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

Lara,不爱钢琴师(台),拉腊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错会半生》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错会半生》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2分钟的成名鬼滴语勇者无惧凯撒万岁我太受欢迎了该怎么办垃圾男孩亿万第四季极光之恋完美男人黄金密码光影与魔法瓦利斯岛的歌谣无声的证言第二十七季我的解放日志红鞋子乌当堂堂家族贫乏姐妹物语拾荒少年黑帮之境第二季暴风法庭彪哥闯奉天之做梦没想到毛利男孩森林之门毒娘悠久持有者:魔法老师涅吉2前任局中局五等分的新娘*功夫熊猫靓女差馆隐之王

《错会半生》长篇影评

 1 ) 该片的剧情简介是错的。

本片的时间长度只有一天,那天是女主Lara 的60岁生日。

当天晚上,Lara 的儿子将举行首场个人钢琴演奏音乐会。

Lara 有钢琴天分,小时候被钢琴老师不负责任地断送了(当时老师近似于羞辱地苛责她,几十年后却说“你有天分,有天分的人从来都有,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

Lara 放弃了弹钢琴,做着一份并不热爱的工作,结婚生子。

然后非常严苛地培养同样具有钢琴天分的儿子。

对于儿子在钢琴上的成就,Lara 是矛盾的,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失落。

由此,每当儿子要跨越一个高度时,她就会给予否定和打击。。

她无法承受儿子的成功,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觉得那本应是她的。

一个被压抑的被断送掉的或没有取得世俗成功的天才,会希望自己培养出比自己成功的天才吗?

看看Lara的老师和Lara自己,我很怀疑。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德国影片,个人认为豆瓣评分偏低了。

它不是在讲儿子的忘恩负义,也不是在讲退休后老龄的不知所措,它在讲述人性的复杂 —— 有时候,人在无意识中,会将内心的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导致他人不好的结果。。

在本片中,那种恶是嫉妒。

 2 ) 错误的延续:她没得到爱与鼓励,也没学会这件事。

今天是Lara 60岁的生日。

早起她被警察敲开门,需要去邻居家作为警察搜证的证人,行使她作为公务员的义务。

她无奈的收拾妥当看着邻居家父子的争论,尴尬不止。

离开时她收到了今天的第一句生日快乐。

Lara的儿子今天举办演奏会,但她还未收到票。

她取出了所有的存款包下了余票,买了新衣服开始了赠票之旅,但她似乎也没什么朋友。

儿子失联,儿子女友的责难,冷漠的前夫,暴躁的母亲…所有人都在埋怨她对儿子做了什么。

演奏会开始了,她甚至无法听完,最终只在门缝里听到了儿子对自己的感谢,但却无法拥有与儿子好好交流的机会。

回了家的她肚子品尝了儿子送她的零食,带着酒去了邻居家,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这是Lara的一天,也是Lara的前半生。

一个半小时讲述了一天甚至讲述了她前半生的故事可见故事容量之大,也足以见得片子里中演员导演的成熟之处,大量对称的场景走路的镜头都在展示的Lara的性格:干练,要强,骄傲,不与人亲近,也不屑于苟同的夸奖。

她对儿子的要求高,儿子也承认母亲的高要求使他有了成绩,但同时母亲的打击式教育和包含在夸奖下的建议都让他变得敏感不自信容易崩溃。

前夫和自己母亲一直在隔离他们母子也是在保护这个钢琴家能顺利演出。

最后我们看到了Lara和她的老师的对话,才知道Lara得敏感和骄傲,知道了其他人的无差别的打击和要求对她来说是什么,而受害者Lara学会的就是这样的方式对待儿子,未成功的她和成功了却远离她的儿子,似乎都不是她期待中的答案。

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和美术,就对称颜色都做得特别好,视觉上让人非常舒适,强迫症极度友好。

片子的中文名字不是直接翻译的,却是我觉得很妙的翻译。

因为Lara对自己老师的误解,她放弃了钢琴,做了不喜欢的工作,60岁孑然一身,丈夫母亲儿子都对她疏离不喜,这半生的错误好像都因为一个错误的会意。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已经无法修正了,Lara也不再有机会去修正也不知如何低头去和解了,只是在她60岁这一天,她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源头吧。

看片子很有感触的就是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在打击教育中成长,长大后因为过于敏感而存在很多的迷茫和无法和解,包括自己。

渐渐意识到这些痛苦一半来自父母曾受的教育的延续,一半来自于过度敏感的自己。

当一些放下坦白和原谅成立的时候,长大的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延续爱与教育。

 3 ) 一个母亲的哀歌

维特:我作曲是因为我相信,那会比单纯演奏更能表达我自己教授:拉娜•詹金斯,我好像有印象了,你满怀抱负,野心勃勃的,然后,你就没来上课了教授:拉娜,你儿子很棒,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技巧纯熟,但怎么回事,他不是要表演自创曲?

我记起你了拉娜,记忆犹新维特:最糟的是被她说中了,她说的没错,只有她敢说出真相,这是很庸俗的作品,毫无新意,没人要听维特:这对我意义重大,但这个夜晚不只属于我,我想把这场音乐会献给我母亲,她今天60岁生日,我对音乐所知的一切,都来自她的谆谆教诲,没有她,我不会有今天,妈,祝您一切顺心!

拉娜:亲爱的,维特,今晚谢谢,送我这么美好的生日礼物🎁是儿子送给母亲最棒的礼物🎁了一个母亲的哀歌!

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第八届北京德国电影节,继续德国电影之旅!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永远的瓦尔辛湖》《错会半生》《温蒂妮》《迷失的脸》《完美黑色》《日灼》

 4 ) 天才没人能阻挡

很反感现在什么事都扯原生家庭,试问把失败归咎原生家庭的人,这世上有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有资格做完美原生家庭的父母吗?

60岁以前Lara失败的原因不是老师的苛刻,也不是母亲刻薄,而是Lara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的缺失,就像老师最后说的,有天赋的人很多,但与我无关。

天赋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过不了心理的关,注定你只是平凡的人。

儿子最后会因为父亲的鼓励,还有普通陌生人的赞赏而成为成功的音乐家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祝愿60岁以后的Lara除去不切实际的愿望,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5 ) 不懂练琴的苦,解不开电影的结

如果母亲的水平比儿子高,弹琴也不是儿子自己喜欢的事情,被强迫了这么多年,每天枯燥的3-6小时,成就了这么一个儿子,我很能理解。

这是部教育电影,折射的也是现实社会,有一天某个成名的小鲜肉反抗逼迫他放弃同年的母亲,我也会很理解。

自由与生俱来,命运却掐着每个人的喉咙,母亲是有天赋的,能对儿子的作品品头论足,虽然本来不想说,可是没忍住,应该也到更年期了。

儿子不是冷漠,只是真实不会在母亲面前显现,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儿子需要什么,当妈的不知道,长时间的隔阂造就了这个悲剧母亲,和多少广大土地上的母亲一样,孩子要什么她根本不知道。

 6 ) 如果有空,可以看看废话给我建议吗?

2020.8.4《拉腊》,刚刚看完。

我比较重视总体情节给我的感受,以及我从里面感受到的哲理。

所以可能不是很对你的胃口。

我看到最后一幕,劳拉去隔壁大叔家弹钢琴,这是最意味最耐人寻味的,戛然而止,引发人的无限寻味。

我相信在最后,劳拉用钢琴发泄完了情绪之后,会得到隔壁大叔的赞赏,对她说“你弹得很不错,如果你坚持一定是可以像你儿子一样在大厅中间表演的。

” 剧情,总的剧情怎么说?

就是劳拉的六十岁生日当天发生的事情集合。

与其他电影不一样。

算了,我不想在花笔墨在讨论其他电影上面。

我只想说今天的《拉腊》。

我相信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固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固定的模式体现了他/她们的三观。

在特殊时刻会展现得更加清楚,因为特定时间产生的故事会更多,人们的感受会更加丰富。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特别节日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期待使得我们将那一天的情绪像加了高清似的。

但是要知道特别的事情不可能经常发生,最特别重要的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也是寻常的一天,虽然记忆拉长了那一天,但是那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所以我认为生日那一天并不重要,如果你想,每一天都可以是生日,可以提前过,或者延后过都是一样的)。

劳拉当天做的事情不是寻常的日常三点一线,像机器人那样子反反复复的一天。

她买完了儿子当天的票(噢天,我并不赞成她那么做,因为如果满票没有人坐,那也是非常尴尬的),买了蛋糕去给她妈妈,然后去听了儿子的音乐会。

这就是大概剧情。

我故意忽略她去寻找朋友的过程。

啧,每次我想写影评就会有一大堆的事情想要写,没完没了的。

那个劳拉找人,谈话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这个人是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人。

甚至有点孤僻,不是很招人喜欢。

劳拉找同事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让我们知道这个人,劳拉对一个陌生男孩的严格是我们可以主观的判断她。

劳拉与她儿子的交谈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她的固执。

噢我的天,我什么都想讲,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去打那么多的字了。

我要讲重点,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画面。

劳拉去同事家里,她的同事对于一个的要求严格,可以看到劳拉的工作不是给她温暖的。

买蛋糕去妈妈家里,妈妈对她的不待见以及她妈妈提到的她爸爸,她妈妈尖利的语言,使得她压抑甚至打了她妈妈。

还有她的老师对她的严格以及风凉话,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劳拉。

我可以看到劳拉的努力。

但是毫无疑问她也伤害了他人。

我希望她的儿子可以给一次原谅她的机会。

我不想在写下去了,我总是喜欢写很多废话,那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一边看劳拉,我一边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得到最优解。

劳拉去她妈妈家时,可以不听她说话。

劳拉不应该说她儿子的谱曲,或者说劳拉应该要等着音乐会结束告诉她儿子还可以改进。

劳拉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应该要跟她孩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扯一堆废话。

算了,劳拉就是劳拉,她不会像我那样子做,所以我不是劳拉,劳拉不是我。

劳拉的悲剧其实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责任,她的老师也有责任。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原生家庭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劳拉挺辛苦的,想改变却没人接受。

因为伤害过了,所以大家都不会原谅她。

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变了,说话语气或者什么事情变得刻意,特别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最好支持,给她足够的试错机会,有时候可以给她提认真思考过后的建议。

如果是往坏的方向发展(抑郁)什么的,大概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及照顾吧。

我希望影片最后的劳拉可以变成一个更开心的自己,甚至开始谱曲,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师,因为她有天赋。

害,说到这里,我又感慨自己没有一门好的兴趣爱好了,会一手乐器,那多么帅气啊。

 7 ) 克服内心的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一些人在生活中慢慢觉醒克服了,一些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

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周围亲密的,在乎信任的人的评价,是很难跨越的。

就像剧中的儿子克服母亲的评价,母亲克服老师的评价。

一切过后,不过一句,我的话,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8 ) 迟来的2024年最佳《错会半生》

2022年年度最佳《塔尔》:女人只要踏上权利之巅就会立刻成为男人。

2023年年度最佳《坠落的审判》:是我猜测的噩梦中的其中一种。

2024年的《阿诺拉》当然很喜欢,但题材与我而言并不新鲜,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的影片不少。

《某种物质》也可以,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交集,子集,并集的关系,也讲的很妙很好,但就私人观影体验的top1还是缺了一口气。

原本以为2024年的TOP 1要轮空,《错会半生》出现了,12月31日晚上偶然的打开它,观看它,年度TOP来的恰如其分,再晚就要变成2025年的灵光抖擞了。

女主天赋异禀,她原本可以实现自我才华,她言谈中对他人的鄙夷还有儿子对她唯马首是瞻的态度,以为她是音乐界的大师,然而她甚至都没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枯燥的工作中以放空又攻击力十足的状态退休,结尾我们才知道是因为她的老师当年对她说的那句话,她仓皇放弃了钢琴,快速与某人结婚生子。

她不同于她去学校找老师时遇到的那位小男孩,只要老师不在就要玩游戏,女主对钢琴是真热爱,他人的空隙是休息,她的空隙意味着可以多弹一曲。

她知道自己有才华,但她接受不了自己无法站在塔尖,她放弃了,她知道儿子才华平庸,一方面她爱他,一方面她又看不上他。

这么多年过去,老师依然是她生命中的权威,儿子要开演奏会,她邀请她的权威来观看。

看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平庸,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她需要修复跟儿子的关系。

但“努把力”需要的能量跟与生俱来的才华同样重要,除了勤奋练习,还需要强大心力对抗四周的批评,就是有人喜欢把舞台中央演奏的人拖下舞台,它们喜欢混乱,喜欢毁坏好东西,撕碎好东西的悲剧于它们而言有美感,能代偿自己没能努力站上舞台的缺憾。

看吧,上去还得下来,不上台就是最佳的选择。

若是你长在不长你渴望事物的环境里,你还需要担负起给周围环境解释的任务,你需要说服你的家人朋友你所追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需要比他们更坚韧更热忱,才能在他们的不解嘲讽打压蔑视中保全自己的火苗。

你以为这些都克服了就结束了吗?

这才刚刚开始,心魔搓着手,想着用什么方法熄灭你。

周围一个几个人的批评当然不会折断你的热忱,甚至还是一种反向的动力,你气鼓鼓的发奋要给那群人看点好东西,但普通人的“你真是个天才”“你好厉害”“你好牛啊”“才华横溢”像暖烘烘的春天,滋生自满骄傲,它们渐渐长满花园,直到那里再也长不出一朵像样的花。

你心中的权威/偶像的批评,才是孙悟空的五指山,不少天才在五指大山脚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就走掉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最后折戟沙滩,权威说“你就是一摊屎”你也认为自己就是屎,屎当然要冲进下水道,只有跨过去的少数人实现了自我。

这时候实现的自我还不完全坚固,它们还需要面对市场,面对众口难调的观众,叫好的人多到掀翻音乐厅的屋顶最好。

也说了众口难调,更多的人是《爆裂鼓手》男主的家人们,音乐文学绘画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到底如何衡量它到底多少分,对于普通人来说,耳机里的音乐和交响厅的音乐没什么两样,他们甚至不听音乐。

网络时代将那些不喜欢、厌恶、讨厌成堆的运送到你的面前,你凑近端详,却是虚空一片,如同无法抵达的目的地,一个人穿越万千攻击,且无法还手,权威/偶像的批评尚且有实体对象可以投射情绪,观众是身披隐形斗篷的千军万马,只看到身上的血洞,看不到敌人在何方。

到此为止,也就是99%无法成为自我的天赋者折在半路的故事,这只是他们的人生。

更悲剧的在于,这股与生俱来的热爱,一刻不停歇的攻击他们,就像是原本足够成为太阳的物质,如果不努把力成为太阳,就会成为地底的岩浆,日夜爆发火山,灼干整个星球,直至成为一个死寂的星球,只因那堆物质要发生化学反应的事实不会改变。

那些不曾实现的才华没有挥发的地方,便成了品味,挑剔周围和万物,他们的伴侣、孩子,首当其冲,成为灾难的受害者。

若他们聪明点,会以为他们未曾实现的自我是由于自己缺乏强劲的意志或对应的才华,但他们若是聪明到了这个地步,便不会持续燃烧自己,他们大概率会把自我没有实现怪罪于组建家庭,成了某某的家长,那些事情耗费了自己的心力和能量,才让自己无法成为自己。

而孩子极有可能会主动/被动的成为他们梦想的继承人,他们起码带着原动力,是基于喜欢的动力,而孩子们往往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伪装自己的喜好,扭曲自己,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成了炮灰。

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另外一种噩梦,将人与人之间的龃龉摩擦认可尊严放在家庭之中,给撕咬浇了爱上去,这盘菜会成什么味道?

贝多芬的儿子也想成为贝多芬,泰戈尔的妻子不想浣洗床帏想写自己的《飞鸟集》,爱因斯坦的小女儿苦苦寻到一位神医,她叫他割下父亲的头颅换给自己……迄今为止影视中的点墨,也只有《告白》中那位始作俑者炸死自己的母亲,沾了点边儿,又敬仰又畏惧又渴望又逃离……这种关系不正是人的复杂性里最迷人一章吗?

但这是B视角,A视角里要是贝多芬没有成为贝多芬呢,它会用那灼人的才华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

人在局中,AB视角,分不清哪个更糟糕。

最后的最后,女主意识到是自己听信了老师的一面之词,是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在邻居家的钢琴上酣畅淋漓的弹奏,60岁的早上因万念俱灰想跳楼,60岁的晚上她抵达了自己,这一曲终了,到底何去何从,电影留白。

任何人拥有超过自己驾驭能力的欲望,都不得好死,但还是去追逐会让自己心脏跳动的东西吧,细细端详命运滴漏出的不同选择,继而分叉的结果,选哪个都有缺憾,都不得好死。

死是既知结果的事件,不能为了好死而放弃好活的可能性。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9 ) 「不语107」缓慢的冷——《拉腊》影评

《拉腊》贡献了一场缓慢而寒冷的、关于“失败”或者“非标准”的人生音乐会。

我将其看作一次终结自我孤独的尝试,影片从稍显特例的个体,讲述了失去自我的无力与真实。

另外,还有熟悉的“原生家庭”议题,只是视角不同以往。

女主人设丰满且演绎细腻,在克制的表达中,几乎要溢出的内心纠葛随处可见,那种隐藏内心、武装自我的犹豫在每一个微颤的小动作中被放大非常抓人。

配角也很到位,对话和场次恰到好处。

有好几个片段都耐人寻味,比如咖啡厅。

全片节奏很稳,如同配乐,并无起伏异常的“噪点”。

情节的选择因为篇幅和速度,显得精炼,对主题诠释也很细致。

摄影实在太棒,画面别有用心,且大多可烘托女主内心平衡的极致追求和矛盾的反思。

这种画面的表现,对于人物本身的人生选择,提出了偏艺术化的思考方向。

如欧洲好电影一贯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着力于女性视角,也同时将传统意义的“成功”和个体自我安全感的达成放在了天平两侧。

家庭概念在当今社会的变化,连同亲情和自我等议题,同时面临着挑战。

影片不仅是对女性在家庭概念中身份的反思,也同时是一种堆积已久的情绪出口。

最后要提一下算有点套路但还算不错的结尾,个人觉得人物的结尾不需要一个偏光明的解释,观者会选择更符合个人情绪出口的想象,当然,这或许是导演希望表达的所谓“转变”或者出路。

还有,衣服真美。

最后的最后,8分(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10 ) 只是一点儿自己的内心感受

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

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

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

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

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

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

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

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

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

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

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

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

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

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错会半生》短评

拉腊

6分钟前
  • 濒临过期
  • 力荐

3.5 闷死我算了~

10分钟前
  • 其实不叫大怪兽
  • 还行

人物塑造得很成功的代价就是剧情不甚合理。

13分钟前
  • 老猫
  • 还行

能量要射向高空,成为恒星的光,而不是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华美步辇高不可攀,周围缀了点粗糙流苏,流苏以为自己也是步辇,坠着步辇鱼死网破。

16分钟前
  • 光锥之外的形状
  • 力荐

很精彩的家庭小品,对望子成龙式苛刻教育的深度刻画。/这片子都能扯上女权的我服了,女主放弃钢琴和对自己小孩的苛求只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自信,跟性别有什么关系?换成父亲和女儿岂不是“父权对女性从小到大的压迫”?是不是改成无脸无性繁殖的外星人才满意?

19分钟前
  • 非青
  • 还行

三星半

22分钟前
  • 向上游的鱼
  • 还行

影片的情感如抽丝剥茧般细腻。

27分钟前
  • 啾啾K
  • 推荐

情绪演得很好,但这部片子注定我喜欢不起来,一是Lara典型的德式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对所有人苛刻,但是她自己放弃了梦想),二是Lara的钢琴老师的打压式教育我还以为在中国呢...最后还有没天赋关我屁事给60岁的学生补上一刀,您可真是教育大师啊

30分钟前
  • 空条橙
  • 还行

剧情略一展开我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儿子的那边。面对受伤的孩子,很难同情这种。

31分钟前
  • 比诺什么意思
  • 推荐

这么慢,全靠表演,将你看哭,还不是好片?

34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力荐

六十岁的退休女性用一记钢琴弹奏回应了自己的一生,在最后一幕高潮之前,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修补亲情裂痕的片子,非常典型的德国气质电影,冷峻、克制。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不会付诸东流。【德国电影节·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3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如果在咱们这,可以拍一部40集的电视剧。

40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推荐

出乎意料的有点儿意思。毒舌的人心里苦不苦我不知道,被毒舌的人心里一定是苦的。女主对儿子惯例冷嘲热讽,却也被自己的母亲长篇刻薄挖苦,于是就手一耳光上去,母亲竟没多说一个字,这世界安静了!蛮讽刺的,不同经历都能从片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行为模式的形成不可避免成了轮回,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话语权者其实如此俗不可耐。你要达成和解的不是任何人,恰恰是你自己罢了

41分钟前
  • 🥗
  • 推荐

好好表达内心的情绪,一句”你很棒了“足矣,并不需要后面的那个”但是“

43分钟前
  • 二狗
  • 还行

影片整体的画面色调与人物的行动轨迹配合地很好,像是再看他们这些人的生活。

44分钟前
  • 小耳朵
  • 还行

这编剧导演是变态吗??瞬间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什么大洋的光,令人愤怒又无语。

47分钟前
  • onion
  • 较差

好看,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好像又没有等到什么结局。女主角强大,导演很有耐心很信心,让儿子在非常后面的部分才出现,却很完美地契合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的德国电影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48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推荐

德国人这种完美强迫症也是顽症啊

51分钟前
  • UniQueen
  • 推荐

精致的无聊。

53分钟前
  • VivienZ
  • 还行

浪费自己天赋的每一秒都是值得唾弃的

56分钟前
  • mom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