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

Heidi,飘零燕(港),海蒂,阿尔卑斯山少女海蒂

主演:阿努克·斯特芬,布鲁诺·冈茨,昆林·艾格匹,安娜·申茨,伊莎贝尔·奥特曼,莉莲·奈福,彼得·杰克林,克里斯托夫·高格勒,丽贝卡·因德穆,莫妮卡·古布瑟,阿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瑞士语言:南非语,德语,瑞士德语年份:2015

《海蒂和爷爷》剧照

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2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3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4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5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6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3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4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5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6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7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8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19海蒂和爷爷 剧照 NO.20

《海蒂和爷爷》剧情介绍

海蒂和爷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孤儿海蒂(阿努克·斯特芬 饰)被姨母迪蒂(安娜·希恩斯 饰)送上了阿尔卑斯山,与远离小镇独居于高山的祖父(布鲁诺·甘茨 饰)一同生活。活泼的海蒂在这里如鱼得水,不仅收获了羊倌彼得(奎林·阿格里皮 饰)的友情和孤僻祖父的亲情,还与山下彼得的家人打成一片。一天,海蒂同彼得在山上放羊,姨母突然出现,连哄带骗将海蒂卖到法兰克福的泽塞曼家。从此,目不识丁的海蒂成为了小姐克拉拉(伊莎贝尔·奥特曼 饰)的伴读。克拉拉幼年丧母,大病一场再不能站立,只能被困在豪宅中与轮椅相伴。父亲(马克西姆·梅米特 饰)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寂寞的克拉拉把海蒂当成了救命稻草。海蒂能适应泽塞曼家的新生活吗?远在天边的祖父和彼得还能再见吗?克拉拉的腿还有好起来的希望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今夜,阳光灿烂三个老爸的护花之旅无法攻略的女人诅咒游戏向阳素描×三颗星萤草菜菜的剑奥迈耶的痴梦生活点滴第四季犬神家族洗漱睡觉吧,宝贝!世界一周我们的母亲爱的蜜方龙先生,想要买个家。战士第三季女优,摔吧!敢死队影王少帅的初恋他来了故事游戏三角窗外是黑夜重创的伤口JOJO的奇妙冒险石之海Part.3天堂岛疑云第十三季步步惊心荣耀时刻我失去了身体花花公主之千年魔方河山倔人吕尚斌

《海蒂和爷爷》长篇影评

 1 )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因为成长的代价是失去人类的天性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看这样一部充满天真和温情的片子,快乐是双倍的。

拍摄地在阿尔卑斯山脉,景色迷人。

海蒂有着一笑就露出大门牙的灿烂笑容,还有海藻般浓密的棕色卷发,清澈的大眼睛,介乎男孩和女孩之间的长相。

她喜欢赤脚在草地上奔跑,睡在干草堆上,拥抱爷爷、奶奶还有两只叫“小天鹅”和“小熊”的山羊。

但是她的姨妈却认为良好的教育、锦衣华服、贵族的生活是对她的恩赐,把她卖给了“克拉拉”小姐家做陪读。

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处处都是规则,等级森严。

一旦你不符合上层阶级的要求就会被视为异类。

海蒂醒来看不到蓝天白云、雄鹰翱翔,闻不到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双足碰触不到柔软的草地。

她太想阿尔卑斯山了,以至于得了梦游症。

幸运的是她最终还是被送回去了。

海蒂又可以过着不需要鞋子和刀叉的“原始”生活,只是有点想念她的好朋友克拉拉小姐。

收到海蒂写给她的信,克拉拉去找海蒂,最终在大自然的治愈下,重新开始走路了。

虽然是童话式的电影,却让我在海蒂身上看到已经被我们遗忘的单纯的快乐:开心就笑,难过就哭,饿了就吃饭,累了就睡觉。

我们总是想要从外界获取更多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却不知道我们已经很富足了。

就像海蒂看到不能吃硬面包的奶奶对爷爷说:“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佛法有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刚出生的婴儿天生就会笑,一切都是圆满的。

可惜人类这样的时期太短了。

电影总归是电影,看完还是要继续一地鸡毛的生活。

只是海蒂这样的孩子是最好的提醒:我们曾经也是喜悦的孩子,只是成长让我们渐渐忘了赤子的快乐!

 2 ) 构图之我见

1

前景中的栅栏,暗示着一种不安,拘谨,封闭,使观众心里从大自然绝美的风景中,进入一种提心吊胆的惴惴不安之中2

这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场景,会让人有一种压抑感,在见到海蒂爷爷前充分应用场景给观众一种沉闷的感觉。

由刚开始于鹰翱翔进入一种压抑状态3

当阿姨带着海蒂去见爷爷时,注意这一段路程,所有的镜头都是倾斜的,会感觉山坡特别倾斜,倾斜的画面会让观众产生不平衡感,预感不好的事物将要来临4

见到爷爷后,在背景中不断出现绳子这一意象,但后期海蒂又从城市中回来以后能发现,小屋外没有了绳子。

绳子会给人一种,缠绕,麻烦,凌乱,纷杂的感觉。

画面背景的出现也会在潜意识里给人带来影响。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会勾起我们相应的情感部分。

5

他见到叔叔那种恐惧感,在这幅构图中能得到强化,叔叔的背影占大幅,并且站在高处,这更加强了一种强硬的心理暗示。

三个人的组合也会建立不平衡感6

影片中不断重复这个构图,不得不说这个场景实在太精妙了,一个小小的窗格,能照射出纷乱飞扬的微尘,不规则的运动特别能给人一种,人们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力感,有如浮萍。

后来一次出现是和克劳拉一同出现在那,而克劳拉也同样面对命运无力改变(双腿无知觉)。

7

这个构图也堪称经典,主角背对我们,使我们能以一种主角的视角来感受这个场景,看到这一幕,我几乎和主角一样要哭出来了,(当然也因为之前埋了伏笔,给出了爷爷锯木头的画面),但回到这幅构图中,窗格的光正好大在新做的椅子之上,其余的地方都是暗黑色,使我们的目光一下就会聚到这个意象之上。

这种冲击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得到的。

8

当我们为海蒂阿姨是出于海蒂的前途考虑是,看到导演特意加了一组给她钱的镜头,而且此处,用了一种类似万花筒的镜头方法,更让人有一种纷杂,迷幻,扑朔迷离,和人心叵测的感觉。

9

这次以孩子的视角来构图,来体现孩子眼中女教师的一种威严和恐惧感。

高位的构图,仰拍的镜头会强化主人公的威慑力量。

 3 ) 引导了两个人命运的小天使

近期重温了两部根据约翰娜·施皮里的《海蒂》改编的影视作品,1978年的电视剧版和2015年的电影版,这两个版本都是德国跟瑞士联合拍摄的。

同时我还对照着重温了约翰娜·施皮里原著的部分章节。

通过这次重温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借此机会重写一下这篇影评,在这里实际包含了我对原著的分析。

首先该谈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海蒂了。

或许是海蒂失去父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所以她对自己的父母几乎就没有印象。

不过即便是从原著来看,海蒂对她的小姨迪蒂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

其实从迪蒂的做法上足以看出她对海蒂是非常疏于照顾的,无论开始带海蒂到爷爷那里还是后来送到克拉拉的家,她完全都只是在为自己考虑。

在这样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里,显然并不利于海蒂的成长,不过幸运的是,海蒂得以早早的脱离这种环境。

海蒂的爷爷虽然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人,然而事实上爷爷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也懂得关心别人的人,海蒂的到来正好是把爷爷好的一面给激发了出来。

爷爷是真正把海蒂当成亲孙女一样疼爱和照顾,爷爷生活在这种充满阳光和草地、远离城市尘嚣的环境里,这些对海蒂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爷爷的这种孤独一个人、几乎不与村民来往的生活,对他自己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海蒂的成长还是需要与人交流的,然而爷爷只愿让海蒂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不愿意让海蒂下山跟村民接触(这也跟爷爷在村民中的风评不好有关,待会将讨论到)。

在这里长此以往对海蒂的成长还是不利的,这个时候的海蒂需要换一种新的环境去生活。

克拉拉的家在严厉专制的女管家罗特迈耶小姐的带领下变得死气沉沉,但是在这样一个对各项礼仪规矩都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海蒂却可以通过在这里生活去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通过在这里的体验发现爷爷的问题出在哪里。

幸运的是,因为有着对海蒂抱以理解和宽容的男主人(克拉拉爸爸)和慈祥且懂得关心人的老奶奶(克拉拉奶奶)的存在,让海蒂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从而不至于一直都生活在压抑中。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要使这里有什么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

海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此让海蒂终于找到了真正理想的环境。

这种环境就是让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并让爷爷回到村子里。

海蒂回到山上后逐渐感化了爷爷,让爷爷最后愿意去跟村民交流,而村民们现在也愿意接受爷爷的到来。

之前这个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化解,海蒂终于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生活了。

好了,接下来该谈一下海蒂引导改变的两个人爷爷跟克拉拉了。

刚开始的时候,爷爷在山下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好印象,在他身上有不少恶劣的传闻,甚至传说他杀过人。

然而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全是子虚乌有的。

爷爷为什么不被村民理解除了性格古怪、缺乏交流与接触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爷爷从不去教堂做礼拜。

在那样一个几乎人人信教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

爷爷后来回归村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堂做礼拜,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得到了教会和当地村民的接受,村民对他的信任和理解也就此建立起来了。

而让爷爷发生这么多变化,海蒂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爷爷多年在山上孤独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突然被一个硬塞进来的小女孩打断,这个时候让爷爷懂得去关心和照顾跟他一起生活的人,甚至扩大到关心其他跟海蒂有所关联的人(比如说给皮特家修房子)。

不过这个时候海蒂能做的也到此为止了,要想更进一步她也就无能为力了。

之后经过在克拉拉家的生活让海蒂意识到让爷爷回归村庄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之后她回到爷爷身边才得以感化爷爷下山到村子里去生活。

虽说大致可以猜出是因为母亲早逝和身体虚弱的原因,但克拉拉为什么不能走路的原因在原著并没有做明确交待。

或许是怕女儿会受到伤害的缘故,所以这个家才让严厉刻板但忠于职守的罗特迈耶小姐来料理家务,但这样一来就让全家笼罩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下,可能也正因此他们才把海蒂接到这里来。

而海蒂的到来的确给这个家注入一股清流,正因为海蒂的这种不拘小节不愿受规矩所约束的特点,给克拉拉带来了不少乐趣,克拉拉正需要通过海蒂来调节心情和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不过同样的,海蒂对克拉拉的影响也就到此为止了,对于克拉拉来说必须完全换个环境才能让她的身心真正开阔起来。

然而想要让罗特迈耶小姐有所改变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海蒂必须回到山上并约定克拉拉将来也要过来。

最后克拉拉来到了山上后,终于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彻底的释放,真正让心胸开阔了起来,也让自己最终能够站起来走路了。

原著对宗教涉及得很多,除了刚才提到的外,海蒂最后上的学校正是教会办的,海蒂在法兰克福寻找的最高处就是教堂的高塔。

所有这些我并不认为是作者有意想传教,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宗教是大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只是自然而然的把这些带到自己的作品里而已。

至于那个小牧童皮特,他可以说是海蒂对山上除了爷爷外最依恋的人了。

皮特虽说是一个一直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因为经常陪着海蒂玩耍,以及经常给海蒂和爷爷提供帮助,在前期他给人的印象基本还是好的。

只不过到了后期皮特因为做了几件错事反而让人感觉比较差劲(若从年龄看皮特后期已经成长为少年了,但还是给人不懂事的感觉,这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作者对皮特的形象塑造不知是不是因为她对这样的孩子有偏见的原因造成,这点我还无法确定。

原著本身也就分析到这里了,接下来谈我之前看过的两个改编版。

首先谈一下1978年的电视剧版。

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对原著还原最多的版本,原著的大部分细节在这个版本里都有涉及。

这部剧我到现在为止只看过法语版和英语版,从我观看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版本都不是足本,相比之下英语版删减较少,但是法语版也包含一些英语版没有的片段。

对于这部剧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看到真正的原声版——德语版(虽然听说发行过,但我现在仍找不到片源或实物),或是国内曾经播过的国配版本。

这个版本海蒂的主演Katia Polletin年龄有些选大了,虽说剧中尽量把她打扮得像个小娃娃,但有几次她还是暴露了年龄。

她的这个年龄对于后期的海蒂来说倒是正合适。

不过在剧中她表演得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时候她的感情流露表现的非常自然,没有给人刻意或生硬的感觉。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版本皮特的主演Stefan Arpagaus居然是年龄最小的,大哥哥变成了小弟弟。

虽说大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知道这点后感觉还是有意思得很。

这个版本克拉拉的演员是Katharina Böhm,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也是一次比较出色的演绎,很好的把克拉拉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给演了出来。

这次爷爷的主演是René Deltgen,对于这一形象的演出是非常到位的,很好得演出了爷爷这一角色的那种性格特点来,而且给人感觉不张扬、不做作。

其他角色的演绎我感觉也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原著所涉及的角色在这里都有出场,而且都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展现。

本剧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大多是在瑞士恩加丁的Grevasalvas山峰(包括山上的民居)拍摄的, 这个地方后来因为本剧而成了景点。

而剧中克拉拉的家除了在原著指明的地点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取景外,佣人房听说是在苏黎世取景的。

还有海蒂去教堂高塔那一集是在黑彭海姆取景的。

相比之下实际上是本剧的取景地更有知名度。

然后谈一下2015年的电影版。

这部电影总起来说仍然是忠于原著的套路,不过或许考虑到片长的限制,原著包含的情节被砍掉了不少,这其中甚至是有些关键的情节也没有涉及到。

或许是因为原著的宗教要素让现在人有理解难度,在本片对宗教要素涉及得较少。

影片还做了几处改动,但改得并不合理,让人看着有些奇怪。

不过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不影响大局的,本片依然是原著比较成功的一次改编。

本片海蒂的主演是Anuk Steffen,相比之下她给人一种更为乐观和活泼、开朗的感觉,不过这更多的是她的年龄较小的原因。

虽说她在年龄上更适合海蒂这一角色,但在表演上感觉却略有不足,尽管她的形象大致弥补了这点。

克拉拉的演员是Isabelle Ottmann,给我的感觉也是颜值更高但表演不足。

好几次表演得有些用力过猛,最后展现效果反而不是很好。

在原著登高塔和领养小猫的剧情是只跟海蒂一个人有关的,在本片就把克拉拉也给牵扯了进来,这处改动得并不合理,因为当时的克拉拉即便是从她的身体状况来看也是不允许她轻易出门的,而海蒂这次独自偷着带克拉拉出门等于是闯了大祸的,这也会让海蒂将来在这家处于不利的境地。

皮特的演员是Quirin Agrippi,这次干脆在前期就展现出了皮特的恶习,后期的几件错事更是一个不少。

这让皮特成了全程都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角色,这种改编法其实并不多见。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爷爷的演员居然是Bruno Ganz,一个曾在《帝国的毁灭》演过元首的演员。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不至于。

不过还好,老戏骨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是非常成功的,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把握得住,并没有失控(虽说发脾气时说话还是有点那样的感觉)。

顺便说句,若真是“元首”这样的人隐居在山上,恐怕即便是去教堂也无法得到村民的谅解了。

不过这回好像爷爷开始对宗教并没那么抵触,他后期也没必要专门去教堂做礼拜了,这可能跟本片有意冲淡原著的宗教要素有关。

除此之外,爷爷为皮特家修房子这个情节给去掉了,这也让他前期少了一些应有的表现。

其他的角色,感觉克拉拉的爸爸这回塑造得比较失败,在本片他给人一种不能很好得掌管这个家感觉,尤其是让克拉拉生气这种事在原著是不会发生的。

其他有些该有的角色在本片也没有很好得表现出来,比如说皮特的妈妈和姥姥,在本片就只是出场了而已,他们在原著的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

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美景了(但这也有近年技术进步拍摄条件更好的缘故,1978版如果有现在的拍摄技术是能够拍得更美的)。

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全部是在瑞士取景的,主要包括莱茵瓦尔德峰的苏费尔斯镇以及阿尔布拉山谷的拉奇村。

克拉拉的家则在德国多地取景。

本文将作为这两个版本的通用影评来发布。

 4 ) 生病后,打针吃药都不管用,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文|诸神的恩宠《海蒂和爷爷》是新近上映的治愈系大片,影片中,有两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片段一是关于克拉拉的。

在妈妈去世后,年幼的克拉拉深受打击,渐渐积郁成疾,导致双腿患病,最终无法行走,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消磨时光,她的心情也因此越来越抑郁。

后来,克拉拉去海蒂家做客。

海蒂家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空气清新,风景秀丽。

每天,海蒂的爷爷都背着克拉拉去山间玩耍。

天天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克拉拉的心情越来越好。

一天,在原野玩耍时,克拉拉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颤巍巍地走了几步。

看到这一幕,海蒂和爷爷惊呆了。

过了一段时间,克拉拉的家人来接她回家。

当他们看到克拉拉恢复了行走能力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片段二是关于海蒂的。

海蒂被姨妈送到克拉拉家做伴读,尽管她和克拉拉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人还成为了挚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蒂越来越想念乡下的爷爷。

思乡之情每天都困扰着她,后来她竟然开始梦游了。

得知海蒂梦游后,克拉拉的爸爸吓了一跳,不知该如何是好。

家庭医生认为,想让海蒂不再梦游,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她回家。

克拉拉的爸爸权衡再三后,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派人将海蒂送回了爷爷家。

重回爷爷家后,海蒂开心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梦游过。

克拉拉已瘫痪多年,怎么突然之间就学会了走路?

强烈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让海蒂屡次梦游?

这两个问题虽然不一样,但答案却是同一个,那就是:躯体化。

没错,正是躯体化导致克拉拉瘫痪多年,也正是躯体化让海蒂半夜三更屡次梦游。

01 躯体化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躯体化呢?

它是指一个人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后,没有以心理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却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

这些躯体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腰痛、腿疼等。

大多数人听到“躯体化”这个名词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

但在生活中,躯体化现象其实很普遍。

作家秋微在自传体小说《女少年》中,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

上小学时,妈妈花重金给她买了一架钢琴,每周末都带她去老师家学琴。

但凡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学琴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

所以,学琴让秋微很痛苦。

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内心的怨气越积越多,恨不得把琴给砸了。

她天天都想着“不练琴”这件事,不久,神奇的事发生了。

每逢她去老师家练琴的前一晚,她的扁桃体肯定会发炎,而且发炎得相当厉害。

这种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妈妈觉得很奇怪,就带她去看医生。

然而,体检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医生们盯着各种片子,也都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就这样,秋微断断续续地练了四年琴,而她每次去老师家之前,扁桃体都会发炎。

最后,妈妈实在不忍心见她带病学琴,于是主动提出让她别学琴了。

自从放弃了学琴后,秋微的扁桃体再没有发炎过。

秋微的扁桃体发炎,就是典型的躯体化症状。

当出现躯体化症状后,病人即使去医院,往往也查不出实质性问题,因而也就很难得到及时医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生病后,打针吃药都不管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而心理问题是很难通过打针吃药完全治愈的。

02 躯体化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心理问题为什么会导致身体病痛呢?

弗洛伊德认为,躯体化症状是人的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本事”,可以将内心的痛苦转换成身体的疾病,从而化解这种痛苦。

举个例子,小明很不爱学习,一天,他为了逃学,谎称自己肚子疼。

于是,老师同意让他提前回家。

但回家后,小明发现自己真的肚子疼了。

这就是躯体化的典型例子。

这件事背后的心理逻辑是:小明不想上学,于是编出肚子疼的谎话,最后他的肚子真的疼了,这是因为潜意识正在用这样的方式惩罚他,让他不必因为说谎而产生负罪感。

所以,躯体化症状其实是压制自我潜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

为了逃避某件事而装病,后来真的病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出现躯体化症状后,我们就能通过生病的方式,达到不上学或不上班的目的。

而此时,我们也不会责怪自己,因为身体的病痛已经抵消了我们内心的痛苦。

由于躯体化症状能带来一些隐性的好处,所以,当面对巨大的压力时,我们很可能会通过潜意识的作用,让自己这里疼或那里痛,以此来逃避压力,让自己休息和放松。

03面对躯体化,应该怎么办躯体化症状的关键在于,我们把消极情绪储存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引发这些部位的疼痛,比如头疼、胸闷等。

据权威数据显示,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导致我们出现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和身本是一体,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躯体化症状,就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治疗。

具体来说,有三种方法。

(1)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病人能领悟疾病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从而改变错误观念。

这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增强治疗信心非常有效;(2)药物治疗。

当躯体化症状很严重时,经治疗师的同意后,可以适当服用抗抑郁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抗抑郁药大多会有副作用,而且服用几周后才能见效;(3)自我疗愈。

除了接受治疗师的治疗以外,病人也需要进行自我疗愈。

首先,积极参与治疗。

比如,和治疗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探讨自己的心理困惑等;其次,学习压力管理的技能。

掌握后,能有效减少心理压力,对于缓解病情很有帮助;最后,作息规律,保持运动。

有规律的生活和适量的运动能缓解情绪,改善躯体化症状。

了解了躯体化症状的来龙去脉后,一旦我们有了躯体化症状,就应该尽快寻求帮助,防止病情恶化,影响生活质量。

04心理的伤,身体知道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烦恼,其中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

我们只能活一次,所以,让心宁静,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获得再大的成功,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人生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善待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生活之道。

当身体不舒服时,除了要及时就医外,还应该从内心深处关怀自己,不要让自己有太大压力。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大自然来疗愈身心的伤痛。

在《海蒂和爷爷》中,海蒂不再梦游,克拉拉能重新走路,背后的原因都是她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是的,心灵的自由能治愈身体的病痛。

在《心理的伤,身体知道》这本书里,杰出的心灵导师露易丝·海说,身体从未说谎,不被觉察的情绪,都会以疾病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

从今天起,请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再好一点吧——因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

 5 ) 天使的背面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5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被翻拍成许多电影和动画,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目前上映的2015年最新版,得以引入院线,应是为了纪念今年去世的德国名演员布鲁诺·冈茨,他在片中饰演爷爷,片名也相应改为《海蒂和爷爷》。

冈茨也许是影史上罕见的将天使(《柏林苍穹下》)与魔鬼(《帝国的毁灭》之元首希特勒)都演绎至世界影迷记忆深处的人。

这也促使我从天使的角度去看《海蒂》的故事。

爷爷在故事里不算天使,他是个村子里人见人厌的孤僻、固执怪老头,怪到要离群索居,住到山上去。

但对于片中先治愈了爷爷的冰封心灵、再治愈了残疾女孩克拉拉之孤独忧郁的真正天使海蒂来说,爷爷却是允许她释放天性并与她相依为命的天使。

当海蒂被姨妈从瑞士山上拐走,“卖”给法兰克福的克拉拉家,爷爷悲伤无奈地哭泣,我又想起冈茨曾经的天使角色,天使也会老,也会失去所爱。

海蒂的笑容的确纯净无邪,观众也渐渐像克拉拉家那些大人一样,竟感觉她头发乱蓬蓬、穿粗布衣服、撒着光脚丫满山跑的样子,要比梳洗干净了穿洋装、紧身连衣裙的样子更美丽更可爱。

但这个天使由思乡病导致的梦游症,明明白白地显出她隐藏在笑容背后的真实痛苦——一个被迫背井离乡的小孩子,根本不稀罕虚荣阔绰却充满礼数的生活,也不习惯城市生活,她只想回家,回到爷爷身边。

这种真实痛苦,正说明她从未被物欲所染的纯洁,作为对比的,就是幻想在那间宫殿一样的大宅子里长大的严厉管家。

奶奶当然是全片最有智慧的一个人,稍微翻看原著,会感觉她是非常典型的基督徒,贫富跨阶级友谊也是基督教精神所提倡的,而海蒂的牧羊人身份似乎也映照了些许基督教隐喻。

新版显然淡化了基督教内涵,加重描绘当代人的大敌,精神疾病。

爷爷无疑是不健康的,克拉拉残疾的源头,是由丧母导致的精神忧郁,不然未来也不会奇迹般站起——最近看的《小鞋子》里富孩子强留穷孩子玩耍一下午的情节,都让我感觉养在深宅的富孩子童年时代那种极度孤寂,也是非同常人的经历。

海蒂的变化显而易见地说明,任何人被压抑了天性都可能患上情绪或精神病。

城市文明扩张到目前这个地步,已让渴望乡村生活的人没有太多选择余地,更多的人,是海蒂的姨妈,克拉拉的管家,贪心眷恋着城市高物质文明。

这些触及当代人类问题的要点,大概是此片至今依然能感动很多人的原因。

 6 ) 生命真的可以如此单纯和美好

很偶然的机会,看了电影《海蒂和爷爷》。

我本来没有报多大期待的,前十分钟还在盘着双腿啃泡椒鸡爪。

但是电影的画面实在太美了,随手一截,就是一幅画。

慢慢的,我被带入到电影当中。

电影节奏很缓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让人倍感温暖。

海蒂是不幸的:父母早逝,被阿姨带大。

后来遭到阿姨嫌弃,被扔给了爷爷。

好不容易和爷爷产生了感情,又被阿姨送到法兰克福当伴读。

因为她太小了,以至于只能被大人“摆布”。

海蒂是幸运的: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遇到了睿智的爷爷和克拉拉奶奶;内心始终保持如一,那样的美好和善良。

皮特告诉海蒂:你爷爷曾经杀过人。

海蒂被吓到了,要求回羊棚睡觉。

爷爷告诉海蒂:“人们总爱说闲话,你必须决定,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其他人说的话。

”为什么村庄里会有这种谣言?

他们真的见到了吗?

我看不尽然吧。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谣言出来?

因为爷爷特立独行、不合群。

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某一个同事特立独行,八卦群体总会私底下窃窃私语,各种揣测。

如果都是女性就更可怕了,没准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成为群众口中的小三!

可怕吧。

曾经看过PAPI酱的一期视频,讲的就是类似的情况。

我们来看看那位女管家。

为什么她对规矩那么崇尚?

为什么克拉拉的父亲出差归来时,她会刻意的精心打扮自己?

因为内心的自卑。

海蒂想离开时,她抓住海蒂的肩膀,向她吼道:“你怎么不知足,我小时候可是非常渴望生活在这样的大房子里的。

”因为自卑,她极力的想通过得体的举止、漂亮的衣着来证明自己属于上层社会。

因为她对上层社会的渴望,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海蒂也会喜欢这个宫殿似的房子。

但是真正的淑女不是通过衣着、举止看出来的,而是内心的涵养。

就如克拉拉奶奶那样,从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从不会听信谣言,而是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判断。

从本质上来看,克拉拉奶奶和海蒂爷爷是一类人。

片中有一个细节:克拉拉的奶奶带着孙女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爷爷本来穿着一件马甲,镜头一转,爷爷穿着一件新的外套,拎着一壶酒出来。

要知道爷爷对待村里别的人可不是这样的啊,永远都是瞪着眼睛,很凶悍。

但是对待奶奶就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睿智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这也说明,爷爷是非常有涵养的。

课堂上,老师问:“你们长大后的愿望是什么?

”牧羊人的儿子答:“牧羊人”,铁匠的儿子答:“铁匠”。

唯独小海蒂,怯生生的回答:“我想写故事”。

写故事是什么鬼?

于是,她遭到了大家的嘲笑。

老奶奶送了一支笔,一个本子给海蒂,告诉她,你可以写自己的故事。

海蒂说:别人都嘲笑我。

这时,奶奶告诉她:“他们笑话你,是因为他们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这就是为什么,睿智的父母经常会带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

老一辈的人会说:“孩子那么小,你带他出去玩,没有用的,什么都记不住。

”为什么一定要记住呢?

旅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小时候逛过的每一个博物馆、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条路、爬过的每一座山、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未来。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克拉拉站起来的那一刻:远处是阿尔卑斯山脉和咩咩叫的小羊,蝴蝶亲吻克拉拉的脚背,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克拉拉忍不住伸手想触摸这一切。

奇迹发生了,克拉拉站起来了!

我鼻子一酸,原来,生命真的可以如此单纯和美好。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

海蒂注定是属于阿尔卑斯山的。

对于她来讲,再富丽堂皇的房子都不如大山那样辽阔、自由,她希望自己像雄鹰那样,自由翱翔。

看到流星的那一刻,两个姑娘许下了心愿,我觉得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希望克拉拉的腿能好起来。

后记:看外文电影时,我喜欢看原声版的。

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部电影里面说的是德语。

与英语有类似的发音,很好听。

阿尔卑斯山实在太美了,从此我的愿望清单里面,又加了一项。

 7 ) 我是海蒂 我想写故事

我想打开窗可天灰蒙蒙的分明没有山那个像山的字母叫A我记了又忘我只认得B 它像块面包我得穿上透不过气的衣裙和皮靴我不能开窗我得对侍者先生说敬语我要鞠躬我得用匙子一口一口喝汤要轻巧地切下一片黄油我不能养猫那位严厉的管家小姐猫毛过敏她快要爬上楼梯栏杆去了看起来真是滑稽我只喜欢美丽的小姐克拉拉就要回去了要回阿尔卑斯雪绒花在这无限生长爷爷亲手用木头做了椅子正好两把那两只长角山羊黑的叫熊熊白的叫鹅子还有个叫皮特的羊司令我非常爱山尖上的那朵白云和未消融的冰雪随着山鹰有力的翅膀穿过山谷光着脚去采山那边的野蓝莓我坐在小木屋的炉火边吃涂了厚厚乳酪的干面包我在草上打滚我是海蒂我想写故事写笑我的那些孩子没去过的村庄

 8 )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

故事里海蒂从小跟着姨妈一起生活,后来姨妈把她送到了阿尔卑斯山的爷爷那里,爷爷是个脾气古怪但却很善良和蔼的老头,开始时他想把海蒂送给牧师,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心因为海蒂变得柔软起来,他喜欢上了这个乖巧可爱的小姑娘,他规定海蒂每天放羊前必须喝一大碗羊奶,他让邻居Peter带着海蒂一起去放羊。

海蒂爱上了那里的草原,湖泊,森林,还有羊群。

她每天光着脚在草地上奔跑,微风吹拂,鸟儿歌唱,快乐得仿佛整座山都是她的游乐场。

可是后来姨妈回来把她送到了法兰克福一家富贵人的家里,海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开始学会各种礼仪规矩,每天被局限在房子里不能出门,那里打开窗户也看不到山。

虽然每天都有松软的面包,华丽的衣服,可海蒂还是不开心,她想念爷爷,想念小伙伴,想念阿尔卑斯山的一切。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大家发现了海蒂有晚上会梦游,医生看出了海蒂梦游的原因在于她的心病,在医生的建议下海蒂最终回到了阿尔卑斯山。

而在阿尔卑斯山下,海蒂又变成了那个天真快乐,满山奔跑的小女孩。

看完电影后我在想,其实像海蒂这样天性纯良,天真烂漫的小姑娘。

注定是属于大自然的吧。

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

我读小学时,放寒暑假之后我爹妈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照顾我,所以会把我送到爷爷家去。

爷爷家在农村,从那里到城市每天只有两班车,街上的商店寥寥无几。

尽管那里交通不便,,可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童年的我最快乐的时候。

我记得离爷爷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那时候河水污染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

河流清澈见底,偶尔还可以看到河底游过的小鱼,石块旁躲躲闪闪的螃蟹。

夏天时,我总是和小伙伴在一天最热的时候来到河边,太阳越大,我们就越开心。

她们总是穿着衣服跳进河里,游泳嬉戏,摸鱼捉蟹,用手舀着水往对方脸上淋。

我不会游泳,就坐在河边脱了鞋子用脚踩着水看他们打闹,偶尔水花溅过来,打湿了全身,我也不恼,反而跟着他们一起傻笑。

阳光撒向水面,河面雀跃起的斑点亮闪闪的像鱼鳞,一天又一天的午后,就在这样的阳光和笑声中滑过。

我们经常在水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没有手表,太阳就是天然的时针。

夕阳染红整个水面时,我们便知道回家的时候到了。

穿着湿哒哒的衣服走在回去的路上,头发还湿哒哒地滴着水,路上的灰尘和泥土沾满脚趾,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时我坐在河边什么也没想,不去想人生苦短,不去想爱而不得,和三两好友,就这么一直嬉笑打闹。

我丝毫没有意识到,那时候纯粹的快乐,在以后的生活里再也无法复制。

那时候我堂姐也经常去奶奶家玩。

我们两个年纪相当,臭味相投。

我记得我们喜欢去街上买一块钱三包的垃圾食品,然后晚上睡觉时躲在被窝里悄悄地吃。

那时奶奶家还是砖瓦房,我们就拿着毛笔在墙上面画画,写XX是个小画家,爷爷也不管我们。

有星星的晚上,我们会搬两根板凳到院子里,一边看星星一边说悄悄话,明明两个人都是小屁孩,却喜欢一本正经地说班上哪个男生最好看,学习最好,有好多小女生在他屁股后面追着跑。

白天也会跟着奶奶去山上,我知道了原来有肥又矮的茄子树也很矮,而玉米杆则又高又细,丝瓜和豇豆一样长在藤上,基本上我对许多蔬菜生长的认识全部来自于那时候和奶奶上山摘菜。

那时候我觉得奶奶家一切都是好的。

喜欢那里夏天种满茄子和玉米的山坡,喜欢傍晚大家吃完饭一起聚在路口的大树下,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东家长,西家短说个不停,喜欢夏天的夜晚田野里叫不停的蛐蛐声和整片天空的星星,喜欢没有霓虹灯也没有纸醉金迷的最原始的夜晚,点点灯火散落在山地间。

喜欢听饭点时长辈们说方言叫孩子回家吃饭。

我对童年所有美好的回忆都在那里,那些时光在我的记忆里就像是一个甜美的梦。

所以每次爸妈接我回家时,看到村子离我越来越远,我都闷闷不乐,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失去了一个很喜欢很喜欢的玩具。

我的童年没有阿童木,没有数码宝贝,也没有数不清的玩具。

可是啊,我感受到了山间的风,夏日了漫山遍野的翠绿,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无忧无虑的快乐。

 9 ) 《海蒂和爷爷》:纯真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今天去看了电影《海蒂和爷爷》,观影过程中,脑袋里循环播放的是:哇!

这也太美好了吧!

这也太可爱了吧!

本想要偷懒一下,可还是忍不住写了影评,或者说观后感更合适。

尽管可能能在网络上下载到,但这部电影必然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关于瑞士,在个人的认知里是,风景如画的童话国度,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两次世界大战均保持中立因此避免了战火的侵袭,擅长制作手表,有一所为全世界富人管理资产的银行,小时候常常与瑞典搞混……而在今天,又得到了另一个瑞士的标签——#小天使海蒂生活的地方#。

电影《海蒂和爷爷》改变自约翰娜·斯比丽著同名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是1880年,上一个出演海蒂的女孩是已经故亡的秀兰·邓波尔,电影上映时间是1937年。

直到今天,一个多世纪之后的现代社会,海蒂依然有着无比动人的魅力,她可爱善良天真充满活力,犹如天使或是精灵,我无法想象有人会不喜欢海蒂。

她太过美好,以至于有小孩在观影过程中大声说话,我都没那么反感了!

看到海蒂,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风光,没有办法产生不高兴的情绪。

海蒂的故事简单的过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双亲去世的海蒂,被姨妈送往性格古怪的爷爷家,爷爷不愿意和海蒂一起生活,打算让牧师找地方收养,不过爷爷最终被海蒂打动,决定留下海蒂;第一部分结论:不会有人不喜欢海蒂!

2.姨妈回来偷偷将海蒂送往富人家,陪伴富人家的小姐克拉拉,海蒂不得不学习各种礼仪,因此身心感到压抑,尽管和小姐结下友谊,但还是非常想念故乡;第二部分结论:不会有人不喜欢海蒂!!

3.几经波折,海蒂终于重返爷爷的身边,再次可以看到蓝天雪山,可以和皮特一起放羊,有一天克拉拉也来到这里探望海蒂,在住在爷爷家的日子里,无法走路的克拉拉居然重新站起来了。

第三部分结论:不会有人不喜欢海蒂!!!

就像没有人不喜欢大熊猫一样,也没有人不喜欢海蒂。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我还获得了其他结论:1.瑞士,当之无愧的疗养圣地,坐轮椅的能给整步行了!

2.瑞士羊奶似乎挺好喝的!

3.不喜欢猫的可能真不是什么好人!

4.生活在环境糟糕的地区极有可能会诱发精神疾病!

……以上都是玩笑。

《海蒂和爷爷》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但用成年人思维去看这部电影,是幼稚的,也是可悲的,它蕴含着纯真的力量,像一块抹布,拭去那些心灵窗户上的灰尘,让人回想起童年时代的欢乐记忆。

故事里的人也都是可爱的,像天使一样,即便偶有糟糕或糟糕的地方,也没有坏到哪里去。

爷爷没有抛弃海蒂,姨妈抚养了海蒂5年,也没有把海蒂送到更坏的地方,管家小姐不喜欢海蒂但至少没有使用暴力,暴躁的家庭老师还算是有耐心,富人老爷也不是狠心贪婪的丑恶资本家,小男孩皮特爱恶作剧,但没有坏心眼……

没有仙女、精灵、传说,这个儿童故事却更像是童话一样,或许就是因为故事中的人都太好了,海蒂是幸运的,她也值得这样的幸运,但话说回来,所有的孩子也都应该值得这样的幸运,拥有美好的亲情、友谊,遇见善良善意,接受正确的引导。

可回到现实里却并非如此,对比现实和电影,这样的美好才会更让人想要流泪。

 10 ) 满满的温暖

剧情其实很简单。

小姑娘海蒂父母双亡,被姨妈带上了阿尔卑斯山,交给从来没见过面的爷爷抚养。

但爷爷性格古怪,甚至想把她送走。

渐渐地,爷爷在和小海蒂的相处中被她的活泼单纯温暖了,决定留下海蒂。

也是,天天面对那么阳光的笑容,石头都会心软吧?

海蒂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生活,真的美如天堂,至少我已经把瑞士列入最想去的地方了!

但单纯美好的生活没过多久,海蒂就被见钱眼开的姨妈带进了城,给一位只能坐轮椅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当陪读。

虽然穿得是绫罗绸缎,吃的是美味大餐,但离开了大山的海蒂,就像鱼离开了水,思乡心切的她甚至患上了梦游症。

幸运的是,在医生和克拉拉奶奶的帮助下,她终于重回家乡!

富家小姐想念海蒂,追随她来到了山上,神奇的是,在大自然的滋养下,小姐竟然站起来了,能走路了……这片真正让人内心柔软的,不是剧情,而是海蒂小姑娘本身。

看穿着,典型的村里孩子,但只要听到她朝气蓬勃的笑声,你就忍不住想要跟着她一起微笑。

对什么都好奇得不得了,早上起床后立马就奔出去探险。

很容易满足,一边烤火一边吃着奶酪,感觉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自由,单纯,容易满足,想笑就大笑,想哭就大哭。

多么像我们自己小时候啊!

那个简单纯粹的自己。

影片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睛,一幅幅画面,一帧帧影像,就像在油画里徜徉!

、每块木板,每步石阶都美的那么真实,散发着和煦的光,海蒂把自己的炽热欢快带给了爷爷,而导演把爱 和着 阳光种进了观众的心里!

影片太美!

任何时候想到,都携裹着愉悦和关怀。

《海蒂和爷爷》短评

一个宜人性高的女性苟且而生

7分钟前
  • 卖矿的
  • 较差

6/10。合家欢叙事就是以丧失人物的丰富性为代价,影片看不到贫困、成人世界的歧视带给海蒂的伤害,有缺陷的人物也被提纯,譬如严苛的女管家没有为赶走海蒂采取陷害手段,而彼得将克拉拉轮椅推落山崖的恶作剧,也以克拉拉被奇迹般落在脚上的蝴蝶治愈残疾所消解。值得肯定导演没有单纯评判城乡的对立,城市高塔象征现代文明的启蒙,培育海蒂识字,但严格的用餐礼仪扼杀了自由的天性,梦游症即是海蒂回归家园的渴望,身处宫殿的海蒂一直试图开窗看见呼唤着她的山,而乡下的草原、山峦虽然令海蒂脱掉了淑女身份的紧身裙,轻盈地跑向自然的快乐,但当地牧师创办的学校中,孩子只想子承父业并嘲笑海蒂的写作梦,乡村的愚昧封闭并非天堂。在爷爷讨厌的贵族克拉拉奶奶入乡随俗,毫不犹豫将脏乎乎的酒杯一饮而尽后,爷爷奶奶相视而笑,城乡落差在相互包容中化解。

1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8.0/10 四平八稳的片子,为什么能进top250?

1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看了之后抑郁症都好了~

20分钟前
  • 可爱猫猫头
  • 还行

剧情经过压缩后缺失太多细节,女孩和爷爷体现不出感情深就要表现到难舍难离,让人难以信服,有钱女为何不能走路又不详细介绍,突然追个蝴蝶就站了起来,心急了点,对山上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期待,可惜失望啊,我从没想到过二楼的草那么脏,好大尘,很幻灭。餐具做得不错,烤奶酪涂面包神还原

21分钟前
  • 汤姆贝利芬
  • 较差

童话故事

25分钟前
  • 吴松张
  • 还行

看前四分之三的时候感觉剧情一般,只有摄影和布景比较精致。海蒂去到另一个家时的经历多少让我想起了《雾都孤儿》,然后当她重返阿尔卑斯山之后,才是全片真正精彩的部分——童年的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只要你还能感受得到的话,真的是特别美好。当克劳拉再次站起来的时候,我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2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非常子供向的故事,全篇无恶人,就算是两次把小海蒂送人的工具人姨妈每次也都算成就了好事。严厉的女管家被小猫克制,削减了她的「可怕」。只要小演员足够漂亮可爱,自然风光足够美丽动人,这个本子拍多少次都会成功。另一种意义上的童话,然而爱与关怀,真情与美梦,谁不喜爱。

30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你们都说hin感动 我看一半弃剧了。看点在哪?

33分钟前
  • 残小雪
  • 较差

梦游的海蒂太让人心疼了,但是也不忍心责怪克拉拉,她太孤单了……海蒂就像个天使,治愈了所有人~(ps:奶奶太智慧了,利用海蒂想听故事的好奇心诱导她去学习,还看出海蒂不开心,最后鼓励海蒂坚持自己的梦想……)

36分钟前
  • Chris
  • 力荐

一星给风景,一星给童真

3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成人世界童话,景色真是美爆了

38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不喜欢,没意思。

41分钟前
  • 方其Fancy
  • 较差

我真是一个毫无童趣的人了,看这种儿童片居然一点感触也没有,竟不知从何评论。

43分钟前
  • 此在
  • 较差

C本来在之前就看过小说,再看剧情基本一样的电影很无感

47分钟前
  • michel_le
  • 较差

愿我们都如同阿尔卑斯山上的鹰,展翅翱翔天地间。配乐同海蒂一样可爱,其实情节起伏小给观众印象不深呀,海蒂可爱但是感觉内在形象后面力度不足。想看海蒂克拉拉的清水文~爷爷……元首是你吗元首!!!七万个骚夫人等着你回去挨个biu啊!!!

48分钟前
  • 鬈大毛毛
  • 推荐

一部温暖治愈的童话!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善良可爱或是和蔼智慧的,跨越了阶级,似童话一样美好!很适合给小朋友看!

50分钟前
  • 大隐隐于世
  • 还行

太没劲了。一个不是童话的童话。编剧一定是个作家。完全不懂戏剧结构。

51分钟前
  • 盒火
  • 较差

中文名是什麼鬼,爺爺是配角好嘛,想起了小時候看有印象看過一點的飄零燕。

53分钟前
  • 超黐線唔正常
  • 还行

感动的点是…?

54分钟前
  • 眠眠儿_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