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人类美好的情感,永恒的追求,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更在电影中被演绎过千万次。
电影《芳香之旅》也是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然而看过之后,最感动我的不是爱情,是超越爱情位于其上的善良,一种人性中最质朴也是最珍贵的情感。
《芳香之旅》的故事是这样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春芬(张静初饰)在长途车上屡屡遇见一个让她心仪的男人刘奋斗(聂远饰),旅途因此变得美好……,当两人终在一个滂沱雨夜得以亲近彼此,命运却将这段可能修成正果的情愫戛然掐灭。
惶惑、落寞之下,春芬脸上青春的颜色黯淡了,但内心依然对情爱有着隐秘的憧憬。
长途车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依旧,春芬的一颗女人心虽然怦怦跃动,但命运再次翻覆,她最后选择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师傅老崔(范伟饰)。
有了婚姻的春芬,身体却如花苞,从未绽放,直到不能给她肌肤之亲的老崔去世,春芬才恍然明了,肉体上做不到男人的老崔,曾经穷其所能证明,在春芬面前,他精神上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寂寥一生之后,春芬最后释然,每一个年代,每一段经历的情感,都无异令人感怀万千的“芳香之旅”……这部片子我是分两次看完的,第一次看到春芬因想去见刘奋斗而与老崔发生争执和冲突,在没有看后段之前,按我的想法,认为剧情应该向春芬离开老崔而与刘奋斗远走这方面发展,进而认为这又是一个讲述老百姓自己在特殊时代普通三角爱情故事的影片,最终的结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回到城市的刘奋斗渐渐忘记当年的爱情,逐渐嫌弃人老珠黄又是来自小地方的春芬,此时的春芬才开始怀念当时“向阳号”上的美好时光和师傅老崔对她的好。
事实证明我肤浅了,片子并没有按照这个套路发展,而是从爱情的纠葛转向人性的探讨。
老崔和春芬都是不幸的,老崔不但“不行”还成了植物人,春芬不但得不到爱情还得不到与她过日子的人。
但他们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用善良对待周围的一切,当命运把一个个不公平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默默的承担着。
老崔没出事之前,对不爱他的春芬百般呵护,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春芬在老崔出事后,挑起生活的重担,接替老崔的工作,还要照顾一个不能自理的病人。
此时的影片是一个升华,是一种最朴素最感人的表达,表达一种人间高尚的情感——善良,是善良让他们做了这一切。
因为老崔和春芬在做这些之前,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会得到什么,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
如果说老崔的善良还能换来喜欢的人和各种荣誉,那春芬的善良只能换来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但她还是承担着、付出着、坚持着。
有人会觉得春芬面对命运的捉弄只有忍气吞声、盲目顺从,人物的个性被抹平,无论老崔阳痿还是成了植物人,她都毫无怨言地尽着一个妻子的本分,老崔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把自己人生的列车驶向了绝路。
可我却认为春芬的个性就是善良,命运的戏弄是时代的悲剧个人无法选择,她可以选择的就是用什么去面对,她可以抗争、可以报复,但命运安排给她的丈夫是一直敬仰的、同样善良的老崔,她能伤害他吗?
春芬在和老崔的生活中的确没有爱情,但也不应该算是忍气吞声,要知道在那个狂乱的年代能善良的对待他人和被善良的对待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我们现在有一种偏见,总是过分的强调个性,的确个性应该被尊重,但也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为了突出个性当作一种压制别人甚至伤害别人的态度来处世。
春芬的一生是孤独的、不幸的,但她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对的起老崔、对的起周围的人,她用牺牲自己承受着命运的不公平,没有让这个不公平伤害更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春芬是伟大的,她的个性也是鲜明和可敬的。
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善良,我觉得应该从对过去时代的反思所应包含的内容上谈。
我很赞成对文革进行深刻的反思,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似乎都是在破,而很少立,也就是批判的列举的错误很多,树立的很少。
我们看到的影片多是文革中带给我们带来的创伤,除政策的失误外,就数人性的泯灭,是人与人关系的大倒退,欺骗、陷害、出卖、争斗,人性阴暗的凶残的一面彻底暴露。
这些是应该深刻反思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们更应该赞美一些好的品质,毕竟我们还需要它来指导未来。
我们不希望以后再发生错的,就应该树立对的,尤其是在最黑暗的时候还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善良,值得我们树立和赞美。
再有,目前国产的同类型影片的确过多,确实有“自从《孔雀》在柏林“开屏”以后,国内便一窝蜂地去拍怀旧电影”的趋势,很有投机之嫌。
反思是个持续的经常的事情,而不是特指在某个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局限和不完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一样,需要我们不停的反思。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周日,早晨8点准时醒来,有阳光轻轻透过窗帘。
约了女友去看早场电影。
小V见到排片表上的《芳香之旅》,就说要看。
售票员伸出五个手指,含混不清的说了两个词,“五十”?
“五块”!
她含混不清地强调。
再三确认后,花了15块钱,我们进了影院。
五块钱的电影!
上一次看五块钱的电影,应该是高中时溜出去看的那场片名都忘了的电影吧。
一辆长途汽车,一个驾驶员老崔,一个懵懂少女春芬,故事就这样开始。
直到最后,车还是那部车,老崔成了植物人,终于去了,春芬57岁了,背景里有“酸酸甜甜就是我”了。
整个故事,哀而不伤。
脸上总是乐呵呵一说话还有点害羞和木讷,范伟把一个外貌又老又矬而且因职业病而身体不足的男人形象演得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令人感动。
青春年少而又相互有意的春芬和刘医生在潮湿的雨夜控制不住的拥吻时,老崔忐忑不安地坐在车上为自己第一次违反党规,私自同意春芬脱岗而难过地自我批评;在春芬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崔动用劳模身份保护她,之后在电影院里尴尬地用幕布上打出的毛主席语录委婉地示爱;若干年后春芬把“刘医生”从上海寄来没有拆看的信扔进了垃圾桶时,老崔悄悄把它们找出来粘好并秘密地完成了另一个男人对春芬未做到的心愿:给她买她最喜欢的红色围巾,带她坐火车去看遥远的地方…… 不能和心上人结合,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甚至不能拥有一个生理健康的丈夫,后来丈夫成为植物人,一辈子奔波劳碌,老来孤苦伶仃,寂寞度日。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可那真的只是悲剧么?
少女时的笑靥如花,婚后的平淡生活,我开始怀疑,生活里让两个人携手走下去的那种感情,不一定叫做爱情;而爱情,不一定要变成那种携手走完人生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软弱,我们,需要一个好人,做伴人生。
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春芬恍惚中又坐在了向阳号车上:老崔憨厚,刘医生热情,春芬的笑容醇美如花……他们都很年轻,歌声清脆,谁都不曾离去,这真是段芳香之旅。
近日看碟无数。
真不知影像之物是用来消磨人的意志,还是该激发人的意志。
此晚此刻,过目完毕张静初主演之《芳香之旅》,再度引发吾深深的哀愁。
画面里,从一个年代到另一个年代,就像我等亲历的此时与将来。
它们果真芳香吗?
生活是芳香的还是腐臭的?
是自足的还是本缺乏乐趣的?
这个世界真有回忆吗?
有值得刻骨、打得败时间的回忆吗?
这个《芳香之旅》,有评论说是“四分钟激情留下四十年怀念与空白”、“他与她陷入一场蹉跎之爱”。
我不想去理会这些时间及导演设置的年代——事实是,如果你的生命是叛逆的,必将收获痛苦与教训,但如果你的生命是适应性的,你将收获痛苦、教训及丰厚的“甜蜜”回忆!
后者只属于你个人的芳香,它将烂掉你的心脏!
停下来,我想,如果我也有过回忆,它能存在于何处呢?
我想,它的确,仅能存在于诸如读碟之后的片刻,或者类似听完他人谈心后的片刻,或者街头的笑闹及天边的一声春雷之中。
我是一个对故事淡忘、对人记忆深刻之人。
我能栩栩如生地记忆每一张面孔,但我看过、听过、写过、经历过的诸多故事早没了踪影。
比如,革命售票员张静初青春稚嫩的脸,与影片后来她妆点上的那些不相称老年斑,我能记起她笑时肌肤的色泽,却健忘她为何不见临别珍贵的那一面,比如我记得自己曾兴匆匆地奔赴上海、宁波,风火折返北京,却不清晰当时的路途与动因…… 所谓芳香之旅,无论对谁,实则是痛苦的追悔、老年人的遗恨,或者对生活无法反抗者的自嘲与苦笑,遭别人同情灵魂BS。
或许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子的消息,所以看到了就看到了,居然也被感动了好几次。
诚然,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当然看得出破绽,挑得出毛病,而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大可以表示嗤之以鼻难以理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这部片子会不会拿奖,有没有得到普遍的好评与认同,对我而言,都无所谓,我看中的,就是从中透出的温暖与人性,而我相信,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善良,如此温暖人心。
那个活泼天真的春芬,狼吞虎咽地吃着老崔给她的红烧肉和烧鱼;老崔将春芬撕碎的刘医生的信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并且按照刘医生的意愿,为春芬买红围巾、带她去坐火车;老崔善良地去接刘医生,想让他最后再和春芬见上一面,却最终变成了植物人;春芬无怨无悔地接替老崔,开起了“向阳号”,并像老崔那样爱护着这辆车,把它从废品站又扒拉了出来;春芬照顾老崔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倾注了所有心血;……至少这些,已经足够感动我了!
而演员们的演技,无论是范伟还是张静初,在我这里都已经成功了!
也许他们的演技的确还可以提高,但,这种话是局外人从理论上说的,况且,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演员想这样演绎,而我又觉得可以,这就够了。
当然,在他们的演绎之外,我还自己想到了些什么,这个是属于我的思想,是属于我的感觉,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和我拥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他们也有自己体会的权利。
粗粗算来,春芬的年龄和我妈妈差不多,所以我更愿意从试图了解妈妈的角度来感受这部影片,原来她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原来她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虽然我永远不可能和妈妈感受到的完全一样,但是我为我能对妈妈的生活“断章取义”而感到兴奋,感到窃喜。
妈妈生活的年代,我也略知五六,足矣。
现代人再拍中国这个时期的电影充溢着大男子主义,所有人的愚昧仿佛都要让女人来扛,才显得我们的导演和编剧们有多么多的关怀。
正是男子的大男子主义,所以喜欢一个人第一就是想要得到她,不管她爱不爱自己,更何况像老崔这样一个男人。
这算一部女性电影,且不说春芬的命运是否合理,但若是有个人真的经历了这么多,变成了一个怪胎,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我是先从春芬和刘奋斗的那个雨夜开始看的,看完之后才从头开始看春芬年轻的时候,所以没觉得张静初演得有多夸张,我能理解那种干劲十足、善良坚持的人应该有的这种状态,而且颇为感慨:大马路上开着废车的老太婆,年轻时候竟然是这样的,那些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她年轻的时候单纯、善良、爱生活。
传说范伟的母亲看了这部电影说,把苦日子当做好日子过的,就是幸福的日子。
看完电影,我现在还感觉不到春芬的后半辈子那种幸福。
这是最近列为自己一定要看的电影,原因只一个:范伟.大概是心情的原因吧,导致看电影兴趣及过程会各不相同.看这个不由得想起了<<孔雀>>,相仿的年代;相同的女主角,男主角实力<<芳>>应该还略胜一筹,但偏就很喜欢"孔雀",而这一部看到三分之一就把画面缩小到屏幕一角了.是导演的原因?我宁愿承认是我欣赏水平有问题.一直以来很推崇范伟的表演,从"乡长"到"范德彪",从"药匣子"到"看车人",范伟的表演绝不是空洞的耍笑,不同的角色面前他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演绎.所以,对于本片是相当期待.前几天一朋友还说,我发现范伟是不是真结巴还是演范德彪演的改不过来了,怎么演什么都磕磕巴巴的,我说,怎么会,剧情需要呗.不过看了芳香之旅我就此观点有所动摇,还是有点结巴.不过,这不影响我对他的肯定.在电影里个人认为导演并没有给范伟太多的表现机会,显然,演员方面他把宝押在张静初身上.张没有辜负这份信任,我想她也是使出浑身解数了.但有两点是可能的:一是把宝押在范伟身上会更好,因为很多的观众看这部电影是冲范伟;二是导演本来是按一的说法计划的,但拍着拍着就下道了.尽管每一个年代来临片子都会有黑底白字提示,但导演仍不忘记时时刻刻用歌曲、电影、电视来体现时代特征,本来无可厚非,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那么生硬,对于手法的运用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各有不同,区别也很大.画家和画匠的区别也应该与此相仿.电影里的电影中女画外音声嘶力竭地喊着:……资本主义都是纸老虎……. 这部电影何尝不是如此.
电影里我容易喜欢的还是国产片。
命运随胶片的切换流逝,流两三次眼泪,在片尾镜头推近公交车最后一排,张静初笑一笑,又哭,又笑之时,情感就如同她的记忆和微笑,沉下去,浮起来,沉下去,浮起来。
一辆向阳号,一个憨厚勤奋的模范司机,一个纯朴天真的女售票员,几十位阶级不同身份不同的乘客,故事的场景很简单,但就在这一来一往的路上,爱情上演了。
刘医生一出场,就意味着爱情的开始,这种才子佳人的套路谁都能预料到。
但却不太能想到崔师傅后来与春芬的故事,因为一开始应该是那种长辈对小辈的疼爱。
于是,车晃来晃去,才子佳人的眉目传情,导致了刘奋斗后来的大批斗;搭档的默契合作奠定了春芬婚姻的基础。
年代毫不留情地打倒了小资产阶级的爱情,热热闹闹地成全了全国劳模的婚姻,而春芬成了夹在其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电影与《廊桥遗梦》讲的是一回事,可我看的这版是以春芬在长途车上回忆结尾的,她再也没跟刘奋斗联系过。
不知导演是教导我们顺从并热爱现实呢,还是大胆地追求爱情,原来的春芬不是很大胆吗,怎么后来却猛然间想通去做了他人妻。
就算是导演要传达一个矛盾的心理,也应该表现出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吧,最重要的部分只以电影院里的几滴泪来解决,未免处理得太草率了。
不过还好,春芬最后的选择总还是跟“路”搭上了关系,没亏了片子的英文名。
再插一句废话,中文名莫名其妙,不知道“芳香”是什么意思。
昨天看了《芳香之旅》这部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由范伟和张静初来扮演。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片名一样,你会从中感受到男主人公朴实善良人的人品。
男主人公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公共汽车司机,每天在开车两座小城镇之间路上往来,平淡地度过自己的生命岁月,没有勇斗歹徒,也没有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但是他正直善良、朴实的性格像盛开的茉莉花一样,发出淡淡幽香。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叫龙泽的小城镇的汽车站中,劳模老崔(范伟饰)是被上级派到这来开“向阳号”汽车的司机,春芬(张静初饰)是该车的售票员--一个本地女孩。
春芬在和老崔出车的过程认识了刘奋斗--一个被下放的知青。
青春的冲动加上她不安分、好气的心使她爱上了刘奋斗,可是老天不随人愿,他们在偷情时由于力度过大导致矿场一间棚子倒塌,恋情被暴露。
刘奋斗被带走,春芬被劳模老崔保了下来,并继续和他一起出车,后经车站组织领导撮合,面对命运,无奈的春芬与老崔结婚了。
婚后,春芬发现老崔是个性无能,在性方面不能满足春芬一个正值妙龄女孩的需求。
就这样生活也平静而又缓慢的继续着,无奈的她一天接到已回上海的刘奋斗的信,她内心又开始不平静起来。
但是面对生活的现实和无奈,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老崔偷偷的看到刘奋斗给春芬的信,为了让春芬和刘奋斗见上一面,开车去接刘奋斗,途中遭遇车祸,变成了植物人。
春芬从此担起生活上照顾老崔,工作上接替老崔继续开“向阳号”的双重重任。
退休后,春芬偶然开了老崔的日记,发现老崔是因为让她和刘奋斗见面而遭遇的车祸时,痛哭不已,并从中感受到了老崔平凡、善良、朴实的人格。
老崔在日记说他不能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男人,但是在精神上他要做一个完整的男人。
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善良朴实的人品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音。
范伟在影片对片中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一改他以前在小品中的形象,成功表现一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张静初表现也可圈可点,春芬的这个人物有些象她在《孔雀》中塑造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小姑娘,都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
《芳香之旅》中她演的人物年龄跨度大,从十七八岁到退休,可以说比较成功。
虽然电影平铺直叙,只有人物间朴实的对白,动作和表情,但是恰恰是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色。
现代生活的发展给人心灵上蒙上了层层阴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我们正是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探寻,生活本没有那么多颜色,其本质就是三原色,平淡中章显出美丽。
对于国内新晋导演,相信他们需要历练,更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影评人没必要以严词乃至恶毒去棒杀这些为数不多有能力抑或有条件拍片的青年。
没谁生来就是大师,那些生硬的追求和曾被影评人大加诟病的摹仿在多年后注定会被人们忘却,而记住的将是正被扼杀的未来。
拍片需要人文关怀,评论更须如此。
《芳香之旅》的主要人物三个:春芬(张静初饰)、老崔(范伟饰)、刘奋斗(聂远饰)。
作为一个着力讲述剧情的影片而言,人物的行动比较清晰,春芬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人物,而老崔和刘奋斗则是交织在春芬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虽然戏份略有不同,但他们担负着一样的功能。
春芬的出场被设定成一个十几岁的天真少女形象,与全国劳模老崔搭班一道工作在向阳号公交汽车上。
她的少女特质非常迷人,声嗲、嘴馋、乖巧、单纯,小萝莉般可人,虽然此时导演的设计有些过火略显做作,但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很明确。
日复一日的公交线路,枯燥的旅途,都因这个明媚的女孩斑斓起来。
在后视镜里可以看到崔师傅对春芬的怜爱——被春芬逗得眼珠子都在乐。
春芬和老崔两条线就这样若有若无的交织着,与下放青年刘奋斗的邂逅让春芬对这个大城市来的漂亮小伙子有了朦胧好感,于是,另外一个行动开始被建构起来,与刘奋斗这条线索的交织并不唐突,一切始于一连串细节的叙述——帮助小孩撒尿、偷偷的窥视、刘奋斗故意掉书的挑逗、帮春芬提水的殷勤和等火车时的对话直到刘奋斗骑车追赶着送药,少女的心终被敲开——春芬有了她的初恋,于是之后的行动——私会采石场——也便有了足够的动因。
而之后与刘奋斗躲雨以致肌肤相亲再到墙塌事败的场面应是影片最大的戏剧性场面,也预示着这两条线索即将现出分晓,这次私会以刘奋斗的懦弱背叛和春芬的受伤告终,同样也牵出老崔这条线索,老崔由来已久的宽厚怜爱和他被主席接见过的荣耀开始改变春芬的命运,戏剧性转折始于电影院,还怀有少女期待的春芬,在见到老崔师傅之后的尴尬和强忍的失落,都为这一戏剧性场面增加喜感,春芬和崔师傅两条行动线开始真正的拧到了一起。
新婚夜应是春芬成长的一个结点,从少女的幻想开始认命,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好老崔,期间刘奋斗的两封信并没再起波澜,第三封信惹起的见面也因老崔的阻挠未能成行。
至此,与刘奋斗的行动线渐行渐远,而老崔却间接因这封信变成了植物人。
老崔的离开是春芬成长主线的第二个节点——独立的女强人形象悄然成形。
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老崔在春芬生命中的意义,他在那个阶级斗争白热年代里,在春芬最无助的时候救了她并维系着他们的生活,教会她自己引以为傲的技艺——尽管只是一门今人看来难登大雅的手艺活,甚至将节俭、负责和那个年代的荣誉感潜移默化的留于两人共同的记忆中。
再后来,春芬女强人的身影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崔的影子,进入90年代的春芬似乎与改革开放的周遭格格不入,对追求者的冷漠拒绝、驻留在毛主席影像上的目光,原来眼中写满的是不愿割舍的记忆,那个与毛主席握过手的男人曾经与自己那么近。
当日记翻到永远定格的那一页,春芬真正的读懂了病床上这个曾经深爱她的男人,而这也成为影片关于春芬成长线索的最后的一个结点。
其实是个挺感人的故事,只是时代背景有点宏大没有必要,有点牵强
万恶的毛祸
比较难接受这个时间段为背景的电影,在叙事的方面还是不真实和捉襟见肘,电影拍摄的说法就更不行了!
难得有一部电影让我看了以后不知道要说什么.这个题材不怎么中意,范伟倒是让人喜欢了一把,张静初年轻时候演的有些做作.
大概看了一遍吧
6分
高三很无奈啊
不是一般的难看
好吧。韩式爱情剧。。
实在不习惯范伟演这个角色。连续看了两个范伟演的电影,都没有感觉,药匣子那样儿没了就不舒服。太假了!肚子疼,开点药,药都没吃就好点了。假不假啊……说话还那样儿……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俗到平庸,角色情感太单薄,重点全放在尴尬生硬的情欲上,不思进取的鸡肋片
28/09/06
垃圾,浪费我的时间。
花田+1
我们那段美好的时光 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梦
貌似是在很早的年龄 还看不懂电影的年龄的时候 在某个深夜的CCTV6看的... 现在想起来范伟和张静初的搭配还真是可怕
还是关于女人一生的片子~
天真装的也忒假了
这就是人生啊。
张静初和范伟的演技真顶啊……蓦然想起十七年后漫长的季节里,依旧是范伟开着车张静初坐在他后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