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我们是应该有信仰,好让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心中充满依靠和充实。
但是当我们理性面对世界的真相,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幻想图景,我们需要敢于面对和认识真实的复杂的未知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作为信仰的标准答案,但是传统习俗的宗教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荒谬。
我们是需要信仰,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信仰而不是廉价的盲从。
但是不管我们多么理性,可怜的我们依然面对无尽的黑暗和无知。
同时无法抑制我们自身汹涌的冲动和伤感,我们不可能像观察狐狸吃掉兔子那样平静理智的面对孩子的离去。
但即便如此,这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廉价信仰,我们不选择放弃思想。
BTW,贾母是对的,不能用养鸽子的方法来挑选老婆。
BTW,大女儿和小女儿的争宠BTW,水疗法、甘汞和放血,幸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BTW,那个时代达尔文可以周游世界,华莱士就可以从东南亚寄信给本土,这是怎样的大英帝国BTW,小猩猩的演技真是不错BTW,从物理学的角度,进化论是生物界的薛定谔方程。
BTW,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这个影片其实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
773. 2010-3-5 Creation(2009),造物弄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巨著,还是划时代的思想著作。
它的诞生第一次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生物学研究演变成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
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处在基督教会的宗教思想主导之下,达尔文惊人的发现和理论在保守派和宗教势力分子眼中无疑是异端邪说,达尔文被视为是“谋杀上帝的人”,从根基上推翻了上帝创世说的《物种起源》则成了“魔鬼的《圣经》”。
尽管如此,达尔文的科学思想的传播并未遭到阻止和扼杀,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出版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乃至世人皆知的常识。
影片所讲述的,就是达尔文是如何完成这样一部影响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作品,以及在撰写过程中他生活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相较于其他传记电影,达尔文的生平和《物种起源》的起源对我有着更多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他对生命起源的探究是自然科学界无以伦比的成就,而创作《物种起源》的过程也必然充满了故事。
没有让人失望地,影片在艺术性和纪实性中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
编导并未如我所预期地细致还原了达尔文做研究的细节和写作的过程,并且低调地回避了达尔文理论和宗教理论的直接交锋,基本上只有片段的闪现和表面的情景观察。
但是看起来这样的处理并无不可,毕竟与其把功夫用在记录学术研究上不如更多地描写人物故事,电影需要有剧情性格,不能拍的像Discovery一样。
于是影片更多的着墨点在于达尔文的历史事迹:达尔文有一个聪慧的大女儿安妮,她是爸爸“天马行空”故事的最忠实听众,然而不幸地染上了据说是猩红热或是肺结核,终究治疗无效去世。
安妮的去世让达尔文承受巨大的悲痛,从那时起他彻底和宗教划清了界限,因为万能的耶稣救不了心爱的女儿。
另一方面,达尔文和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妻子之间存在严重的精神隔阂,共同话题十分缺乏,安妮的去世更使两人的分歧达到了最大化。
婚姻问题造就了达尔文精神世界的孤独,乃至他一度患上了幻想症,常常对着脑子里的安妮说话。
达尔文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也并不是斩钉截铁地有所坚持的,他心中最大的顾虑和担心,就是真理对上帝的顶撞,真相对人们的冲击。
达尔文是一个学术界的天才,却算不上一个杰出勇敢的科学斗士,畏手畏脚的达尔文若不是在莱尔、胡克、赫胥黎及格雷等科学家的鼎力支持和鼓励下,著作也许不会写成。
就连《物种起源》写好后,达尔文都将它的处置权交给了身为基督徒的妻子爱玛,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爱玛选择的是将手稿焚烧而不是同意出版……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或许有戏剧性的虚构成分,我宁可相信真实中达尔文会留一手。
从故事中可见这位科学伟人实际上有着非常脆弱和懦弱的一面,尽管过着如贵族般的田园生活,投入在伟大的学术研究中,但内心里却一直饱受着天人交战的折磨。
影片看到最后是令人感动的,我感到体内的血液在澎湃跃动,不能说是为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功所感动,而是为人类对于未知真理的探索热情所感动,即使历史上没有达尔文这个人,之后的某一天也必然会有另一个人谱写出一本大同小异的《物种起源》。
人类这股探索的热情将永不止步,人类的大脑和社会的发展也会一直因着这股热情才不断地进化演变。
Darwin: Thus, from the war of nature, from famine and death, the most exalted object we are capable of conceiving, namely the production of higher animals, directly follows.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关于达尔文夫妇的小八卦:· 达尔文的妻子爱玛实际上是比自己年长一岁的表姐,两人一共生有10个孩子。
身为大科学家的达尔文先生居然也是个近亲结婚者。
· 片中达尔文夫妇的扮演者保罗·贝坦尼和詹妮弗·康纳利也是现实中的夫妻。
两人的表演非常棒,这是一次完美的casting.影片选在2009年上映有着特别的意义:刚好是纪念达尔文的诞辰200周年以及《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相信所有对达尔文感兴趣的人都会从本片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且,作为传记片它是十分好看的。
P.S. 好久没去教会了,真想把这片子带去给那帮教友看,考验下他们的属灵度量……(这一段开玩笑的啦!
啊哈哈哈 XDDDDDDD)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简介知道是讲达尔文的传记史,我简直忍不住想把这部电影归为惊悚片的分类。
因为剧情设计实在是,太tm虚(扯)幻(蛋)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因为涉及大女儿去世的伤痛,所以剧中达尔文从始至终都在大女儿的阴影里无法自拔,沉浸在死亡的痛苦里,与大女儿的幻影对话。
如此纯情绪描绘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剧情,于是这样一个已经明显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主人公彻底向我们展示了神叨叨的形象特质。
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这是达尔文的传记片,不如说只是一个普通丧女父亲如何自我挣扎与治愈的乡村伦理励志片,而已。
电影的另一条线涉及《物种起源》对于人类信仰的影响,抑或说是剧烈的冲突。
当我们的内心无从依靠,最令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只是信仰其实并不必须要和宗教相关,我们可以信仰正义,信仰善良,信仰爱,甚至信仰自己。
那么,你信仰什么?
首先,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这是我最想表述的一点,也是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最难表述的一点。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比如这部电影,达尔文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了各种动植物的细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引人注目的成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可是,犹豫人们过度的重视结果,结果往往忽略了走向成功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想“走捷径”,又谈何容易。
类似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大量的开心、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对于期间过程的漫长、曲折,往往只能用简单的例如“漫长而痛苦的三个月”之类的简单描述来体现。
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困难的地方。
再看袁隆平,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其次,走向成功,挑战权威的代价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宗教权威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非比寻常的地步,挑战宗教、挑战权威,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多少算是足够?
没有人知道。
不断被烧死的“异教徒”,只是这些代价中的一部分而已。
片中的那些更小的事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足够的代价是必须的。
另外,家和万事兴。
达尔文要挑战宗教权威,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最感动的,确实他的妻子对于他的不断支持。
虽然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一直到孩子过世,丈夫精神已经混乱,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支持着这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达尔文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是一部比较平淡的电影,讲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成书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关于《物种起源》诞生过程的电影,在看之前心里觉得这一定是一部晦涩沉闷的片子,但看的过程我很投入,甚至纠结。
达尔文这样一个超越时代很远的伟人必定是痛苦的,因为太超前,所以不被接受。
在那样一个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简直就是挑战上帝,藐视宗教,有谁能接受我们跟猩猩是亲戚这样的事情?!
这其中最纠结的还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精神依托,如果没有了上帝,那么人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天堂,思念便没了根据。
于是达尔文迟迟不敢完成进化论,不是他害怕下地狱,而是怕失去。
他妻子说,“你要和上帝作战,我们都知道失败的是你。
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
这样的话太纠结太心痛,人们一向赖以慰及的死后依然还能相见的天堂之说,现在自己要亲手去证明,一切都是假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科学与宗教的对战,更是精神寄托的抽离。
但我依然震惊,震惊那些老外居然这么相信上帝,即使是那个时代!
袁腾飞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相信,我们国家有佛教有道教,我们的信仰是一种手段,不管是达到政治目标,还是精神目的,我们始终不会对此深信不疑,但我们敬重诸神。
可我发现外国人不是,他们是真的相信上帝创造了他们,不像我们都知道女娲造人,但没人会当这是真的,而他们真的相信,神啊!
直到现在美国居然不引进此片,只因大众不信进化论!!!
OMG!
外国人的脑子一定是方的!
(想起在另外一部电影里看到的,方脑袋居然说中国人什么都吃,这里暗指无宗教无信仰,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信任,擦,因为我们的脑袋不是方的!
)由此可见,达尔文能在这样的方脑袋国家里写出《物种起源》是有多么不容易啊,俺真是要老泪纵横了。
因此在结尾时,他妻子终于没有毁了这本伟大著作时,我竟然感动到流泪爱的力量啊,小达子,好在你娶了个好老婆此片拍的不错,虽然是伟人的传记片,但一点都没有要歌功颂德的意思,让我完全感受到达尔文当时写这本书时的痛苦的纠结
各方面都做得很用心,除了有些部分灵异地有点过外,影片对达尔文内心世界刻画的很深刻,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影片中表现的达尔文对女儿、对妻子的爱,让人十分动容。
影片感人至深,主演夫妻档功不可没,两人的默契是不可能单单通过“表演”就能达到的,达尔文夫妇从隔阂到理解,整个过程含蓄又充满情感,两人演绎地非常棒。
整部影片场景、服装、音乐都十分出色,总之是一部有情感力量的作品。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女主角、达尔文的太太爱玛由詹妮弗·康纳利扮演,她从头到尾都没怎么露出笑容,全片中的表情基本上以眉头紧锁为主,即使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很难舒展开,特别象西施当年为越国的命运终日忧愁的样子。
其实往来达尔文家的没有白丁,他们中间包括那些后来进入教科书的鸿儒,象赫胥黎、显微镜的发明者胡克等人。
那是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前夕。
作为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爱玛很难接受这本书中的观点,她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由上帝安排。
在电影中,赫胥黎的一句话证明爱玛并非杞人忧天。
他对达尔文说,“先生,你已经杀死上帝。
”
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咪姆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小小的咪姆带着小主人公穿越到每个奇迹发生的年代,了解每个科学家的生平,很了不起的一个东西,可惜找不到了。
其实想来,我们那个70年代,其实并不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留下太多好的记忆,至少从这方面来说是充实的。
电影本身,说得是达尔文走出丧女之痛的故事,但感觉上拍得有点断断续续,比如宗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方面的冲突,其实原意应该是达尔文在女儿死后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观点遭到天谴,和爱妻的对其的那一丝恨意。
在上帝至上的氛围中长大,却要去从事违背自己信仰的事,这样的观点深入下去,可能影片最后的和谐就无解了,那我们看到的达尔文就无法作为一个感性的父亲和丈夫而存在,所以电影弱化了这段冲突,也始终给我有点偏柔弱的感觉。
有一本传记叫《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改编至此,单从介绍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来说,看过一点严复的《天演论》,但据说这东西带着若干政治的见解在内从而有点偏离了《物种起源》的论点,多看书总是好的,但每一本都去看,会懒、会累,以后吧。
昨晚看这张碟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以基督徒自居的眼观来预先设定这部片子,这样才有助于自己接近客观!
可是,最后我还是得以基督徒的眼观来说说我的观感!
对于一般的电影爱好者来讲,这部片子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不讨好!
论商业片,阿凡达登峰造极,所有的眼球所向;论“无神论者”,他们不是很多听到福音,也无谓什么进不进化的,没有信仰的压力也没有好奇;对于基督徒们,达尔文的名声很臭,并且是个死了很久的罪人,与天堂无关;去看他的故事,可能有些人有点犯罪感。
所以,我想,这部片子看的人不会很多。
这部电影并非是常规的人物传记片,可能出于导演或编剧的角度;电影由头至尾只是表现《物种起源》这部书的写作与出版前的这一段达尔文的生活和情感状态;电影一开始就是达尔文与他刚刚夭折的大女儿在魂里的纠缠与回忆,然后就是赫利胥来对他观点的鼓动;大女儿在达尔文所有的孩子中是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智慧的强者代表,因此,也独得达尔文的“宠信”和疼爱;她也是达尔文观点最有潜力的继承人;她像大人一般成熟:就像影片中达尔文一次领着他的孩子们去深林里观看狐狸捕食兔子的一幕,他其中一个小女儿看到兔子被捕杀而伤心地哭了,说这不公平!
达尔文还来不及安慰她,他的大女儿就已经过来安慰她道:这对狐狸的孩子们来说,是公平的!
来笑一笑,妹妹勉强地笑了;是啊,我们人类多数时候不也是只要给他一个理由或说法,就可以自慰啦?
就可以生活继续,不再深究了!
达尔文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无神论者,在当时的英国,基督教是国教;国教是法律,所以这个背景很重要,和我们中国或现今的世界截然不同。
他是一点点地远离神的。
达尔文的妻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因为达尔文对大女儿思想上的影响,使得女儿因为顶撞牧师而受罚,达尔文气的要命,要找牧师去理论,达尔文的妻子提醒他,牧师是个怎样令人尊敬的人和好邻居?
达尔文说我是因为爱你才不去找他理论的!
护短使他离神远了一点;妻子自然知道达尔文的观点,同时又爱着自己的丈夫,规劝丈夫坚信主,他们将来才能在天堂里重聚;而赫利胥来对达尔文的督促,达尔文的妻子却只有隐忍并不给他们制造难堪,只能偷偷躲在房间里的窗前,焦虑地看着他们远去;大女儿临死前,达尔文一个人跑去教堂,跪下祷告;求神显能医治他的大女儿;讨价还价地对神说:你若能医治好我的女儿,我就对你忠心不移地信奉!
人在内心骄傲又顽固的时候,以为强者生存;上帝要人知道,那所谓最优秀的,最强的,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般的短暂;我有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第一个短片生命无长中,那个信奉科学不信神的父亲,聪明无比的宝贝儿子就是死在他信奉的科学计算冰的厚度和承受力的骄傲上!
只不过那是个故事,生活中有许多的类似;而达尔文的经历却是活生生的打击,我也许不过这么猜测:他的心里似乎最应该活下来的人,却没有活下来;他对神的存在由怀疑而怨恨!
最后,他得意地把《物种起源》的书稿,交给妻子第一个阅读,并表示,妻子有权处理!
这已接近影片结尾的画面了:妻子通宵达旦地认真读他的手稿;他在床上忐忑不安有自鸣得意地等待妻子的改变和赞美;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妻子并没有同床休息,他来到窗前,看到妻子正在远处焚烧东西!
他克制内心的失落,来看个究竟,妻子跟他开了个小玩笑;说我把你的书稿烧了,因为,你说给我这权利!
最后,妻子领他回到房间,把包装好的书稿递给了他,说:你有你的权利!
拿去出版吧!
《物种起源》于是面世了!
有中国的基督徒或许会埋怨达尔文的妻子,既然达尔文已经说了,给你全权处理那部手稿,你为何不把它真的烧掉!
我却认为达尔文的妻子真正体现了神的作为!
神爱世人,(妻子爱丈夫!
),神给人选择自由的意志,(妻子明知达尔文的偏离却也给他自由选择的意志);神不会因为达尔文主义的否认而不存在,(妻子明白这一道理,并有基督的牺牲精神);突然,有一种景象或画面在我脑海中出现:你看,如果我们把达尔文一家的情形放大一亿倍;这岂不就是此时此刻,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吗?
西方国家就像达尔文妻子的品行,我们到真像达尔文死去的女儿,聪明,智慧却又幼稚地继承了达尔文的“主义”。
女儿深爱着达尔文,就如同我们骨子里时刻需要达尔文(世界)父亲的认可和鼓励。
我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聪明无比,一方面又暗暗自卑自大之极。
所以,我推荐这部影片!
无论你看出什么?
我常常思考信仰的问题 我爸爸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怕的 他有信仰 他是个共产主义者 一个共产主义者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 在最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是无所畏惧的无神论者,可是关于生活呢 关于我们的心呢 我见过的有信仰的人 往往都很宽厚包容 因为他们是心有所依的 而我常常觉得空空的
★★★★ 译名真无语
欧洲的观众可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不相信达尔文进化论这回事!仔细想想,悬啊!
4
一个女儿梦想中的父亲,尽管不像shark那么强大 还有会让所有孩子骄傲的美丽的母亲
09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大气,深刻,满载矛盾以及最后情感理智的升华。 ps 打酱油的Hooker和Huxley居然都是熟面孔,果然近两年BBC的东西看太多了。。。
这还是冲着jennifer的面子
很有爱的片子~~ 口音很亲切~ 音色和外形也很亲切=v=~~ 很好的故事和优美的景色~ 漂亮的孩子们~~
跟鬼片儿似的。
论幼女夭折对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的阻碍和推动。
故事讲得很好,尤其是开头。前一阵在教会里,一个同工强硬地提到了我们应该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当时就一阵反感,但我不能抗拒宗教。我需要的不是新约旧约的宗教,是宗教带来的秩序美。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制作精良。
若没在神鬼方面着墨过多,此片更善。信仰很重要,面对的家庭的不解,社会的责任,宗教的压力,科学的追求,信仰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整部电影过于沉闷了,重心都在拍达尔文的家庭情感,故事稀烂
节奏赞 PB和詹妮弗真是超般配啊(191 184和Toby Jones一起散步那个镜头 确实感受到了造物弄人...
感觉保罗贝坦尼的表演有些拉闸了他演的不是达尔文更像是一个病人就像天使与魔鬼里面的那个角色一样
我仅看懂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难道此片的重点?
当故事看,还不错,确实有造物弄人的意思
以独特的切入点聚焦一部伟大专著的诞生,对于现在基督叫仍占统治地位的许多西方国家而言依然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看到关于“上帝”和“造物” 看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份被一个父亲的伤痛耽误 都是非常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