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 走过砂砾沙沙沙走过荒山仰望天空风云变幻环视四周满眼土黄 缓慢 无声 苍白地前行 絕望與希望不過一步之遙 【後面當活下來的GERRY看到如甲殼蟲般的汽車,來回穿行時,總覺得很諷刺】NEED RECONSIDERATION about this film...
《杰瑞》中的中的长镜头果真是多到令人走神,用漫长的节奏来强调那些毫无希望的场景,虽然有人说那是表现悠长而痛苦的死亡过程,但还是会让人产生情感上的不适。
要不是因为对导演的偏爱与尊重,只怕我也要中途放弃。
很奇怪的是影片被标上了诸如“痞子逛沙漠"(让我联想起《沙漠妖姬》),“马特 达蒙沙漠探险片”之类的标签。
说实话这部影片极少戏剧性,虽然这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
但不足50个镜头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大量长镜头下并未拉长时间与空间的跨度。
可能是前面太多的平铺直叙以及导演一贯的悲剧收场,让临近结尾的,本应使人瞠目的ending变得顺其自然,戏剧冲突也随着全剧的基调而极简化。
这时再多的“如果”、“假如”、“为什么”都显无力。
我只知道,活下来的杰瑞生理上得到了救助,心理上却从此背负上枷锁,和那个死去的杰瑞一起,永远囚困于沙漠。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很值得玩味:爬上高石的杰瑞,有了开阔的视野,见到了探寻的目标(马特 达蒙扮演的杰瑞),但却无力着地,像极了身处高层的岌岌可危。
高处已不胜寒,茕茕孑立的感觉让人心生浮躁,脚如浮萍,丧失了重回扎实层面的勇气(而并非没有能力)。
于是马特 达蒙为他堆积了一个由细小尘土构成的缓冲带,以供杰瑞安全着陆。
这里也可以归整出一个隐喻,通过细小琐碎之事的旷日沉淀,人可以得到心灵的缓冲,重获扎实的救赎。
不管怎么说,这部完全私人化的电影,需要一点点挖掘闪光的东西,让我想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这些启人深思的电影总会渐渐在私人的珍藏中占的席位。
两个人,在沙漠戈壁里行走,直至绝望。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尤其是前半段让我想到了雷查德的《昨日欢愉》,同样是两个男人离开都市前往远离现代文明的大自然之中寻找既定生活之外的生命元素。
《昨日欢愉》里他们去到了密林深处,而本片则去到了一望无际的辽阔隔壁与荒漠,视觉更加壮阔,人更加渺小,这种渺小与巨大的对撞也注定了个体的迷失。
美国独立电影经常会将故事放置在西部荒原中,一种关于旅行、徒步、户外、公路、自由的寻找和逃离主题成为了美国公路电影的标签。
远至西部淘金和牛仔到如今的公路旅行和荒野求生,这都是想到美国与美国梦一定会出现的画面。
影片中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一切都关乎于行走和找寻。
大量壮美的西部风景不断出现在镜头里,尤其是影片后半段两人的背影一前一后向地平面方向踉跄行走,昏暗的天空慢慢变色变亮,阳光开始洒向大地,生命力却逐渐式微。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两人齐头并进、步伐一致,整个画面只有两人一前一后的脸部特写,眼神看向地面,脚踩在沙石里的摩擦声是唯一的背景音,粗粝又无望。
每当画面里是两个渺小的身影在摄人心魄的西部荒原里步履蹒跚时,呼啸的风声仿佛要吞噬他们和观众,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大量空镜头展现着环境和内心的绝望,迷失的方向和减弱的生命力在某些时刻让我想到了《都灵之马》。
爬上巨大岩石的盖瑞无法下到地面(影片没有解释他到底怎么爬上去的.......)然后在另一个盖瑞的帮助下犹豫再三从大概三层楼高的岩石上跳了下来落在沙堆上并且毫发无伤,这一个不真实的桥段让人怀疑这段迷失的旅程是否不过是一场梦。
即使是结尾马特.达蒙饰演的盖瑞搭上了路过的车辆,也无法确定这是否是临死前的生之欲营造出的幻象。
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身体里有完全不同的两面 每到大事 困难事 蓝衣服那面就出来 平时与人交往黑衣服比较像我 很多时候我也会因为自己的纯真吃亏被骗 对世俗失望 难道真的要掐死黑衣服才能长大 越前行心理的黑衣服就越在哭泣 但我不得不承认 最后的结局 人的一生 沉默上路 含的眼泪 都是为纯真的自己 世界比我先到 我得尊重 我只是来走一遭的 我不想变成世界 可也要走完这一生 这电影有大道至简的风格 但讲的很多
难以想象,这是一部我看到名字、海报就确定我一定会喜欢的电影,尽管再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的时候有半数以上的观众离场,可是仍不妨碍前卫的法国人把它评为《电影手册》2002年度十大电影之一,这也就是Gus Van Sant和Matt Damon、Casey Affleck三个人的有关Gerry的故事。
本片有着极其简单的情节,极其简单的超长镜头,和现代音乐家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Arvo Part的配乐,构成了这样一部极其简单的生命苦旅。
对于这种影片,会有一部分人极其的喜欢,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极其的厌恶,尽管我承认我在看那少于50个镜头的时候也有犯困的工夫,但是毫无疑问的我是第一种类型(对于第二种类型,这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就像一部及其快速的催眠曲)。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荒原上的公路,汽车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驶,周围的高山、荒原和天上浓密的白云在随着汽车行驶而不断的变化。
这种感受,像我漫长旅途坐火车回家的时候,几个小时呆呆的注视着窗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却又像是一成不变的风景,这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像是不存在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似在变化又似在不动,这样的自己很容易迷失,果真,车子停下来,两个人下车,漫无目的的向远方走去。
他们只是这样子在荒原里走下去,不停的走,周围的风景有时变化,有时不变,两个人说话不多,荒原的风景很漂亮,当他们到了一个地方之后,终于决定向回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已经记得清原来的路了。
就这样莫名的迷失在沙漠之中,就像我,在某一个时刻,莫名的迷失在这世界的洪流里不知归路。
于是他们试图找到来时路,可是一切都像是被这风沙湮灭了一样,两个Gerry也分开寻找归路,可是他们还是聚在了一起,荒漠的戈壁,陡峭的岩石,天空中的云彩氤氲翻滚,太阳渐渐的落下。
沙漠的黑夜里,时明时暗的火光,一个Gerry说到了自己的游戏,那帝国的纷纭变化,渐渐的在这沙漠里烟消云散。
红色的太阳从天空升起,将这世界都映照成红色,这是新的一天,可是对于两个Gerry来说,他们要继续走下去。
他们需要找到水,他们试图追寻动物的足迹,可是只来到一个更大的沙漠,无边无际的白色的沙漠,他们没有选择,继续走下去,到了一个制高点,在蓝蓝的天空下面,只能看到这片沙漠和远处的高山,这是一种绝望,丧失了希望的绝望。
一个Gerry无望的哭泣,另一个告诉他不要哭,他们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选择,没有了目标,他们只有在这天地间不停的走下去。
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生存的问题,人类,在这个世界里,总归还是渺小的,而走下去,也是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了。
我不清楚,当真的失去了选择,我还能做些什么,继续走下去吗?
这景色,既熟悉又陌生,云卷云舒,飞砂走石,这沙漠并没有因为两个Gerry而有任何的变化,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方式,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一样的恢宏,这沙漠一样的壮阔,变化的其实只有人。
他们因为脱水而脆弱,因为绝望而脆弱,哭泣的那个Gerry产生了幻觉,幻觉找到水、找到车、找到路,这幻想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是个易破的泡沫,生命无法在泡沫中存在,生活无法在幻觉中继续。
音乐简单的也只有几个音符,就像这简简单单的生命旅程一样,几个音符就能构成连绵不绝的乐章。
云彩的翻腾让人迷离沉醉,远处依旧只有连绵的高山,风沙刺痛人的眼睛,可是眼前只有这无尽的荒漠。
他们开始争论着方向,尽管心里知道对于现在的他们哪个方向都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又一个夜晚的降临,没有对白,沉默的黑夜。
朦胧的晨光中,他们已经步履蹒跚,他们一前一后,走在白色的盐碱地上。
天渐渐的亮了,一望无垠的白色,天空的蓝色,颜色纯净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两个一前一后,艰难的在盐碱地上缓慢的前行。
终于,到了肉体的极限。
白色盐碱地上的两个人,没有生命的气息,但是似乎还有呼吸,脆弱的那个Gerry终于知道时间到了,他对另外一个Gerry说:I'm leaving,然后,只有一个Gerry。
他甚至都不曾为自己哭泣,然后,他也有了幻觉,他站在了公路上,他拦下了一辆车。
他睁开了眼睛,蓝色的天空,白色的盐碱地,他挣扎着爬起来,他挣扎着向前走,他挣扎着跑了起来,因为,视力所及的范围内,这盐碱地的尽头,有着汽车带起的灰尘,这盐碱地的尽头,就是希望。
只有一个Gerry活下来了,他坐在汽车里,无声的开着窗外似乎变化又似乎没变的风景,他是否还有迷失的感觉呢?
车里的一个孩子,童真的双眼,也注视着这片沙漠,这似变没变的风景,这简简单单的生命苦旅,是永远都没有尽头的。
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里,我还期待着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仅由两人演绎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但是当看到两位主人公从开场的公路驾车长镜头发展到了荒野走路长镜头时,我几乎确定期望即将破灭。
秉着从不始乱终弃以及永不快进秒退的观影宗旨,我度过了这不太寻常的一百分钟。
坦白说,一部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主人公走路和自然风光的电影一点儿也不有趣,况且他们走路就只是在走路,没有耍任何花样。
画面中两个Gerry走着,背景或是无垠的旷野或是不绝的山峦,在看不到尽头的空间里时间似乎静止了,只有两个人机械地走着,只能听到双脚与地面有条不紊的摩擦声。
大远景镜头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悬殊差距体现得相当彻底,特别是临近结束的那一段路,给人一种“走了很久却还是在原地”的感觉,加之低沉吊诡的配乐和一些类似于自然风的声音更是无限放大了这种感觉,倘若不是天色渐明在提醒观众时间也在“走”,保不准有人就会在这里猛按快进,结束痛苦。
如果看惯了那些快节奏的电影,那么《Gerry》绝对会让你如坐针毡,它慢得可怕,且丝毫没有取悦任何观众的意思。
电影也没有任何线索告诉我们两个Gerry(又或者是一个Gerry)是谁,从哪里来,最后又会到哪里去。
极简的设置同时也给了人们极大的解读空间,仔细回想一下,《Gerry》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旅程像极了我们逐梦的过程,从开始的满心欢喜有说有笑,火堆旁的玩闹都预示着此时的前行正怀揣着探索未知的兴奋;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绝望丛生,此时的行走成为了逃避失落的方式;直至最后的麻木机械,当一切期望成为无奈,行走竟沦为了一种本能。
这样的过程,也和观看《Gerry》过程中我心理的变化如出一辙。
影片的最后,一个始终想着离开的Gerry掐死了另一个想着离开的Gerry,前者只想摆脱眼前这个囚笼,后者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据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有不少的观众中途离场,而当那个被掐死的Gerry喊出“I'm leaving”的时候,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毕竟,下一部电影一定会很有趣!
2013.07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52125/
不想说但一定要说被基情闪瞎眼 像大本被双重ntr了 那个石头哈哈哈怎么上去就怎么下来啊妈的 伴着这个写作业 还挺舒服的 太喜欢卡西的身型了 两个人都嫩 卡西声音萌萌的 看这电影 你首先得有闲 心态放平 不太理解电影节程序 那些看一半走了的 难不成同时有两部片放映?
没有的话 是急于出去吐槽形成风向标?
不过好像做大众影评的 起码要对电影和观众负责吧?
所以是主动放弃评价这部电影的机会了?
因为看一半估计不能做到全面吧?
卡西的委屈脸和泪光闪闪真是美极 范桑特大叔你不用伪装了我知道你喜欢美少年平静 恐慌 累 绝望平静 沉着 找对策你是哪个Gerry
在讨论正题之前,我们先思索一个问题。
当我们表现一个物体或场景时,我们如何可以不去考虑一个物体的形状与尺寸,而去表现它(好比一把椅子)。
可以说,即使能做到,也很难。
在康德的哲学里面,先验的范畴是我们感知空间属性的必要条件。
而在视觉自动化领域里,笛卡尔坐标系则是是我们教机械“看见”的先验知识。
坐标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从我出发,以我为原点,重点是我与外界的距离,谷歌地图就属于此类。
第二种与主体无关,仅仅作为客观知识存在,如传统地图、机械制图、数学表格等。
摄影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扰乱了以上两种坐标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第一种坐标系,只要处在移动状态(甚至在静止状态),人都要处理与世界的距离。
比如,我现在就在江苏省的某市。
而第二种坐标系,如工程图上的比例尺,与我无关,仅仅作为客体存在。
但当你拿起摄影机,锚定时空,按下快门,影像刻入胶卷、进入流通环节,最终在某地放映。
这种由影像所锚定的空间就发生了移动,出现在了其他可能的空间中,人们有时会因此感到时空错乱(比如看电影时的失神,仿佛自己身处其间)。
通过摄影机拍摄锚定的空间虽然是可辨认的,但空间的坐标与距离却发生了改变。
影像呈现的空间本身可被视为第二种坐标系,而影像放映的场所可被视为第一种坐标系。
这两者因影像的放映而重合,这种空间的叠加在动态影像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
搞明白这两种坐标系我们就可以进入格斯·范·桑特的空间。
影片《盖瑞》讲述了两个迷路的人在荒野中不断移动的故事,而迷路的本质就是空间坐标的丢失,即第一种坐标系的迷失。
但在镜头之外,摄影机却始终将空间锁定在客观视角(除却最后一段车内的视点镜头,影片几乎都为客观视角)。
也就是说,摄影机的坐标系并没有丢失,摄影机与角色的距离始终都处于一定的把控之中。
这就导致了影像内部坐标迷失与影像(摄影)本身坐标锚定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摄影师明明拍你俩呢,你俩怎么可能迷路?
《盖瑞》影像内部与外部坐标系的矛盾,就意指了上文中动态影像对空间呈现导致的坐标系的混乱,空间的叠加。
摄影机对角色的观看属于第一种坐标系(以我为原点),而被拍摄角色与外部空间的距离由于客观视角则被视为第二种坐标系。
这与观众观看电影,影像呈现画面的坐标系是同构性的。
而角色的在荒野中的迷路就暗指了观众观看影片时状态,即由第一坐标系(观众的观看)向第二坐标系(影片的画面)内部(角色的第一坐标系)的挺进,不过这种挺进却是失败的。
因为观看行为无法脱离距离、坐标而存在,同时观看也无法实现具身的演绎(对比第一视角的枪战游戏)。
这也应证了为何全片几乎没使用主观镜头。
因为空间始终被摄影机所锚定,观众无法仅凭观看就与角色一起迷路。
可以说,桑特在103分钟空间转换中应证了坐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石头上跳下这一段,石头与人大小、距离之间的对比可被视作解读电影的关键。
(来自豆瓣剧照)
《沉醉在出发之前》 撰文/林伽 ——写在传说中明天就是末日的前奏范桑特的好处就是从来是个不入流的导演,既做不到稳准狠,也抓不住观众媚俗的文艺片之心。
严格地说,他甚至没拍过文艺片,冗长,废柴的细节,无聊到死。
他的片子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主角,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高潮,甚至没有结局。
就算有故事,也就是一句话可以讲完的一件事,比如这部《杰瑞》,俩傻逼开车逛沙漠,其中一个死了。
果然什么都没有吧?
没有悬念,没有巧合,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没有他妈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随时被终止,每一段对话都可以不必答复。
所谓的大圆满,有趣,范先生统统都放弃了。
他就是爱跟看片的人对着干,怎么拧巴怎么来,你以为主角都不会死,偏偏主角就是死了,真真正正地死了。
把你所有的美梦都幻灭了,把所有人扔进一个绝境的炼狱,提炼出一副副皮囊下面真正的人性和灵魂。
两个人都想活着,但不打算活得有意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真正的苍白,他们没有来龙去脉,迟早要回到故事外的主线,接受四面楚歌的尴尬。
这是潜伏在日常中的异常,不是为了营造荒诞而焚琴煮鹤的真实复刻。
这种路子的电影不多,但也没必要看下去,它跟真实生活的时间轴进度相同,就跟你的生活本身一样空虚,乏味,冗长而且无聊,或者说,这就是生活赤裸的本质。
有焚琴煮鹤之心的人,一定深谙琴与鹤的高逸,劈了名琴野鹤煮来吃,这是脱离了高级趣味之后微妙的境界。
至于这两个傻逼的故事,不过是范先生一次既定行程内的晃神出走,在两个平行的画面里并行不悖地自动更新。
题外话,推荐大家一个和该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游戏,叫做《沙漠巴士》。
转一下游戏简介。
“《沙漠巴士》的玩法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把一辆巴士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桑市穿过沙漠开到位于拉斯维加斯的家中,操作也简化到仅有左右方向和油门按键。
如果仅此而已的话,那这款游戏简直可以称为一款不错的模拟驾驶游戏了。
“游戏就像现实一样麻木”,这句话是一款叫作《沙漠巴士(Desert Bus)》的游戏的片头语。
《沙漠巴士》号称史上最无聊的游戏——它甚至没机会正式发行,因为至少对多数以“好玩”为诉求的游戏玩家而言,它实在是太…… 现实了,现实到无聊,到疯狂的程度。
这款游戏带来的无聊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它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带着黑色幽默的疯狂。
如果你领教过这个游戏,你会说:“原来看着那些身着泳装的美女在我面前欢蹦乱跳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变态之处 这款游戏的变态之处在于:1、游戏中的时间和现实中同步,也就是说你至少需要8个小时才能把车从图桑开到拉斯维加斯; 2、游戏不能暂停,不能存档,也就是说你只能一次性耗费8小时将游戏打通; 3、别指望你可以玩点小伎俩,比如用工具卡住按键使其一直向前之类的手段蒙混过关,或者在游戏过程中干点别的。
你的巴士会向右跑偏,所以你必须时时按左键进行修正,否则巴士就会陷入公路旁的沙漠,游戏只能重新开始; 4、除了无尽的沙漠外,游戏沿途没有任何风景可以欣赏,也没有乘客上下车,甚至连一辆车都没有,夜幕降临后,除了你车灯照亮的范围外,窗外会变得一团漆黑,而见到一次黄昏至少要玩12小时。
所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你所有的乐趣就在于一边按着油门一边调整方向,以不超过50公里的时速往前开; 5、唯一的慰藉是在第五个小时时,一只小虫会撞到挡风玻璃上变成一滩绿色的浆糊。
6、最变态的是,如果你千辛万苦将巴士开到终点,你只能在游戏中得到1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奖励。
传说中的《沙漠巴士》,真正的巴士自驾游 不要以为这个无厘头的游戏无聊的原因是它粗制滥造,恰恰相反,它的每一处无聊,每一点令人发疯的感觉绝对都是Penn和Teller精心打造的——即使它永远没有机会得到发行。
和那些所谓的畅销游戏相比,它的制作者太认真了,在游戏的片头录像中,Penn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游戏的意义:这是世嘉游戏历史上第一款巴士模拟游戏,你开过了赛车、飞机,甚至潜艇,却没人开过巴士这么现实的东西。
我们制作这款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映人生的漫长和无趣。
你可能觉得这款游戏枯燥无聊,可如果你真的开一辆车去拉斯维加斯,不也是这个样子么?
如果方向盘不跑偏,如果景物多变一点,如果可以存档,如果可以速度更快,如果……如果……可是没有这么多如果,所以注定这款游戏将和你所面对的现实一样麻木,不给你任何幻想和喘息的机会给一款无聊到极点的游戏加上人生意义(尽管不那么积极),反倒让游戏者在枯燥驾驶的时候产生顾影自怜的感觉。
想想看,孤身一人驾驶一辆老旧的巴士行驶在没有尽头的公路上,窗外只有一望无际的黄沙,稍不留神会身陷囹圄,前功尽弃,而就算开到目的地也没有任何奖励——没有旅店,没有赌场,没有美女,没有酬劳,除了可怜的一分,这一切都透着让人绝望的孤独,因为这就是现实。
不知这是否作者有意为之,但由此营造出的气氛却绝非一般的游戏所能给与的,至少还没有一款游戏能让你在游戏过程中思考你了无生趣的人生,当真是把“游戏像现实一样麻木”发挥得淋漓尽致。
操作方法:左右方向键就是控制方向,上下方向键是控制速度的,空格键打喇叭,回车键确定。
2012年12月20日
这两个同名的人,无端端的开车出现在沙漠上公路上,无端的开往某出,无端的弃车进入无尽的荒野,无端的在荒野里或跑或跳或闹,说着一些没来由的话,直到这令曾他们着迷的沙漠让他们迷失。
然后就是一些非常真实的行为和对话和美丽的景色,几乎没有丝毫戏剧化处理。
最后,只有一个男孩孤身回到马路上。
他又上路了,车又继续开向未知的某出。
我们就在这毫无目的开往未知的路上,实在无聊,然后自己折腾自己,折腾怕了,再重新上路,似乎总是向着某处,某个未知的地方。
意义究竟在开往的路上还是在于折腾的过程?
哦,差点忘了,折腾,也是在路上。
这两个同名的人,就像同一个人的两面,一个人的两种性格。
在沙漠里,坚强者生存下来了,从此以后只有一个Gerry了。
这会不会是平实诗意版的《FIGHT CLBE》呢?
一个人的心灵在这无理由的沙漠之旅中受到了洗礼,他还是他吗?
怎样回去面对这社会?
当你已经不再是你?
只希望是这是你的升华。
终于看完了。其实很好。
景和乐是还不错,但真的有点无聊
一场漫无目的的电影
真心怀疑这片子是他们自费拍的!将近两小时的电影,几乎全程倍速看着这两傻逼在沙漠乱逛,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凡事都得坚持,可能在你放弃的同时机会就出现了
沉闷得无以复加,但我是边工作边看的,所以看完了。或许属于不同的风格或者有更深的含义。我是欣赏不来。
这部片子最好笑的部分在讨论区2333333[C]
個人的范·森特最佳。人生的荒誕面相與孤獨進程。
Power of minimalism (in every aspect). 一场平静的horror, 两人像是有预感般地前来赴这场注定的旅程。无声的dread藏于dry humor之下。Opening scene特别美,之后也有好些很美的片段。有积蓄的情绪力量,克制但饱满。Sound design也很spot-on. DP居然是Harris Savides, 真是惊喜。两位男主角专注又松弛。Casey那时候真是个美少年。
格斯·范·桑特,你到底要干什么啊?走啊走啊走,极简等于干巴巴吗?像一部非常无聊的纪录片。抱歉,我看了半个小时,果断关掉。
这类电影看的很少,在两星和三星之间犹豫。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像他们一样迷失荒野怎么办
公路 天空 美男 长镜头 这就是格斯·范·森特
6/10。用摄影机作长幅平静凝固的静物画,调度上将山峦灌木当前景而退居次景的人物被自然所融合包围,繁用大全景让演员变为开阔环境的小斑点。云卷快速流动的空镜穿插既强调时间推进也隐含了忧郁悲凉的情绪。两位主角的关系和旅行动机避口不谈,只剩直视缓慢耗尽之死的痛苦(76'35远处有人出现穿帮了)。 @2015-02-11 03:03:28
空景长镜 不带这么玩儿的... 结尾震撼
all right, its Gus van sant after all.
长镜头啊.....
这长镜头足以让我昏睡过去
有些镜头我还以为我iPad卡了……
半个小时前我在看这片现在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