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奋第二季

Euphoria Season 2,迷醉,狂喜,高校十八禁(台),毒瘾女孩(港)

主演:赞达亚,亨特·莎弗,信达·亚当斯,卡梅隆·亚历山大,茉德·阿帕图,亚历克萨·德米,雅各布·艾洛蒂,达格·费尔格,芭比·费雷拉,多米尼克·菲克,敏卡·凯利,西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亢奋第二季》剧照

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2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3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4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5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6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3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4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5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6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7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8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19亢奋第二季 剧照 NO.20

《亢奋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第五集更新】配乐作为剧情的一部分说起

一般看电影或者剧集,我们总是能欣赏到某个场景下的配乐旋律/情绪与电影场景契合,互相照应渲染,因为歌曲本身并非完全为剧作量身定制,因此仔细看歌词会发现和影视剧情节关系不大,但是已经可以算作印象深刻并加分的配乐了。

我们都已经知道这部剧的配乐品味很棒,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部剧的配乐是在旋律、情绪、以及歌曲内容(已经不只是意境了哦)上都已经完全契合剧情。

以至于达到了配乐不只是情境情绪的烘托、它在这部剧中可以说是剧情内容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乃至于充当了主角部分的内心独白。

就目前记得的举几个例子,以后慢慢更新:1. S2E4:Cal回到当年和Derek的酒吧回忆的时候,音乐:DrinkBeforetheWar 歌手:Sinéad O'Connor https://music.163.com/song?id=523186687&userid=117883441

音乐:Drink Before the War 歌手:Sinéad O'Connor 看一下歌词:I've lived my life as a good man 我恪守遵纪”Oh, no you're out of your mind 现在你却失魂落魄It won't happen to me“ 那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Cause I've carried my weight 因为我已经卸下了我的重担And I've been a strong man" 并且我已经是一个很强大的人歌词前半部分仿佛说尽了Cal选择深柜承担家庭责任隐藏自己后的辛酸的一生,He's yelling "Anybody wanna drink before the war?" 他大叫着“有人在战争之前来一杯吗?

”高潮部分也对应了Cal酒吧之后爆发对家人出柜。

S2E3:Kal和Derek在酒吧中互相确认心意的那幕,不多说,音乐:NeverTearUsApart 两人以为就这样可以在一起了。

https://music.163.com/#/song?id=534931974

音乐:Never Tear Us Apart2. S2E4:Eliot夹在三个人中已经成为真正第三者,且此幕三人的关系达到一个转折点,三个人此时的关系和情绪都非常微妙。

音乐既要体现他们在一起玩表面上的愉悦、氛围上的迷醉、情绪上的微妙、而某些东西又有点蠢蠢欲动的感觉。

此时的音乐:I Was Dancing In The Lesbian Bar此时的音乐:I Was Dancing In The Lesbian Bar,这里是最惊艳我的,导演找到了带lesbian字眼的歌来代表E所处的2个人的身份,而且内容非常代表了Eliot夹在2人之中的心情:https://music.163.com/#/song?app_version=8.6.66&id=1503628&sc=wmv&uct=xm4hk6NMvarUEiU2DrzDLA%3D%3D看下这首歌的歌词:I was dancing in a lesbian bar, ooh, ooh, ooh(点题Eliot处在一对Lesbian中间的状态)我在一家les吧跳舞,感觉很酷Well the first bar things were stop and stare嗯,第一家人们都互相盯着不动But in this bar things were laissez faire!(他们三人的关系渐渐失控,目前状态微妙)但在这一家大伙都近乎失控!

In the first bar folks were drinking sips在第一家那些人都在慢慢喝饮料But in this bar they could shake their hips!(2个lesbian在玩互相吃醋or操控eliot的游戏)但在这一家他们都把屁股摇得特别翘!

3. 特别篇2,Jules:Jules和心理医生的对话谈Jules无法释怀/原谅妈妈熏酒上瘾自毁,与Rue吸毒上瘾对她的影响很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此时音乐:LoVasAOlvidar 易以忘怀 歌手:Billie Eilish / ROSAL

画面闪回在对rue和自己妈妈熏酒的回忆里 音乐:Lo Vas A Olvidar 易以忘怀

画面闪回在对rue和自己妈妈熏酒的回忆里 音乐:Lo Vas A Olvidar 易以忘怀看下歌词:Dime si me echas de meno' aún 倘若你仍思念我 请告诉我Dime si no me perdonas aún 倘若你依旧不愿原谅我 也请告诉我¿Qué harás con to' este veneno? Na' bueno 面对着剧毒般的感情 丝毫无益Dame un beso y bájame de la cruz '请吻我吧 将我从十字架上放下¿Lo va' a olvidar? Can you let it go? Can you let it go? 你是否会选择忘却 你能否释怀呢 你能否释怀呢能否释怀呢——Jules在这里说对她妈妈don‘t care,其实恰恰相反她无法释怀也根本没有原谅母亲熏酒对自己影响,更不要说Rue的毒瘾在她伤疤的基础上反复撒盐。

以上。

更不要说特别篇里面 Mein20Years 歌手:Moses Sumney;在述说Jules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展望路径; Liability 歌手:Lorde;在述说不管Jules还是Rue在感情中都缺乏自信、敏感、小心翼翼,总害怕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对方的累赘。

等等总之在这部剧里,是我猎阅可能不多的影视剧经历里唯一一部背景音乐不仅仅好听、恰到好处的表达了情绪、更可怕的是连歌名和歌词居然都像是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而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值得玩味。

【更新】AllForUs(fromtheHBOOriginalSeriesEuphoria) 歌手:Labrinth / Zendaya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82323329&userid=117883441 关于Rue对自己的失望和她的闪光点:今天播了第五集,这集拍的太好了我认为是这季的高潮。

前半部令人撕心的对话过程,让我想起另一首歌:第一季最后Rue在Jules抛下她离开后回家复吸,表达她嗨起来的那首歌All for us。

歌名:All for usTaking it all for us 为我们承担了一切Too much in my system (throbbing, throbbing ) 我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Money MIA (Pockets hell-a empty) 身上一贫如洗(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Momma making ends meet (Making ends meet) 妈妈努力维持生计Working like a slave (Mississippi, aye-aye) 像奴隶一样拼命工作(在密西西比,欸)Daddy ain't at home, no (Father, Father) 爸爸不在家里(父亲啊,父亲)Gotta be a man (Michael Corleone) 要尽早成为一个男人(像《教父》中的Michael Corleone那样)Do it for my homegrown's (Sisters, brothers) 为了我家里的弟弟妹妹Do it for the fam (Yeah, so tell em Labby) 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好印象(耶,所以告诉他们吧拉比)本来这首歌刚开始看有点莫名,歌词也只是点到了Rue的家庭状况,第一季结束的时候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感触和联系——一直到这一集里Rue在和她妈妈歇斯底里的争吵中,她居然说了很多作为单亲妈妈养大的家庭在别人眼中的话:

S2E5虽然这段话很挖苦很伤人,但是联系起很多剧集里的细节特别是那首歌的歌词,突然感受到,其实Rue内心是对自己很失望的,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独自养大两个女儿,她不仅仅在意父亲死的本身,更在意作为长女本应该在家中承担的责任。

之前看到很多人都说看不到Rue的闪光点,但仔细回想一下,Rue其实很大男子主义的,虽然自己吸毒到不行,但是妹妹吸毒的时候第一时间找过去威胁教唆她妹妹吸毒的人;虽然Jules不开心的事情什么都不跟她说,她猜到是Nate的问题,在聚会背后自己找过去威胁Nate,虽然最后被Nate反击到不行,但是我们都看到,Rue隐隐希望自己可以承担起家里家外,保护她爱的人的责任。

也许目前她的年纪、阅历、天生的身体条件的局限超出了能够战胜自己的能力,所以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最对她失望的就是她自己。

我觉得这就Z姐在第五集播出后发问让大家keep loving her,给Rue一点耐心的原因,“即使她自己都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2 ) 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已经超乎我的想象,其包容度远远高于我国。

吸毒,携带枪支,变性,同性恋,这些出现在国内高中是绝对无法坦然接受的文化,在美国许多电影中是如此的轻描淡写。

我不确定,毒品,酒精,性交,枪支......种种相对自由的选择,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但我坚信的一个观点是:“人的一生是应该追求有趣的”。

而有趣的事物总是无常的。

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是无趣的。

刺激,放荡,堕落,亢奋,这些我们生活中不常出现的体验所带来的感觉是有趣的。

那么我们是应该活在安全但无趣的生活中;还是该拥抱不确定甚至有些危险但有趣的生活呢?

判断一种人生值不值得过的标准是什么?

对社会,对家庭,对群体所做出了多少贡献?

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

抑或是个体物质财富的体量?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标准,而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自由,让每个人去决定该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可悲的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从小就被迫接受了许许多多“这是为了你好”的道德枷锁,丧失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当你们说出“我这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时,有没有考虑过或许我们其实并不想接受,也无法承受这份善意。

我的价值观告诉我,这个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人应该不同,这个世界才有趣,如果把所有人都教育成相同程序编好的机器,那该多无聊。

回到标题提出的问题,剧中青年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不同的答案。

 3 ) 《亢奋》是一部情绪主导的作品而非剧情

[cp]感觉到很多人看完第四集要开始慢慢退坑或者骂了,小红薯天天给我推骂亢奋的笔记。

喜欢用三观、道德、是非等等维度去评价《亢奋》以及角色或者剧情说明这部剧真的不适合你(没有讽刺的意思)。

还有如果因为一部电视剧就轻易觉得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冒犯了或者被质疑动摇了,甚至需要你说点什么去“捍卫”的人,也不要看了,先多看看世界。

一个非常强调理性和逻辑性,习惯用先验知识解释分析事物合理性,共情能力较差(没有贬义)的人真的很难接受这部剧。

因为我认为这部剧不是剧情主导,推动的而是情绪主导,推动的。

(导演是个情绪大师)但同时,高fi,高ti的人看这部剧应该很爽,因为可以屏蔽理性思考,不判断,分析,评价,你不需要去寻找蛛丝马迹的证据搞清楚人物动机,剧情逻辑,只通过感性感知就好了。

只需要感受情绪,各种情绪,感受光影画面,音乐。

剧情?

其实我没有那么在乎,这部剧其实也没啥剧情,感觉亢奋里面,和情绪比起来,剧情不是那么重要。

(正如很多人吐槽,这部剧就是看了一堆人设,几乎没什么剧情。

确实,强调剧情和动机的人会觉得这部剧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因为情绪就是动机,get不到情绪就get不到剧情)但是,亢奋里的情绪渲染是不同于我们常说的那种“情绪刻画细腻”的。

亢奋很少通过常见的白描,细节刻画,内心独白去表现情绪,更注重“氛围”,运用大量转场,配乐,光影切换去渲染,意思是这些情绪不是某个角色单独的,这是整体的,好像这些情绪就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单纯属于某个角色的,一切表达手法都是为了情绪服务,这种整体性很难用“细腻”去形容,你可以说他是浑然天成的,猛烈的,五彩斑斓的,难以捉摸的。

如果把我们常说的“细腻的情绪刻画”那种类型比做涓涓细流,那亢奋就是河流波涛奔涌汇入无垠大海。

作为对比,评价极高的类似题材的电视剧《normal people》以细腻的人物心理和情绪刻画著名,(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原著小说里有大量心理描写为大家理解电视剧提供了支持),normal people里的情绪刻画非常非常细腻和细节,而且都有理可循(你可以从电影的细节镜头,例如人物的小动作,表情,语气等等分析出此时人物的心情),一些文艺作品,我们可以从电影细节里去一点点分析琢磨此时人物的心情,然后得出结论和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看一些不太高超的电影时觉得“矫情”,因为通过画面细节可以推测到导演想表达的情绪,不过难以共情;但是看亢奋一般不会觉得“矫情”,更多的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

因为亢奋你没法理性分析,他是整体的,你只能靠感知,而不是分析(rue这个角色最明显),而且我认为导演真的很懂情绪,他知道情绪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一种情绪是单独的愤怒或者悲伤,很多时候你无法用一个词就解释。

情绪是复杂的多样的,rue在吸毒流泪的时候,她感到悲伤还是绝望还是愤怒甚至参杂着兴奋慰藉感到安全,绝对有很多种,而且悲伤又还有那么多种,是因为堕落的自我厌恶,对父亲的思念,对生来的精神疾病感到不公,又欺骗伤害所爱之人,自我逃避的不齿….好多,肯定都有,当下的所有矛盾都在里面。

因为情绪就是这样,假如一开始只是被悲伤所触发,接下来还会引起一堆连锁反应,不停加入新的情绪进去,并且也很难说清楚主旋律是哪一个,因为它们还会互相作用不停变化。

亢奋对于情绪的渲染是懒得解释的,他不会通过那些表情和小动作暗示观众“此时这个人感觉到。。。

此时这个人这么想。。

”,你感知到了就感知到了,没有就没有,因为导演懒得解释,这个角度来说,很傲慢(非贬义)。

但我觉得是因为提供细节的暗示去供观众理解反而无法呈现真实的情绪的样子的,反而有了限制。

 4 ) Lexi舞台剧·困于力量之中的男性身份

一个男性朋友曾在青春期时因为身材纤弱而受到欺负,所以他选择改变。

他会像黑帮电影中的角色那样和一群人一起举起棍棒朝对手砸去,也会像好莱坞男星那样长期在健身房里高举杠铃,带着拳套向沙袋掷以重击。

一次他在咬牙用力挥舞拳头后对我说:——“我很愤怒。

”我问:——“为什么愤怒?

”他脱口而出:——“就是愤怒。

特别愤怒。

”虽然我仍不知道他愤怒的具体原因,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坚硬躯壳下的隐痛。

他正处于当代男性普遍遭遇的困境之中,但身为女性的我,在他眼中并没有资格去向他给予一丝帮助。

我只能沉默地看着他愤怒。

但我不愿沉默。

这一困境主要围绕着身份认同。

作为男人,一生所思考的问题已不以“我是谁?

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主,而是“我应该怎么样成为一个男人?

”亢奋第二季第七集Lexi的舞台剧重头戏以Bonnie Tyler的《Holding Out for a Hero》为背景音乐。

歌词唱道:“He‘s gotta be strong. He’s gotta be fast, and he‘s gotta be fresh from the fight.”(他必须强壮有力,身手敏捷,从战斗中获得新生。

)Lexi用这首歌来回答“如何成为一个男人”的问题,也用一幕精彩绝伦的舞台剧呈现了当代男性的困境。

这一幕剧中有非常多的符号表达,我将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聊聊。

——炫耀:肌肉与力量从开始到结束,这一幕的舞台只有一种布景(健身房),演员也只有一套服装(上半身赤裸,下半身着裸色长裤)。

一群年轻男性赤膊在健身房里举杠铃哑铃,作格斗状挥舞拳头,展示肌肉线条和力量。

这是当代社会期望下的标准男性形象。

雄性意识和男性气质从舞台溢出,演绎了一场有关男性身份的炫耀性狂欢。

拳头和肌肉的背后也隐藏着暴力——一种对男性气质的激进表达。

有时身份问题和自我缺失所引发的情绪被诉诸于暴力,这呼应了许多男性对黑帮文化、武侠片的热衷,以及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应对机制。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也曾说:在酒精喷进因打拳而撕裂的伤口中时,他感觉自己是活着的。

这种“活着”的感受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外界赋予的,受外部支配。

在这样的男性眼中,远离男性力量就意味着自己近似于一个虚无的空壳,只有它能赋予他们真实存在的价值。

但实际上,在社会期望下生长、由雄性意识和男性力量构筑的男性角色才是虚假的,男性原本的身体和精神世界才是真实而灵动的。

在被社会既定标准支配的状态下,男性群体中有关“我是谁?

我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被忽视了,需摆脱对肌肉、力量、暴力等的符号化追求,去寻回最纯粹的自我。

杠铃之下的皮肤是充血的肌肉,拳套之下的双手是坚硬的拳头,社会目光之下的男性代表着强壮力量、正义勇敢、顶天立地。

——自尊:直立的Male Gen**al在主演“Jack”展示肌肉时,另一个演员从其胯下往上伸出紧握哑铃的手,整个姿态比喻着“er*ction”表演者握住水壶向斜上方喷水的场景模拟“eja**lation”,在舞台中央,柱式沙袋和沙包球的组合展现了一个强壮有力的Male Gen**al形象,掀起了舞台剧高潮。

这种形态代表着良好的性能力,也帮助男人们在社会男性群体中得到认可、尊重以及归属感,并从女性群体中获得关注、崇拜和自尊心的满足。

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男性来说,Se*与Love是分离的,s**ual desire也不代表affection。

他们需要丰富的s**ual experience去反复证明着自己的男性力量、反复唤起其雄性意识。

坚挺健康的Gen**al能够很好地展现男性尊严,相反,最能破坏男性尊严之一的情况是使其生理或精神上“emasculated”。

Lexi直接大胆地使用Male Gen**al形象来揭示男性对外部认可的需求以及对内心深处“emasculation”的恐惧。

舞台上的符号无不呼喊着:“看啊,坚挺的P***s证明着我是一个合格的男人。

”这些情绪体现出的“弱”与表演者外表上的“强”形成强烈对比,而对于这种对比的描绘并不常见,所以当柱式沙袋与两个沙包球合为一体时,台下的女性观众为之喝彩。

——崇拜:直男心理隐喻舞台剧中有大量对Male h*mos**ual behavior的艺术性比喻。

在我看来,其表层是表现Male h*mos**uals被压抑的性欲,自我身份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结合剧中Nate对于父亲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性向的逃避,这一层很好理解。

但我想谈的是更隐晦的一层指向——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对顺性别直男的心理隐喻。

身为顺性别直男,为什么会疯狂崇拜男性?

这与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提及的“女性为何也会厌女”一样看似矛盾却又有着合理解释。

配角演员们跪在地上,随着主演“Jack”扭动核心部位的方向转动着头部,隐喻着男性的思维和行为被这一部位牵制住。

更具体地说,“Jack”做为主角,站在金字塔构图的塔尖位置,被其他男性举起,被其他男性崇拜,被塑造成一个拥有绝对力量的强者。

强大的力量与权力、支配、尊严、地位相联系。

当男人展现出出众而饱和的男性特质时,他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权力,去选择、去支配、去控制、去发言……所以这种男性对男性的崇拜仍然与前面所提到的符号类似,表达着对男性身份的渴望,对随之而来的权力、地位、尊严等事物的追求。

在这个由符号构成的景观社会中,符号成就着身份。

肌肉、运动装备、竞技游戏、武器、汽车以及写有“男士专用”字样的产品等等都格外令男性着迷。

当男士沐浴露流动于紧实肌肤上时,当吞下一颗男性维生素片且喉结滚动时,当拳头击打沙包后伤口流血时,当单手握着方向盘在高速路上飞驰时,当向兄弟们讲述自己丰富的情爱史时,“我”感到自己是一个男人。

01/02/2023Leeds, England

 5 ) 从《猜火车》到《亢奋》:“Z世代”的痛苦,有什么不同?

3月,HBO播出了《亢奋》第二季。

它大概是这几年最受关注的美剧青春片。

掀起了全美追剧的高潮,也绵延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

《亢奋》剧照,剧中主体是一群陷在各自问题中的青少年,大量的性、派对、药物滥用等场面的出现,以一种完全暴露的方式在暴露Z世代的青春期。

有评论指出,《亢奋》的野心之一,是要成为“‘Z世代’的《猜火车》”。

这个野心或许过于庞大,但毫无疑问,《亢奋》的确令人容易联想到《猜火车》。

那部亚文化青年颓丧的经典作品诞生于1996年,那是20世纪之前的“人类青春期”。

而26年后的《亢奋》,会成为欧美这一代年轻人的集体青春记忆吗?

在“Z世代”(通常指出生于1995-2009年之间的世代,一般认为他们受数字信息技术、智能手机等影响比较大,又被称为“网生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等。

)身上,性别、阶级、族裔、原生家庭、消费主义的标签贴上却又被撕下。

当这些话语被当作一种现实接纳下来,新的困境却刚刚展开。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欧美“Z世代”面临的痛苦,与娜拉出走之后竟有几分相通。

撰文|走走小姐HBO除了尺度之外的野心不论是由《亢奋》回忆起的《猜火车》,还是剧中大量的青春问题呈现,都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而距离杰克·凯鲁亚克提出这个说法已经过去了74年。

如果说“垮掉的一代”应时而生在二战后的创伤和疲惫,那“Z世代”是如何成为新世界“垮掉青年”的呢?

《猜火车》(1996)剧照。

欧美青春片一直是经久不衰的大热题材,2017年BBC发行《去他的世界》、2019年Netflix推出《性爱自修室》、同年HBO也播出了《亢奋》第一季,三部作品均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性爱自修室》《去他的世界》海报。

与之相比,《亢奋》的出现更像一枚小小的核弹。

因为相较于其他青春片的讨论范畴,《亢奋》走到了迄今为止最极致的程度(这当然也和不同的发行平台有一定的关系)。

但《亢奋》最为突出和令人欲罢不能的,是它强烈的“情绪叙事”风格,考究到可以拉片的视听语言。

前者是向世界敞开一扇大门,仿佛进入这里才是真正进入到当下“Z世代”的世界;后者也极契合新一代年轻人的气质,匹配数码一代的审美。

导演近乎奢侈地使用各种视听手段,在剧集制作中采用少有的35mm胶片拍摄,营造出一种迷幻的、电子的、带有未来感的影像风格。

片中到处是令人讶异的精细设计,拿引起风暴的第二季来说。

Nate被揍到重伤入院时,画面上是一对都在爱他的闺蜜的两只手。

Lexi一双沾染了男孩鲜血的手,和Maddy漂亮美甲的手。

完全用视听在交代人物的关系和个性特征,用鲜血来表示背叛和“有染”,另一只干净漂亮的手则表示被这段关系置身事外的不知。

这就承接起了人物的内在,和他在第二季中衍生出的新的情感关系。

《亢奋》剧照。

所以,一开始观众大概会被HBO袒露的大尺度画面所吸引。

甚至一度我也在想,这样大面积的裸露是否必要?

但进入剧集,则会随之观看到每个青少年复杂的、充满变数和问题的人生。

以及那些被观众盯着的“尺度问题”,也并非只是为了吸睛的手段,它更像是一种坦白,一种欧美青少年部分存在的自然呈现。

不是大惊小怪的奇观,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存在的部分当然也是引发争议的原因,原本我们有对青少年概念化的认知。

但在《亢奋》中看到的,除了身份政治/原生家庭的讨论外,更被性/暴力/药物滥用等组成了他们大部分的生活内容,这严重地颠覆了一部分人对校园题材的某种期待。

也有许多评论指出第二季品质远不如第一季,本剧女主Rue的扮演者赞达亚也公开表示:这一季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

看完第二季,我想这种不适大概也指由她扮演的“药瘾少女”以长达一集的时长,呈现“戒断反应”。

每个人物都在第二季中,充分暴露着Ta们的问题——以更激烈的方式。

第二季的收尾,结束在一直以观察者身份出现的书虫少女Lexi身上。

落点在她所写的戏剧演出落幕,仿佛把所有人的难堪和伤疤暴晒于阳光之下。

《亢奋》剧照。

演出在中断、争吵和撕扯之后,轰动般地结束了。

片中的戏剧也如整个作品所呈现的一样,当把生活里的不堪呈现在舞台之上,那些伤疤和痛楚自动变成了一种审视和铭记。

它令剧中的人物被迫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而这部剧也在令剧外的观众重新思考新一代,他们颓丧、暴力、痛楚和自毁的原因。

可以说,这才是HBO除了尺度之外的野心。

减少误解的根本方式,是由呈现结果倒推发展的脉络。

乍见如《亢奋》中的青少年生活,被审视为消极、放纵、毫无理想可言。

但如何造成这一切?

在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发达的现代,精神层面的迷茫和痛苦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吗?

社会进程的不同时代,痛苦的主题一样在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

我想《亢奋》在表达的,恰恰是对“Z世代” 来说,建立新希望和新信仰的爬坡过程,并不比每个时代更容易。

反叛之后,接踵而至的新问题HBO于2019年推出《亢奋》,后赶上世界疫情,于是推出了两集新冠特别篇。

这两集不仅承接了前后两季剧情,也给作品注入了强烈的当下性。

无法展开更多的场景,那就以(几乎)单一的场景和谈话来表达作品、人物要说的话。

笔者认为,“特别篇”的两集是整个《亢奋》送给世界观众的礼物。

Rue和她有相似经历的互助会成员坐在一起,两个人中间不只隔着一张餐桌,更隔着两个代际几十年之间的时光。

Ali在这群青少年中,是确认无误的“长者”。

但编剧没有让这场对谈变成一个鸡汤文学,变成过来人经验之谈隔靴搔痒式的规劝。

是舍得打开自己,狠心戳破对方,两个人在血淋淋中进行的救赎。

这场救赎是平等的,相互的,是人类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连接和搭救。

一个年过半百的男性回溯了自己有诸多狼狈的前生,一个花季自毁的少女终于开始看见自己隐秘的伤痛。

这在疫情时代,给观众提供了一场简单又深入的倾诉和聆听。

所涉话题的维度当然不再是前现代少年成长的单一性问题,而是直指当下一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你们这一代都是些易受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监听了你们的手机、阅读你们的喜好、预测你们的行为。

把你们困在原地,你们还以为自己在进行一场革命。

《亢奋》剧照。

高度凝练和理解“Z世代”的境遇,仿佛在解答着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怒。

同时连带分享着自己经过的绝望,站在耐克店里看见墙上的标语“我们的人民很重要”,营销在感性上被调动起受众的好感,转而又在价格上戳破资本和经济的手段。

这些不断令人下坠的体验和感受,犹如一个真诚的朋友和你在深夜的呢喃。

在《亢奋》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尺度开放的。

药物滥用和性爱在欧美青春片中并不少见,但“Z世代”站在边界更宽阔的地方,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已经存在的,还有问题叠加之后的问题。

比如Jules(性转换者)作为主线人物之一,她几乎以“正常”的状态在过着自己的高中生活。

当然剧中依然呈现了她获取性别自由的代价,和母亲之间的冲突、童年时期的遭遇、转校的设定等。

但在“Z世代”的文化语境里,“性转”和其他问题一样,也只是作为一个大家共存共知的问题存在着。

某种程度上讲,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但接踵而至的又有新的问题。

在“特别篇”第二集中,Jules(Gen Z )和心理咨询师(上一代)交谈。

在她更深一步对自己进行探索时,提出的性别困惑更进一步:“我穷尽一生想征服女性气质,但在半途上,我觉得女性气质征服了我。

”在成为一个理想少女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女性身份”是依照男性主体建构的。

她的身体、性格、灵魂都变成了男性所期待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Jules在剧中对自己的女性气质提出了质疑。

Jules的扮演者(Hunter Schafer)本身就是一个跨性别女孩,出生于1999年,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和LGBT权益活动者。

她来承担《亢奋》中的“自我认同”叙事,具有天然的说服力。

荷兰学者、作家米尼克•希珀在《乐园之丘: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生命的混乱中包含了复杂矛盾的“我们-他们”的各种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不同之处比相似之处得到更多的强调。

不同之处在于社会性别、语言、文化、肤色、阶级、宗教等。

让我们专注于社会性别的不同:年轻女孩和男孩们已经在相互比较着他们的不同,有时互相嫉妒。

弗洛伊德使阴茎嫉妒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而子宫嫉妒也在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而在Jules身上,这种相互的比较和战争在她的身体、心灵内部同时发生。

而在她剖白的一集中,编剧试图在和观众完成这样的交流:“自我认同”的前提是“自我认知”。

Jules在心理咨询师的聆听下,一点点挖掘着自己内在最坦诚的感受——她想停掉激素药物。

这意味着她即将停止身体外在的“女性趋同”跋涉,更大范围和维度地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乐园之丘: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译者: 王晚名,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坐在她对面的咨询师,是典型的中产知识分子形象。

轻言细语的白人女性,和Ali从外貌、肤色、境遇、身份截然相反。

她做到的仅是倾听,并对Jules提出的问题试图表达理解,在安静的神情下带着几分接受新鲜思想的求知。

剧中难能可贵的,是代际之间完全平等的沟通。

不是强势、绝对正确的大人,糟糕的、问题重重的少年;而是问题重重的大人和问题重重的少年。

一样难堪、一样破碎,一样有过诸多的自毁和后悔。

而现在我们站在一个地方,在痛苦一样的问题。

必须寻找新的信仰?

在“特别篇”和第二季中,导演花了大量的镜头来讲述每个人问题的“极致呈现”。

也给每个家庭、父辈(甚至祖辈)一些笔墨,你能看到代际之间的冲突是无力的,甚至延续的。

从祖母到父亲到剧中的青少年,真正经历了从“垮掉的一代”到《猜火车》前夕到今天,几代人的颓丧在这部剧中相聚和汇合。

“婴儿潮一代”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算是度过了相对富足的青年和中年生活,那一代的困境是“现在”,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相当一部分人积累的财富打了水漂,他们面临的是动荡的晚年。

但婴儿潮一代是有过希望的一代,而剧中提到的“9·11”背景也是“Z世代”出生的时期(2001年)。

代际重逢在“当下”,这一代毫无准备的到来,迎接的是社会延续恐怖袭击创伤的童年、经济危机的少年和疫情给世界按下暂停键的青春期。

“Z世代”看似平顺的生活背后,其实一直在伴随隐痛长大,也天然承担着世界失序的现状。

几代人之间,相互谁也解决不了时代际遇遗留的问题。

虽然西方家庭观念和东方存在很大差异,下一代不见得一定要承担父辈或祖辈的养老问题。

但是整个社会存在的动荡氛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们的生活。

他们没有见证繁荣时期的生活希望和财富积累,倒是看到了许多人“窘迫的老年”。

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地继承了这些问题,没有选择地继续着属于“Z世代”的生活。

在试图讲述Z世代的问题和探索过程中,你会发现自由绝不代表是问题的答案,相反,自由意味着更广维度的局限。

“Z世代”出生的时代和“婴儿潮一代”境遇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巨变,“我从未想过此生中会见到这么多场革命,革命进行得如此之快,又赢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们没时间去落实改变。

《亢奋》特别篇。

两季里不仅讲清楚了他们个体的问题和困境,也在代际关系中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变坏的来源)。

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承担了父母(家庭)的创伤、隐痛,在青春期时以“自毁”的方式在爆发。

这种爆发,也像整个时代给予更年轻一代的一样。

留下来的问题重重,但失去了“婴儿潮”壮年的机遇和创造奇迹的可能。

这一代的自由,鱼跃空间的回弹力从来不强。

剧集中有人少女时期丧父、有的人家庭成员无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有人依然没有选择的自由(辍学、继承上一代用犯罪的方式谋生),还有困惑在几代人之间的“自我身份认同”。

他们以为性、暴力、药物滥用等方式会成为某种安慰和出口,或者逃避和解脱,甚至自以为是叛逆的“革命”。

但这些,仍旧把他们困在原地。

于是前一代的“革命”后果,在新一代的出生时继续延续。

某种程度上说,“Z世代”是承担各种世界结果的群体。

我们在饱腹的大部分和平岁月里,总觉得“Z世代”已经天然得到了太多。

但得到越多意味着超越越少,在累计的结果、创伤、成功、失败、悲喜集体于一身的生命里,他们首先选择的是冲出一个出口,不论它是不是带着自毁的代价。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6 ) 简单评价亢奋

1. 和第一季一样,bgm 运镜 拍摄 剪辑等非常好,制作团队很棒,给这样一个专业又有自己的风格团队五星2. 人物塑造第一季可以到四星,第二季三星。

不喜欢的点主要是Cassie和Maddy明明是两个那么优秀的女孩,最后又变成撕头花和drama了,青春期的女孩感情浓烈但真的不止恋爱脑,反而花了很重的笔墨给Nate意识觉醒中间形容Rue毒瘾的篇幅太长了,已经受够了她这种毒瘾发作、自怜自艾、伤害身边所有人,且不需要担心功课、偷东西和制造社会混乱不需要付出代价、总有人为她兜底的脚本了。

第一季时觉得Lexi像个工具人,第二季没想到是个很大的主角,一直最有好感的是Lexi,但觉得她的塑造也是过于模版化第一季很多人物明明都有的深度,第二季有些写坏了,特别是Kat这个角色3. 最后一集还是哭得稀里哗啦,每个人都有伤痛,也有过很短暂且纯粹的快乐,希望都能与那部分痛苦共存吧

 7 ) 锐评第二季

我觉得这一季每个人的性格刻画和剧情都比上一部好一些,当然除了Rue和Jules这边,总感觉Rue就是塞进来当C位的。

Rue还是老样子,吸毒反复横跳,Jules就是她的吸毒开关。

感觉这也是两个人后面没一起的理由,没由来的责任显得格外沉重。

但是从她一起去交易 在厕所0裸露镜头可以看出她的后台不一般。

后面不知道为什么突发奇想和大毒枭交易还拿了一箱药,再后面和警察玩猫捉老鼠。

Nate掐一下脖子要坐牢,这个戏耍警察扰乱交通造成车祸什么的反而啥事没有。

就很迷惑Cassie 恋爱脑,我以为后面要清醒了结果染上了Nate和其他人决裂。

BEMaddy 比起Cassie第二季好像清醒了,HENate 全剧内心最阴暗的人了,第一次打tylar让他去自首。

第二次裸照威胁jules。

第三次拿枪指Maddy要碟。

第四次就是带枪拿U盘让小李子去坐牢。

太刑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判头。

Kat 很难评Lexi终于是在当了十几集透明人之后戏份多一些了,没想到后来和Fez成一对了,顺便提一嘴Fez那边的剧情我感觉还不错。

查了一下才知道Fez演员已经去世了,真有下一季的话烟灰缸兄弟都没了

 8 ) 可能有心理疾病的人更能感同身受

很多人都在说这是无病呻吟,应该是没有感受过那种焦虑,那种抑郁,那种狂躁的感觉。

rue本身患有非常重度的心理疾病,那是一种对生命无望的折磨。

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重度打击是父亲生病去世让她染上了毒品,因为如果没有毒品对于精神灵魂的放逐,很难让生活坚持下去。

对于和茱儿的相遇可以说是一次拯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之前父亲对于她的陪伴的位置,直到后来在她经历了那么多,心理疾病又开始复发的时候。

第二个打击就是在低潮的时候茱儿的离去又开始引发了对于生活的绝望。

如果是同样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更能感同身受,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我们不想变好,不是我们不想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我们真的无法做到。

只能去追求生活中刺激的感觉对自己去产生一些刺激,就算跟茱儿重新在一起之后,之前的疙瘩也永远还会在那里,不再是以前了。

这就是绝望的深渊,毒品可以让她放逐自己,一边是沉沦在毒品里面,一边是被精神折磨到自杀,她也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样生活下去……

 9 ) 关于剧里的翻译 "Anybody wanna drink before the war?". “山雨欲来前谁想喝杯酒”

除了收获认识到这位新独立风格艺术家Sinead O’Connor外当然也绝对要给本季第四集来打一下call (顺便说一下这位编剧真的太对本人的口味了)gay爸去gay吧深柜25年第四集直接看哭!

《亢奋》是我看过最好的青春美剧没有之一,感同身受……每个人物心理镜头故事娓娓道来真的太到位,不过是同时代不同国家下源于不同家庭和压抑。

彻底的后现代,真实的新保守 just fxxk the world!

 10 ) EUPHORIA|《亢奋》众生相之Kat

打算从开始写《亢奋》众生相。

第一个要写的人物是我最喜欢的Kat。

我爱美女,这是我开设小红书账号的初衷——分享美女、赞美美女。

我的审美大众化,如同全世界人们都会围绕着一个核心谈美,所以诸国顶级美女,都有相似之处。

这意味着在不乏美女的《亢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Kat,偏离了我的审美传统;这也意味着,如果你还没看过《亢奋》,也该料想得到Kat该有多大的魅力才会超额弥补她并不寻常的美。

Kat是个胖女孩,她最好的朋友是校花Maddy,Maddy美丽、自信、强悍,一如美国高中里惯常的mean girl形象之,这样的女孩,身旁总是不乏跟班,不受待见的胖女孩,最喜欢找到这样的庇护——用美貌的朋友弥补自卑,用小狗般的态度和美貌的朋友相处。

然而,Kat完全不是这样的胖女孩。

她不仅不是跟班,还处在一个很奇妙的位置。

她和每个女孩都相处和睦,但并非和谁如胶似漆。

她不是爱和女同学粘在一起的寻常高中女生,她也不曾为某个平庸的男孩神魂颠倒、丧失自我。

因为自我,很早出现在这个高中生的身上,对自我的执迷,是Kat一切迷人特质的根源。

她所焦虑的、纠结的,表面上看是身材以及由此引发的恋爱困难,但实际上,她每日团聚于朋友群落,又游离在叽叽喳喳的女孩们之外,所忙碌的正是自我认知。

Kat肥胖,尝试过一段时间西柚减肥法,后来不了了之。

这与毅力无关,因为本质上她并不以身材自卑。

她以Thunder-Kit-Kat(闪电凯特)为笔名在汤不热上写小h文爆火之后,意外发现自己被偷拍的xingAi视频成为粉丝们更加爱她的理由后,她开始了视频收费服务,她穿着暴露,将小山般的肉山全盘托出。

这是她不为身材自卑的体现,也是她总能看到悲惨事物另一名并且利用这另一面让自己过得更好。

被偷拍的女孩通常很崩溃,Kat也不例外,但她却迅速从崩溃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利用道德去鞭挞道德卫士;在虚拟世界里利用被偷拍的身体去筹划身体的价值。

Kat极其聪明,理智,自我意识强大。

女性主义在她身上显得过时,她早就超越了这一套,她不走女性主义路线,她走Kat主义。

《亢奋第二季》短评

依旧是摄影和音乐上乘,剧情破碎稀烂,三角恋好一出泼天狗血,芭比娃娃一样的Cassie和自信如女王的Maddy,为了一个男人让自己这么掉价,也让珍贵的友谊支离破碎,不值啊。才女Lexi设计的舞台剧很惊艳,剧中剧的表达方式完成得不错,讽刺自然流露,那些遮遮掩掩的gossips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被拿到台面,不得不说我也是台底下尖叫的吃瓜群众之一。全剧最讨喜的Fez和他浪漫优雅却无疾而终的初恋像矢车菊一样随风飘散,如此悲伤。

5分钟前
  • STAYREAL
  • 还行

最后的剧场蒙太奇也太他妈豪华了

8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虽然这第一集是说Fez的,但是我的眼睛离不开厕所里的Cassie,请问这是我的问题吗?

11分钟前
  • ETiFHL
  • 力荐

这啥破玩意?

16分钟前
  • 琧婯
  • 较差

赞达亚真的演得好,甚至觉得她是不是生活中也这样了,把讨厌鬼毒虫演得淋漓尽致,看得非常想扇她耳光!!

21分钟前
  • daparo
  • 力荐

情感深切每个角色都can relate 说实话很羡慕这种不负责任逃避现实的方式 中国禁毒做的太好了 嘿嘿 不然overdose就是我的死因

26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力荐

3.5,狗血戏剧拉满,赞达亚演的不错,但真的 太丑了

30分钟前
  • Blånk
  • 还行

be like“我超烂。” “我更烂。”

32分钟前
  • 一碗热汤
  • 较差

作为Rue Bennett个人的疼痛青春日记还是很优秀的 摄影构图都值得称道 对其它部分的观感就比较参差了 Fez和Lexi这对灵魂爱侣是一地狗血中让所有人大叫protect them at all costs的清流 不过就个人审美而言 男的里面只有Elliot是让我看到性吸引力四个字的 Jules和Kat从来不是我的favs 但太过明显和突然的边缘化是好的群戏剧情里不该出现的 最后 金发深发两个美女 金发的睡了深发叫Nate的男友的这种姐妹撕逼剧情 Gossip Girl过去了十五年的今天 还能现在的青少年在推特上真情实感高潮一轮又一轮 说明爱看好闺蜜为渣男扯头花的大众恶趣味并没随着时代进步有多少改变嘛

33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看了两季亢奋对sex彻底脱敏,就是,感觉她们的生活好无聊,无非是喝酒,化妆,sex,吸毒,打架,互相威胁,互相伤害。而且剧情怎么越写越疯,是不是有点过头了,每一条故事线都讲不清楚,想问问编剧自己看得懂自己在写什么吗?虽然在第五集rue哭着对妈妈妹妹说对不起那里我也哭得不行,但还是想打两星。

36分钟前
  • greenslowly
  • 较差

还是视听享受,但这么说吧,第一季好人坏人都艳光四射直击人心,第二季我只想把包括赞达亚在内的每个人都揍一顿,尤其是Nate和Cassie,如果我的枪里只有一发子弹,我真难抉择到底应该射杀他俩谁。最后,为我的dealer兄弟哭一会儿。

38分钟前
  • 张春天
  • 还行

形式过头了。

39分钟前
  • 小崔
  • 推荐

自从发现这部剧导演他爹就是《成瘾剂量》导演以后,越看越觉得导演是在拿这部电视剧当实验剧练手,从第四集开始疯狂放飞自我,每集风格都不一样,剧情已经不重要了,电视剧的拍摄手法被玩出花来了。。当然,cassie戏份的过度裸露和色情还是让人不适,佩服cassie的敬业精神

41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挺难评价挺好欣赏

46分钟前
  • W I l l
  • 力荐

提炼生活的文本窥探变成袒露独白和造作景观,移步换景在戏剧屏幕和记忆太空之间存档播放,投射放映,而观看的对象不知何时已从人物成长救赎的内核滑向捕风捉影的胶片外壳,靠视觉炫技和狗血驱动的空洞表象。自反的形式游戏变为如同剧中所示的字面意义一场闹剧,真人秀运作模式替代了剧作结构。第一季开始以Jules&Rue关系为中心展开的女性视角现代罗朱故事主题偷换倒置而成有毒深柜男同改好向善却逻辑断链的破碎叙事,跨性别性少数等关乎性向流动和身份探索的深度发掘亦停摆丢弃,反而沦为被剥削消费的标签存在,仿佛挂羊头卖狗肉,被夕阳红卖腐偷走的神奇动物C位,Nate摔门离去的时候,我很想和他一起一走了之。

48分钟前
  • 嵇澹
  • 很差

吐槽这部电视剧负能量的朋友们听我说!作为成年人 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必须给你两条小Tips——1.千万不要和所有SKAM系列比较 作为看英美欧剧长达五年的我 负责任告诉你,我看了不少于十次遍SKAM系列的作品,我依然觉得SKAM和亢奋完全不一样!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亢奋和SKAM没得比!没办法,这俩的定位不同,SKAM的内核是成长教育片 E的内核是病痛青春片 你拿两个不同主题的东西比较 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你至少拿它和英剧《皮囊》《去他妈的世界》比还差不多!!2.第二点尤其重要!未满18岁不许看!不许看!因为心智不成熟的你们会被误导,别以为美国校园就是这样充斥着吸毒、滥交、不务正业……真正的美国学校真的不是这样的,不然你以为他们怎么考上麻省理工、哈佛等大学的?

52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还行

fez再也回不来了

55分钟前
  • Dan
  • 还行

7/10。顶部柔光和暖黄色直射钨丝灯的混用,呈现出统一和过饱和的调色效果,其怀旧质感代表了对回忆伤痛的疗愈,小茹挣扎于毒瘾和丧父之痛中,她朝家人和朱尔丝大吼又哭着道歉;迷茫着横穿马路的那处夜景,试图捕捉小茹在奔驰而过的汽车中困兽一样的彷徨感,随后的第6集开头她流着鼻涕,软弱无力地剥着糖果纸,结合赞亚达充满张力的表演将情绪冲击力放大,但后两集内容的抓马与停滞,彻底毁于混乱的交叉剪辑,它用莱克茜排演的舞台剧碎片式回溯过往、审视自我,在台上一众肌肉裸男富有活力的运动姿态、夸张地互喷跨泉水,激怒了奈特的恐同症与莱克茜的姐姐凯西分手后,凯西与梅蒂当众发疯撕打,然后在洗水间贴创口贴、重归于好,最终代表外部力量的警察突袭小菲贩毒的公寓,终结了青春疼痛与外界强力的冲撞。肤浅描述了一群人躁动的状态却没有深层肌理。

5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感觉都是无病呻吟。活的闹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作的。

1小时前
  • hichew_Steven
  • 还行

这是怎么做到顶级摄影和配乐,屎一样的剧情的…

1小时前
  • chasthfeeli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