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日系变格推理剧,乃至小说也是一样的,一个点,就是从凶手视角来拍剧???
欧美推理,现在也很少有本格了,基本是从侦探警察视角拍的,而日本推理总是从凶手视角,以凶手为主观来展现剧情。
总觉得好变态啊。
为什么要重点放在凶手这么做的背后的伦理社会背景呢。
而不是重点放在客观的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是事实,中国也一样,只是不让拍罢了。
但是这太东亚了,日本还是其中最保守,国民心理最极端的一个族群,复仇心理重,不欠人情心理也重。
这给观众体验上的不同就是,看欧美侦探剧能得到抽丝剥茧的、智商上的快感,带入的是精英侦探的角色。
而看日本推理剧,被动带入凶手、体验社会伦理的压抑与无处发泄。
观众得到的体验本质上是家庭狗血风俗伦理剧,而不是推理剧。
欧美推理也会分析凶手心理,像无人生还最后一个章节、罗杰疑案最后两个章节凶手日记,可是那都是很少的一个比例,前面99%还是探案啊。
凶手动机也是谋财或者追求价值观(政治理念之类),而不是像本剧一样的,不理性的动机。
所以,日式社会派推理剧集,的确比,有一类日剧:纯 “ 社会派/因为经济泡沫破裂30年/年轻人无用武之地/只能抱怨自身处境/牢骚满腹” 的那类剧不一样,多了一层推理故事的故事性,可是还是把重点放在社会派,而不是推理事件本身上。
其实看日剧就根本脱不开日本的经济环境和年轻人的满腹牢骚感,只要选择日剧,除非是古装剧,现代剧全部都笼罩在这种感觉的氛围里,不可能是欣欣向荣感的。
而且老年人是孤独变态的,为了缓解孤独更是不惜犯罪。
经济停滞加上资源匮乏,这个民族的人性就是要更极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不理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理性,影视剧拍这些题材还毫不避讳,没有可看性。
爸爸为了掩盖儿子的罪行,将罪行嫁祸给自己老年痴呆的母亲。
怎知母亲是假装老年痴呆,知道儿子要嫁祸自己,各种旁敲侧击,想唤醒他,但她的儿子都没能领悟,一错再错。
这个家庭的变态,让人看了心寒,看过东野奎吾的很多作品。
人真的都是自私的,总是觉得父母的爱理所应当,却不懂得回报。
父母总是把最无私的爱给孩子,也不在乎回报。
爱的缺失造成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哀,却也是这缺失的大爱在最后关头完成了对这个家庭灵魂的救赎。
小说还原度很高,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东野。
新参者系列虽然说是侦探系列,但是推理被明显淡化了,人情和亲情成为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点红手指尤其显得突出,凶手一开始就知道是谁,一盘散沙的家族为了掩盖真相而团结起来,为了保护儿子而出卖母亲。
看完红手指,觉得心里很沉重,整部影片略微发黄的效果更加加深了这点。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泪下。
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呢?
沉默弱懦的父亲和无原则溺爱的母亲,儿子遭受了校园暴力,父亲不正视而是强逼着他自己去反击,变相逃避问题,这样家庭影响下诞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
可身为中年顶梁柱的父亲又谈何容易,成天忙工作还要顾及家庭,家庭里还有平衡母亲和老婆的关系,谁又能体谅他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离家里近一站,心情就愈发沉重)
一个无原则溺爱儿子的母亲有多恐怖,让其肆意妄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还想让老太太顶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世上没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让人泪崩,老太太拐杖上的那块名牌是儿子小时候送给她的,回忆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瞬间泪下。
当你历经种种,你还可曾记得最初的自己?
可世上一切都会变,唯有母亲的爱不变,母爱多么伟大啊!
最后加贺让他看着老太太的眼睛说,没能保护到您最后,唉,真的绷不住了。
小时候拼命要保护那块牌子给母亲,现在竟然要把母亲亲手栽赃送进监狱,你这是要保护你母亲吗?
老太太到最后都在相信儿子,才把自己的手染上口红,好让儿子收手,可最后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总结:什么都会变,唯一母亲的爱永不会变。
虽然是一部悬疑犯罪片,却融入了很多个社会面和价值观,令人有所感、有所思。
一个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和缩影,亲情又是维系家庭的粘合剂,教育更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滋养品。
养不教父母过,母亲自私和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父亲逃避责任、懦弱退让的性格弱点,让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危机,自食其果,放眼看来,这样的家庭不是一个两个,应当警醒。
个人还觉得,前原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很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他懦弱的性格弱点,这也是他在与妻子一起生活后蜕变的根源,但凡和妻子有争执或不同意见,哪怕明知是犯法,都可以被说服,不能坚守底线。
若仅是因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犯罪恶果的情节,多有叹息和社会无力感,并不能精彩和深刻。
全剧的高光时刻在于加贺警官一次又一次让前原有机会承认错误、遵从内心的虔诚忏悔,获得救赎,也满足了他母亲想要挽救儿子的愿望。
加贺说,“所谓刑警,并不是解开真相就天下大吉,不仅仅要抓住犯人,还要拯救案件相关者的心灵。
” 这是让人心里泛着温暖的文字。
再升华一部,加贺没有在父亲临终前陪在他身边,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如何对待家人,爱就先要学会尊重。
下棋太妙了,不见其人,但见其心、其意,写的很玄妙,倒像是中国道家思想里的“无与有”的相生相成。
大爱无声。
由东野圭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新参者之红手指》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刑警加贺恭一郎和他父亲之间的生死约定,一条是中年男子前原昭夫为了帮杀人的儿子脱罪,不惜抛尸、诬陷自己母亲的故事。
前原昭夫是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中年男人,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整天疯疯癫癫,造成婆媳关系恶化,妻子总是拾掇他将母亲送去福利院,结果被昭夫妹妹阻止,妻子为此心怀怨恨,夫妻关系降到冰点;儿子直己因为在学校受到欺负,在逆反期情绪暴躁,甚至对昭夫大打出手。
家不像家,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心灰意冷的昭夫总是以加班为由早出晚归,拒绝和家人交流情感。
直到有一天,他儿子直己把一个小女孩骗到家中掐死,他才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家庭危机。
在妻子以死相逼之下,昭夫决定帮儿子脱罪,他将小女孩的尸体抛入公园的厕所中,指望能够转移警察的视线。
不料精明干练的刑警加贺恭一郎循着蛛丝马迹迅速锁定了昭夫全家,并不断施加压力。
昭夫在迫不得已之下,企图诬陷自己的母亲,让神志不清的母亲为儿子去顶罪。
加贺恭一郎明察秋毫,识破了他的意图,并巧妙设局,让良知未泯的昭夫在母亲面前忏悔认罪。
原来,昭夫母亲并不是真的痴呆,她只是以此来远离没有亲情的家人,同时缅怀以前罹患痴呆症的丈夫。
加贺恭一郎引导昭夫看到自己母亲拐杖上的护身符,那个护身符是昭夫小时候为母亲亲手雕刻的,为了表示自己想要一生保护母亲的意愿。
结果昭夫成年之后,在妻子的挑唆下,对母亲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疏远,最终让母亲寒心,每天装疯卖傻,不肯面对这些无情的亲人。
她在得知儿子意图诬陷自己之后,更是伤心欲绝,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她故意将犯罪线索留给加贺,同时用无声的眼神暗示加贺和她合演了一场戏,终于挽救了儿子的良知。
破案之后,加贺恭一郎终于透露他为什么不肯去见自己病危的父亲,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加贺的父亲也是一名刑警,因为醉心于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导致妻子出走并客死异乡。
为了赎罪,为了感受妻子临死前见不到儿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加贺的父亲决定惩罚自己,严禁恭一郎在他病重期间来探望,一直到死都没有见儿子一面。
然而,恭一郎对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通过手机短信,“指挥”护士与父亲对弈将棋,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父亲临死前的痛苦和寂寞。
然而父亲也早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宣之于口。
父子两人真挚深沉的感情,委实令人动容。
在这部片子中,饰演加贺恭一郎的日本演员阿部宽非常出彩,他那双平静淡泊、深邃莫测的睿智眼神给我印象极深。
在父亲去世之后,阿部宽信步走入病房,向父亲遗体告别,他那温和的表情、微笑中隐藏着悲伤的眼睛,突然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指责他不孝,而他却独自在母亲坟前伤心吐血。
他不是没有道德,更不是对母亲没有亲情,他只是不想让道德和亲情变成一种表演。
有些事情,只有至亲之间才能明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完全看不懂。
东野圭悟在《白夜行》、《幻夜》、《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作品中,对人性之恶挖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几近绝望。
然而,他在《新参者》系列中,一方面发掘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彰显人性之善,善恶同体,这才是丰富、立体、真实的人性。
我对东野圭悟的观察力、想象力非常钦佩,他的确是继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之后最有实力的日本侦探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坛鬼才。
看完电影《红手指》之后我不禁对我既有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在扮演着某些人眼里的“严寒”,尽管我尽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终究不能做到无爱无恨。
我们都是人,都在这个尘世中艰难的行走。
我们的一生太过辛苦,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压力。
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家人,究其根本,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总有自己的爱恨,这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的事实。
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普通的夜晚,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已经下班,只有前原昭夫还留在那里眷恋不去。
其实,报表并不是急用,也没有加班费可拿,他只是潜意识里不想回去,不想在朝九晚五之后,回家还要面对妻子的脸色,孩子的冷漠和母亲的年迈糊涂。
但电话响了,老婆八重子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催促他赶紧回家。
家中静悄悄的,黑灯瞎火,门窗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而八重子正趴在地上拼命地擦洗着什么,更可怕的是,花园里躺着一具小女孩的尸体。
当时昭夫脑子里嗡的一声,就这样,他勉力维持的那个世界在顷刻间分崩瓦解了。
月黑风高,是个适合转移尸体的夜晚,在途中,昭夫想了很多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切,要从母亲受伤后开始说起。
最早,是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女儿出嫁了,儿子不在身边,母亲政惠独力照顾疯疯癫癫的老伴,整整七年,父亲过世,政惠的身体也被拖垮了。
为了照顾摔断腿的母亲,身为长子的昭夫责无旁贷,只得带着老婆孩子搬回了老家。
换了环境,一切要重新开始,但所有人都过的不如意。
政惠老了,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她想帮着做家务,结果却越帮越忙,婆媳矛盾不断激化。
八重子也不容易,管着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与婆婆不和,却又不得不和其共处一室。
沉默寡言,相对无语,平静的生活下暗潮涌动。
亲人间渐渐变得冷漠而疏离,昭夫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政惠受不了那个压抑的气氛,拒绝与他们同桌就餐,没多久,昭夫发现母亲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妹妹反对将政惠送进老人院,她说,母亲在老屋住了一辈子,那里有她对父亲的全部回忆,离开,对老人家来说太残酷了。
她说的很对,昭夫哑口无言,只得继续背负着重担前行。
面对压力,大人们选择默默承受,但孩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十五岁的直巳无法融入新的集体,性格懦弱的他在学校里成了被欺负被捉弄的对象。
他向父亲求救,但昭夫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男子汉要勇于面对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直巳的境遇并没有改善,但他再也不会向父亲倾诉了。
在沉默中爆发,面对强者,他不敢反抗,转过来他就伤害比自己更弱小的,于是大错铸成无可换回。
《红手指》不是一部普通的推理片,凶手是谁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得到解决,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凶杀过后,这一家人会怎么做。
昭夫本打算报警,但八重子几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如果报警,她就自杀。
如果被抓,不止儿子的人生完结了,作为父母的他们人生也完结了——这个理由甚至让昭夫同意了弃尸的做法。
于是,他们趁着夜色清理了现场,然后在忐忑不安中等着黎明的到来。
手法业余,漏洞百出,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天,就有警官登门拜访,前原一家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掩盖罪行,昭夫开始撒谎,谎话说的越多,就越容易露出马脚,加贺警官很快就对他起了疑心。
抽丝剥茧,隐藏的真相被一点点地揭露出来,加贺步步紧逼,昭夫节节败退,每一场交手都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
走投无路的昭夫突然想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邪恶方法:将母亲推出来当替罪羊。
因为痴呆,她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因为痴呆,警方无法采录她的口供;因为痴呆,她又可以不必接受法律的制裁。
真是一箭三雕,加贺反而陷入了僵局。
东野圭吾的《新参者》系列不以推理见长,加贺警官的强项就是对复杂人性的剖析,最后真相大白,靠的也正是昭夫身上那一丝尚未泯灭的良知。
昭夫一败涂地,反而因此得到了解脱。
加贺大获全胜,心里却并无半分喜悦之情。
“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
”这一招并不是对谁都管用,他的胜利,正是因为昭夫坏的还不够彻底,真正的坏人,夜晚睡的比婴儿还要香甜,因为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故毫无良心上的负罪感。
这部影片的特点是坏人不是很坏,而好人也不是太好,大家基本上都是不白不黑的灰色地带。
昭夫,身为人子而未尽孝道,身为人夫而未能为另一半分忧,身为人父但从来不是个好榜样。
但他又是最真实的人物,他身上的软弱,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他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面对;他对父母的态度,也许就是我们将来面对父母的态度。
八重子,造成这样的结局她正是罪魁祸首,对儿子包容一切的溺爱,造成了直巳冷血自私的性格。
但她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总比遇上问题一味逃避的昭夫要多了些担当。
直巳,溺爱之下的孩子,连对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杀人之后毫无悔意,躲进房间玩电子游戏,可以说是影片中最令人讨厌的人物。
他是凶手同时又是受害者,学校的遭遇是他变态的原因,如果父亲积极与老师沟通,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妹妹春美,疑似好人的孝顺女儿,她没有做错什么,但照顾母亲的一直是哥哥嫂子,做为旁观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别人,毕竟比较容易。
母亲政惠,剧情最后在她身上来了一个大反转,这一下可真是云垂海立,石破天惊,让所有人的眼珠子掉了一地。
老太太一直在扮——痴——呆!
其实她比谁都明白,身上藏着手机,没事就跟女儿玩玩短信互动,连打带消,就将儿子的阴谋化为无形。
扮傻的动机是什么?
影片给了一个很煽情的解释:伉俪情深,她以扮成老年痴呆来怀念丈夫。
这个理由实在是隔靴搔痒牵强附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她怕了,一旦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儿子一家人就会搬走,她又得一个人住着空荡荡的老屋子,对老人来说,孤独,有时候比死亡还要可怕。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大概也差不多了,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可能要赡养四位老人,一场重病也许就要花掉半生的积蓄,全球第一的人均储蓄,正说明大家对未来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养儿防老”已成为一种奢望。
《老年法》修订条例中,特别强调“子女常回家看看”,把伦理道德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折射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
想法是好的,但如何去执行?
总不成儿女回家完成任务,然后由父母在《签到簿》上打钩?
这种不具备操作性的法规真是不要也罢。
死者颈部的指痕应可轻易得出结论:凶手是个未成年人。
不需要所有其他人自作聪明演这一出。
断臂玩偶上没有口红指印,也可以佐证手办不是老太太的。
男人抛尸的路上竟然一个摄像头也遇不到,还是挺神奇的,特别是公园入口和桥头两侧,竟然也没有摄像头。
在发现自行车车圈和车胎上的黄泥巴时,应该立刻取样和公园小径上的泥土做比对。
如果确定是凶手或帮凶给女童穿上鞋子并绑好鞋带,鞋带上和鞋子上有机会留下嫌疑人的DNA或指纹(也许电影省略了这个调查步骤,因为男人是戴上手套再给女孩穿鞋的)尸体的脖子上有红色勒痕还有破皮的划痕(应该是被凶手指甲所伤),伤口里的异体残留物有机会留下凶手DNA。
死者曾经失禁,尿液既然留在了衣服上,必然也会留在案发第一现场,因此确定哪里是第一现场非常重要,影片忽略了破案的重要一环。
关于“凶手为什么要把尸体遗弃到公园里”的推理非常本格,非常精彩。
就算是社会派推理小说,也应该重视最起码的现代法医科学以及最基本的办案流程。
案子非常感人,细节经不起推敲。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的是一部催泪弹 不要去吹毛求疵地去说那里不现实或者怎么样。
故事中 孤独年迈的母亲,溺爱孩子的妻子,对家冷淡的丈夫,软弱而沉溺游戏的孩子,努力想要改变的妹妹。
每个人都有撒谎,为保护自己重要的东西,却不知,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支撑着!
是孩子重要还是母亲,当他做出决定时真的很让人心痛!
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可以包容一切过错,年老之时,无用之时,却成了自己孩子的工具,即使自己一再无声地控诉着,可是,你可曾经注意过,注意过你的母亲,注意过她内心的孤独!
也许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是我们不是多啦A梦,没有时空穿梭机,回不到过去!
珍惜自己的家人!
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只此一次生命有亦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太脆弱了
感觉不管是推理还是情感这都是看过的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最差的一部
一星扣在老太太装老年痴呆家人却没发现 不能接受推理片中这种无法说服人的设定
男人的生活真的是窒息。
三观不正,让老母亲替不孝儿顶罪的剧情即便俗套依然令人恶寒
很尴尬,是电影的时长,但内容又很为醋包饺子。也是一比一还原原著,平铺直叙的故事,通过演员的表演,稍微多了些情感起伏。某种程度上也让我想到了叶真中显的《失控的照护》,都在表达着老年人是会被子女放弃的那一个。
黑木明纱,请你不要再出现了好吗!
一个心酸滴故事,看一遍就好
节奏要不要这么拖沓
案件背后影射阴冷的社会现实,比连续剧好看。
布光算是比较有活力的亮点,对神态的刻画也比较细腻深刻,封闭空间氛围营造上相比于其他几部也要出彩一些。其中整个最深刻最能打动人的主题还是母爱与亲情,孩提时代与母亲的回忆令人哽咽良久,真是很难想象,曾经怀着那样热忱的心给母亲制作礼物的孩子怎么会变成此时浑噩的模样。
看过原著 也就那样 总是差那么一点引起共鸣
东野圭吾一贯的温情向,案件本身的带入性会让观众对这一家子愤恨有加,整个事件漏洞百出的设计竟然也拖了2个多小时。倒是穿插在案件和加贺父子之间的主命题完成的很好,真相隐藏在表面之下。好喜欢加贺真挚的温柔,宽叔诠释的也很棒,笑眯眯的居委会刑警~
大概我太喜欢新参者原著以及剧,红手指看书的时候就觉得太灰暗暗到不想看,SP就更没心情看。
超级精彩啊,是这几年除了嫌疑犯X的献身外最精彩的推理剧了!东野圭吾牛逼啊!
越发觉得东野是社会派的。。
今年最棒的新年礼物,居委会大叔阿部宽这一次回归原点探讨家庭问题。
黑木明纱请放过加贺吧……
镜头感很棒。不过度煽情。表演很给力
东野塑造出汤川和加贺这么截然不同的侦探真是牛b...不过拿老人痴呆顶凶手还真不如x嫌疑犯里面的诡计强
暈,最近大家都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