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工厂翻拍的科幻电影《攻壳机动队》由斯嘉丽·琼森主演,改编自同名的日本动漫作品,讲述在不远的未来(原著是2030年前后)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科技将自身完全电子化,甚至可以将大脑和网络世界相联,由此也带来了各种新型犯罪问题,政府因此成立了公安九课来打击各种新型犯罪。
早在1995年《攻壳机动队》就被改编成了动画版,而2004年的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2:无罪》参与角逐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
商业嗅觉灵敏的好莱坞从来不轻易放过一个大IP的剩余价值,此次的翻拍充分利用了《攻》的强大粉丝号召力,将之通过特效和明星打造成了一个完全好莱坞化的科幻故事。
剧中的主角米拉是高科技公司汉卡的第一个实验成功的电子 “义体人”,它除了大脑中保留着自己过去的人类记忆之外其肉身存在都是通过人造技术制造出来的,她也因此具有比常人更为强力敏捷的身手和敏锐的觉察力乃至隐身的“光学迷彩”。
她作为公安九课的少佐在追查一个神秘网络犯罪者时发现了汉卡公司事实上利用和清洗了她的记忆,而她曾是一个被汉卡公司绑架的反技术主义者,最后故事以代表正义的公安打败了邪恶的汉卡公司结束。
影片以好莱坞主旋律对人性的肯定结束,故事虽有逻辑上的瑕疵但总体一如既往的简单明了,不会对渴望来电影院里享受一番视觉奇观的观众提出任何挑战。
这是好莱坞制片方一直以来拿手的地方,毕竟要将原作庞大的世界观体系在一部商业片里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把握亚洲作品的风格也一直不是好莱坞的强项。
《攻壳机动队》的动漫原著被认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世界观和思想内核,将科技、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宗教中的问题融合到了作品中,是所谓“赛博朋克”类科幻作品的经典,曾影响了《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
赛博朋克(Cyber Punk)最早是一种科幻文学类型,其风格特点主要是描写在不远未来世界里充满电子网络、人工智能、黑客的去乌托邦化社会的故事,那时社会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无政府化,而主人公往往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物。
赛博朋克同时也是一种亚文化类型,与同名类型文学一起成型于1980年代的西方,其重点刻画对未来科技世界的灰暗想象,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1989年,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创作了《攻壳机动队》。
随着作品获得成功,它被拍摄成立动画电影和动画系列剧,而这些动画作品的反响甚至超过了原作,将作品的层次带到了新的境界。
好莱坞的这部翻拍电影也可以看出对于95版动画电影和之后的动画连续剧中很多桥段的致敬,不少地方几乎是分帧还原了动画电影中的情节。
赛博朋克故事中的世界少不了那些人机不分的生物、全息广告影像、高耸如云的建筑和穿梭不息的飞车,这些元素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而在1982年的经典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中就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95押井守版的《攻》则以香港为蓝本设计了未来的都市,从中能够看到汉字霓虹灯招牌和类似九龙城寨般密集的房屋,电影中则出现了猪肉店、公墓等明显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赛博朋克的世界是彼时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其中充满对当代西方暗喻的现代东方意象。
就像《攻》中的日本城市神似中国和美国的城市,事实上将《攻》中的日本放到任何一个赛博朋克故事的世界里都不会有问题。
赛博朋克文学大师威廉·吉布森曾言道:“现代日本就是赛博朋克”,他还将自己的名著《神经浪游者》的故事舞台放在了未来的日本。
电影《攻》中的设定延续了前人的这种后工业化/后现代的设定,表现了当技术被毫无节制地运用到极致时候我们的社会可以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在凯文·凯利这样的硅谷巫师写出《失控》的十多年以前,赛博朋克的作家们就在想象这样的世界了。
在很多赛博朋克的作品里,技术跃进并没有带来人类福祉的提升,正如《攻》中充满网络犯罪的世界展现的,这是一个讽刺技术乐观主义者乌托邦的世界。
虽然人类经过了义体改造得以延长生理寿命,还被赋予了与网络虚拟世界对接的能力,但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能将人的电子脑造成破坏。
人类的虚拟化也没有带来道德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电影和动漫版的《攻》中,人的电子脑可以被植入虚假记忆,站街女要打扮得和义体人一样招徕顾客,黑社会用电子脑链接网络吸毒等等。
赛博朋克的作品把这些问题看做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而那些作为反派的巨型跨国公司只是利用了这些技术的副作用来获取利益,正如本身是黑客的赛博朋克们用这些技术达到自己灰色的目的一样。
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技术被跨国公司高度垄断,广大中产阶级吸食着垄断技术带来的商业福利,而下层社会则充满着肮脏的技术勾当,这正和《大都会》到《美丽新世界》乃至《1984》这些经典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设定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主人公们则往往被塑造成反体制的英雄,这点在电影中女主角的真实身份上又得以体现。
在现实中赛博朋克就是一种反文化,正如其塑造的人物往往是一些反体制的无政府主义者,它的影响一直渗透到了黑客亚文化圈内,受到1980年代这种影响而成长起来的知名人物就包括了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电影将素子单纯描绘为一个反技术的路德份子可能过于简化,事实上赛博朋克们包括阿桑奇本人相信技术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是未来社会的方向,简单来说技术不应为政府或者某些公司所垄断,在黑客圈中流行的开源和加密文化都是以这种亚文化理念为基础的。
与电影描述的赛博朋克身份不同的是,在原作中素子从来没有被篡改记忆,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日本女性,小时候由于遭遇空难而被改造成了义体人,可以说完美契合政府特工背景的设定。
女主角自始至终是作为体制的维护者出现的,她所属的公安九课就是打击违法犯罪的行为的政府机构,而可以被称为赛博朋克的角色恰恰是一开始被追捕的那些反面人物,例如动画中揭露权钱交易的超级黑客笑面男和自称“革命家”的难民领袖久世英雄。
传统赛博朋克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游离于正邪之间的灰色地带,充满内心的挣扎,为这类作品抹上了一层黑色风格(noire)的色彩。
这使很多作品的基调都相当灰暗,在设定上像是黑色警匪片的翻版,结局也没有如影片中那么积极乐观。
与电影中素子最终找到“自我”不同的是,处于未来赛博世界的人类是迷茫和孤独的,需要寻找身份的定位和价值,这也是《攻》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正如主角素子所一直扣问的,她的身体既然完全是人造的只有记忆是真实的,那么是否只有她灵魂的存在能定义她为人?
如果她没有灵魂,那么她是否只是个机器人?
在《攻》的其他故事中则从机器人的角度来反观这个问题:机器人的身体完全是人造的,但当它们具有了自主意识而违抗人类命令时,是否算是具有了智慧生命的灵魂?
我们甚至还可以问,一个原本就没有躯壳的人工智能,例如《攻》动画版中由网络中的程序自我学习诞生的傀儡王,可以算是有灵魂的生命吗?
《攻壳机动队》的原作正确翻译应是“躯壳中的灵魂”(Ghost in the shell),大致指的就是这个终极问题。
赛博朋克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借用发达技术的当下隐喻提出哲学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尝试解答现实问题的思想实验场。
正如《黑客帝国》中主人公尼奥那本被掏空的哲学名著《拟像与仿真》一样,《攻》剧中充满了对于文史哲典故的直接引用,可以说剧中的警匪故事是为这一主题的讨论提供背景也不为过。
此前有人批评由白人演员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素子这个亚洲角色,观看影片后人们发现原来女主仍然是个亚洲女性,只是被改造为了白人形象的义体人。
电影讲述了女主角从一个困惑自身身份的义体人蜕变成了一个貌似“独立”的人类,似乎暗示女性的自我觉醒过程。
然而,在影片中这个过程是通过女主角找回记忆实现的,在她了解了自己的过去之后马上就像进入了自己应该扮演的“少佐”角色一样大开杀戒,而之前那些对于人和机器分野的困惑却被一扫而空了。
按照电影的设定,一个原本极端的反技术份子肯定会极端厌恶自身被改造的事实,更不可能会继续和政府合作从事维护体制的工作。
原作中少佐这个角色的最大魅力可能还是其超越人类、机器、性别乃至肉体和精神二元分野的设定,就像《超体》中的女主角。
原著中的少佐虽然社会性别被设定为女性,事实上可以说是无性的,而且它可以将自身完全电子虚拟化生活在网络世界中。
作为一个肉身可以是任何机器乃至只是纯粹电子信号的生命体,我们可以想象她的心理和自我认知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只有其肉体的存在可以定义其自我身份。
就在赛博朋克大行其道的198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和女性主义学者唐纳·哈拉维提出了著名的《赛博格宣言》,她用现代科幻文化中的赛博格(Cyborg)生命体暗喻人类社会身份的演化方向,声称人将不再只有单一的性别或者身份,并提出 “宁做赛博格,不做女神”的口号。
从广义上说,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我们也都是赛博格,是它们在定义和重塑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
正像《攻》这样的作品将现实中的技术、社会和政治问题推至极致时展示的那样,未来确实已经到来了。
(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原标题为“赛博朋克:来自未来的当代寓言”。
)
剧情简介---继金刚狼之后,黑寡妇也表示要拯救水深火热的岛国了,只不过这次她的代号是“米拉少佐”。
少佐在一个洗面奶广告片场中醒来,见到了一位工作人员,自称欧莱博士。
少佐先是沐浴在牛奶之中,现在又躺在超净实验室里,再加上她那连细节都看不到了的美颜磨皮效果,似乎眼前的博士不应该叫“欧莱”,叫“欧莱雅”或许更加贴切。
欧莱告诉少佐,她在一场恐怖袭击中丧生,只有脑子保存了下来。
于是汉卡机器人公司的成员把少佐的脑子植入机器人的躯壳,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再生。
这种科技叫做ghost in th shell,也就是传说中的“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最后欧莱用化妆品经典广告语结束了对话:“脑子是个好东西。
你,值得拥有。
”重生的少佐加入了公安九课,致力于打击罪犯。
她的装备是热光学迷彩服,不过看上去更像是秋衣,甚至全身避孕套。
少佐的助手叫巴特。
作为一名爱狗人士,巴特非常关爱单身狗,但是却无法解决自己的单身问题。
汉卡机器人公司的奥斯蒙博士在一次聚会中遭到了艺伎机器人的攻击。
眼看同事被堵在了五环上,坐地铁率先到达案发现场的少佐决定主动出击。
少佐:“你准备好了吗?
我要进来了。
”艺伎机器人:“你进来吧。
”
少佐强行插入,然后射了对方一脸。
事后,公安九课将本次案件的幕后黑手锁定为一个名叫“久世”的人,他每次作案都会在最后放出狠话:“谁和汉卡机器人合作就会死。
”不过大家都没多当回事,说得好像不和汉卡机器人合作就能长生不老一样。
后来,少佐发现自己频频出现幻觉,还说感觉有一层雾蒙住了自己的记忆。
然而她天生就是神枪手,看来长期打手枪的确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幻觉。
为了寻求真相,少佐元神出窍,进入了艺伎机器人的身体,不幸遭遇百人斩。
偷鸡不成蚀把米,还被一群人摸了个遍。
对此我表示,如果还要拍续集的话,记得通知我一声,我想去当群众演员。
查案的过程中,少佐和巴特来到一个娱乐场所。
巴特在如厕的时候,看见旁边有一个大鸡鸡萌妹,他的24K钛合金狗眼瞬间就被闪瞎了,事后公司只好给他换了一双眼睛,并叮嘱他少看点“辣眼睛”的东西。
另一方面,少佐遇到了一群想做大宝剑的流氓。
他们欲施不轨,但没想到对方是复仇者联盟的超级英雄,本想打一炮,结果被打了。
收拾了流氓的少佐来到一个小巷子,然而不慎踩到一部路人遗失的Note7,突如其来的爆炸导致她的胸都炸没了。
但她也因祸得福体验了公司的假体隆胸服务,不仅满血复活,而且胸部依然坚挺丰满。
眼看汉卡公司不仅研发洗面奶等化妆品,还掌握隆胸产业,同行被压榨得只能在微博网红下面发广告了,无奈之下派出李·卡宁汉姆去暗杀欧莱。
作为一名女博士,欧莱迟迟无法结束单身生活,步入大龄剩女行列。
对她来说死亡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死了就不用为找对象而发愁了。
可惜这一切并没能如愿,少佐及时救场,并对李·卡宁汉姆实施了抓捕。
李·卡宁汉姆希望对方手下留情,毕竟他上有80老母,下有3岁小孩。
不过事实证明他也是手枪打多了从而产生了幻觉,毕竟他从来都是一只单身狗。
连女朋友都没有,更别提孩子了。
随后少佐见到了久世,然后从他口中得知了部分实情。
原来少佐并不是在一场恐怖袭击中丧身,而是被汉卡公司制造成机器傀儡,并且植入了虚假的记忆,而久世也是受害者之一。
紧接着少佐遭到了通缉,欧莱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把真实身世告诉了少佐,并且帮助她逃跑。
然而汉卡公司的CEO卡特尔杀了欧莱,并且嫁祸在少佐身上。
第二天新闻头条:某企业女博士直到临死前也没能找到对象。
卡特尔还派人暗杀公安九课的领导荒卷(北野武 饰),结果分分钟就被荒卷摆平了,毕竟他干这行以前是混黑道的。
最后少佐、久世和荒卷齐心协力,共同作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世界人民一同欢呼,感谢他们拯救了日本,成功避免了岛国爱情动作片这一文化遗产的失传。
在不久的将来,每当宅男们打开E盘之前,都要先诵读一遍对草薙素子的赞词。
(并没有)彩蛋:大战之后,荒卷决定休假一阵,在旅行的途中对自己的身心进行一次治疗。
-影评-这是一个《岛国爱情动作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谁,我在哪儿,谁在打我》+《人鬼情未了》+《你的名字》的故事。
本片改编自1995年的同名动画《攻壳机动队》。
后者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电影,对当代科幻电影有重要的启发,据说《黑客帝国》的灵感也来源于此。
最近有很多改编电影上映,《金刚狼3》《生化危机6》《刺客信条》《美女与野兽》,以及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
其中《美女与野兽》几乎完全复刻了1991年同名动画,《金刚狼3》则因版权等原因和原作漫画相去甚远,但这两部电影口碑都不错。
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非常忠实原著,《生化危机6》则和原作游戏大相径庭,而这两部电影口碑都一般。
换言之电影的口碑,和是否忠实原著似乎没有绝对的联系,关键还是在于导演和编剧的把控能力,以及演员的选角和表演。
不少人以“身高”为由而认为斯嘉丽·约翰逊不适合饰演草薙素子,我相信其中有一部分是攻壳机动队的忠实粉丝,但也难免有没看过原作动画的群众跟风黑。
我们以“金刚狼”举例,在漫威漫画中,主世界的金刚狼的身高是160cm(其它平行世界中的身高有所不同),而饰演金刚狼的休·杰克曼身高接近190cm,但我从来没看过所谓的“原著党”嫌休·杰克曼长太高了,不适合金刚狼的银幕形象。
其实在电影上映之前质疑演员的事情是常有的,比如希斯·莱杰饰演小丑、本·阿弗莱克饰演蝙蝠侠、丹尼尔·克雷格饰演007等新闻传出的时候也受到了影迷的抵制。
还好这三位演员表现都还不错,相对来说本·阿弗莱克被骂得比较多,但也有许多拥护者。
看完本片我觉得斯嘉丽·约翰逊发挥还是不错。
当然,你也可以说她演的不好。
我只是觉得在电影还未上映就对演员进行质疑的行为不太理智,毕竟导演、选角导演在拍摄一部电影之前肯定会做大量功课,他们怎么拍、请谁来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以普通影迷的身份去质疑专业人士,未免有点可笑。
除了质疑演员之外,目前有不少评论表示本片过于肤浅,“攻壳机动队”只剩下了“空壳”。
我觉得本片在深度方面确实不如1995年同名动画,但也远远不是“空壳”。
1995年的《攻壳机动队》因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哲思而深受粉丝的推崇,但对于路人来说也显得非常深奥,有点“曲高和寡”的意味。
甚至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都非常深奥,几乎像是论文。
不可否认电影的高质量,但需要说明书的电影也导致对路人和普通影迷不太友好。
回顾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多都很深奥,而通俗的电影也不太容易获奖,甚至容易招来影迷的骂声,以获得“居高临下”的快感。
以至于我都不敢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看商业片,因为那会显得我没有逼格。
本片拍得通俗易懂并不见得是件坏事,相反能更加容易吸引新的粉丝和影迷,对票房和热度也有极大的好处。
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电影没人能看懂也没用。
去年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过于深奥、内涵导致口碑扑街,引来一片骂声。
就算我个人喜欢这部电影,也并没有什么卵用,相反还会被当成脑残。
而不少观众因为不能理解《蝙蝠侠大战超人》的故事和世界观而对其抵制、谩骂,我身为DC粉也深感遗憾。
假如真人版《攻壳机动队》效仿同名动画,也不管观众能不能看懂而过于追求深度,很有可能也会落到《蝙蝠侠大战超人》的下场。
年初在中国上映的《降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提名8项奥斯卡足以证明这是一部佳作,但观众并不买账。
如果本片以视觉效果为看点,先吸引一定的粉丝基础,续集(如果有续集的话)再加以提高剧本质量,也算是曲线救国。
当然,本片虽不及同名动画,但可以挖掘的内容也相当之多,完全不至于大家所说的“空壳”。
草薙素子作为人工智能,被植入了虚假的记忆,得知真相后还受到了通缉;久世也有类似的经历,在被机器人公司创造用来帮助人类,后来又遭到人类的攻击,大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而卡特尔作为机器人公司的CEO,瞒天过海,以一己私欲将人类推向毁灭……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在未来。
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们也在不断思考防范措施。
《我,机器人》《机械姬》《机器纪元》,包括今年的《生化危机6》等等电影都是在猜测“人工智能的危害”。
假如我们把思维发散一下,其实我们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下所做的事情,或者所看到的画面,感觉似曾相识。
那么,我们的记忆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我们就一定是人类,而不是机器人吗?
换言之我们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草薙素子,我们的记忆也有可能是真正的造物主植入的。
等一下,我接个电话。
他说他是造物主,说我作为人工智能泄露了最高机密。
他还说我已经遭到通缉,但在此之前要把我的头按在键盘上,真是太特么搞笑了dsaofiowajsdohebqonqwopgqhwefoaQWofafjWEOHFQAVFwofijo
先表明观点,我并不觉得这个电影是个烂片,它远没到烂的地步。
但我也不讳言它有很多缺点:这些缺点使它成为了一个某种程度上精神分裂的“科幻大片”,影响了它的质量和票房,使它成为了一个亮点不少但脱离不了平庸档位的作品。
我不赞成“原著党”上来就把它踩得一文不值,也不想和某位看了原作粉丝的骂就矫枉过正给电影打五星的老哥一样为它做一个长篇辩护。
我喜欢电影,也喜欢科幻,喜欢动画,比起争吵和辩护我更想思考关于这个电影”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
了解好莱坞体制,对他们的拍片方式有心理准备的理性影迷没有错,他们有权惊喜,有权觉得自己不该被悲愤的”原作粉丝“绑架。
原作粉丝也有权愤怒,因为《攻壳机动队》真人版本来就是和原作(甭管哪个原作)精神内核完全不同的东西。
货不对板,难道不能吐槽吗?
不过,吐槽吐完了,只能留下发泄过的稀薄怒气,什么也改变不了,也不能加深对电影和对科幻的认识,所以我就暂时来抛砖引玉一下。
毕竟我对攻壳机动队这个系列的一些作品还是有感情的。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我并没有在电影院里看《攻壳机动队》真人版。
首先,电影上映之后到处都是原作粉丝痛心疾首的评论,通过这些我知道了这个片子的落点是”素子找妈妈“(wtf)于是丧失了所有兴趣。
另外,我特别不喜欢到处都是霓虹色全息投影的赛博朋克都市,我也不记得攻壳机动队动画里哪里有这些东西。
所以干脆就不去看了。
这埋下了一个隐患,就是我每次自诩攻壳机动队粉丝和对象争论“攻壳机动队真人版”是不是辣鸡的时候都会处于下风。
我对象是进电影院看过这个电影的,而且他觉得,没看这个电影的人不应该和他讨论这个电影,因为根本没有共识。
所以我每次故意嘲讽(对,我没看攻壳机动队真人版我也知道它肯定不符合我的胃口)的时候就会被这句话堵回来。
即使我和他一起看了95版(家里一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一遍,两遍了啊!
)和“无罪”,证明了押井守就是厉害就是牛逼,一个主角ooc的好莱坞科幻扑街“大片”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原作(包括我没看的漫画原作!
哼!
)的。
但依然不能在争论中获得胜利。
哼,为了赢,我就捏着鼻子看这个烂片吧!
正好昨天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资源,我就把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看掉了。
然后心情变得十分复杂。
它不是一个让人一口咬定的烂片,相反有些地方我非常喜欢,哪怕我一开始就是带着偏见的。
但是,它的主线故事结构的陈旧与简单,和它在视觉上试图呈现的复杂精神气质明显背道而驰,这两种撕扯的力量从头斗争到尾,让人时而叹息时而无措。
我觉得,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问题和《刺客信条》电影的问题是一样的,虽然刺客信条的电影更垮一些——那就是,其实攻壳机动队真人版没什么真正的故事内核可以表现,单靠视效概念设计,演员表演和情怀致敬凑起来的海量精美细节形不成以故事内核为中心的内生有机整体。
这不是艺术,制片方也不打算让导演他们搞什么艺术。
毕竟剧本都限定死了,就是要做成面向主流观众,符合他们心中预设和道德前提的商业片。
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道德前提是什么?
可以有很多,比如自由民主呀,灵魂独立呀,家庭价值呀,发现自我呀。
但科幻的部分其实从来没有什么容身之地。
更别说日本人的科幻了,那更是靠边站。
所以在电影中,导演苦苦保留下来的对于原作的致敬,还有那已经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最具有东方风味的赛博都市,都让人感到心酸。
这也不是个好的类型片。
公安九课和邪恶大公司的关系,政府和公安九课的关系,反派的最终目的,还有为何选中素子和久世作为试验品,许多重要内容都缺乏严密的逻辑。
让人时时摸不着头脑。
更别说电影稍显拖沓的节奏和大多数时候不那么出彩的动作戏了。
在之前,我看过押井守的两个剧场版动画(95版和后来出的“无罪”),神山健治监督的《攻壳机动队》tv版第一季整季和第二季的前半部分。
漫画只看过一点点。
看过这些作品之后,在我心中素子少佐的形象很明确,公安九课的形象也很明确。
我喜欢tv版建立在对日本近现代社会弊病深度剖析基础上的科幻想象,也喜欢公安九课的各位人类成员和萌萌的塔奇克马们。
可是因为上文提到的原因,这些曾经打动过我的东西,要么没有出现,要么就改头换面地出现。
不是变成自己的极度干瘪脱水版,就是完全美式认知化。
尤其是主角素子少佐,争议可以说是最大的了。
我知道,士郎正宗漫画中的素子,神山健治tv动画版里的素子,还有押井守两部动画电影里的素子,人设都是不一样的。
漫画里的素子是个豪爽而性感的御姐型角色,生活作风也很开放,有着很强的幽默感。
神山健治tv版里的素子更加沉稳知性,是一个很好的同事和同伴,也有着独特的迷惘和温柔。
押井守动画电影里的素子则更加”非人化“,”神格化“,看起来比tv版里的素子更年轻些,中性化一些,最终也向前走了一步,融进了互联网的数据之海中,成为了无所不在的“神”。
这个“向前一步”也成为了许多人,包括我对素子的认知。
而可惜的是,在真人电影里,对着久世,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素子”说了“不”。
这句话悲哀地暴露了真人电影的价值观依然是“人性至上”和家庭价值,无意涉及真正的科幻叙事,不管是与哲学思辨相关还是社会批判相关。
这个点也成为了很多押井守版攻壳机动队动画电影粉丝黑得最厉害的点。
通过这一点,大家似乎明确了好莱坞亵渎了攻壳机动队这个ip,亵渎了素子这个角色,但我觉得,日式科幻和美式主流非科幻价值观的差距本来就是很远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就不要强求一致了。
好了,电影值得讨论的地方基本说完了,来总结一下。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优点有:1优秀的场景概念设计,呈现出来的具有东方风情的赛博都市具有说服力。
2主要演员的表演不错,风格也相对统一,都比较含蓄内敛,融入到了电影场景的整体氛围里。
3因为1和2,许多闲笔剧情颇有押井守版攻壳动画那种忧伤的感性情绪,哪怕在“找妈妈”这种处理不好就让人失笑的桥段,都让人觉得不错。
4导演努力致敬原作的部分都还挺精彩,追逐垃圾车司机时的水面打斗很帅气,而垃圾车司机意识到记忆虚假之后的脆弱和悲伤让人揪心。
5主角人设虽然极度美式价值观化,但性格框架还是保留了一部分。
虽然有些观众觉得斯嘉丽约翰逊的素子的女性特质太强,太不成熟和脆弱,但总比啥也留不下来强啊。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槽点有:1各种对东方元素的刻板呈现,这种无意识的轻慢让我作为一个东亚(“精日”?
)观众时时感到不适和刺痛。
比如黑道大哥化的荒卷一个人讲日语,还有对艺妓机器人的猎奇轻佻处理,大街上僵硬走过的真的艺妓,最后决战废墟的微缩景观式呈现等。
2主线剧情既不科幻也不类型,在基本抛弃本系列各种原作那么多优秀设定的情况下,也没有另起炉灶讲一个有说服力的好故事。
3太多《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的细节影子。
而且没啥意义。
在这个年代,除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木大师诺兰,其他人要拍个有一定深度的真科幻片而不是具有科幻元素的其他商业类型片,都有很大的风险。
解决方法是要么想办法缩小成本(比如《湮灭》),要么铁心花钱做口碑给导演自由,亏本自己认(比如《银翼杀手2049》)。
既然这条道路如此艰难,所以很多制片商都选择了轻松容易的另一条平坦大道。
就像同样是日本漫画《铳梦》改编的《战斗天使阿丽塔》,废土考特元素和复杂角色关系都被魔改,使这个片子变成了青少年反乌托邦爆米花大片版的钢铁暴力秀。
毕竟在电影行业成本越大回本压力越大,科幻片光做特效和概念设计就要不少钱了,kpi逼得人抬不起头表达不了独特的艺术取向也不能全怪导演。
只能说是时代和我们共同的悲哀。
就像这个电影,基本在商业和口碑上都失败了。
但是我还是欣赏导演这种明知必败的挣扎,虽然姿态未必好看,但我觉得,至少作为攻壳机动队系列的粉丝,他确实认真,而且尽力了。
希望他不要悲伤,在以后拍点更好的电影吧。
—————————————————————正文结束的分割线————————————————附加思考:我看过的日本科幻动画电影和ova啥的也不少了,《大都会》,《蒸汽男孩》,《人狼》,《天使之卵》,《红辣椒》,《回忆三部曲》,《王立宇宙军》,《阿基拉》,《攻壳机动队》两部,其中展现了赛博朋克都市的如《阿基拉》,《王立宇宙军》和《攻壳机动队》两部中,赛博朋克都市基本上都是日本东京+香港+东南亚南洋风情,文化符号都比较丰富细致。
尤其是《攻壳机动队:无罪》中那段著名的游行场景,取材自中国闽南的游神巡境,神像,楼阁,彩船,耍牙,电音三太子,真的很诚心了。
科幻是假设的艺术,创作者必然在其中寄放了许多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体会与认知。
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制度都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需要的心灵观照差别更是巨大。
所以文艺创作还真是指望不上别人呐。
首先想说,这部好莱坞真人版的电影对于动画粉和普通观众来说,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观影体验。
前者可能更希望看到动画版中的经典画面,在IMAX-3D的视效下,变得更富有表现力,给人超越2D的真实感。
并且在动画电影曾探讨的深邃主题:生命体、进化、灵魂与躯壳、人类与玩偶等等的基础上,期待着电影版能否提出同样的哲学思辨?
对于首次接触《攻壳机动队》人设与故事的观众来说,电影中高度还原的赛博朋克世界:破旧的钢筋水泥大楼之间,充满了全息投影的立体广告,残破不堪的城市与高度发达的科技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人类不断冒进的探求身体的再造与意识的永存,却让我们陷入了充满了生死谜题的无限深渊里。
动画片版中《攻壳机动队》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在夜景里,深蓝色的背景下,有时还下着细雨,冰冷的街道与孤独的内心相互映照。
作为第一个全身义体化的人类案例,任职于公安九课的少佐“草薙素子”喜欢在夜里潜水,那里除了冰冷,还有黑暗。
当意识被储存在电子脑里,身体可以无限更新时,近乎永生的素子,却喜欢在黑暗中探求死亡的边缘,在恐惧里触碰自己的灵魂,不断的体验重生的感觉。
当同伴对她说,你的身体属于公安九科,但灵魂却属于你自己的时。
素子的回答是,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可以得到最好的维护,记忆可以完整保存,这些都要依赖政府机构的支持,如果选择离开,记忆也将被回收,那我的灵魂是否还是完整的?
我们的记忆来自身体各个部位对外界的感知,而这些触感其实也是电子讯号,素子不断的怀疑自己的义体与电子大脑之间,形成的意识与感知,究竟算不算真正的记忆?
还是虚拟的存在?
可以被任意的修改、删除、格式化?
在《攻壳机动队》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有Ghost,其中承载了个体意识,包括了过去的记忆、现在的价值观与未来的欲望等等。
当大脑的一切讯息,都变成了电子讯号,可以连接网络,被储存下载,这是否意味着,个体的再生等于个体的复制,当永生的你被重启后,是否还是原来的你?
你能否信任自己的治疗师?
朱丽叶.比诺什曾在电影《锡尔斯玛利亚》中,接到一个电话,邀请她饰演的角色出演超级英雄电影,如今她本人倒是出演了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让角色之间的飙戏更有看头。
素子灵魂的完整性,在于她只被复制过一次,虽然她的真实记忆被抹去了,但是在真人版的电影里,找回了记忆的素子还是母亲的女儿,只是身体变成了机械的,大脑变成了电子的。
而在动画版里,从幼年时期就要负担全身义体化的素子,更加的孤独,她没有家庭的回忆,只是一个孤单求生的灵魂个体。
假设,现在你安装了一只“机械手臂”,相比原来肉体的手臂可以承担更多的工作,也可以通过意识操控,并且回传电子信号给你的大脑,通过不断的适应,从而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你是否会认为,这只“机械手臂”通过“电子讯号”给你的触觉和肌肉记忆,和你原来的手臂是一样?
如果你觉得不一样,那原来的手臂也是通过“电子讯号”向你的大脑传讯而已。
到底什么是模拟,什么是真实,这样的问题同样困扰着素子。
素子每次击毙那些被病毒入侵的机器个体, 她总会凝视那些同样拥有机械人脸的玩偶很久,直到同伴提醒她:“你跟它们不同。
”。
如果同样是程序的问题,导致这个机器人坏掉了,成为了被人类追杀的“坏人”。
那么素子似乎也只不过是因为程序比较优良,让她成为了为人类服务的“好人”。
当素子的电子脑被入侵后,是否也会被销毁?
无论是从宏观的宇宙大爆炸,还是微观的粒子观察,人们总在冥冥中怀疑,这一些是否都是被“计算”好的?
在《攻壳机动队》第一部中,对于生命体的讨论更加深入,如果人类是因为有着一段独特的DNA而被称为生命体,那么拥有一段独特程序的机器人为什么不能?
人类靠着DNA的复制进行繁衍,那么程序是否也有自主复制进化的权利?
当程序开始走向进化之路时,网络无限宽广,生命又该魂归何处?
《攻壳机动队》动画版的魅力在于,现在回看1995年的版本,依然引人深思,令人忧虑。
其中探讨的问题,不但没有被今日的科技解决或否定,反而仍是我们最大的恐惧。
在真人版里,Hanka机器人制造公司的老板,不断强调,素子是他们制造的武器,是人类的未来。
然而无论在动画还是真人版里,我们都能感受到素子的忧伤与迷惘。
人类创造了一个无比孤单的永生灵魂,号称她是我们的未来,这无疑是悲观与讽刺的。
原画作者士郎正宗,虽然说他本人对于未来是积极的,但是在这部漫画的设定里,对于电子脑与义体化的组合无疑是消极的。
至少现在我们在伦理和哲学上,还无法界定新生命体的存在。
人类为什么总想要创造人形机器人?
人类眼中的神,是否也常常是人类的模样?
人类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创造新生命,并将自己摆在与神同高的行列?
还是这一切,在突破了自然的生死规律后,只会让我们陷入无限的混乱与混沌之中。
美版电影的简化与完整性真人版的开头,大家就可以看出故事线的不同。
因为躺在病床上,突然醒来的素子,是慌张的,她询问医生,发生了什么,自己为什么感觉不到肢体。
而医生回答:你是一个奇迹。
这让电影剧情,自然的走向了素子的追寻自我,这与结尾的素子坐在城市之巅,讲出那句:现在,我知道我自己是谁。
成为了首尾的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首个由人类创造出的个体,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这样做的好处,无疑是让第一次接触《攻壳机动队》的观众,可以从头至尾的了解“ Ghost in the Shell”这样一组,近乎全部义体化的公安九课小分队,到底是怎样的构成与存在。
除了少佐素子的初始化,真人版就连巴特的眼睛,也是在剧情的发展中,后续才换上去的,这也让观众再一次体验了未来的科技。
当人类的肉眼被毁坏后,还可以选择更高级的,具有夜视效果、X射线扫描等等功能的机械眼。
除了视觉上不太美观外,其升级版的功能,对于人类的眼睛, 简直是个讽刺性的存在。
由于影片讲述的故事,主要围绕素子的个体认知,更多的戏份发生在她与治疗师,她与过去记忆的追寻之间。
而她的个体未成熟,导致了动画版中公安九课“机动队”的整体感,略微逊色一些。
她与巴特、德古沙的联系,也仅仅只保留了巴特的部分,不过这才是第一集真人版电影,也许后续,还会有关于德古沙作为小分队里唯一人类存在的探讨。
(动画版中,德古沙问及少佐,为何调来他这个人类探员来到公安九课?
素子只是平淡的回答,队员的多样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反应,才是让小分队的整体实力更好发挥的关键。
)真人版中饰演素子搭档巴特的男演员:皮鲁·埃斯贝克,曾在《超体》里,饰演露西的前男友,这位仁兄已成为寡姐的御用搭档。
而在美版里,还把德古沙使用的左轮手枪,放在了老爹:北野武饰演的公安九课课长荒卷大辅身上。
德古沙人物的弱化,还是令人觉得稍微有点惋惜。
美版电影的视觉呈现与效果电影的开篇,将素子的诞生过程,成功的做了3D化处理,相比2008年日本3D重置版《攻壳机动队2.0》,效果要好很多,没的说。
很多原动画镜头的神还原,还是让粉丝们激动不已的。
而影片处理最好的角色,个人认为是Dr. Dahlin,在动画剧场版《无罪》里,就有这样个抽烟很凶的奶奶的。
影片中,连她熄灭烟头的镜头,都做了还原。
这里插叙介绍一下这位特别的女演员: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她一位罗马尼亚女演员,最早曾在2007年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中有着精彩的独角戏。
在2009年的英国影片《天堂五分钟》里,饰演一位与男主角在阳台有着一段抽烟对话的化妆师,令人印象深刻。
后来在《狂怒》里饰演Ima,又在《天赐之女》里饰演Dr. Selkirk,她总是那个演技沉着稳定的独特存在。
她的形象古板冷峻,高度符合《攻壳机动队:无罪》动画版里医师的角色。
由于视觉效果的大大提高,电影里对于都市细节的体现,可谓是无微不至,虽然大楼招牌中,不仅仅是中文,也有了日文。
最后素子的母亲,更是港式的筒子楼里居住的日本人。
美版的电影里,几乎将动画中,经典的机械体变形与异化,都浓缩在了一起,脸部的爆裂、义眼的使用、神经连接等等。
动画版里,素子的高空坠落,在是有沉重的落地交代的,同样展现了素子全身义体的重量,异于常人。
这也让她总喜欢裸体从高空跳下,除了利用热光学迷彩进行隐身,也交代了她的身体构造,完全可以负担这样的行为,快速的反应能力、更强的运动机能,她看似人类,却处处与人类不同,她是公安九课秘的密武器,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灵魂个体。
公安九课小分队的每一个个体,其实都是困在Shell里的Ghost,因为需要生存,只能委身于躯壳之内。
人类也是一样,精神的自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自由与平等、进化与永生却总是矛盾的。
我们感叹自己躯体的衰老,意识不能永存。
然而当素子的意识永存于网络之中后,她没有实体的躯壳,她还是否是人类?
当95年动画版最终的进化树,在真人电影版里,成为了最终战斗场面里的一个背景。
成为素子与久世涂鸦在墙上的关系树后,美版电影与日本动画的深度层次,已经显而易见了。
整体来讲,《攻壳机动队》这次的真人版,把故事讲给全世界的影迷听,多少有些偏重,逼格与简化不能两存。
寡姐的扮演,形象上毫无瑕疵,除了走路姿势不太正常之外,素子的整体形象还是漂亮的。
看完真人电影版,再去重温一遍动画剧场版,也是极好的。
不过如果你期待的,是那些伦理问题的答案,那你就会失望了。
毕竟未来的可能性,同样无限宽广,我们又该魂归何处,当生命没有黑暗,我们终将与死亡对视。
2017年4月5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很多人说不把这片这当做攻壳看,或没接触过押井守版就很好看,我很有一些困惑。
不把这片当做攻壳看,这片就是个“完全不及格”的超级英雄片。
再具体一点说,是一个诞生在这波超级英雄片已经开始引起观众疲惫感的尴尬时代的吃屁超级英雄片。
依然要强调的是,连超级英雄片的平均水准都没有达到。
预告坦白来讲光看预告片就已经足够让人失望。
故事的主线剧情以预告片透露出的内容来说基本可以猜到个八九不离十。
那么你看过预告片之后就可以把它定位为一个乏味的超级英雄片(但是谁知道最后连乏味的超级英雄片都不如呢),而非什么士郎正宗,什么押井守或什么神山健治相关的东西。
这当然无所谓,致敬也好复刻也好终归都不是创作的重点。
导演本片导演凭借上一部大作《白雪公主与猎人》获得你瓣知名自嗨奖项最渣导演提名。
即使是自嗨也能证明观众对此人的评价。
简单点说你有理由相信此人根本没有使耗资一点一亿美元的这个攻壳真人版好看的能力。
最后事实证明,确实没有。
票房那么该片以一点一亿美金的成本豪取三千万票房就是一个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据此可以判断很多针对该片的洗地属于睁眼说瞎话。
例如“没看过攻壳会觉得这片很好看”,“影片偏重于视效和较为简单的故事是为了照顾更广大的观众”,等等。
当然历史上有诸多票房扑街而随后的若干年里被奉为传世经典的先烈。
但是你看看这个破故事,它真的有可能跻身于这些杰作之中吗?
主演我觉得斯嘉丽约翰逊外型上还是很适合的,草薙素子变成白人女性难以接受这种说法也蛮可笑。
以电影的剧情来说,这具白人女性肉体被命名为米拉基利安,逻辑自洽。
但她腿有点短,并不适合光学迷彩秋裤。
另外据说她本人其实不想出演这个角色。
不过我觉得,这不是她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好像被强奸后的PTSD患者的理由。
看那几乎持续全片的受惊的鹿一样的眼神——也许很可爱——但真是非常让人费解她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
故事普通人被邪恶组织改造/训练成超人并被利用,随后被关键线索引导而找回了自己的记忆和事情真相,反攻邪恶组织。
这么一个简单的剧情主线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做好了也不至于出什么大错。
不过攻壳依然搞得槽点满满。
号称最完美最强兵器的米拉少佐战斗能力成谜,这让反派的行为特别没有真实感。
饭店突袭一战,开场面对酱油角色就能挂彩;酒吧里,已知对方对你有怀疑的情况下还要假装弱气先被虐一通,是有此癖好?
久世的藏身处,被看起来很杂鱼的低级战斗人员合围就束手无策。
这里最大的槽点来了。
身为残次品的久世,能力和手腕以及行动力比号称完美的米拉少佐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那米拉的完美体现在哪?
外形?
回过头看,你惊讶地发现,导演对完美的理解也许真的意指外形。
片子有大量情节是对斯嘉丽约翰逊完美外形的夸赞。
是说阴谋背后的机器人公司实际上主业是性爱机器人?
情感强行前世恋人的展现形式,几乎让我以为自己在看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浦的红VAN。
而巴特的迷之酱油和迷之情愫展现方式以及最后的迷之残缺肉体白学现场更是把尴尬氛围带到了顶点。
动作至于高概念视效大片标配的热斗场面,这部片仍然是基本不合格。
回忆一下类型作品里程碑的《黑客帝国》。
在接近二十年前其动作设计堪称奇想天外,就算作为纯娱乐片也很合格。
而反过来攻壳该片绝大多数如同广播操一般的儿戏打斗只会让经过无数超级英雄片洗礼的当代观众感到可笑。
说回超级英雄片,蜘蛛侠也好,钢铁侠也好,美国队长也好其标志性的战斗方式都有着极强的设计感。
这种设计感,赛博侠明显缺失。
设计人各有审美,不好说太多。
但我个人觉得,一个标榜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湿而不潮、光彩而有序,这是件非常违和的事情。
而仍忍不住要说的是,导演对未来广告业的理解就是摩天楼高的巨型人体投影以及人头气球?
回头想想,这片唯一让我觉得“这里还挺不错的”,是米拉少佐追击垃圾工到浅水滩以及随后的打斗场面。
远离了那些看似高大上实则充满廉价感的都市外壳,回归到阴暗潮湿密集的城市下层窄巷,让片子稍稍有了那么一点味道。
至于这段戏有多少复刻于95攻壳——只能说,今天不讨论95攻壳,只说这部电影了。
(不是正经影评)一开始就对这个片的core没抱什么期待。
毕竟好莱坞,能拍出视觉效果好看的动作片就行了。
所以不多讨论剧情方面的东西。
然而视觉上,这部片给我的感觉是由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的几组人分别拍了几场戏,然后剪辑在一起形成电影。
视觉效果忽上忽下,难以言表。
先说喜欢的部分:阴天的香港真是摄魂,密集建筑群中追击卡车司机的那场戏是我最中意的;其他在阴天拍的戏也都有沉稳的震慑力。
其次是在空之境界里曾出现过的螺旋大厦励德屯公屋——对于我这样的怪异建筑爱好者来说这是正中靶心的一击。
(好想回香港……然后说不喜欢的部分。
首先是无节制地使用高饱和度蓝光。
这种光线是好莱坞土鳖特效的代表之一。
可以比较一下《银翼杀手》的夜景和《攻壳真人版》的夜景。
Blade Runner
攻壳预告片截图再比较一下原版街景的配色和真人版街景配色:
1995年剧场版动画
2017年真人电影版街景配色(来源:ashthorp.com)看这篇对特效工作室的采访里说:在Territory看来,这样的工作流程让他们必须得考虑故事中的所有元素,才能创造适合于这个架空未来世界的概念。
而换一个角度说,他们也能在设计过程中“夹带私货”,比如照搬自动画的配色、原创的麻叶织物图案和流沙形态等,让这部好莱坞制作的电影,不会离它的根源太远。
「照搬自动画的配色」??
贵团队都是色盲吗……这两种配色能一样吗……这种频频出现的高饱和度的艳粉和亮蓝色,打死押井守他也不会用吧……倒是终战的场景,当滥用的光和色被压暗之后气势才升上来。
以及如前文所说,阴天的景观都是好的。
完全可以相信这个工作室是真的爱着攻壳。
但出于种种原因(说美国和你岛精神土壤不同也好,说是工作室的风格和能力也好,我不知道也不想深究了),はずれた。
还有夜幕中素子沉入水下那场戏。
没看过原作的观众大概会很喜欢,其实我也挺喜欢的,尤其喜欢她上船后说出:「……何もない」时的虚无表情。
(另外这场戏里把原作科技气息很重的船改成了港式渔船,这个点不错……)但原作里这场戏在黄昏。
怎么讲,这其中的差别真的很微妙的。
阴天和黄昏在我看来就是比夜景更考验导演的控制力。
因为夜可以以一种狂放的形态来展示:夜幕下霓虹绚烂,人人爆炸性释放自己的欲望,这样拍可以拍得很好。
而阴天和黄昏必须节制:不能用过度华丽的特效,不能用彩灯,乃至不能过度流露感情,只适合压抑。
导演选择了绕过黄昏去拍夜景。
拍得不算不好,但这是在认输啊!
向押井守认输。
(以及为什么水里有那么多水母?
好吧这个无关紧要…)音乐就不用提了,只在最后流动staff表时意思意思用了傀儡谣,中途都是莫名其妙的bgm。
先说这么多吧。
好想念Ridley Scott啊。
这部影片最过分的是,只有草雉素子,只有电子化的人类,而缺少了与之对应的纯粹的机器意识。
在电影版里面,有傀儡师,在TV版里面则有塔奇科马,在漫画里面当然都有。
只有这些角色存在的时候,对于Ghost的认识才能够更加的全面。
而在《真人版》里面,ghost成为了人类的专属,这个明显就是落得了下乘。
对于Ghost的表现也就单一片面,失去了其他作品中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深邃。
草雉素子成为的电子义体也是像极了《机械特警》,而混搭上记忆的抹除与植入,则是《全面回忆》。
同样的对于ghost表现得不够,反而落入了什么才是“本我”的讨论。
但是看过其他作品的都应该知道,这个绝对不是系列作品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很奇怪的是,《真人版》里面竟然将这个作为了主要的冲突。
有一点改编值得称道的是,这部影片真正的拥有了“朋克”精神。
九课是直属于首相的特务机关,是根正苗红的官方暴力机构。
如果是换在另外的作品里面,九课应该是反面的角色才是,是傀儡师、笑脸男、久世英雄的所要对抗的坏人,而这些边缘人才更可能成为故事主角。
不过在《真人版》里面,素子所要对抗的变成了大公司,自己反而身处弱势地位,则更加有了“朋克”的意味。
just for a test...说到演员,这个无数宇宙的穿越者……形成某种互文性文化是必然的。
就像斯嘉丽·约翰逊在《超体》里是U盘,现在是U盘里的数据。
有些互文性甚至从一开始的选角就被优先考虑了的,比如说《林中小屋》中的怪物之母西格妮·韦弗。
怎么让斯嘉丽·约翰逊和西格妮·韦弗形成联系,或者说怎么让异形和攻壳机动队两个毫不相干的系列变成亲戚?
按照六度分离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只需六步以内,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林中小屋 (2012)7.62012 / 美国 / 恐怖 / 德鲁·戈达德 / 克里斯汀·康奈利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异形 (1979)8.31979 / 英国 美国 / 科幻 惊悚 恐怖 / 雷德利·斯科特 / 西格妮·韦弗 汤姆·斯凯里特
异形2 (1986)8.11986 / 美国 / 动作 科幻 惊悚 冒险 / 詹姆斯·卡梅隆 / 西格妮·韦弗 凯莉·赫恩
攻壳机动队 (1995)9.01995 / 日本 / 动作 科幻 动画 / 押井守 / 田中敦子 大塚明夫
攻壳机动队 (2017)6.42017 / 美国 印度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加拿大 / 动作 科幻 犯罪 / 鲁伯特·桑德斯 / 斯嘉丽·约翰逊 皮鲁·埃斯贝克大家可能很疑惑,上面这张押井守和詹姆斯·卡梅隆疑似相亲的合照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涉及到押井守21大人生怨念中近期被消灭的一个却最终没有掀起任何波澜的《伽鲁姆战记》了。
最后的德鲁伊:加尔姆战争 (2014)5.52014 / 加拿大 日本 / 动作 科幻 / 押井守 / 兰斯·亨利克森 凯文·杜兰最后的德鲁伊:加尔姆战争 日本预告片《伽鲁姆战记》的原定班底本是这样的—— 企画:押井守·伊藤和典总监督:押井守制作总指挥:詹姆斯·卡梅隆(James Francis Cameron)脚本:伊藤和典特技监督:樋口真嗣人设·甲冑设计:末弥純数字监督:細田守·秋山貴彦·林弘幸デジタルスーパーバイザー(?
):田中誠一·古賀信明·佐藤敦紀美术设计:渡部隆机械设计:竹内敦志·今掛勇·前田真宏·清積紀文音乐:川井憲次动画制作:Production I.G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的Garm Wars只是具回魂尸。
你回去看押井守的原始设想…… 故事发生在行星安努因,这个星球的居民伽鲁姆人与外太空侵略者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为了对抗强敌,伽鲁姆人将自己逐步改造成拥有半机械化躯体的战斗种族,就连记忆也是通过复制技术代代相传的。
但终于有人开始怀疑这份记忆的真实性,从而踏上了寻求历史真相的旅程。
外星殖民战争,记忆移植……听着像不像《阿凡达》是《伽鲁姆战记》的某种变形记?
阿凡达 (2009)8.82009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詹姆斯·卡梅隆 / 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这次真人版片头有一段胶体触手神经!?
绞合的场景倒跟这货挺亲近过说回来,我觉得押井搭上卡梅隆是不是有一定成份涉及到卡梅隆给前妻凯瑟琳·毕格罗写的《末世纪狂潮》,一部于押井版《攻壳机动队》同年上映的涉及记忆移植主题的科幻影片。
末世纪暴潮 (1995)7.21995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悬疑 惊悚 音乐 犯罪 奇幻 / 凯瑟琳·毕格罗 / 拉尔夫·费因斯 安吉拉·贝塞特
香港励德屯公屋
午夜凶铃在《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中有一段,在以香港励德屯公屋为原型场景的阿瓦隆公寓中,母亲提及了女儿的骨灰云云。
这个致敬段落非常有意思,并非致敬的原版动画或漫画,而是致敬的押井守另一部真人电影,后《攻壳机动队》时期转向写实电影并试图有一番作为的押井守唯一值得一道的真人作品:《阿瓦隆》。
阿瓦隆 (2001)7.32001 / 日本 波兰 / 剧情 科幻 奇幻 / 押井守 / 玛尔歌泽塔·福列姆尼亚克 瓦迪斯瓦夫·科瓦尔斯基不但如此,此处还制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双关——《阿瓦隆》中的女主角叫Ash,跟英语的骨灰是同一个词。
堪称彩蛋中的彩蛋。
Basset Hound/ASH/AVALON都齐了然而,这并不止是个双黄蛋。
巴吉度犬是押井守电影中的常客……但在这个公寓场景中出现的却是猫。
猫的名字叫南瓜。
然后有网友发现,饰演母亲的桃井薰,在《艺伎回忆录》回忆录中妈妈桑角色就叫南瓜。
艺伎回忆录 (2005)7.62005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罗伯·马歇尔 / 章子怡 渡边谦
妈妈/南瓜/艺技简直一箭三雕有没有哈哈哈。
虽然不知道出处,但卡梅隆和昆汀一致好评攻壳。
当然,攻壳动画中并不是没出现猫。
还抢眼地跟狗男巴特追了一路嫌犯。
顺及,猫是异形系列的常用客。
不过,本次《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中的Deja vu之猫,更多的是致敬《黑客帝国》。
一张戏谑的攻壳海报的渊源斯嘉丽·约翰逊和西格妮·韦弗只要六步就能达成非常有意义的联系,那少佐和贞子如何在六步以内达成富有逻辑的关联呢?
当然不是因为香港励德屯公屋和深井的形状很像,她们都是深井病患者。
是的,大家可能很疑惑,贞子跟《攻壳机动队》又有什么梁子?
环界18.6[日] 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
环界28.5[日] 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
环界38.1[日] 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
环界46.3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实际上,你也许不知道,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小说原作系列是一个赛伯朋克世界观的设定,就像《黑客帝国》一样,而贞子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史密斯。
有很多不明真相者以为是《黑客帝国》的横空出世才让《攻壳机动队》为人所知。
但……这真是不明真相啊。
黑客帝国 (1999)9.11999 / 美国 / 动作 科幻 / 莉莉·沃卓斯基 拉娜·沃卓斯基 / 基努·里维斯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实我很想跳过这一部分……所以就跳了大神。
从时间线上来说,后来的兄妹导演对基努·里维斯在《黑客帝国》中角色的试片电影可以说来自威廉·吉布森亲自操刀的跟押井版《攻壳机动队》同年的《约翰尼记忆术》了。
捍卫机密 (1995)6.41995 / 加拿大 美国 / 动作 科幻 / 罗伯特·隆戈 / 基努·里维斯 迪娜·迈耶威廉·吉布森是谁?
赛伯朋克运动之父,蔓生都会三部曲( Sprawl Trilogy )的作者。
神经漫游者8.1[美] 威廉·吉布森 / 2013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零伯爵7.8[美] 威廉·吉布森 / 2015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重启蒙娜丽莎7.7[美] 威廉·吉布森 / 2017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威廉·吉布森对《黑客帝国》最初是拒绝的。
看完后,他觉得与其说它像自己体系中的世界,其实更像菲利普·迪克的吧。
所以一语成谶,这似乎又成了基努·里维斯《黑暗扫描仪》的试片电影了。
黑暗扫描仪 (2006)7.22006 / 美国 / 科幻 惊悚 犯罪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罗利·科奇瑞恩 小罗伯特·唐尼威廉·吉布森最初对《黑客帝国》是拒绝的。
结果他跑去电影院刷了第二遍。
可能是因为《约翰尼的记忆术》真的太伤他心了。
但你知道押井守怎么说的,在他那会儿(1990年代初中期),想要在电影荧幕上原汁原味地展现赛博朋克的感觉,他认为几乎是办不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
然后CG技术就突然超展开了。
因为那一年年底《玩具总动员》上映了嘛。
再后来,就是《黑客帝国》《阿凡达》了。
玩具总动员 (1995)8.61995 / 美国 / 喜剧 动画 家庭 / 约翰·拉塞特 / 汤姆·汉克斯 蒂姆·艾伦
左一二末世纪狂潮前夫妻档,最右反数字党人。
前面说,前沃卓斯基兄弟可能压根儿把《约翰尼的记忆术》当成基努·里维斯的角色试片了;同理,我觉得这次《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导演也将本片当成北野武的试片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北野武的好莱坞客串似乎就止于这两部)。
二十多年前在《约翰尼的记忆术》中……
“跟老子装嫩!
”二十多年后……
“老炮儿,算你狠!
”所以,虽然《约翰尼的记忆术》AKA《悍卫机密》是如此一部容易被人遗忘的小电影,但它的存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作为演员成为互文性中的一环做出了不朽的巧合的贡献。
但回过头来说,赛伯朋克什么的,对押井守来说都只是个壳罢了。
他有宗教情结。
就是这样子。
对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影响至深的,恐怕非《异形》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另一部科幻经典《银翼杀手》莫属——
银翼杀手 (1982)8.61982 / 美国 / 科幻 惊悚 / 雷德利·斯科特 / 哈里森·福特 鲁格·豪尔
《黑客帝国》片头在形式感上复刻了《攻壳机动队》,然而后者的世界基调的形式感在开场时的奠定却模仿的《银翼杀手》。
按照押井守本人的说法——《银翼杀手》对本片的影响……应该还是有的吧。
我们在讨论初期设定的时候发现弄出来的东西全都像是在翻拍《银翼杀手》,搞得大家都很憋屈。
我挺纳闷,豆瓣上好多人的评分参照标准是参照“原作”,而不是其他同类型的科幻片或者英雄片,这就尴尬了。
《攻壳》的表现明明比同类型的大部分影片要优秀,然而评分反而更低。
我挺纳闷,豆瓣上好多人的评分参照标准是参照“原作”,而不是其他同类型的科幻片或者英雄片,这就尴尬了。
《攻壳》的表现明明比同类型的大部分影片要优秀,然而评分反而更低。
摊手。
*如果不想看我过多的个人感受的,可以跳到下面分割线的下方。
不过今天看新闻说,《攻壳》在北美的票房也不好,只能期待中国市场。
但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或许也是个悬案吧,豆瓣上的朋友没有给过五星的,但是我微信朋友圈的许多朋友却在兴奋地宣布,要二刷,要三刷~或许我是原著党中的叛徒吧。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很希望把自己的灵魂劈成两半,一半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另一半坐在电影院外面哭。
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对所谓的各种原著移植、改编、翻拍本来就不抱过多的期望。
我现在对待这一类型作品只希望不要太糟,最好能作为原著的广告片,让没有缘分接触到原著的人们能对原著产生起兴趣。
但是也没有希望能有多好,至少不会有它们能达到或者超过原著的想法。
打算把Rupert Sanders和押井守 放在天平的两端,这种行为本来就很不讲道理。
更不要说跟士郎正宗 比了。
所谓的“真人电影化”也从来不是要比较谁更好地在另一个媒介上最好地还原了原著吧?
美国队长、蜘蛛侠的评论下面为什么没有一众原著粉丝说电影的原著还原做得不好呢?
如果都以“还原原著”为标准来看待“真人电影化”,这个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跟原著形似的地方就忍不住热泪盈眶了;当然也还是有很多不满的地方,可我的应激反应就是这样的,感动多于责难。
看到神似的地方的时候,又忍不住翻自笑。
等了很久,电影中完全不给我放《傀儡谣》做插曲,所以也一直提着一份期待看到了最后。
到屏幕黑了,傀儡谣的歌声才缓缓地响起。
人都散得差不多了,跟着哼唱起来……竟然感觉是自己做了一场梦一样,把原本想要吐槽的什么都忘了。
如果你不是把这部电影看作是原著的再现,而是把这部电影当作是原作在这个年代的一个广告片,或者说入门级产品来看,这部电影还是合格的。
甚至在同类型的电影中相比,这部电影也不失为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是本来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看了这部电影,多少也会对原著感兴趣的。
P.S. 其实讨论“灵魂”的古典哲学文本中有一篇还蛮特殊的,普鲁塔克的《论月面》……是一篇很独特地讨论人类在宇宙中处境和位置的对话型文体。
电影最后素子最后那句“自己是………简直是从《论月面》最后一部分个人的本质……原封不动念出来的。
———————分割线———————而且,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缺乏Ghost。
她只是和原著的体裁不同,媒介不同,表达方式和节奏不同。
她的任务也并不是要做全然的原著的再现。
黑客帝国三部曲还依靠了那么多动画、游戏、漫画做支撑堆情节,用了三部电影的节奏完成了:1、由幻觉引领吾至于真实;2、由黑暗引领吾至于光明;3由死亡引领吾至于永生。
——这三段颂歌。
《攻壳》的“真人电影化”第一部就要掰出Ghost 做主角?
我不认同。
第一部让Ghost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挺好。
第一部应该要做的任务,电影已经做到了。
那就是完成对“人”的定义。
先把“人”定义清楚,你才有坐标参照来讨论Ghost。
连“人”的定义都还没有完成就指望电影狂飙Ghost?
到时候一样会有另一批人来把电影嫌弃成王菲的问号脸……让我觉得这部电影表现得精美的一点,不是画面,而是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有装上义肢的“残疾人”,义体人、机器人、作为电子投影广告出现的“人的幻象”(人的欲望和作为欲望的人),还有最早的“人造人”——最早的“人造人”是什么?
不是机器人,也不是素子代表的“义体人”,也不是人偶,而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公司”,我们又称之为“法人”(责任的能力,括号中的括号:有限责任),在法律层面上认定的“人”,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人”。
还有小猫小狗(爱和感情交流的能力)……对,在1992年,瑞士的法律定义动物属于人(beings)而非物(things)。
所以我们来检查一下这部电影中作为“人类”的样本,其实非常丰富。
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人类是一种生物物种。
但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是一种观念。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人类是拥有语言的能力,别的动物没有。
那么按照他的这个定义,今天我们称之为平等群落的所有动物都是他所谓的人类了。
哲学家约纳斯在《责任的命令》中定义人类是责任的能力。
只有人有能力负责,猫猫狗狗是没有能力为什么事情负责的。
但今天德国的狗比起几千年前的奴隶更像是“人”;他们作为人类的家庭成员和人类共同生活,分享居住空间、交流感情。
如果让你在男朋友和狗之间二选一,90%以上的人会选择狗,因为大部分人都清楚,一只狗对自己的爱或许比男朋友更坚定。
在某些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的层面上,今天的狗已经是事实意义上的“人类”了。
他们享有不完整人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完整人格,虽然是不完整的。
但是,其实我们想一想,未成年人或是胎儿的人格和人权在法律意义上同样也是不完整的,这一点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区别。
那到底什么是确切意义上的人?
电影没有给出哲学式的论证,只是通过情节演绎来表现素子的选择。
也通过电影中的角色表现来告诉我们:人,有尊严,有自由意志,有慈悲和怜悯,有合作的能力和默契,人有虚伪,懦弱,痛苦,有人性恶也懂得复仇……还有一点,最终回归到文学式的:人,有命运……即便是素子无数次地被删去记忆,记不清楚自己本来是谁,但即便是没有记忆的她,所发生过的一切还是深刻在她的“Ghost”里;凭借着这一点,发生了她回到家里的那一段剧情。
而后素子完成了:自我怀疑——自我求证——自我成就的三段颂歌。
并且在这三段颂歌中找到了对自我和人类的定义方式。
虽然说,改编得很“美式英雄”电影。
但我也不认为这对原著背离得太多,相反我认为这是对原著靠近所迈出的第一步。
当然,不排除以后我被打脸的可能。
但至少目前这部电影超过了我的预期,而我也看得到他的诚意。
制作组游戏玩多了港片看多了哲学书看得少啊……我承认诸位的枪模车模做的很不错的,但把久世和素子写成地下学生运动窝点被端的中二小情侣愤而变身恐怖分子与电子宠物………好莱坞化也要注意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好吧,这还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啊你好歹多看两本德勒兹鲍德里亚也行???
少佐的雨衣不错想来一件[捂脸]但寡姐的张嘴演技[捂脸][捂脸][捂脸]还有啊虽然片尾是正版傀儡谣但却愈发觉得货不对版呢。
为什么说到好莱坞化呢因为这是一版全球化视角下的改编攻壳,政治民族历史背景全部被虚化架空,以至于素子的规定动作寻找自我完全成了没有所指的能指 在个人身份裂解的当下,即使是为义体人提供了一个象征性质的东方家庭作为归处,仍然不免模糊在华丽消费社会式的新港都之中。
且又能寻找到什么呢?
如此流动社会下个人身份还固定存在么?
这一命题于二十年前提出正说明了攻壳系列的先锋性,自然也说明当下的我们面对无解世界的无力感,以及或许制作组想表达的是即使肉身赛博化我们也需要在关系中缓解灵魂的焦渴[微笑]
动画之裸与真人电影之裸,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决然不同的。动画中,由于笔触画风对现实的扭转,裸体与着装个体之间的调性差异不大,适于“非性 ”共生。而真人电影中,现实重新主宰,一旦有裸入镜,极易将观众以及着装角色带入兴奋而尴尬的偷窥心理。银色性男女某情景。而这显然有违于攻壳的叙事意图……
除了寡姐的颜和走路姿势,几个角色的造型和Ghost not in the shell并且坚持说日语的糟老头北野武,谁说高度还原了动漫的出来我保证不点五步,107分钟后过得好漫长,侮辱了原版傀儡谣这首歌了都。
原作的shell,却没有原作的ghost,视觉效果很赞,巴豆比心。除去傀儡谣/巴豆/视觉效果,这个片子两星都嫌多……
攻壳的魅力在于其徘徊在人类的伦理边缘讨论群体们的魂与壳,这部电影给拉回到探讨自我了,少佐的人偶化是一面镜子,用自己的非人化表现来划分或模糊意识与躯体的界限,但这部全部在展现少佐的个人情感,格局太小…跟前几年那部重启的机械战警一样,剧本太保守了。连结尾的傀儡谣都救不回来
评分底很大因素是找了,斯嘉丽这个肉盾演一个敏捷选手。
年代久远,不太清楚翻拍的是原作哪部。素子跟迈克皮特的关系有点像TV版。东方虚无感渐弱,剧情思路美国化伯恩化了。巴特也美国化了感情外露了会开“我想你”这种玩笑了。不熟悉原作的会忽略陀古萨这种有涵义的配角。又见香港那个会死人的圆楼!
这就好像美国人翻拍大逃杀,拍成了饥饿游戏。如果说布景还算徒具其形的话,梳着丑爆发型穿着三保暖的素子实在是无力吐槽了。不过讲真,一个拍白雪公主与猎人的导演,你期待看到什么?
还没有看过动画 所以以看一个特效大片的角度来说并没有评分那么差 从机器人艺妓以及未来透着满满怪趣味的城市 立刻就能感觉出日本味十足 气质与其他脱胎自美国的大片十分不同
我是进影院失去理性星人,感觉很过瘾
如果忘記原作,絕對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類型片。3.5,動作設計,攝影,美工都到位,甚至比動畫版有提高,還能看見我公司的樓!故事也講得挺完整。如果非要按照原著衡量,2分,哲學精神完全消失,水下沉思一段草草了事。但我相信導演思路非常清晰,就做一部攻殼背景的動作片。這沒什麼不好的。
with 🐻
为什么一定要和动画版一样?当作超级英雄电影来看,再挫至少也秒漫威DC类似产品一条街,作为商业化的改编非常成功,新加入的剧情明明很多都是点睛之笔。人家压根就没想复刻95动画版,情怀党请都去吃屎靴靴。
怎么可以拍得那么蠢呢?
真是找不到比寡姐更适合少佐实体化的真人
亲自动手杀人的荒卷,执着于向企业报私仇的傀儡师,因为离家出走被抓去洗脑、经常陷入幻觉、如少女般的迷茫、会大意的被黑客反入侵、拒绝融合于网络、把光学迷彩穿成保暖内衣的素子少佐——最厉害的是,在一部赛博朋克世界观的电影里,素子被洗脑前竟然是反过度技术化的自然主义者,哈哈哈哈哈。
少佐口红和夹克美美美
机动白激动,攻壳成空壳。斯嘉丽约翰逊依旧性感,朱丽叶比诺什好久不见,最酷还数北野武。
非粉丝,很难看,中途退场率再创新高。想起自杀小队,都是这么大的粉丝群体,结果拍出一坨翔,估计寡姐也是把这部片当作黑寡妇Solo片来拍,不过话说回来,要是黑寡妇Solo电影照这样拍,漫威也得赔个底朝天。几场高潮动作戏基本都在预告片里透露完了,因此正片可以说毫无惊喜,宣发部门可以集体辞职了。
好难过,留学的坏处在看烂片中一览无遗,失败的投资从30元涨到30美元。想哭——————来试探自己是机器人了没。
值得看3D I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