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高考1977,Examination1977,Turning Point 1977

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周大勇,雷佳音,李京泽,吕岩,王刚,王山雨,谢闻轩,荣金源,王帅,罗达,刘昱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高考1977》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高考1977》剧情介绍

高考197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 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念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再见,朋友好梦一日游月光下的异世界之旅第二季特命!警视厅特别会计员御龙王妃流人第一季璀璨帝国第一季玲珑井波尼龙的异想世界夜间女妖致命派对某种物质绝狼:白之章争产夺命一家亲永夜长明加油!金顺动物园先生贾斯珀·琼斯大话修仙江陵终极教师天之书念念人间玉病友们遇见你的第一次心地善良的圣诞节K流星风暴虎神失父招领

《高考1977》长篇影评

 1 ) 1977年,我的爸爸

夜深,困,寥寥数语罢1977年,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场之前,这是爸爸从农场调到了这个煤场那一年,高考恢复了当时,老三届知青的梦想与前途似乎早已泯灭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却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更进一步更因为成分问题没有任何的希望只有这次高考,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来过程同样的一波三折按照当时的政策,已经27岁的爸爸因为年龄原因必须赶上这一年的高考,否则就可能永远地错过机会了(虽然后来修正了,直到1979年仍可考,但是当年并不知)但是终于,通过煤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终于在报名截止前搞定了介绍信而爸爸也如愿进入了大学那是一次生命的转折这当中的故事还有很多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爸爸和妈妈说那段在北大荒的往事1981年,爸爸毕业,1982,我出生然后爸爸从初中老师到中专老师到大学讲师到大学副教授到大学教授期间翻译了译林出版社版的《魔戒》等书这一切的开始,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那一次,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2 ) 这真的不是影评

片子在中国电影报道里出现的时候大赞孙海英的方言讲得好“我真想左右开工给那记者一千四百个嘴巴子”(见郭德纲《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他那还算是说话吗?

随找一人,捏着个鼻子,学公鸭叫唤都比他那东北话好听片子只看了三分钟,直接拉入回收站北京人挤兑上海人的时候,我开始怀疑那什么部的审查力度你都不允许加菲猫在屏幕上出现了,却审查通过了窝里反这就是所谓的为了下一代着想的绿色计划?

再接着看见那叫什么小宝的人哭着嚎着要回家的时候我就有了清空回收站的理由 到不求你入乡随俗 只是辽阔的东北大地怎么就改造不了这么怂的一个人?论文指导老师是东北人,今年已六十高龄因为答辩和论文的关系,平时也多了很多交流王老师是一个可爱的老头,憨态可掬,说不到三句必定用纯正的东北话惹得我们大笑,我们私下里都亲切的称他老爷爷,吃散伙饭那天晚上,全班所有人冷落了院长和书记,一个劲的叫着老爷爷,都想要和他合张影。

就是这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师,会在闲聊时问我“处对象了吗?

”“抓紧时间,现在形势(校园里)多好啊,随便你挑啊”他一不会上网打字二不会短信邮箱,但对待世事的态度却出奇地豁达,上课时从不会和我们翻脸,也会反问我们“离校后你们还会对这儿有感情吗?

”也会自讽“几年后,你们会琢磨那老头死了没啊”,我们向他抱怨学校的过分,他会说“你们还年轻”我们告诉他有那么几天好多学校的贴吧不让发帖子,好多词儿你不能写,他会听我们讲完,然后告诉我们那几天是特殊时期,十几年前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些事情,那个时候他在教书,但是因为一些事情,好多学生都不上课了,都去了北京,所以他也闲下来了。

那个时候,北京很热闹,全是年轻人,刚好赶上有人访华,不得已只好在机场迎接,领导们很尴尬……于是,我们想不明白的都想明白了,不是端午惹的祸,完全是历史问题。

(看得懂就看吧,看不懂也别问我,怕犯错误)老师还年轻的时候,作为先进分子,步行去首都看主席,那时候,各乡各村都有红卫兵接待站,走到哪儿都有饭吃有地儿睡,现在根本不可能的事。

以前,男学生女学生一起从黑龙江走到北京,纯洁得很,“这要是换到现在,还没到北京,孩子就有了”。

我问是不是背一句语录就可以坐火车,老师说那就相当于现在的公费旅游,一路从吉林延边玩到了上海。

老师在北京待了大半年,所以几年后的某晚,北京热闹完了之后,听好多学生的描述,他还能告诉我哪些路上发生了一些冲突。

我告诉老师,电脑里还有一些那晚卫星拍下来的视频,全城都不让开灯不让上街。

老师说有这么回事,现在他还能记起当时广播里说的原话。

再后来,老师结了婚有了孩子,他带着儿子去北京,儿子看着水晶棺里的毛主席,贴着爸爸的耳朵说“毛主席睡得呼呼的…”老师和我们讲起这段的时候,脸上满是笑容。

老爷爷讲着那时候可爱的儿子,很是可爱。

恢复高考后,好多学生直接留在了北京,之间还提到了白燕升,说他们那些人都很幸运……老爷爷那天下午和我们讲了好多,由于部分历史原因,可以插得上话的也就只有我,当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出了好多电影,“走在大街上,保不齐你就能遇见一明星,大家那个高兴啊”1977年的人们活得很舒服,仿佛褪茧那一刻的蝴蝶,事事顺心,时时高兴,他们没有烦恼,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除了恢复高考之外,那一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扩招,谭盾,苏聪,叶小刚,瞿小松,都是首批77、78届的学生。

后来,苏聪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奥斯卡奖获得者,88年,《末代皇帝》包揽奥斯卡九项大奖,最佳作曲者之一就是苏聪;07年,《卧虎藏龙》获最佳原创音乐奖,创作者正是谭盾。

傻孩子,看,我没骗你吧?

 3 ) 《高考1977》是且只能是颂歌

1970年代早期,我还没上学之前,就被父母告知,要学一样乐器。

那个时代学乐器的目的,跟现在孩子们学乐器的目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出路,只不过他们现在是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而我们那时候只是为了避开“上山下乡”。

那时候,我们这样的军干子弟,逃避“广阔天地”的唯一办法就是当兵,而当兵有两个去处,——要么去野战部队当普通一兵,要么学点玩意儿去当相对舒服的文艺兵。

那时候我学小提琴,就是为了将来当文艺兵。

“广阔天地”什么样儿?

我没见过但听说过,总之是苦。

像我们这些生在军营中、长在大院里的孩子,对此只能敬而远之,能逃则逃,能避则避。

再说了,当兵难道就不算干革命了?

所以,对家里安排学玩意儿,哪怕百般不情愿也得坚持,总之不要上山下乡就好。

十月一声惊雷响,揪出万恶四人帮,但上山下乡并没有因此马上停止;而且根据“两个凡是”的精神,一切似乎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真正的改变,是在1977年,那一年邓公复出了。

邓公复出十几天之后,一个消息传来:邓公拍板,当年即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

一代人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改变,于是,我的命运也改变了,不必再每天皱着眉头“歪脖儿拉”。

电影《高考1977》的故事,就开始在邓公复出首度公开露面的那个时候。

那一天,是1977年7月30日,邓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看了一场足球赛。

当时,现场观众掌声雷动;后来,这掌声也出现在放映《新闻简报》的电影院里。

《高考1977》一开篇,知青们在露天地里看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就是邓公看球的那部新闻纪录片。

而知青们在这一幕中的兴奋和激动,实际上已经定下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歌颂。

就恢复高考这件事情而言,把它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其实并不为过。

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那么,你会发现,《高考1977》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倒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来的合适。

据说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感动,但我也听到一些指摘的声音。

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很明白人们为什么感动,也很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些指摘,盖因角度不同耳。

我不能不承认,作为一部电影来说,《高考1977》有很多的毛病,譬如主题先行,譬如结构不够精巧,譬如人物性格单一,譬如某些主要人物的思想转变过程缺乏铺垫、比较突兀,等等。

而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些毛病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但我也不能不承认,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亦即创作者是真诚的,而且你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我必须承认的另一点是,观看这部电影,我是投入了一些个人的感情在里面的,毕竟我曾经耳闻目睹过1977年的那些事情。

有批评者指摘人物缺乏真实感,但我不以为然,因为从片中人物的身上我经常会发现我所熟悉的人的影子,——譬如孙海英扮演的农场场长,你可能感到他的戏有些过、表演有些夸张,但我可以老实告诉你,当年很多“工农干部”其实就是那个样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批评者指摘这部电影太“政治正确”了,我也不以为然,因为据我揣度,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致敬之作,本来就是为当年的恢复高考唱出的一曲颂歌。

你说它把知青当傻瓜、把观众当傻瓜也好,把历史当傻瓜也罢,但1977年的那个时候,情况大致与电影中描写的不差,而且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也好,知青们也罢,对邓公是感激的,当时“拨乱反正”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受到广泛欢迎的,所谓“得人心”即此之谓。

其实,《高考1977》远算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它却可以算是一部基本忠实反映了历史现象的电影。

你当然可以批评它浅薄、煽情、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探寻。

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基本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皮相,虽然它可能因此缺乏灵魂。

当然,《高考1977》的这个题材具备拍一部史诗巨片的基本条件,但这不仅要看创作者的功力、气魄和胆识,还要看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否允许。

凭心而论,对于十年文革,对于三十年前开始并延续至今的改革,我们所拍的电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缺乏表现而是缺乏追问,不是缺乏视野的宽度而是缺乏思考的深度。

所以,《高考1977》是且只能是一曲充满激情和怀旧的颂歌,绝不会变得冷静、理智。

不信,可以回头翻一翻2007年国内媒体对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那些报道,看看那些报道的基调和人们的回忆,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会看到这样的一部《高考1977》。

电影尾声处,赴考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突然抛锚,为了赶上开往考场的火车,知青们在山野上树林中一路狂奔,正当他们看着火车无情地远去、即将失去机会的时候,场长开着一辆拖拉机及时赶到,知青们挤上那部没有后斗的拖拉机奔赴考场而去。

这一幕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而这,也恰恰是那个年代的极好写照。

 4 ) 不算影评的影评。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所以,他们看杂志、看报纸、看广告、看电视、听电台, 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希望让别人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80年代末的人,对于恢复高考这一类的事情都是从书中,父母口中得知的。

所以我们的感受当然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他们来的真切。

感触也不尽相同。

我是2004年进的高中。

当时进高中交了1万5千快钱,至于那个钱叫择读费还是代收费或者是什么费我已经不记得名字了。

进了学校一样不没有认真学习过,哪怕一天。

2006年2月6号 当时我面对了人生的一个选择题, 因为把高三复读班的人打的比较重,要赔钱。

班主任不要我了,把我赶回家。

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继续这样读书混下去还是干别的什么。

那个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这所谓的生活我应该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是真的觉得自己受挫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像现在,当时我还是有好大大的理想和抱负。

我还记得当时全年级化学考试,一个选择题只有我和我同桌两个人写错了。

问什么可以灭火,我跟他两个人选的是C,答案是酒精灯。

试卷我是抄的他的,他是题目都没看瞎填的。

后来想不能这样下去,所以留了个级,又花了一万快钱。

当时想着必须要认真学习了。

到最后还是一样,每天都是玩儿。

导致最后就读了两个高一,高二高三都没有度过。

进高考考场也就是进去了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可以交卷。

数学考完的时候,我爸打电话问我考的怎么样,我回答说三分我还是有把握的,我只会做一道选择题。

从读小学起老师就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一直觉得那是扯淡。

扯远了。

如剧情简介所说,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

和现在的我们比起来,一个是想读不能读。

一个是能读不想读。

现在是大学生多如牛毛,随便抓一个人都是大学生。

以前是大学生好多人里面才出一个。

现如今,有的人已经不再选择高考。

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万多个人拒绝高考报名吗。

读书无用论充实在很多人的大脑里。

读大学,读技巧学技术早就业,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择。

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不想抨击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的思想也达不到那个高度。

即使说也是装逼。

在此略过。

我只知道,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书,要是没考上真正正规的大学,12年就算是白费了。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派不上一丁点用场。

很多家长都还以为,现在的大学就跟他们那时候的大学一个样。

包括我的父母。

大家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做了什么?

他们除了爱,什么都没做。

打网游,泡吧,找姑娘傍款爷。

我不幸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在认真学。

回到电影里,小根宝扛包的那一段我觉得忒假了,他明知道他自己扛不过去,他也猜的到他只要扛了即使没成功大家也可能投他。

这是完全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或许软弱,或许无助,但是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我实在是不喜欢。

我当年也愤青过(又要被鄙视),也觉得这个世界没劲,厌恶这个世界的一切也没有想到过死。

小根宝他连死都不怕,他还怕好好活着么?

看到他们从拖拉机上下来,跑去赶火车的时候。

我像个爱哭并且矫情的姑娘差那么一丁点儿就哭出来了我草。

我这个人俗,压根儿就不会写什么影评什么的,本来这一段想说点什么的,想了半天也想不到。

回到现实中,我现在在一建安公司上班,说是上班其实也就是靠我爸的关系进去混时间,顺便学点东西。

要是有人问,中途辍学,读书的时候不认真,现在整天整天的都在工地上你后悔不后悔,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择。

我会回答他:我觉得我起码经历了这么多,我遇见过一些有趣的事,见到过一些有趣的人, 并且明白了一些道理,我觉得这就够了。

   我只是企求,别让我对这个世界太多恐惧和失望, 别让我变得浮躁和失去质感。

内心要永远强大,永远向那些平庸和愚笨的事物开战, 并天真地向周围的一切表现着积极性, 认真的生活起来。

     我们并不完美,但现在我们精力充沛,想象力十足。

我们会为了幸福和想到的东西去努力。

         我感激着这样的现实。

 5 ) 1977

自从我高考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想我父亲参加高考的前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他正是1977年的高考考生。

我曾经问过他,在农村干活几乎绝望的时候,得知高考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他淡淡的回答,其实没有绝望,那时候每个人都一样,就没什么好绝望的了。

他说的潇洒,其实考前夜夜到三点的复习足能说明一切。

一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如果没有这么一场变革,那你就等着,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一辈子。

而当这样的巨变降临到每个人头上的时候,个人的抗争似乎格外动人,当然也格外惨烈!

说到这里我谈的都是电影以外的东西。

怎么说这也部主旋律影片,导演在这样的框架下依旧表现出了许多矛盾和希望绝望的交替。

 6 ) 糟蹋1977

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

本来,作为一个也算从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幸运者,我是以淋浴更衣般的虔诚准备来享受《高考1977》这部电影的,当电影开始的黑白镜头下出现万人串联、火车下乡和充满革命气息的报纸时,即使没有经历过如我,也为之动容。

可是,五分钟之内我还在期待,十分钟后,就开始失望,一小时四十五分(该片长度)过去,我气愤不已。

第二天,逢人就说,千万别看《高考1977》,太他妈浪费了,简直是糟蹋文化遗产。

有人给这部电影扣了个帽子——贩卖集体记忆。

贩卖倒谈不上,糟蹋却是实实在在的。

糟蹋之一,龙头蛇尾。

1976是龙年,1977是蛇年,这部以1977为跨度的电影也一样,沾了点龙气,但主要是蛇尾。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是全片最神来之笔之处:露天电影场正在放电影,突然,新闻片中邓小平出现了,又突然,没电了。

于是,在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的带领下,知青们轮流靠人力发电支撑放映,于是,邓小平又开始讲话了,银幕上鼓着掌健步而出邓小平和踩发电机的老迟交替出现,全体知青则齐声大喊——老迟,加油!

加油,加油!

正是这个浑然天成的开头,让人对后面充满期待。

可惜,导演的才华五分钟就用光了,整部影片高开低走,后面充斥着《新闻联播》被采访者式的对白(如“我没有后台,我的后台是党中央”),莫名其妙的裸戏,励志片一样的一厢情愿(如小根宝扛包,逻辑混乱,对白虚假,且,扛过重物的人都看得出,那兄弟不知道那个学校毕业的,演得太假了,回去蹲班吧),还有样版戏一样的主题蒙太奇(如收音机宣布高考政策配以烧荒的熊熊大火)以及最后花了15分钟构筑的一个刚开始就让人猜出要出什么事的琼瑶式的最后一班车情节。

好漂亮的一个貂头,好无聊的一个狗尾,可惜了好题材,可惜了好开头。

糟蹋之二,人物有任务。

1977年前后的这场变化中,人物的的命运是最丰富多彩的,现在随便一个口述历史都能让人唏嘘不已,但电影里的人物却很难让人共鸣。

感觉电影不是从人物身上发掘故事,而是按照概念安排人物,如高大全一样的男主人公潘志友(王学兵)及性格单调的女主人公陈琼(周显欣),由顽固到最后突然开着拖拉机急转弯的老迟,还有似乎是专门为了大谈知识重要性而设置的陈爸爸。

总之,这些人物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假,当然,这种假跟片中大量话剧一样的对白也有关系,太不自然了。

一个巨大而感人的真实历史背景下居然塑造了这样一群不真实的人,不能不说是遗憾。

糟蹋之三,画蛇添足的裸戏。

这部戏中的裸戏是最莫名其妙的,大概进行到一半,王学兵和周显欣在说着并不煽情的台词,突然镜头一切,周妹妹就脱上了,由前到后脱了一圈,再配以慢镜头加叠影加交响乐加和声,导演肯定是想说我一点都不庸俗,我只是想感动你们。

突然孙海英撞进门来,你以为导演精心策划这场戏吧,却原来连门都不关。

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老爷们,本人对女演员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向来是持欢迎态度的。

可是象1977的这种脱法,那就太低估俺们的品味了,叫人既不冲动也不感动。

难道, 好好的一部戏就非得脱一下不行吗 。

情色戏拍好了是很深刻的,有些裸戏也是不可少的,可是这并不是说只有脱才能显得你有水准。

何况这两年,行情都让汤唯阿娇和张柏芝给做绝了,脱这条艺术之路基本堵死。

想靠脱上位,难度超过1977年上大学。

所以这回我支持广电总局,把这段剪了吧。

糟蹋之四,主观说教色彩太浓查了一下资料,导演兼编剧江海洋是1978靠大学改变命运的人。

我们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结,也可以理解他那种成功之后回忆往事时的惬意和感恩之心。

但是你既然把片名取得这么客观这么有历史感,主观的东西还是少点好。

感觉他是强烈地想大家跟他一起感恩且分享他的感动,所以主观的东西比较多。

包括对白的过于报告化和拔高,随意调动自然来升华主题等。

即使在影片开始设计得很好的那场戏中,当小平同志出现在银幕上时,特写镜头从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脸上一一掠过,这几位的神情,绝对不可能是那时候的人看到邓小平,而是再往前十年的人看到毛泽东。

大哥,俺也是小平同志92南巡的受益者,但是咱们都是读书人,含蓄点行不行捏。

糟蹋之五,集体脱逃。

我说的是逃避责任,这是中国人民的特长,一个国家那么长时间地犯着那么低级恶劣的错误,结果找几个人一骂,其他人就都高尚了。

知识青年固然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你讲述你的苦难我同情,展示你的挣扎我佩服,但是你硬要证明你当时有多么明智多么纯洁那就有点当我傻了。

这么大件事,谁也别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大部分人都是共犯。

我可以理解你的年幼无知,可以原谅你的懦弱无助,但你别装作什么都没干过,更别告诉我你一直在黑暗中执着逆行而追求光明。

富贵不能淫的人有,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贫贱不能移的人还是有,但这样的人很少,他不一定是你,更不会都跑到这部电影里来聚会。

我感觉是这部电影里太多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明白人,不是我咒你衰,那么坏的年代竟有这么好的运气,小概率。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好在导演是1978年才上大学的,前一年比较青涩没经验,可以理解,复读一年,再来吧。

 7 ) 看《高考1977》杂谈

很好的电影,用连续的故事,让人想起很多东西。

杂1“十一年一回啊,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可这一开始,就持续到今天,09年高考在即。

但如今的高考已经和当初全然不同。

从录取比例看,77年恢复高考,570万考生,只招收27万多。

前些年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近来一个导师多则十几个,少也有三四个。

我也并不想承认数量和质量成反比,不过古话讲,物以稀为贵。

量产的MBA现在又有什么价值?

当年十年寒窗科举中第,必有高官厚禄;如今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寒窗19年毕业照样有找不到工作的,照样有相当于父母就业的。

再来个五年博士……青春绽放在校园里,枯萎在校园里。

当年的大学生,各个单位像宝一样捧着;如今的大学生,像狗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拿什么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我的教育部?

杂2不过依然要读书。

因为读书不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

但,为什么要提高自身素质呢?

为了高素质的生活。

为什么要高素质的生活呢?

因为高素质的生活会给人不同的快乐。

那如果我现在就很快乐了,我就不喜欢高素质生活呢?

不行!

必须提高素质,因为世界在提高素质,如果中国人不提高素质,国家就会衰落,国家衰落,家复何存,何来尊严与快乐。

我为什么要尊严呢,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呗?

如果你的国家被别人侵占了,那别国人就会让他们国家的人利益最大,而会让我们国家人称为奴隶,受尽欺凌。

为什么统治了我们国家,就要欺负我们呢?

隔壁家小强想玩你的玩具,你打不过他他就把你打倒,把玩具抢走了。

所以,为了不被抢走玩具,你就要好好吃饭,提高身体素质,这个和提高自身素质是一样的,所以要读书……嗯,以一个教育孩子的逻辑在想这个问题,还挺难。

给小孩子解释为什么是非常体现自身素质的事情。

杂3发现我长大了。

小时候,看一个电视剧,或者电影,有点含蓄地表达什么东西,如果我被我看懂,我就会沾沾自喜,并觉得导演很有深度,暗喻什么。

但这个电影里,知青在烧荒地时,有人说,借着风会烧得更旺,恰有人听到广播里讲恢复高考的事,之后又在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实物版,来比喻高考之势不可当。

当时就想,导演的表现手法太幼稚。

然后就发现自己又在长大,因为不会像过去那样嗤之以鼻,而是接受它的这种表现形式,只是不去感慨和赞美。

杂4“有党中央给我们撑腰!

”吐血。

当年腰是怎么被压弯的?

这个红色小印章,至今依然有效,依然要层层审批,没怎么变。

只是电影里演一家独大,而现实中为了批一个材料,要跑各种章,去疏通各种领导。

为了这个印章,陈琼的父亲伪造假证明,证明自己成分,似乎让人感动;老迟被领导召见,说陈琼的证明是伪造的,影响其被录取,结果两人三说两说,意气用事,一个写证明一个盖章,这个事儿就过去了……这就是个人治社会。

中国人办事,总是要讲一点人情味的,风土人情,必须入乡随俗。

所以请客送礼收受贿赂,都是人情所致吧?

这是一个太有人味的社会了。

 8 ) 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这个广告词是某个提前看了内部片的人写下的推荐词,第一眼看见,就很支持。

我曾经做过77年之后十年的所有高考题目,此后还断断续续做过单科题目。

去年还在做了高考作文题。

从当年惊讶于77年高考题目的简单,到现在惊讶于高考题目的诡异。

回归那些过往的日子,很多东西值得深思。

我不喜欢孙海英演过的所有角色,甚至不喜欢孙海英,但我对片子里,他扮演的场长,最后开着拖拉机送那些现在已经做爷爷奶奶的当年的年轻人去高考的时候,我觉得分外感动。

不是感动于他,而是感动于这个影片里的人物最后能够如此的人性化。

这就是文化的变化,因为,这在当年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改变。

志友的留下,众多人的离开,片子没有继续写下去,但值得我们思考下去。

的确一部90分钟的片子非常短,但能够提问,让看的人深思,也就够了。

我舅舅是当年的高中老三届,当所有人都离开农村,他一个人还在地里忙;当他终于得到朋友帮助成为中学教师;当他终于得到同意参加高考,最后却因为是中学骨干教师而被扣下来,以可以进清华的成绩留在当地的大专读书,最后还要自己去参加自学考试成为大学本科生。

那些岁月,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孩子的记忆力最为清晰。

那些我过去思考过,现在思考的,将来还会思考的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我心中徘徊不去。

乃至某个朋友说出“启蒙未完”这四个字时,在我心中引起过那么强烈的震撼。

不过,这些,留着自己思考就好了。

我特别想提出来进行延伸思考的是,那个绝食争取报名权力的陈国强的后来岁月。

因为,强子最后考上的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

这个很有意思的哦。

中国的法律是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啊。

因为片子里面他和他们就是在一个“章”下面的困兽。

而“章”和法律,又是多么矛盾的统一体。

:)  片子里面说——“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重新认识知识和重新将“学而优则仕”放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是值得所有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认真思考的。

现在的高考里,还有多少“为祖国选拔优秀人才”的成份?

或者这个提问都会让人觉得可笑的吧。

再者,当高考恢复十年之后,高考成为“万人过独木桥”,到后来高考扩招,再到现在有大学生要求恢复“三包(国家包分配,单位包房子,父母包婚姻)”。

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之内,发生的变化的确翻天覆地。

而这些变化,已有人在慢慢开始反思,反思中,我们会学会矫正现在的错误,虽然,我们依然在不断犯错。

 9 ) 高考1977——感受父辈的辛酸

熬了大半夜看完了这部电影,在如家的时候和妹子一块看,看了一点点就觉得没有意思就没有继续看下去。

但是回到学校后一个人静静的看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好多东西。

从那个瘦弱的小X宝扛300斤的大麻袋为了一个高考的投票名额开始,整部片子给我的感动就没断过。

陈琼父亲声泪俱下的亲笔信,潘连长坚毅的目光,老迟固执的独断专行,还有陈琼明媚的笑脸。

第一个感动的爆发点毫无疑问就是小X宝扛着麻袋过线的过程,还差仅仅一步,小X宝被沉重的麻袋的压倒了,趴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个时候潘连长上前把象征着终点的树枝抬起放到了小X宝身后,大吼着,这事就这么定了,谁有意见??

再往后,是陈琼父亲不远万里从上海来到黑龙江给女儿送高考复习资料,却因为自己是历史反革命(到现在还不太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可以把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压的抬不起头)而处处不受待见,连自己的女儿都排斥。

另一条主线是一位落魄的上海知青强子,他以绝食来佐证人的尊严,要求场长老迟同意大家报名参加高考。

作为场长的老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简腰里别着枪杆子,现在腰里别着章把子,一颗公章是他的命根子,开口组织闭口组织。

他固执,他刻板,他不通人情,他不愿意放走手下的人因为国家定下来的工程一旦人一走就没法完成了。

但最终他还是站在一名父亲的立场下对自己的作为以及国家突下的政策进行了很深的考量,最终他开着拖拉机把陈琼的父亲送去火车站,还开着拖拉机把一众考生送去考场。

最让笔者感动的是在那些考生去考场的路上,半路上,一台连夜修好的拖拉机又出现了状况,潘连长一声令下一众考生跳下拖拉机朝着火车站的方向跑去,有的体力不济的考生半途摔倒,大家都去扶他托他,但是倒在地上的知青推开众人,让别人先跑。

一路跑着就那么拼命的跑着,在火车站工作的朋友阿三焦急万分,骂着这帮家伙怎么还不来,火车都快到站了。

阿三跪在身为车站领导的岳父面前泪流满面,恳求岳父让火车多停靠一会,但碍于国家会定,岳父没有妥协,阿三开始磕头,梆梆响。。。

最终考生们还是没有赶上火车,我看到这也是心头一凉,被荒废了十一年的大好青年,多好的机会,就这样从之间划走了。

但是这时,场长老迟富有特色的东北口音叫响了:那三分厂的小兔崽子们,快给我上拖拉机!

一路的期待,如愿的知青们进入了考场。

最种,皆大欢喜。。

在看到一众知青在雪地里奔向火车站台的时候,笔者不禁激动了,音乐配的也很搭调,所有的感动就一下子拥出来了。。

强力推荐强力推荐!!!

 10 ) 杀人悔改之后还要求别人说:拨乱反正,伟大光荣正确

这部电影题材很好,但是确实拍得一般,应该能够拍得更紧凑更有张力。

诡异的是,电影不能说组织的坏话,虽然谁都知道,为什么会荒废十一年,是谁造成了百万青年十一年的浪费,但是,组织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

可是不批判组织犯的错误,怎么样来解释组织后来的“拨乱反正”呢?

这是这部电影一直希望把握的“度”,但我的感觉没有把握好,过于含糊。

当然,如果我是导演或者编剧,我也不敢清楚。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是谁,让百万青年虚掷青春;是谁,让父女反目十余年不得相认;是谁,以权力肆意剥夺人的权利。

而最后,我们还得感恩戴德地说:感谢你拨乱反正,感谢你让我们重生。

多么反讽的一个世界啊。

《高考1977》短评

剧情一般了,孙海英的方言挺有意思的。摄影很好,叫王天麟。光影的处理很仔细。几位年轻演员太水灵了,一点也不想在东北吃苦的样子。得到高考恢复的广播是在田地上烧荒的时候,导演选择这个契机很好,就是手法上和特技上弱智一些。

7分钟前
  • vision
  • 还行

77-09,从天堂跌到地狱的高考制度

11分钟前
  • 烟花烫
  • 推荐

@天津万达

14分钟前
  • 于小狮
  • 较差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18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看过这片子更能理解爸妈当年那种跳龙门的感觉了。老爸1977级。老妈1979级。老爸和我说的是当年哪里知道全国有哪些学校啊。考生志愿填的都是北大清华。国家没办法。只好按照考分分到各个学校去。老爸分到了山东矿大(现在山东科技大)然后在学校里认识了我老妈。老爸的高中老师和他一年考上了青岛化工。

22分钟前
  • kinder bueno
  • 力荐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25分钟前
  • jiji
  • 推荐

忒煽情忒做作了吧。追火車那段的慢鏡頭簡直讓我五雷轟頂。

30分钟前
  • Emily Strange
  • 较差

我还看过这个呐。。。差点忘了

34分钟前
  • C341
  • 较差

“我嚼得···” 高考什么的都是浮云 整他娘的悲剧···

38分钟前
  • 达娃拉毛
  • 还行

what can I say!

41分钟前
  • EmmaSchnee
  • 较差

挺不错的

43分钟前
  • 补了个腚桑
  • 推荐

太拖拉了 前面的部分冗长~

48分钟前
  • 絶望☆おとめ
  • 还行

多么好的一个题材,拍的多么和谐

50分钟前
  • 安小主爱南瓜饼
  • 较差

1977年的高考……也许经历过的人会感触更生!生活似乎真的是拴在了那个张“章”上。

53分钟前
  • jijis
  • 推荐

影片教育我们一个道理:高考千万记得提前进考场。

54分钟前
  • 皆空
  • 较差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57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很感动,被那群人对知识的渴望给打动

1小时前
  • scarly
  • 推荐

孙海英的方言真够蹩脚的。。。

1小时前
  • 卤煮猫
  • 还行

x

1小时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在那个年代高考过的前辈们,又要怎样看待现在的高考?

1小时前
  • Vas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