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幻影# 《战争天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打造的地狱,是为了走向天堂。
从来没想过,这是一部黑白片。
基调清奇,色彩淡泊,仿佛超越时空的搬来了旧时光的尴尬萧瑟,把一派战火,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请了出来,摆在眼前,恣意妄为。
从来没想过,片中的死人也会面对而谈。
重要的是讲述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想法,其实有没有命活在当下都无所谓,因为,他们活过了。
一个人的意义在人海里几乎都是最轻微的,就算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获得的历史推动也往往只是几步的重要性罢了,只是恰好在那样的一个位置,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但是谁又真的关心人海里的一个人的故事呢,于是能够坐在镜头前,生也罢,死也罢,都告诉你这个他们眼中遇见过的世界,他们曾经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原来,这就是世间百态。
如果说沉闷,那这个基调,这些情节,真的让我沉闷过了。
贵族气质的女子优雅的活着,战争以前,美好的生活处处铺满她的世界,美食、美景、美男。
她坐拥着美好的世界,尽情嬉戏,高不可攀的过着她自己的生活。
这是1942年战时的欧洲,女主角奥尔加,是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的公寓藏匿了两名犹太儿童,她被捕,案子被分配到了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手里。
身处的乱世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矜持的奥尔加此时还是有着她自己的尊严可言,她想用身体交换自由,对法国警察局长进行色诱,好色却胆小的局长犹豫后,定好了约会的时间与餐肴,可是却在见面之前被人一枪送去了天堂。
生活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改变。
原本还可以衣着得体的奥尔加,失去了男人的庇护,被关进了犹太集中营。
为了生存,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开始摸爬滚打的在人群中挣扎,抢死人的靴子,但愿能够好好走路,成了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只要可以活下去,没有什么不能够。
过去的尊严随着生活的躁动都埋葬掉,活不下去,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意义。
直到,她遇见了赫尔穆特,一个年轻帅气的德国军官。
其实早在战争开始前,两个人就曾经相遇了。
他们和朋友们一起度过过愉快的假期时光。
在那时,赫尔穆特对奥尔加一见钟情。
那个自由、奔放,满身热情又勾魂无比的女神,如今就近在咫尺,可以让她生,可以让她死,翻过去的手就会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
这个热爱音乐和契诃夫的德国青年,放弃了自己的家产和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他所相信与追随的纳粹事业中。
而这次相遇,让他们的故事重新开始。
然而在地狱一般的集中营里,所有的生活都被环境所扭曲,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并不美好的爱,扭曲的进行着。
一方给予,一方奢求,一方颤抖,一方无奈。
仿佛可以看见最不求回报的爱,因为爱而尽心,也仿佛可以看到最低廉的诉求,只要给予就会满足。
这样的状态,在奥尔加的卑微里,越走越远。
如果一个人爱的是你本来的样子,不求回报。
可是两个人在一起,想继续,就不会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这样的爱,是不是还有意义呢。
我想赫尔穆特的内心一定是百般煎熬吧。
愿意让自己喜欢的人好,但是给予的好,其实就是让改变侵蚀了另一个人的真心,而最初的样子,早就荡然无存。
纳粹失利,节节败退后,一切都在等待着完结。
骄傲的赫尔穆特为了奥尔加,做好了假护照,要她逃到南美德国殖民地,这对于渴望求存的奥尔加来说真是最幸福的事情,然而骄傲的男人并没有与之同行。
他为之奋斗的纳粹事业奠纪了他的生命,在战争的告别悲歌里,年轻帅气的他选择了同自己曾经的信仰一起结束在纷飞的残骸之中,化作废墟的一个部分,不留世间的痕迹。
而拿到通行证的奥尔加被托付给了赫尔穆特的朋友与战友,只要离开集中营,她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就可以活下去,就可以重新来过。
在离开前,奥尔加看到了自己曾经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听见了曾经同甘苦也同样欺辱过她的女监工对自己孩子的憧憬。
只是那一刻,生存的可能突然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对不同的人,生存原来有不同的未来。
奥尔加拿出了最宝贵的未来,交付了四个人的命运给生活,两个少年,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他们的未来,在那张通行证上绑定,而这个一路狂奔着几乎已经忘记尊严为何的贵族女人,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灰暗里,淡定的做出了她最后的选择,一个充满贵族气质,保有尊严和矜持,符合她性格和态度,回归人性本质,匹配自己身份的选择。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可能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看到这样一部影片。
不是因为轰轰烈烈的战争,或者人在战争中毫无尊严的前行,也不是在乎爱到底可以战胜多少困难,又或者人性的光芒可以照耀多少大地,只是影片始终灰色的暗调里,藏住了所有的本来的样子,世界处处充满失望,可是人,一直用希望在生活。
求存的不是生命,而是人性的余热。
世界前进的不是技术的发展,而是态度的建设。
那一刻,我才被感动得久久无法抽离。
这大概才是电影的表达,最美好的地方吧。
作者:小佛搞特
作为北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战争天堂》无疑是惊艳的,有特色的。
4×3的画幅,黑白的画面,定格的镜头,胶片的颗粒感和年代感的画质,大量直面镜头的独白,把人们带回了那个残忍的二战和集中营中,但是又以一种超脱的视角注视着这一切,看着芸芸众生在战争的摧残下人性或泯灭或残存着挣扎着,竟是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之感。
#人性的泯灭与挣扎#
女主角Olga真正好的电影,一定是把人物塑造得立体,把人性的善恶和矛盾都体现出来,绝不是单纯的伟光正或穷凶恶。
《战争天堂》里的三个人物正是如此,这里主要谈一下女主角。
女主角原是苏联优雅的贵妇,曾经是托斯卡纳阳光下率性纯真的少女,二战中因为包庇收留犹太儿童而被捕,被捕后主动试图靠着美色与男三警官交换自己的自由,此时的她,虽是已经为了生存开始出卖自己,但是毕竟眼里还是有着神采的,依然散发着女性的魅力,彰显着求生的活力。
可是进入集中营之后一切都变了,在那里,所有的身份和过往不复存在,人变为牲畜,只剩下最原始的本能。
片中非常震撼的一幕,当她们吃着堪比猪食的饭菜时,一老妇人突然倒了下去,有女人惊呼“她是死了么?
”,正当我以为下一秒她们会去检查老妇人的死活,或是悲伤不能自已时,却见这些人一拥而上,抢夺老妇人所余不多的破烂衣物和饭食。
女主更是第一个冲上去脱下了老妇人的靴子自己穿上,继而接着喝她的稀粥,仿佛一切不曾发生,一脸习以为常的淡漠……
男主角Helmut直到男主角纳粹军官来到集中营,认出了她就是当年在托斯卡纳偶遇之后念念不忘的女人,把她留作了自己的清洁工。
这时的女主角已不似刚被捕时会主动利用美色去寻求出路,反而是透着认命和卑微的姿态。
只不过,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短短几天时间,只是不再忍受饥饿的威胁,我就从畜生变回了人,又变回了女人,甚至开始在意口红、头发和皮肤”。
即使是曾经的贵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生而为人的尊严竟也变得这般的一文不值!
作为一个一直以来痛恨纳粹又深受其害的人,当男主军官提出帮她办了假护照要帮她逃离的时候,她竟是不可置信激动万分地几乎跪了下去,无比卑微地讨好她,又疯了似得反复喃喃自语“你有权力做一切的事情”。
有人不喜这里女主的表现,可我恰恰认为,正是女主这样绝望后的狂喜,才更突显出最后女主将生的希望留给萝丝和那两个犹太孩子的不易和令人唏嘘。
所谓英雄,所谓人性之辉,向来不是样板戏中单薄的伟光正,而是经过了挣扎痛苦和矛盾后的抉择。
就像《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在行刑前也曾在牢房里脆弱不能自已地喃喃道“我很恐惧”,而恰恰是这肉体凡身的情感,才让最后那一声“Freedom”震撼心灵。
托斯卡纳往事所谓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男主军官回忆中的那个托斯卡纳的美好女孩,可堪为他的梦中情人,甚至于在黑暗现实中最后的希冀。
所以男主最痛苦的时刻恰恰是看着女主卑微而疯狂地感谢自己,他吼道“你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怎么会变成这样?!
”是啊,怎么会变成这样,所有的人,不都是被那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消磨了自由意志么?
曾经的他自己,不也是个丰神俊逸的少年么,热爱着俄国文学,在大学校园里和同学讨论着契诃夫,听着窗外女同学高跟鞋哒哒的声音,一缕阳光就那样照了进来。
虽然后来的他见到屠杀,闻到透着死亡的恶臭时依然会不忍和挣扎,但是最终他还是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战争的帮凶,不是么?
#天堂的陨落与救赎#
二战前的德国,已经是一片萧条,“就连12岁的小姑娘都已经涂着深色的口红出去勾引男人”。
这时候,希特勒以超凡的演讲感染力,许给了大家建立一个天堂的美好未来,借此登上了领袖之位。
可是啊,就如集中营指挥官所说,“要建立天堂,必须先建立地狱”,这些狂热的党卫军们,以天堂之名,将地狱之实合理化、高尚化,多么契合邪教的特征。
男主甚至直到最后,一直坚持认为,“没有取得胜利,是因为我们要建造的天堂太完美了”。
在战败前,他穿戴整齐地坐在遭受轰炸的办公室里,淡定地吸着烟,仿佛周围一切都与己无干,竟是无端生出了一种“殉道者”的感觉。
只可惜,在那样一种背景下,这样的殉道者是那么可怜可悲。
《战争天堂》没有多少正面描写战争和集中营残酷的画面,但是通过少数几张触目惊心的屠杀照片,通过上至纳粹军官下至集中营犯人的木然或是惶惶不可终日,更多地通过那力透纸背的独白和文字描写,将这地狱的画面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比直接描写来得更加胆寒。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军官回忆到:“最可怕的是集中营的地面是动的。
我们时常将成堆的尸体层层叠叠地扔到坑中掩埋,那里面还有些人没有死,还在抽搐着呻吟着,其中有些人挣扎着想要爬出来,于是,这集中营的地面之下是活的”。
还有那集中营的指挥官轻描淡写又带点炫耀地说:“集中营的每个营房可以容纳700人,我们已经塞进去了1200人,可是每天还是源源不断地有火车运人过来,于是我们就把后来的这些人直接投入毒气房,炉子昼夜不停地运转,却还是烧不完这些尸体,烧剩下的骨头也实在太占场地。
我们现在定了一天杀掉一万人的目标,而且我们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
”纳粹们认为的天堂实际上是这样的地狱,而实际上的天堂却在最后给了人们救赎。
影片结尾,上帝的声音响起“不用怕,进来吧”,接着亮起一道光,这一刻,恍惚间竟有一种耶稣临世之感。
当集中营的犯人们被要求去毒气房“消毒”时,犯人头子说的竟然是“快起来吧,要去消毒了,再也不用干活了”。
死,竟是成了一种解脱。
而女主在走下地下的毒气室前,认真地在墙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眷念地回头最后看了眼天空,转身走了进去,仿佛不舍,亦仿佛超脱。
如影片名称“Paradise”,何处是天堂?
#拍摄手法#在开头提到的那些拍摄特色中,讲几点印象最深刻的。
黑白的4×3画面,定格的镜头,极为考究和纯熟的摄影,有着充足的历史时代感,在男主收拾旧时物件时,光影斜射入储物间中,盒子打开后的灰尘飘散在光中,晕染成了无数的颗粒,给画面中的男主也笼罩上了一层旧日气息。
大量直面镜头的独白,时时跳切的镜头,让人有一种审视感和对话感,开始很容易会猜测是战后被俘的问讯画面,但当最后发现,这是他们在死后进入天堂前的最后忏悔,瞬间给人以一种终极审判到来的肃重之感,俯视众生的悲悯之感。
加上通过这些独白,很多细节充沛的描写和心理被或怀念或痛苦或五味杂陈地娓娓道来,带给观众的画面感和想象倒是比镜头拍摄更真切了几分,而且有时竟有一种文学作品的唯美和伤感。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争所及之处,一片荒凉,只有那微弱的人性之光时明时暗,在那尽头,是否有救赎在等待?
1942年,欧洲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只剩英国人还在苦苦支撑,法国已经被德军占领,反抗力量只能将战场转移至地下,尽量营救遭受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
这时的巴黎,一个法国警察局长,一个俄国贵族女人,一个德国党卫军军官,本处在平行时空的三人因为一起犹太人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前途命运。
奥尔加曾是俄国贵族,也许是因为国内政治势力的转变,让她来到了巴黎生活,但是1942年的法国也已经不再安全,盖世太保利用占领区的法国警察大肆搜捕犹太人。
在这期间奥尔加救助了两个犹太人小孩,给他们提供了临时住所,然而她地下组织成员的身份也因此暴露了,被捕后法国警长决定对她亲自审问。
朱尔斯是地道的法国人,乡下出身的他做到警察局长的位置十分不易,所以即便作为占领区的警长要受德国人指挥,大多数时候他还是选择忍气吞声。
这场战争延续的时间比他预计的还要持久,面对妻子指责他是德国人的帮凶,朱尔斯只能用自己没有亲手杀人来辩解,虽然他明知这理由过于苍白。
朱尔斯和家人朱尔斯了解奥尔加的身份,也知道她包庇犹太人的事实,以他胆小谨慎的作风,本应直接上报给盖世太保,但在奥尔加主动引诱之后,他对这个俄国贵妇又产生了犹豫。
奥尔加本寄往于出卖身体可以帮自己逃过一劫,但千算万算没想到反抗组织早已盯上了朱尔斯,偏偏选在同一天暗杀了他,没了警长可能的庇护,奥尔加的下场只能是集中营。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存在,那么集中营一定是最远离它的地方。
赫尔穆特上尉是帝国最优秀的党卫军人之一,拥有显赫的贵族家庭和纯正的日耳曼血统,他象征着纳粹眼中完美的未来,受到最高统帅之一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接见,希姆莱转达了元首对他的期望以及纳粹德国的宏图愿景,并交给他一项任务,解决集中营军官贪污敛财的问题,于是赫尔穆特来到了同一座集中营,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奥尔加。
赫尔穆特1933年的意大利,二战的硝烟还远未见踪影,赫尔穆特认识了同样来此度假的奥尔加并深深爱上了她,他印象里的奥尔加是举手投足都透露出雍容气息的贵妇,然而意料之外的再度相见却是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
赫尔穆特利用手中的权利将奥尔加安排在自己身边,但这并不能让她完全脱离苦海,赫尔穆特为此准备了假身份让朋友将她送往瑞士。
奥尔加本有机会远走高飞,但最后关头她却选择替难友进入毒气室,而让难友带着自己曾搭救过的两个孩子离开。
在通往毒气室的路上,奥尔加奋力攀着墙壁,最后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她微笑着在墙上刻下“天堂”这个词,继而随着囚犯们的身影消失在了黑暗尽头。
战争中最残酷的部分往往发生在战场以外的地方,没有炮火轰鸣的集中营里充斥着的是寂静的恐怖,无论在何时看来,集中营的历史都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噩梦。
不管被关押的囚犯之前是什么身份地位,惨无人道的生活都会让他们失去基本的人性,为了争夺仅有的生存资源,人类也会变得如同野狗一般。
电影中有一幕令人难以忘记,冰天雪地里一位年老的囚犯突然栽倒在地,正在吃饭的手无力地滑落,盛汤的小碗跌落在地上,她就这样死去了。
而周围的人似乎已经对死亡见怪不怪,像食腐的乌鸦一样迅速围拢上来,在死者身上寻找有用的东西。
奥尔加在争抢中得到了一双靴子,之前自己的那双被人偷走,她只能光脚在雪地里干活。
而来晚的人看没什么可以搜寻的,就端起了死者的饭碗,面无表情地喝着残存的剩汤,所有人的眼中都看不到一丝光亮,他们就好像只剩下一具具躯壳,失去了人的意识在苟活着。
这场景实在是太令人感到难过了,如果不是因为集中营的摧残,他们也曾是和你我一样普通的人。
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德国军人的虐待、发霉又稀少的食物、渺茫的获救希望以及随时可能轮到自己的死亡,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囚犯们的心理,最终令他们扭曲到只剩下生存这一个念头,而身为人的种种道德伦理早已被抛到脑后。
历史上那些集中营的幸存者,需要花费数年乃至余生所有时间重新学会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能活下来已是他们的幸运。
无论是法国人、俄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都在坚持自己所认为的正义,然而自己确信的正义就一定正确吗。
朱尔斯或许并不愿为德国人卖命,但身为警长他只能在权限内保护得了家人,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为民族英雄。
反抗组织杀掉警长时也许认为自己是在行使正义,可是他们也在无意中断送了另一个人的生路,而死去的只不过是又一个同胞。
赫尔穆特的家族和尼采有过渊源,他本人亦热爱哲学和艺术,但是元首的演讲告诉他真正的德国人不该只满足于此,优秀的日耳曼人理应领导其他民族,他必须变得强大起来。
赫尔穆特也曾拯救过犹太人,他并不完全认同犹太人劣等的理论,但又坚信元首代表着正义,当他得知契科夫的未婚妻死在了毒气室里,内心意识形态的矛盾才终于激化。
曾几何时,他和朋友在大学里彻夜讨论契科夫的哲学理论,然而此时哲学却不能阻止他们按下毒气的开关。
朋友说,那些死去的囚犯的灵魂没有离开,他们就像团团迷雾围绕在你身边,“而我们自己也变成了鬼魂,是时候承认我们已经失去一切了。
如果你的契科夫知道世界是这副模样,你猜他会说什么。
”“他什么都不会说。
”赫尔穆特最终意识到,拥有人的信念比纳粹给予的所有荣耀都更加宝贵,是奥尔加让他重新变回了人。
来到天堂的三人向上帝述说他们的一生,最终只有奥尔加被允许进入天堂。
无疑她是牺牲最多的那个,以自己为代价换取三个人的性命,是因为她们更有活下去的理由。
在集中营这种地方,没有信念的人是难以坚持的,赫尔穆特给过她希望,但除此之外,奥尔加找不到其他理由。
也许她已经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了,集中营让她见识到了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这里是好战者的天堂,却是人性的地狱。
所以奥尔加选择去往真正的天堂,而她为捍卫人性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她这样的资格。
战争天堂 (2016)7.72016 / 俄罗斯 德国 / 剧情 战争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 彼得·库尔特仍旧是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中的深刻发问:一个每天听管弦乐队两小时演奏的德国军官如何做到同时每天把一万犹太人送进毒气室?
为了“德国天堂”,建造完美的天堂需要做出必要的牺牲,凡是自诩为超人的人,从来无惧牺牲他人,需要的时候,丝毫也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而往往抱持这一执念的人,恰恰是那些对哲学和艺术有着深刻领悟与非凡把握的人。
对此,斯坦纳倡导“阅读是行为方式”,鼓励理想主义的顽抗,正如片中奥尔加所认为的:“邪恶的生长无需任何人帮忙,但善良则总是需要最后使劲推一把,带出邪恶后面的希望,就出现了奇迹。
”
二战题材里拍摄手法特别的一部。
男主又是一个在人性和被洗脑得没人性中挣扎的英俊德国贵族男孩纳税军官。
女主,旧俄贵族,贵族的时候美丽动人,早年在意大利庄园游玩的时候吸引了这个年轻的德国贵族。
后逃到法国因救犹太小孩被关进集中营,在非人环境里,所有习惯全抛,迅速人老珠黄,面容憔悴,活着就很感激了。
换一般人可能就不会再惦记此时不在年轻貌美的女主,可是男主是一个喜欢俄国文学,注重精神生活的德国贵族,一眼从背影认出女主,把她调到自己住处作清洁。
这和辛德勒名单里的阿蒙(应该是德国平民出身,从他问辛德勒的衣服的布料的材质可以看出。
)有点像,调自己喜欢的女孩到自己住处做家务。
区别是这德国贵族从不打骂这女主,尽力对女主好,心心恋恋要帮女主逃出去,和女主过安静的生活。
但是女主在非人环境里生活久了,在确认男主心意后,不断重复说男主很伟大,德国人是优等人种,男主要女主做什么都可以。
结果男主气疯了,抓住女主吼到那些言论是骗人的。
最后德国战败,男主让同伴带女主走,并安排好他们后续的生活。
男主自己原地等死。
此时的男主对信仰失望,对女主也是失望的,她不再是以往那个美丽优雅的俄国女贵族,现在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为了活着已经把自己降到尘埃里的有奴性思想的女人。
男主想要在一起的是那个记忆里的优雅俄国女人。
女主最后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
从片中看男主本性善良,他母亲去世时,他真诚的坐在女家仆对面握着着对方的手说话。
他也是聪明的,在最终答应救邻居的情况下,用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犹太血统的理由救人。
他是公正的,查出军队内部有人腐败直接严惩。
这时的男主爱着女主却不善表达。
女主做清洁时忍不住在浴缸洗了澡穿了睡衣在床上睡着,他发现了,只是温柔的帮女主盖好被子,坐在床边的椅子上默默的看着她。
男主和女主最后没有在一起。
他们已经没有了最亲的亲人,彼此也没有给对方精神上活下去的寄托。
最后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赴死。
要是在和平年代,这一对也许是家庭地位样貌精神世界相当的幸福的姐弟恋。
但是战争扭曲了这一切,也毁灭了这一切美好的可能。
另外想说女主如果最后稍微动动脑筋,劝说男主,可能凭着男主的聪明和地位,女主救出两个犹太小孩一起逃走也是有可能的(参考《美丽人生》)。
可是女主最后是悲观的。
最后,你对生活笑,生活就对你笑。
你对生活哭,生活就对你哭。
(文/杨时旸)当人性被置于不同的环境,它就会被挤压成不同的形状,这是被无数次验证的事。
而当面对恐惧、暴力和绝望的时候,人性中所散发出的幽暗与光亮,即便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还是能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部《战争天堂》以深切的悲悯意识以及独特的结构方式做出了一次人性逼问。
1942年的欧洲,一位移居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奥尔加因为担任抵抗组织成员保护两个犹太儿童而被捕,她遇到了两个男人——一位盖世太保手下的法国警察朱尔斯和看管集中营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
故事围绕着三个人展开。
他们的前世今生,他们的意外纠葛,他们的生以及他们的死。
故事展开的中途,总被穿插的一场场访谈打断,三个人不停地面对着一位不明身份的“审问者”叙述着自己的想法、动机,有时在叫嚣,有时是辩解,有时也游移。
最终,人们才知道,那是导演高度抽象和象征化的安排,三个人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接受“终极审判”。
这种结构方式让整个故事变得迥然不同。
它向人们决绝地展现了一种后果。
总有作恶者说,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但《战争天堂》用这样的方式告诫人们,终极审判总会到来,善恶皆有代价与报偿,没有人能逃避那一切——那审问来自他人的眼光,来自自己的内心,来自道德的重压或者来自高于人类的、某种不可言明的力量。
有关于集中营内对于人心、人性拷问的优秀作品汗牛充栋,《战争天堂》之所以能够享有如此口碑,不只因为它呈现了既定又分明的善与恶,而是因为它直视了人性的捉摸不定和闪烁不明。
这一切不确定让人悲叹。
被抓之后的女人奥尔加想以色诱的方式,换取自由和孩子们的安全,但警察朱尔斯尚未得逞,就被反抗者终结了性命;女人被送到集中营,偶遇的军官却发现,这个女人曾和自己在一次聚会上一见钟情,后来莫名离散。
三个人在极端的境遇中偶然扭结在一起,曾经颐指气使的贵族和底层警察,如今调转了身份,曾经两情相悦的情人现在成为了狱卒和犯人。
这其中的况味又何以言说。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兼备了黑暗与光明。
如果说,只陈述邪恶的嚣张和善良的泯灭,这一切就不可避免地落入这类题材的俗套,但是《战争天堂》呈现着嬗变,那个警察朱尔斯原本一直拒绝向家人承认自己为盖世太保服务,他知道这工作的肮脏,但他面对女人的色诱也开始流露出某种虐待狂的狰狞;而那个女人——一个善良和正义的化身,但当她陷入牢狱,照样会为了一个烟头和一口食物和其他女人以死相拼,她受到旧情人的照顾,自己也会偷偷藏起一截口红,想用肉身换取特权;年轻的军官放弃了家业,对于自己服务的权力系统是真正的信仰,但最后,却也不得不承认,那一切都是谎言。
你看,谁是彻底洁净的,谁又是绝对脏污的?
谁能永远保持清醒,又是谁一直装作糊涂?
人性像水,遇到怎样的容器,水就因时就势出暂时的形状。
那女人得知自己可能被解救后的疯癫,跪拜于曾经戕害自己的邪恶的权力,这是她被篡改了吗?
可最终,她又宁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他人。
这又说明曾经的勇敢和善良还魂了吗?
或许什么都说明不了,人心中有时会莫名划过一道闪电,有时又会长久地遁入黑暗。
一切叵测。
《战争天堂》的导演是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曾经著名电影《伊万的童年》的编剧,他这一次的成功在于,怀揣着悲悯但又毫不留情地逼视每一个角色,故事中的三个人都是立体的、复杂的、动态的。
那些人心嬗变,最后都形成了拷问,到底是环境造就了这一切,还是我们人性深处就一直潜藏着这一切,只是被环境激发?
电影有着黑白的影调,空气中布满尘埃和颗粒,犹如炭笔涂抹。
当人们看着那三个人不停地追忆、陈述自己的过往,每个观众都成为了上帝或者死神,凝视着那些被审判者的供述,但是我们配得上审判者的身份吗?
我们自己在面对那样极端的境遇时,是不是也都会扭曲成那些人的样子?
谁能逃脱终极审判,谁又有权充当判官?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
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
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
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
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精美的明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4比3的黑白画面和考究的打光,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单色摄影。
画面的风格非常符合占据影片绝大多数篇幅的1942年至1944年间的岁月,近乎四方的镜头成功凸显了战争年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罪恶的集中营地狱般的逼仄空间演员的表现堪称出色:赫尔姆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克劳斯成功诠释了在善恶之间挣扎的内心,而奥尔加的扮演者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则将人物的智慧、痛苦和绝望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2.08.08
二战中纳粹的鼎盛时期,确实给效忠他们的追随者带来极大权利,至高无上的荣誉感和幸福的满足感。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中纳粹的衰败,最终给他们带来的是失望和毁灭。
至于世界上被裹挟进战争的普通大众从始至终都是痛苦和灾难。
因此战争从来就没有什么天堂,战争只有地狱般的苦难和死亡。
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进行了严厉的制裁,伴随着经济危机、衰退,普遍的失业,特别是犹太人和共产党的日益壮大让赫尔穆特这样的贵族也开始绝望,这个时候纳粹给这些沮丧的德国贵族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希特勒的演讲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像伟人一样崇拜希特勒,决心跟着希特勒,不仅可以复兴德国,还要建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于是他便卖了家产,义无反顾的加入了纳粹。
他从下级突击队长做起,在东部战线作战负过伤,获嘉奖橡树叶的国王十字勋章,很快升官了。
赫尔穆特这样有古老的贵族家庭背景的人加入纳粹党让海因里希·希姆莱也很高兴,他的组织里就不仅仅只有药剂师、屠夫、面包师,这是往脸上贴金的好事。
希姆莱的一番封官许愿的“忽悠”让赫尔穆特就此上了贼船。
希姆莱赋予他特权,调查集中营里面的贪腐问题。
奥尔加·卡门斯基是个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法国警察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奥尔加本想性贿赂警察局长,不想局长临赴约前却被抵抗组织给打死了,一番周折奥尔加被送进了犹太人集中营。
集中营的指挥官汉斯·克劳泽对前来检查的赫尔穆特上校汇报的第一件事就是咋样能每天处理掉更多的犯人,焚烧炉的超负荷运转问题。
那些堆满一丝不挂死尸的照片看的赫尔穆特毛骨悚然。
而克劳泽就像谈论杀猪宰羊一样轻松随意。
可是赫尔穆特查处达豪集中营指挥官孔茨敛财,下令枪毙了他的事传遍了各个集中营,人人自危。
在集中营里,奥尔加一开始打扫营房卫生,后来走运的派去仓库分拣东西。
来仓库视察的赫尔穆特从一个女人的后脖颈一眼就认出了是奥尔加,一次邂逅而迷恋很久的梦中情人,一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俄国贵族女人。
很快奥尔加成了赫尔穆特的仆人。
人在为争夺食物而互相厮杀的时候,感觉就像动物。
奥尔加在赫尔穆特家里虽然干的是仆人的活,还要陪侍,但可以衣食无忧,感觉从动物变回了人类,一个女人。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战争天堂吧,可是这个天堂稍纵即逝,和地狱只有一念之差。
播放观看当年两人在意大利一处豪宅里相识和朋友们彻夜狂欢的录影带,让赫尔穆特开怀大笑,志得意满,而奥尔加心里却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痛楚滋味。
已经生无可恋而暂且苟活的奥尔加看到赫尔穆特给她办好了护照和证明,半天才反应过来,重燃对生的渴望让她语无伦次,喜极而泣。
她激动的抱住赫尔穆特“这是真的吗?
太美妙了,现在你想让我做什么?
我爱你”。
甚至说出“你们是好人,优等民族”这样荒谬的话。
战争把人变成了鬼,奥尔加的话像针一样让预感到德国即将颓败的赫尔穆特扎心,歇斯底里。
是什么在生死关头让奥尔加的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芒,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有女儿牵挂的狱友萝扎,自己无牵无挂的奔赴毒气室。
赫尔穆特就是个顽固的法西斯分子,极度仇视犹太人和共产党,为纳粹的暴行辩解,至死冥顽不化,看似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实则也徇私枉法,假公济私。
他妄言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他们的设想太完美了,人类还没准备好接受完美”,荒谬至极。
典型也不典型的二战集中营片。
各种元素都在,贵族军官,犹太人、斯拉夫人、残疾人,法国沦陷,卡波(集中营里管囚犯的囚犯),腐败,以及奥斯维辛(这是我个人的猜测,因为看似残酷却又十分有空子钻)。
不太典型的是俄国王妃的遭遇不太一样,在集中营没被直接扔毒气室,还谋得仓库的好差事,后来当了仆人,还被一个纳粹军官深爱着。
这种情况下保命的人,有,但非常少。
对于军官,某种程度来讲他的确很蠢,因为身份教育和俊美的外表,让他在纳粹的体系中平步青云,却依旧抱有十分不切实际的完美理想。
个人倒不信他真的很想成为布尔什维克一员,毕竟现在吃穿不愁天天体面光鲜,总比用配给券过日子强。
他可以轻易说出“你(残疾的)哥哥早已不配当德国人”,可见他眼中已经对元首那套说辞,人群优劣有了很明显的分级。
他嘴里停不下来的苏联苏联,不是真的想去,也不是真的很崇敬,从电影中反馈出的动机来看,是出于对苏联文学景仰。
他有自己的这份梦想,所以“”喜欢王妃”是建立在“她是苏联人”的基础上(确切来讲应该是沙皇俄国人吧……这种贵族身份也就只可能是从沙皇时期过度到苏联的),以及她与自己的阶级对等,并有一段邂逅等综合因素导致的执念。
本质上他并不能称之为善良,因为他就是带着优越性、阶级性。
一切难道不都是他的为所欲为?
眼瞅着战败,不想着贯彻执行焦土政策,而是要带着他爱的女人去爷爷在南美开垦的新日耳曼尼亚。
为了他的痴迷,把一个元首划为“敌人”“劣等人”的斯拉夫人放到自己身边,这种时候倒把戈培尔的宣传忘个精光。
(想想他如何形容犹太人,说虽然不信似电影里那样,犹太人喝小孩儿的血,但也差不多。
)以及为了他的女人,让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军官、曾经的大学同学去给这女罪犯搞通行证。
他知道两人的关系不能说破,但他也知道“同性恋”这点是同学的软肋。
“为了我,去做。
”这么拿捏人,也真是很“珍惜”这份情意了。
嘛,我不是说不喜欢这影片,也不是说不喜欢男主(帅是tm真的,表象里的温柔善良也是真的),而是想说其实他被塑造得很多面,只是外表太具迷惑性了。
如果换一个典型日耳曼人的长相,还看着有点凶的那种的话,也许对这个角色的认知就更多面了。
在这部电影中,他是绝对的主角,但对这个主角没有办法评判他好与不好。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不是个好情人,也不是个好朋友,更不是一个好军人,只能说他是一个在这个体系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
很现实的自私自利,但那种情况下你也不能要求他多么道德正义。
以及这个剧情片中,个人很喜欢音效,人走在地板上哐哐的,汽车引擎声,以及开门关门时酒吧声音的处理,防空警报声,战斗机轰鸣声……如果不是看到熟悉的演员,会有看老片子的错觉。
最打动我的镜头,是四分之一犹太人血统的女人,刚被解除逮捕,扑向自己照顾多年的残疾人伴侣,却又要眼看侄女等犹太人被纳粹抓走,在镜头前左跑右,右跑左,左跑右……却什么都做不了。
集中营里脱死人鞋算不了什么,毕竟那个境地,每个人的人性都没有了。
但审判者是你曾经喂过食物的小辈的情况下,他却执意冷酷无情地拆散你的家庭,你却无能为力时,才会觉得残酷吧。
真正的煎熬不是被划拨到地狱的哪一层,而是从天堂掉到地狱的过程,以及彻底反转的那一刻。
就像王妃说的,他们(对她)什么没做的时候最害怕,(到了集中营)后来就没什么可怕了。
一部文艺的战争片,整部电影冷峻克制,镜头工致,台词讲究,叙事手法独具一格,一边是堕落的战争地狱,一边是救赎的《战争天堂》,三个主人公犹如被上帝审问一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最后发出一道神圣之光穿透屏幕照亮了观众的眼眸,而那两个孩子的笑容则尤为触动人心!
战争毁灭人的世界,又重塑世界的人。
这篇影像散文像战争剥去人的衣裳、自尊一样,用4:3画幅“上帝审问”,从身体里剥出心灵,从形容词里剥出善与事实。
法国人挂念孩子,德国贵族在尼采遭遇茨威格式的巨大矛盾中追索“昨日的世界”,俄国人选择同归于尽。
苦难雕刻欢与痛,不为明天,便无意义。
这种题材黑白比较好吧,不需要浓烈的色彩吧。
尼采把善归因为奴隶的道德,但是从邪恶里生长的善良那又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超人也要灰飞烟灭。
曾经的贵妇在集中营被偷了鞋,看到当场死去的同胞时,她毫不犹豫地抢走了死者的鞋子。所有曾经的高低贵贱者在这个反人类的环境里被同化成平等的待宰羔羊。影片没有过分黑化纳粹角色,也没有特别完美化受害者。女主在最后替同胞进入毒气室升入天堂前,她试图用出卖身体的方式保命,为了一根烟爱抚别人,在得知深爱自己的纳粹男主决定带自己离开集中营时,她激动地跪下大喊日耳曼是更高贵的种族,这个突如其来的癫狂时刻让人目瞪口呆却又贴合人性,一切的尊严在活命面前不值一提。但她最终还是进入了天堂,不仅因为她用自己的命救了另一条命以及两个孩子,更是因为她的真实与复杂,这是导演给自己的奖励。
睡了十分鐘 結尾的聖光亮瞎 難受
最惊艳也最惊心的事实细节竟是关于契诃夫的未婚妻。当叙事仅仅是视角的呈现,原本极易沦为蛇足的"审判"自陈也变得动人,尤其是当观者忽然意识到是谁在发问。他们尚未成为服务于宏大说教的标本,不被赞美也不被谴责,甚至不需要结尾那片光。不免会想到,喜欢契诃夫的青年有可能是这样一个极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又确实是迷人的。"如果生在俄罗斯,我也会是一个共产党员。" 不,你大概不会。不然你迷恋的贵族女人又怎么会出现在你面前。
穿过地狱来到天堂娓娓作答的意思吧?这个立意多高呀!加上情人地狱再聚首可以多绕指柔啊。但故事呈现细节太单薄,落地不好。警察头子自述的戏份比较尴尬,欲讲还收的意思,干脆应该整个砍掉!男女主的表演都到位,颜值气场也挺抓人,但承载的情节并无太多新意,亦不曲折。女主战前的慵懒华贵,倒是令人印象深刻。
阴郁、沉闷、压抑
战争毁灭人的世界,又重塑世界的人。这篇影像散文像战争剥去人的衣裳、自尊一样,用4:3画幅“上帝审问”,从身体里剥出心灵,从形容词里剥出善与事实。法国人挂念孩子,德国贵族在尼采遭遇茨威格式的巨大矛盾中追索“昨日的世界”,俄国人选择同归于尽。苦难雕刻欢与痛,不为明天,便无意义。
好一般,就想踏踏实实看故事,这种回忆的方式让人刚看上点瘾就感到无聊,老在那说话真无聊。
结尾伟大的过了,扣一星。胖妇能带出两个孩子,女主也能带出来,再说胖妇面相与证件照片差太远,风险比女主高。
跟《索尔之子》可划为二战集中营题材的反类型片。都在政治正确的大前提下,找到新的切入点。同时这片又比较罕见地政治“不正确”地通过男主之口,讲出了为何当时德国民众支持希勒特对犹太人的政策,(制造)金融危机,趁火打劫,犹太共产党蠢蠢欲动等,这是以往此类片里基本不会说的。
相比电影,这个故事更好的载体是文字。大量的面对镜头自述剖析的确新奇,但总让人觉得信息太密集太琐碎,节奏也随之拖沓。直到后半段主题才慢慢变得明朗,但又显得仓促结尾。
2.5吧 两头起色,中间略让人犯困 如果片尾没有阐明的话 我个人感觉最后是两位都没有死 是战争结束了,最后一波进毒气室的犯人免过一死 赫穆自己逃了出去
摄影加一星,但摄影好不等于电影好,能把深刻的二战题材拍的这么苍白无力也是不容易。
畫框內的畫框與被切割的人身肖像,下一站天國的偽記錄採訪,16mm的影像刻意造舊感。核心人物動機的描繪稍嫌無力
中途睡着了,感触不深#2023浙江青年电影周第二部
可探讨的细节很多,完成度很高,台词(特别是自白部分)考究,偏执的固定镜头有一种僵硬的仪式感,就像在暗示无法变更的历史框架,人物游离于景框内外,可最终还是要回到镜头的中心位置,直面内心的恐惧之源…4:3黑白画幅,精巧的构图都为这部电影的气质加分。
竟然没提名奥外
对二战题材通常都会高看一眼。“伪二战口述史”,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及震撼的结尾。ps:觉得军官帅的请举手。金狮相?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