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

벌새,我们与爱的距离(台),House of Hummingbird,Beol-sae

主演:朴持厚,金玺碧,郑仁基,李胜妍,朴秀妍,薛惠茵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8

《蜂鸟》剧照

蜂鸟 剧照 NO.1蜂鸟 剧照 NO.2蜂鸟 剧照 NO.3蜂鸟 剧照 NO.4蜂鸟 剧照 NO.5蜂鸟 剧照 NO.6蜂鸟 剧照 NO.13蜂鸟 剧照 NO.14蜂鸟 剧照 NO.15蜂鸟 剧照 NO.16蜂鸟 剧照 NO.17蜂鸟 剧照 NO.18蜂鸟 剧照 NO.19蜂鸟 剧照 NO.20

《蜂鸟》长篇影评

 1 ) 打败《寄生虫》,这部新片才是真正的年度最佳!

第4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在近期落下帷幕。

今年最受关注和争议的《寄生虫》横扫青龙奖,收获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五项大奖。

而打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的,却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青春电影。

但我敢说,它一定是本年度「最佳青春片」,没有之一——蜂鸟벌새导演:金宝拉编剧:金宝拉主演:朴智厚/ 金玺碧/郑仁基/李胜妍 / 朴秀妍上映日期:2018-10-06(釜山电影节)片长:139 分钟

影片出自年仅28岁的新人女导演金宝拉之手。

作为她的长片处女作,《蜂鸟》可谓一鸣惊人。

先是在釜山电影节被授予KNN观众选择奖,又荣获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的评审团大奖。

片场照:导演金宝拉和主演朴智厚跟其他同类型的青春题材影片相比,这部《蜂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一切还得从故事的主人公说起。

恩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初二女生,来自一个再平凡不过的韩国家庭。

家里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恩熙五口人。

和大多数青春片的主角没什么两样,恩熙的生活也充斥着没完没了的烦恼和困惑。

在学校,同学嘲笑她脑袋不灵光,老师嫌弃她只顾谈恋爱。

在家里,重男轻女的父母不把她看在眼里。

就算被成绩好的哥哥揍了,也只能忍气吞声,没处儿讲理。

对于恩熙来说,只有好朋友全智淑和男朋友金志源是她无尽苦闷中的那一点甜。

所以,她平时不是和志源腻在一起,就是跟智淑去歌厅蹦迪。

虽然在哪都不招人待见,但有智淑和志源陪伴,恩熙倒也自得其乐,过得还不至于那么差劲。

可生活的不如意总会不期而至,而且十之八九从最亲近的人开始。

当志源和智淑也背叛了恩熙,她才明白,原来友情和爱情都并非坚不可摧的东西。

火上浇油的是,恩熙的耳后还长了个肿块。

一次没治好,这下非动手术不可了。

总而言之,眼下的处境让恩熙的身体和心灵都饱受煎熬。

突如其来的种种遭遇非但令她一时间身陷囹圄,也为这本就灰暗的少年时代勾画上了更为沉重的几笔。

在最无助的时候,新来的补习班语文老师金英智带给了恩熙一线光明。

初见英智,恩熙就觉得,她跟别的老师不一样。

当时她站在楼梯拐角的窗边,抽着一根烟,身形瘦削,神色惆怅。

稍加接触后,恩熙果然喜欢上了这个神秘、洒脱又温柔的老师。

从此,每当恩熙受了委屈,英智总会陪在身边。

任她哭泣,听她倾述,还教给了她许多道理。

是英智告诉恩熙,不能屈服于哥哥的暴力,得学着反抗。

也是英智让恩熙相信,即便对人生再无能为力,只要手指还能动弹,就有回转的余地。

可年少的恩熙或许没能想到,有一天,就连她最信赖的英智居然也会不辞而别,从她的生命里消失……就这样,影片围绕着恩熙周遭走走停停的人们,和降临在恩熙身上的大事小情,描摹出青春的迷惘和心碎,反叛与挣扎。

剧情没有大起大落,但胜在真实、细腻。

年轻的金宝拉展现出强大的节奏把控能力,也让人看到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洞察。

通过事无巨细地将恩熙的生活琐屑和人际关系一一奉上,影片塑造了一个立体且可信的少女形象。

在校园和家里,她是压抑、隐忍的受气包。

到了夜店,她就摇身一变成为潇洒、自信的大姐头。

和志莞、智淑玩耍时,她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但每当独处,她又时常茫然失色,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她眼神清澈,心思单纯,不谙世事,却也会抽烟,会撒谎,会犯错。

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孩子。

而《蜂鸟》的最出色之处正在于,凭借异常精准、极度写实的人物刻画,它唤醒了蕴藏在孩子小小身躯之下的,那深不可测的复杂性。

恩熙的14岁,没经历过《过春天》里佩佩那样的惊险、刺激,也不曾像《少年的你》,遇见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小北。

她所经受的全部,不过是一场风险不大的手术。

她所拥有的一切,也仅仅是一个不懂担当的男孩。

可恰恰是这看似不值得刻骨铭心的一个个人和一件件事,让她和她的生活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无论是朋友间幼稚而热烈的分分合合,还是甜吻与眼泪共同浇筑的青涩爱恋,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每分每秒都叫人觉得似曾相似。

从心动到心伤再到彻底放手后心如止水的“其实我没有喜欢过你”,

从靠近到亲密再到分道扬镳时云淡风轻的“那都是上学期的事了”,

这些平淡日常里貌不惊人却隐隐作痛的疤痕,才编织起大多数人青春的本来模样。

当然,如果导演的野心仅止于呈现残酷青春的母题,本片也必然不会得到如此多的褒奖。

除了恩熙,影片对恩熙的家人、朋友,以及恩熙所处社会环境的描绘同样细致、逼真,别有深意。

恩熙矛盾而纯粹、清透而混沌的少女形象是在特定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语境下构建起来的。

造成恩熙叛逆性格和忧郁气质的首要原因,无疑是她的家庭。

为了强调这一点,导演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展示恩熙和各个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也成功地营造出了全家人共处时那种紧张而尴尬的氛围。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恩熙伤害最大也最直接的显然是哥哥泰勋。

他学习好,又是学生干部。

在父母看来,三个孩子里唯一指望得上的就是他。

这给了他欺负妹妹的底气。

正是因为有底气,他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骂恩熙,变着法儿地惩罚妹妹。

甚至是在明知道妹妹面部刚动完手术的情况下,毫不留情地给上一耳光。

那么,对于泰勋的暴行,这对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偶尔敷衍地数落两句,不温不火,无足轻重。

在他们的默许下,泰勋日益变本加厉,恩熙也渐渐放弃了抵抗。

每每鼓起勇气告状,却被三言两语糊弄过去,恩熙暗淡的目光中弥漫着的,总是深深的无力。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父母身上,尤其是父亲。

事实上,这是一个典型的为父权阴影所笼罩的家庭。

表面看来没有一丝裂隙,内里实则布满数不尽的淤青。

片中,泰勋虽然动不动就对妹妹耀武扬威,但在爸爸面前却始终低眉顺眼,一言不发。

妈妈也一样。

至于不受偏爱的恩熙和姐姐,就更没话语权了。

某种程度上,姐姐比恩熙还要可怜。

没考上重点高中,爸爸嫌她丢脸;隔三差五逃学,回家又得罚跪。

她是这个家里最屈辱的人。

所以不论是在餐桌上面对父母,还是当与妹妹对视,亦或是窝在床边独自失神,她的疲惫和空虚都表露无遗。

你会发现她的眼里已经不剩什么神采了,可她明明还很年轻。

因为长期遭受父权压制的关系,这家人只要聚在一起,看上去就永远死气沉沉的。

尽管当恩熙被告知手术可能导致面瘫,爸爸哭了。

对于泰勋的会长竞选和升学考试,家人也表示支持。

可相比平常人家,他们之间的气氛总有些许的微妙,给人的感觉怪怪的。

就好像这五口子只是被动地接受着名为“亲情”的纽带的捆绑,很疏离,很勉强。

在这样畸形的家庭里,每一个个体、每一段关系都深受其害,无一幸免。

恩熙的妈妈自然也不幸福。

对于丈夫有外遇对象的事实,她心知肚明却视若无睹。

为了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为了夫妻共同经营的店铺,她所能做的就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不了狠心戳穿。

“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句俗语也被这对夫妇表现得淋漓尽致。

头天晚上还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两人,第二天就能乐呵呵地靠在一起看电视。

既然胳膊上还缠着纱布,之前的争吵,心里也一定没忘。

这种堪称荒谬的相处模式,到底该怎样定性呢?

是貌合神离、勉为其难地搭伴儿过日子,还是不计前嫌,心甘情愿和彼此相依为命?

我想,应该是两者兼有。

成人世界不就是这样吗?

暧昧不定,模糊不清。

人们从不断然诀别,但也很少袒露真心。

小孩子眼里的荒谬,对大人来讲,根本不算回事儿。

可以说,恩熙一家就是许许多多韩国普通家庭的缩影。

父权倾轧的不只是一个女人和三个孩子,更是整整一代人。

智淑在家里也经常挨揍就连掌权的父亲自身,也是被父权社会操纵、摆弄的牺牲品。

从这个角度来讲,韩国和中国的社会现状多少有些相似。

所以,除了父权制度,想必影片对升学压力的生动叙述也能极大地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

《蜂鸟》虽然是一部韩国青春片,但它所囊括的层层表述,在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上同样具有高度的普适性。

开篇已经说过,恩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女孩了。

所以,她的这段青春岁月里,也几乎不存在超乎常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

令人窒息的亲情,变动不居的友情,摇摇欲坠的爱情,全都截取自生活本身。

在这部电影里,你没机会经历一场荷尔蒙驱动下的冒险,也不可能完成那些现实世界里兑现不了的梦。

因为它只是带你探进生活的里层。

在欲望、本能、欢愉、痛楚中逡巡,体味青春的迷茫,感受成长的阵痛。

这份返璞归真的质朴和不加矫饰的坦率,才是本片区别于当今市面上大多青春片的关键。

在平凡之中挖掘非凡,制造奇观,固然好看。

但有关「真实」的复述和再现向来不可或缺。

哪怕「真实」再丑恶、再残败、再不堪,至少,这重讲述不会轻易被时间推翻。

而且,它终将构成我们时代的重要一面。

关于这部写实的影片,唯一抽象的就是片名——《蜂鸟》。

蜂鸟体型极小,而且为了采蜜,只能通过高速地振动翅膀悬停在空中。

这倒很像片中恩熙的处境:进退两难,腹背受敌。

但命运是不可趋避的。

所以对于必须拼命挣扎,一刻都不得喘息的恩熙而言,最好的祝福大概是,多采一些蜜。

如果可以,别错过沿途的每一丝爱与甜蜜。

*本文作者:kiwi

 2 ) 人生无常 大常包小常

是继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后第一个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无望的电影。

突然消失断联的男友再找过来没有解释没有道歉只是说“我在游乐场等你”下一次两人偷偷约会被他的妈妈发现,自己被他的妈妈上下打量言语蔑视的时候他只是静默着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说,就那样被妈妈拉走了。

最后,在自己动完手术的伤疤都要痊愈的时候,男友却又跑过来说,留下的疤大吗?

上一秒的镜头还是好友两人难舍难分的听汉文老师讲“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下一个场景就是二人文具店偷东西被抓,好友却向老板出卖自己以保全她。

自己即将要行进到人生中关键的地方,去做一场说大也不小的手术,糊里糊涂地告诉了好友,于是重归旧好,自己安心地在好友的鼓励陪伴下切了肿瘤。

出院后,自己遇到了烦恼向她诉说时,好友只是朝着自己吼道:“恩熙,有时候,你其实只想着你自己。

”那个突然向自己表达爱意喜欢的学妹,那个说着“欧尼,我好喜欢,好喜欢你”的学妹,却在自己刚刚接受她把她作为自己真正的朋友的时候,她却说:“欧尼,那是上个学期的事了不是吗?

”人生无常,大常包小常。

突然坍塌的大桥没有带走姐姐却埋葬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享受着爸爸妈妈厚爱的哥哥在家里有持无恐的嚣张蛮横着,自己从小到大也早已成为了哥哥的不会反抗的受气包,每天忍受着哥哥的呼来喝去,拳打脚踢。

自己已经被周遭的一切蹂躏到成为了完全没有脾气的麻木不仁的人类,却还是被爸爸嘶吼着说:“你是什么怪人!

”恩熙一出场,我就从她的眼睛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冷漠与麻木是她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底色。

很累,恩熙很累。

我看电影的时候,总是想要忍不住大吼,为什么要选择原谅他们,为什么,他们逃避,他们沉默他们对着自己无所畏惧地满不在乎,凭什么他们回过头来想要回到她身边,自己就是要无声地应好。

凭什么?

还有汉文学院的那位管理老师,明明告诉恩熙的是下午两点英智老师会来学院收拾东西,恩熙明明提前到来,却还是和英智老师失之交臂,却反被管理老师污蔑道:明明告诉你的是十一点英智老师来,你现在来又怎么能见到英智老师?

这种无力感谁没有经历过呢?

他们都不配在恩熙身边,谁都不配成为恩熙的家人朋友和恋人。

恩熙明明是那么好的人,遭受着一切却还是在给汉文老师的回信中写:“老师,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 ?

”谁又不是在反复的想要创死这个世界和好爱这个世界里反复横跳然后终老一生呢?

“要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呢就算有一天知道了也可能还是无法相信但是就算是坏事降临快乐的情绪也会一起到来我们总是会遇见一些人 分享一些事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3 ) 翠贝卡电影节女导演专访:遇见金宝拉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concert press蜂鸟 House of Humming bird是金宝拉的第一部长片,获得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Generation 14plus单元评审团大奖,釜山国际电影节NETPAC奖和KNN观众选择奖。

它是一部关于coming of age的电影,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经济浪潮期间,讲述了女孩Eun hee由于家庭缺陷,她尝试通过爱,也通过信念去寻找继续生活的理由。

在制作这部电影之前,宝拉拍摄了一部短片《竖笛考试》(The Recorder Exam, 2011)作为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作品。

长片延续了它的设定,构建了初中女孩对于理解家庭与探索爱情的独特视角。

《蜂鸟》是一部非常具有后劲的片子。

它很明显来自于一个女性对过往记忆抽丝剥茧的探索,它的切入口虽然小,但它所具备的包容、理解却非常广阔。

片中所呈现的家庭生活,包括家庭关系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编织起来,主角的视角并不具备强烈的评判性,她只是置身其中,观察、接受。

到最后,所有成员都认识到,大家共同经历了什么样的痛楚,以及什么样的转变。

家庭是这样的一个容器。

有时它是一个怪物,却也是一个共同对抗外部世界的纽结。

这是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

片子的原名“蜂鸟之家”也有这样的意味。

而我很喜欢里面所表达的友谊,包括同龄人的友谊(有时也是爱情),或者超越年纪的友谊,它们在不同的方向牵引,有这样的朋友,哪怕只是共同走过一段夜路,都是幸运的。

(毛)

本文翻译自WOMEN AND HOLLYWOOD在2019年翠贝卡电影节期间的采访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部电影叭我想引用一下电影里面的一个角色Youngi来描述它,怎样生活才是对的,有时候我觉得我知道,但我真的不确定,我只知道当坏事发生的时候,好事也在发生。

是什么把你带到了这个故事?

是从一个噩梦开始的。

当时我正在纽约念MFA,我第一次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修读硕士学位。

在那个时期,我觉得我的状态非常的不稳定,然后开始做梦,梦到了我再次回到中学。

我觉得这完全像一个噩梦,每次我从这个噩梦里醒来,发觉这仅仅是一个梦,才松了一口气。

这种不安使我回到过去的记忆:中学时的创伤——那是我最不稳定的时期。

我意识到在那个时期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然后我开始挖掘记忆。

你希望人们在看完电影之后想到什么?

我希望他们能思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并激励他们在当晚写下一些东西,或与朋友进行深入的交谈。

或者只是散步,带着他们无法形容的感受。

制作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获取资金并找到主演。

还有,对于无法制作这部电影的担忧和恐惧。

但很庆幸我拥有已经经历过这一切的朋友,他们也是电影制作者,他们会告诉你有这样的感觉并不可怕。

你是如何获得电影资金的?

请分享一些和制作这部电影有关的理解《蜂鸟》由韩国电影理事会(Korean Film Council)、首尔电影委员会(Seoul Film Commission)和城南艺术委员会(Seongnam Art Council)资助。

这三支基金是韩国最大的独立电影基金,我很幸运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

当电影在柏林影展放映时,韩国电影理事会甚至还付钱给我和主要演员飞往柏林,它以各种方式支持独立电影制作人。

另外,我通过创投得到了首尔国际女性电影节(Seoul 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的一等奖现金支持。

能够获得奖金当然很好,但同时也是学习如何创投电影的绝好机会。

为了更好地创投,你需要真正弄清楚你的电影是关于什么的,以及如何用自己的创意和具体语言去传达这一概念。

我强烈建议电影制作者参加创投项目。

完成拍摄后,我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基金会(Asian Cinema Fund from the 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以及圣丹斯学院(Sundance Institute)得到了后期制作的资助。

最后,它入选了IFP实验室(IFP lab)的十部叙事电影之一,这帮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后期制作的知识,并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业内人士。

IFP还支持我们在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欧洲电影市场放映。

所有这些资金筹措过程都是在2014年到2018年间进行的。

当然,我们也遭到了很多拒绝。

我学会了坚强。

是什么让你想要拍摄电影?

电影带能我去到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是真实的,真实和热情的。

电影院不属于胜利者,而是属于失败者/孤独者的。

无忧无虑的失败者。

我喜欢那个世界。

你收到的最好和最坏的建议是什么?

最好的建议:“要把事情做好,首先需要爱,然后是技术”,by 安东尼·高迪。

最糟糕的建议:“为什么要把主角设定为初中生?

如果拍一个高中女孩你就去能找一个名气更大的女演员了。

为什么要是1994年?

把背景设定在现在叭,否则以这样的预算拍一部年代片很困难。

你对其他女性导演有什么建议?

不要看低自己,不要害怕成功。

你并不是在害怕失败,而是在害怕成功和你强烈的存在。

谈谈你最喜欢的女性导演的电影,以及为什么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导演的《蒙特利旅馆》(Hotel Monterey, 1972)。

这部电影透过场景的不同视角展现了温情,仿佛旅馆是活生生的。

看完电影后,你会觉得自己理解了这个地方,以及对这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充满了爱意。

自#MeToo和#TimesUp运动启动以来,你注意到了什么区别?

男性电影制作者正在试图更加了解他们所说的话。

我很高兴不用再听到他们的笑话了。

更重要的是,很多电影节正在试着去放映更多女性导演的电影,我们能看到这些,这就已经对我们的环境很有帮助了。

©️ 图片均来自网络合作请关注微信公众号:concert_press

 4 ) 我很期待导演和主角之后的作品

蜂鸟 观后#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

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

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

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

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

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

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5 ) 「世界真的是既神奇又美好」

4.5 好淡,卻好憂傷。

青春啊,就是想要嘗試一切的可能,叛逆又柔軟,一個微笑就可以相信,一句道歉就可以和解。

青春最重要的就是友情和愛情罷了,無條件的喜歡和朋友的陪伴度過一個又一個難捱的生活。

喜歡就是一切,會相信對方的隨意許諾。

即便如此,卻也敢愛敢恨。

怕孤獨所以錯把一切都當成喜歡。

喜歡是一種錯覺和初夏那種氤氳的氛圍,當天氣變冷那些氛圍和喜歡也就消失無蹤了,或許能留下一點痕跡或許連一點痕跡都無法留下。

我們崇拜那些厲害的人,想向他一樣成為厲害的大人,可是再厲害的大人也有自己的難過和憂愁,可是都被他們掩蓋了起來,是唱歌難過後尷尬地大笑,也是望著天空聽不到女兒的呼叫。

大人的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荒唐事。

可還是想長大,逃離一個又一個豢養我們的牢籠。

我們渺小到成為透明,但也想在別人心裡留下一些痕跡,所以也會不擇手段。

有人表白就會開心到不行,不會在意是否真的喜歡對方,只因為我們是被喜歡的,所以好似一切都有了意義。

被愛就是意義,而我不想失去意義。

討厭自己卻希望被愛。

果然長大就是要告別,毫無徵兆的,分離總是最痛苦的。

那一年的夏天發生了很多事情,那些事情也都隨著夏天的出走而成為了過去。

又一個夏天結束了,又一個夏天快來了。

以前寫過一句話「年輕真好,離死亡遙遠,離愛最近」可是啊,這句話好像是錯的。

死亡從來只是一線之隔,只是我們幸運而已啊⋯而愛也未必會真的屬於我們不是嗎⋯經歷了生死和殘存好像一切都會不一樣了,不知道這種不一樣是會持續成永恆還是短短作罷。

但至少我們存活了下來,殘存了下來,所以就帶著那些迷茫飄零的心繼續行走下去吧。

「世界真的是既神奇又美好」總該好好見面好好道別。

 6 )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当大部分青春片用力度和狠度掀开校园霸凌和家暴问题时,《蜂鸟》却已经再往上一个层级,去用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去为我们展示了全新意境的青春片。

不知道为何,我看《蜂鸟》的时候,联动起了贾科长,贾科长的精髓是把镜头对准中国时代变迁洪流中的平常小人物。

《蜂鸟》也一样,影片的格局放得很小,用一位初中二年级少女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但又熟悉的世界。

看完电影我感觉很多情节很熟悉很亲切,比如交友,青涩懵懂的爱恋,家庭之间的杂音和挣扎。

影片的主角和我们一样,处在刚走进成人世界的门边,接着门缝的虚掩,窥探和体验着成人世界的纷扰,从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影片有着大量的留白和呼吸的空间,角色之间的微妙和互动,让《蜂鸟》有了更多影片之外的延伸和空间。

在大部分时候,一部电影是很怕剧情被打断的,这会造成情节的不连贯和冷场,如果一部电影做到中断剧情,去让角色和观众去建立一种安静的时刻,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蜂鸟》在很多场景中,并没有多少台词甚至没有台词,我们看着小女主用自己安静的情绪观察着这世界,但这并不乐观甚至有些压抑的世界,让小女主14岁的心中,慢慢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她自己的定义。

家中哥哥的家暴,父母的冷落,姐姐的力不从心,朋友的背叛,小屁孩男友的分手,最终最懂她的老师的逝去,都成为小女主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复杂和无奈的认知。

在这场小女主的成长仪式中,结局可想而知是失败的,父亲男权的压力下,让这个家庭演变成了一个战场,战场中每个人都是凶手,但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

就比如家中的哥哥,大家认为他得到了所有的关注和爱,但其中这就像《阳光普照》中的哥哥,24小时都被太阳照耀,但他自己没有一丝躲避阳光的地方,所以他或许成为了家中最压抑最累最无处发泄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了暴力倾向需要宣泄,他在桥塌后,在餐桌上是哭得最伤心的人。

导演在访谈中也提到,哥哥最后心怀愧疚,同时也想着要排出那些被爱着的毒性。

同样哭泣的男人还有父亲,他作为一家之主,在忙碌中已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早就忘记了当初年轻怀抱梦想的自己,所以他把梦想都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理念,毁了他家里整整一代人。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这句话算是影片的题眼了,我们人一生中,遇到的人结识的朋友会很多,但是到头来,或许连自己都无法对自己知心。

 7 ) 《蜂鸟》:不可思议的处女作

《蜂鸟》近日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单元”竞赛,收获好评。

电影讲述八年级少女恩熙的青春故事,时间是1994年。

三个重要事件标示出这一特殊年份:1994年的世界杯、金日成的去世、圣水大桥(Seongsu Bridge)的倒塌。

电影呈现出一幅典型的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苦闷父权的父亲、柔弱无力的母亲,问题重重的孩子。

导演金宝拉以敏锐的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现实,记录下女性压迫的成长环境。

小女孩恩熙在不确定性中展开她的青春生活: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让她喘不气来,男朋友让她体验到爱情滋味,女性友人投来的示好让她受宠若惊,与好友一起逛酒吧、夜店,在超市偷窃遭遇伤心的背叛,围绕在恩熙身上的是青春期少女的普遍经验:对未知世界感到迷茫和无助。

她在新来的中文女教师智英身上找到榜样和依靠,两人建立起不寻常的友谊。

智英的率性、洒脱让恩熙在严密的现实环境中找到喘气的缝隙。

电影遗憾地结束在智英写给恩熙的信上,再见已成永远,智英在大桥坍塌事件中死去。

恩熙的形象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次触电的朴智厚奉献了几乎完美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金宝拉通过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带着观众进入恩熙的内心,让观众感同身受。

《蜂鸟》让人想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两部电影都是青春片,都讲述了青春期孩子在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下面临的成长困境。

电影中有一幕,恩熙的穿着与小四的打扮如出一辙。

某种程度上说,比杨德昌更进一步,《蜂鸟》同样是侯孝贤式的,这说明电影是对东方独特世界观的呈现。

电影里的每位家庭成员都遭遇人生困境,如同《一一》;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不断发生着内部损耗,这是侯孝贤发现的东方式家庭的秘密。

《蜂鸟》让人诟病的地方是它的年代感,94年的物质生活看起来与当下差别不大,但这并不影响观看。

几个重要事件的加入主要为了涂影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必做过多政治态度上的引申。

另一个问题在于结尾拉得过长。

电影原本可以巧妙地结束在恩熙伴着音乐起舞的那刻,但为了让智英的“死后箴言”更富教育意义,不惜将智英残忍地殒命在圣水事件(太过巧合)。

甚至于,三个孩子共同望向断桥的背影也是极好的收尾,这样就不必用念信的老套方式结束电影。

(念信收尾,是《蜂鸟》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另一处相似的地方)电影此前参加釜山电影节,获得KNN观众奖和NETPAC奖(亚洲影评人协会奖),并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青年单元获评审团大奖。

这是韩国女导演金宝拉的第一部长片。

金宝拉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导演硕士学位,《蜂鸟》由其之前的短片发展而来。

金宝拉之后的电影之路不可限量。

 8 ) 狗血与典型

如何区分“狗血”与“典型”?

不妨以《过春天》和《蜂鸟》为例说明。

两部电影有诸多相似性:青春、家庭和社会,但从创作方式看,却遵循相反路径。

《过春天》从社会问题入手,建构起青春故事。

也就是说,青春只是幌子,来呈现“水客”这一社会现象。

《蜂鸟》从恩熙这个人物发展家庭和社会,本身是青春片,额外承载了温和的性别批判和社会意义。

这导致了在情节设计上,两者本质的不同。

《过春天》的女主角“佩佩”来自普通单亲家庭,有一位有钱闺蜜,闺蜜的男友帅气又有魅力,佩佩对其萌生爱意,误会,撕逼……整个剧情是俗套的三角爱情剧的套路。

《蜂鸟》的女主角恩熙同样遇到了爱情和背叛,但导演巧妙加入同性与异性爱意萌动间的对比,来说明青春期模糊的性别意识,这是着力刻画人物内心复杂暧昧的状态。

“狗血”是小概率事件,像《过春天》那样。

单亲家庭、港陆两栖、有钱闺蜜、帅气男友……这些都是小概率的事件,一旦都堆叠到一起,结果就是让人感到“狗血”。

不过导演聪明之处在于将观众的注意力从设定中走出来,引向“水客”这一社会事件,并用精致的视听语言进行包装。

相反,“典型”来自于大概率事件。

如《蜂鸟》这般,一幅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矛盾爆发的生活日常,迷茫无助的青春岁月……这些都是普遍现象,不只限于韩国社会,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共通性。

狗血产生隔应,典型引致共鸣。

 9 ) 知己滿天下,相逢能幾人

恩熙漢文老師金英智的前史是一條暗線。

這個憂傷、寡言,自稱因不斷休學而年齡較一般同學更大的首爾大學研究生,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原理》、《勞動價值的理論研究》;會給恩熙和她的同學唱斷指的勞動者之歌;會不斷地溫柔地勸說恩熙「挨打時要反抗」,可以想見,在革命沈寂的94年來臨前,金英智曾經有過怎樣跌宕起伏甚至充滿血淚的青春。

奇蹟的漢江上,聖水大橋坍塌了,埋葬的是這位老師的青春。

補習班的教務說「她不就是這樣嗎?

愛搞失蹤,個性奇怪」。

金英智和恩熙曾經經過抗爭的居民區,血紅色的橫幅上寫著「就算去死也不要」。

金英智問老師「住在這的居民們為什麼要掛橫幅呢?

」老師說「為了不被人搶走房子」。

—「為什麼要搶走別人的房子?

」老師沒有正面回答,「不可理喻的事情很多吧」。

—「好可憐」。

「不要同情他人」「不能肆意同情他人」。

金英智在黑板上曾寫過「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

其實,「知己」何嘗一定「相識」「相逢」呢?

她的學生最終失去了她,也學會了反駁補習班教務、父親和兄長,然而抗爭終於失敗了。

英智和恩熙曾一起經過的拆遷現場,只剩下半條標語「我們死也不⋯」。

 10 ) 学会反抗

「蜂鸟」一直都想看的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好看了豆瓣一篇采访「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小说的作者,「蜂鸟」恰好里面指引恩熙的老师叫金英智,这是一种不算巧合的巧合吧。

借由一名初二学生恩熙的视角来表达导演想说的,故事发生在韩国的1994年,可片中所发生的事情直到现在也存在,这是社会的悲哀吧。

整个世界进步的似乎只有速度、技术,其他都是落后的吧。

恩熙的亲情、友情还有那懵懂的爱情,她的遭遇反应了千千万万个恩熙。

片子看的很压抑,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恩熙的哥哥总是得到父母最多的关爱,她呢处处都受到歧视。

以我的认知,韩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国家,从「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电影上映前后发生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太可怕的事情。

恩熙总是被哥哥打,第一次恩熙鼓起勇气说的时候,被父母一句话带过了,他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第二次,在父母面前,恩熙的哥哥又打了她,这次恩熙的耳膜受伤了,父母才教训恩熙的哥哥。

恩熙犯了错误就要在门外下跪,不让吃饭,她的生活其实很痛苦,她想过自杀,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实现。

恩熙补习院的老师,就像是她的灯塔,教会她爱和勇敢,一个被习惯挨打的人,反抗很困难,老师告诉她要反抗,结果恩熙反抗了,她的哥哥应该没有在打过她。

说到反抗,还有一个是恩熙父母之间的,母亲抄起台灯把爸爸的胳膊砸受伤了。

恩熙的父亲表情一脸不可置信。

第二天他们依旧坐在一起看电视了,没有任何事情。

也许是他的爸爸理亏出轨了,所以没有继续。

恩熙在家里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人,父母习惯性忽略她,但你说对她不好,也没有不好的地方,只是缺少一些亲人之间的关爱。

她的友情,怎么说呢。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都经历过恩熙遭遇的,必须考上好学校,有一个塑料姐妹花,会在中途背叛她,又突然和好。

她的朋友也不是特别多。

还有她那懵懂的爱情,没有想到还有一段小蕾丝。

女生说的喜欢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啊,可恩熙当真了。

男生的话都是狗屁,可恩熙选择相信着,结果事实将恩熙打入了冷宫。

渣男就是渣男。

她的精神导师,在那次圣水大桥事件中遇难了,她还没有告诉恩熙她的故事。

从第一次见到这位老师站在窗边抽烟,就觉得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以为电影会有所交代,结果直到老师去世都没有说她的故事。

我猜老师不是自己经历过就是身边的人经历过,她告诉恩熙要抵抗的时候很坚决,她的身上充满悲情的色彩。

恩熙的补习老师

女生之间的喜欢

学会反抗

生活的轨迹

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恩熙和姐姐,还有姐姐的男朋友来圣水大桥

《蜂鸟》短评

讲的很多:重男轻女、生活真相、女性友谊、残酷青春、社会议题……但全都浅尝辄止。有一些细碎的动人之处,但各种激烈的情绪也掩盖不了整体的片汤寡水。

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女主选角选的特别好 不用演就很像这个人物 叙事很细腻 但平淡过长 明明是94年发生的事 如果电影里不刻意提起 很难看出年代感

13分钟前
  • 一个无情的杀手
  • 还行

本来前面挺好,大桥倒塌新闻一出来我就猜到她老师死了。。。唉,猜到后续的感觉好痛苦。

14分钟前
  • 耽于幻想的小陈
  • 较差

我们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慢慢长大的。

18分钟前
  • 小楼。
  • 还行

青春的另一种状态,波澜不惊。通篇是温和的情绪流淌,发生的事情不一定会有前因后果、起承转合,经历者的思绪也不会全部倾斜出来。一句话总结,每代人的人生基本都是不同的人在经历相同的故事。不过,作为电影,它平淡得不合我意,点到为止的优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缺点。

21分钟前
  • 唐朝
  • 还行

节奏过慢,陈旧,质感不错,三星。1小时55分左右一家人在餐桌上晃观众,有够无聊的,扣一星

22分钟前
  • 鬼三成
  • 较差

作为片中少女的同龄人,她所经历的时代动荡、家庭暴力、爱情挫折、升学压力、自我认同,孤独、迷惘、甜蜜、悲伤、痛苦与愤怒,我也一样经历过。心里充满欲望,身体没有力量,感觉不到倦意,却又无处可去。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到底喜欢过谁,关于人生是否终有一天会发光,关于该怎么生活才对,关于如何才能爱上自己,这样的问题即使到今天依然很难回答。可是,我们依然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满身伤痕却一去不回头地奔向了仍然未知的远方,像蜂鸟一样满怀希望。

23分钟前
  • F
  • 力荐

难得一见的韩影走的是日影的那种含蓄而隽永的路数,少女成长故事,过程中无论是面对家庭、同学、朋友、老师以及懵懂的爱情都有涉及,没有强烈到死的感觉,也没有韩影惯用的大催泪时刻,娓娓道来观感始终舒适。不能打更高分的原因是一切都好,但情感不打动我。

26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缺爱的人,多可怜啊。我时常在想,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而一个人可以对很多的人产生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缺爱的人?我通常会否定这种定义,我怎么会“缺爱”呢?这种倔强好像显得我更可怜。我只是不敢去期待任何一种爱。。

27分钟前
  • 小舟
  • 还行

琐碎的青春,数不尽的烦恼与困惑。

32分钟前
  • Hachiko
  • 还行

从《我们的世界》就能发现,韩国人很能描绘其实是“不可名状”的少女情绪,也因此,它们选择的情节也是我们平日根本不会在意的,反倒是这些情节,构织出了文学性,构织出了少女纷繁复杂的情绪本身

36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推荐

不值得同情的姑娘在不值得同情的時空下對抗她那不值得同情的家族。

37分钟前
  • 焚紙樓
  • 很差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风格,无声胜有声。可惜没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几条线索发展的太平淡,相互之间的交织也没有太强的联系。虽然有点遗憾,也许未来会有好作品。

42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较差

6.5/10

43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青春就是无数不期而遇的邂逅和猝不及防的告别,人生也是啊,那些永远摆脱不掉的家人,那些匆匆来去的过客,他们都是造就了你啊。

4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7】看得出来偷师了杨德昌不少,从《一一》中学习散点状叙事,效仿《牯岭街》对个人与时代的复调叙事。1994年的三件大事:“世界杯”和“金日成之死”只是贴上的时代印记(本质上和《同桌的你》中蠢钝的大事年表并无区别);只有“圣水大桥的倒塌”才是内心外化的表征,属于神来之笔的宕开。但放在韩影中依旧是可贵的影像,金宝拉从《竖笛考试》到《蜂鸟》都在继续女孩恩熙的故事,以绵密的少女心事串起其他女性的故事,可视作隐秘而私人的银幕书写。她的故事,她们的故事,最后是我们的故事。

52分钟前
  • 时脆吱
  • 还行

看完仿佛什么都没看

57分钟前
  • 小羊旎奥
  • 较差

有点慢

1小时前
  • 废土行者
  • 还行

由一个少女的生活展开韩国特定年代的记忆,正片几乎无配乐,结合片长,的确多生乏味。

1小时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还行

Berlinale2019 Generation. 3.5,固然剧作依旧有韩国电影贪多的痼疾,事件并无内部动力,但至少努力地在寻找状态(非常吃重状态戏,一定程度稀释了过饱和的戏剧性)、塑造“人”。对于一个韩国导演来说,创作姿态很可贵。当然也因为这样的追求,大约无法成为某部题材相近的华语片那样的豆瓣爆款了。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