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演员是诺顿,我开始有了想看的情绪。
但是后面的描述简直就是乱七八糟。
可能人物本身是带有一定的刻画,可是有点太多于刻意,以至于究竟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了。
每个人都在寻求解脱。
也许就是这个电影想告诉别人的吧。
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深陷其中。
处在信仰真空中的我不能完全体会片中人物的灵魂纠结。
开头要将孩子扔出窗外的举动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明白,还有女儿对父亲的敌对似乎影片没有交代。
总体感觉看完很模糊,一百分钟的时间应该努力把一个重点讲清楚。
又一部讨论宗教和信仰的故事,导演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很多情绪想表达。
所以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会不知所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比较愚笨的原因,催眠指数是相当的高。
也许这样的深刻主题不适合这样沉郁的风格,毕竟是需要人把电影看完的,眼皮子不断的打架实在是没办法特别的投入。
里面有些小情节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先不探讨表现的手法如何,起码导演是悟到了宗教的一些真意。
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Jack问牧师他该怎么去做(他被女人诱惑),牧师说你要听从上帝的旨意,而上帝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并且告诉你他的旨意。
我想也许诺顿在电影里面就是上帝,或者他是最明显的那个上帝角色,他不听的再告诉Jack关于生命、灵魂和永恒的话题。
特别是在电影的结尾,诺顿看着Jack不堪的喘息,眼神中露出某种怜悯和温柔,随即消失在夜里,让我不得不怀疑他就说上帝在jack身边的化身。
而Jack的老婆呢,我觉得也许也是上帝的特使,电影的开始她要离家出走,她不愿被jack控制了。
而也许这就是一种神圣的隐喻,在告诉人们不要企图做自己的主人,永远都会有一种力量在看着你,并且通过种种隐喻告诫你,但至于你怎么选择,完全在自己。
天堂和地狱的门都为你敞开着。
无论你信不信上帝,我们都生活在上帝的国度,而且上帝也都始终在你左右。
信与不信的差别在于我们内心的底线,一个是上帝给的,一个是自己定的。
上帝的底线是不容置疑的,而自己的底线却可以随时妥协,罪恶也许就在这些妥协中不知不觉的酝酿。
谦卑的活着,或许是最值得保守的信仰。
ed和迪尼罗,一个张扬跋扈(故意沙哑的嗓音简直绝了;要模仿南方口音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将这种很容易就显得可以夸张的口音演绎得似有若无),一个沉静内敛(无招胜有招,真正的高手可以将一切的表演简化为一个眼神),两个演技已臻化境的人,用丝丝入扣、无可挑剔的表演,把人物的复杂和矛盾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样的表演面前,去评价故事主人公的善恶、动机似乎都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们演绎出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物最真实的状态。
只可惜,再好的表演也挽救不了剧本的薄弱。
开头一段苍蝇的暗喻其实很不错,妻子为救女儿急着关窗,却压死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苍蝇。
可惜后面,剧本就再也没有这么简单易懂而深刻的段落了。
不时出现的宗教片段,没有把影片立意拔高,反而让电影变得更加艰涩难懂。
我明白导演和编剧玩深刻的苦心,我真的明白,只可惜,你们要表达的观点我实在是无法捕捉
耐着性子看完了!
怎么说呢?
似乎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关于宗教,我是不怎么感冒的!
所以,像我想这种没有什么精神支柱的人,不是很好理解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吧!
虽然我在看Stone前有着很大的期待,但看完后我无法衷心的说Stone是一部多么“好看”的片子。
虽然如此,但同时,看完后,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它在各种网站上的用户评分和critics评价那么低。
这不是一部让观众看起来“容易”的影片。
影片没有在理念上粉饰自己讨好他人。
很大程度上说,这不是一个为了观众而拍的影片。
更多是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影片被美国人(观众和critics)低分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Stone触及了一个当今美国社会中特别敏感和易燃易爆的问题,宗教。
经常去教堂,住着大房子,常着带枪,中产阶级,有着传统,白色的德尼罗(一个典型的republican voter),最终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信仰都没有(而自己去寻求信仰上counseling的牧师却只会带着满脸的职业性笑容,像被洗脑或自我洗脑般地职业性地重复着可能对别人和自己说过成千上万遍的一个mug上印着的字),循规蹈矩、自认为“right”的生活带给自己虚荣上和社会认同上的满足要远远小于压抑自己的痛苦和弥漫自己生活、剪不断理还乱的unhappiness。
他“奸淫罪”的原因与其说是Jovovich的诱惑不如说是他自己长久苦寻,但却找不到,也不知道确切是什么的解脱突然间似乎就在眼前。
他的妻子很早就想逃离他和他的生活方式,但被他(和他这种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利用她的母爱和她自己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soft spot使她屈从(影片开始的飞虫要冲出窗户,但最后却被压掉了脑袋),无法离开。
之后,她只好用宗教、酒精、香烟,和self-delusion来麻痹自己一辈子。
最后当德尼罗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后(象征他的生活的彻底毁灭,和导演对对于他这种生活方式的评价),她才得到了解脱(至少她和她女儿在影片结束时这么暗示。
但她自己的解脱是主动还是被动,是不是她自己放的火,导演并没有明显交代。
所以她的“解放”也不显得那么光荣和确定)。
Norton和德尼罗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Norton是个典型的社会底层的white trash,是德尼罗和他的生活方式所否定和瞧不起的那种人,但德尼罗不得不去“假装”“同情”“帮助”他,“审判”他,好让他“重获新生”。
Norton发现了德尼罗与宗教的牵连。
于是想从这里着手影响德尼罗在对自己报告中的评价,但自己最终却被自己想去骗他人的伎俩和一个在监狱图书馆里发现的小册子所“改变”。
“神秘”地获得了“重生”。
可德尼罗自己的生活则被毁掉(但不废不立,谁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他自己的“重生”之始呢?
)。
被判断的犯人最终审判了他的“法官”。
在监狱里的犯人获“重生”而出狱,审判他的虽然表面“自由”实际却一直也在监狱里而不自知的人的生活却最终goes up in the smoke。
但导演并没有“forsake”德尼罗,像前面说的,德尼罗自认为的“毁灭”也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中几乎不断的talk radio反应了美国目前的文化政治现状。
奥巴马当选前说的红美国、蓝美国,不但没有像他公开“想象”和在某种程度上许诺(至少是表现自己有能力完成,也没有阻止这样的宣传)的那样“united”,反而愈演愈烈。
Tea Party的闹剧和midterm election的结果都说明在recession中的美国远远不如九十年代经济繁荣时那么"united"。
各种demogogue都藉着各种文化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横空出世。
美国现在只是变得更“divided”,而不是更"united"。
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电影如此"divisive"的题材,如此blunt和harsh的表现,imdb上众多人等的一分或五分,美国众多critics的“明哲保身”,也就可以理解了。
conservatives估计会感觉这部电影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
但电影也没提到liberals,更没说他们多么“高等”和“伟大”。
加上对Jovovich无脑slut的刻画,估计feminists和自认为是feminists的也不会太高兴。
这种多面不讨好的电影,有着低分和低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导演,John Curran,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些。
看了一下他拍的片子,他走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名利。
他总是拍自己的感受,不哗众取宠,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不“成功”是正常的,“成功”是不正常的。
看过他拍过的一个片子,The Painted Veil。
也是Edward Norton主演的。
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只是实在的故事。
唯一的印象就是影片的风景,应该是“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
最后想说一下对演员们的表演的感觉。
这部片子估计宣传的时候主打的就是Norton/De Niro组合。
什么演技派之类的。
但演员们的表演实在是没有什么太精彩之处,也没有什么“火花”之类东西。
不能说他们的表演不认真。
以Norton和德尼罗这种演员,估计不喜欢剧本完全没有必要出演。
但除了德尼罗的兢兢业业,Norton学到的口音、说话方式、和不停的foul language,实在不能说他们表演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更谈不上inspiring。
Norton似乎从来没有成为超级明星。
但他是很值得尊敬的演员,也拍过不少重要的影片。
德尼罗则让人伤感。
曾几何时的god father, deer hunter, raging bull,如今变成了parole officer。
英雄迟暮。
================================================update:最近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
感觉仍然有话想说。
可以说很久没有看过有着这样很多暗示的影片了。
回忆起来,这可能是有着最多的religious undertones的影片之一。
我唯一能想到的比它让人能感到更多的宗教暗示的就是The Matrix了。
The Matrix没有提到宗教,但可以说把New Testament的Revelation进行了好莱坞式的科幻加动作加Thriller的演绎。
Wachowski兄弟虽然对视觉效果有着fetish,显然研究基督教也应该是他们的爱好之一。
影片中的宗教暗示无处不在,但又能连贯一气。
当他们完成了一个哲学和科幻的masterpiece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个自己对基督教的解释。
当有观众问他们,你们对基督教的暗示是有意吗(intended)?
他们回答说,所有的一切都是intended。
能说出这种话的导演,他们的影片应该还是很值研究。
Stone的基督教元素则很明显。
但仍然有一些没有明说的东西。
如果观众对基督教没有什么了解,不易明白。
甚至很多基督徒,只是有所谓的“信仰”,但是没有对基督教的了解,也不明白,甚至可能会感到影片对仔细所相信的基督教有“亵渎”。
影片中根本没有提及Norton的“重生”和基督教的关系。
如果我记得不错,实际上连一个Norton和Bible在一起的镜头都没有。
Norton的spiritual awakening是从一个叫Zukangor的小册子上得到的。
Zukangor讲的是什么?
影片中一直提到了一个词tuning fork(中文应该是音叉的意思)。
意思是说让God的声音和你产生共鸣,让其声音“pass through you”。
这样你才能获得你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这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就是说,你要和God一体(获得它的声音),才能可以获得。
而这种一体是怎样获得的?
是完全的放弃自身,变成一个受体。
如果这个情节如此理解的话。
就可以演绎出很多的解释了。
比较明显的就是:与其天天和Bible为伍,死读经文,呆听布道,而不去真正的体会,是无法获得God的声音(word)的。
这实际上就是和德尼罗那种基督徒的对比,和对他们的讽刺。
然后就比较复杂了。
涉及到了一个基督教概念:gnosticism。
这个概念比较复杂:历史上,哲学上,都很复杂。
但是可以按照影片的解释加以概括。
gnosticism在教会历史上被判为异端(heresy)。
因为gnosticism不推崇organized religion(有组织宗教),而是认为与上帝的交流不是能通过理解(何况那时候也没有藉以理解的东西 --- 经文,这个一会再说)而达到的,而是通过纯粹的sprititual上的灵感,来建立联系的。
这种灵感通常是通过一些神秘仪式获得的(就像Norton那样通过听力,也不能说没有效果)。
甚至,更加和目前的基督教不同的就是,gnosticism在哲学上认为,人和God的关系不是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就像影片中说的"tuning fork", "pass through")。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而获得God的神秘的无法言表的it(it是什么?
因为无法言表所以说不出来。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理解为“道”)。
看了gnosticism的这样的理论,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被打成“异端”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历史原因)。
因为gnosticism可以放弃组织(并提高了人的地位),这不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壮大。
说白了,对gnosticism的迫害,是个政治问题。
历史上的证据也是这样的。
在基督教的orthodoxy建立以前,实际上gnosticism才是大多数基督徒的信仰方式。
以后的教会历史实际上被篡改了一些,让大家认为似乎orthodoxy一直就是orthodoxy,而且是大多数人的信仰,gnosticism不过是异端邪说。
实际上恰巧相反。
orthodoxy之所以成为了orthodoxy,是因为(当然除了orthodox movement领导人的个人特性和能力以外)这以后成为orthodox的信仰的主要的所在地是Rome(而与其对比,基督教发源和主要传播的地区是希腊、asia minor和地中海东岸)。
Rome是罗马帝国的贵族和wealth的所在地,这里的Christian有着更多的资源,他们有能力支持orthodox movement获得胜利。
实际上,orthodox movement把罗马人对所有Christians(包括他们自己)的迫害,随后加于了他它认为是heresy的基督教的不同版本的身上。
New Testament实际上就是这个orthodox movement的产物。
也就是说,实际上,基督教的“圣经”不但是政治产物,而且是persecution和propaganda的产物。
这可能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Norton根本没有读圣经,但却能“得道”,而那些天天捧着圣经的人却始终活在痛苦中的解释之一吧。
Norton的“spiritual epiphany”的获得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于gnosticism的个暗示。
不需要“经”,不需要“知识”,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教会”,不需要“牧师”,哪怕最底层、最卑微、最被社会践踏、抛弃、然后再关起来的人也可以“得道”,并在spiritual的层面上超越那些循规蹈矩,按照“社会规矩”“办事”,有地位,有知识,“受尊敬”的人。
我认为在这点上,gnosticism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理论。
实际上是对于Judaism(基督教的发生土壤之一)的一种直面的反抗和革命。
所以,如果让我判断,到底是那种基督教,是orthodoxy,还是gnosticism,是Jesus所真正preach的,我认为,更有可能让Judaism的长老们感到“亵渎”,被冒犯,愤怒,害怕的,更有可能使他们促成把Jesus放到十字架上被crucified,是gnosticism。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据我所知从二十世纪出就有,最早的学者之一叫Walter Bauer,是德国人。
目前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是Elaine Pagels,一个Princeton的Professor。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面。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层面(至少我所看到的)。
读了上面的东西,恐怕大家已经会想了。
为什么gnosticism和buddism这么相似呢?
看看Norton的小册子的名字,Zukangor。
这是个什么名字?
看似Indian,但实际上似乎可能出自任何地方。
不管有没有印度的宗教暗示(虽然很可能),这实际上是对非基督教的一个nod。
可能大家知道,有一种所谓的Indo-European proto language理论。
既然有了proto语言,那么proto宗教为什么就不可能呢?
但这个理论还要解决一个问题。
因为犹太人,他们的语言属于Semitic语系(让人不能不想起,Jews和Arabs用曹植的七步诗来描述真是再符合不过了),和Indo-European还有点区别(但是相同点更多)。
我的解释是,Christianity出现时,地中海东岸已经被Alexaner the Greate hellenized三百多年了,实际上基督教的理论深深植根于希腊哲学(New Testament几乎都是用希腊语写的)。
这也可能是其和Judaism不同,甚至革命性的一点。
它受到希腊的宗教理论影响如何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不会小了。
Zukangor说的是God。
罗马人的理论是,所有的民族崇拜的神其实都是一个,只不过名字不同。
Norton的“道”,得于基督教的神,还是“泛神”,影片似乎倾向于后一点。
估计这就是给“虔诚”的基督徒的最后的一个提醒吧。
这是一部如此戏谑的电影,充满嘲讽。
当你的价值观,你的世界被你最不屑的事或人侵蚀,你才发现原来你的世界从来就是堆狗屎。
我们看到影片中有着信仰、从事最具公正性工作,肩负审判责任的德尼罗,原来他的所谓信仰,所谓价值观是多么不堪一击。
他真的有权利去批判么?
批判的又是什么?
而讽刺意味的是,让德尼罗审视自己审视内心的,居然是自己审视的犯人!
影片借人渣诺顿之口,质疑主流信仰。
人能相信自己从无经历的事么?
能相信永恒么?
上帝带给人们幸福,那么战争,灾害呢?
这难道不是上帝的安排?
我们的救赎真的要籍由别人证明么?
或许诺顿扮演的,需要别人的审查报告才能减刑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影片让德尼罗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使得所谓真理公正更是充满嘲讽。
我几乎没有看过一部完全没有戏剧高潮平铺直述的电影能给你如此震撼。
有些片子无关票房,口碑,就像当年被抨击到爆的【东邪西毒】,有多少人奉其为神作?
当然更多是说靠,这真是天书!
为什么说到王家卫,那是Stone也是部依靠全台词撑起的影片,就像王家卫的很多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小说,直接和心灵的对话,感受思想。
影片的隐喻和饱含的哲理性引人久久深思难以自拔。
在细节的描述上着实煞费心思,相当精彩!
这是人生中第三部关于宗教、信仰的好片!
就像王家卫和刘镇伟的泽东公司,一个去拍东邪西毒,一个就要用东成西就去弥补票房损失一样。
导演用这样的拍摄方式来阐述他的观点,也就必定是抱着他并非寻求影片的商业价值。
勇气着实可嘉!
那么我该给这部可看性极低的影片几分?
说实话真的很难从可看性为零从收获性为一百!
就是这样很激动两位天才演员的精彩呈现!
BTW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也是狗屎!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冲突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平白直述。
但里面关于道德、社会、家庭、宗教乃至于人性的考虑,是发人深思的。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那么一个魔鬼,有些可以让我们现有的社会法律机制去评价,但有些,类似冷暴力的东西却一直存在,其危害有时候比人身伤害来的更恐怖些,甚至是一辈子的监狱。
关于上面这两点,石头和警察的妻子便是代表遭遇这种情况的人。
类似于魔鬼,关于善恶本身似乎人类总找不到很好的引导的方式。
乃至于原罪的故事一遍遍在发生,其实那个故事并非告诉你那个苹果很毒,而是人类永远都不会学乖,永远都在犯错。
关于这点:一个貌似综合了心里评测、一个老实的执行人、一个完善的评审机构里面,并未能真正的解决关于救赎的问题。
囚禁所带来的并非是人性的解放,或者说石头的转变并非源自于他的行为构成善良的评价(利用自己“老婆”去色诱)或是宗教的伪装。
而是他真正的在外力的驱动下(监狱里渴望自由),绞尽脑汁的去寻求一切假释的办法在有关基督的书籍里,真正的面对了过去自己真实的一面,并在囚犯的死亡现场中发现了自己的恐慌和内疚。
或许说从那一刻起,为了迎合假释获得自由释放的灵魂真正有了自己的灵魂。
真正的获得了自由,这种内心的平静。
那么通过对比,这个可悲的要退休的老警察,似乎从来生活在正确的法律框架下,其行为一直压抑在内心深处。
在同样面对突变情形时(就像石头遇到的祖父母被杀害却行为失常的去纵火)他遇到了一个不会触发法律的通奸行为(石头的“老婆”这个荡妇,天生的心理变态者,一个控制不了自己欲望的人。
)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外皮下实施了犯罪(得不到法律评价,却是宗教的犯罪)他从牧师那(一个披着牧师外皮,职业化的角色那也得不到救济)在这个老警察所遭遇的一切里,他得不到帮助。
或是说,他释放压力的渠道,在遇到荡妇之前,只能通过自己热爱的高尔夫去偶尔发泄下。
他,从未真正的认识自己。
一个在审判别人,救赎别人的岗位上的人,一个自以为一直在做正确事情的人,一个每天都去教堂做礼拜的人,同样在魔鬼的诱惑下不知所措,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没合理的解决好他的问题,仅仅是那么一具躯壳。
最终的结局影片告诉我们的是,他退休了,现实中的他无家可归。
而真正失去的是灵魂上的归属。
关于老妇人,在实施了纵火行为后,依旧茫然。。
她这一辈子,依旧没能解脱那个监狱。
宗教没能带给他一个救赎自己的渠道。
她是可怜的,丈夫是个冷暴力没有感情链接点,甚至于几十年中,一度认为丈夫为了双方的爱情而使用了错误的办法,或是虽然他冷漠却只是一个不懂和人交流感情的人,抱存了他对她其实对她存有爱情的一丝希望,然而在知道丈夫出轨后,在一次早餐祷告中,最终得不到坦诚只有谎言(两次说你又走神了,验证了这两点)。。
而这个时候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酒精、烟酒、脏话、小赌博成为了她度过生活的方式,同样的,日复一日的宗教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改变。
关于荡妇,她才应该是那个天生罪犯(石头不止一次这么说过),其实更像个虚化的人物,就像影片必须带来冲突,而她正是那个魔鬼。
警察的女儿,幼年的差点被扔出窗外,其实。
她一直都知道,直到母亲离开了那个家后,才选择告诉她(从这点也凸显了老妇人现实的选择给这个女人的成长并没有带来正面的意义。
老妇人再次因为她陷入了沉思 - -)甚至于造成老妇人年轻时候离开不了这个警察的纠结女儿的并没有理解母亲的牺牲,认为母亲对父亲从来没有爱,也得不到认同。
从女儿离婚后吸烟动作的一致性(不得不叹服真是有深度的电影),看出。
老妇人的牺牲没有得到正面的意义。
对警察的爱,常年的理解远不如一个明显带着功利色彩的荡妇几句色诱,便让这个早已度过不惑之年的老人陷入混乱沉思。
在这一点上,老妇人完败。
那么分析了所有的这一切,什么是可以救赎的???
我们如何获得救赎的渠道?
难道是去激发一次犯罪,然后痛彻心扉的承认自己卑微的灵魂?
还是,选择谦卑的服侍,把自己灵魂的各个部位剥离开然后装进各自的小箱子里面?
还是选择相信法律的底限,并与之奉守一生,除此之外放任灵魂的放荡?
亦或是选择一个自己构造的躯壳,然后不断的粉刷修补?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把烦恼托交给神,(而不是放重担在神)?
我想点睛的一提:或许,既然原罪与生俱来,那么我们便要时刻警惕并与神交流,这才是本意。
(可是那个神父给警察的解答也是如此,WHAT A FU CKING DAY!)
宗教,是在压抑人性还是在使人性升华?
亦或是道出了人生的一些真谛?
对于JACK,宗教是在压抑他的本性,或许他的本性是狂放不羁的,信了宗教以后,他收敛了原先的戾气,但是他的本性只是被封印了而已,一旦被解封,他就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看看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他老婆说“你禁锢了我的灵魂,我要解脱”,他就马上上楼将正在熟睡的女儿抱起放在窗边,并说出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把她丢下去,似乎这个女儿跟他毫无关联似的,这也足以显示出JACK在年轻的时候,在他还没开始信基督之前,他身体内的戾气达到了何种地步。
但是我们很快又看到,他埋在妻子的怀里说对不起,这就说明JACK的内心还是存在着善良的一面。
但无可厚非的是,他心里的两面,狂放与温柔,明显是前者占了大部分。
在跟STONE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以后,原本在他体内的狂放不羁开始苏醒,他步入中年以后就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但是却开始对着自己的同事说粗话,还有影片快要结束时他对他多年的同事说的我可以把你F U C K的欲仙欲死。
其实这句话,是他的心里话,多年以来他都很想HAVE SEX WITH THIS WOMAN。
但是因为信基督,压抑了他原始的欲望。
之所以让我想细说的是,如果他没有被压抑,他的原始欲望不会有后来那样的强烈。
这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人是,越被压抑,他就越需要在将来有一天释放。
另一种人是,越被压抑,他就越逆来顺受,到后来反而是什么都不剩下了。
后一种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前一种总让我们津津乐道。
或许JACK在早年的时候,只是一个很狂放不羁的人,但是由于这种压抑,不仅没有让他把狂放不羁的性格改掉,而是让它一直在积累能量,就好象仙剑里锁妖塔里那些道行很高的妖怪一样,越是不让他们出来,他们越是吸收了各种妖气,让自己变的又更加强大了。
正是因为这种压抑,当JACK体内的封印 被STONE揭开后,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相比以前,是更加严重了,从狂放不羁,变成了浪荡不羁,或者是“淫 荡不羁”。
那么,宗教,在这方面来说,真的对人类是有好出的么?
突然间觉得还是老子的顺其自然是最好的。
千万记得,凡事莫要强求。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不是更好么?
非得到有一天你听了蜂鸣声,你才懂的自己已经被宗教压抑成变态了么。
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学的时候看的钟丽缇版的《色|戒》。
刚刚百度了一下,记得是钟丽缇演的,但不确定电影的名字,因为2007年汤|唯和梁|朝伟的色|戒太出名了,有点模糊拿不准了。
没想到2001年也有《色|戒》!
又气愤了,百度百科上竟然说是女主角(钟丽缇)勾|引男主角(那个喇嘛僧人)。
我看的,理解的,是男主角自己控制不住幻想和冲动,忘不掉女孩的美貌和笑容,晚上春||梦,遗||精,被喇嘛头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做方丈或者住持),开导他……结果坚定了他还俗的决心。
下山娶了美|娇|娘,做了上|门女|婿。
(僧人的地位很高,类似8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倒插门,但非常受尊敬……日子越过越好)买卖做大了,开始雇佣农工,和一个印度美女|搞|上了(姿势还很牛×),被钟丽缇撞上。
他羞愧难当,竟然又回山做了喇嘛。
最后让我深思不知对否的结局是,钟丽缇痛斥丈夫,逃避责任自私享内心的平静。
还有一句哲语,一滴水不想干涸就要融入大海(应该是这句)。
我觉得女主角的痛斥很对。
但那句哲语不知从何说起。
-言归正传--2010年的《危狱惊情》讲的也是宗教、人性、反思……和2001年的《色||戒》大同小异。
(不同,堕落|淫|欲的一个是妻子一个是老公)但我是俗人,对这两个男猪脚甚是反感。
--那就隆重推荐“钟丽缇”的《色|戒》吧,绝对有的一拼!
遗憾的是那部《色|戒》不是国产片,除了钟丽缇,导演啥的都是国外的……
除了几个露点,我表示很一般.
老实说,我确实没看懂,不评价了
老罗也有烂片
看名字以为是动作片。诺顿玉米头好可爱,装低沉的声音很痛苦吧。看惯了米拉的强悍样,突然变成温柔多情的贤妻还真不习惯啊擦。7分
信仰不是空洞地背圣经,上教堂,而是静心聆听;毁了你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无论是无语问苍天里的童年版还是这部里的青年版,都表明找演德尼罗的演员只需注意三点:适龄,男子,痣;诺顿一开口就浑然一副精分样;知道米拉胸不大,没想到是这般小!)
看完这个电影 感觉要崩溃了 都是被迫无奈来拍的么......
我感觉,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不能放纵自己走下坡路,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
想法不错,不过流于表面,过于说教了.
谁翻译的名字?姐还以为是动作片了!
关于人性如此叨逼叨的扯淡总是令我倒胃口,不管你是德尼罗的方法派,诺顿的精分派,还是米拉的露点派,统统靠边闪。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即便是诺顿演的
等了那么久 原来是个垃圾片,爱德华诺顿造型有点意思。米拉乔沃维奇玩露点居然
明明就是德尼罗的独角戏。一个被平庸的生活和工作抽空灵魂的男人,对妻子有着冷暴力倾向,在生命和职业生涯式微之际,被那种不知道能往哪里去的恐惧袭击,孤僻的内心悄悄发生着变化。诺顿的“醒悟”和贯穿全片的“上帝之声”听上去就像是个巨大的讽刺,米拉和发妻不过都是惊鸿一瞥的过客。演员太强!
老头是越老越能干呐
太長了
只是为了看诺顿。这电影怎么会拍成这样?浪费了三位好演员
碰宗教的痛脚的直接后果除了我等天朝P民看不懂以外风评一定不好,21克似乎也是这样,大爱ed. norton
喜欢3个主角。可怜的老头,抑郁的青年,危险的女人。
高手不是每一次都让人惊喜,喔~艾莉丝还是很火辣的。
并不奇怪这样的电影分数会很低。影片开始,一只蜜蜂嗡嗡着想要进入房间,却在意外之后,被妻子杀死。影片的中间Stone通过嗡嗡声获得重生。结尾,逃离了丈夫的老年妻子身边再次响起了蜜蜂的声音。非常享受演员们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