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乱的生活,隐约的电话筒,我在用力奔跑,也在用力躲藏; 那个罚站的高中,那个难以忘怀的叛逆;笔直的头发,安静的背影,双手托着下巴,远望那个男生;我喜欢那个怪物,咣当咣当的,在那里扑腾;恬静vs开朗和脸一样的心灵和笑一样的手巧阴郁的色彩让人忘记了过往的缤纷阵阵流淌着荡漾着却搭配着冷漠和专一漠不关心,充耳不闻心中那风帆在肆虐我也害怕看到鸡爪,差别在于她不敢看,我不敢吃想到和你们一起躺在宾馆的床上聊天只是不是两个女生而是4个我们八卦,我们靠的好近,我们窃窃私语,我们高声阔论笑,充斥着整个空气那是种什么感情?
离别的拥抱是因为我还想见到你我喜欢你没有表情的看着像我一个高中同学,好美好熟悉这里的范植伟,有点张孝全的感觉自闭,有时候是偶然的解脱,但不能太久要喜新厌旧喜欢盒装CD,她切割了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锋利,透亮,镜子般,清澈也无奈窗外飘絮的天空,阴霾,仿佛要下雨了在缺雨的北京,值得鼓掌了,却也无从期待蛋糕,是不是常常和同性联系在一起和《antique》一样你是我们的支柱我是你们的开心果校服也遮掩不了的放荡不羁我喜欢换了校服的淑女装,放下梳起的头发,微笑,说话,像吃了蛋糕般愉悦甜而不腻只淡淡的而已热裤vs校园的裙摆最喜欢独立音乐她诠释了歌手或是composer的独立精神她有种让人想保护的冲动咯咯咯咯的高跟鞋谱出了暖暖焕然间的想起控制不住的微笑森海塞尔的一款耳机可以隔绝一切噪音是不是你用的?
颈椎不住的疼痛汽车熄了火落魄但也乐观一种相信,一种力量,一种追寻,一种推动有趣而坚强男人,总是因为女人而伤神也只有自己知道值得不值得而我,却一点也不会只是会守着,偶尔翻出来想念,微笑,觉得是生活中的太阳然后准备好走入下一段人生乐观是我的信条幸福的弄上红色,黄色,白色喜欢台湾最常见的便当有家的感觉即使他不喜欢我,看着暖暖的饭团,也懂得释然只是他不知道罢了你的手,细细的,长长的,柔柔的她,欣喜,因为他拒绝她你的失落,让我想起,企鹅对那个女生的爱,那么真挚和执着只是,企鹅是女的我不会吻女生,可以证明可是我心里也只有一个人,又不知道该怎么证明颈椎依旧在痛,头依旧在晕,心里想着除了那个8年后唯一的“别人”想要个肩膀,抑制呕吐的欲望想要有双眼睛,陪我仰望想要有张嘴,告诉我,星星的故事和小王子想要有银铃般的笑声,这样你就不会寂寞了有可能吗?
为你录张DEMO,把我的声音送给你有可能吗?
为你舞动奇迹,把我的影像送给你有可能吗?
为你诉说秘密,把我的心事送个你有可能吗?
为你写下文字,把我的思绪送给你有可能吗?
有可能吧只是,乱了,找不到了而已电影的插曲让我想起了陈老师蓝天里独特的云只是不愿意承认,我有多喜欢她,会显得随波逐流,会显得做作与讨好“小朋友”那个专属于大二的冬天一切在21岁生日之后一键恢复只是多了一个躲避镀金的CD机,储存了碎片般的记忆,关于高中的音乐日记,那个音乐和书本陪我的高中,还有,篮球,我的小朋友和企鹅很少泪,很少心痛,因为我是UU的彩虹糖,我会一直开心的笑下去,一直ME-1946我没有一辆车,可以载我们去想去的地方抑郁都是有原因的在梦里纽扣相遇get together陈老师的《旅行的意义》,是21年的岁月里,最喜欢的音乐那短发,很美渺渺 晚安
刚注册豆瓣,在这儿的第一次影评是《渺渺》。
似乎最近,大家都在看 渺渺。
台湾青春校园电影总是这么不痛不痒暧昧不清,该交代的重点不交代,结尾总让人憋着一肚子闷气释放不出来,心里好难受。
《旅行的意义》那么好听,在电影的结尾反复响起,一次比一次的耐人寻味,影像与音乐融合得天衣无缝,还有伴随着的人的遐想。
看这部片子总会想起《盛夏光年》,灼热的青春年华里有一种纯纯的爱恋在心灵深处细细燃烧。
关于喜欢,那时候的我们总是难为情着开不了口。
觉得这部电影是以小细节取胜。
渺渺送给她的蛋糕,那两只只是相互触碰但终究没有握在一起的白色小手图案,看得我顿时黯然神伤。
我本来坚信看这部片子我不会哭,可是仍然禁不住在最后一刻,小嫒追着滑翔着即将腾空的飞机用力跑时泪流满面。
范植伟演的闷骚男让我本来已经很闷的内心更添堵。
两个大男人的感情是通过一部《小王子》来诠释,总让人看着有点忍俊不禁。
这段故事感觉交代得有些仓促和莫名其妙,有关这类感情的故事,如果它不能打动人,往往会被引向相反的另一端——那么一点排斥与不认同。
听说这段故事是导演后来插进去的……——那个夏天我学会了爱。
我原本已经厌恶了夏天,但发生在这个夏天里的故事,让我小小的怀念这个阳光充沛的季节。
我们在夏末秋初相识,可总在夏天里告别彼此。
“我真的好喜欢你,可是你都不知道……”那个叫小嫒的女孩流着泪奔跑,风中扬起的头发与空气激烈的相撞,留下一路凝滞的伤痕有如她那时那刻的心痛。
我们的酸甜青春,才刚刚启程。
May be some day we will meet each other again, seeing how things changed. but our memories which are full of tears and laughters, never ever fade away.柯佳嬿似乎因为这部戏很受追捧,似曾相识的女孩,很奇怪她总给我忽远忽近的感觉。
张榕容,又是她,想起最早听说她还是那回bobo兴冲冲地告诉我这个时帅时美的中法混血女和可爱的陈意涵是好朋友。
只是不知道现在bobo哪去了,还过得好不好。
有点可惜。
结尾一句话,我想我更喜欢看完有快感的电影。
还好小嫒最后一刻把那句深藏在心里的话吼了出来,这相对盛夏光年的结局是一种感觉性的进步,因为那对观影者而言是解气。
你能想象别人给你抓痒,可是力度却不够的那种难受。
不是影评,就是电影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情节没有多精彩,无非就是青春期疼痛系,纯纯的爱恋与求不得。
不过还是有几个点让我印象深刻。
1. 46分钟,一号男主被二号男主(我不知道他俩谁一谁〇)在泡温池里表白。
二号很直接地说“我爱上了一个人,一个男生”,“我爱你”“你会愿意接受我的爱吗?
”“是现在不会,还是以后都不会。
”“那我可以吻你啰?
”“那你吻我啰?
”“不可以啊?
那好,我等你,我会一直等你。
”我以前一直希望拥有二号男主这么机灵的俏皮和这么厚实的脸皮。
现在的话,理论上还会这样希望,实际上不敢去想有机会能那么直白和勇敢。
2. 51分钟,一号男主和二号男主在讨论小王子的剧情。
说着说着,一号就听到抽泣的声音,二号低下头趴在栏杆上哭了。
一号问:“嘿,你干吗啊?
”把二号的脸捧过来,“你怎么哭啦?
”让二号靠在自己肩膀上,紧紧抱着安抚。
我靠!
我顿时就飙泪了!
这个场面何其熟悉!
想当初这样的剧情也活生生发生在我身上啊。
当时我也是喜欢一个男人,也是没有像恋人那样在一起。
我们聊着聊着,我也是突然就哭了。
然后他把我的脸掰过去,“嘿,你干吗,怎么哭了啊!
”然后用两个大拇指弹走我脸上的泪水,把我的头按在他肩膀上,轻拍我的背。
后来回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矫情,干吗突然这样,世上也就我一个人会抽风干这种事了吧,所以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去跟朋友分享。
结果今天在电影里看到的时候,突然有种找到知己的感觉,好像终于有另外一个人跟我干同样的事,他可以证明我没有精神病,或者不是我一个人孤独地有病。
那个男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长得不好看。
二号长得不错,连哭起来都好看得心碎,一号你怎么还不喜欢啊?
你怎么好意思无动于衷啊?
3. 我也曾经在分别的时候快要掉眼泪,还得憋着怕别人看见,憋不住了也赶紧找个机会偷偷擦掉。
舍不得就是真舍不得,那些人到后来也再也没有再见过。
有时候想着自己要是个女生也不错,起码我这样泪点低的人在这样的时刻就可以放肆地哭,不怕被别人嘲笑,不怕丢脸,可以率真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好的,感动的,悲伤的,难受的,不舍的,甚至喜悦的。
也许有人说男生也可以很直率地表露情绪,爷们儿那种,男人就该有个男人的样子,不要跟娘们儿似的。
我固执地觉得很多时候,眼泪是最诚实的东西,它不骗人。
所谓男人的样子女人的样子,不过是世俗的偏见,在我眼里,没有什么是男人或者女人应该有的样子。
有一次,我在回去的飞机上仰头靠着椅背,眼泪默默流了一脸。
空姐看我这么狼狈,派发早餐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叫醒我问我要什么,直接跳过。
等我睁开眼,她已经到很后排去了,我赶紧抹了把脸,鼓起勇气,支支吾吾地要了份飞机餐。
空姐内心大概在想你都哭成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情吃得下东西啊?
太假了吧?
我在心里回答她:老子不吃饱等下哪里有力气继续哭啊!
我昨晚上通宵啥也没吃呢!
4.想哭的时候切洋葱那一段,虽然是电影,但是现实中有人那样干过,我还认识她,是我一朋友。
她没切几下就受不了了,跑出了厨房,当然也没有放声大哭,反而傻傻地带着泪水笑。
看电影会觉得矫情的事,发生在周围或许就变成了一个欢乐的笑话。
5.爱过的人,就想留下点什么,有时是一件纪念品,有时是一件衣服,有时是几张照片,有时是一段声音,有时是欢笑和泪水中的记忆。
渺渺说她恋爱了,然后她失恋了。
她的确是恋爱了,可是她究竟有没有失恋呢?
如果说有,她并不曾拥有过。
如果说没有,那么那种刻骨明显、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魂牵梦萦的感觉,又是什么呢。
她只知道她是爱了,可她并不知道她爱的究竟是什么。
那个男人,她只见过他很少的几面,她只了解他一点点不足挂齿的过去。
那个男人那么沉默,尽管他们有过似是交心的交谈,可所有的涟漪和浪花只不过是打在她一个人的心上,她深爱上的男人,并无感觉。
她爱的究竟是什么?
那样一份沉甸甸的过去?
那样一个沉默寡言却会在她有些许危险的时候保护他的直率?
同处一辆车内的自我甜蜜感?
还是……是什么呢?
爱,究竟是爱上了什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荒谬。
但令人感动。
因为,这就是青春。
有一种荒谬,就叫做青春。
只是爱上了。
像偷吃了一口别人的奶油蛋糕,香味久久在口中萦绕,想念,却仅此一口。
像被偷偷喜欢很久的那个男生拉了下手,亲吻了脸颊,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男孩子做过了,便过去了,女孩子却一直像是心揣着小兔子,脸红着,羞涩许久。
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想象出的甜蜜与幸福。
手心的温度,是自己硬感觉出来的。
一切,都是荒诞的,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那么那么喜欢上一个人呢。
渺渺:我没骗你,我真的喜欢你,我也没骗我自己,那些失眠的夜,月亮可以作证。
可我也知道,这只是一段记忆,我爱过,我要走了,我大哭了一场,然后,就过去了。
一段爱就这么结束了,我的青春,就这么结束了。
可是,要多久,才能真正忘记呢?
这样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要怎样才能忘记呢?
若干年后,他和她相遇街头,她只是他心中一抹淡淡的颜色,而他,却是一道猩红的疤痕,再度暴露。
她的内心,真会平静么?
而平静也早已吞噬了她,那些随着青春一去不返的无以名状的东西,毕竟不曾真实地拥有。
只留下遗憾与伤痛。
却也充实。
有人说青春意味着奋斗,因为年轻时要为未来做积累。
可在那么多人的人生中,青春都是一种荒谬,折腾这许多回,最后留下一道疤痕。
它永远张开血盆大口笑着,说着:时过境迁时过境迁时过境迁...可青春要好多年,荒谬,也一直跟在上空盘旋。
因为,那份爱是真实的,会疼,会疼好久。
我一直不能逃离对青春文艺片的迷恋。
刚刚看完《渺渺》,本想不再呻吟什么自己所谓的恰巧的悸动,但脑海里太多的画面和感情涌动着。
故事故事还是那样的简单明了。
两个女高中生的生活,在某一个时刻因为某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有了交集。
18岁的小瑷是个活泼开心的高中女生,她的学业一般,每天只专心地烤出又丑又硬的蛋糕。
新来的朋友叫渺渺,她是一个日本来的害羞交换同学。
渺渺教小瑷糕饼的艺术,小瑷则是介绍渺渺台北最恶心的小吃-鸡脚,两个少女憧憬过一个非常精彩的一年:他们要一起去做那些在家里不能做的事情。
对小瑷来说,精彩的人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刺青或穿肚环,或过着没有爸爸的生活;对渺渺来说,则是寻找她的初恋,寻找像她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忘不了的那种恋爱。
渺渺与小瑷准备了许久的蛋糕比赛快到了,但渺渺却不待在厨房,整天跑去一家二手CD店打发时间 (原来这是渺渺奶奶少女时期的初恋蛋糕店),老板陈飞每天带着大耳机,当作耳塞,把自己封闭起来,渺渺决定揭开忧郁老板悲伤的秘密,寻找他讨厌音乐的原因,只是当小瑷发现渺渺喜欢上陈飞之后,她发现自己对渺渺的友情比她想像的更深。
青涩的青春一个女孩爱着一个女孩,一个女孩爱着一个男人,一个男人爱着另一个男人。
看上去这样的情节可以拼凑成一个更加混乱和嘈杂的情节。
然而,这一部电影却没有从这样一个角度煽情的描述下去。
花季里开出的爱情本就是青涩的。
这种夹杂着单纯幽香的感情,是不能被任何物质和欲望沾染的。
小瑷和渺渺一起趴在玻璃柜台上谈论着蛋糕的甜蜜和美好,追逐在霓虹闪烁的街道,坐在天台拉着手,躺在一起规划幼稚却真实的二十岁。
在我们这些已经走过花季甚至开始扼腕自己似要年华老去的人的眼中,她们那样花季中的美好,变成了梦幻的回忆或者憧憬。
回忆起曾经我们的那些岁月,友情也是这般甜腻和温暖吧。
而如今,大概我们已经远离了这般可以任由矫情和撒娇的友情表达。
原来爱情是这样小瑷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渺渺,却没有说出口。
渺渺把与陈飞的遇见当做了是奶奶送给她的礼物。
小瑷最后在渺渺搭乘飞机飞走的那片天空下,喊出了自己的心意。
她学会了爱有时候是不需要真的表达出来。
渺渺试图做一个勇敢的追求爱的女孩,无果而终,却明白了奶奶要告诉她的不是一份爱情,而是一份成长。
交错的爱情,不是成全,不是勉强,不是占有,也不是拱手相让。
而是一个最看透事情的人懂得沉默和隐藏,来换取最小程度的纠结和伤害。
小瑷选择不说出来,是她懂得保护和守护渺渺。
当发现爱情的信笺收信人并不是自己时,就不要再强制去打开她。
渺渺学会了感谢,学会了欣赏一份即使不圆满的单恋。
就像临近片尾时她在出租车上说的一段话:“味道 声音 文字 风景 都是会过去的,最后留下的,只有回忆。
如果有一天,我什么都失去了,我知道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有一年在台北,我遇到过一个爱过我的人和一个没有爱上我的人。
”呼吸画面传来的空气我深深喜欢文艺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喜欢那种从画面里传来的清新味道。
暖暖的阳光,绿色的树叶,笔直的板油路,红色的道板。
干净的校服,小小的单车,细碎的头发和清脆的笑声。
也许这是种矫情的怀念或憧憬,只是这让我安静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岁月,忘记了短暂的烦恼。
影片中或慵懒玩味或清新可人的配乐,温顺了观众的听觉和神经,荡漾起的心情始终是浅浅的涟漪。
仿佛从画面里吹出了和缓带着阳光气息的风。
继续等待着并爱着小瑷和渺渺的生活,被剪影在了这部影片中。
她们各自仍在爱着并等待着。
而我也是这样等待着下一部能让我如此沉静的电影。
经常出现的一部插曲是陈老师的《旅行的意义》,恰到好处的诠释了这部电影中所描述的心动、单恋、无奈和释怀和淡淡的洒脱。
自上次看过《花吃了那女孩》之后,一个多月之后我又看见了《渺渺》,我正爱着这样的文艺小电影,也在等待着下一阵清新的风。
最近豆瓣推荐给我的影评都是关于渺渺的,看了几篇,好象都没有提到我最欣赏的那段小插曲,就来敲敲键盘吧。
渺渺通过几张专辑的名字来表达她对陈飞的爱,我觉得好浪漫,好细心,也好勇敢。
为什么她那么肯定会有人来换或者买那几张专辑的其中一张呢?
如果那几张专辑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人打开它们,结果会怎样?
也许是因为其中有一张是《旅行的意义》,所以对这段小插曲特别有好感吧。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电影题材一般般,不过电影后半段播起《旅行的意义》时,我哭了。
本来我也以为这是一部在les掩盖下的gay片,可是那一刻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小暧与渺渺之间是很深厚的友情。
也许是联系到自己的现状,所以就哭了吧。
和亲爱的舍友相处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总希望时间可以停下来。
最近都剩我一个在宿舍,也提前感受了一下离别的伤感,总会很想她们。
听到她们说想我了,那是多么开心的事啊另外,我觉得小暧每次叫“渺渺”都叫得好甜。
太超过时代的电影总是轻轻的,淡淡的,每个故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所以看着特别贴切。
说海角7号领衔太超过不能很赞同,海角无论从讲故事的方法还是导演叙述的角度特点都不能包括在这个范畴,太超过是九降风,渺渺,花吃了那女孩,囧男孩,甚至还有中年版太超过的停车,当然渺渺已经算佼佼者了。
又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导演们不厌其烦的游走在这个话题,却又总能引起共鸣,原因就在于太多的人已经不知道青春是什么,或者迷失在自己的青春里。
渺渺的青春是一个寻找的旅程,带着奶奶的思绪寻找真爱;小暧的青春是探寻的过程,但是又有坚定的信念;陈飞的青春是一场逃避,一个不敢直视的自己;小贝的青春充满诱惑,但和小暧一样坚定与执着。
四个人,三段感情,无论正常还是所谓的异样,当时光慢慢流失,没有一段感情修成正果,失望也好,失落也罢,他们却坚信了自己想要的,还好青春未满,爱在延续。
渺渺自己说没有失落,因为一次旅行让她知道什么是爱,也同时知道了什么是被爱的感觉;陈飞也童谣终于找到自我,当最终找到小丹的demo时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救赎;小暧勇敢的放手,她只能对着渺渺的飞机说出心里的爱,但是那时她却长大了;小贝呢,虽然逝者无法挽回,但是他让这三个明白了青春的含义,还是写九降风时候的一句话,青春真正的意义在于一切信念崩塌之后,重新建立自己,寻找自己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些才能真正的成长。
影片有一大硬伤是叙事上的不足,进行到三分之四的时候几近失控,原因在于导演想平衡的处理这三段感情,于是导致一段线索刚刚铺陈开来,镜头却马上调转别处,陈飞和小贝的情节过于牵强,如果在剧情中对这段感情只做少量铺陈,惊鸿一瞥,最后来个大揭秘,效果会更好些。
还有一点是影片非主流现象严重中..虽说非主流已经成了主流..Jack kerouac,on the road,各种非主流唱片,还有许多镜头的应用,虽然我也一直想看on the road呢...好吧,只是略显做作.旅行的意义再为片尾区甚至主题曲真的很贴切,就像九降风的我期待一样.
始终相信,爱是一种感觉微乎其微的有的时候,人们需要爱因为寂寞很冷我们贪恋上别人体表的温度贪恋美好食物美好事物所带来的温度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伤心事爱上不该爱的人,得不到想得到的爱固执地保留着记忆或者固执地暧昧着只为陪伴着,撒不开手想要拥抱,却不敢拥抱就那么不拒绝,不主动,也不负责所有的爱都在一瞬间年少时你爱过谁现在还能回忆起他的容颜吗?
或者你曾为他撕心裂肺地哭过但生活不是还要继续吗?
看一部纯到发腻的青春片只是觉得,嘿,女主角的胳膊和腿真细当年我也如此然后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容颜觉得,恩,我就这么长大了爱是停驻,也是离开旅行的意义是不错的注脚我们曾经都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离开的意义
『渺渺』是两个十八岁女孩的夏日情怀,像一首清新恬淡的小诗,将最深处的感情隐逸在诗句之间。
渺渺(柯佳嬿饰)是从日本来台湾一学期的交换学生,和班上另一个女同学小瑷(张榕容)很快成为好朋友。
小瑷活泼大方,是个很容易开心的女孩,她认为吃甜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她却老是做出失败的蛋糕。
渺渺沉静秀气,有一身好手艺,能做出好吃又美观的蛋糕,带给小瑷很大的惊喜。
于是,她从一开始对渺渺感到好奇,到渐渐喜欢上渺渺细腻的特质,这个夏天有了与众不同的滋味:有蛋糕的甜蜜,也有她从来不曾尝过的苦与涩,这一切都从渺渺开始。
然而,渺渺却在无意之中暗恋起二手CD店的忧郁老板(范植伟饰),原来,忧郁老板曾有过一段伤心往事,他婉拒过一个男孩的爱,导致男孩出车祸意外身亡,男孩的逝去,像一个魔咒,阻隔了忧郁老板与世界的连结。
那年夏天,渺渺遇见了一个爱过她的人,以及一个没有爱上她的人,而青春的诗篇已悄悄翻过第一页,一切待续……………【暖暖的手:心的温度】故事很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我依然很喜欢电影细节中散发出的淡淡余味,青春却不张狂,诗意却不晦涩。
一直以来,两个女孩为主的故事总是特别吸引我,她们总让我想起曾有过的类似情怀,一样的年纪,曾经和最要好的女孩在教室外的长廊吹风,天马行空的闲聊着未来的预想图,也曾经手牵手一起穿梭在拥挤的夜市,走到哪都喜欢手牵手,手心透出的暖意像是心的指标,瞬间赶走了冬天的寒意。
心暖了,身体自然不冷。
电影中,小瑷最喜欢渺渺的手,她说渺渺的手温度很高,是太阳之手,因此能做出好吃的糕点,只要握着渺渺的手,她就觉得好温暖,像是她从未感受过的母亲的手,温柔暖和,且充满情意。
所以,最后当小瑷看见渺渺离去前送她的礼物时,才会当场飙泪,而我也跟着红了眼眶,渺渺的手印虽然不能代替渺渺的手,但它代表了心的温度,不会因为分离而消散。
【有些感情只能是「不能说的秘密」】这世界上不是所有感情都能坦白说出,有许多感情不能说,也不会说,又或者,不说出的感情反而特别深,深怕说出来了就会失去一切。
忧郁老板害怕失去与世界的平衡,于是选择拒绝男孩的表白;小瑷害怕失去与渺渺的关联,于是只能把『我真的好喜欢妳』放在心里。
然而,感情的微妙之处也在此,藏在心底越深,越难以忘怀,人也总在失去之际,才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曾经热爱音乐的忧郁老板在失去爱人之后,戴上大耳机,不再听音乐,将自己留在静默的世界里。
他开CD店,却以粗暴的方式对待CD,随手扔,随地摆,像是对待他自己一样。
我想,最难的始终是面对「遗憾」这件事,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不留任何后悔的余地,错了就是错了,离去的人用最决绝的方式惩罚不勇敢的心。
如果没有说出来,结局会不会比较好?
渺渺和小瑷是许多女孩年轻时共有的回忆,彼此是最好的朋友,交换所有的心事与秘密,天天都要讲电话,还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有一天,其中一个女孩遇见了喜欢的男孩,另一个女孩却开始感到莫名愁怅,强烈的嫉妒心让她明白了自己对女孩的友情比想象中还深,不知道怎么办?
只好渐行渐远,或者若无其事地继续当好朋友。
等到有一天,焦灼的情绪渐渐被风吹散,生活的重心不再只是女孩,心中的情愫也终于慢慢散去。
把曾经热烈绽放的青春,当成一段「不能说的秘密」,保持花的原貌,记住花的姿态,这样就好。
【青春记念:旅行的意义】 当初会想看『渺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两个女孩的故事,第二是电影用了「旅行的意义」当主题曲,第三则是饰演「渺渺」的柯佳嬿有『小桂纶镁』之称,仔细看并不完全相像,但渺渺低头的神态真的好像桂纶镁,还有最后渺渺离开之前,剪了短发,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真是惊人的相像,很有意思。
我一向喜欢带有「渺渺」气质的女孩,一开始是因为喜欢绮贞,后来是桂纶镁,还有张钧宁,总觉得这类女孩特别有想法,细腻的心思像是一本翻不尽的好书,值得细细品味。
另外一位饰演「小瑷」的女主角张榕容也是新人,长相十分甜美,演技也非常自然,还因此入围了本届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
两个女孩外型完全不同,放在一起的感觉却非常和谐,两人手牵手在阳光下快乐奔跑的身影,就是青春无敌的最佳证明。
电影的运镜很美,颇有沿井俊二的诗意风格,拍摄的场景也很有味道:陈旧的二手CD店,透着晕黄的光影,散发出怀旧颓废之感;日式平房外,撑伞走在雨中的渺渺,眼中的泪全化成了雨水。
我很喜欢透着诗意的电影氛围,浓浓的情感淡淡的处理,渺渺的告白藏在散落的CD中:『寂寞,不寂寞,我要我们在一起,青春的秘密,就是旅行的意义。
』那些说不出的情感,在离别前夕,全化成了旅行的意义:『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动心,说不出离开的原因。
』(陈绮贞歌词)说不出的感情承载了一生的秘密,留下了记忆与想念,让小瑷的甜点有了酸与苦的滋味,也让渺渺的夏天有了爱与被爱的起点。
对我而言,『渺渺』是一首美丽的夏日情诗,记忆着过往情怀,没有深刻的痛楚,也没有太过巨烈的感伤,只有淡淡的哀愁,适度的温暖,在温度骤降的夜晚,轻轻拥抱了我。
此刻,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小瑷」,想起她曾经微笑着对我说:『妳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人!
』不是誓言也不是承诺,却比任何一句动人的情话更令我难忘。
而那段逝去的岁月,也因为她的陪伴,至今,仍在我记忆里闪闪发亮。
渺渺。
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一个很像桂纶镁的女主角。
一个很似「盛夏光年」与「蓝色大门」混淆出来的成品。
不可以否定的是女主角很清秀。
男主角也比较有魅力。
足以吸引人的眼球。
不可以否定的是片子的内容对于暗恋而言是感触颇深的。
不可以否定的是青春与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说句老实话,全片只有渺渺是正常人。
且不说她以极其细腻的演绎诠释了暗恋的滋味,她爱上的起码是一个男人,但是爱不曾萌芽却已经被摧毁。
记得片子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算是片子的小高潮,闪光点的一part。
就是渺渺用巧妙的手段以「你不懂」为切口,把自己的心事用CD的名字连成一段告白的文字。
新颖而又充分体现了当下我们这个年龄的女生追求喜欢的男孩的方式。
而以剪发告别初恋,又是现代小女生对待失恋最俗套的桥段。
从一家饼店到一家CD店。
两代人,同一个地点,萌生两段维美又夹带少许悲伤的初恋,也许冥冥中早已命中注定。
还好渺渺并不知道小瑷爱上了她,也不知道她所暗恋的忧郁老板所爱的贝家欣是一个男人。
p.s 原来歌曲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就如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我本来并无感觉的歌曲,经由此片赋予了特殊的内涵,竟然就成为了我的收藏。
一个没被掰弯的直女与一个被掰弯的直男的故事。
吃个鸡爪子都吃得这么的与众不同。
哎哟喂~那个男主的演技还能载好一点吗~gay的那段毁了这部片啦了~不过那小贝还挺动人的~
剧情就不说了,感觉很不错,特别是陈绮贞的声音把一切推上高潮
讓我們一起糾結到天昏地暗
一阵清新的风。旅行的意义。小gay表白时笑死我了。两个大男人谈论小王子和寂寞,很起鸡皮疙瘩啊!
小贝情绪爆发那段特别漂亮
有雷点也有泪点。我好喜欢你,可是你却不知道。
关于青春的回忆,往往是关于失去,那个年少的缺,要用一生去补。
小贝的感觉很好 我爱小贝
范植伟在里面太装了,不喜欢。
地球人已经不能阻挡小清新了
给美丽的女孩和美丽的色彩
日系小清新...浓重色彩...台湾腔诉说少女情怀...令人怀念的逝去青春...
怎么是两个同性恋的故事
很无聊!
22分10秒许的音效非常赞!那个方位感啊。。就这个就值一个星。但是除此之外就是个烂俗装逼乏味且弱的文艺青年小清新片。。。
“我们好像见过哦?”“我们是见过的啊”“哦?在哪?”“在梦里哦”
一部同性恋的电影。。
女二号很像一个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