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写于2011-04-15 )在如今越来越以商业与利益为重的电影市场而言,还能保有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理应拥有的价值与意义,并为之坚持、创造和奋斗,实属件不易的事。
但在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中,却还能看到为捍卫自身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后的成果,以及对于电影身为艺术的一种尊重和运用,脱离阴暗的商业运作所赋予电影的肤浅与劣质,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平台,努力在精神层面上挖掘与体现出更多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第四张画》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虽然片名给人一种很诗意和神秘的感觉,但实则电影本身却是部很赤裸的电影,所谓的赤裸就是在其内容上毫不遮掩的直白与大胆,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现实中人们常常不愿提及、不断回避与隐藏的伤口掀开来,将这块腐烂到化脓恶臭的伤口活生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们不再以事不关己或旁观者的姿态和角度去考虑现实中的敏感现象与问题,而是身临其境般的直面恐怖的家庭暴力,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辛与痛苦,以及在敏感、尖锐与尴尬的两岸关系中生存的悲凉与希望。
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小翔在校工的帮助下,找到了起初遗弃自己的母亲,之后只好与陌生的母亲和诡异的继父生活在一起。
随着当初被失踪的哥哥在小翔的梦中出现,与看似下三滥的朋友逐渐深入的相处与了解后,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一个个沉重而残忍的真相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本片通过大量阴沉昏暗的色调与诡谲伤感的氛围,以及长镜头的延伸感所造成的一种空寂而压迫的感觉,组合成一种让人难以喘息的绝望景象,使影片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与震慑力,让人不由自主的沉静在一股阴森而悲凉的漩涡中。
“小时候和朋友玩一个叫干烧青蛙的游戏,将青蛙放在一个长条形的铁桶里,不放水直接放在火上烧,青蛙发疯似地不断的蹦跳奋力的想要跳出狭小的瓶口,却没有几个能活着跳出来。
”出自校工之口的这段话,除了想让小翔能形象的明白并努力的摆脱现有的家庭外,似乎还蕴藏着一个更大的寓意,就是对于多年来夹杂在“两岸关系”中生存的百姓们的一种感慨,家乡是每个人都无比割舍或遗忘的一块血肉,这么多年以来对于很多思乡情切的台湾同胞而言,更多时候只能伤感的隔岸思念,这种心情就像是拥有出路却难以跳出瓶口的青蛙,无奈却满怀希望。
从大陆毅然决然的跑到台湾天真的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不惜赔上了自己的人生,被残忍的践踏在臭水沟里,整日过着浑浑噩噩麻木堕落放逐的生活。
小翔的母亲对着老师倾诉自己以上的经历时,不停地吸着烟眼中充满着无尽的绝望与哀伤,这一段的出现仿佛在因敏感的“两岸关系”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上又撒了一把盐,虽然这层关系所诱发出来的排斥与隔膜,成为了片中小翔母亲的人生变得凄惨而悲凉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诱因,不过校工后来决定回家乡上海的这一举动似乎也暗示着两岸关系逐渐友好与和谐化,以及台湾同胞对于“回归”的一种期待与盼望。
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校工靠收废弃楼里的旧物为生;父亲死后贫穷潦倒还未与母亲团聚的小翔为填饱肚子偷吃老师的便当;小翔的母亲在风月场所当舞女过着堕落的日子;小翔的继父靠在路边摆摊捞金鱼维持生计;小翔的朋友上有老下有小的住在危楼里,无所事事到处坑蒙拐骗,他们都是常被社会遗忘却又急需社会重视与关切的群体。
虽然神经兮兮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继父心理变态残忍的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又恐怖的威胁小翔,虽然为了宣泄和隐藏离乡背井的孤独与无助,痛失爱儿的悲痛与自责,小翔的母亲把自己沉沦在放荡不羁卑贱而堕落的生活方式中,虽然小翔的朋友是警察局的常客到处偷到处抢到处骗,但他们其实都是值得被人可怜和同情的人,撇开他们自身的责任不说,让他们无奈而被迫走上犯罪或绝望道路的罪魁祸首,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窘迫。
小翔的画即可以作为影片流程的一种浓缩体现,同时也是解读影片主旨的重要依据,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第二张画是朋友的生殖器,第三张画是走在树林的哥哥,第四张画却是无从下笔的自己,前三张画更像是对恶劣窘困的生活环境的一种直白的表现,父亲死后家里穷到连张遗像都没留下;因有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而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另类的理解,却又夹杂着些许的天真与单纯;梦中哥哥的出现揭露了继父丑陋和残忍的暴力行径,而让人难以理解的第四张画在我看来却是在前三张画凸显出来的意义上所呈现出来一种自我迷失。
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心生的一种不解与怀疑,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声的一种投射与共鸣。
敏感的两岸关系所残留下来的后遗症,社会环境的恶劣与悲凉,失去了温暖与幸福的家庭环境,在人们的身心所划下的一道道不断在溃烂流脓的伤口,通过电影等来了一次呼吸空气重见阳光的机会,不要再习以为常的避而远之或是冷眼旁观的漠不关心,任由伤口腐烂感染后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或凄凉的死去,而是要警醒而人性化的对这些伤口投入责任、关注与治疗,才能在苦苦的等待中迎来痊愈而健康的一天,从而过上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第四张画。
空白。
他眼中的,自己的样子。
天真?
聪明?
顽劣?
叛逆?
......十岁的小翔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困惑了,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小孩。
当父亲变成自己的第一张画挂在灵堂前,小翔眼中的世界开始灰了。
他没有选择,偷便当仅仅是因为饥饿,是捡旧货的爷爷拉了他一把,用最朴素方式告诉他,像他们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吃饭只有靠劳动来换取。
小翔自己并不成熟的道德意识也告诉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可对于什么算是偷,他不懂,父亲和学校的教育只有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理论和说教,却忽略了对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人群的理解与关注。
在夜店工作的母亲又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在残酷生活的逼迫下,他们的要求仅仅是生活下去,谁不想有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谁不想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隔着难以跨越的门槛。
缺乏关爱却十分渴求关爱的小翔只能在跟从另一个小混混胖子哥哥进行小偷小摸的过程中寻求安慰。
他们是有着相似生活背景的人,彼此都只是希望从对方身上的到一点人世间的温暖。
胖子在带着小翔开始偷窃财物时,还在欺骗他这个不算偷,只是拿。
小翔的认知再一次陷入混乱状态。
可能每一个“不道德”的人都是从认识这样的人,被灌输混乱的思想开始的。
胖子心里唯一正确的道德感便是对家人的爱,年迈老父与眼盲弟弟,他也因此在偷了一户有盲人家庭的大量钱财后又放了回去,小翔从此又得到了一个很具体的准则:盲人家里的钱不能拿。
当老师要求大家画一张最具特征的好朋友的画像时,小翔交出的竟是一张生殖器的图画,这是他的第二张画。
像他这样特殊家庭出来的孩子,除了胖子还能勉强算是个朋友,没有人愿意接纳他,而他能记得的胖子的最大特征,就是一次在厕所中胖子给他展示自己的生殖器。
老师沉默了,她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小翔自己犯的错, 还是冷漠的社会逼着他犯错。
第三张画。
小翔的哥哥小翼在河坝上走。
这是他经常做到的一个梦,哥哥虽然在他四岁时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家,但缺少家庭温暖的他十分希望有个哥哥陪着他。
妈妈说,哥哥三年前就失踪了。
其实,哥哥是继父失手打死的,还把他和水泥搅在一起做成了河坝边的墩子,让他永远地消失了。
而这个真相除了继父自己,没有人知道。
尽管他很明白,永远也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但心里的罪恶感让他痛苦不堪,他常常看见小翼回来找自己,在得知小翔梦见哥哥在河坝边走时,内心充满了恐惧,也开始憎恨起他来,这更让小翔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
该画第四张画了。
我们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幼小却已被生活摔打过多次的孩子的自我认知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没有经历过,无从得知,电影却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与猜想...... PS:观影于2011年2月12日
小朱的爸爸走了。
他变成了孤儿,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出殡时,小朱需要拿出爸爸的遗照,可是小朱没有,便画了一副爸爸的肖像。
歪歪扭扭的,很丑啦,这就是小朱的第一幅画。
小朱遇到了愿意收留他的陌生人,是他上学的校工老爷爷。
因为都是孤儿般长大,他很理解小朱,并且教会了他坚强。
和爷爷待在一起的夏天是美好的,他可以坐在他爷爷单车上,问一些蠢问题。
或者和爷爷去废墟里捡宝贝。
就这样,有爷爷陪伴的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直到妈妈揭开了小朱的童年日历,她找到了小朱。
小朱来到妈妈家时,并不开心,甚至惶恐。
因为小朱妈妈和继父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告诉他,“小朱,妈妈不再是以前的妈妈,对于这个家,你只是个过客。
”继父对他冷嘲热讽,整天阴着脸。
小朱的童年,很快就被成年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挤阴狠的现实注满。
他的妈妈是个妓女,很晚才回家。
有次,小朱肚子饿,半夜跑出去找妈妈,妈妈问他“路那么长,又走夜路,你不害怕吗?
”小朱说,“不怕,只要不在你的家,我就不怕了。
”家为什么会让他害怕呢?
这是因为他画的第三幅画,《走失的哥哥》,来自于一个小朱的梦。
梦里有个哥哥,他走丢了。
按理说,小朱不应该对哥哥有记忆的,却把消失的人画了出来。
没想到,这幅画招来了警察,也招来了继父的毒打。
原来,继父打死了他的哥哥,并把他封死在了海边的肖波块里。
新生啊,《停车》里的小女孩妮妮啊,《阳光普照》里的阿豪啊,《医生》里的felix wen吶,降生时,都是天使。
但是,他们长着长着,就变成了环境的模样。
新家给到小朱的,则是失语的恐惧。
小朱使妈妈的家变得更冷了,到处充斥着冷嘲热讽,敌意,威胁,恐惧,甚至是对母亲的内疚,都是因为他的到来,都是因为他……这就像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有些是不太敢相信的,要么模模糊糊,要么就是被再次美化的,怎么会有大人杀死一个孩子呢?
有美好吗?
有的。
钟导的灵魂风格人物登场了,纳豆饰演的手枪仔,他把边缘人物的心酸,无奈,孤独和善良刻画的淋漓尽致。
邻里说手枪仔的家是彗星撞地球遗留下的,大家都说这个家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可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小朱,一个肝胆相照,厕所里剩一张纸分两半的伙计。
这让我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
彼此心照不宣,总能把最甜美,最温柔,最英雄的梦讲给对方听。
手枪仔总干小偷小摸的事,比如偷自行车,抢小朋友的班费,甚至入室偷盗。
每次,小朱都会被带上。
在小朱面前,手枪仔就是自由自在,神通广大的大盗。
手枪仔在小朱面前,就是手枪仔,不再是烂泥扶不上墙。
手枪仔就是这么个人,混身上下散发着啊q,浪漫的,天真的,甚至有点英雄主义般的气息,当然也有最重要的---善良。
有一次,他们入室偷盗。
手枪仔发现了这家桌子上的盲文,便告诉小朱,“这一家咱们不能多偷,盲人要治病,他还需要钱的,快放回去。
”就像成人怎么会杀小孩,小偷怎么会只偷毛毛票票呢?
后来,小朱和这个梦幻老哥朋友分开了,因为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警察骂手枪仔是全台湾犯罪圈的耻辱,偷也偷不好。
手枪仔出狱后,小朱去手枪仔的家找他,那房子看起来的确是彗星撞过的,房子双层,少面墙。
然后,小朱在转角一看,发现手枪仔正陪着他的盲人弟弟一起读书,既认真,又耐心。
他们家又穷又落魄,甚至还有一个需要人照顾的爷爷。
可是,他们家有手枪仔这样的哥哥存在,整个家都是温暖,光辉的。
运气再差,再穷,环境再糟糕,又能怎样呢?
手枪仔善良,温暖,纯真的部分感染了小朱,所以他画了第二幅画《我最好的朋友》,一副气坏老师的禁作。
自此,所有暗的明的,阳光的,灰色的人和环境,都被钟导摆在了小朱和观众面前。
此时,老师让每个人拿出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画各自的《自画像》,也是《第四张画》。
受人生,社会,美好,坦途,挫折,阴暗沁染过的小朱,或者你,会画一副什么样的自画像呢?
最后,钟导把这《第四张画》送给了一个人。
P.s:Felix wen,他就是钟导第一部纪录片《医生》中自杀的小朋友。
一个既光明,又阴暗,看起来既晦涩,又熟悉的复杂人类。
1、爸爸朱永芳的遗像是小孩画的,参加葬礼的人除小孩以外就全是殡葬队的人了。
2、怎么去形容钟孟宏的影像风格呢?
世外桃源般的令人安静又神往的色调,冷峻而克制的镜头,又常配悠远的音乐,展现了台湾城镇的魅力。
3、妈妈吴春兰从大陆过来十几年,在“酒店”从事老鸨之类的职业。
为了一张台湾身份证吃了很多苦十几年前我来到这里以为就会有好日子过,根本没打算走,结果没多久我就知道并不这么回事后来我终于拿到身份证了就带着小翔的哥哥走了4、大陆新娘的生活并不幸福,儿子被第二任丈夫失手打死。
2017年3月16日
是因为郝蕾参演的缘故,才会关注到这部台湾电影,而后又因为郝蕾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一直以来都对郝蕾身上那份独特气质有好感,自从那一次颁奖典礼之后,就一直对《第四张画》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特地找来看了看,事实上,自己已经有好久没静下来好好看看电影了,当然也没白看。
最初看到导演钟孟宏的名字,感觉好陌生,但这部电影被一大串奖项包围,就暗想这个导演应该不简单,上网查了下他的情况,可惜的是有关他的资料很少,他的电影作品不多,倒是之前的电视片不少,因为好奇一件事情,才会想到看看他的资料,一部纪录长片《医生》,两部电影《停车》和《第四张画》,就这两部电影,却总能许多内地的影子,《停车》中的内地妓女,《第四张画》里的郝蕾,金士杰那熟悉的内地口音,手枪仔时不时秀出的几口还蛮像那么回事的儿化音,我一直在嘀咕,导演钟孟宏是不是从小在内的长大的或者受到父母影响呢,除了陈果的《榴莲飘飘》之外,倒真没有太多台湾电影中有太多内地影子。
也许是自己现在太多挑剔或者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现在看电影已经没学生时代那么用心,但是《第四张画》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主人公10多岁的小翔相依为命的爸爸去世了,本来该是很凄凉悲伤地氛围,导演选用了一段相对轻快地背景乐衬着小翔出场了,本来心里不解,人死了,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音乐呢?
转念一想,一个小孩子又能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离开呢?
他要是太早成熟,是不是更残忍呢?
几个短短的镜头就描述了10多岁的小翔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怎么让人不动容!
为爸爸准备一张好看的照片做遗像,小翔都找不到,最后小家伙用自己的笔为爸爸花了一幅画,这也是电影中的第一幅画,想想多悲凉,小小年纪,他生命中也只有爸爸这一个亲人,如今就这一个亲人也离开他了。
可就是这不到7分钟的时间,就显示了导演不俗的功力。
至少让我觉得不做作,很自然,比起内地的一些名导来,我还是能感觉到距离,倒不是比钟孟宏差,而是没有认认真真做电影。
再到金士杰扮演的老校工出场,真是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金士杰一开口,我就被震慑住了,那一句句“铿锵有力”顿时把一个因战乱而定居台湾的老上海演活了,他的一句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好熟悉,之后他到小翔生母家去看望小翔时与小翔继父说话时的表情,更是让我难以忘记,只是一个眼神就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熟稔的演技。
只是感慨岁月不饶人,曾经儒雅帅气的金士杰老了,真的老了,曾经的《暗恋桃花源》已经离他远去了•••就在小翔和老小工这样生活的时候,他的生母出现了,从此小翔要和生父、继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了,而就是这一场景,真的让我五味杂陈,突然觉得小翔就是曾经的我,小翔对妈妈说“我害怕你们那个家”,那一刻,我是多么感同身受,而妈妈说了一句“离你叔叔远点”,她说得那么淡然,又多么无奈。
这就是小翔的悲哀,我一直忘不了小翔妈妈的那句话“我已经不是你曾经的妈妈了,现在我和叔叔结婚了,还有了我们的孩子,你对我们而言,就是外人”,突然想到类似这样的话或这样的想法我曾经也听过,留意到那时小翔的表情,小家伙很平静,不知道他是没仔细听,还是已经冷漠了。
我很理解,人都是自私的,就是亲生妈妈又如何呢,已经有她自己新的家庭,人家继父已经让你住进他们的家里了,你还能怎么样,还真指望人家把你视为己出吗?
不打你就不错了。
以至于会出现那两幅场景,继父一面晚上做生意还一口一口地喂自己的孩子,而小翔妈妈只是给她的儿子买了几件衣服和书包,她丈夫还为这个和她争执,只是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是鲜明的对比。
看到那里,心里真的感慨万分,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而是像小翔一样生活,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而即便是我大了,读大学时,有过像小翔那样生活的经历时,我都受不了有些言语和眼光,只是我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嘛,母子又如何呢?
那么多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了。
而这时,一个胖哥哥手枪仔出现在了小家伙的生活中,两人一见如故,手枪仔带着小翔去吃的,即便只是方便面,小翔也好开心,胖哥哥带他去偷东西,胖哥哥在他的帮助下,抢小同学的钱,教他认识身体•••直到他和胖哥哥一起进来警局。
这也诞生了小翔的第二张画,这个胖哥哥至少让他放松不少,不是吗?
小家伙,每天身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会有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我是深有体会,一家四口人,妈妈和继父的孩子尚在摇篮中,继父的脾气阴沉古怪,平时离他远远的都让人害怕,怎么可能会亲近呢!
童年中本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妈妈没有出现,断层的经历让小翔也不会和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何况妈妈每天还要上班。
在那样的家里,小翔能和谁说话呢?
而本来有个哥哥的,也被那个混蛋继父虐待致死了,也许是太孤独了,太想那个印象模糊的哥哥了,小翔画出了第三张画。
写到这里,有人会觉得郝蕾演的妈妈好残忍,怎么能这样呢?
尤其是和小翔说他哥哥的那段话时,甚至让人觉得这个妈妈都有点像继母了,哪里像个生母。
事实上,天底下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妈妈和小翔老师的谈话中,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妈妈其实一点都不容易,她一个从内地过来的人在台湾生活了10多年容易吗?
熬了10多年,才有了台湾身份证,即便是有了台湾身份证,她如果过得好,她会做那种工作吗?
每天受尽欺辱,毫无尊严。
她的一句“小翔怎么说也是我儿子,他还是个孩子”又道出来了自己的苦衷,而小翔不经意的一句“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更是刺痛了我一下,何止是小翔,即便是我,我都已经开始工作,自力更生了,我也想问问妈妈“你爱我吗?
那么多年来,你想我吗?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和妈妈那么亲呢?
”其实到了,老师让大家照着镜子画自己的时候,我没太懂,我不敢去想象那第四张画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小翔在那样的家里生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导演还真的会选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好出彩,有些角色即便是出场不多,也是很有戏,演继父的戴立忍也让我眼前一亮,演的那个继父让我觉得他好可怜,我会觉得他也是一个悲剧,是吧,看他演惯了好人,这一回也爆发了他的潜力。
最后就不得不提电影中的男一号,只有10多岁的小翔,小小的年纪,才上小学五年级,就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把片中一个真实的小孩子演出来,看他笑,看他哭,看他受委屈,不知不觉就让我好喜欢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台湾电影节的评委把影帝颁给他,不无道理的,是吧?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
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因为片子里背课文这段其中很复杂的情绪和让人有点意外的过程,立刻被这段古文吸引。
孤陋寡闻,以前从未听过,所以摘抄一下。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哪怕就只因为这段,也相信小翔以后会是一只可以跳出桶外的干烧青蛙吧。
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缺席 父 母 兄 友 還有第四張畫上未被描繪的自己 所有人都曾 且正在缺席
气质不错
开头的水啊芦苇啊都很容易联想到大湿片,还蛮兴奋,后来又是台湾片老毛病,莫名其妙拖啊,打着打着八十分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了。也不觉得郝蕾演技好到哪儿,顶多是比较有范儿罢了,板着张脸就叫演技好了,切。
人生剧本还要写下去.无论多艰苦.就一句话 就过日子嘛
好看.
一群演技派
台湾小清新开始玩小深沉啦。。。
这世界的自画像。画面挺美的,美得有些刻意。
或许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太高,但其实真的只有很谄媚的平庸而已,过份地强调镜头感使得电影拖沓过度,预先希望设定的剧情“真相”也因铺垫不足无法触动关键。每一次有郝蕾的出现我都会表现出很兴奋,但是最近连看的《爱你一万年》和本部电影都使得郝蕾的冷淡显得很做作。
不喜欢这个类型的。
好题材拍的烂电影!
戏过了,故事过了,控制感过了。
台湾电影多阴霾. 那小孩子几镇静. 老上海"吃个饭你哭什么,你才几岁啊,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活得艰辛. 我衷心地喜欢那个小男孩,也喜欢他的画,可是该不会他长大就来拍这样的灰霾电影了?不可逆料……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四幅画,四种不同的边缘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的缺失。浓郁深意的摄影加上同样很赞的配乐,描绘出了一幅个人风格明显的台湾风情画。影片从开头就营造了一个让人期待的气氛,但在故事的叙述、细节的把握的作用下,越往后越感觉失望。郝蕾中规中矩,金士杰才是亮点。★★★☆
文艺片里的人物能正常点吗?以孩子的视角去承载这么黑暗的故事太残忍了,戏剧化的角色、戏剧化的故事,导演对于要表达的思想太急了,好比教室里借演员的口背那些学说,这一切戏剧化的程度未免太高于生活了。真希望哪天国产文艺片能正常点。★★★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好好的讲个故事!!!
有点小失望,可能是期待过高
摄影还行
有很多台语是没有翻译的,但是很吸引我,是部不错的电影!
刻意,过火和闷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