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电影节都是井底之蛙有了梯子,蹦到井口望向大千世界的好机会。
因此每次都会选择一些口碑尚好,题材有趣的“电影小国”的作品来看。
这部小成本制作让人很是惊喜。
手表没有预想中的复杂背景,就是父亲传给儿子的纪念,故事没有夸张和煽情,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好故事。
然而结尾真是很惊艳,过程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剧透分界线——————————————————————多半因为是女性导演兼编剧的原因,用生育和政治并行的两条线来讲故事,从题材上讲就很新颖。
而生育让女主尤利娅终于多了一份人性的温暖。
或许这才是她最终诚恳道歉的原因,她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那块手表对于善科是那么重要。
苍蝇的嗡嗡声在善科给交通部打电话的时候作为背景出现真的很妙。
那恼人的,不断的,消除不了的声音,有点像GUOJIA机器的冷血麻木给老百姓带来的感觉。
无关文化,无关体制。
很喜欢镜头忽然慢下来时对演员脸部的特写。
善科捡两张纸币时候的表情。
捡到第一张以后吹口哨的轻松愉快,捡了第二张之后口哨消失的略带凝重,接着看到成堆钞票时候的紧张,过渡非常自然流畅。
一个月税前350元,酒馆消费好像是5元多。
其他工人对善科的奚落讽刺。
让善科生活得那么孤独的,不仅仅是他结巴,也不仅仅是贫穷,更是他固执纯洁的道德感。
电影的每个情节都这么犀利尖锐。
尤利娅第一次在妇产科医生面前目中无人地打电话,作为ZF形象代言的公关,真是讽刺到了顶点又毫不刻意。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文化,看不见“人”的存在,终不能算是进入了现代文明。
报纸上的噩耗和结尾处尤利娅惊愕的脸真是两个妙笔,让故事一下子变得紧张好看。
而对反对派的刻画,也是一样入木三分。
搞政治,没有人真正关心一个#人#的痛苦。
善科是一个老男人,没有家庭、没有伴侣。
他的工作就是修理铁轨线路,用扳手扭紧螺母。
这天他吃完饭喂完兔子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照例上班,沿路看见偷柴油的同事,他径直走开。
走着走着发现了纸币,一张,二张,然后一堆,喝了一大口水并用水淋湿头发之后他报警了。
故事开始。
影片的伊始先是手表的特写:昏暗的房里一名老男人打开电视机用勺吃着饭,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一直在放字幕在滚动,老男人显然很关注新闻。
我一直知道,底层对社会是关心的,比如公平公正。
镜头中的老男人洗完碗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就出门了。
在昏暗的房里老男人拿着扳手有一组特写,这是一处精致的伏笔。
第一幕的最后电视里讲到放弃指控的画面时老男人用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他不知道他成为了电视上那个男人。
电视机就定下了场景基调。
关于平民和政府部门的诉讼,还是放弃指控。
(用电视说话,定下故事节奏)凌乱到不堪入目却整洁的住所,吃完饭就去洗碗—仔细端详手表、给兔子按摩并喂食、换干净的水……这些细节勾勒老男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做事有原则有条理,他养的兔子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写照,一丝阳光的照入,电视的采访报道依然官方情绪的存在,他拿着扳手就离开了。
同时,遇见同事偷柴油似乎又隐约地指示他是个孤僻乖戾的人。
公关尤利娅的出场,是关于胚胎。
席间电话不断,掌控全场。
俨然女强人形象。
但也是因为太忙,她总会分心,好像有忙不完的事。
她第一次出场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们要让他成为英雄?
这是个伪命题。
公关尤利娅的老公说,一旦我给你打了针,我们就没回头路了,你确定要我打这一针吗,我想得到你的确认。
尤利娅二话不说,抢过针扎在腹部。
新闻报道之后,同事嘲笑他(这次嘲笑,坚定了他之后新闻上的告发)。
他气愤的回到家温柔的抚摸兔子喂食倒水。
夜晚,他掏出身上的物件,望着捡的150元发呆,脱下衣服关了灯。
黑暗持续了十来秒种。
再就是直播了。
直播前老男人脱裤子的时候,硬币撒了一地,他想捡被制止,还被问到你就没想过剪掉胡子吗,他说没有,我发誓。
众人一幅嫌弃的样子。
拿着裤子,别管硬币了。
对于新闻中心的人来说,收视率和热度才是需要关心的。
手边的事都可以放下,但老男人不行,因为这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勤俭。
尤利娅依然在电话里指挥事情具体操作步骤,干练果断。
换好衣服来到现场,镜头给了科列夫一个特写。
显然他是尤利娅的对手,这为后面的报道埋下伏笔。
小男孩在台上成熟的演讲,老男人的手表被尤利娅拿走,老男人再三回头想要回来,被拒。
镜头给到戴手表的皮肤上一块太阳没晒到的白色印记,老男人轻抚。
英雄的待遇就是:奖励一块廉价的电子表。
本该是表彰老男人的拾金不昧,却转到部长拖鞋等桥段,最后给了部长很多闪光灯和掌声。
部长问老男人是不是用锤子工作,老男人回答扳手。
从这可以看出上层官员对下层一点都不了解,就算是工作细节,上层也不清楚明白。
部长问老男人可以问他问题,老男人说了工资又说了柴油的事部长回应他知道也会处理。
好像默认工资不发可以偷柴油这件事。
设计好的报道穿别人的衣服假装的微笑。
这就是新闻报道。
部长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已经给总部写信了。
尤利娅:好像我周围的人都变迟钝了。
从这话可以看出她很清楚每一个人想要什么她能导演一切包括怎么走位鲜花什么时候给镜头多少秒到哪里剪辑下一个画面她都能找到重点。
但她唯独漏掉了,老男人的手表。
他说什么都行,很明显他是个傻逼。
这就是尤利娅对老男人的理解。
晚会结束他穿的别人裤子被别人要去手表也没个准确回复他站在卫生间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然后就回家去了。
之后就围绕手表展开,敷衍敷衍,明天明天,终于换来一个一样的但是没有刻字的不是他的手表。
公关部的举动没有任何怜悯示弱者的矫情在里面,简单粗暴,不留情面。
(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老男人只想要回自己的手表,结果被区别对待敷衍了事,于是他找到尤利娅的对手科列夫,第二次报道。
老男人的内心独白应该是这样:拿走我的表再给一个不是我的表给我这种行为对于老男人这种生来孤独缺关爱的人而言很可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按照老男人逻辑或许是这样解读的,“我TM难道已经可怜到需要你给我一个一样的表来打发我忽悠我这样的地步了吗?!
”)那不是一般的表,那是他爸留给他的唯一证明,是物证也是信仰。
所以第二次报道他畅所欲言,讲偷柴油讲廉价电子表讲拿走他的表给他另一个表。
然而反抗并没作用,更招致恶果。
尤利娅果断出击,封锁了网络,并要求老男人发道歉申明,老男人拒绝。
这就有了黑社会栽赃胁迫警察从中作梗老男人终于被迫低头,拍报道的时候更是设计背景还要换服装,镜头前的光鲜亮丽背后的真实没人探究,新闻工作者对底层的厌恶真情流露。
老男人终于如释重负,却没想到被揭发的同事群起而攻之。
果然,报道之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是裁掉几个人用来息事宁人,但源头问题从没有解决。
之后尤利娅的胚胎成功,有一天她看到报纸说有一个线路工卧轨自杀(有一种可能就是被裁掉的人因为生活失去保障而现在自杀,因为最后老男人出现),她开始良心发现寻找老男人的消息并在汽车里发现老男人的手表。
决定送还于他。
最后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尤利娅敲开门之后,看见一脸伤疤的郁闷老男人,片刻之后他拿起他的扳手。
(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在经历悲惨之后他们能选择的还有什么呢)而等在车里的男人独自等待着。
强力推荐!
可以达到满分的片子 小人物与腐败 官僚机器及其喉舌的对抗 荒诞 戏剧性 十足 保加利亚这个出产吸血鬼的地儿 被欧洲称为第三世界的蛮荒之地 在后冷战时期的颓败和老百姓的无力挣扎一览无余 编剧导演摄影和演员全员在线 真的值得中国的电影人好好学习 最好看到沉默寡言的扳道工没有卧轨自杀而是奋起反抗 狠狠锤打了以绿茶婊为代表的官僚阶层 公关部 =遮羞布 换做我们的底层小人物 恐怕大部分会成为卧轨的那个
片子很多地方晃的镜头 看的晕晕的 除此之外整部片子人物塑造的很真实很饱满 包括前台小职员等等 都很形象接地气儿 平心而论 如果是我在现实中面对口吃的男主可能也是这样 有点儿急有点儿不耐烦 但还是会帮助他 女主在她的职位上很成功 但是在作为一个普通人身上也会有她的无奈吧 对于男主的愧疚可能是没想到这个表会对他这么重要 而且悲剧明明是可以在她这儿避免的 男主底层人民 为了自己重要东西(兔子 表)那股韧劲儿 不能说他是失败的 其他的他可以不在乎 最后的反抗可能是兔子也没了吧 没了在乎的东西 什么也就无所谓了 整部电影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东西都在为了自己在乎的东西努力 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很难说他们有错 站在不同的角度 每个人好像又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片子很好 但不是我喜欢的 最后的结局 也是个很突然的地方 (就像我的评论一样)
他看起来什么都不求,什么都没有。
但他却什么都有,有父亲的爱,有一只兔子陪着他。
他原本看起来邋遢,满脸胡子,十分肮脏。
但当他把胡子剃掉的时候,是他开始对这个肮脏的社会彻底失望了的时候。
保加利亚是一个什么国家,是否真的如此腐朽?
但当这样的电影能够拍的出来,让人看到,那说明这个国家还有救吧。
如果你耐心看完这部片子,会发现导演在最后20秒埋藏了一颗绝妙的彩蛋。
对,彩蛋就在片尾字幕马上要结束的时候,没有画面只是声音,先是一个拉开车门然后关上车门的声音,几秒后是汽车发动的声音,全片结束。
我认为,拉开车门的是尤莉亚,发动汽车的是她丈夫。
如果拉开车门的是善科,那丈夫一定会发声,而不会一言不发的发动汽车,那是只有老夫老妻间才会有的习惯与默契。
电影最后是善科站在门口,从旁边拿起巨大的铁扳手,站在门外的尤莉亚一脸惊恐。
而门外汽车里的丈夫听着音乐。
如果没有最后20秒的声音彩蛋,这应该是个很好的开放式结尾。
按照我上面的分析,那么最后画面与声音彩蛋之间的空白应该是这样的:善科手拿大扳手,站在门口怒视着尤利亚。
【从全剧中善科的人物性格表现看,这应该是他所能表达出的最大愤怒了。
即使在他遭到诬陷被迫做出道歉后,即使在他回到家乡遭到同事们的殴打后,我相信天性善良的善科也不会因此变成一个行凶暴徒。
】受到惊吓的尤利亚在后退中把手表放在地上,匆匆离开回到丈夫的车里。
我认为,最后20秒声音彩蛋才是真正的影片结尾。
这样的结尾符合影片的整体基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血腥暴力的场面,没有反抗的英雄。
没有受到惩罚的官员。
今后的善科还会每天拿着他的大扳手在铁道上巡视,还会无可奈何的看着偷油的同事,还会喂养他的兔子。
今后的尤利亚还会每天在交通部忙碌而快乐的工作,还会努力人工造人。
一切都不会改变。
这是最精彩的结局,这是最残酷的结局。
对东欧的认知是白俄罗斯作家《二手时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讲述了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时代为变革付出的代价。
而这个影片中再次提到了时间这个概念,很好奇东欧艺术创作者们为什么对时间这个概念如此执着?
准确来说,保加利亚选择加入了欧盟,而白俄罗斯选择了拒绝欧盟。
在观看电影之前,对于保加利亚这个国家,我像大部分保持着刻板印象的人一样,觉得酸奶和玫瑰,就是这个国家的全部。
但在昨晚在电影院看完这部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引进的《荣耀时刻》,深深被导演和编剧的故事手法吸引其中。
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张性,在为数不多的台词中意义铺垫,人物的关系逐渐清晰,人物的性格也跃然于银幕上。
这是个小人物的故事,剧中有很重要的两个暗喻:第一就是男主的兔子。
兔子几乎是男主的全部心思所在,也似乎暗示了他的形象,沉默温顺,也毫无攻击力。
第二就是那块父亲留给他的荣耀牌手表,让这个个沉默的,伴随着口吃,只想问心无愧的过着自己生活的小人物,把这一块不快不慢时间准确的手表看得极为重要,也因手表的丢失,被调换,再被归还,产生的一系列各个角色的本能反映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荣耀手表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是一个经典的小人物的故事,废话文学表示就是,如同历史上出现的小人物一样,卷入政治的纠纷,宏大的叙事,利益的争分中。
但这个拿了150块却愿意上缴了一整袋钱的小人物,他有着普通人的小心思,有着不合时宜的坚持,更有区别于这个时代,这个企业,乃至国家权力系统的不妥协。
就像那块老旧的刻字的手表,这是父亲(过去)留给他的礼物和期待,他对手表的执念,也显示着他对那个时代,或者说残留时代精神的秉承。
最惊喜的部分莫过于字幕过后的彩蛋,听到车门的砰的一声,这是茱莉娅回到了车上还是丈夫离开了车去寻找她?
导演擅长让观众进入电影的情境,情境的情绪,愤怒或是无奈都足以煽起观众对小人物和我们自身的自怜,然后将目光对准看似迫害他的人。
有多少人希望那个扳手是对准茱莉娅的?
但仔细想想,口拙心笨的灿科在回答交通部长时说,巡道工用的是扳手不是锤子。
扳手是来对付火车轨道的,不是人。
我希望,茱莉娅顺利回到车里,也希望兔子好好活着,而巡道工这个小人物也可以继续问心无愧的活着,至于交通部长还有更多权力部门的人物分析,似乎我这个小人物也是无权评论的。
很惊喜在年末还能看到一部这样优秀的小语种片,你可以永远相信艺联发行的外语片。
要不是观影活动向影城要的排片,说不定不会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
是那种典型看完之后会让人emo的电影,想到过电影会很致郁,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从影片中途主角命运的急转直下到后面的铁道员工卧轨新闻,再到影片的结尾直至演职人员表结束后的“彩蛋”都加深了影片压抑的结局。
影片占据了小语种影片的优势,拍摄手法更为大胆使得镜头语言更加精明。
表层的“荣耀”手表和深层的“荣耀”之路相呼应,电影所创造的普世价值和黑色喜剧的氛围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你甚至不难想象《荣耀时刻》的故事被其他国家翻拍成不同背景的影片。
电影打动我的的百分之八十都来自演员的冲击力,没想到一部小语种片的演员会如此的打动我,以至于想花时间去看下他们之前的作品,在看过电影后去查找演员的资料,不出所料的是两位演员果然都是保加利亚的国宝级演员。
一开始以为有些情节被删减过,但发现国外公映版和国内的片长一模一样。
不算是缺点,或许是二刷以至于多刷才能看懂的东西,就是电影里部分情节的连续性问题,单挑出来灿科在路边被妓女拉走的桥段,后面的剧情明明可以在这段上做很多冲突,导演却没这么做。
形式手法上让我想到娄烨,除了全片没配乐以外,更明显的是。。
你懂。。
镜头。。
抖。。
这部剧很具有阶级色彩,电影的主人公善科,是一位典型的老实人。
他在片中做了一件大好事,却从头到尾只是被政府官员摆布,被媒体记者利用,被黑社会嫁祸,被警察威胁,也被同事排挤和仇恨。
一个善良弱小的人,被一步步逼入绝望,还有那个欺负人的尤利娅,都被演的很精彩,这部剧真的很好看,每个主人公都很生动形象
诚然,这部电影中保国交通部官员和警方一波接一波的骚操作给人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既视感,但倘若因此就把它看作一部简单的社会现实主义批判题材,恐怕会显得有些浅薄与失之偏颇。
对于没有什么宗教方面背景知识的我看来,它和许多欧洲电影所乐于呈现和探讨的相类似,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在故事中引出一场思想观念上的交锋与辩论,最终指向一个近乎无解的道德困境。
这个困境,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被解读为如何对待诚实与虚伪,这场交锋的双方,自然是口吃的底层护路工Tzanko,以及长袖善舞的交通部女公关Julia。
Tzanko所信封和秉持的价值观正如父亲传给他的那块手表:像指针一般精确,来不得半点虚伪与矫饰,以一种一以贯之的诚实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黑即黑,白即白。
体现这种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细节是:尽管他被包装成了拾金不昧的英雄,但他从未否定过自己内心中的贪念(罪恶),在拾到第一张钞票时,他有过片刻的犹豫,而在面对警方的质问时,他也不讳言自己在现场拿走了150列弗据为己有。
但这种素朴到近乎可以被称为原始的价值观,在电影中却遭到了Tzanko周围众人接二连三的挑战,当与现代社会并无太多交集的Tzanko因为一场意外开始与旁人产生交集,他逐渐发现自己所信仰的诚实其实是站在了大多数人(也许仅有Julia的丈夫是个例外)的反面,基于以务实为前提的虚伪处事方式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交通部的摆拍授奖是一种欺骗(而这一欺骗恰恰来源于另一场欺骗,交通部的舞弊案),电视台的曝光也是一种欺骗(如果说交通部将Tzanko打造成一个并非见钱眼开的道德模范是一场欺骗,那么电视台为了所谓的正义和真相进行的引导式爆料,何尝不是另一种欺骗?
Tzanko的本义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看到的事实,并非要成为模范或英雄),交通部为了平息舆论,联合警方对Tzanko的陷害,还是一场欺骗。
影片中主线外的另一条情节线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女主角Julia在开展各种公关同时,也在忙于保留胚胎人工受孕。
如果说,故事的一边是Tzanko父子通过一块手表将一种人类天然的素朴价值观传承下来,另一边则是Julia夫妇以科技之名对造物主所设定的人类约定俗成繁衍规则的欺骗与背叛。
但是,Tzanko所信奉的价值观又真的是白璧无瑕,无懈可击的吗?
Tzanko在电视上被Kolev别有用心引导后的发言看似可以被定义为所谓的“不屈强权”“敢于直言”“坚守正义”,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那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卧轨铁路工人是否源于真相曝光后的巨大压力?
那些在影片最后对Tzanko大打出手的工友,会不会因为他对坚持个人道德观念的偏执,无法继续揩油收入锐减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基于一种道德评判层面正义所作出的选择,所收获的又一定全都是善良的果实吗?
这个无解的难题也许正对应了影片开放式的结尾,Tzanko与Julia,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谁对谁错永远分不出结果,但我们知道的是,在这场交锋中,两败俱伤才是几乎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7分。2016洛迦诺主竞赛入围(看看当年,选片还是蛮厉害的!而且居然两部保国片!)。可以列入所谓“公关学必看电影”片单。剧作有出色的地方,不过稍稍仔细推敲还是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一个还是导演意志太强,情节服务于先行的主题概念,剧作元素用得也太闭环了。不过,男女主角塑造都挺成功,尤其女主角。
小巧精致的政治讽刺剧场,憨厚困苦的巡路工和精明利己性公关双线,聚焦点刻意缩小在两方矛盾。氛围充斥着压抑和心酸。英雄光环只是套子,而这个充当英雄人的人就如同迪士尼玩偶的“内胆”,个体本身成了一种附加。除去那层光环,他还是那个无人在意的底层巡路工。可以让他受奖也能让他控诉,也会玩弄似的趾高气昂让他道歉。生杀予夺不过如此。没有人在意他在厕所待了多久,没有人在乎他的兔子会不会死,即使是为他控诉的记者,也不过是嗅到新闻价值——推动政治斗争里的小小齿轮。口吃是种隐喻暗示向上传达的阻塞艰难。其实他就是那只兔子只需凉水,但不断有人给他安上莫须有。和解只因善良而已。但上层阶层化身公关女我有微词。能爬到这个位置的女性定是社达,但是生育支线刻意强调性别以及统治层厌女传统,让我不得不怀疑设置意图。此线处理不当。
保加利亚现实主义的很多呈现角度居然和天朝如此雷同(天朝受制于审查制度,反而可以将保式电影视为某种「平行宇宙」下的天朝电影「镜像」),在一种官僚主义的制度下,任何心有善意或者本性淳朴的人都会成为潜在的社会爆破筒,这已经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现实无解的复刻。
抨击现实是好事,但是故事线索太牵强。交通部需要转移危机公关,记者则想搞个揭露贪腐黑暗的大新闻,而主人公工人真正的诉求其实只想要回他那块属于自己的手表。迟来的物归原主并不能代表混乱中迟来的正义,即便女公关最后良心发现,若后果真是那样则亦于事无补。
最后结巴的巡道员负责 全场笑点,最终又在结局处成为了爆 点担当,将黑色幽默进行到底。
影片除了001120时的一处重大剪辑失误外其他都还好,
(幸亏我戴着满是划痕的老手表而不是运动手环来看这场电影,这对我和我的手表很有纪念意义)手表和兔子,在交通部丑闻和官僚主义巨轮眼里是那么微不足道,但那也许就是一个底层人民战斗和妥协的全部理由他选择了善,世界却要把他扒光,让他陷入奇怪的换裤子游戏里,凝视着嘲笑着他赤裸的口吃,他们拿走他的手表,威胁他陷害他暴揍他,最终把他撕开来,让他“脱胎换骨”,露出那凡人外壳里那六公斤的扳手,矜矜业业的25年无处躲藏几袋子钱,无论多重却都轻如鸿毛。拾金不昧的自己,灵魂却只有十二斤,六千克的重量当她好似忏悔和醒悟,迟到的荣耀终被送达当他愤怒地举起扳手,荣耀时刻也物归原主重合在欢快的歌曲里,让音乐再大点声吧。
实在太慢,半个小时两句话的剧情硬是拍成一个半小时,砍成半小时说不定可以给4分。
影片的内容我们会觉得如同发生在身边,简直是太熟悉啦!身处权力机构里,多少人会跟这个首席公关一样傲慢冷漠,对待底层民众,就如同人类看蝼蚁一般。
真是一个拧巴的故事。庸碌的铁路工人拾金不昧,却因此成为受人嘲弄的笑柄。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千差万别,有人视钱财与权欲为瑰宝,而他只在乎父亲留给他的手表和家中无人喂养的兔子。美德不美,作秀的作秀,讥讽的讥讽。口吃令他无法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淳朴不是愚笨,忠厚不代表可以任人欺凌。压迫过甚,打不死他,恐怕终要催生另一个《小丑》。影片剧作方面对于人物的塑造相对立体,尤其是女主角。但戏剧冲突实在太拧巴了,而且算是比较仁慈的|7.0
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全程手摇镜头很有代入感,铁道工人的遭遇哭死我,很有共鸣。象征意义很强,残暴的统治系统生生把一个一无所有的底层人物仅存的善良给捏碎了,吃人的社会,人善被人欺,让人毛骨悚然~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人物有些脸谱,情节简单直接,现实要比这个复杂得多,主题还好
善良小人物的无助和政治掌权者的卑鄙相互碰撞,却始终没有刀光剑影般的激烈交锋,哪怕最后小人物拿起铁锨准备施暴的那一刹那,全局戛然而止依旧没有血和暴力镜头,留下的是片尾最后汽车开门的声音。最卑微的人连最基本的暴力都无法实现才是最悲怜的事情。冷静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般的抨击,才是最理性的抗议。
什么是政治正确?当政者的意志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了。国家机器的公关处理矛盾危机的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小人物的请愿就该被碾压,诉求就该被无视么?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线的,坑老实人一次两次三四次,你也得换个人坑啊,不能总逮着一个欺压。最后你要明白,捡到宝,上交给国家才是正确的!
最早知道这个电影还是HKIFF41,那时候还叫荣耀蚀刻/遗失的陀飞轮。想不到几年之后竟然看到了公映。这种思路很好,既然电影院不让放漫威,那就多来点优秀现实题材吧。
三星半。好像这段时间一直在看中东欧国家拍咱们国家存在的问题。体制下的小人物微不足道,体制下说话结巴的小人物,更加微不足道。
无论是题材还是片子制作,算不上惊艳。了解一下保加利亚的水准。
特赞科的口吃像极了在唯利是图的现实里被边缘被贬低被嘲笑的那些缺乏话语权的底层民众
故事挺讽刺的,但很多地方的手持拍的角度和特写突兀,该停留的地方又没有让情感好好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