可能让人得到信任和不信任的理由。
有时候真不什么光亮的大道理给你以支撑,而是争论者的一个表情,或者一个暧昧不清的手势。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中展示的几段海明威与人争论的场景,今天看来其价值观或者立场已经不重要,而是他那种展示勇气和执着时的表情。
跟我们这里经常发生的鸡皮蒜连混淆视听、卖弄风骚小人嘴脸、阴险小气败坏风气比起来,海明威是用“正直”承担的勇气、用“情操”输出的执着。
海明威在西班牙拍摄纪录片后,与攻击者的争论变成他最后坚持己见,除了身先士卒地占领了事发第一现场,他还有别人无法估量的探险勇气;海明威在见到批评他小说的那位评论家后,被称作毫无风度地撕开了自己的衬衫,他要让对方看清楚自己的胸口是否真的长有胸毛——他当然知道评论家的关于贴假胸毛的句子只是个比喻,但他要借这个成功的幽默凶狠一次给对方看;还有盖尔霍恩腻烦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她要去有战火的地方做自己,在码头海明威与她争吵,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有有价值的,海明说说“当你已经进入坟墓,我的作品还在人间流传”。
而我们正在用一篇那么多字的反驳文章,终于把自己变成了自己眼中的对手那种人。
与其说海明威用自己的任性和荒淫失去了盖尔霍恩,不如说是盖尔霍恩一直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尚未完成,以至于要离开海明威、离开与海明威一起缔造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追逐到自己念念之中的那种理想。
海明威晚年陷入了纠纷和自身困顿之中,影片表现的面对一条大鱼丧失了原来的那种自信和力量,也正是这种困境的一种再现。
当蓄起了标志性胡须的海明威,依然站立打字,但心念和能力都不再了,是成为病床上任人宰割的老年患者和年轻老婆口中的“保持健康”乖乖吃饭的老人,还是去实践他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说的“必须去面对永恒”——海明威将枪口对准自己张开的嘴巴,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他的主张。
不是文坛硬汉或者美利坚民族精神丰碑这种事儿,而是一个作家面对自我时的诚实,以及他贯彻始终的独特表情。
海明威的直接和霸道,或者说他身上的所有缺点和优点皆来源于他的骄傲,是这种骄傲令其成为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创作者和大写的“人”。
或者我们可以说,海明威式的骄傲如今已经稀缺了,至少在华语文学的天地里是看不到的。
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作家,回过头来看看海明威获奖58年之后获此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是怎样的诚实和以怎样的表情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呢?
真的,说实在的,我不太在乎他的立场和观点,即便真的政治不正确又何妨呢?
对于小说家来说,他顾及和负责的只有文学就足够了。
但诸如近期那些赞美之言——“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书法,但是你能写出他那种狂飙一样的龙飞凤舞的字体吗?
面对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丑陋地漫画化、魔鬼化,实际上是缺乏理智”,这也是一种个人立场,他当然有表达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权利,只是这种看似厉害的言论其实是建立在针对不久前获诺奖时的国内批评声的反驳基础之上,以及对更早一点抄写《延安文艺讲话》时被几乎一边倒式的批判所表达的强硬态度。
莫言难道不知道当今谁是掌权者,谁是稀缺的弱小声音吗?
站在权力的一边,你那么愤慨真的值得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骄傲吗?
不说历史观的谬误、缺少反思的态度或者惘然不顾对方的指摘单项自说自话,仅说莫言这种小人之心地难以割舍般地针对批评、与权力心甘情愿地融为一体,一旦有了话语的权势就摇身一变成了唯我独尊首领的架势和表情,就已经抹杀了写作者的高贵和风度,这跟海明威的那种直接对评论家施以老拳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和光明正大比起来,才是真正的蚍蜉与大树之间的参照。
看海明威的作品也好,看他的情史或者传记电影也好,能贴身感受到的是一种作家本该具有的骄傲和风度如今已经不见了,我们只有卖弄智商和暗地里羞辱对手,而人格的高大从来都是这个时代的人追求的了。
这片子里海明威的高光时刻,也就是在西班牙旅馆里他训斥着彼时还没找到自我的盖尔霍恩的这个桥段。
这个片段里海明威专注而坚定的用打自己着自己的文字,听了盖尔霍恩坦白自己无法写出眼前的战争,他不是简单而男性主义的安抚,而是如同面对革命同志一般,用震耳发聩的言语去唤起她心中的使命。
他真诚而猛烈的敲打着那个还不知自己为何而来此的盖尔霍恩,说出了这句话:开始为你的信仰而写作吧。
颇有名气的两个人相遇,相互成就、相互升华,这段感情虽然只持续了几年,但是迸发的火花却燃烧至今。
《丧钟为谁而鸣》:“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峡,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这部影片的评分不高,因此在硬盘上躺了好几年也没打开。
如果了解美国文学,那么海明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峰,无论走到哪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他。
他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以作家的身份却成为了被美国所供奉的“英雄”,这与国内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觉截然不同。
他的语言简练有力,他的生活丰富多姿,爱好多样:雪茄美女海钓狩猎,他深入战场为人类而发声,他体型粗壮、举止铿锵,放下笔就可以拿起枪,周围的人亲切地称呼他papa。
这样一个绚烂多姿的角色,活得如此恣意妄为,甚至就连死亡也是自己去选择,而不听任命运的安排。
不过他的书却是我一直绕道而行的,我至今没有看见过《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或者他的任何一本书,因为对于海明威的盛名太过于敬仰,把他当做“英雄”来顶礼膜拜,想着哪一天哪一刻、沐浴焚香后再行拜读。
然而即便如此,与他的相遇也是一而再,再而三。
在《午夜巴黎》中初睹他的风采,在《晓松奇谈》里听到他的趣闻,《爱在记忆消逝前》一起游览了他的故居。
最近正在看的《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里,讲到了西班牙内战,突然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了。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海明威的名字,然而看完却记住了盖尔霍恩,这个比海明威还男人的女子。
两个人的相遇就是火花四射,满酒吧的人也遮挡不住两个人产生的火花。
当海明威第二任妻子见到盖尔霍恩那一刻,立刻就知道了结局。
两个人的故事完全是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确立了感情,却在一场又一场战争间隙的和平时代矛盾重重;在中国的战场上度过了蜜月期,却在和平来到时渐渐步入分手的道路。
同样优秀的两个人、同样爱好的两个人、同样兴趣的两个人,如此合拍、却又如此互斥。
是战争成就了婚姻,却在婚姻中被缴械投降。
影片一共讲述了四次战争,篇幅最多的是西班牙内战,接下来出现了俄罗斯入侵芬兰的战场,第三个是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第四个是高龄的盖尔霍恩身背背包,离开舒适的房屋继续去往的战场。
战争场面的刻画并不太深刻,但是在战争间歇期间的歌舞升平相对比,却又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相隔几千公里之遥确是如此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漫天的战火,一边是轻歌曼舞的酒吧,这个混乱的世纪,也只希望它变成永远的历史。
影片和历史本身不再多说了,感受最深的还是盖尔霍恩这个人。
看影片之前她在我心目中的身份是海明威的妻子,看完影片她却成了一个超越海明威的人,她以一个弱女子之身完成了众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她活到了九十岁高龄,影片即是以她的回忆为开头、她出发去战场为结束。
谁是最后的赢家?
身后评价别人的人。
海明威是美国人心中的硬汉,然而她比这个硬汉更man。
可惜的是她一生都在抗拒“海明威的脚注”这一身份,却一生都被这一身份所累。
如此光芒四射的女子,却成为了别人的脚注,最出名的身份始终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只能说海明威名声太过,盖住了这个丰富多彩的女性的一生。
但是同样为女性,我喜欢玛莎·盖尔霍恩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生,活的如此潇洒、如此醉人。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如此优秀的一位女性,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成为英雄并不需要是男性,拥有豪气也不需要是男性。
最后,再总结一点玛莎·盖尔霍恩的一些人生经历作为补充吧。
生于1908年,逝于1998年,享年90岁。
一生出版了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
不得不说盖尔霍恩生活的90年正是最动荡的90年。
1936年爆发西班牙内战,盖尔霍恩在现场。
1940年她到达中国战场。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1945年印尼反抗荷兰的独立战争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1966年前往西贡报道越南战争1978年,70岁高龄前往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战场1989年,81岁见证了美国入侵巴纳姆的战争这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一生,这是一个本可以平安过一生、平淡过一生的女人的一生,却活成了千千万万女性、男性都无法企及的一生。
不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是海明威的其中一个妻子,了解了她的人,会明白她活的比海明威更加伟大和勇敢。
向“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致敬!
她已经完全模糊了性别的区分,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PS.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并没有加分多少,太过于美艳和无助。
色情场景没有也没有加分,虽然激情四射。
因为海明威来看了这个剧却被霍恩粉上了,妮可演的太飒了。
1.“爱情死于无聊“,死于不同频率。
一个勤恳向上另一个萎靡不正那么注定不是一个世界的,罗曼蒂克也消亡。
而现实情况通常是 既然两个能在一起那彼此身上一定都是有相互欣赏的亮点,而太平生活的安乐麻痹,纵使原来多么志同道合也会就此别过是路人的。
这就考验双方的续航能力了:个人的意志力。
不是一时的积极青年,而是持续的向上才能不掉队,爱情长久。
起初的海明威不愧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小说家,被他战火纷飞时/周末温柔乡时也坚持日更的高效和自律折服。
他像个师长会毫不怜香惜玉的怒吼鞭策霍恩。
志趣相投相互激励他们有最美好的爱情雏形。
然而海明威是个随性而为及时行乐的人,这样的本性注定了当生活平静无忧时,反而会日渐沉迷于声色犬马狐朋狗友。
当然电影有虚构的成分,毕竟是霍恩的自传也存在倾向性,以及海明威自杀原因还有家庭遗传等等。
这个电影的评分也没有很高,比如他们到中国和蒋周会面的描写得匪夷所思的怪诞。
但,爱得浓却散的快的感情脉络 real真实,因为,我看到了我和某人曾经的路径、感慨万千。
2.两个自我价值认知高的人,不适合在一起。
互相消磨着各自的灵魂,尽管永生不忘,却无法执手偕老。
他们和我们就像两杯烈酒撞在一起,没错,会起很强的反应 因为她像他,自我认知度高的人都挺欣赏自己的。
但强对强不会相容、反而会彼此吞噬。
他因为欣赏我独立自主态度坚韧鲜明和其他女孩不同,于是大男子主义燃起更强的征服欲,然而,征服后却要这样的女子洗手做羹衣,不用那么认真的做事业,不要追求只要依附陪伴在身边就好…她怎么能呢。
换做他 他也不会的。
3.原来海明威是个那么男权的男人啊,不喜欢不喜欢,看完后也查了一些轶事后对他的探索欲down down down啊这部电影里还贡献了海明威的写作心得注脚,mark之~对了,拖延症的时候记得想起海明威说的“开始为你的信仰写作吧”
几乎在影片的开篇,海明威与盖尔霍尔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盖尔霍尔对自由,正义,世界人民福祉的信仰,比海明威的要纯净太多,如果海明威还有的话。
海明威就像是在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虽然他可以经历狂风暴雨,到深海鱼大鱼搏斗,但是,骨子里,却终究属于陆地,终究是要回到陆地,回到家庭中去过小日子的。
而葛内虹则不同,她像一条鲸鱼,她的心中,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跟宽广的视野,盖尔霍尔属于海洋,并且向往海洋。
当海明威与盖尔霍尔最初相遇的时候,海明威对于海上的风浪经验丰富,而又声名显赫,而盖尔霍尔初生牛犊,却又美艳惊人,两个人一拍即合,如胶似漆,但是,当两个人在西班牙内战的洗礼中经历了一切之后,海明威像渔夫一样,累了,也许怕了,准备缩回自己的温柔小屋,去写那些充满了自我陶醉感的故事的时候,盖尔霍尔则更加成熟,法西斯在西班牙的胜利更激发了她的斗志和前进的欲望,裂痕在电影首映礼中产生,海明威说,这部电影,纪录的是土地和人,而盖尔霍尔说,写实艺术的职责,是为无声者呐喊,为无辜者正名,揭露统治者高尚表面下的谎言。
短短几句话,高下立现。
我不太清楚当时美国社会对海明威的评价到底如何,但是,在导演已经借着那个评论家和他前妻的嘴,黑出了海明威的翔:“他的文采掩盖不了他对失去男子气概的恐惧”。
“是我,布置了这一切来证明你不是耍孩子脾气”.....。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两个人的差距也慢慢显现,盖尔霍尔渴望着深处的大海,苏芬战争,抗日战争,每场战争都激发着盖尔霍尔,而海明威则像个觉得自己已经离家太远的渔夫一样,terrified,hiding in his own storage room, 只是靠这纸醉金迷,和四处吹嘘,和炫耀,来掩盖自己对于战争的懦弱,冷漠,无能。
直到最后,盖尔霍尔潜入深海,而海明威,则一个人,启程赶往另一个温柔乡。
海明威在盖尔霍尔之后灵感全无,大抵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经历了盖尔霍尔的海明威,也如同看到了正版的盗版,发觉与盖尔霍尔真正的高尚情操相比,自己所谓的勇气,力量,不过是性欲,酒精,孩子气,和刺激感的混合而成的一坨,海明威也许是一个优秀的写手,但他只是善于夸大他所经历的风浪,并且装作自己是那个征服世界的人,而与真的心怀世界的盖尔霍尔遭遇之后,变原型必露,相形见绌了,从此,再想自我陶醉,自我吹嘘,底气自然就不那么足了。
其次,当时经历了大萧条的美国,每个人都人人自危,对于世界的局势,也采取了孤立主义的态度,选择隔岸观火,但是美国人骨子里又痴迷于标榜自己的道德优越性,这样的心理需求和实际上的不作为之间的落差,也早就了一批像海明威一样,虚伪,浮夸,看似关心世界福祉,实际不过是拿别人的战争找刺激的人,而这批人,也成了海明威的重视拥趸,后来随着二战开始,美国再也无法置身世外,见识了真正战争的美国大众,也就不会再相信海明威一惊一乍,小题大做的所谓勇气了。
电影的导演在政治倾向上是比较左的,而海明威,对于电影的删减,在中国宛若观光的采访,回到美国后的傻缺行为,都说明了海明威不过只是个美国右翼势力的代言人,玩偶,被阉割的御用文人,骨子里充满了虚荣,浮夸,大男子主义,还有孩子般的小心眼,嫉妒,和冲动,而非真正像盖尔霍尔一样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的斗士。
海明威,是那个时代的缩影,the so-called American Hero.实话说,这部电影对我也产生了冲击,也许每个男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海明威的影子。
不过,在那个年代,估计也许也不会有人做的比海明威更好了,盖尔霍尔是世界的,不是家庭的,这一点,不管哪个男人遇到她,都无法改变,更何况他陪着盖尔霍尔出生入死,而且,海明威自己也受着煎熬,一方面他追寻勇气,一方面却也无法割舍庇护,这也不是海明威的错。
所以,虽然道路不同,也许盖尔霍尔也觉得海明威只是个伪装强大的男人,盖尔霍尔还是从心底的感谢那个祝他一臂之力,给予了他战火中的幸福,牵挂,与温暖的男人。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盖尔霍尔还是拿出了那封信,遥想起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比恨更长久”所给予他的安慰与鼓励,拿起电话,亲自为海明威正名。
可以说,在故事的最后,盖尔霍尔对海明威的爱,在经历了50年的折腾之后,战胜了她对他的恨————爱比恨更持久。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1908—1998),上世纪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她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争、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是世界上著名的战地女记者。
盖尔霍恩的生平:1908年11月8日,玛莎·盖尔霍恩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Ellisgellhorn。
1926年,18岁的玛莎入读布林莫尔学院,开始文学创作。
快要毕业的时候,她却退学了,她渴望一种更刺激的生活,她的内心荡漾着冒险精神和不安分,于是,她去巴黎当了一名记者。
在巴黎,她为美国各类报刊撰写专栏报道,并加入了一些民间政治团体,而且结婚了,丈夫是一位法国侯爵,同时是一位政治学家和新闻记者。
1934年,她回到美国,变成了小说家,连续写了《疯狂的追求》、《灾区现场》等作品。
1936年年底,她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旅行时,在市中心的SloppyJoes酒吧碰到了作家海明威。
那时的海明威出版过《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
相同的作家兼新闻记者的身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倾慕。
1940年11月20日,玛莎·盖尔霍恩与海明威在怀俄明州结婚。
海明威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她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后来玛莎·盖尔霍恩与海明威租下古巴的“观景庄”。
他们在这里度过将近一年的甜蜜生活,玛莎接到《考利叶周刊》的邀请,让她去中国报道抗日战场。
玛莎顺利地登上开往中国的飞机,她身边还站着一个肥头肥脑的大个子男人,这个人就是她的丈夫海明威。
1945年,她抛下了海明威,继续她的危险报道。
她1954年与《时代周刊》的主编汤姆·马修斯结婚,1963年离婚。
1961年,海明威饮弹自杀。
1989年, 81岁的玛莎仍然检点行装,现场报道美国入侵巴拿马的事件。
1998年情人节后的第二天,玛莎·盖尔霍恩在伦敦服用安眠药自杀。
近来读到一篇文章《玛莎 盖尔霍恩:比海明威更硬的女人》她和海明威的婚姻维持了5年,她却因此而挣扎了50年。
人们称他是们是“打火石和韧钢的配对”她是20世纪最优秀的战地记者之一,战场上,他比海明威离炮弹更近,海明威征服过狮子,她的心中有100头狮子,她抛弃了海明威。
全文请看:http://www.gracechina.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90Hemingway is a fucking bitch!
HBO出品的电视电影,片长2个半小时,由《鹅毛笔》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英国熟男克里夫·欧文和妮可·基德曼联袂主演。
试图对海明威波澜壮阔的一生重新诠释还原,首先以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30年后的回忆方式为切入点,从两人的相遇,到西班牙内战,古巴、芬兰、德国、英国,再到中国与蒋委员长会面和周恩来密会,始终围绕着两人不依不饶的爱情故事,直到离婚分手,老年海明威自杀身亡,再重新回到盖尔霍恩的回忆访谈为结束。
如果说这就是海明威的全部的话,确实有点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单是海明威雄性威猛的一面就表现的模凌两可,或许是因为预算有限,没有海明威斗牛,也没有战地负伤的场面,只以两场钓鱼敷衍了事,除了与俄罗斯军官的吵架,就是与盖尔霍恩的大吵大闹和床上房事,与文学硬汉形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导演为了表现美国至上,其他都是低等的手法到是无所不用其极,盖尔霍恩如圣母般在西班牙救出轰炸街头的小孩儿,把俄罗斯骂的一无是处的争吵,与蒋委员长令人恶心的假牙会面,霍乱传播的中国街巷,让手生疮的自来水,总算对周恩来没有太多诋毁,只是那形象让人无语。
当然,导演对国宝级民族英雄的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亲密往来只字未提,海明威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也是没个片言只语,在FBI特工24小时监视中,让老年海明威焦虑不已导致心理崩溃,而举枪自杀的机密桥段更是轻描淡写。
对所有事关海明威在美国民众面前不可言的事迹可谓掩盖的天衣无缝,其实这也没啥,谁也不会愿意往自己国家国宝级人物的脸上抹黑,但是,如此倾向性强烈的表现手法,还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要拍史诗般爱情故事,你就好好拍呗,黑白与彩色画面相互交错,各种记录式片段呼应成趣,质感强烈穿梭适当,这不是挺好的吗,非得顺带丑化一下别人为了啥啊,难不成,这就是美国人的为人处事方式?
表扬自己的时候,不挖苦讽刺两句别人就会浑身不舒服?
什么是人生的终点?
又或者人生道路去往何处?
爱情和婚姻甚至幸福,并不是盖尔霍恩的终点站,她的终点是战场,是炮火硝烟的真相。
这不是爱情电影,不是战争片,甚至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它探讨的是生命终点的秘密。
或许我忘记了海明威和盖尔霍恩有一段同路的人生,却去往不同的终点。
敢于孤身上路的盖尔霍恩拥有更强大的自主,这使她的人生到达了更远的目的地。
男人,或女人,都会想停下探索自我的脚步,这脚步停下的时候,就是生命意义结束的时候。
不论是否可以相伴,都要勇往直前,不要丢下灵魂的自由,不要给灵魂带去牵绊。
冗长缺乏重点,中国一段拍的太怪异了,蒋介石就这德行?周恩来是游击队队长吗?负分
炮火中***估计是导演YY出来的,在更衣间那个好犀利~~老爹站着写作的样子很性感。。。
看了20分钟,太装叉了,弃。都没耐心看妮可露点。 @2013-12-02 00:08:42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can last long.
完全没啥兴奋点……
bullshit
三颗星半。电影披露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海明威年轻时与菲茨杰拉德比过尺寸大小——海明威为了宣扬他的男子气概,到处跟人说,他比菲茨杰拉德大。这也不难理解老了之后,他会写出《一个尺寸大小的问题》的文章了。
这片子就是想告诉你,文艺政客都是流氓!而且,就算想告诉大伙这一点,也不至于非得整个分头马褂劈着大腿的总理吧!妮可·基德曼自个把片子撑的好辛苦。
三星,女神加一星。其实当流水账看看不错啊,又是大制作
闷
只有西班牙内战那段比较好看,配角阵容也好,加一星;后面就像要竭力证明他俩性功能一直正常一样的不断加做爱戏,删掉了片子至少能压到2个小时吧。两位主角的表演,只能说凑合吧,Nicole只能用2/3的脸表演也怪不容易的
Love is infinitely more durable than hate
中规中距的传记,有点流水,不应该叫海明威传,应该是海明威写作格言大全。
Nicole Kidman 有水平! 但是Clive Owen 把海明威演成了一个混蛋。。。。我操...这部电影并不好看
海明威的感情史真心很渣男啊!
Gellhorn传记片
当野史来看了。海明威把奥逊威尔斯踢出剧组,哈哈。蒋介石和周恩来,说着外国腔的粤语,选角离国人心中的形象太远了。love is infinitely more durable than hate。 这句话能改变我的现状么?
新片就上HBO啦?片子节奏太慢,都神马年代了对蒋公和周公的塑造太二了!
浮于其表
一笔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