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硕士生完孩子全职在家带娃四年重新走入职场,找不到工作,去酒店当服务员。
住在巴黎郊区。
每天4:30起床赶路还是要经常迟到。
要干工作,要照顾孩子。
还忙着自己职业的发展。
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刻都不能停,停下一环就连不上另一环,链调就要断掉。
链条断了,没有时间接上,也没有人帮他她接住这个靠链条全速运转而维持的,这一家三口的命运。
2,女主当然是很聪明的。
也是很有职业野心的。
为了争取面试时间,私自翘班,让实习生帮她下班刷卡,然后被经理抓到,要开除。
实习生也被开除了。
她与经理博弈,重新赢得工作计划的一幕,充分显示了她的管理能力,野心,决断力。
但是一人分饰三角的力不从心,还是让她被开除了。
3,被摧残了一个礼拜之后,深夜回家还要为儿子准备生日派对。
来回倒腾倒腾去面试的路上还要想着怎么给儿子买蹦床。
每次来回紧张的工作是想着怎么顺便去超市买点东西。
4,经济学硕士要去超市当收银员。
最后虽然得到了一份工作,比她生孩子之前要低很多。
但是不代表她的困境解决了。
她依然要像陀螺一样一刻不停的奔波于工作和孩子之间。
整个电影呈现的就是这种奔波的日常。
要持续到孩子上大学。
中间还会发生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缺失问题。
母亲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5,虽然爸爸是离婚的不存在,但是在婚姻即使没有离婚中,爸爸也是不存在的,永远是这种丧偶式育儿
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影片中的母亲,离异,经济学硕士毕业,做过销售经理,虽然没有具体交代,但可以推测是为了照顾孩子换成了酒店清扫领班的工作。
正值巴黎工人罢工,把这位母亲本就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弄得一团糟。
地铁停运,造成跨城通勤的她无法按时上下班,她逐渐对于兼顾工作与孩子开始力不从心。
但她依然硬抗着通勤,安排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累得在浴缸中睡去再惊醒,接下来又是第二天重复而疲惫的日子。
帮忙照顾孩子的保姆问,为什么不在本地工作,非要去那么远的巴黎上班?
母亲回答到,我还是喜欢管理人的工作。
是的,从她工作时的谈吐举止看得出来,她的决策力、沟通能力还有安排工作的能力是绝对拿得出手的。
可是这些的前提是,在城市里的一切包括交通在内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当工人罢工导致交通不便、保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去面试新工作、孩子意外受伤、信用卡透支冻结、联系不上前夫无法拿到赡养费……这些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母亲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她无法凭一己之力让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更不可能维持自己心态的稳定。
她需要一个后援,需要家人的支持。
是的,孩子本不应该由她一个人负责照料,但现在只有她一个人扛着。
她孤注一掷的在漩涡中挣扎,最终,她的工作也因为多次迟到早退而失去。
就如同她的同事说的那样,建议她可以搬到巴黎住。
她说,不想住在狗窝里。
——搬到巴黎意味着高昂的房租和极小的住房空间,对于“家”的定义,对于孩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成长,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绝不让步。
这是她的价值观。
哪怕再困难,也没有舍弃这个郊区的大房子,她不要舍弃厨具齐全的厨房,不要舍弃可以放下蹦床的院子,不要舍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立卧室。
她极力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极力平衡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哪怕已经连轴转,没办法回家只能住糟糕的旅社,也要在隔天给孩子庆祝生日,叫来他的伙伴们陪他度过,留下美好回忆。
她能做的已经超出一个母亲的极限,她扮演了很多角色。
她是超人。
失去工作后她,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被强制按停。
她开始有时间接孩子上下学,开始可以抱着孩子沉沉睡去不用顾及闹钟。
但生活不允许她停下,所谓手停口停。
她立刻去当地的超市递交自己的简历,准备应聘收银员的工作。
编辑简历时,她刻意消去了自己的经济学硕士的专业背景。
看得出来她已经做好了在本地工作的准备。
就在她对之前参加巴黎那家著名销售公司的面试结果不抱希望,决定融入本地的生活节奏时,接到了面试官的电话通知,她被录用了。
陪着孩子们来儿童乐园游玩的她,伴着身后响起的游乐设施的欢快音乐,听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喜极而泣。
生活有了转机,她重新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她也能得到维持生活的报酬,孩子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看似一切都好转,但不禁为她捏一把汗——新工作她要怎样保住呢?
在大罢工的背景下,在她如此割裂的跨城通勤的现状里。
我想这位母亲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的改变,还有面对自己所做选择的代价。
最后想说的是,单身母亲需要更多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持,尤其是她们在努力追求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情况下。
她们身兼数职,需要更多后援,需要更多支持。
最近几年看的《小偷家族》和这部《全职》,也包括寄生虫等,常常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农村还是要比城市好上一些……我出生于农村,家里有个两三亩地,不管怎样,在村里也还有个宅基地,有个住房。
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也不至于没饭吃,也总不至于没有住的地方……当然,这得益于新中国的土地分配政策。
但如果你生在城市,又是完全的无产阶级,那么当金融危机来临,失业潮来临,这种下跌真的是完全没有止境的……话说回来,农村又究竟为中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了多么巨大的缓冲呢?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成为母亲的生命经验,但大多数人都有过竭尽全力把事情搞砸的无奈和沮丧。
埃里克·格拉韦尔导演的《全职》自发地放低摄影机,把镜头对准单身母亲的琐碎日常,生活里水深火热借用行云流水视听语言,激烈得不输一场战争。
一 跑起来:困在时间里的母亲凌晨时分,黑暗中的特写伴随着睡觉时的喘息,紧接着急促的手机闹铃像教官吹响口哨,手持摄影与流畅剪辑拉开了与时间赛跑的模式,与此同时,朱莉需要动用三头六臂,应付孩子、保姆、同事、顾客、上司、前夫。
大环境也丝毫不松动,巴黎罢工与公共交通瘫痪,紧锣密鼓地打破排满的日程,迟到早退成为常态,接二连三的警告,工作岌岌可危。
笼罩在经济压力下的焦虑与压抑,愈演愈烈。
整个故事并未从解剖单身母亲的内心感受,只是灵活地游走在主客视角的转换里,举重若轻地勾勒出外部环境中诸多不可抗因素,让朱莉作为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形象,浮雕般从中凸显。
仅有的喘息,是俯瞰的全景下,车门关闭前,踩点赶上车的侥幸,时间被窗外流动的风景匆忙切割,间歇性放松转眼结束。
一下车,领班,贷款人,求职者等角色在狂奔中轮番上场,只不过,饰演者是同一个人。
二 动脑筋:饼干吃完怎么办不加修饰的现实处境,咬合着故事节奏,把独自承担抚养义务的朱莉,塑造成不靠谱的妈妈,员工,雇主,心不在焉地工作,见缝插针地练习,假戏真做地敷衍,没日没夜的连轴转,瓜分着朱莉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
固定时长,塞纳河边小酒馆,男男女女间的你侬我侬,侯麦电影里的慵懒自在,浪漫之都的巴黎,沦为资本主义精心编织的曼妙谎言。
朱莉的生活纵然没有重大变故,但在温饱边缘游走的窘迫,足以令人焦头烂额。
不定时炸弹,不出意外地,在最困难的时候原地爆炸,以“合作双赢”为由,与主管谈判,据理力争来的工作机会,转眼就丢;全心全意准备的面试,杳无音信;经济硕士到超市投递收银、理货员,委婉被拒;隐身断联的前夫,从始至终都靠答录机重复着承诺好的空话。
暴躁的母亲形象,在儿子要吃饼干的要求下,忍无可忍地迸发。
三 别担心:最坏的结果逃不掉到这里,从开片营造出惊悚片般紧张,似乎可以放松一下,焦虑、忐忑、不安显得多余,最坏的结果终会到来。
竭尽全力改变现状的付出不顾是徒劳。
工作结束后独自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翘班面试违规操作,信用卡透支,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无论怎样积极投入生活,生活仍旧布满瑕疵,溢出的泪珠,用粉扑盖在脸上,坚韧与隐忍让朱莉继续向前。
创作者切入故事的方式与其立场相一致,有意回避了同情,用干练的视听语言告诉观众,女性并不虚弱,不需要怜悯,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具体情节的内部紧张,在故事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聚焦、放大、绵延,片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男性角色,是辅助叙事的点缀,尤其是修好热水器后的轻轻一吻,唤醒的朱莉作为女性本身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
四 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生活似乎只有在一地鸡毛的时候,才能迎来转机,竭尽全力把事情搞砸的单亲妈妈,迎来她前所未有的“假期”。
火车从候车月台呼啸而过,放大的环境声潜藏着危险,联系到可能卧轨的隐忧绷紧神经,在心率飙升后,回到熟悉的窗外风景,终于长舒口气。
《全职》并没有把“为母则刚”的帽子扣在女性身上,不负责任地划开朱莉的“皮肤”,曝光置身事内的主观感受,而是有意回避了同情和怜悯,把人当作立体的人,让她自然而然地从沼泽般的生活里显露。
尤其可贵的是,迎来转机的结尾没有怼在人脸上,给个喜极而泣的特写,而是拉开距离,交代身处游乐园里朱莉,终于等到满意工作机会时的苦尽甘来,身后上下摆动的游乐设施,像极了内心的雀跃,情绪高潮在电影落幕前的冷处理,保留了全职妈妈坚韧与隐忍,自尊与自爱。
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影片背景音乐那个急啊,催命似的,跟着单亲妈妈,往返于巴黎大区住所和工作地。
节奏快的一批,背景是法国大罢工,这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法国好像就有“罢工”的传统,动不动就罢工,本质也是为了争取劳动者权益,为自身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抗战。
罢工导致的交通停滞会波及那些依赖公共交通的劳动者。
群体在对抗,个体在忍受,都是迫不得已,被逼无奈,只是表达怨愤的方式不同。
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代入国内的一线城市年轻人生存现状,比如燕郊于帝都,崇明与魔都,如果客体换成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是不是就更能感同身受。
不同的是,这里的秩序还算井然,交通较为便利,实在不行,电动车搞定最后5公里。
罢工只是单亲妈妈生活困境的一种,缺席又在场的前夫是生活如此紧绷的另一个解释,或者说是解脱。
罢工会结束,交通会恢复,那个时候她的压力就会好一点,睡眠就会多一点,育儿与工作就会从容。
前夫出现,解决她的后顾之忧,她也能得到暂时的解放,全身心的回到职场。
然而,罢工似乎越演越烈,所有的公共交通全部停运,远处还冒起了骚乱的黑烟,似乎绳索越拉越越紧。
等来前夫的回应,却是渺茫的承诺-帮助和分担依旧遥遥无期。
经济下行,失业率居高不下,任何工作都是生活得以续命的稻草,更别提学历平均普遍是研究生的巴黎,所以才有更多的参与罢工,要求更多更平等的机会。
是什么驱使她疲于奔命?
房贷欠缴,省吃俭用,可是养孩子的花销岂是别人能想象,过生日,请看护,买玩具以及日常起居,处处捉襟见肘。
不是说欧洲生育补助很高的吗?
困境依然存在,生活还要继续,女主拼尽全力去争取更高薪资的工作机会,同时必须保留眼前的清洁工作,应对生活支出…不说了,这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工作日常,微薄的收入,永远不够用的时间,自顾不暇,疲于奔命,太熟悉了,不用强加什么男女,贫富问题,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现状。
管你欧洲,美帝,还是亚非拉,有文化没文化都一样,福利好福利差都一样,本地人和外来者都一样,永远在奔跑,气喘吁吁。
哪那么多意识形态解读,没有什么隐喻转喻,你看到的痛苦和压抑都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经验。
说的啥玩意儿
相信片中开头的一段早高峰,几乎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感受过,拥堵的交通、等不来的公交,只能在寒风大雨中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干着急。
朱莉作为一个经济学硕士,婚前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市场调研员,却在离婚后为了孩子被迫成为酒店领班,甚至最后失去经济来源向生活妥协去超市应聘收银员,这一幕和《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去超市应聘一样,店员说:我也上过大学呀!
不得不说这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但电影终究还是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尾,朱莉最终得到了更好的工作。
但这份工作,她就算全力以赴,能应对吗?
她的孩子怎么办?
周围人已经不会帮她照顾,还能指望连孩子生日都忘了的爸爸吗?
所以朱莉的困境,不会解决。
结合目前韩国打破世界的低生育率,这部影片真是今年最好的避孕药!
经济学硕士学历又怎么样,当初为了爱,为了孩子居住的舒适,选择了郊区,可是,一旦成为单亲母亲,从不出现只有语音留言的前夫,紧逼的银行贷款电话,无力再帮忙看孩的邻居老太,丢掉那份与专业无关仅是五星酒店客服领班又远又累的工作,都象压死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至于每次女主在pos机刷卡前,在急驰的火车月台,我都差点以为她会放弃。
但即使满脸泪水,也要用粉底遮挡,即使屡投屡败,也要再修改自己的简历,调低期望转向能够温饱的工作,即使捉襟见肘,也会满足儿子的生日party愿望,想尽办法买来硕大的蹦床礼物,即使在女友的大house,在宾客们的杯光斛影中,她也会拒绝递上来的那杯,我不能喝,我要带孩子们回家。
只是在面对儿子同学爸爸善意的帮助,一不小心真情流露了脆弱💋 所以,她的名字是《全职单亲妈妈》,那个替她受罪早被开除的实习生同样也是。
根据波伏娃的论述,女性的悲苦命运是被重复生命(生育)的使命所束缚,这是永远逃不脱的内在性。
😓
当晚,这部文艺片吸引11位文艺青年(7男4女)前来私人电影院观赏。
《全职》是我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49部电影,也是今年到电影院看的第65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45部电影。
影片88分钟,一刀未剪,全片紧迫感非常强,紧张刺激程度让人喘不过气!
把一部文艺片拍成了商业大片的节奏!
好看到爆!
本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
观看后觉得真是实至名归!
女主学历很高,经济学硕士,生育之前的工作是市场分析的高级白领工作,生育之后却是宾馆清洁工(尽管是个领班),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每天早晨催命闹钟响起的那叫一个心惊肉跳!
对于女主Julie(朱莉)来说,这不是可以按掉再睡5分钟的闹钟,而是吹响一天战争的号角!
她上班地点在巴黎市区,巴黎高昂的房价只能让她住在巴黎附近的城市!
朱莉踩着风火轮般各种忙碌!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费尽心思准备孩子的生日派对……朱莉清晨化妆看着镜中疲惫不堪的自己,泪珠瞬间滚湿刚化妆的脸庞,但又没时间可怜自己,继续擦拭泪痕化妆。
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
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
你能帮我代班吗?
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
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
亲黑人老哥是非常精彩一段,绝望的女人遇到一个帮小忙的男人,就等于天大的依靠了!
女主忍不住亲吻顺路搭她去巴黎还替她修热水器的黑人老哥,她是多么需要一个依靠一份爱。
这个吻无关道德!
无关冲动!
只关乎人性!
这个吻看的我心头一震!
感动不已!
直接升华了这部文艺片!
也让此片成为我的年度十佳电影!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有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各种突发事件向她扑面而来,似乎要把她一个弱女子吞噬,她能绝境逢生,杀出一片天吗?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换一下国籍,讲的就是住在燕郊的单亲妈妈每天跨省通勤,因疫情管控八通线停运,只能天天拼车或者骑共享单车上班,最后因频繁迟到被公司辞退,然后……的故事。
女人!
不要为了任何男人放弃你的人生,迫于生存的压力,朱莉必须“跑起来”!
对每天争分夺秒的她来说,“跑起来”是多么的重要!
世界永远会把希望和好运,留给一直努力生存、依然向往美好、心中有爱的人。
精彩台词:“我想寄存。
”“对不起,寄存柜只对公司员工开放。
”“如果留你会害我丢饭碗。
”“下车走路去吧。
”“走路我会大迟到。
”“呆在车上会更久。
”豆瓣评分8.1,我给8.8分。
一直步履不停 看得累死人 让人疲惫而不是代入和共情
当妈究竟给女性带来了什么……
发达国家也这么擅长制造焦虑啊
女主的一系列智熄操作让人很难有共情,最后的结局更是强行给的,毫无逻辑可言
都是地铁和罢工惹得祸
85分鐘的窒息在最後終於迎來一絲喘息,一度以為她要臥軌,但當著孩子們應該不會這樣做。缺席的alex和把他的好意誤當情愫的父親朋友,人在極累的時候大概都想找個依靠吧。法國好歹只有育兒和交通壓力⋯⋯
虽然不能说恐婚恐育 但真的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单亲妈妈 家里没有其他人帮着照顾孩子 又要照顾好工作上和家庭的琐事 真的是太难了 全程跟着紧绷着神经替她着急 最后真的如释重负 丧偶式育儿真心难 一个人还是独自快乐吧
高效叙事,开场几分钟就将一个单身妈妈的困境搭建完成,所有事情都在向她施压,罢工的交通、联系不上的前夫、失业的危机,想解决事情却无从下手的无力感。当她一行一行地删去简历上那些高光的时刻,似乎也是在为了现实删去她的自我。最后在游乐园收到好消息时,身后的游戏装置忽高忽低起起落落,看似好消息,其实又是一轮新的困局。
非常左,非常有张力。奔跑吧,妈妈。冷峻色调的巴黎,天还黑着就踏上通勤路的单亲妈妈,她不会为自己除了面试之外换另一件外套,时间也不会为她停留。完全会看到焦虑爆发的片子,每一天从被闹钟打断开始,配乐和剪辑更是把焦灼提升了一个层次。女主的表演细致出色,对镜化妆时忍不住落泪又擦太动人了。
完全能够get到的那一吻,多么希望生活有一道希望…演得好棒
原来放眼全世界,单亲妈妈+文科硕士+无房无车(贷款不算)+无老人帮助的女性困境是一样的啊,不婚不育保平安!!!(巴黎屎一样的公共交通是真的存在吗?难以相信这么大的城市竟然会发生地铁停运……)不得不说,白人女性看起来真的气血很足的样子啊
好吧
难看,感觉她要是有一辆车,就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可能是我对法国社会不了解吧,车坏了不能修吗
很生动很直接,单身妈妈的每一天,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奔波。想哭也只能抽空在化妆的时候哭,因为事儿太多了,留给情绪疏导的时间几乎没有。还有那个总也不接电话不承担任何看护责任还不按时支付赡养费的隐身爸爸,很写实。
非常优秀,选择了罢工时期作为冲突激化的外在环境,2010-2011年,我上下班每天也要花6个小时,所以大概知道那是什么感受,每天就是等车、赶车,在不知所谓的工作中消耗,吃饭、睡觉,消耗不知去向的生命,可能主角还可以靠工作维持生活,但今天的我盈利能力甚至比十三年前还糟
节奏和配乐能感觉导演很努力想在剪出个好故事了 但看下来是真在忍耐 1可能是女主性格里的不讨喜 所有人都欠她的一样 心安理得的麻烦别人去帮助她 2很确定的断言 活成这样俩字送给她活该,没有孩子就不可能这么难,她要非说有孩子有有孩子的乐趣 孩子是精神的支柱 那我还是送她俩字 活该。
同事和上司眼中的我,怕苦怕累常迟到,翘班开溜耍滑头。
常规操作 地质礼堂的逼仄让人更难受了 总之感谢给了我跳槽的勇气
女主真的挺伟大的了,在这么高压和疲惫的状态下,基本没有大的情绪失控,哪怕是对她那个消失的前夫,都没有破口大骂,实在是佩服。结局虽然给了一束光明,但接下来她要面对的其实跟之前差不多,只不过有了更高的收入和更体面的工作,但也伴随着职场竞争和职场潜规则等等困难。但生活就是这样,现实中没有选择的人更多吧。
Desperate single working mother. 通勤距离让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