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熬夜看完《海吉拉》,在黑暗中享受宛婷、棠生以及希真所构筑的纯爱氛围,作出关于性、性别、爱情的思考。
宛婷、棠生在路边亲吻 希真和宛婷为闺蜜,棠生和宛婷为恋人。
宛婷是一名“海吉拉”——也即第三性别者,“ 印度人称海吉拉为“神的使者”、“神的新娘”,而实际上,在一般印度人眼里,不男不女的海吉拉等同贱民。
他们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遵循着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距离。
”宛婷意外坠楼,子宫、卵巢受损,只等放弃女性的生理性别,以男性的身份生活,朋友、恋人不能相认,自我认同遭遇危机。
几年后宛婷归来,三人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希真对宛婷暧昧模糊的感情因宛婷男性身份而发生转折,她从前喜欢对方而不自知,友谊变成爱情。
棠生犹豫过后接受了男生的刘廷。
宛婷既是男生,又是女生,性取向也变得模糊不清,爱情的领域骤然扩大,“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相信爱能带着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祝福的使者”。
这天上午阳光很好,棠生上楼 想起去年抄自龚姝微博的几段话: 我说,要是全世界的男的都是gay就好了,世界会变得美一点,同时所有人的余地都扩大了。
他说:那你呢?
我说:我是gay还是拉都行,反正我本来就不男不女,爱男也爱女。
塞车还在继续,他手握方向盘,就那样侧着脸对我说:我也是gay或拉都行,我是什么主要取决于你是什么。
“那等下吃什么?
”我一下把话题打断了,因为在我被感动(被感动的点总会特怪)的时候总是特别不自在。
我意识到我和他,我们压根不是男人和女人,我们不想就这么简单地被割离出身份,也可以说是正是因为男人和女人的分化太复杂,我们才情愿将男女概念整个地从自己的生命中剥除出去,退化为简单的“人”。
我爱他,因为他是个完整的人;他爱我,这使我成为完整的人。
这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二步证明推论,爱就是很科学的。
抄自龚姝的微博
李银河在《性的问题》一书最后提出展望,希望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超越性别——男女的划分,以及超越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的对立,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去爱、去生活,这是新世纪的曙光。
前半部分是很经典的台湾小清新青春片,我好喜欢柔柔软软的宛婷,希真也不错看,小兔牙可可爱爱,果然女孩子最好了,棠生也不错,刘海放下来和掀上去都有不同的味道,可奶可man。
只是出现性别这个问题之后的剧情就放弃了智商和逻辑,两人重逢后剖析心肠时,棠生说了一句“那时候,很辛苦吧”我当时没被自己的唾液呛死,大哥,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呢,然后刘廷含情脉脉地望着他,仿佛遇上了第一个懂他的知音,为了感动自己而硬感动。
末尾几段亲吻戏有些莫名其妙,希真当了宛婷那么久的闺蜜突然化为狼人了,刘廷推住棠生我以为他要自爆和希真的事了,没想到半天没憋出一句话,反而是棠生说“我爱你”,哈哈,不知道你在自己内心疯狂拉扯自我纠结的时候,人俩个好闺蜜也在暗渡陈仓呢。
本来结尾定格在棠生吻刘廷伤疤时挺好,最后非要让主角一顿瞎自白,刘廷站起来的时候,我脑海里无限循环一句话,咋滴,你这是要跳呀(还得是姜师嘲讽那屋口气的那种)。
我满心想着怎么,是觉得自己脚踏两条船对不住两个人了,还是觉得人生经历已然圆满可以飞升了?
结果是宛婷娇滴滴的声音发了一堆类似心灵感悟一样的废话,直接将前半部的好感一消而散。
《海吉拉》真的很好。
台湾对于性别认同、跨性别者的关注,不论是理念还是创作,都远高于内地。
小清新的外壳,却包裹着一个沉重而深刻的内核。
姚爱宁、许光汉把这种百转千回都演活了,这种想触碰又收回手的感觉,正是因为过于纯粹美好,反而在无可逆转的现实面前更加无解。
你如何定义自己?
你是异性恋?
你是同性恋?
你是双性恋?
你是无性恋?
倘若你爱上了某个人,而TA恰好是某个性别,亦或是另一个性别,而你,又是谁?
或许一切只是标签而已。
最终能拯救我们的,只是爱而已。
台湾的青春片里,不乏这样的作品。
无关堕胎、撕逼这些为了狗血而狗血的剧情,却能够精准地把握住那种欲说还休的味道。
我还记得,人生中第一次看电影《蓝色大门》,懵懵懂懂,甚至一度看不懂剧情,只觉着,张士豪像极了青春里暗恋的男孩,表白的样子羞涩又温柔,把结尾主角骑单车时,那段经典的台词背了好多遍。
长大后才慢慢明白,原来这是一部探讨了同性议题的片子——要知道,这可是近20年前的电影。
我能慢慢回忆这些转变。
在童年阴影里,有一部香港TVB的刑侦片,某一集杀手是个娘娘腔,带着黑框眼镜,警察说他是个同性恋。
这是我记忆里第一次在作品里真正看到“同性恋”,被吓得要命,手足无措地看着电视,不知该如何应对。
当然,这也是刻板到不行的印象。
后来,在我的同事、同学里、网络上,遇到越来越的同志,他们也如同每个平凡的人一样,有好有坏,有喜有悲。
不同的,或许是他们在日常之余,还要额外再承受来自世俗的偏见与压力。
对于跨性别者也是如此。
或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软肋,都有你成为少数派的时刻。
当你忌讳社会的眼光和标准,当你不得不屈服于某些意志和声音,你会体会到那种绝望,那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海吉拉》最动人的,某过于许光汉对着车祸之后,从女生刘宛婷,变成了男生的刘廷说,“很辛苦吧”,刘廷在他怀里放声痛哭那一幕。
让人心碎。
那种包容,那种与性别无关的慰藉,那种只独属于这个人的体谅,都能让人卸下一切的防备,从厚厚的茧中逃生。
而后来,刘廷通过“性”这件事,确认了自我的认同。
他与真真,如果说只是在受伤后的冲动,那么他与文棠生,则是关于一次情感上的救赎。
棠生亲吻他受过伤的疤痕,把他拉过来,靠近自己,轻声地呢喃“我爱你”。
同性还是异性,重要么?
而生理上的肌肤之亲,除了繁衍这件事以外,是否也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
开放式的结尾,欲说还休。
然而我仍旧期望,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经历了撕裂与重建的两个人,能够突破世俗的看法,幸福地遵循自己的内心,生活下去。
我并不觉得这部片子过于戏剧,反而觉得逼真。
当你带入角色之中,当你想象自己被置于相同的处境下,当你面临这种抉择时,是否会像文棠生一样勇敢伸出手,还是像刘廷一样,恐惧地退让?
或者像真真一样,渴望爱,向往爱,却从未真正爱自己。
不论是哪种选择,都代表你在思考、在经历、在换位,在抛却了常规的视角,从一个少数派的立场去看待世界。
这种纠结与矛盾,也是人在关于“我是谁”的重要探索之一。
也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文棠生、刘宛婷、真真,都是共存的,一体的,彼此交织,密不可分。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某种标签,可能有对同性动情的片刻,可能有对性别产生疑虑的瞬间,可能有对异性的思念与冲动,可能也有无性的存在。
我们是复杂的,真实的,流动的。
许光汉在《罪梦者》《想见你》里都出演了同性的剧情,以及在采访里流露出的意识,都让人感受到他温柔但坚定的力量。
许久不关注台湾影视,如今只是感叹和羡慕,海峡对岸的创作尺度,其立体与丰富程度,能够释放演员的无尽可能。
这是他们的幸运。
希望有一天,在我们的文化里,也能够坦坦荡荡地探讨这些话题,能够不带眼色地注视任何一种身份,能够让少数存在和发声,能够让每个人自豪地成为自己。
如果生命只是一次奇迹般的偶遇,那么请将这个奇迹,不是用来完成社会既定的规则,而是允许,成为人,成为人本身。
刘宛婷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被人骚扰,逃脱不得,幸得一名男生路见不平。
但见他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刘宛婷与他并肩同坐,公交车窗外的阳光洒落在他们,青春正好。
回到学校,好友何希真拉着刘宛婷去跟喜欢的男生表白,却被刘宛婷发现那人就是伸以援手之人,名唤文棠生。
刘宛婷与文棠生两厢有情,何希真气不过,最终也不忍心失去好友,就爽快放手,君子成人之美。
刘宛婷频繁和文棠生约会,去拍照、买星星发夹、挂项链。
星夜下,刘宛婷家门的吻,轻柔的好似一场梦,一叠画片似的点缀着刘宛婷的天空。
倘若故事发生到这里,就是纯情甘甜的校园恋曲了,可是,故事才发展到了三分之一,所以,变故陡生。
天有不测风云,刘宛婷和何希真一次玩闹,两个人同时遭遇不测。
结果是何希真出院,刘宛婷移民。
时光捻指,故人相见。
刘宛婷已经从一个娇小可爱的女生变成了瘦弱白净的男生,原来,她的身上出现了双重性征。
在那次事故之后,她的身体收到损害,她只能以男生的身份继续生活,化名为刘廷出现在何希真和文棠生的周围。
只是今日之人非昨日之人,今日之事又焉能重复昨日之事。
刘宛婷的性别改变,让她和何希真、文棠生的关系在不自然之中进行重组。
在刘宛婷离开的那段时间里,何希真另外寻觅了喜欢的人,作为男友,而那男人负心薄情,以闺密为名出轨其他女生,何希真每一次都在说是她的错,实质已经被男友伤透了心。
至于文棠生,他在收到刘宛婷通过何希真转送的星星发卡和一封信之后保持单身状态,始终怀有刘宛婷能够回来的信念。
可孰能料到女友已经不复从前的样子。
何希真在重逢之后还是在称呼刘宛婷的昵称“宛”,却于清晨看向刘宛婷的身体反应,默然地抽离了手,那时的刘宛婷变成了刘廷。
文棠生还是会护着刘宛婷,两个人亲密一如既往,一句“很辛苦吧”“辛苦了”,像是催泪剂似的惹得刘宛婷潸然泪下,却于轻吻后触摸到刘宛婷的身体,惊慌地倒退了两步,无措地看着她,那时的刘宛婷变成了刘廷。
刘宛婷和何希真分别从恋人处受到了伤害,去喝酒。
何希真的脑海里闪过当日与刘宛婷一起嬉笑的时光,于是,水到渠成,男欢女爱。
翌日,刘宛婷在文棠生家的楼梯等着他。
“我爱你。
”“我也爱你。
”站在天台上的刘宛婷展开了双手,像是张开了一双翅膀。
适时,风烟俱净,玉宇澄清。
她独白道: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想象爱能带来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神祝福的使者。
宛若俳句一般,轻声诉说着心底的愿望,她是坚守着能够回到好友和恋人身边的想法,才度过了重重难过的。
但是,她好像把一切都搞砸了。
而这错误,原也不是她所导致的。
神明是喜欢拨弄人的,人世间,不能所有的都整齐划一,因此,才会有不一样。
曾有人说,美不是规则,美是凌乱。
把一个特别的人放人群中,就成了异类,就成了“玫瑰少年”。
故事在刘宛婷的独白结束后画上句号。
最初的她能回来,就只是“贪点依赖、贪点爱”,觉得远远地看着文棠生就好了,但是,人的欲望何曾能安心地存放在天花板之下,都是要冲破。
面对不可抵抗的改变后,自己究竟是她?
还是他?
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却意外成了最好的姐妹——何希真、刘宛婷,他们同时喜欢上文棠生,但其实文棠生早就注意到刘宛婷,在好友希真的让步下,婉婷跟棠生进入交往,三人也形成亲密的三角关系,直到一场意外让宛婷发现原来她具有双重性征,而此刻她必须选择作为其中一个性别活下去。
宛婷突如期然的不告而别让棠生和希真措手不及,多年后,希真跟棠生身边出现了一位长相清纯的男孩——刘廷。
看死君:去年最火的台湾LGBT电影是什么?
想必很多影迷的答案都会锁定邱泽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
不过,“花园”第十六期,我们要为大家送上的是另一部话题之作,蔡宓洁导演的《海吉拉》。
有人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小清新的双性人电影。
作者| River台湾电影中,青春校园三角恋题材并不少见;已成青春经典的《蓝色大门》便是耳熟能详的一部。
影片《海吉拉》的设定就跟《蓝色大门》差不多。
女主角刘宛婷留着齐刘海,外表甜美可爱,说话声音软糯。
她的闺蜜希真暗恋的对象文棠生,喜欢上了女主宛婷。
在希真的让步下,宛婷和棠生开始交往。
然而,与《蓝色大门》有所不同的是,在套路化的剧情之后,《海吉拉》却突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路子。
刘宛婷在某次意外后被发现自己是双性人。
女性生殖器官严重受损的TA不得已接受了手术,从此成为一个“男生”。
自此,影片转为讲述一个双性人的故事。
其实,片名“海吉拉”本身就预示着电影的剧情。
“海吉拉”是指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出生时没有性别特征的双性人,由于出生时无法判断男女,只能由父母为他们决定性别,等长大再由生理表现出来的做抉择。
在印度,这类双性人还被誉为圣洁的标志。
但是性别错乱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影片《海吉拉》算得上一个异类。
在其它LGBT电影敲锣打鼓奔向探讨性取向本身,或与其他类型片结合,或开始探讨异装癖、变性人的时候,《海吉拉》却颇为罕见地把目光伸向了性别议题下的双性人话题。
对于没接触过这一题材的观众来说,着实耳目一新。
其实早在2007年,阿根廷电影《双性传奇》就以双性人为主角,讲述了主角的性别认同挣扎。
这个题材着实不好掌控,因为同时涉及性别认同和性取向问题,比单纯的男同或女同多蒙上了一层性别认同的纱。
如果性取向是以钟情的对象是同性还是异性为标准,那么就必须涉及我们自身的性别。
对于雌雄同体的双性人来说,首要问题就变成了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为男生,还是女生,还是两个性别,这对双性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社会对于性别有自己的一套认知评判标准。
长发裙子,喜欢化妆逛街,这是女生。
短发长裤,喜欢汽车足球,这是男生。
逾越这个界限者便成了“女汉子”、“娘娘腔”。
双性人要“顺应”社会,就要“确定”自己的性别。
于是,不少双性人在出生后,就被父母决定,做手术摘除其中的一个性器官,成为单一性别者。
如果说《双性传奇》的主角还能选择成为男性、女性,或者保持现状,那么《海吉拉》中的主角刘宛婷则没有那么幸运。
TA没有任何选择。
为了活下去,TA只能成为男生。
从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女生变成了一个男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刘宛婷的悲惨还远不在于此。
先不说TA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是男生还是女生,首先TA就是以一个女生身份结交的男朋友文棠生。
经历了小女生的情窦初开、心动害羞,初恋的甜蜜美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便要出国做手术。
辗转手术和经受痛苦后,却只能以另外一个身份出现。
当一个双性人在被迫选择成为男生后,对于新身份的适应,对于别人的目光,对于曾经的男友和闺蜜,都大有文章可做。
然而,导演并没有处理宛婷的身份认同问题,就开始着眼于 “喜欢这个人,还是喜欢这个性别”的问题。
宛婷以男生刘廷的身份出现,男友棠生是否还会喜欢自己呢?
他喜欢的是我这个人,还是我的性别?
希真仍然是好闺蜜,但是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还是有不适应之处,有了男女之别的意识,甚至对自己有好感。
我该怎么办?
这都是导演着重表现出来的。
有《双性传奇》珠玉在前,《海吉拉》算不上一部好电影。
导演对这一题材处理得也不是很好。
因为她太“贪心”,什么都要讲一下。
80多分钟的时间里,双性人,青春校园,三角恋,BL,GL,但最后好像什么都没有讲。
假借双性之名,探讨情情爱爱问题,本质上没有挣脱性取向的束缚,没有把目光放远到性别认同。
看完影片后,除了宛婷分别被闺蜜和男朋友睡了外,又有几个人愕然:这实际上是一部讲述双性人的电影呢?
最后,宛婷站上天台,闭着眼,张开双臂,默念“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相信爱能带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神祝福的使者”,也是让人一头雾水。
我想,导演实际上是想表达,爱不分性别。
然而,这个开放式结局,这个“重生”,到底是接受了新身份?
还是不能接受新身份,要跳楼自尽?
看似是升华了主题,但更像是为扣题凑字数而勉强为之。
可惜了这一题材。
值得一说的是,男主角的选角实在是太加分了。
许光汉颜值高,演技好,白T恤,笑容阳光。
把恋爱的甜蜜、得知真相的错愕、冷静过后的心疼谅解、对于宛婷新性别从不适应到接受,都演绎得很好。
奔着男主角,都可以去看一下这部影片了。
总的来说,这不算一部好电影。
但是能够把双性人这一题材,以青春片的套路来处理,没有大尺度画面,对于观众倒是比较友好的。
这几年,台湾的LGBT电影在题材上似乎越走越远,去年就有一部讲述异装癖、变性群体的《阿莉芙》。
而本片中宛婷的台词“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似乎也概括了《海吉拉》和《阿莉芙》这两部台湾影片的真正问题所在:要拥抱灵魂,首先就要向观众呈现出这些群体的灵魂,而不是躯壳之别。
栏目| 花园;作者| River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不知道“海吉拉”的意思,也没浏览影片提要的情况下,看本片还是有一定冲击感的。
前30分钟满满的都是校园爱情戏的套路,不管是谈情还是斗气,充斥着各种娇羞、青涩和维持在纯洁范围内的躁动荷尔蒙。
就在传统三角恋大幕即将拉开时,本片直接跳出世俗的框架,不仅把故事颠覆了,相信也把许多观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颠覆了。
在一场意外事故中,宛婷被发现雌雄同体,她的子宫卵巢受损,这意味着她从此只能选择去做一个男人。
她,就这样,变成了,他。
接下来的50分钟,都在讲宛婷、希真和棠生的心路历程。
我个人觉得,给这部分的时间少了,应该至少再给20分钟,不然即使片中人物彼此接受了,我们观众的心理还无法跟着这么快转变。
更何况片中的人物也未见得真心接受了命运,接受了现实。
本片算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在我看来,宛婷是选择跳楼结束了她的生命。
她在得知自己身体的特殊性后,就表达了“还不如去死”的想法。
她由于对世间的眷恋,对希真和棠生的想念,她不仅决定“变性”(也可以说是定性)活下来,而且回到了闺蜜与恋人的身边。
可是自然的造化,让曾经合情合理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的不自然。
结局的安排,让故事更加错综复杂。
对男友一直纵容的希真在男女感情上伤心透底,回头发现还是宛婷对她最好,于是趁醉酒和已成为男儿身的宛婷有了男欢女爱。
棠生在逐渐接受宛婷新身份的过程中纠结斗争,然后选择跟随心灵,漠视世俗,和宛婷也有了肌肤之亲。
这样的状况让本来打算面对现实从此作为男人活下去的宛婷彻底崩溃了。
我个人猜测,她雨夜和棠生第一次啪啪啪未果却在酒吧和希真啪啪啪,隔天去到棠生家,她那句“棠生,我有一件事情要跟你说”的下文,应该是要对她和棠生的感情来个了断的,应该是决定从此以男人的身份和希真生活下去。
可是,棠生一句“我爱你”,让她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她也爱棠生啊,可是她现在是男人,怎么办才好?
生理也许可以转变,生理的疼痛也许会慢慢愈合,可心理的煎熬如何摆脱?
纠结的情爱如何置放?
得不到答案,也看不到希望,宛婷只有选择用死了结这一切。
其实,她真的可以在“变性”后远走高飞开启新的生活。
伤痛过后,只有忘掉过去,他才能面对未来。
我承认是个俗人,被那两秒钟无声的动态图吸引,以为是个正常的故事,解下工作的闷。
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整片看了一遍。
(中间忍不住快进)台湾电影的偶像剧手法还是太浓很能满足青春期的孩子们除了剧本博眼球外,基本上没什么可取之处了,哦,还有三个主角长得还不错。
故事情节可是越喷越气!
首先女主这么久,都高中了?
还是初中?
才来月经?
不去看看医生?
你有父母吗?
父母不觉得这么大了没月经不正常?
没事,偶像剧嘛,主角们都没家庭的。
直到意外发生了才发现自己有双性向,还必须要切子宫?
做了十几年女生,身心都是女生,悲伤就悲伤嘛,切就切嘛,可是为什么要选择男性性别活下去???
全世界就你最委屈最不幸了?
没子宫的女性也能活得好好的啊。
一个拥有正常女性心理活动的人会接受自己晨勃??
去男厕所??
还深爱着当年的男主??????
what???
疯了吧。
这电影的用意还很高尚呢让我们去关注那类独特的人群,那我就不明白了,不是说好了不戴有色眼镜看第三性别人群吗?
怎么女主就非要选择男性才活???
这不是间接歧视第三性吗?
告诉我们不男不女不能活????
那男主也是搞笑,还不介意自己女朋友变男朋友。
没事,爱是无限大的,这里我不哔哔,没毛病靠着“双性性征”标签吸了不少量吧看到评分不低,就是不爽。
看到硬给这电影上价值的评论就更不爽了。
作品太不走心了,演员演得生硬就算了,导演接故事接得生硬,好几个地方忽然就特么来个“神转折”。
镜头也用得随便,唯有就是几个接吻镜头拍得挺好的,不过如果一个连两情相悦的吻都驾驭不来的导演也可以扔海里了。
不就一个长镜zoom in or out演员认真吻气氛就到点了关于剧情,其实还挺佩服能写出这么狗血的剧情。
还是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成年人写出来的,真心佩服可能我内心缺失了某些吧,这样的剧情我真幻想不出来最后的最后“海吉拉”这个词,抛开百度词典里原有的意思,还是很好听的感觉像某只海鸥的名字好听
导演,我以为我看的是删减版呢……你以为我冲着看电影来的!
我等了一个多小时,裤子都脱了结尾你就给我看这个!?!
哈哈哈哈,以上玩笑话。
我就想了想导演具体想表达啥子意思呢,两个女主和一个男主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不对,我后来觉得导演可能是想表达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其表现之一就是爱情与流动的性向。
传统的观念里异性恋是正常的,男女交配天经地义。
后来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开放逐渐承认了动物界和人类的同性性行为的正常与自然性,但是作为每一个个体来说,对于自己的心理性别的认知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人一生出来就会发现自己一定是异性恋或者同性恋或者双性恋或者无性恋,也不是所有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都如此的认可,以至于脸书上个人资料里对性取向的分类多达几十种,更有甚者会发现年轻时自己是gay,后来喜欢上了异性。
电影里的主人公们可以说就经历了这种性向流动的切身体会,并不是主动发生的,而是一场事故以及天生的疾病诱发了女主婉亭的生理性别的改变,更准确地说,她天生就是双性人,青春期后她被迫选择了男性器官的发育。
可以感觉到婉婷心理性别依旧是偏女性的,行为举止按照世俗的眼光会稍显“娘气”,她依旧喜欢男主,其实可以认为这是异性恋。
而真真最初还是把婉婷当作女生来看待,中学时代的亲密举动依旧不减,两个人甚至经常睡在同一张床上,直到有一天真真早上看到了婉婷的晨勃,才突然意识到睡在旁边的其实是真的男生,性别之间的界限感让她缓缓的缩回了搂着婉婷的胳膊。
男主后来得知了婉婷变成男生,震惊之后还是接受了她,一句“很辛苦吧”彻底让婉婷在男主的怀抱里宣泄出这么多年的压抑和悲伤。
他们还会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学习,像是中学时代的模样,但是篮球场上别人异样的眼光和刺激性的言语也像针一样扎在男主心里隐隐作痛。
他们独处一室时相拥而吻,彼此缠绵,但荷尔蒙的诱惑也抵挡不了男主摸到婉婷生殖器时的那一击重重的警醒,男主意识到婉婷其实真的是男生。
而婉婷看到男主的不知所措也心碎了一地。
真真和婉婷同时心碎那一晚,两人借着酒劲儿发生了关系,其实是真真无法抑制住自己对婉婷的复杂感情以及她男性身体的诱惑力,而婉婷并没有拒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友谊那么简单。
这里可以看出婉婷不明显的同性恋倾向。
第二天早上婉婷清醒后想起昨晚的事情,她很困惑,想找男主诉说,结果谁知男主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终于想明白了自己是真的爱婉婷这个人,不论她是男是女。
就好像蔡康永说过的那句“我喜欢你,刚好你是个男生”一样。
男主把婉婷扑倒在床上说“我爱你”,而后两人继续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可以看出男主接受了她男性的身体,对于男主来说,他接受了自己不明显的同性恋倾向。
所以人世间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们生来以为自己是这样,结果发现其实是另一个样子,而后又变成了其他模样,不能用一句“你变了”来草率下结论,因为人,本来就是这样善变,这是流淌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
而人世间更难的事情,是认清自己后,接受自己。
——end——
大學寢室快畢業的時候曾談到「直男」與「自我意識」的關係,和室友們說「直男」在年少的時光裡很難有「自我意識」,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邊緣化」,也從來沒有被「客體化」,自然也很難有「自我意識」的覺醒。
幾個直男室友竟然表示十分認同,一點也不像四年前在臥談時與我針鋒相對的樣子。
想起從年少的日子一直成長到現在,似乎只是與自我周旋。
性別的身分認同或者自我期待可以說是年少時光裡的主軸,其餘的一切都圍繞此展開。
當然這裡的性別是社會性別而非生理性別。
我從未厭惡生理上的性別,但對社會性別的界定始終保持距離。
年少的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所有表格上填寫性別。
這難道不是一目了然,也毫無必要的事情嗎。
在十幾歲的漫長日子裡,我也有一個(其實不止)像棠生一樣的男孩子,一個(其實也不止)像希真一樣的女孩子,所有的日子也都像在柔光裡。
有球場、天台的風、淋濕的背心和最純粹的喜歡。
長大以後,也曾流連在台北的街頭,在師大夜市上閒逛,只是怎麼也找不到像他們一樣的至死方休的喜歡。
與自我周旋久了,其實也就和解了。
不再擁有年少時大把的時光,就再無心思計較性別云云。
女佛曾引《世說》裡那句「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實在是年少之後的自我和解。
年少的孤獨或許是一種共同的選擇,在自我邊緣化之後,覺得沒有人可以靠近,或者願意靠近。
但那些孤獨中一閃的光亮,那些有點愚蠢的關於喜歡的故事。
就像許光漢的這張臉,耐不住仔細端詳,但永遠都是初戀的模樣。
变性后找男生来演或许会更好!
是我会给五星的电影,和《盛夏光年》、《女朋友·男朋友》有相似也有不同。我从以前开始就对性别认同,同性恋异性恋很困惑,经常想的例子就是我生理性别为女,但性别认同为男,喜欢的也是男生,那我算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呢?现在想想,这种定义其实没有意义啊,爱的意义在于我爱的那个人刚好是你,我爱你在先,性别是什么还有关系吗?只是真的很难吧。“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
学校摔一跤,姐妹变姐弟,女友变情敌,闺蜜变情侣,鸳鸯变BL,排列组合三角关系,人生不易;所以结尾仰天长笑是想怎样?
许光汉很撩,但是总感觉这部剧许光汉胡子没剃干净。
披着跨性别外壳的台式清新小电影。婉婷的心理性别从来都是女性。酒后乱性什么的希真真的不应该,婉婷真的不应该自杀啊。也许编剧不知道怎么给结局了。
三个主角的角色都好值得爱哦!许光汉在戏里谈个恋爱也是不容易,不是变性别就是变时间线…
用台式小清新演绎了一场跨越性别的爱情。在爱情里,性别可能真的不是什么问题吧
许光汉好帅!真想和他在一起,听他说:“我爱你!”变性人怎么了?同性恋或者双性恋怎么了?有许光汉这么帅气的人睡我,我才不想死呢!女主角寻死显得太偏执!结局莫名其妙!
。。是我老了吗。。??
48th 这拍得也太仓促了……
许光汉吻戏床戏喉结太🉑️,剧情emmmmm不🉑️女主变换性别得毫无逻辑,结尾也很迷。
这片子,超扯的。
前半段以为是蓝色大门,后半段…转折太突如其来了…
很好的题材,本来可以有更深度的心理刻画和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传递,但怎么是这么个小情小爱狗血幼稚的三流言情脚本,女主整个表演看得也让人难受。
尼玛这是什么鬼结局,文棠生好惨一男的。导演真懂许光汉的美啊,楼梯里的打光,太好看了,简直桌面壁纸。不过这部里许光汉的演技还有些青涩。
这是一部听起来很刺激,看起来小清新,前半程让你嗑糖,后半程喂你吃shi,结尾还能让你在阳台点根烟思考爱情真谛与人生的神电影。
许光汉演少年最好看了。另外女主也很软,让人想疼。唯一遗憾的是,后半段变性后应该找个男孩子来演,感觉上应该更顺畅一些。
前半部是平庸的校园恋情,本应点题的后半部完全没拍出困境感。唯一闪闪发光的大概只有许光汉。
许光汉很动人的最后那一句“我爱你”
这个导演明显没找着重心点在哪里,前面拉拉杂杂讲纯爱校园,三个人在变性这么大的事件里反而没有任何着力点。太省了,前面节奏放得太缓,后面又太赶。十分钟内两场床戏,我有种,我看了这八十多分钟,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最后十分钟。这十分钟有啥,曾经的闺蜜变男人,我怎么和他相处?曾经的恋人变男人,我怎么厘清这段感情?以及双性主角的核心任务,我怎么认识我自己,我怎么在与人相处中,找到我的位置?而导演拍得很潦草,唯美但潦草。最后,许光汉的肉体真特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