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过程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电影里的休叔真的爱梅姨吗?
影片截取了梅姨饰演的女主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这个女人,韶华已逝,容颜不再,身躯笨重、变形,梅毒病菌侵染了整个身体,须要依靠假发、假睫毛、浓丽的化妆、极华美夸张的服饰才能掩饰憔悴的病容。
她实在是不幸的,从前夫那里染了病,辛苦打熬了十多年,左手神经坏死,连按下心爱的钢琴键都觉吃力;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休叔饰演的男主的陪伴,本该是惨淡的人生竟然在最后演绎成了华彩的乐章。
他爱她吗?
或许是的。
一个没有天分却热爱歌唱的女人,毕生愿望是到卡内基音乐厅为数千人献唱,接受无数崇拜景仰的目光。
只是任何一个耳朵正常的人,无论是琴师、乐评人、调音师、听众,任谁都听得出从她喉中发出的那声音跑调跑到天荒地老,让人想笑,捧腹大笑。
但那又如何,他愿意倾尽全力搭建一个“皇帝新衣”般的童话世界,所有的听众、乐评人都是精心挑选,他在后台打起十二分小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确保他们只会发出让她开心的赞美之声。
至于那些评论人?
用钞票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邮报记者不接受贿赂,写下了唯一的针对梅姨的乐评),就把整条街上的《邮报》都买光好了。
这个男人对妻子的好到了极致,他亲手打理她的饮食起居,哄她入睡,和佣人一起取下她头上的假发,戴上睡帽,在她额上印上轻轻一吻。
可是他还是要离去的,他几乎从不和妻子一起过夜,这种柏拉图式的关系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在这城里有他另一个家,一个年轻、优雅、颇有几分情趣的小女友,他可以在那里恣意放纵,放下绅士派头,和年轻人一起随着音乐摇摆身体,饮酒作乐。
在女友不高兴的时候,他会带她去郊外打高尔夫,那段画面唯美、温馨、浪漫,可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妻子因为孤独郁闷,只能去琴师的小阁楼,一边洗碗一边闲聊,一边回忆与丈夫相遇的美好时光。
或许说爱并不全面,在休叔对梅姨的感情中,也许已经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同情、怜悯、敬重……特别是梅姨对音乐出于骨子里的挚爱,让休叔感同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他,她的成功未尝不是他的骄傲。
在梅姨突然到访的时候,休叔会毫不犹豫地将小女友藏进卫生间,虽然梅姨或许早就对这些事情洞若观火,但她从不揭穿;当一群小年轻对着梅姨唱片里的声音放肆嘲笑时,休叔会疯子一样的冲上去理论,甚至为此让小女友深深地伤了心。
他们之间这二位一体的纠葛早就超出了世俗定义的“爱情”,也许并不尽如人意,但没有什么能够替代。
在最后的时刻,依然是他陪在她的床前,她的视线早已模糊,却在朦胧中得到老天眷顾,看到了此生最为企盼的画面:她唱出了让自己最为满意的声音,如圣歌般优美婉转。
一场精彩的演出之后,她得到了台下雷鸣般的喝彩,那是发自真心的仰慕和爱戴,而他也在她的极力邀请下从幕后不好意思地走出,和她一起谢幕……此刻她心满意足,“有人说我不会唱歌,但没人能说我没唱歌”,这是她留给尘世的最后一句话,伴随着一脸释然的笑容,她在他的泪眼中渐渐睡去,幻想中的舞台上,她也放开了他的手。
剧终,耳边余音袅袅,眼眶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记得曾经有句很流行的话:“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女主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幸运儿。
尽管唱歌跑调,但在周围人善意的谎言中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歌者;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有个爱她并支持她的丈夫;尽管被真相击倒,但最终又领悟到了“歌唱”的真谛……我喜欢这个女主,她热心公益、纯真善良。
即便已经70岁了,依然像个不曾长大的小公主,被亲人朋友温柔的爱着,在大家合力营造的童话故事里随性徜徉,学习声乐、开俱乐部、公开表演,她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总是有人在赞美她、鼓励她、支持她。
如果可以这样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失为一个完美的结局。
然而,一个严肃的音乐评论家,打破了大家苦心经营的幻境。
面对残酷的真相,公主显得手足无措、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比起批评和质疑更大的伤害是发现身处的世界竟然和认知中的世界不一样,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描述的一样,一切都是“真人秀”。
还好女主天生乐观,虽然几近崩溃,但最终领悟“他们也许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不曾歌唱”……相信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像女主这样被“温柔以待”,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纽约的音乐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接受过她的帮助,自然会“技巧的”恭维她;有专业人士背书又名声在外,那些不太能欣赏她的音乐的人,也会附庸风雅的赞赏她;有钱、有音乐、有人爱,这样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阳光,这样的人格魅力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喜欢她,爱她。
所以,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有起点的话,我相信是“有钱”。
没有穷过的人,不知道人性的险恶。
想想为什么《窈窕淑女》里赫本扮演的卖花女,说话声音难听带有“下层”腔调,被中产阶级语言学教授刻薄对待;想想为什么超模吕燕成名前,不少人说她长相丑,后来脸还是这张脸,但评价却从丑变成了“高级脸”;想想你有没有朋友/领导家的孩子明明很熊,你却要违心的说:他很聪明、很有创造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熬一锅鸡汤,撒大把鸡精——虽然没有丰厚的遗产可以继承,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有钱人,因为“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爱玛》台词),而富有的老姑娘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所以,赚钱吧!
少女!
题外话:我以前真不能理解喜欢杨超越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就理解了,她也许唱跳都不行,但她有她的魅力,也许就某一个闪光点就让你无可救药的成为她的粉丝,哪怕她唱歌走调、跳舞划水,依然值得你兴高采烈的为她欢呼喝彩。
怎么办?
突然也有点点喜欢杨超越了呢。
台上幕布缓缓拉开,女歌唱家走到台前,一开嗓瞬间惊呆了你,五音不全,高则破音,低则闷响。
你会跟身边的人一起大喊“Bravo”,是说出真相大喊难听,还是默默离场?
喊”Bravo”的人,有的抱着看喜剧的心态,认为Florence就是在搞笑,有的是佩服她的勇气,比如那位为她发声的太太,有的是屈于她的名声和钱财,纯为阿谀奉承之举,比如那位声乐教授,最多的,应该是带着无所谓的态度,随大流地站立鼓掌。
而大喊难听的人,真实直接地反应出他们的想法。
说真话的人反而成了少数,被淹没。
他们喝倒彩,出于对歌声的无法忍受,出于期待并未得到满足,出于觉得被欺骗。
默默离场的人,就是那群,满心失望,做不到喝彩,也做不到喝倒彩的人。
而那位纽约邮报的记者,选择了默默离场,在第二天的报纸里说出真相。
他认为大众应该知道真相,也是出于一种觉得被欺骗的心理或者这个问题应该换个问法,Florence是否值得被赞扬。
从她的角度出发,她希望满足自己唱歌的欲望,用歌声犒劳亲朋好有,卫国战士无可厚非。
因此,这是一种“敢于登台,敢于在大众面前演唱”的勇敢,而不是“敢于面对自己的五音不全,并以此娱乐大众”的勇敢。
因此,作为一个歌唱家,她并没有可赞扬之处。
她值得被赞扬的,更应该是她对音乐的忠诚,和对音乐事业的支持。
既然这么平淡无常,那么,现实中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为什么会流传,甚至被拍成电影呢?
个人认为更多是因为猎奇。
在维基百科上她是这样被描述的,“一方面她将自己与其他著名女歌唱家相提并论,而另一方面,她深谙自己在歌唱方面的先天缺陷。
”,这样一位矛盾的歌唱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电影中,并未看到蛛丝马迹,表明她在内心深处其实是知道自己的缺陷的,不然她也不会再看到纽约时报时如此错愕,以至于大病不起。
如果她知道,看到这样的报道,应该起码会有一丝淡然。
现实中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 的确是勇气可嘉,令人敬佩的。
但是电影中的,只能说乏善可陈了。
感动来自女主Florence丈夫对她长久的陪伴。
Florence有自己的音乐梦想,且家财万贯,聘请声乐老师教她美声,还有钢琴师做舞台伴奏乐师。
只是Florence因十八岁时新婚夜被第一任丈夫染上梅毒,健康状况逐渐下滑。
不仅声带吃不消高音的演唱,她的身体也负担不起长时间的演出。
分享一位被Florence歌声吓呆的琴师(没错是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但在这样的情况下,Florence的丈夫仍对她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说她的演唱美妙绝伦,简直无人能比。
就这样Florence沉浸在谎言中,沉浸在丈夫买通观众来观看自己音乐会的喜悦中,沉浸在被好友夸奖的假象中。
喜剧的成分展现在Florence不明所以的快乐。
她是一位病危的患者,却丝毫没有生病的样子,兴高采烈的上台献唱,穿着华贵的衣裳。
她却不知道,在她享受的掌声与快乐背后,她的丈夫为她付出了多少……ps: 需要忍受梅姨跑调的演唱……
开心到模糊~#微信公众号##Lumos光影瞬间#
如果有很多钱,足够多的钱,你会做什么?
现在流行的回答是,我会继续工作,然后想怼谁就怼谁。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是歌唱。
她走调,唱得难听。
但是她要唱。
人是不是都有无法放弃的梦想和无法得到的东西。
所谓的天生的,就是没有办法唱到调上,怎么破?
她说,不管怎样,你不能说我没有唱过。
昨天看电视,有个跳舞的节目,里面有个舞者叫穆童。
医生让他做手术,因为他脊椎有突出,但做完手术后不再能够跳舞,只是能够避免以后有瘫痪的可能。
他反复思考,决定继续跳舞,不计较以后会瘫痪。
这件事情需要勇气,但是也有点愚蠢。
健康的人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如果有勇气说,我除了跳舞一无所有,那么拥抱跳舞拒绝一无所有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对一无所有的惧怕。
是不是害怕面对真正一无是处的自己。
另一方面,也能理解他。
生病的时候曾经无法阅读,问医生会不会永远这样,医生不知道。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必须到乡下去种地,才能活下去,我就去乡下种地。
但是想到我的头脑变得不一样,迟钝、愚昧、过时、没有价值,我觉得恐惧。
能否以优秀敏捷的头脑继续处理我对世界的认识,曾经是我的重心。
现在犹豫我这优秀的头脑也有不够优秀的地方,我高洁的道德也有不够道德的时候。
觉得就像蠢人看见了聪明人时的苦恼😖。
如果有很多钱,足够多的钱,我要周游世界,写游记;访问想结识的人,写访谈;花很多时间,读好书,写书评;看好电影,写影评;逛美术馆,逛博物馆,自由自在地生活。
最近失业了,也许我可以过这样的生活,然后假装很有钱。
假装没有被生活困住。
嗯。
好大的咖位hhh梅姨休叔还有adwards(痛失本名)都演得好好!!
我笑得不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consme的这份工作真的好幸福,作为没有远大追求的普通人,做个哄有钱女性开心的表演者也不赖。
贝菲尔说的好听,但我们得说,如果夫人没有这么富裕,他又会怎么做呢?
——世上纷纷扰扰皆为利来。
他只是比其他人多了些爱(或者应该说,感情)与责任。
不过也得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在知道女主的遭遇后,还是会为她痛心,一个单纯天真,毫无恶意的女性,你可以说她是被富裕条件养育的不识人间疾苦的娇娇女,但她在破公寓给贫寒小钢琴师洗碗也毫无嫌弃之意,即便被前夫伤害,一生疾病缠身,她在人前也绝不怨天尤人,如此乐观,奇迹般活到了五十余岁……她是个可爱的人,贝菲尔会动真情也不奇怪了。
史塔克夫人确实有点俗,但站出来维护佛罗伦斯的竟然是她,还是有被感动到。
毫不退缩地对着大兵们喊:shame on you!
然后号召大家起来为佛罗伦斯喝彩鼓励🥺非常真性情的一个人,有点girls help girls 的意味了🥺不太满意的点是休格兰特的戏份太多,了感觉高光和亮点都在他这边,真正的主角是他()妆造布景一流,每个画面都美如画,完全对我胃口的复古风格,眼睛的享受♡。
这部电影,分类为喜剧,但因为提前看过一点剧情介绍,我的观影过程,其实是在担心的状态中度过的。
不过电影自带一种哀而不伤的气场,每每当你觉得编剧要煽情了,编剧总会适时安排一点小笑点,小吐槽,或者干脆来段Florence女士的歌声,瞬间你就笑崩了。
朋友看完问我:你觉得她自己知道自己唱得不好吗?
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
但这位天后的想法好像生来就不是我等凡人可以妄加揣测的,她的身体不好可她依旧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在能不能唱歌这件事情上,就如同她弥留之际说的:“They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they can't say I didn't sing." 他的丈夫对她,到底是爱还是金钱的依赖?
看了前半部分,我会说,绝对是依赖,就算是爱,也是对金钱的爱。
但看到后半段,反而没那么肯定了。
Florence自己知道丈夫出轨吗?
她说自己在丈夫去打高尔夫的那一天总是特别的想念他,也许潜意识里她已经有所察觉了。
可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好看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对人性中这些灰色地带的一种宽厚,它不急着告诉你这位传奇的女士的人生中发生过了什么,也不去判断这些事情是不是对她产生了什么负面的影响,电影讲述的是她此刻正经历着什么,她还想做什么,她是活在当下的人,努力的从每一天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希望,于是她的生活充满激情,也因此感染了其他的人。
再说回故事本身。
就是一群人给一个人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于梦想的假象。
这种故事如果现实批判性多一些,就是又一部《楚门的世界》;如果把这位天后定位为一个乐痴,那倒是可以拍成《霸王别姬》或者至少《莫扎特》那一类,但故事终于不是那样的走向。
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两段式的小品,前半段是《国王的新衣》,而女主角只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可怜人,但进入后半段,我们看到的是她用她的简单和对音乐的热情征服了更多的人,报纸杂志的赞美之言也说出了部分实话,她的音乐确实是另类的,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当一群人告诉国王他穿的衣服最好看,而只有那个孩子脱口而出国王他什么都没有穿的时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了解,人们只是想安慰那个国王,或者国王也喜欢那个没穿衣服的自己。
诚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最大的善意,我们的生命那么短,有时候适当的谎言,反而能让我们活的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是好事也说不定。
2021/1/19 DAY-5《跑调天后》“Music has been, and, is my life. Music matters. "Music does MATTERS!!!大艺展结束后李老师跟我们说的话: “音乐不像美术或其他艺术,它给人的是一瞬间的感动,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才更具魅力。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唱合唱了,也要保留那么一点点对音乐对艺术的热爱。
” 有关音乐的一切都会带给我很多很快乐的回忆,我希望我的生活活得像在音乐剧里一样(是个很奇怪的想法,我承认我是个怪咖;关于这件事又突然想到一个点:如果某一天跟我讲话讲着讲着我突然唱歌的话也不要觉得奇怪,可能因为那首歌刚好就代表我的心境之类的。
/这么讲还是好奇怪,还是尽量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好了)。
可能这也是Jenkins想要的,因为很喜欢音乐,即使唱不好也要呆在音乐圈里吧(又是后悔没去音乐系的一天;可恶,只要我还是合唱圈的人我就没有离圈子太远)。
“我们宁可没有饭吃,也不能没有音乐。
”“…It’s not even a choice for us.”(很好我的听译下降了。
直接难过)“But as Beethoven said, a few wrong notes can be forgiven, but singing without feeling is not.”拿浴缸装土豆泥,够drama。
“People may said that I couldn’t sing, but no one can said that I didn’t sing.”这是Jenkins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当医生问她的丈夫为什么身为梅毒患者的Jenkins能活这么长时间时间的时候,她丈夫说:“Music. She lives for music.”突然就被戳中了。
这个真的可以成为活下来的好理由。
想起来我和邓丽君建立起来的奇妙连结了:记得小时候我妈总会在我发病的时候很愧疚地跟我说 对不起把我生成现在这个样子,然后总是跟我说邓丽君就是因为气喘死的(这个故事居然成为我小时候活下来的信念:为了活下来唱歌??
这也是个很神奇的经历)。
到现在邓丽君在我心目中都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
人生目标是活过42岁?
众所周知,我是个病人。
我觉得向我的朋友们坦白这件事情有时候都会认为是给他们带来一种无形的负担,所以我宁愿生病的时候一个人呆着,等最最难过的时候度过就好了。
我对我现在能活着感到很幸运,对于一年可以接近死亡边缘屈指可数的经历来说,工作突然就不算什么了。
[很好再次偏题了……]甚至觉得这不是一个评影专栏了,而是一个像感想一样很私人的个人连接。
你可能会产生共鸣,可能不会,但是我只管写就是了。
爱一个人,竟然连谎言都是美好的,贝菲尔德在这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皇帝身边的大臣吗?虽然同样是谎言的制造者,但他比大臣们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爱。
贝菲尔德是佛罗伦斯的第二人丈夫,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他还是位演员,年轻时的他拥有野心和雄心壮志,但成年后,他逐渐懂得了什么是生活,当然也从中找到了许多乐趣,他会在每天睡觉前为爱人讲睡前故事,亲昵的称呼他的爱人为“邦妮兔”,他说:“若有变节就改变,若遇强势就剥离,那就不是爱情···”
用钱筑起来的音乐梦主人公佛罗伦斯从小便学钢琴,十六岁时爱上了一个银行家,可父亲不同意,并断了佛罗伦斯的经济来源,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他私奔,却在新婚之夜染上了纠缠她一生的梅病毒,左手也因病无法正常弹琴。
她非常热爱音乐,唱歌是她这一生都要执着的事,她会请最好的乐师陪每天自己练歌,父亲去世后留给佛罗伦斯一笔巨大的遗产,金钱和地位成为了她实现舞台梦想的垫脚石,可她唱歌跑掉极其严重,可以说是呕哑嘲哳,她身边的每一个都在为她小心翼翼的守护这个秘密。
佛罗伦斯很懂得欣赏音乐,她自己也开了很多小型的音乐独唱会,到场的听众大都是会员或者是丈夫贝菲尔德用2美元请来的演员,每次演奏结束后,赞美和掌声都会持续很长时间,各种报社也都会报道佛罗伦斯的歌声是多么的优美动听,佛罗伦斯也一直沉浸在这些赞美中无法自拔,有钱真的可以很任性,那些我以为的不可能用钱换来的荣誉和赞美,佛罗伦斯已经拥有了半辈子了,虽然都是假的。
对追梦的人善良一点,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一开始确实很讽刺,这和《皇帝的新衣》没什么两样,他俩都是被虚假的赞美迷惑了双眼,当谎言被揭穿,当美梦变泡沫,有多少的赞美就会有比赞美多百倍的嘲笑。
当小孩自以为当了英雄,“自豪”地指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的事实,可以想象皇帝被当众揭穿谎言时有多么出糗,好像全世界都在反抗着你,而你就站在世界的中心,一丝不挂。
佛罗伦斯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出,她为一千多名士兵派送了演唱会的票,希望能用自己的歌声为士兵们尽一份力量,在钢琴师柯思梅和丈夫贝菲尔德的鼓励下,佛罗伦斯鼓起勇气站上舞台,不出意外,女主人公一开口便“震惊”所有人,当然在这里是讽刺的意思。
我以为佛罗伦斯会受不了打击在舞台上当场昏厥,但是音乐会出乎意料的顺利,可能一部分听众以为台上的人在表演喜剧吧,但雷霆版的掌声依然不间断,而这场音乐会也成为了最受大众喜欢的演出之一。
偏见是什么?
偏见就是不理解纽约时报的记者在听到佛罗伦斯跑调的歌声后愤然离席,他评价道:“我从没有看见过如此可悲、虚荣且自负的人”,“音乐是很严肃的,不可以拿来玩弄”,我不能说他错了,这是一部分人对音乐的定义,在他眼里佛罗伦斯就是一个富婆,仗着自己有钱玩弄音乐而我作为正义的使者绝对要把真相公之于众,但是撇开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所谓“诚实为本”的教育,他错了,他错在没有把音乐和个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他错在还没有了解事情的原委就妄下定论,或许我们都该善良一点,从电影的一开始就应该那样,对那些勇敢追梦的人,能少一些偏见,多一些鼓励,可能皇帝就不会被百姓面前难以自处,佛罗伦斯或许还有对生活的希望。
You can say i can't sing, but you couldn't sayi didn't sing.人们可以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没唱过。
梦终于要醒了,一次纽约时对她的负面报道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佛罗伦斯躺在床上,她问贝菲尔德:“所有人一直在笑话我吗?
”贝菲尔德微笑着说:“我从来没有笑话过你,你的声音是最真诚的。
”“人们可以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没唱过。
”佛罗伦斯耳边好像响起了她的歌声,仿佛看见了自己穿着雪白的礼服,她在一遍遍地歌唱着“我再也不能唱歌···”,这歌声是多么的优美动听,也许这就是她每次站在舞台上演唱时自己眼中的样子吧。
电影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对佛罗伦斯太过残忍,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这个谎言可以持续更久,我希望她还是那个永不不服输的追梦者。
可她最后还是释然了,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接收到了真诚的祝福,只不过偏离了最初的预想罢了,那又怎样,唱过了,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部电影虽然评分不高,但对于梅姨的表现,我想十分都不足以体现她的好。
凭借这部电影,梅姨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球奖等多项奖项的提名,感谢她的演出,给了我一场不一样的音乐之旅。
很惊讶梅姨的精湛演技在大家的评价下竟然只有不到7的评分。
认真的看了一些评价,结合本人几次认真看完希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不是所有关于权贵富人的谎言都是皇帝的新衣。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作为中心人物的佛罗伦斯女士的几个细节:1.在安排午餐座位的时候,表现出老太太的细心和对午餐习俗的尊重。
而随后到来的托斯卡尼尼的到来,选取的几个镜头就很有意思。
大师带来了讨好老太太的礼物(黑胶唱片),在开口要钱的尴尬语调以及他走之后侧面表现了他回报老太太的方法是赠予其一份录音。
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对于老太太的夸赞,而我们的佛罗伦斯女士也丝毫没有浮夸的虚荣。
2.钢琴伴奏麦克穆恩首度登场,老太太第一次讲起了她的过去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
其中被圣.桑的天鹅打动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3.第一次学歌的时候对音乐的全情投入和听到夸张之后开心的表现。
4.老太太入夜前与丈夫的深情对话,老太太的软弱第一次展现。
同样的请关注老太太的表情,特别是听到丈夫念诗时候的幸福感。
———————————————至此前半段的部分细节已经整理完了,有人说前半段体现了佛罗伦斯女士的虚荣和大家各自心怀鬼胎的为她营造一个虚幻的国王新衣式的梦。
但是在笔者看来,前半段对老太太性格的描写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本电影的女主—佛罗伦斯女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乐观,好施,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打从心底里喜欢音乐(或者说古典音乐),也有虚荣的部分(每次都要看报纸对自己的赞誉)。
随着故事的推进老太太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认真观影的大家一定也注意到了后半段老太太情绪的起伏和影片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
虽然随着故事的推动,这个华丽的美好的梦总会幻灭。
那个活在梦中像天使一样的老太太总会消失,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这个善意的谎言有多美妙。
随着人渐渐成长,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越来越不能用绝对来定义人和事。
就像影片所表现的这个梦,参与在这个梦中的人,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配合吗?
有。
我们的佛罗伦斯女士有虚荣的部分吗?
绝对有。
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梦成为一个好梦,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好梦。
这个梦里不仅仅有为了个人利益而配合的原因。
就如影片中登场的对古典音乐毫无了解的那个女人,最后在大剧院为老太太呐喊给予她掌声。
从1919年开始陪她至今的丈夫,在最后时刻看着老太太离去的表情。
他们所表现出的敬佩和爱,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部分。
最后,不能因为一部剧的主人公有钱,所置身的事件有人因个人利益而奉承,我们就不假思索的认为这是一个讽刺富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皇帝新装的故事。
笔者认为正是富人的影响力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经历才让他们的故事越发有趣,越发能更明显的体现人性的部分。
所以请别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部有关富人与谎言的电影,这会让你的观影体验低到极点。
ps:这是笔者第一次写长评,有词不达意或者排版上的问题请多多包涵。
非常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核心问题:谎言能因善意而无害吗?但在处理上不免落入巢臼
她跑调唱歌时的投入和钢琴师的表情把我彻底笑喷,钢琴手的表情超级到位,哈哈哈!超赞一个女人富有激情的生活态度。女主演出了灵魂,太精彩了!
全程冷漠脸
只希望我人老珠黄的时候还有人叫我小兔几。
其实不错★★★☆
这种奇葩还是在欧洲更有市场,要不法国拍完英国又拍,感觉跟美国没什么关系了。
英国腔调,时不常地就要来一下,不然总会觉得少点什么。
男人不管多愛一個女人還是需要性
弗洛伦斯能有克莱尔这样的男人陪伴到最后已是她此生最幸运。史蒂芬·弗雷斯擅长的年代剧+演技派,中段略乏力,最后的感人戏码与梅毒瘤演技有关,无关角色本身。
大量使用动机后置的写法模糊了名利和爱意,用喜剧群像控制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和态度,是比《玛格丽特》更明智的改编思路。
梅姨的表演秀。Simon Helberg的可塑性还是挺强的。
人因梦想而伟大?“跑调天后”的事迹有种诠释“献丑”一词的感觉。& 人们可以说我不会唱,但不能说我没唱过!——…虽然珍金斯女士的父母与丈夫都不鼓励她走音乐这条路,但是他们的遗产与离婚赡养费却帮助她完成了开演唱会的梦想(上网查了下她的相关资料,发现电影故事和真实历史还是有蛮多出入的)。
跑调的噱头下依旧是陈腐不堪的励志剧内核
竟然还不错,梅姨和休叔很卖力。
都是给梅姨的。“感人的烂片”。
很多人可能没读懂梅姨眼底的悲伤和她的乐观。最喜欢她听到为士兵点歌的节目随后跑去录歌,兵哥哥打来电话说很感动,而最后她的朋友们为她站起来的那刻,顿时觉得她的原声就是天籁。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这才是音乐的意义。说真的,有多少人能毫无畏惧地做到完完整整最真实的自己呢?以及Howard赞
1. 有钱任性。可以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推荐景甜小姐观看此片,不得不想起颐和园有一处供太后、公主、王子们带着小太监模拟过家家体验普通大众生活乐趣的“苏州街”,有钱人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一个真实的世界,把你保护的好好的“真实世界”尽情玩乐,不要投入大众市场,自high即可,现实很残酷的。
哪怕是为了托斯卡尼尼。至少为了哈沃德。为了什么?苦笑。
故事烂的一塌糊涂,休叔帅的一塌糊涂。好久没遇上对我这么有性吸引力的中老年男性了。。竟比他三十多岁的盛年时期还要迷人啊啊啊啊啊我的天 只想穿越屏幕但求一睡
最好笑是天后日常拎着装有遗嘱的公文包到处走,兴之所至就掏出本子为某个讨人喜欢的小伙伴改一笔,馈赠些财产。神奇荒诞的成名背后,并不是诸位期望的人间大爱在运转全局,每一步都有金钱通力打点。佩服剧中人自我洗脑的功力。然而丈夫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这就是个皇帝新装的故事:20年来我每天都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