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轻轻地静静地,跟女主一样文艺地讲故事,不对,确切地说是讲人生,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朋友,有时间聚聚,聊聊,保持联系,回忆过去,谈谈心。
爱情,从刚认识时候的尴尬,熟悉,热恋时的甜蜜,突然地有一个人离开了,猝不及防但悲痛却会细水长流。
亲情,妈妈走了,爸爸不到半年就自顾自地再婚了,(其实没懂爸爸跟男主解释他再婚的原因,既然还爱,为什么这么快又再婚,说是不愿意接受想着爱人没走不愿意醒来,那为什么对再婚的妻子那么冷漠,其实挺替他再婚妻子不值,虽然也就是为了过日子的没什么文化和思想的妇人,但她好歹陪伴着你啊。
)看到一个身心满是沧桑的父亲用抱歉而小心翼翼甚至有点讨好的姿态去对待自己的女儿,任谁看了都会心酸,可这又能说是谁的错呢?
女儿心里也是关心爸爸的,时常去爸爸家门口晃荡,会给爸爸买自行车,最后女主也原谅了爸爸,这个结果男主功不可没。
女主戴着装了男主骨灰的项链,几次看到跟
昨天下午连续看了两场国产电影,都很好,一部是无数影迷翘首以待的《山河故人》,另一部是静悄悄登场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写,不只是因为在同一天看了它们,更是因为它们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都是以影像来传达意境的佳作,无数细节打动人心,镜头里的画面像在静静流动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它们的风格和题材都是截然不同的。
先来写写《回到》吧。
其实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跑去影院看了,而且是早场,9:40开始,但那一天不知怎的,始终电话不断,坐在影院里完全无法安心地观赏电影,后来还中途跑出去处理一些事情,好不容易断断续续将电影看完,大致情节是弄懂了,但我看电影从来不是只看情节的,我更喜欢它所传达的意境,所以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想来想去,今天就还是跑去二刷了。
在我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将同一部电影重复看第二遍,即使是侯孝贤的《聂隐娘》也没让我产生二刷的动力。
在看第二遍《回来》的时候,依旧是淡淡的喜爱(对这样的电影你无法产生浓烈的爱),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我观影的电影院。
新街口是我多年前熟悉的地方,那时候姥姥家在后海,常常会穿过刘海胡同走到新街口去逛那边的小店,后来多年不去了,发现它竟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似乎并未曾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面目全非。
而新街口影院,竟然在原地矗立了整整60年,比我的年纪还要大。
昨晚我从一楼走到三楼的影院(二楼是公共少儿图书馆),空荡荡的走廊上弥漫着上个世纪的气息,木门后玻璃窗里放着用了好多年的暖水瓶,书架里摆放着我小时候看过的少儿书籍,阅览室的门口竟然写着两个大大的红字——肃静,而楼梯拐角处的海报,虽然是一些上映的新片,不知为何总觉得像老电影一样。
于是我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跑题跑得实在太远,但管它呢,文字不就是要自然流淌出内心的语言吗?
我多么庆幸在这座古老的影院看了这部意蕴深长的电影啊。
第一个镜头几乎就把我牢牢抓住了。
南方,我深爱的南方。
老宅子里被雨水淋湿的青砖地面,昼夜不停哗哗流淌的河水,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窗前静静开放的洋牡丹,主人公慢条斯理的对话里,隐藏着未说出口的情绪,一切都是细腻婉约,耐人寻味的。
我后来去百度了一下,知道那是都江堰的风景,是我喜欢的四川。
电影是写北漂的,在这方面其实我很难产生共鸣,因为我从不曾体会过作为北漂一族的感受。
我在看到片中很多人一起住合租房,共用厕所和厨房的时候简直莫名惊诧。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人我似乎从未真正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孤身一人拼搏和奋斗的经历。
我的共鸣在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北京这座城市上空的雾霾,在地铁站里穿梭的人流,和夜晚窗外密密麻麻的灯火。
不知为何这座生活了40几年的城市,却从未曾带给我家的感觉。
多年以来我心心念念想着逃离。
而家在南方的女主,对于她来说,离开北京这座城市,不只是逃离,更是回归。
影片的两条主线穿插进行,一条北京,一条四川。
打工的城市和回归的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总是说,人们年轻时无一例外要远离家乡,去大城市见世面,同时也开始奋斗的过程,而到了中年,最想的不再是出去看世界,而是可以有安稳的一隅,收敛年轻时狂野不羁的心,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时候,“回家”就成了生命的主旋律。
当然女主距离中年还很远,她的回归更大程度上是受爱情的左右。
我们爱上一座城,其实是爱上这座城市的某个人,当那个人不在了,这座城也对我们失去了吸引力。
孤独的感觉在大城市里总是显得特别突出。
而回到熟悉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吧。
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女主内心所隐藏的伤痛,她的表情淡然,面上甚至不时隐现微笑,她在街头驻足舞蹈,在墙角处静静压腿,在舞蹈教室里悠然地独舞,在自家的楼道里轻盈地掠过。
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吧。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爱着自己所爱的人,并且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她似乎都有了,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女人了吧?
想起了那个叫做姜和的男人。
这样一个温暖而宽厚的青年是每个女生在年轻时梦寐以求的恋人。
他可以在你晾晒衣服时默默地递上衣架,隔着一堵墙传递他对你乍见的喜欢,可以在牵手之后无限地宠溺你,每次猜丁壳都故意输给你然后背你走楼梯,可以陪你一起在铁轨上跑步,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讨论未来,为你描画一副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浪漫场景,可以在你弹琴时顶着棉被在你身边乱舞,可以在争吵后主动给你台阶下,可以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嘴唇上深情款款印上温柔的一吻,只是呵,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个完美的恋人?
所以在幸福的巅峰还是破灭了梦想,他在铁轨上倒下,留下女主孤零零的一个人。
原来,是“永失我爱”,在陌生城市里不再有任何牵挂,才使她走上了回家的路啊。
在那座曾经离开过却依旧无比熟悉的南方小城,她终于找回了自己。
除了这段耽美的爱情之外,剧中的那段父女情也特别打动人心。
王志文一出场时我简直有些不知所措,原来他竟然已经老得只能扮演父亲的角色。
可他演得又是多么好啊,因为丧妻不久后再娶他失去了女儿的亲情,多年来未能与之达成谅解。
其实他内心始终深藏着过去的妻子,那是多么隐忍的爱情。
和女儿一样,他也是“永失我爱”,却只能守着窗前的一盆洋牡丹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表面却佯装无事地与庸俗的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琐屑的日子,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女儿的误解和伤害。
直到姜和的斡旋和女儿的回家终于给了他一个契机,可以慢慢抚平父女心灵之间的那道鸿沟。
特别喜欢几场戏:他捧着一盆洋牡丹送去给女儿,告诉她这是她妈妈最喜欢的花;他在大坝上淡然地对姜和诉说起他内心的隐情,似乎在说着旁人的事情;他和女儿一起坐在床头翻看过去的老照片,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领会到,原来爱情不是只有热烈的一种,有时候隐忍的爱反而更深刻,更绵长。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才是最真挚难忘的感情呵。
幸好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尾,父女俩并肩走在河边逐渐远去的背影,然后响起了许巍的那首“世外桃源”。
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那有爱的地方。
画面实在美得窒息女主很干净电影很干净从头到尾没有想着去猜想后面的结局 电影也没有给我机会去猜想想着不要完我一直就这么看下去最后一次两个人去晨跑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姜和要出事情了下意识看了一下进度条电影快完了 我突然觉得很失落 结局姜和真的死了 女主的心啊 空了看到她一个人在熟悉的街道上 甩着袋子跳舞 我特别能感同身受却又没有勇气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流泪看完半个小时之后发呆突然就跟朋友说的一样哭死了我很想念姜和像艾伶一样想念姜和最后 张译的演技自成一派 让人觉得舒服 就像以前在知乎上看到的说他演谁就是谁
这是一部非常清新平静的作品,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表达。
不同时间的穿插叙述,大城和小镇的对比,我想大概能描绘出很多人的现实经历和内心历程吧。
那些很难再聊到一起的同学,那些光鲜喧嚣的白昼和孤独静谧的夜晚,那尝试沟通的两代人,还有那想见而见不到的恋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询问平凡生活中对爱的定义。
面对多方面情感的困惑和艰辛创业的人生困境,通过大都市和故乡小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几经辗转,艾伶离开北京的原因渐渐显现···在现实与回忆中,艾伶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命题,对于所有的选择都有了更从容的心境,从寻找“被爱的每一天”,成为了拥抱“倍爱的每一天”。
想看这部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由头是源自许巍的《世外桃源》。
一直很喜欢这首歌,特别是开头一引用古琴曲《酒狂》的旋律,瞬间就可以把你代入到到古朴典雅的意境当中。
一次在网上想找一下相关MV视频,好好听一听。
偶然发现一个3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就取自这部电影,伴奏刚好用的就是《世外桃源》。
视频里画面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真是相得益彰。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许巍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做的。
凑巧的是,其中还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张译和王志文。
所以就凭这两点,这部电影,也是要认真看一看。
不过看完后,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文艺浪漫又伤悲的剧情,而是取景地——都江堰。
看着他们走在古老的青石街道上,背靠远处山峦上若隐若现的宝塔,以及绵柔幽长的河道,处处充满着祥和安定的古城气息。
很喜欢走在这种幽深古朴的千年古城的感觉。
就像歌名一样,世外桃源。
能够使人远离都市喧嚣,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温润的味道,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不过让人可惜的是,曲子竟然只当作片尾曲过过耳,给我感觉是,故事悲情过后,那古城的意境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中间插上那么两三小段,电影的票房估计还能上个一两百万吧。
将来要是有机会,必定要去上一回都江堰,亲自感受漫步在护城河的墙边上,伴随着碧绿幽深的河水,远眺锁江塔的感觉。
然后,缓缓地听着耳机里放的《世外桃源》,一步一步像远处走去。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何平导演的纯爱片,影片一开头就是:北漂女孩艾玲突然有一天从繁花热闹的北京回到悠闲宁静的家乡都江堰,剧情从倒叙展开。
接下来,时间线变得混乱又没有任何提示。
从看完这部戏的眼光回望:艾玲的男朋友姜和(欣欣饰演)突发疾病死亡,艾玲无法接受事实,选择回乡,因此,在都江堰的青石板路上,艾玲时时偶遇幻想中姜和从身边经过,语言描述是很唯美,可是拍出来幻想的姜和与倒叙中的姜和,糊到了一起,让人分不清幻想和回忆,导致十分混乱。
是不是从艾玲在大街上跳舞,幻想:姜和从她身边跑过,旁白一句:我经常遇到他,但是他不是真实的……这样子开展描述故事,给观众一点提示,会比较好呢?
欣欣曾经在《匹夫》采访的时候说,他没有出演过纯爱片,感叹韩国男演员,有些长得还不如他,竟然也可以出演挺唯美的纯爱影片。
不知道《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否符合欣欣对纯爱片的评判标准?
这也是我意难平的其中一个原因吧,欣欣难得出演一部纯爱电影,但是整部影片并不出彩!
《被爱》中姜和的扮相有很大的问题,两个原因:第一,姜和的服装和整体氛围感跟纯爱电影的调性不搭,他的服装就像老干部服饰,至少跟姜和的年龄也不匹配;第二,欣欣不是第一眼帅哥,他的长相就不帅气俊朗,是偏可爱的类型,导演没有突出演员的特点,反而让姜和往成熟稳定的类型去演,让人看起来十分别扭啊!
顺便吐槽一句,这部戏最大的问题,姜和和艾玲一点儿情侣范儿都没有,完全没有CP 感,太违和了,怪不得这部戏扑街扑到死啊。
反观《少年》欣欣和余男的对手戏,又瓜又怂的憨男人,演出特别真实的当下状态;《山河故人》,虽然女主涛暴丑,但是让人相信张晋生当时是挺喜欢涛的;陈江河和骆玉珠就更不用说了……确实很好笑,欣欣的对手戏女主角,必须得攻气十足,否则欣欣很难奉献演技,难道真像张彩玲讲的那样:欣欣必须得被逼入绝境,越是压迫得厉害,他演得越好!
文艺舞蹈女青年艾玲,太柔弱了,他们手挽手在一起逛街的时候,即使说着畅想未来的话,依然不让我觉得他们在谈恋爱……姜和说起想去草原养马那幕,让我相信他真的想去养马,但就是不是和眼前这女人去养……我说没CP感就是说他们两个不像有未来的样子,说什么都是闹着玩儿一样,就使恋爱对手戏失去真实。
剧本台词儿既不文艺又不现实,两个人为什么恋爱完全没有任何合情合理之处,甚至姜和给我一种渣感,不是说他出轨抛弃人那种渣,而是他演出了那种现实的男孩子,到了年纪就会想要恋爱结婚,但是不独独爱眼前这个女人,而是爱女人而已……当然,他演得是蛮清纯的,不过想结婚的愿望,女孩子演得更强烈一些,这部戏可能太现实了一点,真的很像很像现实世界!
分析不出《被爱》为何演成这样?
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还是我错觉……也许对欣欣要求太高了,他提高了我的观影阀值。
最后吐槽一点吧,镜头语言,构图还不错,不过动不动就高糊镜头是为哪般?
体会不出任何意义。
想看欣欣和王志文的对手戏,结果,欣欣是高糊镜头,白瞎了王志文的演出了!
曾经恨过导演为何要把姜和调教成这样子来演,发誓不要看第二遍,可这事儿就奇妙在这里,总是忘不了姜和........
P.S.姜和就确实跟那个女主没有未来,可是姜和并不知道自己会死掉啊,有一些玄妙呢!
北漂的小城青年艾玲觉得在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转而回到老家,想要过上轻松、悠闲的生活,这原是我以为的故事发展脉象。
怀着八卦的心态打听了初恋现在怎样,得知他已结婚,现在和老婆在老街卖猪肉。
戴着墨镜偷偷去肉铺瞄了瞄初恋,和老朋友开玩笑说初恋他怎么变得又矮又胖,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回忆和现实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就像刷牙时会恍惚见看到男朋友姜和在背后注视她一样。
姜和搬进出租屋的那天,艾玲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东西真多。
早上沿着废弃的轨道跑步上,也会相遇,只不过两个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一次有往来,确实有点尴尬,姜和上厕所却没带卫生纸,只能求救,恰巧当时只有艾玲在家,给他救了急。
第一次自我介绍,也确实有点尴尬,艾玲在阳台晾衣服,姜和鼓起了勇气去找话说,很磕磕绊绊的一句 “洗衣服呢,海魂衫,我也有一件,我叫姜和“然后笨拙地献上自己晾衣架。
对一个人有点喜欢,这种感觉是藏不住的。
想要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就像女生逛商场会主动去男生教冰球的地方,只为了简单的一句打招呼。
想要多窥听下对方的动静,就像男生拆掉奖杯,把它当做听音筒想要听下隔壁女生在听什么音乐。
想要离对方更近些,就像男生把床推动了推到另一面墙,墙的另一面是女生的床。
好在这份喜欢是场双向的奔赴。
男生敲打墙面的声响,女生也半是羞涩半是大方的回应了。
就这样顺气自然地,两个人在一起了,晨跑的方向也变成一致了。
女孩带男孩回了老家,祭拜了母亲,见了父亲。
爱上一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想要彼此一起白头偕老,对未来的规划里会有彼此。
一想到余生有对方,就对余生充满了期待。
畅想着退休之后的生活、好奇着未来的孩子会在哪里出生、唠叨着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就这么平淡、安稳的过一辈子。
哪怕另一个人先走了,想要留下一些可以寄托的东西,像是父亲的那盆洋牡丹,像是艾玲的那条项链。
过去的甜蜜深入骨髓,是忘不掉的。
出租屋里的快乐时光,女生弹琴,男生披着被子乱舞,不小心打翻了床头的花瓶,女生大声惊叫,男生小心翼翼地扶起花瓶。
两个人玩起剪刀石头布,输了的那个人做饭,女孩输了,男孩问晚上吃啥呀,女生说方便面大餐。
回家时,两个人猜丁壳,男生总是输,背了女生20多分钟,好不容易赢了一回,女生耍赖,男生吓她,吵闹声惊扰了邻居,引来了派出所的警察。
成长了又有哪些迹象呢?
像是与自己和解,小时候心气高,一心想飞向大城市。
兜兜转转一圈才体会倦鸟归林,老家安稳自在也挺好。
只是经历了一场场得与失、成与败、快乐与痛苦,心境早已不一样。
像是与父亲和解,以往对父亲有埋怨,认为他在母亲死后不到半年就再婚过于凉薄,根本不爱母亲。
经历了一场感情后,才体会到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真的怀念会刻在骨子里、细节里,就像父亲一直精心呵护一盆洋牡丹,因为那是母亲最喜欢的花。
像是与死亡和解,体会到了河流不止,生命不息。
即便那个人不见了,突然的消失了你对未来的蓝图里,你还是要咬着牙活下去。
那份哀痛和寂寥只能隐藏在回忆里,埋藏在心里,如鲠在喉,说不出,道不来。
国语电影,真的很久没有让我心动过了!
之前在微博上,作为和陈凯歌 、张艺谋平齐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何平,竟然自己分享电影资源,可谓震惊四座!
何平,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获得者,曾经监制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等著名作品。
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曾获得第4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日光峡谷》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
与陈凯歌 、张艺谋 一样,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赞誉。
就是这样一位导演,竟然为了新作影院不给排期,不得不无偿分享网盘······出于好奇,出于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会太差劲的臆测,我点开网盘看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导演蛰伏六年的回归之作,豆瓣评分一点儿不低。
入围第4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站台单元,导演还拿到了导演荣誉奖。
故事很简单,从北京到都江堰,一段朴素的双城故事。
艾伶和姜和,他们从合租室友变成恋人,
拉手晨跑乐得清贫,真心实意,有把对方安插到命终的设想。
女主王佳佳,本人名气不大,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饰演和陈孝正一起出国的全优女生曾毓。
王佳佳身形颀长,气质有着国内女演员少有的凛冽、自然。
电影里全程素颜,笑容舒服、隽永。
男主是总能把北漂演活了的张译。
张译曾在北京战友话剧团待过十年。
做过播音、写过剧本、跑龙套,经验非常丰富。
他在《亲爱的》里面饰演丢了儿子的暴发户,人前把酒言欢,人后痛哭流涕思念成河,
他也是《黄金时代》的文艺诗人蒋锡金,气场足,气质正。
电影中两人的爱情平静如水,波澜不惊,甚至觉得寡淡,不似《我们好好的》里面倪妮和冯绍峰之间,谈恋爱么,不就是作妖加上大喜大悲,艾伶和姜和的爱情,甜蜜但是不矫情,平淡却真实,就像你身边那些因为恋爱而开心起来的年轻人、普通人。
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是电影的真正魔力并非于此,一线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生活冲突,也是汨汨流动的重点:我们生活在大城市,看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不菲,晚上回家之后回到混居的合租房,哪怕你费尽心思把房间装饰的温馨清新,也要忍受合租房里的噪音,哪怕你告诉自己哪怕是租来的屋子,也要活出自己的样子,但是依旧免不了上厕所要排队,面对卫生间里的脏乱差你也只能在拉屎的时候把头扭向另外一边······
那些华灯初上的寂寞与孤独,和远方家乡的静谧安宁,相互映照,相互刺激,遥遥相望······
我们漂泊在北上广,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山清水秀的家乡······
何平是个有情怀的导演,“对电影市场我没意见 我只是个做电影的人”,他是能沉得下心来低头俯瞰生活的人。
小镇,石桥与闸门,电影虽然平如止水,但是水平面之下藏着返璞归真的深沉。
电影里还有一条重要的故事线,是关于艾伶爸爸的。
他中年丧妻,是一个普通的水闸工人,因为再婚被女儿怨恨多年。
老戏骨王志文抽一口闷烟,那些命运之下的无奈就呼之欲出。
因为再婚女儿对父亲因为怨怼而疏离,父亲对于女儿抱有歉意,所以语气里也透着小心翼翼。
俗话说,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窗台的雏菊是父亲对于母亲的无尽怀念,
在很多个平淡无奇的午后,他抽一口闷烟,浇着花,心想着,要是你还在,该多好啊!
故事的最后,姜和的突然猝死,真的让人愤怒!
多好的一对儿啊,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不过,也恰好是姜和的死,让艾伶瞬间懂得了,父亲对于母亲的复杂感情······
死了,什么都画上句号了。
那怎么办呢?
恨你、怨你,不过仔细想想,在天上的你应该也希望我能好好活着吧?
还记得晨光熹微的清晨,艾伶用钢琴声叫醒姜和,姜和顶着被子在屋里跳舞打翻了了床边的花瓶;
两个人在河边儿吃饭,艾伶让姜和闻河水的味道故作文艺,被姜和温柔的打断,别装了,饿死了。
他背着她,打赌,耍赖,叮叮咚咚的上楼,
有人说,这部电影,就像淋到心里的一滴雨水,湿漉漉的蔓延开来,转头看看,爱着的人还在身边,真好······
知道与你的缘份,也只有这一盏茶而已。
结局早已先我抵达,蛰伏于五月的一场雨,十分钟,或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年华老去。
——简媜
从都江堰景区门口离堆公园出发,唯一的线索是水闸门牌上的“走马河西路中段”,地图上直接导航过去,尽管一路有很多古建筑,但还是幸运地在路中途发现了老艾玲老家的拍摄地。
借另一位访问拍摄地朋友的图
(借图)
这个城市新兴在蓬勃的现代化建设,但又总留出一些草地,不知道是没有规划完成还是有意为之
内江分走马河和江安河桥面向的就是艾玲老家
(借图)
现状
房子已经不在了,背后一小平房和鱼塘,从地面坡度来看是这里没错,只好捡一小块砖聊以慰藉。
水闸很有年代感
乱入的大叔
水闸可以上楼
干净
不拖沓 简单深刻的电影 能爱真好
平平淡淡的日常,小家姑娘的亲情爱情故事挺好,为啥要闹个死亡这一出?
活着就是享受经历的过程。王佳佳有刘若英的气质,王志文演的父亲好真实。张译的声音绝了。小城有小城的美,确实美。
好看。镜头下的南方小镇自带滤镜,真诚、干净、质朴。张译的烟火气中和了女主的素食气质,哀而不伤。想回到不知人生之味的每一天。
喜欢那种温暖
1.非常喜欢整部电影营造出的简单明朗的氛围,小镇底蕴配无华的爱情,这样一部电影在光怪陆离的华语电影里显得太舒服了。2. 电影剪辑太粗糙,像极了国产都市爱情电视剧。3.女主表演有待提升,台词功力稍欠,台词背得让人几度出戏。4.看到男主的职业,终于知道为什么这片会在多伦多电影节得奖了...
像命题作文,规规矩矩,甚至有些矫揉造作,敲墙的情节很刻意,很尬。
我觉得何平挺会拍电影的,只是剧本总有致命伤。他自称“我的视觉很好”,的确他的摄影美术一直做得很好。张译若隐若现那三个镜头多灵啊!同学聚会和逛老街两个长镜头也很有意思。这次没剧本直接拍,我觉得很适合他。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和王佳佳这么多年稳定的忘年恋。
感觉是我看过最文艺的国内电影,节奏舒缓如潺潺流水,小镇风景也极优美,故事情节同主人公的回忆一同翻飞,穿越不同时空。女主人公身段优美,抬腿抻筋的大剪影透出人物的娴静与倔强,电影中提及的每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共鸣,哪一个都可以拍出一部独立电影,却都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就像人生,枚枚投下都可以是击打人使人更焦琐的炮弹,却如流水滑过无痕庄重。那些往日的稀松平常,背后铺垫的是一场场邂逅、快乐与伤感,还有无常。
画面美得醉了
女主像在演舞台剧,男主跑步时突然暴毙是干啥子?女主和父亲的感情变化也不是很深刻,有些场景有点非主流,有点俗
技法绝对一流 但是故事一般 整体叙事也过于片段化和碎片化
@回国的飞机上
艾伶的爸爸问她姜和怎么样,她说“我们还在一起呢,挺好的”,当下我感觉姜和可能去世而不是分手。虽然是白开水一样的电影,但也不枯燥。可能是女主可爱,可能是都江堰(也是没有想到,阴天湿润的都江堰这么适合),可能是姜和这人太接地气也太好了(当年张译37年,却还有点莫名羞涩是怎么回事?)。姜和提出不想拍婚纱照,因为他朋友常说,把他照片放床头能辟邪。这话倒真像张译本人讲出来的,他采访时提到过自己长相难看自卑的事(没想到40岁后有点迷人的气质,反正挺迷我的)。
太温吞,三流剧即视感。王佳佳眼熟,想了半天,是《风车》里更好的女尼。
里面演得最好的就是王志文;王佳佳是谁不知道;张译的死突然得没有一点预兆,真是个大败笔。
几处长镜头摄影好评,一些细节比较生动,拍出了合租房的生活状态,也讲出了部分北漂一族的心声与希望。但浅尝辄止。部分剧情有些突兀。如雷汉的广场舞队长角色生硬地出现又消失。女主与父亲的和解也没有讲明过程。隐藏到最后的悬念也比较无力。P.S.现实中女的听到隔壁男的敲墙只会当骚扰而报警吧
细腻的镜头、淡淡的故事,舒缓的节奏,北漂青年的爱情与亲情,迷茫与希望。王佳佳,这个名字我记住了,优美的体态流畅的动作,将瑜伽教练这个角色表现得很真实。这个女孩很适合演小妞电影,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白百合。
剧尾,女儿一把抢过父亲刚点燃的烟,扔到了屏幕外,素质感人。
不是北漂,却也能感受到那光鲜背后无处安放的心情。好的爱情,让人愿意变的更美好,包容别人,也是丰润自己。剧情看似平淡,然而生活本如水,静水流深。张译颜值凡凡,但这样的姜和才像生活中来来往往的人。王佳佳,越看越喜欢,无论是活泼耍赖还是随心而舞,她就是艾伶,是我们似曾相识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