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מילים נרדפות,字旅巴黎(港),出走巴黎(台),Synonyms

主演:汤姆·梅西耶,康坦·多尔迈尔,路易丝·舍维约特,乔纳森·布迪纳,贾迈勒·莱泽阿尔,加埃尔·拉埃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以色列,德国语言:法语,希伯来语年份:2019

《同义词》剧照

同义词 剧照 NO.1同义词 剧照 NO.2同义词 剧照 NO.3同义词 剧照 NO.4同义词 剧照 NO.5同义词 剧照 NO.6同义词 剧照 NO.13同义词 剧照 NO.14同义词 剧照 NO.15同义词 剧照 NO.16同义词 剧照 NO.17同义词 剧照 NO.18同义词 剧照 NO.19同义词 剧照 NO.20

《同义词》剧情介绍

同义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亚夫(汤姆·梅西尔 Tom Mercier 饰)是一名以色列退伍军人,他非常向往法国浪漫而又开放的风气,于是只身一人来到了巴黎,结果却惨遭打劫,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对艺术家情侣卡洛琳(昆汀·多尔马尔 Quentin Dolmaire 饰)和艾米勒(露易丝·谢维洛特 Louise Chevillotte 饰)向约亚夫伸出了援手,令他免于流落街头的厄运。 经此一劫,约亚夫决定彻底放弃自己的国籍和身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人。他拒绝再说母语,通过背同义词的方式学习法语。很快,约亚夫就发现,卡洛琳和艾米勒虽然对自己表面友善,但其实是在利用他。约亚夫在战场上的悲惨经历成为了艾米勒创作的养分,而卡洛琳则试图通过约亚夫强壮的身体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性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荃加福禄寿探案侠探锦毛鼠之血光再起猫样少女记忆切割飞天大盗第五季鬼斩哥雅名画凶杀案明日如歌锦衣卫之暮光之下恶魔风之王国柏拉图关系第一季超能疯人院跳过的青春调情魔师兔爷回家真爱攻略萌学园五:异界对决东西宫略接吻的饺子追着幸福跑不可思议地球死亡病毒夺命锁麻药王恶棍之家第一季无线秋日天空~在梦中~起司美国梦十字路口

《同义词》长篇影评

 1 ) 《同义词》的形式 / 关于电影物质性的思考

关于《同义词》的内容,以及表现的动机与想法,导演已经在访谈中说得很清楚了。

这里做一个关于影片形式的思考,侧重点在影片引发的“物质性”的思考。

德勒兹在关于力量方面有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作画过程中“你画的只是力”。

在绘画中,如果“力”被提示,那必定会导致绘画的物质性被提示,比如马奈和塞尚的做法。

物质性提示导致观众对媒介本身的关注,比如马奈的厚涂法有模仿画布机理的成分(福柯观点),而塞尚更是触目惊心的直接在油画中留白(露出底布),通过绘画情境的营造,改变原本同质的画布在不同区域的感知,同质的底布因此异质。

画面从“所见”变成了“所感”。

塞尚忤逆了“模仿论”的诉求,把媒介本身凸显的同时,创造全新客体。

于是绘画从原本的“模仿”的状态,变成了“创造”,绘画挣脱了柏拉图“模仿论”的魔障。

因此马奈和塞尚启迪并开创了现代主义。

高更名作《雅各与天使角力》描绘的是“以色列”国名的由来,以色列的意思是“与神角力者”。

是故,以色列先验的外化为“力”的在场而《同义词》同样也在操控影像里的“力”,使各种“力”在影像整体里错位。

比如,超控摄影机的力(甩镜)和演员表演的力(主角行为和语言)是被过度加强的。

因此也导致了影像的表意速度和影像的“模仿”力(通过断裂)被削弱了。

如同同义词的同义反复一样,影像的过度运动直接给观众带来“能指过剩”的体验。

能指表面上看来并没有完全抵达所指,它忤逆了表意系统的经济(效率)诉求。

能指过剩直接导致信息的“流变”,而不生产“增值”信息。

弗洛伊德在《超快快感原则》里把这种现象理性的理解为力比多回力的“迂回”,比如在无生殖性行为中,性行为释放了力比多,但是由于措施没有达到生殖目的,它产生纯粹的“快感”,这种纯粹快感运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依旧符合生殖诉求,只是这种诉求被延长了,以“迂回”的形式回返。

就像《同义词》导演自己解释的一样,他把镜头躁动比作主角状态,这种过度运动体现了主角渴望探入法国文化的努力,法国社会同时以稳定的静止镜头回敬,影片中的躁动与静止相互角力,并以静止镜头的胜利结尾,躁动镜头被掐灭了。

也就是说,在导演意图里,“能指悬置”在整体中通过“迂回”的方式回返。

但是在观众直观感受上,导演的意图似乎并不明显,对观众来说多余的“力”(或多或少)“流变”了。

成为了纯消耗的“纯粹快感”,体现为能指断裂的躁动价值。

然而这种纯消耗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弗洛伊德“死亡冲动”的概念里,“纯粹快感”是以整体的毁灭为代价的(在电影中体现为影片整体沉浸感被破坏)。

对于电影来说,能指悬置的纯消耗带来的是影像作为整体的物质性被合盘托出。

影像物质性因能指的过度消耗被提示,在感受上被提示为两种逻辑力量的相互抗争,“电影物体”和“被拍摄的物体”两种运动策略之间的差异化融合,影像因此产生张力。

在拉皮德导演看来,对比的张力会直接导致“诗意”,诗意是普通物的差异化重置(比如诗是常见词汇的重新组合),差异化并置会带来陌异感,陌异感同时冲击理性界限,诗意化的情境因此建立。

导演不仅在镜头操控上遵循了这种原则,甚至在剪辑上也与常规功能性表意系统宣战,以此制造意外的跨度(断裂——也是塔可夫斯基提示的“诗意逻辑”)。

通过对比产生张力的方式忤逆对模仿的诉求,于是影像也开始倾向于变成“中性的(不携带道德问题)”、“直指的(直接的能指)”、“表面的(直接的呈现)”。

影像通过直接的呈现避免进入表意逻辑,以此规避镜头选择的道德指责。

在所有呈现中,内容也许是虚构的,但是操控者剪辑与调度的真实在场体现了影像的真实性。

影像因操控抵达“曾此在”。

“...我希望这些想法能够在保证某种真实感的前提下呈现出来。

剪辑和场面调度是电影的真实性所在。

”“...采取普通的取景和构图意味着失败,这只能说明你没能与那个瞬间息息相通”——那达夫·拉皮德影像整体因此变成“可感”的了,而不是单纯的表意性“可见”,影像因异质呈现而“物质性存在”。

也正是因为影像的物质性在场提示,影片被作为外在于观众的独立物质客体看待。

这是普遍的存在关系:观众因影像而存在,影像也因观众而存在。

同时这种存在关系是可逆的,它取消了传统影像中,影像的主体性倾向(影像渴望通过对意识经验的模拟使观众主体迷失,以此获得主体性),也取消了传统影像单向的吸引力法则(传统影像中,观众意识流向影片情境)。

现在,观众与影像各自存在于彼此之间可逆的“关系/关联”之中。

主客体对立概念被取消。

影像不再作为对现实的纯粹模仿,就像塞尚的绘画一样,它通过忤逆对模仿的诉求,异质重组并置模仿物,成为外在于模仿(世界)的全新客体。

在创造全新自身的同时,影像也塑造全新观影体验。

 2 ) 关于归宿的哀歌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焦虑与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以色列人的宿命。

男主角刚去了自己向往的法国,就被洗劫一空。

一对姐弟救助了他,他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拒绝再讲希伯来语,他认为背大量的法语同义词,可以使人感觉他已经融入了这个新的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为了找工作,获得一份收入,不得不去做模特,在镜头前边自渎边用希伯来语说不堪入耳的话……男主角有一种懵懂的、幻想的气质,他由身材健美的汤姆·梅西耶扮演,而这部电影正是这位演员的处女作。

这也是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第三部长片,故事也正来自他自己的一些经历。

电影的影像风格极为优雅,性感,似乎有一种暧昧的情愫荡漾其间,不过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这些情愫要么没开始,要么没结果,就如同男主角和法国的关系。

一切都是诱人的,但似乎他乡还是他乡,而故乡也是他乡。

我们只记得那一件黄色的风衣,在城市的各处走来走去,似乎要走出个结果。

这多像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定位。

答案是什么呢?

没人知道。

 3 ) “第三空间”漫游

边看边想到娄烨的《花》,可以对照的地方很多。

从中国到巴黎的知识女性,从以色列到巴黎的退伍士兵,是在逃离同一种东西吗?

剥离了所谓 “东西方”的差异或性别身份,遭遇的也还是类似困惑吗?

法国是美丽和自由的象征符号,也是具体纷杂的抱怨的集合。

好看的人多种多样,而男主人公这样好像一比一古希腊雕塑的身材比例真使人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他一无所有,在巴黎的第一晚,闯空门到没有家具的公寓借宿,被人拿走了背包,在浴缸中险些被冻死,因而又宛若重生。

他早早看透了这座城市:“塞纳河是这座城市给人的考验,她的美丽……是给予初访者的贿赂,以防他们走进粗鄙之处。

那里既无女性、也无壮观建筑,是我未曾探索过的城市真貌。

” 《同义词》的前半段,男主人公约亚夫站在桥上,固执地低着头,对旁边真正的巴黎人艾米勒如是说。

艾米勒住着漂亮的法式公寓,是个想当作家的资产阶级二代,在影片的开头,和女朋友一起偶然救过冻僵的约亚夫一命。

他说:“你还挺会说的,我不确定是否存在你说的地方,但腐朽又平凡的地方,其实到处都是,我想写的就是这个。

《迟滞的夜》,我写到40页了。

有些风景美丽至极,不看会遗憾终身。

看一下嘛,不过就是条河。

”这样的巴黎,已经变成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地理学者Edward Soja理论中的“Thirdspace”,在这个后现代空间意识的批判模型中,真实的和想象的、抽象的和具体的、精神的和身体的、日常生活和无终结的历史都融为一体。

而真实或想象中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文本所创造和塑造。

这种广义上的文本是不同倾向性的较量,是语言和世界的紧张互动。

在桥上,艾米勒问约亚夫,“你留在巴黎想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我要当法国人。

”“理由不够充分。

”“或许我跟你一样开始写作,有何不可,等我平静下来。

”“用什么语言?

”“当然是法语……我不会回以色列了。

”“永远不回了?

”“以色列会在我死以前就会灭亡。

我则会被埋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在这之前,他已经把一部分自己埋葬。

约亚夫拒绝跟任何人再讲希伯来语,而放弃母语等于杀死自己的一部分。

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便携法语词典,出门时也随身带着背诵上面的词语:“我搬来法国是为了逃离以色列,逃离的那个国家是 ‘卑鄙的’、‘令人厌恶的’、‘无知的’、‘白痴的’、‘卑鄙的’、‘发臭的’、‘粗鲁的’、‘可憎的’、‘讨人厌的’、‘可悲的’、‘让人反感的’、‘可恶的’、‘心胸狭窄的’、‘坏心眼的’”。

“世界上没有这么糟的国家啦,总得选一个。

”艾米勒笑笑。

约亚夫说着流利而怪异的法语,日复一日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用奶油番茄意面喂饱自己,用精神和肉体回报在经济上接济自己但生活空虚的艺术家情侣,在以色列大使馆做保安工作时自作主张给雨中排队的同胞放行,大喊“界限消失了,没有界限了”,在裸模工作室拍下屈辱的照片,终于用母语说出“救救我”,所有这些,都是在和巴黎这个“第三空间”的紧张互动。

艺术家情侣也曾奚落约亚夫:“总把法国挂着嘴边,真是可笑,你对法国了解多少?

除了我们,你还认识别的法国人吗?

”“席琳迪翁” ,约亚夫当即反应。

我不禁莞尔,一时无法分辨这是不是他的黑色幽默。

在西班牙生活的我,仿佛被什么吸引,今年开始每周两次去上法语课,加上几段像保罗策兰1952年的短诗“Memory of France”一样色彩的在巴黎的记忆,看这个片子多重微妙带入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民题材。

影片后半段,约亚夫在关系彻底破裂前找艾米勒要回了自己的故事。

虽然再后面的几场戏并不能真正使我信服,全片精致的视听语言包裹下的文本结构以及经典的欧洲视角问题还是让我觉得导演拉皮德拿到这一届金熊奖实至名归。

多年前,听周耀辉说起“用空间战胜时间”,深以为然。

当真正经历了,才发现空间的意义层次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在暧昧的“第三空间”,厌倦的厌恶的,被吸引被诱惑的、失望、挣扎、重复、重启,之后剩下的,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是所有词语的本意。

最终能拿回的,只有用这些词语写成的他的故事和我的故事。

 4 ) 拨出根的痛

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就象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入地下,你摆脱你原来的环境,成为一个新环境的人,就象把树根拔出来一样,是多么的痛楚,破碎以及背离。

这些根分别是你的亲情,乡情,文字,语言,饮食,宗教,音乐,历史等。

这些根,以前时刻在你身边,你不在乎,当你想摆脱的,突然会发现多么的痛。

法语和希伯来语的同义词,尽管意思一样,但它不是你的.…

 5 ) 我再次出生了,但……

沉睡在浴缸里的约阿夫,赤身裸体犹如初生婴儿,失去了所有行李、睡袋和衣物,弃绝了祖国、母语和家人,跌跌撞撞降临到这个城市。

电影的开头是伴随约阿夫疾走的主观视角,街道被近景解剖只剩下潮湿的地面、匆忙闪过咖啡馆和面无表情的人脸,时而切换到主角行走中急促摇晃的手臂和头颅,在空气中冲撞前行。

躁动不安的镜头在主角闯入一栋公寓时,开始变得平稳而清晰起来。

这显然是个过于宽敞的高档公寓,发现约阿夫的公寓主人都被这具不可思议的身体所吸引,将他从冰冷的浴缸中救出来。

像巴黎大多数的中产者一样,这对年轻情侣衣食富足更追求生活的深度,一个在写作哲学中操演晦涩语句,一个排练双簧管和性自由,这些特质让他们更感兴趣约阿夫强壮身体和家国背景,并乐于帮助添置衣物。

巴黎意味着什么,自由精神的高地,历史悠久的古都,文学传统的圣城,艺术的殿堂还是浪漫的街道、新桥、塞纳河和圣母院?

当约阿夫穿戴起巴黎富家子给他准备好的衣物,匆匆遁入街头时,却像清教徒一般拒斥这座城市一切浪漫的诱惑,他拒绝抬头去欣赏美景,也无心眷恋文化遗产,而是痴迷于学习法语词典和大声重复单词。

他住在简陋漏风的公寓中,用最便宜单调的食物果腹,专心致志地将自己从以色列人的标签中脱节出来。

他以自己的方式游走巴黎,开头狂乱的主角视点反复出现,场景从客观的平静切换到了主观的躁动,巴黎令人称道的风光被刻意模糊和切割,那是约阿夫沉浸在自我中的时刻。

他将自己吞没在法语单词大量的描述性词汇和同义词中,迫切甚至病态地驱使自己成为法国人。

他用繁复且粗俗不堪的词来描述以色列,剥离身份的过程犹如自杀。

就如约阿夫的父亲所言:“一个人拒绝自己的语言,就是在杀死一部分的自己。

”在第二部长片《教师》中,拉皮德就从诗歌的角度关注到言语和语言的关系,以及现代希伯来语继承古希伯来语之外的人为色彩。

二十世纪后的人为重建,使语言所共轭的是更有目的性也更固化的宗教民族意识形态。

而现代希伯来语缺乏形容词,因此在描写的过程中就用比喻的方式,诗歌中充满灵光的隐喻来源于此,但对生活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阻塞。

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结构主义,最早指出社会与语言系统的关系。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

约阿夫大量地背诵形容词,在把自己赤条条地抛掷进法语世界的深海中,也是在扼杀犹太文化孕育下的约阿夫,一个以色列国籍、使用希伯来语、服从国家法律参军的自己。

而国家和母语从未远离,如影随形。

以色列领事馆的同僚表达出对穆斯林的敌视和鄙夷,拒绝任何中东面孔和伊斯兰名字入内。

在他用法语讲述的故事中,在以色列从军的生活片段时不时冒出来,而他从军队本身的严肃性上抽离出了荒诞感,温柔缱绻的法语香颂激励士兵练习练习枪击,性感火辣的《哈里路亚》撩拨退伍军人好斗的男子气概。

身在法国的同胞也从不忘记犹太民族的骄傲烙印,在巴黎用希伯来语与路人对峙,明晃晃地带上犹太帽、咄咄逼人地哼唱国歌,压迫性地与巴黎人直视。

在民族遭受到毁灭性伤害的多次战争后,军国主义和民族荣耀,虔诚信仰和文化自豪成为以色列人武装自己的一道铠甲,在保护犹太人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极端强硬和蛮横的意识形态。

就如约阿夫所钟爱的赫克托尔的故事,在父母亲讲述的版本中,特洛伊第一勇士的悲剧结局被阉割,而永远停留在他保家卫国、奋起献身的英勇气概的回响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盲从附和,年轻生命难免在个性自由与家国命运间困惑摇摆。

毛茨在《狐步舞》中曾刻画过驻守边陲的士兵百无聊赖又诙谐可爱的一面,也揭示过集体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压倒与个体命运的荒唐脆弱。

我们的主角约阿夫是同样充满幻想的天真少年,在战场上把机关枪和弹夹想象成小提琴和琴弦,将愤怒的公牛一角看作是独角兽,并深深迷恋赫克托尔的传奇。

但无论他多么努力地用优雅的法语连珠炮似地蹦出一个又一个深奥词汇,却从不能真正地融入巴黎。

这个城市贪恋约阿夫的美色,消费他的身体和异域风情。

他成为了埃米尔和卡罗琳开放关系中对双方都有诱惑第三者,埃米尔更是试图从他的故事中来挖掘自己平乏可笑的深刻;摄影师在镜头中逼迫他用羞耻的姿态呐喊出肮脏的希伯来语字句;他在夜店派对中寻觅食物,身体本能的狂欢取悦了追求享乐的巴黎人;当他加入法国国籍时,大声念出了《马赛曲》中的暴力字句,而与以色列国歌的嗜血程度相比毫不逊色。

约阿夫搬到法国是为了逃离以色列,而这个新的国度所展示出并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和自由包容的繁华,更是阶级分裂和虚伪浮夸,他终究不是懵懂无知的新生儿,也厌倦了穿插在情侣之间的困惑,那些对于他身体和身份的双重盘剥更是让他愤怒。

他竭尽全力的挣脱却是徒劳,抗拒被巴黎的黑暗吞噬,更加无处可逃。

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份,也无法割裂犹太传统,甚至对卡罗琳喊出了“一个妻子能这样对丈夫说话吗?

”的大男子主义式怒吼。

再次离去时,埃米尔没再给他打开门给予一个告别的拥抱。

约阿夫用自己的身体狠狠冲撞向这扇门,却不能冲破巴黎的伪善面具,也撞不出自己内心的犹太壁垒。

 6 ) 《同义词》,不如改叫“多义词”

主题层面,《同义词》像极了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二者均没有捉襟见肘地表现移民问题、宗教问题或者种族歧视问题,而是发掘到文化及其影响到的更深层的原因,然我们观影之后都产生一种体验,即这一问题将永远难以被解决。

在人物及其塑造方面,前者远不及后者,可以说《为所应为》在高潮前的80%的段落都是在进行人物塑造和情感线的深挖。

而《同义词》则相反,试图使用一种更具后现代意味的方式将人物情感抽离,铺陈多而碎的人物和线(乃至除男主外都看不到弧光),不用情感讲故事而单单“就事论事”,以至于到结尾处被这对法国男女“精神+肉体”充分压榨后的主人公去管弦乐队找到法国女人撕喊时,观众无法产生任何同情怜悯,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其自作自受的观望。

显然,观众已然被导演充分带入了一个西方视角,这里每一位观众都是这对法国男女。

除符号外,个人认为《同义词》值得玩味之处是其视听语言,带有些许娄烨意味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自我风格,这些视听风格十分吸引我,其本身又可以成为该片大量符号中的一部分。

例如首先,表现一个外地人在一个异国他乡的极端无助和孤独——死亡与寒冷,外化在空间中,一个长镜头下来,画面所及辽阔的空间空无一人,只有冷冰冰的墙壁,主人公奔走相告而无用,只有空洞的街道环境声,这种环境声的使用比使用恐怖音效更能让观众产生一种主人公所处寒冷环境的临场感。

主人公被未知的事物偷走唯一的取暖物(温暖的家),而静静地等待死亡。

再有,该片的摄影是十分“主观能动的”,即舍弃运动依据。

在巴黎的街道上,摄影机模仿主人公学习法语的视角四周乱看,剧烈的小景别摇动,最后稳定地回到主人公身上,以此表现主人公对新社会环境大量信息的接收。

同时这样在街上剧烈摇晃的镜头与在室内人物对话的稳定镜头形成剧烈反差,形成一种“独处-共处”不同类别空间镜头语言上的对比。

而后,在1h5min处,本处于大全景位置的背景人物突然调度到前景跳舞,大全一秒内变成了特写以至于遮挡了摄影机,给人压抑突然袭来的感觉。

紧接着使用特写镜头(小景别)的低速快门跟随着男主人公的跳动而快速而剧烈地、没有跟随主人公跳动节奏地摇动,给人以眩晕的动感,我能看到的只是语言对男主人公狂欢状态的极端外化。

这样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有其他隐喻吗?

这一块喃不太懂,担心过度解读。

另外,导演在个体经验的表达层面,一些文本细节的完成也十分巧妙。

如表达人物对某一特定人物关切(表现在影片中是主人公对法国作家的暧昧),在他讲故事的时候,作家走出了门,他讲到一半停下了讲述,即便旁边还站着另一位女人,作家回来,他继续讲;主人公回到自己狭窄的房间,欢乐而放纵地跳跃,显然导演发掘到了自己独处时刻的行为动作,将之纪录并复刻在影片中,这一点像极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对艾利欧在自己家中独处时刻的自我行为的展现,使影片中视点的窥探性有效提升。

再如表现主人公之间情感的方式是用二人戴着隔音耳机听同一首音乐,二人深情对视,随着歌声的深情变得热泪盈眶。

其中一人的女朋友前来,用关灯开灯(灯光的大程度亮暗变化)表达女孩心中的醋意,希望能够注意到自己。

导演在这里把控的分寸非常到,暧昧地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感觉而没有点清,不知是被音乐感动还是由于深情对望而产生的激动,这种感觉留在观众的心中,却又无法言明。

我好喜欢这种“充分掌控而不规矩”的片子!

该片的可读性相当高,接下来应该会有一批学者老师对该片中的政治、性、宗教符号进行深挖。

期待学习!

 7 ) Never The Second Moon

He daren't to look up the sky, he daren’t to see the same one.NomadismScarcity of the recognition of Israel, he came to France, the country is the synonym of liberty, equity, fraternity. As a member of the nomadic tribe to plunge into the territory of freedom., he worships french is the god's tongue and bought the french dictionary as the bible to take everywhere. He stands on the crossroad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ecome a hybrid. Israelis have the tradition of nomadism, they have a great aptitude to adapt to a new environment. Nostalgia maybe never in their dictionary and the identity never exists in their ideology, they can leave when they feel the intension between their mind and the outside circumstance and they will back when they tired of strolling. The civil war is the catalyst for the host to make the pilgrimage to France, like the other countries' refugees, he wants to start the new life from scratch. Saving money for daily expenses and do some disgraceful jobs to maintain break even. H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 refugee in nowadays' Europe, eager to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IntruderThe ideal is one thing but the reality is another, Even though he tried his best to live in France but always be an outsider exclusive from the western democracy. He was the inferior citizen (even not account a citizen at all) who can't get any recognition. Then the struggling guy becomes an intruder as he participated in the Isreal army to vanquish the enemy. He met the other Israel guy who had the same job with him and became the intimate comrade. they drunk in the club chatted with the locals, on the subway they sang the anthem of Israel, But no one, had any reactive and respands, they show how isolated and be neglected by the surroundings. What they can do was joined the divinity organization and smash the new fascism to resist the indifference and prejudice. The lack of respect makes him irritant and bad tempers, he grumbled in the public and shouted to his friends. The more he feels disappointed and cheated unfairly the more he would transient to an intruder to fight back.NudeLife is nude from the beginning, but our body became a political one when we grow up. To the philosophic perspective, nude is the purity and away from any social restraints. When we join the social life agenda our body is not only reflective of our biological flesh but also what France philosopher Michael Foucault's concept "bio-politics" and Italian philosopher Agamben‘s concept "bare life". The functional of society is to discipline the citizen in it and let them obedience to the creeds of it, so our life in begin as the white paper also the "bare life" to the mechanical entitydisciplined all the social norms, all the body and mind are being surveillance and regulated until to the death. So nude is the primitive also the ultimate status for us.In the movie, the host is nude when he came to France, all the outfits and inner mind are transplanted by the new game. He had nothing only his looks not bad body, the masculine muscle physique is his first and only bucket of gold in there and also the reason why the couple wants to rescue him from the danger of death. What he can take advantage of is to use his stories to satisfy the guy's writing inspiration and his succulent body for the girl’s mental orgasm. He also wants to cater to the eccentric hobby of the producer because his body is the only treasure he has and make the swap with the material life. Nude is the ticket for him to have the qualification to live in the country.When he sang the anthem of France in the classroom with all the other candidates to take the preparation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When he eligible to marry the girl and got the eternal residence right to live in the society, hardly can he feel any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So he got insane in the music hall and asked the questions what he recited in the classroom to the public but only gained the same silence as he experienced in the bar and metro. His body can be and only can be the merchandise in the country but his soul would wait in the outdoor forever like the movie's ending.We will always hold an optimistic view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and immigration, we think we are the open-minded human can embrace everyone regardless of their nationality, religion, race, gender and sexuality, culture is the bridge to let us admire the diversity but also is the door to exclude us truly accept the diversity.

 8 ) Yoav,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流亡

再议《同义词》1、《同义词》是个环状结构,男主角从无所归属再到无所归属,完成了一次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循环。

这大概是片名synonymes的另一层含义。

2、《同义词》的镜头和剪辑是没任何强目的性的,第一个手持镜头过分强烈的晃动直接告诉我男主角一段漂泊的结束,和他内心对未来的极度不确定。

当镜头展现男主进楼上楼时,镜头直接快速的从一楼扫到高层,再转场室内,干脆、粗犷。

所以整个电影显得轻巧、直接而充满艺术化的奔放。

3、“同义词”的象征含义是极丰富的,它不仅仅指男主角拒绝使用母语这一行为,是男主不断喃喃的很多词语的对照,是以色列和法兰西的对照,它是用“语言”这个最简单、直接的人类工具来代表“文化”,这表现在男主角的身份设定,以及男主不得不使用母语时的愤怒上。

虽然电影看起来像是移民、难民题材的表达,导演不直接把男主设计为难民也是慈悲的,成全了这部电影的格局。

因为难民的问题本质依然是你和我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它想借此拆穿并反思法兰西当下文化矫情背后的空洞,以及西方自以为优雅的得意和骄傲。

4、《同义词》时刻表现出反Border立场,在影片里表现为,室内、墙、门、栅栏。

男主住房屋顶甚至有个洞,这象征着打破了边界。

男主高喊no border(不记得原话了)很有感染力,最终结局也很有力量,在此我不剧透。

结尾一度让我眼睛湿润了,它以情绪化的面目站在民族主义的对面,又引导我们对民族国家进行开放的客观的思考。

相信真正国际主义者都会爱这部影片。

(语境:民族主义作为民主社会的附生物,已在西方制造了大量的冲突和精神壁垒。

这部电影的创作语境是先于东亚现下社会状态的,因此或许东亚观众并不会理解男主逃离祖国的动机。

比如热爱祖国的观众,肯定更想对男主角说声“呸”。

)5、在我的观影经验里,《同义词》是极少有的用男性身体去冲撞既有社会体系的影片。

在大多数导演作品里,包括这一届柏林电影节里,很多导演(甚至包括女导演)在拍摄男女情欲关系时,喜欢故意绕开男性身体,而把镜头给到女性身体的局部,有的在表达观点时甚至刻意对准女性,《伊利莎和玛瑟拉》还表现出对女性情欲的猎奇和过度渲染。

在这点上,《同义词》是有突破的,显得意义非凡。

这说明,裸露的电影很多,但露和露不同,《霓虹牛》导演新电影《超神》的裸露就很平常。

6、Tom mercier虽然是个新人,他的表演非常精准,他的身体就像是整部电影的杠杆,一个象征。

他的举止也因此达到最纯粹化境界,甘心成为导演表达主题的载体,而我们作为观众则甘心臣服在男主的身体之下。

我们和导演创作动机之间,隔着一个Tom,他和这部电影是一体一面。

7、《同义词》的哲学设计相当强大,男主角被偷得连一条内裤也没剩(这是开头,不涉及影响观看的剧透),这跟我们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方式是契合,我们每个人都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赤条条而去。

影片用这个情节,直接把男主打回婴儿状态。

8、男主角的穿衣也很讲究。

他一直穿一件黄色大衣,在他身处的环境里是醒目而格格不入的。

男主穿西装的情节,却又代表他觉得自己仿佛被法兰西接受(包括开始质疑并愤怒前)。

男主两身衣服是理解电影的重要标志。

9、配角人物设计成系统。

男主来到法兰西,却处处碰壁。

一个摄像师利用他的肉体,他不恼,却因为一个黎巴嫩女助手的话而伤心。

同来自以色列,激进的伙伴仿佛让他回到了故土。

男主的心境变化是被一个一个人物来推动的,而不是肥皂剧情节。

他关心所有人,这让他比他的身体更有魅力。

10、关于男主和这对小情人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可以作很多解释。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男主赤裸的完美肉体把两人都征服了。

男主和男配小哥之间的暧昧,包括后来女配的投怀送抱,都在小情人看到他强壮的身体时埋下因果。

11、这也说明,建构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所谓追求高雅的姿态里的情感,是多么不堪一击。

12、男主和男配小哥的羁绊来自于男主的故事。

有很多迹象显示,男主对男配产生了不止于金钱的情感依赖,男配是他的倾听者、故事交付人。

故事是私密的。

我通过导演这种表现来分析他的潜意识,会注意到这其中关于同性倾向的流露。

身体美(男性雕塑)本身就有古希腊式性别哲学的影子。

13、我们也不难理解男主和女配之间的关系,至少那两场情欲戏都规避掉了温柔的成分。

总之,男主把不情愿的性欲交给了女配,把记忆交给了男配。

14、我觉得它像《弗兰兹》,并不是因为二者故事或者风格像。

其实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它俩都很轻巧,主题很宏大且开放(不像《鬼城事件簿》这样的电影答案只有一个,显得余味不足)。

在两部电影里,同性情欲是暗自涌动的,没有像很多同志片那般以“性向身份”来强调取向认同,它跟异性情欲一样自然而然的发生。

它表达出情欲不存在性别border的倾向,这跟我对情欲流动性的理解是一样的。

(注解:关于男主和男配是不是同性情意,是基于细节的推导。

但该片不是一个LGBT题材的电影。

该片只是呈现出一种情欲的无性别状态,这是与它反思border存在的立场相一致。

)15、身体的美,不管什么性别形态的美,是情欲产生的“第一眼”要素。

在情欲的动物性和情爱的崇高之间,人类一直在用美所代表的文明努力驯服前者奔向后者,艺术家是引领崇高的美学先行者。

身体的美本身不是肉欲的,而是崇高美的形态之一,这有点罗丹理论的意思。

拉皮德做到了。

(注解:跳脱出本片内容,来看导演借用男性裸体进行表达这一创作行为。

)16、男主角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流亡者。

这是个荒诞的悲剧。

17、当我迷恋男主角的身体的时候,我在这面情欲的镜子里,照见了自己被父权劫持的样子。

18、但显然,我对他的认同,也意味着我在反抗。

 9 ) 上海电影节专访:与拉皮德的车上对谈

同义词 (2019)6.92019 / 法国 以色列 德国 / 剧情 喜剧 / 那达夫·拉皮德 / 汤姆·梅西耶 康坦·多尔迈尔问:说到《同义词》中Yoav这个角色,《教师》里的孩子也叫Yoav。

您是想把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吗?

教师 (2014)7.62014 / 以色列 法国 / 剧情 / 那达夫·拉皮德 / 莎丽特·拉里 Ester Radda拉皮德:姑且说是同一个人——《教师》里的孩子长大了,不再写诗,高中毕业了去参军,这就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但也可以说这两个人物是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下同样的性情中人。

设想一下,《同义词》中Yoav决定再也不说希伯来语是非常戏剧性的,因为他有语言天赋,但他现在不许自己使用这些词语。

所以也许在5岁时他放弃了诗歌,在22岁时他放弃了语言。

这两部电影也在表达这些人的心态:他们针对周遭大多数人认为是常态的东西开展一场激烈的斗争、征战;而作为世界公民…处于这个世界之中,意味着他们是这个常态的一部分——这种意识上的紊乱是症结所在。

这场反对常态的战争让他们把矛头指向自身,你也可以说他们在试图治愈同一种病。

问:您使用了“征战”(crusade)这个词。

影片中有许多对抗性的场面,就像Yaron骚扰地铁乘客和片尾处Yoav质疑管弦乐团成员。

您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戏?

拉皮德:我认为在这两场戏中,主角(以及观众)都会感觉到这种对抗是为了揭示对方本性而必须做的。

Yaron深信,在内心深处一切照旧——欧洲仍然是反犹的,法国人亦然;在大谈普世价值和共和国理念的背后有着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恨,而他要用激将法来揭露这一切。

Yoav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想的,但相比反犹主义,他更在意的是他们的虚情假意。

问:虚伪?

拉皮德:对,文化里的表里不一。

Yoav碰巧运用了之前在一堂有关价值观的课上学到的术语和逻辑,但拆解了它们。

在这个课堂上,是法国人评判外国人,他们根据外国人与自己的接近程度给他们打分:为了成为法国人,你越“法国”…你越否定你之前的身份、想法,你就更近了一步。

某种意义上,(在最后一幕)是一个外国人反过来考验法国人,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让他们与“所谓”的客观公正或是普世价值分离开来。

但这两次对抗中,你都能感觉到绝望,它们是某种精心策划的行动,就像一个观念艺术家用装置艺术来揭示一些东西。

这种对抗也是挑衅者发出的绝望的呼喊。

Yaron在某种程度上迷失在疯狂之中。

他从小所信的是非我即他的理念:他们不是我们,因为他们恨我们或者想杀了我们…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

他再也无法接受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他发现的欧洲充满牛鬼蛇神,他倒安心了,但是没有牛鬼蛇神的这一事实打倒了他,完全瓦解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如果有三个人喊着“希特勒万岁”要打他,他很清楚该怎么做,但面对常态他束手无策。

他害怕这种欧洲的常态。

对Yoav来说,这是一声绝望的呼喊,因为在以色列时他是常态的“忠实信徒”。

问: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一开始您就展现了Yoav的一无所有。

他一丝不挂,很有象征意义。

他重生了。

拉皮德:他重生了,就像婴儿那样——在水中赤身裸体,什么都没有。

某种意义上,他的幻想也实现了,如果说他的幻想是象征性地以一个以色列人的身份死去,再以一个法国人的身份重生,而且不仅如此,他在最“法国”的情侣的床上重生,一对从法国电影走出来的情侣。

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唯一比没有实现梦想更令人失望的是实现它们。

(译者按:这里拉皮德应该指的是“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电影开场十分钟,他就到达了他想去的地方:这是他的巅峰时刻,当他睁开眼问道,“这是死亡吗?

”问:当这对情侣把他从浴缸里抬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就像“基督降架”。

Emile说,“受过割礼”,接着用毛巾把私处遮住。

拉皮德:这是为了中国的审查制度(笑)。

问: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任何象征意义吗?

拉皮德:是,这让我想起曾经在以色列的一所宗教学校里看到的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他们遮挡了裸露的部分。

我觉得Emile他们这么做很有趣,他们教育他,试图让他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不知道该拿他的裸体怎么办。

同时,他说“受过割礼”,所以即使他死了,他也被看作是犹太人。

问:说到这对情侣,露易丝•谢维洛特(Louise Chevillotte)出演了菲利普•加瑞尔(Philippe Garrel)的《一日情人》。

您选她是因为那部电影吗?

拉皮德:我选他们是因为我看了他们的作品,觉得很棒。

这部影片与法国电影有着一种有趣、矛盾的关系。

它在引用法国电影的同时,也在对抗法国电影、它的“新浪潮”传统、当代法国电影,以及拍摄巴黎的既定方式。

你时不时能看到这个双重过程,在鼓掌的同时来几击耳光。

我觉得把这两位年轻的演员放在一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个出演了新浪潮末代英雄的作品(菲利普•加瑞尔《一日情人》),另一个则在最法国的当代导演的电影中崭露头角(阿诺•戴普勒尚《青春的三段回忆》)——通过不同的组合、不同的电影语言、不同的场面调度来运用他们。

问:和Yoav运用法语的方式相似…拉皮德:没错,通过吸收这门语言他也在改变它。

这和Yoav想要做的也很相似。

一方面,他梦想成为最普通的法国人,最正常的法国人,最“法国”的法国人。

另一方面,他梦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来到法国的外国人,成为法国的皇帝,改变法国的法典或制度。

在最后一场戏中,当他在走廊里喊道,“法国人民,我来拯救你们了,共和国正在陷落。

”他有着这样的幻想,这样的疯狂,不是为了改变法国,而是为了让它回到它该在的位置。

当他喊出《马赛曲》时,他口中的《马赛曲》又变成了一首革命歌曲,不再被司空见惯、不解其意地唱着。

突然他就像鲁热•德•利尔(Rouget de Lisle)一样,这首歌又被赋予了意义:革命者在战斗着,带着那份激进、残忍、杀或被杀的准备,就像他对管弦乐团里的一个人说,“来吧,为你的音乐而战。

”问:另一方面,Emile在借用以色列人的故事,就像《教师》中的老师借用Yoav的诗歌…拉皮德:当我们和法方合作拍摄的时候,你经常会感觉到他们羡慕你的故事。

这种复杂的关系处于两种文化之间,一种文化拥有一切,唯独没有真正的紧急或者戏剧之事,而另一种文化一无所有,却只有自己的伤痛… Emile的确有点像幼儿园教师,她对诗歌了如指掌但没有词语来表达。

那达夫·拉皮德问:他想成为维克多•雨果。

拉皮德:没错。

但他没有“悲惨世界”可以讲述。

他所知道的悲惨之人只有“冉•阿让”(Yoav)。

黄悦:我有一个关于《同义词》摄影的问题。

一开始您已经在对比两种拍摄方式。

第一个场景非常快速,像是第一视角,然后当Yoav进入公寓时,镜头是静止的。

这也算是对法国电影的诠释吗?拉皮德:影片中一直有着振动和稳定两种画面的冲突。

振动包含了内在的运动,内心的风暴;它可能包含很多情绪,比如悲伤和痛苦,但至少它也包含一个改变的契机。

而这些固定镜头就像…你出生,然后死在这个奧斯曼式的大公寓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以固定镜头结束并不是偶然。

但在一开始,Yoav在画面里进进出出,好像在试图走出去。

从头开始仿佛就有一场摄影方式的竞争,看谁会最终获胜,是这种振动的景象,振动的人物,振动的存在,还是固定的。

即便赤身裸体,他也在人们不会跑动的空间里跑来跑去;而在他奔跑,跌倒,再站起来的时候,他好像是用他活跃、颤动的身躯入侵这个稳定的空间。

问:我还有个关于Yaron这个角色的问题。

赫克托尔(Hector)的故事对于他们的友谊至关重要。

这也是Yoav从小特别喜欢的一个故事。

后来电影里有一幕Yaron像赫克托尔一样被拖在汽车后面。

拉皮德:对我来说,这就像是非历史的历史(unhistorical history)。

历史并不是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以色列特色、可能也很当代的说法:所有的一切都是非历史的,圣经,神话,犹太人大屠杀。

所有这一切其实就近在咫尺。

你转过头,没准会看到圣经中的大卫王和耶稣一道坐在酒吧里喝酒。

赫克托尔的战死也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当下。

另外,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我总对自己说,要用一种完全没有历史感的方式来拍一部历史电影。

这也是电影的力量(和弱点):相比过去和未来,电影能更好地讲述当下。

不管怎样,你都必须把这一切浓缩到此时此刻。

问:在这部电影中您是怎样处理幽默的呢?

拉皮德:我认为我所有电影里的幽默是你会觉得某个场景很好笑,但你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本意。

你说,“哈哈,这是个笑话”,然后你看着电影心想,“不,这还挺严肃的。

”我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有时听到一个人说了什么觉得他很有幽默感,然后我看到他一脸严肃的样子,就不确定了。

这是一种迷失(disorientation)般的幽默。

问:我注意到玛伦•阿德(Maren Ade)是制片人之一,《托尼•厄德曼》也有这种不苟言笑的幽默感。

拉皮德:严肃的评论没准比笑话更搞笑。

而且摄影机也不懂这些笑话,笨笨的。

有一场戏几个人在办公桌上打斗,以一种非常严肃、冷静、普通的方式拍的,摄影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你想说,“这太好笑了,给我来个特写,”但拍出来的样子…就像是办公室里平常的一天。

问:在《教师》里,摄影机大多放在孩子们的位置。

拉皮德:总的来说,因为这部电影讲的主要是幼儿园的人事物以及童年,有那么一刻我觉得童年不能只是一个编剧上的设计,而应该实实在在出现在银幕之上。

这样拍也影响了电影捕捉孩子们姿势和动作的方式。

试图把孩子们变成小大人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本来就是行不通的。

其次,如果你把孩子们变成不成功的成年人,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同时,我也不想把我的摄影机转向一个幼稚的视角,因为我不是一个孩子。

在影片里,你在某一刻会感觉到这种张力——摄像机遵循着一种逻辑,而孩子们遵循的是另一种逻辑,最后得到的则是这两种策略的融合。

这也是电影物体和被拍摄的物体(the filmic object and the filmed)之间的一种张力。

问:您的电影中常常会有诗歌;在《同义词》里,您把同义词变成了诗歌。

您是如何看待诗歌和电影的呢?

拉皮德:显然,说到诗歌和电影,总会有许多陈词滥调。

对我来说,只要有高与低之间的张力,就与诗歌产生了联系。

诗歌最疯狂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用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的日常词汇,给它们换个顺序,突然它们就变成了一首诗。

但还是你在超市里会用的那些词。

这也让诗歌进入巨大的艺术领域,一方面它变得崇高,另一方面它又几乎变成装逼者的救命稻草。

当我看到一幅画或者听到巴赫的作品时,他们使用的素材我是无法接触到的,我只要听就行。

但是诗人(像策兰、里尔克、罗卡)用的词和我每天用的一模一样,所以我可以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使用完全一样的东西,只是不同的语境。

所以这种高尚与平庸,高雅与低俗,甚至是精巧与粗俗的融合,对我来说,这就是诗歌和诗意电影的所在。

它有着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张力,就像天空和人行道。

问:您为什么选择同义词作为影片的切入点?

您有特意给它们排序吗?

拉皮德:我就是按照自己觉得对的顺序排的。

这也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当我在学习法语积累词汇的时候,我的策略是学习每个词的近义词。

但这样我也必须反复练习,不然会忘记。

每次我说一个词的时候,我都会把它所有的近义词说出来。

每次对话都会讲好几个小时。

问:也像“满贯诗”(slam poetry)。

拉皮德: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像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是:简单来说,做音乐需要管弦乐团或是乐器,是非常复杂的,但说唱的话你可以把它们置之脑后,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所见所想。

就像卢米埃兄弟的电影,人、相机…一切都不加掩饰,随心所欲,它回到了本质。

但说唱当然也没那么赤裸裸,因为…Snoop Dogg和Cypress Hill听起来也不一样,所以音色一下子赋予了歌词新的含义。

对我来说,说唱音乐也算是一种模板。

 10 ) 现代犹太人史的缩影

本以为是民族主义怀乡症的老调重弹,例如语言即国家之类的陈词滥调,特别是片头资助方名单出现了以色列文化与体育部等官方机构,更让我误以为本片是在为当代犹太复国主义张目。

然而,未曾想影片最后涉入了复杂的历史漩涡中。

换言之,这是一部现代犹太人史的缩影。

从法国大革命给予犹太人公民权,到德雷福斯事件、1905年的政教分离国策,再到二战期间东欧犹太人或离乡或被屠杀,再到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以色列并与周遭国家发生数次战争,期间,意第绪语被贬为劣等语言,意第绪语文化消亡,再到当代以色列政策引发的内部批判与不服从事件,欧洲新纳粹主义崛起、法国政教分离制度的纷争……这一系列的事件以不同的方式,被浓缩于这部艺术语言极其节制的电影之中,令人不由赞叹导演的深厚功力。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当代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以回返欧洲、逆向流亡的角度,不仅对犹太人近乎宿命的流亡史提出了新的诠释(在当代,以色列人究竟为何流亡?

流亡的意义何在?

),而且更质疑了当下的政治文化现状:在后世俗的时代,法国引以为傲的政教分离制度真的公平吗?

在后现代,法国的价值真的就是普世价值?

在世界右转的时代,纳粹大屠杀真的不会再次发生吗?

在以巴冲突绵延几十年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真的称得上正义吗?

在后犹太复国主义时代,犹太人真的寻获祖国、停止流亡了吗?

更进言之,犹太人究竟应当如何直面宗教、历史、国家这几座横亘于前的大山?放弃以色列,流亡欧洲,就像祖父辈放弃欧洲,前往中东肇建以色列那样吗?

放弃现代希伯来语,拥抱法语,就像祖父辈放弃意第绪语、创建现代希伯来语那样吗?

放弃武力,就像祖父辈拾起武器那样吗?

甚至放弃严苛的犹太律法,与异族通婚,就像祖父辈以严苛犹太律法禁绝与异族女性通婚吗?

这种逆反的行动,却并未能收获完满的结局。

置身悖论之中,二元论无济于事。

于是,同义词,一如德里达的延异,准确表现了犹太人的生存境况,在能指锁链上的无限滑动,难以找寻稳定的意指结构,“似”又非“是”,何以为家的流亡感如魔咒般缠绕至今。

而这种流亡感又因为添加了诸种屈辱的剥削感(财富剥削[遭盗窃]、性剥削[被迫拍摄色情视频]、情感剥削[与两位法国朋友的交往]、记忆剥削[法国入籍课的规训])而变得更加沉郁悲怆。

我想作者应是相信历史的反复的吧,否则也不会采取上述的叙述视角,更不会颇为匠气地将赫克托的命运投射于那位愤怒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身上(尤其是死后被车拖曳,全然照搬荷马史诗)。

也因此,影片结尾,男主角饱尝屈辱,被迫踏上尤利西斯的归途,却也只不过是开启了一段新的流亡罢了。

其实,每个人不都是时代的流亡者吗?

《同义词》短评

“WTF”和“哦哦哦”交织,国民教育那块倒是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哪里“同性”了?

5分钟前
  • s
  • 推荐

从头到尾感觉只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太多情节空洞没有感情色彩,一节一节高低起伏就像读小说中的chapter,一章接一章,直到最后男主也是敲不开法国的大门,不管他多么想进去。

10分钟前
  • 青麦
  • 还行

如果有人呐喊,他们就演奏乐曲

14分钟前
  • kongkong
  • 还行

那些截然不同的自我标榜,不过是改头换面的同义词。。。而人,都是从回不去的童年自然中拔出来的植物,无论种在“文明”社会的那一块土壤,都只会水土不服。。。

16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推荐

這導演絕逼不是一般人 嬌柔造錯卻如此冷靜 不是天才就是變態

17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自己作不要怨社会。

20分钟前
  • blb
  • 较差

纸上得来终觉浅,踏破铁鞋也只是在异国的门槛前盘旋。(看完在电影院门口看到张艾嘉,不知道她喜不喜欢这部电影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非线性的首尾相接,没有人物情绪的弧光渐变,仅有瞬时的状态粉碎。将人种(身体)、民族(文化)、国籍(语言)这样的二维身份标识进行拼贴,升维成立体的“人”,再以阶级之刃完成降维打击。生产资料多寡的失衡击破分配关系的假象,是利用不是交换,是索取不是共享,历史是厚重却干瘪的,当下是浅薄却致命的。影像和文本一脉相承,诱导性、欺骗性、冲击性和频繁的虚晃一枪,摄影机无处不在,抖动与跳接不是制造幻象,而是掩盖骗局。

2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对这种含义模糊的电影很反感

27分钟前
  • 小虎牙
  • 较差

2019柏林金熊奖。1.拉皮德以荒诞、夸张的笔法书写了一部深揭移民问题的影像寓言。2.运镜与调度上,创造了一种断裂的、非连续性的、限制性的影像:手持镜头时而以第三人称视角紧贴人物,时而进入变形、扭曲、剧烈晃摇的主观视点,每段类·主观视点镜头最终又速摇显露出主人公,摄影机在此灵动而狂乱,既介入又疏离,与主人公的纠结心理相得益彰;此外,几无全景与大远景镜头,限制性的影像与狭窄化的空间亦突显出主角所受的外在束缚。3.通过身体性、语言性来呈现移民与流亡者的两难处境:身体成为谋生工具/色诱灵方,却也在西方的想象性凝视中被钉死为异域的他者之驱;无法分辨外语中的同义词,永远无法真正融入他国异乡,而对母语的绝然弃置又使自己迷失于无根之荒原。4.荒诞情节恰似内心外化:办公室纠缠角斗,地铁强行秀身份,撞不开的门。(9.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躁郁青年露鸟多。

33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身材不错啊,真好看。文化差异思想观念的差异注定不能融入当地社会,终于要爆发。其实这样的人我也不敢接触,差异就是雷区,不小心就触雷,伤害彼此。俩正装男办公室打斗那段我还以为是拍men at play 呢

36分钟前
  • 傲娇凛冽雷大山
  • 力荐

高高在上的猎奇 不禁让人思考同义词的对立面

40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如果是抱着观看同志电影的心态来看本片,那观感一定很矛盾,因为你可能不仅看不懂这部电影(不是故事),你甚至可能看不懂这部电影的短评。晃动的镜头、跳跃的剪辑、凌乱的情节、大胆的裸露、晦涩的象征,这部电影充斥着获奖的电影技法,也充满了艺术片高欣赏水平的展现。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看完除了记住了男主和看懂了最后的撞门,真的只能莫名其妙。但男主是真的美,颜值诱人,身材诱人,臀部诱人,穿衣诱人,尺寸超级诱人!不是讽刺,我是真的羡慕那些在短评里能说出个一二三的友邻们!

42分钟前
  • 六条叔叔🌈
  • 还行

金熊奖那个审美啊,我真是看不懂,开场就弄个大JB跟那晃,摄影机也晃,你晃个JB啊你晃!!

45分钟前
  • 豆豆的丈夫
  • 较差

如坐针毡,叙事能力近乎零。全片堆砌满符号化的情节和台词,多场戏莫名其妙。被你们捧为男神的主角就是个神经病,而且双下巴,帅你个头啊?!

48分钟前
  • 科林
  • 很差

2019HKIFF 北欧冷色调和荒诞性不约而同想到《魔方》,但是无厘头程度超过后者。有关异乡人失语者,在他乡无法融入后的慌张,抵触和家人用母语交流,缺乏身份认同。尺度挺大,ZW看着很疼,用闯入攻击的反义词对抗无聊的拍摄者。put your hand on your penis,诸多笑场。身为法国人你不知道你有多幸福。don't look up.结尾堵得很。

49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结尾撞门是绝佳的收束,在理性与感性的诉求都遭到沉默的拒斥后,他一度放弃走开,又折返回来,想用蛮力破门而入,这是无力之下的愤怒,但正是这种真实无比的愤怒将他推得离“文明”更远了。文明只需要对自身下定义,那扇门便注定不会向其定义范围之外的任何人打开。

53分钟前
  • 林文清
  • 推荐

外来者如何融入法国主流文化中?结尾给了答案,不停地撞门,却一直被拒之门外。

58分钟前
  • 破辐
  • 还行

不就是一个以色列退伍小哥想要融入法国的故事吗……这么神神叨叨干嘛,用来掩饰你主题先行、缺乏细节刻画的本质?

1小时前
  • d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