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主旋律,儿女情长是调料,家庭观念是底色。
新时代的主旋律,当然要讲究与时俱进。
既要有西方的浪漫,也不能少了传统文化的忠君报国孝道伦理。
影片的思想境界简直完美。
这剧本我也能写,无非是英雄儿女加烈火金钢加董存瑞加谷子地加李云龙加兵临城下加007。
刘恒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作家了,只能说贵圈真low!!!!!!
从技术上讲,战争场面主要靠低音炮加慢镜头,战术主要靠打了鸡血的人海,军人形象主要靠江湖气质,对白主要靠一口纯熟的京片子外加几句半生不熟的洋泾浜方言,颜值主要靠台湾小鲜肉,感人主要靠死人,窝只能说窝野屎坠惹!!!!!
这导演我也能当,无非是怎么作死怎么来嘛!!!!!!!
为神马还给两颗星?
志愿军军歌反复出现,也算是不辜负那么多亡灵!
朝鲜战争值得研究,不能忘记,它对今天中国的影响不小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还是怀念过去的战争片,烈火金钢之后,国产主旋律战争片的水平真是每况愈下!!!!!
抱着很期待的心情去看的电影,但结果却一如既往的失望,看得对国产战争片失去信心了。
首先,从战争片的角度评价一下,这部电影距离战争真的很远。
我们多年来从国外战争片学来的只有一个字—“惨”,用宏大的场面来表现惨,却没有用细节体现真实,甚至在细节上违背历史。
影片中铁路桥上的战斗,我方的军列沿线不配高炮防空也就算了,居然能够被美军团属105炮覆盖。
如果美军能携带这样的重装备渗透我军后方,那这仗也没什么好打的了。
美军的武器刻画也有不足,尤其是火箭筒,居然不用“巴祖卡”,而用德军二战期间的“坦克杀手”,着实让人费解。
城镇作战的战斗中,女兵突围时被重火力压制在河边,在最后居然能用手榴弹翻盘。
从剧情上讲,有这本事为什么不早点使出来,非得伤亡惨重的时候才使。
从军事实践上看,女兵臂力相对有限,扔不出那样远的距离。
重机枪有效射程远远超过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一个正常智商的机枪手,显然不会让自己的阵地前伸到女兵都能用手榴弹炸到的距离。
朝鲜战场上,美军早已换装风冷重机枪,比如M1919和M2。
老式的马克沁系水冷机枪美军也装备过,比如M1917,但是早已被淘汰了。
所以这里出现就很不合适了。
92步兵炮在电影里出现多次。
这种70mm火炮作为一个步兵连建制内的支援火力,显得有些奢侈了,步兵连里有60迫击炮就可以了。
最后一场战役,对我军的刻画很不到位。
部队战场隐蔽居然没有伪装,进攻时毫无章法秩序,不拉散兵线也就算了,人挤人像抢购一样冲锋,这简直是对我军战术的侮辱,任何一支现代战场上的军队都不可能这样做。
只有《兵临城下》、《太极旗飘扬》那种西方意识形态浓重的电影,才会有这样侮辱共产主义军队的、送命式的冲锋。
多年来,西方一直有人说我们以人海对抗火海。
如今,我们自己拍的,打着不忘历史旗号的战争片,居然也这样表现,这让外界怎样客观认识战争中志愿军的表现?
诚然,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好,战争中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这些代价都是有价值的,是用智慧权衡之后,为了胜利不得不付出的。
而西方口中的人海战术是不讲人性,不讲智慧的蠢猪式的指挥,这是对我们的抹黑,而且这样战术下的牺牲也对不起每一个生命。
如果我们是这样打仗的,有多少人也不可能把美军打回三八线。
我们在战场上成建制的穿插、渗透、包抄,用的是智慧,绝不是蛮干。
故事中讲进攻时间选择在白天,也不是很符合历史。
我方没有制空权和制炮权,反击大多在夜间。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曾有一个连增援己方高地,通过山脚时遭敌炮火封锁,只剩20多人到达山顶。
影片中,一个补上来的新兵,冲着战士们招呼一下,大家就跟着他冲了,毫无军队中的指挥等级。
连长重伤了,那指导员呢?
副连长呢?
各排排长呢?
怎么就轮到一个补上来的新兵下命令了?
这看着不像打仗,倒像男三号招呼群众演员就位。
还有一个剧情连贯性的问题,说孟队长他们是文工团,可干着干着就成卫生队了,这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多面手?
在剧情上,我们习惯性地加入爱情来舒缓节奏,但前提是得连贯合理。
《拯救大兵瑞恩》、《士兵突击》等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一个女的都没有,一样成为经典。
单纯为了丰富元素而生搬硬套,是得不偿失的。
电影首映一天,我对评分略感意外,看到评论中,很多写的都是向英雄致敬。
那我们应该想想,怎样做才是向英雄致敬。
凡是拍英雄的拍抗美援朝的都点赞,就是向英雄致敬吗?
还是对国产战争片提高要求,让他们拍得对得起英雄,对得起大家敬仰英雄、尊重历史的心,才能真正向英雄致敬呢?
在战争片上,我们不乏题材,也不乏成功的前例。
《拯救大兵瑞恩》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剧情的连贯性、合理性,以及其对细节的准确刻画。
人家的电影中,士兵装弹要先把弹夹在头盔上磕一下,以防卡壳。
而我们的电影中,轻机枪射击不转移阵地、不换枪管,甚至不换弹夹,远距离射击连标尺都不开,这说明我们对战争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演打仗的人远没有真打仗的人用脑袋用得多。
面对这样的战争片,一味地强调致敬英雄,某种程度上是以爱国主义裹挟爱国者,或者是以伪爱国主义裹挟爱国者。
我们当然要铭记历史,然而,我们要铭记什么样的历史?
或者说,我们所铭记的是不是真的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我们是胜利者,难道还拍不好自己的历史吗?
我很愿意尊重历史题材的电影,但我首先要尊重的是历史。
1.抒情太多,思考太少。
从头到尾,谈情谈情、喊口号喊口号、立flag立flag、爆炸爆炸……尴尬尴尬。
2.然而没有出现任何朝鲜地名,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形象。
除了枪管子上都是窟窿的波波沙、说英语的鬼子还有大一号儿的坦克外,和之前的抗日戏没有任何区别。
3.手动排雷一场戏还不错,可是这一段刘恒老师你已经在《集结号》里用过了啊。
4.“人海”战术这个实在懒得去批判一番了,好在这片子里美国鬼子跟抗日戏里的日本鬼子一样蠢,所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结尾频繁VR视角,把战争片当枪战片拍,可以,这很香港导演,也很抗美神剧。
5.片中大量抄袭
我军后方铁路桥边竟然还有美军暗堡,话说美军有这个胆吗?
即便有胆,有建造暗堡的功夫,还不如直接把桥炸了。
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炸石头堵坦克,两个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藏身点,随着滚滚飞石掉下来,竟然还毫发无损。
仓促到达伏击点,立刻就有现成的战壕可用。
集团冲锋,乱哄哄毫无章法。
女主一会是文工团队长,一会又是经验护士。
别人都投弹了,女主迟迟不出手,一出手就被打断了手,好家伙,有个美军狙击手只盯着她打,这是得有多恨。
本片改编自巴金的《团圆》,自然让人想起同样改自原著的《英雄儿女》,但两部电影情节迥异。
《我的战争》是彭顺导演2016年拍摄的电影。
描写了孙北川、张洛东、孟三夏、王文珺等青年参加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其中发生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
这部电影的幕后介绍中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细节,“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团圆》”。
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就小说来说并非名作,然而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其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却家喻户晓,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电影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在军首长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王文清认出了王芳实际上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却又不忍相认夺爱。
最终在养父王复标的帮助下,王芳与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是非常忠实于小说《团圆》这部原著的,角色姓名“王芳”、“王成”都来自原著,在忠实情节的基础上,对王成的牺牲做了浓墨重彩的升华。
(原著中对王成的牺牲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巴金说电影比自己小说好,既是谦虚,也非虚言。
)然而再看《我的战争》,我们赫然发现这部电影和原著《团圆》完全不相似,根本就是两个故事!
看到第二遍时,发现这个桥段:大家在埋葬女文工团员王文珺遗体时,之前只出过一次镜的军首长抢过铁锨说:“她是我的女儿”,这里才看出了一点点《英雄儿女》的影子。
那么如何找到两部电影的联系呢,我们还要回到情节和结构上。
从《英雄儿女》和《团圆》的情节中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感情线索:兄妹情、父女情,养父女情。
这些情感被置于“保家卫国”环境下产生了时代的升华。
在《我的战争》中父女情(军首长和王文珺)被放到了副线中一笔带过。
但却出现了另外的几条情感线:一是老兵李顺良和新兵张洛东的养父子情(替换了原著的养父女情);二是文工团员刘诗文和王文珺恋情(公开的相恋);三是男主孙北川和女主孟三夏的恋情(公开的追求);四是张洛东对孟三夏的爱慕(暗恋)。
上面可以看出《我的战争》中情感线索中着重刻画的是爱情,爱情替换了兄妹情,而且多线发展。
这显然是和《英雄儿女》不同的时代底色。
在《英雄儿女》的时代,电影主旋律是“革命让爱情走开”,爱情在电影中是被弱化的。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句“阿米尔,冲!
”都受到争议,当然不可能出现《我的战争》里“孟三夏,我要和你亲嘴!
”那样富有冲击力的台词。
然而,爱情有多美好,战争就有多残酷,当美好的爱情遭受到战争的蹂躏,让两对恋人天人永诀时,更能让人珍惜和平的可贵。
现在再看两部电影展示出来的情感,把父女情、兄妹情、养父女情、养父子情、爱情都放在了《团圆》的家国情怀中,三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就渐渐清晰了。
《英雄儿女》中的儿子(王成)牺牲了,女儿(王芳)活着。
《我的战争》中则是女儿(王文珺)牺牲了,儿子(张洛东)活着,并在凯旋的车站和孟三夏完成了“团圆”。
《我的战争》和《英雄儿女》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把凹凸的镜像拼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团圆》。
每一部好电影都有自己的“金句”,《英雄儿女》的金句自然是那句著名的 “向我开炮!
”。
它几乎已经成为当代成语。
《我的战争》中的金句则是:“你说,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孙北川牺牲前的这句台词是在问向观众,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当下,是否忘记了他们,忘记了哪些为了共和国万家团圆,牺牲了自己生命的最可爱的人。
而我们在享受家国团圆幸福生活的时候,可曾忘记他们在战火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他们对祖国深深的恋情。
这部电影对当年参战双方装备的悬殊,英雄也有缺点等拍的很真实,从电影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中国为这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代价。
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不是个别演员好而是主演仍整体表现都很棒,孙北川、孟三夏、小神仙、老爹等都演的很棒,特别是孙北川连长是这场战争中牺牲的代表人物,最后和小神仙的对话及表演太戳人了,心疼这些长眠在异乡他国的志愿军英雄,向他们致敬,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因影片由香港导演执导,剧组的军事顾问可能顾问不到位,导致影片中有些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加上对这场战争该不该打国内也一直有争论,左右两派对电影都不满意,影片上映时遭大量黑子恶意评分,我想说的是,这场战争的发生与否不是志愿写将士能左右的,他们没有任何私心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影片为了纪念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剧本打4星,演员表演打5星,导演3星,军事顾问2星,影片制作4星,综合4星。
这是一部被各路黑子一黑到底,严重低估的影片。
从坐下来,到离开电影院,除了开头到第一场战斗的前20分钟外,就是100分钟的噩梦…你说为啥前面还行?
那是因为还没开始进朝鲜境内开始打仗啊!
整部片子,看不出当时美军百倍我军弹药基数,对一个山头几万发炮弹倾泻的恐怖景象,只能看见镜头里我军神奇的从更高的山坡,往下冲的去占领537高地,你特么都更高了,还往下冲什么??
537高地不是山头是半山腰么??
也看不到我军连夜急行军侵袭百里的奇袭,只有一场场莫名其妙的遭遇战和文工团女兵把光荣弹甩出手榴弹雨效果的绝杀场面。
看不到无补给时志愿军战士的绝望,只有大家喜气洋洋抢馒头,知道多少次打的伤亡惨重的强袭战,只是为了能抢点美军补给让队伍不至于完全丧失战斗力?
战友的战斗友情也在这里变成戏剧感严重的老三篇。
然后战火下的爱情…为啥感觉整部戏爱情变成了主线了?
而且居然还有两对?
真的需要么?我军的反斜面战术呢,美军的磁性战术呢,我军的夜间突袭呢,山体坑道呢?
你特么就搞了一个“人海战术”,表现还是个错的…哪有像你这样扑山头这么高密度堆人的啊?你当共军老兵傻的么??人家大分散小集中,确定目标,小群多路,让人觉得到处是人好么。
捏着鼻子看下来,没有悲壮,没有感动,没有泪点,只有看抗日神剧时一样的脱线感,导演你到底是想对观众表达什么啊??
全片一点都感受不到当年这场战争,原本有多么残酷。
亲情,战友情,爱情,导演大概是想从这些点去呈现故事的吧,可是视角和方法都拧成了麻花,最后变成了个笑话。
大量莫明奇妙的运镜方法,什么倒放的爆炸,什么第一人称视角和枪口稳定器下的主角自拍,又不是让你炫技来的,况且炫的那么不合时宜。
当之无愧是部烂片,极度伤害了我的期待。
==========================================================================随便说点可以吐槽的:1、文工团妹子黑夜战斗后,统一的右脸擦伤妆,化妆师能不能走点心换点花样。
2、小神仙每次开口那港台腔的尴尬出戏。
3、前面说到的打537高地居然还有冲锋下山的镜头。
4、喜笑颜开吃大白馒头的场景当时不是没有,可出现在镜头里时,我真对在朝鲜现场上饿死的那些兄弟不值。
5、有必要在这种片子里面加上你侬我侬恋爱戏?
加点也可以,可特么也太多了成主线了快要。
6、冲537时机枪手负伤,连长和某人拖着他就往下撤,结果从方向上看居然是拉着人朝冲锋的方向拖?
什么鬼啊…7、诡异的坑道占领战,美军撤出坑道??
在外面裸打?
8、动员时,你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远不如换那句“祖国就在身后,我们无路可退!
”9、前面也说过…文工队女兵拿光荣弹丢出我军特技手榴弹雨也是醉了10、经常站开阔地顶着空袭,炮击,摆姿势扫射,这80年代的拍摄手法,改真实点不行么。
11、敌人和自己的相对战斗位置完全交代不清,经常让人搞不清为何前一秒两边人贴脸怼,后一秒就距离起码500米的扫流弹撞大运,前一秒战场上恨不得有10个连,后一秒就好像都死完了周围只有一两个人放对。
12、快结尾时,小神仙背着连长原地转圈打手枪??
你当组合金刚么。
配着悲壮的音乐…满头黑人问号…13、拿下537时,两人抬头望着的那个相隔起码两公里的高山又是什么情况。
14、537高地占领后,夜里清扫现场,有台坦克残骸在山头上?
当平射炮用的?
15、孟妹子你最后是穿军统的大衣和皮靴来接车么,我军当时真没这种常服。
16、还有大量的尴尬台词…实在不想回忆。
老黄,老邱,老罗,千千万万牺牲在那片土地的英雄们,你们在上甘岭,青松岭,松骨峰经历的那些,不应该被这种电影表现出来…说史实,说催泪,这真的连那年那兔那些事这动画片,都甩他几条街啊…
指导本片的导演彭顺来自香港,他对于战争灾难题材的电影有着个人独特的拍摄与导演风格。
之前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较为稀缺,本片算是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入朝作战的各个历史细节。
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景,而且有不少的近景,包括攻坚战、突围战、高地争夺战等等,从这些战争场面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场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抗敌、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毅力和决心。
不过,片中对于战士之间的人物关系的描述略多了一些,不太符合本片的主基调,略显突兀。
战争场面有所震撼,但不知道是不是主角演员的问题,感觉不到那种战争残酷下的悲壮之感,歌曲有感觉,但感情戏很突兀(弄成三角恋是怎么回事),文工团在前线是怎么回事我不太理解,而且敌人模糊化,战争就像我被打了,我打美军,然后美军伤亡情况怎么样很不清楚,但是有些老戏骨和专业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倒不至于全程尴尬,妆容也凸显不出战争的感觉,一个个干净整洁有点出戏,总之整体来讲有点失望,但也可以打三星。
这么烂的抗美援朝片都可以上映,为什么好的片子却被束之高阁,上映遥遥无期!
看过外交风云,才知道毛老人家为什么顶着压力要抗美援朝?
没有打赢美国人,老毛子会援助你,看得起你?
其他国家会在外交舞台上给你机会?
最后,美国人会给你几十年平平稳稳改革开放的时间?
那么多先烈牺牲了,我们只希望有一个真正的好的记录他们的影视作品可以传承,而别让垃圾玷污了他们!
兔子,现在的种花家是你们的奉献换来的!
看电影标题就知道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感觉孟三夏这个角色更贴近丹丹本身性格一些
孟三夏哭了,我也哭了,这尼玛太虐了,好不容易看到两人走到一起了,结果还是让人生死相隔了,太残忍了。
我觉得拍的还可以,特别是配乐加分。
打小大院放上甘岭之后,第一次看抗美援朝片子,冲着刘烨看的,后来不得不边看边刷影评才看完,感觉大家说的都对,这片战争场面毫无智商和技术水平,爱情线根本多余和招人烦,可惜了社长
睡了一个半小时,醒来就发现主观镜头瞎jb用,镜头晃的想吐,滥煽情~
disgusting
即便是战争戏拿出来也是灾难,调色土镜头晃剪辑烂,钱花的一无是处
不要再用这种电影来玷污我们最可爱的人了
每一种感情都足以让人泪崩,孟三夏和孙北川的爱情,王文珺和刘诗文之间的爱情,张洛东的暗恋,张洛东和老爹的父子之情。。。
特效不错 战争时代的爱情 总多了些壮烈
现代人已经进化到,不敢正面接受历史了?无论别的国家有多少人讨论人权和反思,请记住:我们是中国人!历史不能忘!
这部主旋律电影特效是亮点
敌人是拿着高端武器来侵略,我们是用命在反抗,看一场电影真的感觉这么多年活得太浑噩了,感触挺多的。
还可以啊,刘烨略油腻。已经没有了血色浪漫里面的朝气。竟然从这部戏里get到了王璐丹的美,噗
豆瓣标签中的主旋律就用来评价这类电影,没有历史还原和应有的今人态度,全片沦为爱国宣传工具,用战争戏充片长
好片不怕喷
最近见过的最烂的战争片?从内容到形式,都一团糟。然而,更糟糕的,是那些否定抗美援朝的装逼差评。矫正自己的历史认知,并不代表凡是历史教科书说的都要反对,凡是公知、外国人说的都去赞成。装逼也是需要智商的,盲目叛逆只会走向虚无。
强烈建议豆瓣出负分
不说宣传片,单讲电影本身,编剧是唯恐情节合理了审片过不了吧!从头到尾硬伤已经导致本片成为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