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拍出如此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质感,更没想到这部传统川剧团的故事竟出自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华裔导演之手,确实令我倍感惊喜。
《活着唱着》是加拿大华裔导演马楠的第二部作品,在处女作《老石》获得好评后,他与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连续剧,素材来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
导演马楠对纪录片里的人物很感兴趣,最终萌生出为他们拍摄一部剧情片的构想。
虽说这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是影片中全是素人演员,也就是让剧团演员扮演自己,而在片中出现的剧院就是纪录片里的原型,现实中只是被荒废而没有被拆除。
全赖有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将原本的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起来,现实与魔幻的画面、悲苦与幽默两种情绪全在流畅的剪辑里自由切换。
没有曲高和寡的实验姿态,却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话题。
▲片中的川剧表演影片反映出川剧在新时代没落的命运:年轻人不喜欢看,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的侄女偷偷背着女团长晚上去酒吧表演,而资深老演员则下饭馆为食客表演变脸赚外快。
这些情节尖锐地呈现出川剧日益远离大众,不再是高雅的艺术,逐渐变味甚至沦为娱乐的噱头。
最后只剩下一班垂暮的老人在剧团的最后一天前来捧场,划上哀伤的句号。
除了展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的尴尬处境,叙事主线中更融入尖锐的城区改造和拆迁话题,这个未必是川剧没落的主要原因,却旁敲侧击地揭示出地方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作风。
剧本在讨论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权力和管理的话题,不失现实批判的思考。
影片情节由川剧表演与演员的日常生活组成,再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录片(如真实的观众进场观看),这种真假难辨的质感成为了导演进行超现实表达的巨大空间,比如用优雅的歌剧配上硕大的挖掘机拆毁剧团的画面,或者是在马路上淘气现身和逃窜的土地公,充当起极其绝妙的转场手段。
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为领导排演的一场戏混合上剧团团长的幻想情节,这一幕高潮的戏中戏,轻而易举将全剧所有话题汇聚其中(拆迁、侄女离团、权力机关的态度),挑明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的本质问题。
这个幻想成分最浓郁的情节体现出导演对题材全局的掌控力,与深思熟虑的创作心态。
▲影片中最惊艳的戏中戏场景最大的问题应出在女团长这个角色身上,以她来核心支撑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展示她一根筋地为剧团卖命付出,这更像是欧美剧情片的创作思路,有点不太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但导演用西方思维来诠释驾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却不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时刻,恰好也印证了鲁迅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活着唱着》是一部由著名演员邓婕老师监制,故事主人公川剧团团长赵小利和其养女丹丹本色出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
讲述了四川青年川剧团因城市建设剧场被迫拆除,剧团团长赵丽为了保住剧场所做的努力,虽然最终事与愿违,但赵丽、丹丹和剧团成员都还在唱着。
故事结构完整,基本时间线就是在剧场被拆之前赵丽所做的一切坚持。
女主角赵丽的演技可圈可点,饱满呈现了一个拼死坚持的中年女性的决绝、妥协和无奈。
赵丽拼命朝拆字扔石头的时候,那个咬牙切齿的狠劲特感染人,我都想上去跟她一起扔。
影片中几段赵丽幻觉中出现的画面艺术性很好,完美展现了那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用画面生动诠释了女主角的思想活动,比语言更有力。
影片中的小矮人给影片增加了一丝玄幻的色彩,带着川剧的戏剧性,可能会削弱影片纪实性的定位。
镜头语言隐喻有力,但相对单调,实实在在的拍摄,也可能跟小成本有关。
有些故事情节不太连贯,人物关系相对简单,赵丽和丹丹的关系比较模糊,如果增加一些二人因川剧结缘、教学相长的情节也许能更好的展现人物关系和川剧传承的生命延展性。
被影片中赵丽的韧劲感动,只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才会这么坚持吧,还好丹丹同意留下,可能在她看来这是比保留剧场更重要的事。
我猜想赵丽年轻时也是川剧演员吧,如果有一些她的川剧戏份,将她的经历和丹丹的成长刻画的更饱满一些,会更感人,更切“活着唱着”的片名。
古老的川剧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用缓慢的语言演绎着远久的故事,热衷于短视频和碎片文字的现代人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去感受它的艺术之美。
可是它同样有它的受众,更被一些“被社会淘汰的老年人”和喜欢它的人视为至宝,比如影片中的老人,还有赵丽等演员。
文化受众的不同需要层次不同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品,艺术从业者的就业能力不同也需要不同的舞台供他们表演谋生,有供有求的市场即是和谐的文化交流。
城市建设很多大剧场,收入微薄甚至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可能更需要身边简单的小剧场。
片尾的结局很好,杂乱的城中村被拆了,孩子们玩着手机,人们在附近游玩。
赵丽和丹丹还是回来看看,捡起剧团的破黑板,一起唱起川剧。
非常好的的有延展性的结尾,貌似有点精神胜利法。
很欣赏张国立老师、邓婕老师为影片的倾情付出。
通过影片,很多人看到了赵丽和丹丹的坚持,也看到了老王那样的老年观众需要的文化生活。
更重要的是川剧和其他的民族传统艺术需要一个舞台,它们活着,它们需要被传唱。
4 友邻评分不高,当一个6分片来看,看完发现6分算是高估给面子了。
观感令人不适。
拆迁本身和川剧没落,并没有强关联,这是一切的关键和基础。
影片全片都建立在拆迁之上,把拆迁打成原罪不说,影片大篇幅着墨的超现实和梦境处理、美学体现,大多都在表现拆迁,因此基础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再加上,导演呈现梦境的方式、超现实的处理,慢镜加反差音乐,烟雾重重的梦境,消失在手中的人,都充满了导演的自恋。
实际上,这是如今大学生作品都玩的不要的套路,导演却视为明珠一用再用令人不适。
现实的部分,又拍的像是法制频道,城乡结合部怎么拍,中国独立导演已经给出了太多的优秀前例,导演在这方面严重不及格,镜头感缺失,问题并不在画面本身,而在于导演自己的基本功。
马楠导演、邓婕监制的电影《活着唱着》终于在8.28正式上映了。
电影名与当下不谋而合,即便生活经历着再多的意想不到,也期望所有人都能够活着、然后继续唱着。
电影《活着唱着》脱胎于2012年记者赵刚的纪录片《民间戏班》,讲述了城镇建设新旧改造背景下的民间川剧团消亡史。
电影在题材与演员(包括群演)上,都沿用了真实的纪录片——主人翁赵小利以及她的戏班生活。
与大众惯有思维里讲述戏曲命运题材作品的不同,《活着唱着》着眼于一个普通甚至底层的民间戏班,吹拉弹唱和柴米油盐在一起,生活条件虽然简陋困难,但是为了生活而涌动出的勤劳与智慧贯穿始终,全团上下像是灶台上升腾的热气,相聚和离别都有余温。
川剧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信念,一种生命力。
电影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而虚与实的交织,又恰恰好是戏曲艺术本身。
一桌二椅的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庭院深深、山川河海,乃至万丈红尘都是靠演员传统程式虚拟表现的,观众通过演员的肢体在台下勾勒出了百千万个不同的世界,而这个幻想中的情景,对于每一个观众而言都是真实且独有的。
所以即便是演过无数遍的旧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观众的笑与泪。
是他们又追寻着台上人的脚步,过了一遍戏里的传奇。
而演员们,即便日常生活在一个转身都困难的狭小房间里,只要他们扮上,他们就是闺秀书生、王侯将相、神佛鬼怪。
“人”在戏曲里是自由的,“空间”在戏曲里也是自由的。
十万八千里,不过是几个圆场;从天庭到地府,可能只是从侧幕走到台中。
沧海桑田全都被收纳进这个小小的舞台之上,有限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任演员与观众自由驰骋。
戏曲不是拥有“魔法”又是什么呢?
时代发展大跨步的前进,电影里赵小利的剧团遭遇了乡镇建设剧团被拆除的困境。
这不是某一个剧团的难题,而是娱乐生活丰盈之后,历经千百年的古老艺术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可是,传统戏曲,从源起到今时,见过了多少风雨飘摇。
纵然大部分年轻人对戏曲不再感兴趣,还是有舞台的幕要拉开,锣鼓要响起。
为什么?
因为戏曲的魅力,是应了那句“没见过的人不会明了”,而见过的从此“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电影的结尾,是赵小利和丹丹回到剧团被拆除的旧址上,在废墟之中唱起了《别洞观景》:“但则见白鹤在林中走;野花遍平畴;蝴蝶儿穿花柳;鸳鸯眠河洲。
”这是偶然闯入人间的白鳝仙姑所见的景色,她感叹道:“尘世间处处都把人引诱,更比仙府胜一筹。
”自此白鳝仙姑被人间景色所迷,放弃修行,再也不想回到洞府中去了。
电影以此做结,可谓神来之笔。
荒野废墟,挖土机轰鸣,尘土伴白雪,而曲中唱词依旧斑斓,我想赵小利在这断壁残垣之间看见的,一定是“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
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
”而我作为观众,在偶然看见戏曲的那一瞬间,就仿佛是那个偶入人间的白鳝仙姑,“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尘世繁华,不在人间,都在戏曲里。
因为有戏曲,因为有戏曲人,何其有幸,我们都做了一次小仙姑。
有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狭隘的想法是冲着监制邓婕老师去看的,宽泛的想法是我更想了解川剧。
这是一部我认为上乘的伦理片。
在理想和现实中的碰撞似乎更有悬念。
青年川剧团团长赵丽在听闻剧院宜即将拆迁的消息,在剧团挣扎在温饱边缘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保住剧院,一次次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费尽口舌。
剧院的收入撑不起员工家庭的时候,有员工选择去餐厅表演变脸,这一幕幕生活底层的心酸让我对坚守舞台的演员肃然起敬。
当巨大的挖掘机和大大的拆字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文化局领导最后踏进剧院的时候,忽然我觉得应该豁然开朗,最后的一串武打戏结束了剧情,我依旧觉得意犹未尽。
社会的进步不能让传统剧种消失,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的支撑轴依旧还是传统文化。
活着唱着质朴真诚地展现了民间剧团团长赵丽及她的团员们彼此陪伴,一班民间戏班的艺人趣味横生的生活,幽默动人,让人笑中带泪。
影片所传达的乐活与顽强、坚守与热爱的勇气不仅与疫情后的社会复苏形成强烈的精神共振,更令人动容不已。
在现在的社会中,传统戏曲并不是很受欢迎,希望优秀的艺术影片被更多观众看到,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
5月《活着唱着》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就锁定了此片💪之后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双奖项。
通常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艺片,一般是叫好不叫座的,不可能全国大规模排片公映,曾经想飞奔上海看,无奈排片期不合适就没成行。
没想到它因为提名金鸡百花最佳女主和最佳小成本故事片奖,自己送上门来。
讲的是一个川剧民间小戏班面临观众日益老龄化并急剧减少、老剧场拆迁、戏班解散的无奈,以及班主对川剧的爱护和坚守。
传统戏曲是中国国粹,应该是体体面面地供养在高雅之堂—这是老外对中国戏曲的印象,也是很多对戏曲已无日常接触的人们理所当然的想像—准确地说是对“京剧”的想象。
然而,他们在本片的故事里,意外发现了传统戏曲的日常面貌,第一次见到民间小戏种剧团原来生存如此之困顿、艰辛。
原来除了京剧,中国还有其他剧种,原来不是每个戏曲剧团都是行头齐全,服饰鲜亮,华光闪耀。
还有这么一大群人,生活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也依然坚持以唱地方戏为生,依然热爱唱戏,想要把戏唱好,把一方的本土文化传承下去,从而深受感动与心灵教育震撼—-应是本片从主旨上得分不少的原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于我这个“怪胎”观众,想看的就是一部民间剧团的日常,找寻同在的体验感。
像是看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是我看着歌仔戏剧团经历着的生活,也曾三伏天三九天坐在乡间野台下看戏,那真是与舒适的剧场看戏截然不同的生猛体验。
后来我自己也接触一些表演,更能清楚了解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之难之宝贵,是所有表演方式里综合难度系数最高的:唱念做打,一科不行就玩完。
技术含金量高却与收入不成正比,明明是地方性很强的在地文化却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没有观众就无法生存。
生存,竟然成了传统戏曲民间剧团的第一要务。
希望此片是教育片也是警示片,更是呼吁片,但是看起来想要起到上述任何一种作用也是很难:今天的放映,全场只有6位观众。
不过,也好,若是太多人爱看的片,我还就不看了。
这部电影我实在是没办法在这个三线城市的院线看到,因为根本没有排片。
现在很多的电影也好,电影院也好都是利益至上的原则,很少有电影可以让人坐下看完后还可以让人思考。
更有甚者,最近都是把往年的大火的电影重新压制上映,炒冷饭也好,贩卖情怀也罢,总有人为之买单。
我一直认为大陆最好的电影是90年代,香港最好的电影是80年代,而最好的戏曲即在田埂巷头的民间。
最近30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的生活变化都太快。
尤其是国内,记得小时候是住的平房,周边所有的邻居都认识,后来住了小楼房,对门和楼上下也渐渐熟悉。
后来改了高层,下班走在高层之间,曾经向往的高楼大厦,如今感受到的只是压抑……抬头看不见的星星,阳台上看不见的远方。
所以一个多月前去大西北的时候即使看不见生机勃勃,看到的只是戈壁和沙漠,但一眼望去几十公里远的感觉还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民间戏班也一样, 他们可能无法"与时俱进", 他们可能没有拥趸和流量。
但是他们鲜活的生命力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这也是艺术。
活着, 为了唱着; 唱着,才能活着;希望更多的人是为了内心的想做的事儿而活着。
这部电影写的是地方川剧团的故事,川剧的绝境。
但看《梨园春》长大的我似乎看到了地方戏曲的绝境,豫剧是举全河南省的力量去传承的,每一代河南人即使不听戏也会听到“刘大哥讲话”,即使如此,豫剧的传承创新仍是举步维艰。
时代变了,舞台变了,观众变了。
三星送给监制邓婕,一星送给整个剧组。
她的八年筹备和统筹艺术,看完这部后去看了关于这部电影主创的全部采访,这部电影起源于纪录片《唱着活着》,电影也有点类纪录片了,整部电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最后结尾,结尾是邓婕和马楠争讨三个月她把结尾部分的音乐节奏全部包揽了才让马楠把“梁祝化蝶”的想法给改变成“《别洞观景》的‘哎哟 海阔任遨游’的为川剧呐喊”。
赵丽不让丈夫去火锅店变脸的那段,又何尝不是地方戏曲的难过,但它总是在活着,虽然可悲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艰难生存。
最初这部电影开始宣传的时候,我未曾想过邓婕能把这部电影送去提名金鸡奖和去戛纳展映,更未想到她能做到让一个素人第一次演电影提名当年金鸡奖女主,这个连她都未曾提名的奖项。
曾经不明白她的选择,现在想来,她热爱川剧,一如既往,初心不改,那是一种时代的信念。
活着唱着,地方戏曲生存不易,传统文化继续弘扬。
本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聚焦于寻常巷陌里,面临拆迁危机的民间川剧戏班,始于川剧团在推动四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电影。
整体和《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
简单而朴实的文艺片,娓娓道来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
执念了一辈子的传统文艺在岁月的更替、经济的高速发展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多的是面临无人继承,只能唏嘘感叹世事的残酷无情。。。
这种等同于娱乐节目的表演,正如父母这代暂且还能接受流行歌曲四大天王这一批,但到了周杰伦这一批已经接受无能了,总是说RAP的唱腔里含了一颗核桃。
再到现在这一代00后追捧的明星,估计连80后也都已经不太懂了。
更何况电影里的这种只有老年人才会看的传统戏剧。
所以任何事物都会改朝换代,日新月异是可被理解的。
因此,倒也并不觉得戏曲艺术的没落会有所遗憾,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理应淘汰出局,合情合理。
能生存下去的唯有川剧里的“变脸”,确实在当今社会,乃至于国际舞台,老外的眼里,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造就了学习传承之人反而更加源源不断,去个火锅店都能看到变脸的演出,一切都是成正比的。
总之,导演拍出这样一部作品,也算是能供人科普为后人留下点足迹,7分吧!
《活着唱着》以新时代的高速发展为背景,将川剧的兴亡展现地淋漓尽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受众与接纳都是当今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注定消亡的艺术,只有停滞不前的旧习。如果川剧有一天消亡了,那么它与玛雅文明一样,没有遗憾,因为它们都已经照亮了当时的人民。
铲车的意向深刻而残酷,小矮人和穆桂英倒是大可不必。那些简单琐碎的嬉笑怒骂确实看进去了,是难啊。
打脑壳,看了一个小时我都快忍不住离场了。有现象无探究,有人物无感情,abc拿来给老外当文化猎奇porn的吗?导演你还是继续去拍纪录片为好。
好喜欢,是我爱的四川哈!这么好,为啥才6分?!!
使用了贾樟柯式的材料,最终却背道而驰。单薄的人物、笨拙的现实(真实演员、真实观众的反应镜头)与超现实(梦境、土地公、配乐)间的撕裂感扯开了五彩的包装袋,于是那些匠气的、生硬的、谄媚的、避重就轻的东西便马上洒了出来。
命题作文做成这样效果相当不错了,主创在限定的主题和故事里做了很多尝试,整体效果不俗,摄影部分还算出彩~
演员很棒,中间我有看哭过几次。电影运用了很多超现实元素,还不错啦,但是我老感觉有点膈应,就像管虎在八佰里的白马,搞多了我就觉得烦
用类似伪纪录片式手法讲述川剧团面临拆迁、人员流失、缺乏年轻人的困境。公务员踢皮球不作为,要靠私下关系“疏通”。神秘而始终未露面的“领导”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局长观摩不惜延后演出,空空的“留座”无比讽刺。能看到主创的用心设计,然而相比《火把剧团》这种真实的纪录片,本片就“小巫见大巫”,显得刻意了。尤其是荒诞的“小矮人”非常做作。片尾模仿《人·鬼·情》那样来一把超现实,又被尾声所打断破坏。强行渲染的积极气氛和废墟毫不搭调。两星半
题材老了,拍的也缺乏新意,煽情过多,有时候为了推进故事,铺垫不足,就容易陷入人物脸谱化的套路中。
变脸PTSD的剧团长,这团到2020疫情一来也还是要崩的。挖掘机的租金很贵吗?放了多少个慢镜头了。禁止大小便,男科医院的广告,散伙饭拍的不怎么样。made in China 的帽子。感觉全篇的形式主义很浓重,最后这个黑色看班的道具我都能想到。最后的两人合唱尬到位了。最后原来演员的表演都是替身啊,那更没得意思了
女班主好评意象虽直白但有用
配不上活着唱着这样一个名字,缺乏对抗性,缺乏力度,导演的第二部作品稍显稚嫩。但是心理段落是好的。结尾就十分差强人意,突然大团圆,又来一个对比。就比较困惑。我觉得结尾,应该在那个移镜头之后顺着那个感觉拍,不要让整个剧团都上来,让母女在废墟上场戏,镜头感觉跟着这个移(动效音),按舞台拍,废墟做舞台。一如赵涛在雪地起舞。结果导演直接就切开了。《活着唱着》这个从语义上强调的是一种对抗,结果最后一个镜头,移来移去移到一片废墟,稍微困惑。
剧作不行,但导演还挺有想法。
我真是前额叶老化过头了,满目疮痍把我看得哭成了傻逼。我来成都第十五个年头了,第一次听到有人在认真唱川剧,而不是那些奇观化的变脸、喷火。很爱那些超现实元素,新人导演,配得上戛纳。中国还有这样的电影,也是断壁残垣之下的希望之火。
华裔纪录片导演以猎奇视角与纪录片拍摄手法进行的剧情片创作,以新生代导演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国现状的视角来凝视时代浪潮下川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是以强拆的时代机器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川剧与现代社会间的龃龉,挖掘机摧毁了一个文化的联结,川剧则如同一只被囚的孔雀被束之高阁,而一方的土地则见证着这一切,并最终出现于废墟,也终于废墟,任凭时代的列车飞驰而过,看似团圆的幻想,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正如团长的演讲让台下观众落泪般虚幻,一切都是幻想,也终将归于幻想片中团长的幻境则演绎了传统川剧人的现状,与时代拼杀、与经济搏命、甚至手足相残,只留下一个孤城落日下的背影。同时又通过崭新的舞台技术为川剧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不失为一种希望PS:当开篇的观众看着镜头时,我们又何尝不是观望这场川剧厮杀的看客呢?
三星半。剧情有点拖沓,摄影剪辑都太西式了,可以理解导演为了 bring it to a wider audience作了艺术的改变,嗯。。。。
卿云:对真正民间甚至是底层艺术工作者的关注,用川剧唱段进行电影表意,以及总能在情绪过强将滥时收住,这些都是影片比一些同题材作品高级的地方。两位女主角和解的弧光完成度低,对政府线一带而过,导致影片其实并没有完成除情怀之外的表意。严格来说结尾的“废墟生花”段落其实更接近在废墟中生出了一个春晚戏曲节目,而开头化蝶时响起的《梁祝》无意中点出了当代川剧在自身创作上的尴尬。邓婕监制,张国立主持,现场唱了一段川剧。#活着唱着# 上海首映。
拍的有点惊悚啊……感觉主题和出发点挺好的,好多人的生活追不上城市化的步伐。”艺术要与市场相结合”, 火锅店变脸之后就开上车穿上雕了~
不太现实的温情故事
怎么说呢…能感觉到有努力想讲好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太弱,全程没有代入感,没有共情…结局处理有点粗暴,的确有点没完没了…现在国内影片都喜欢讲所谓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吗?但剧本还是要好好打磨啊……即使是平淡的故事,也要让人记住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