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幸福快乐,但于心无愧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今天终于看完了《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一部只有6集的日剧,改编自小说《恶党》。
故事采用的是较常规的一条主线,多条辅线的方式。
侦探社佐伯修一在15岁时,姐姐惨遭杀害,他一边接受受者或加害者亲属委妥,调查犯罪者的生活状况,一边调查当年对姐姐施暴的人的现状。
这部剧我看得并不认真,但其后劲依然很足。
起初我以为只是想看看这剧是否够悬疑,是否有匪夷所思的案件,但直到结束,这个角度没有得到惊喜的失望却被另一个方面弥补了,才恍然大悟:也许这部剧并不是主要探讨加害者是否有对曾经犯下的罪行有所反思,是否值得原谅,日本的青少年犯罪报道时的匿名保护是否合理,罪犯在高墙之内的牢狱生活到底是一种惩戒还是一种保护等问题。
而是在探讨受害者家属对加害者的态度。
15岁生日那天,姐姐的惨死,像是给佐伯修一的人生上了一道枷锁,佐伯修一一直沉浸在姐姐被害的过去,不敢向前走,不敢去过幸福的生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那三个杀害姐姐的罪犯。
加害者是否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可以不再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愧疚,受害者家属是否应该因罪犯受到制裁和有所悔悟就放下仇恨,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而开始新生活。
佐伯修一因姐姐惨死而无法走向新的生活,他认为自己淡忘这件事情开始新生活便是对不起姐姐,最后祭拜姐姐时遇见姐姐的男友,被告知他即将结婚,我想他的心中是茫然和矛盾的,跟姐姐有关的人和事在一点一点消失,他自己又当如何呢。
一切早有伏笔,这是他15年来唯一一次在忌日的第二天才去姐姐坟前祭拜,因为头天晴香在为他过生日。
晴香和佐伯修一也许是两种不同的态度,晴香作为受害者,不断逃避,想要开始新的生活,佐伯修一作为受害者家属,选择不断面对而始终沉浸于过去的悲痛而无法迈步向前,在遇见彼此之前,到底怎么样的态度才是更合适的呢。
如何在逃避和面对之间找到平衡,这确实需要不断探讨,不断在实践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终于,在一次一次的调查中,他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新的生活。
受害者家属没有错,但生活在痛苦中,加害者家属也因为加害者而生活在痛苦中,一次犯罪,带来的影响不紧关乎加害者和受害者本身。
有人改过自新,给受害者家属和加害者家属带来些许安慰,但也有人继续作恶,无论这是本性使然,还是破罐破摔,都会让人唏嘘不已。
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你们也有权利和义务去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去开心,去幸福。
但相比较而言,心怀愧疚的人更难自我救赎。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社会,绝大多数人说起这话的时候应该隐约含着一种无可奈何或是彻底放弃的感情在吧。
但还好看到最后,佐伯选择抬起头,从一向晦暗的角落里,不远处黑暗牢笼的门,其实是开着的。
或许我们在对很多事物感到失望,前所未有的被打击,但是我们必须向前走,才能够柳暗花明。
我看前三集的时候,是在几个月前了,我为他们的残忍和堕落感到难过和愤怒,但最近后三集看完,却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可能是由于我和从前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的关系,也可能是某一时刻对总喜欢逃避的自己感到恨铁不成钢开始。
不只是拘泥于过去,还习惯将自己围困。
何谓恶党呢,也许把他们归到宗教观念里不会被救赎那一类挺合适的,一旦选择同现实妥协,被他人贴上标签,认为再无希望的同时,他已经主动活在地狱里了,或许不只是他自己的选择,还有其他人的推波助澜。
什么是恶党呢。
有少年犯案出狱后经营诈骗集团继续祸害老人的,他对自己的恶性轻描淡写,导致被认定是死性不改,而被无法原谅的父亲捅到轮椅上去,与其终生为伴。
有故意遗弃自己的两个孩子,被经历弟弟死亡的哥哥找到,尽管此时已成家怀孕却也将后半生活在悔恨中的母亲。
有犯案出狱后不被母亲和姐姐接纳,自暴自弃落魄潦倒,最后和姐姐互相原谅的。
也有犯下强奸暴行,后来改过自新并且舍命救人的,当然剧里也仅此一例。
包括对男主姐姐犯下恶行的三个人,如果要观众为他们归类的话,也一定是将他们归到恶党这一类的吧。
再看看受害者和相关的人吧。
第一例的父亲选择持刀去复仇恶党,于是入狱劳教,妻子等待他的归来。
第二例的哥哥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并且满满憧憬期待新生命的到来。
第三例的姐姐选择同弟弟和解,母亲的爱和后悔也从那把刀的意义中折射出来。
第四例的律师,通过自己女儿的惨案,而开始重新审视对过去工作的理解,对加害者和施害者态度和看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男主这一例,父亲是家庭里最坚强的人,母亲已经因此落下心病,而男主,男主得到的,我觉得远比事例里所有受害者方的东西都要多,父亲从电话里得知他找到另一半时,也算是对他坚强了十几年后最值得的回报了。
佐伯诘问所长,你为什么又要我去调查榎木,又要带我来到受害者家里,看他们一副其乐融融积极向上的样子呢?
这样不是很矛盾的么。
如果是几个月前的我,大概也会质疑,所长明明在之前责难律师时口吻嘲讽十足,如今手段却和律师的做法异曲同工。
但所长和律师,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处事,却殊途同归:包括佐伯姐姐的男友也是如此,他告诉佐伯,有时候太过拘泥过去,往往都是看不到前方的,而佐伯一直以来无异于如此。
生活的确是负重前行,片子里的每个人都如此,现实里的每个人也如此,但是“重”却是不一样的,这也因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和生活态度迥异而相关。
无论是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都在关注佐伯并适时给予帮助的所长,还是突然出现从对立视角为佐伯提供判断信息的律师,还是以自我经历和言语行动感化佐伯的冬美,哪怕是第一例中的恶党坂上……他们都在为解除佐伯不必要的“重”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所长也要直白地告诉他,他们既没有忘记沉重的过去,也没有忘记要“好好地活下去”。
我这种上帝视角的观众,虽然观测视角不同,但立场大概和佐伯的前同僚,佐伯姐姐的男友或者染谷姐姐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真心地为佐伯这个人着想:前同僚是同情的,他不想佐伯收到二次伤害,并及时给予信息更新;姐姐男友对佐伯处于保护者的态度,无论是案子发生时不让佐伯看到惨烈现场,还是每年都错着日子参拜姐姐的墓(这里我觉得是有信息提示的,佐伯会按时在姐姐忌日即自己生日祭拜姐姐,而由于冬美为他过生日,三十岁时才晚了一天,同时遇到了姐姐男友,对方表示已很久不见,说明姐姐男友是在每一年的忌日后一天去祭拜姐姐),都充分在以“外人”的体贴尊重当事者佐伯的心情,怕他一再联想而让本就阴暗的心再渲染一分阴沉失落,他是希望他能够幸福的;染谷姐姐一方面也是心疼冬美的付出,告诫佐伯万不可再因为过于重视过去而忽略眼前的事物。
不管外人是不是永远都体会不到当事者的心情,但却是真的在为佐伯付出,要他振作,要他开心。
冬美那么喜欢他,所以喜欢到可以为了让他摆脱这种致命的压力而甘愿冒险去偷DVD。
那一刻我觉得佐伯其实很幸福了,哪怕彼时他并不认可这份幸福,在某种非当事者NBCS的“社会共识”来说,我也没资格讲这种话。
但就我个人的心得而言,我们不能忘怀过去,我们需要铭记过去,但这不代表可以被完全被过去遮住了眼,而选择活在过去,不去展望未来,不去期待希望,在某种意义上,佐伯如果一直都沉湎于过去的悲痛里,甚至不敢去直面过去的真实,其实他和一些恶党们选择的路没有任何差异。
而律师的视角,回顾理沙对坂上的种种,从第五集开始转变的剧情重心的展开,都在向人展示出,所谓对生活和希望的放弃其实等同于和自身所不齿的恶党为邻,如“贯彻恶行的不被世人原谅的恶党”们,他们堕落是因为自知自己毫无正面价值,也就选择“抵抗”无意义,因为一旦选择做“恶党”,即便是如第二例里的妈妈邂逅了新的美好生活,还是像舍命救人的久保田,他们永远只能活在良心的苛责和他人的指摘中,无论实际是否如实验证,但假设已经发生,在所谓傻白甜的圣母眼里,他们就像个可怜的迷了路的孩子罢了。
当然还有我们看来毫无悔改并且活得滋润的恶党,我相信从某种非唯物主义论的角度,从未显性化的无从判断的侧面来看,他们的存在已经是“正常人”“善恶标准”等一些社会规范和思想常识里,是代表“低劣”和“恶”的了。
而因为“正常社会”期待善恶终有报,因果报应,遭天谴等实际的反映,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社会太不公平了,老天爷太不公平了。
但我现在反过来想一想,会觉得没有放弃自己,一贯追求真善美,并不是贬义化的圣母,而是真的高尚且圣洁的。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想法。
所以佐伯,能从医院里奔出来之后仰天大喊,深觉矛盾重重而身心不爽,但是到最后终于能够揭开这份心结,选择将摇篮曲的录音给榎本听,去寻回冬美,回到事务所继续工作并告诉理沙,无论遇到什么我和你同在,我觉得这样的转变真的太美好了。
我的感触其实相比大多数弹幕,就已经实属异类,但我开心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转变,并且不是突如其来的感慨,而是由于一段时间由其他从前属于陌生事物的熏陶。
之所以不敢面对自己,会惯性逃避一些现实,只不过是由于自己还不够努力,甚至是放弃了自己,能够借此机会重新看待我自己,选择恰当的转变,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教训。
这也只是一家之言,照这个逻辑,也许我可以对恶之教典里的莲实表达轻蔑的感情,但也许在对方看来那又如何呢?
或者是其他人看来那都是屁话,只有清晰善恶的界限,标准还有褒赏和处罚,才能够创造和谐。
但在这个重大结果出现之前,我首先想努力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能温暖的正能量的人,能让我快乐,也不会让他人糟心。
所以现在看完整部剧,我很佩服理沙的勇气,她看到的坂上可能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所以她会一直缠着他,这是一件好事。
我也好喜欢好喜欢冬美,如果我能碰到这样一个女孩,我绝对不会,也不想放手。
有阴暗的存在,所以光的魅力才格外吸引人。
最后一集里,佐伯找到冬美,告诉她:過去はこれからも追いかけてくるかもしれない。
けど、それでも、一緒に前に進もう。
第二集第三集五星,第一集第四集三星,最后两集一星,第一集就不懂为什么男主只举报去收钱的诈骗犯不举报那个主犯,要是主犯被抓盼了受害者家属也能得到些安慰,况且现在还有千千万万家庭电信诈骗受害,电信诈骗犯不配做受害者,而且男主为什么不告诉杀人犯兼诈骗犯的女友她男友做什么事?
帮诈骗犯隐瞒真相,他真的恨恶党吗?
第四集男主明知道对方是危险的强奸杀人犯,自己接触这个人都想吐,还利用女友去跟强奸杀人犯虚与委蛇装窃听器,最终导致女友被强奸杀人犯强奸殴打,第五集更可耻了,警察调查女友被强奸殴打的案件他一个字不说,对警察隐瞒真相加大破案难度,要脸吗?
两个人渣内斗和被抓也跟他没什么关系。
最后一集不说了,帮强奸杀害姐姐的凶手圆梦温情死去,男主对得起惨死的姐姐?
除了第二集第三集男主到底有什么用
「迟到的正义究竟是不是正义?
」随着一些陈年冷案的沉冤得雪,这个话题被提上了争议台。
有人觉得,迟到的正义已经不能为受害者抚平伤痛,错过的时间无法再弥补。
也有人觉得,正义即使迟到,也比不到的好,即使不能为受害者伸冤,但对后世仍有意义。
答案尚在争论,院长却想到了与之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正义的意义究竟何在?
受过惩罚的恶人刑满释放之后会变好吗?
为冤情四处奔走的受害者们,内心有得到救赎吗?
当案情尘埃落定,受害者、犯罪者、判决者,这三方又会各自陷入怎样的心境?
对于这些后续,我们的了解实在太少。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
只有六集,每集对一个陈年案件进行追踪调查。
曾经让人痛彻心扉的巨大变故,十几年后,会给当事人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坏人改过自新了吗?
好人得到好报了吗?
我们所盼望的正义真的起作用了吗?
事实往往让人心惊——人性之恶,远比我们想象得根深蒂固。
第一个提出追踪加害者调查的是一对老夫妇。
十几年前,他们的儿子细谷健太,被一群小混混勒索钱财,殴打致死,为首的人叫坂上。
肋骨骨折,内脏破裂,健太痛苦地倒在地上。
年轻人的无知无畏让坂上丝毫不觉得害怕,一边大笑,一边离开。
留下健太独自一人感受死亡的来临。
事发后,坂上被抓,因为当时还未成年,只进了一年半少管所就被放出来了。
健太死了,坂上坐牢了。
按照法律,事情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但,作为家属,一年半的牢狱能够抚慰痛失爱子的老夫妻俩吗?
不能。
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们日夜想念着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在想着坂上。
想什么?
想他有没有改过自新。
作为受害者,他们想要不是犯罪者坐几年牢,而是希望犯罪者能真正感到悔恨。
只有看到犯罪者改过自新了,他们才能说服自己原谅对方,才能从过往的伤痛中解脱出来。
于是他们请求佐伯修一(东出昌大 饰)和木暮正人(松重丰 饰)替他们考察当年的犯罪者坂上。
考察的目的只有一个:弄清坂上到底有没有真心认错。
很快,修一混到了坂上身边。
成年后的坂上,干的依旧是坑蒙拐骗的活,靠着电信诈骗发家致富。
对于自己的案底,他只有一句话:“我不想杀人的,但放着没管,最后人死了。
”
末了,还要加上一句:“真倒霉。
”
倒霉,是他对自己被抓下的定论。
不是悔恨,不是后怕,一条人命的逝去,只是倒霉而已。
如果说年轻时的过失杀人,只是一时头热下手重了,那多年后的这句抱怨,就纯粹是心坏了。
在他看来,一年半的牢狱之灾,已经足够还清健太的命,他不欠健太什么。
甚至在他看来,如今的凄惨都是因为健太死在他手里,才害得他一生落魄。
于是诈骗用的化名,都是细谷健太。
那种轻蔑的语气,取笑的神色,连局外人修一都忍受不了,更何况健太的父母?
杀了他,还要冒充他,夺走他的生命,再毁掉他的名声。
人性之恶,莫过如此。
在法律上,坂上早已还清他犯下的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十几年,把过往的罪孽抛在了脑后。
但在情理上,这样的坂上,认罪了吗?
值得饶恕吗?
有资格以健太的名义欺诈他人吗?
他的每一次嘲讽,都是对健太和健太父母的二次伤害,健太身躯虽埋,灵魂却一再被他拉出来鞭尸。
告他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正义早已完成了使命,他也已经坐过牢,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受害者们做错了什么,要忍受这十几年的折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无耻的人反而能活得更加肆意。
案件过后,罪犯们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受伤的始终只有受害者。
即使把时间往回拨,跳回到案件刚发生时,现实也同样让人心凉——佐伯修一愿意当调查人员,起因就是他年轻时目睹了姐姐的死亡。
那年他过生日,姐姐出门给他买生日蛋糕,久久不回,修一和朋友出门寻姐姐,就发现了惨烈一幕。
三个高中生的临时起意,将他姐姐先奸后杀,抛尸荒野。
事发后,三个高中生火速被抓,没等修一一家人高兴,更多伤害已经袭来——家里女儿被害的消息被新闻刊登,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那三个犯罪者被移交法院,反而落得个清净,只剩突逢变故的修一一家,每日面对着无数记者,把他家和店铺都围得水泄不通。
犯罪者享受着未成年人保护法享受隐私优待,受害者一家却被当做新闻噱头大肆播出。
“为什么姐姐被杀了,却只有我们这么痛苦呢?
”
明明是犯罪者的错,最后承受一切伤害和目光的,却只有受害者。
这样的错乱现实,我们见过太多。
深挖犯罪者罪行背后的缘由,用情感渲染他们的老实、无辜、境遇悲惨,打码他们的姓名、样貌,模糊掉他们的个人特征。
与此相反,同样的报道发生在受害者身上却极尽详细,甚至到了十几年后还要喊话“寻找汤兰兰”。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狂欢着涌向受害者,用好奇和关怀包裹起恶意,跟风式地向他们叠加二次伤害。
风波过后,一片狼藉,无辜的人遍体鳞伤,邪恶的人安然无恙。
《恶党》里,儿子被活活打死的夫妇,姐姐被奸杀的男主,直到亲人去世后十几年,都还是沉浸在痛苦之中。
而同时——受害者的家属们走不出心理阴影,犯罪者的家属们也同样活得辛苦。
一人犯罪,全家受鄙夷,犯罪者进了监狱,家人们却要在外面一边赚钱赔偿,一边受着道德的谴责。
还有曾为恶人辩护的律师,看着自己辩护的犯人早早出狱,再次犯罪,悔恨不已。
恶党依然作恶,而好人却为恶党所做的恶折磨自己。
这又是什么道理?
我无法给出答案。
也许,这个世界的潜规则就是:好人永远比坏人难当。
但——这不代表着我们要唾弃良知,更不该被恶党之恶拉入深渊。
前路漫漫,每走一步都如锥心之痛。
可是人总要努力向前走,才有打破黑暗的希望,不是吗?
作恶者,通过第三方的司法程序进行了处罚之后,就完事了吗?
故事交代现代法律制度对作恶的处理,从案件相关者角度从发,评判是否公平进行思考!
司法角度,这是一个统治者的角度从发,从加害者、受害者整体出发,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避免伤害的再次扩大。
对作恶者的司法处理更多是 希望其改邪归正,弃恶从善。
当然也警戒后事之人,作恶比伐。
但是对受害者而言,往往缺乏一个交代。
这是一个十分无奈的逻辑,即受害的人伤害已经造成,无法弥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
加害者或许可以救赎,受害者尽量弥补,成为了司法判案的依据。
加害者角度,在接受了司法处理后,自己的罪业就算赎完了吗。
这显然会与受害者的答案不同。
两者的矛盾成为这部电视的思想源泉。
导演也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矛盾,进行了案件的挖掘。
加害者觉得自己徒刑之后应该被原谅,要不然自己能怎么办?
受害者角度,即使司法处理了加害者,自己能原谅他吗?
即使加害者依然悔过,自己能原谅他吗?
或者说,不管怎么样,那只要那无法弥补的伤害依然存在,逝者已逝,那么永远不予原谅,也无可厚非!
压抑了五集半 最后十分钟终于明亮了起来!
忍不住感动泪流 从今往后从今往后 一定要幸福受害者遗属面对加害者(甚至是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加害者)该抱有怎样的心情,除了杀之后快的恨意应该别无其他了吧 原谅什么的交给圣人吧……但即使复仇,心里的痛苦和仇恨也并不会消失的吧……这是心目中日剧该有的模样,沉重压抑中终有一丝温暖 黑暗恐惧中也终有一道光 现实又童话大人也是需要童话的 不然这世界该多无趣
倘若信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的观念,那么人生的漫漫长路多少会走得容易一些,当受到了凌辱与伤害却未曾或无力反击时,至少心理上还有这样一丝丝的阿Q精神来支撑,不至于活得太煎熬。
然而面对仇人,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如同火烤油烹般痛苦,特别是当仇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时,这种痛苦无疑会变本加厉。
《恶党》的主角佐伯修一(饰)从少年时期就面对着这样的痛苦,与他感情笃深的姐姐由利香被三个男同学奸杀,姐姐惨死的那一幕让修一难以忘怀,而凶手当时皆为未成年人,并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
成年之后的修一成为了一名警察,然而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强奸未遂的犯人让他再一次想起姐姐惨死的情景,愤怒之下挥枪指向对方,好在没有扣动扳机,险些酿成大错,而修一因为此事从警队辞职,转而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工作。
有趣的是,这家侦探事务所开辟的一项业务是专门去调查“恶党”,也就是那些犯罪作恶的人。
而付钱去调查“恶党”的,自然就是受害者,修一在接待一位又一位的受害者时,内心被唤起共鸣,同为受害者,他亦不知应当如何对待这些恶人,原谅?
忘记?
还是报仇?
无论哪种选择都似乎不足以抚平心中的伤痛。
而充满矛盾的修一却要面对受害者的疑问,替他们去调查“恶党”们的生活状况,最重要的是,是否有悔过之心。
残酷的是,恶人即使受到了惩罚,未必就会悔过自新,更何况那些惩罚根本不足以抵消他们犯下的罪过。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作为观者,我们对受害者表示惋惜,对加害者除了道德上的谴责外似乎也无能为力了。
我们不知道那些受到凌辱与伤害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要如何走出苦痛,更不知道该如何抚慰他们的内心。
这部剧不难让人联想到2019年春季档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与《恶党》异曲同工的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不仅将视角聚焦在受害者身上,还投向了加害者的家人,剧中吴慷仁饰演的律师王赦执着地探究惨案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虽然到最后并未能得到一个答案。
然而无论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大团圆”式结局,还是《恶党》所传递的带着伤痛走向新生活的日式鸡汤,其实最终都是回避了真正残酷的生活真相。
当然,影视作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在于让我们体验他人的情感,让我们关注边缘的群体……然而影视作品并不能给出关于人生难题的确切答案,或者说即使给出了答案,也是经过美化和加工的。
不幸的是,生活依旧是残酷的,沉湎于伤痛的人们究竟如何才能砥砺前行?
这也许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人当然是不能只靠着仇恨活下去的,但走出仇恨又谈何容易呢?
唯有希望这世间的恶少一些,再少一些吧。
这部剧,不对,应该说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不存在完美的可能,因为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透过死者,也就是最直接受害者的眼睛去审视一切。
你无从得知死者是原谅了加害者,还是恨之入骨,于是作为受害者家属,你只能用自己的感情,去决定一切。
这部剧的收尾处理得非常细腻,最令我感触的一个镜头是,夸大其词地向佐伯炫耀着别人给自己让路的洋一,现实中自己却只能默默给其他人让路。
这里其实暗示了当今社会关怀的缺失,也讽刺了洋一这一类“恶党”渴望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与残酷现实的矛盾。
这部剧讲的,其实是社会两类群体之间的矛盾纠葛,而每一类人群,又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加害者一方,有懊悔,有反思,也有死性不改;受害者一方,有原谅,有释怀,也有不共戴天,入骨之恨。
陷入这种境地的人,选择上是会有差异的。
很难一概而论地评判孰是孰非。
仅仅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案件,显然是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私刑显然绝对不应该被鼓励。
“强奸犯真的应该适用死刑吗?”有多少人能够冷静的认识到这样就等于剥夺受害人最后活命的机会?事实证明,即便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无法做到客观评判当事人所经历的一切,义愤填膺和宽容有时只是感性的直观体现。
再穷凶极恶的加害者,当你看到父母和他相处时令人动容的一面,指着父母说出“请你乖乖交出你的孩子让他接受应得的制裁”这种话真的合适吗?真的不愚蠢吗?当你认为一个加害者完全可以原谅而受害者一方遭受了巨大的悲痛而愤怒至极,极力劝说受害者一方原谅加害者真的可行吗?真的够“理性”吗?面对自己犯下的错,面对自己遭受的痛,会有人想要好好的重头再来,即便不可能完全抛弃过去,至少现在也想暂时放下;也会有人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不可以忘记过去,选择停留。
不要神话自己,我们只不过是以自认为的上帝视角去看待问题,你可以不支持他人做出的选择,但你必须尊重。
因为一切悲剧的源头,根本不只是一时兴起的“恶”那么简单而已。
最后一集画面太美了…好喜欢蓝色的海男主角打电话本来颓废的样子突然又有了光忍不住截图了很多剧照 留档一下。
最后一集也是看得泪目了2023年7月23日——————--———————————————————————————(为了凑字数)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 (2019)8.52019 / 日本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濑濑敬久 / 东出昌大 松重丰
首先,要赞一下总是能把这种不瘟不火的剧情很流畅拍下来的日本电影/电视剧,看到最后就觉得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余香会存留很久。
再赞一下剧中的英文歌,唱出了一种美国民谣的忧伤感。
其次,对于要不要死刑这个制度让自己看完这部剧之后更加举棋不定,惩罚一个人,最残酷的手段是让他死吗?
是不是对一个稍微有一点善念的人会觉得心里的内疚感才是最痛苦的?
这个念想可能又会折磨你一辈子,从监狱出来,总总的不顺,给自己的颓废又增添了催化剂,犯的一次错可能要一辈子去弥补。
再来,两个成熟男人总要教会年轻人一点人生真谛。
爸爸给人的感觉真好,很普通,就像我们大部分人,都很普通,开了一家理发店,本本分分做了一辈子,丧女之痛可想而知,但是爸爸说:我们始终不能使自己变得不幸,让自己开心才是必须做的事。
过去的事情只能让他过去,不幸是命运,但是你自己让自己不幸,过的不开心,那是真的不应该吧?
老板说:去面对吧!
与命运去抗争,让命运折磨的人生毫无意义。
这是这部剧最想说的了吧,人,过去的愤怒和苦肯定都会记着,可能改变不了,但是,你还是始终要向前看啊!
你的人生不能被命运掌握吧?
最后,可见家庭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很多问题少年,都跟家庭环境有关系。
也希望那些相对很难的少年和我们,坚强一点,不要任命运折磨,与不幸的命运抗争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事。
作为受害者的遗属,原谅比复仇难太多太多了。有可以被原谅的人,也有永远不值得被原谅的人。然而无论如何不能停留在原地,只有好好地与过去告别,才能毫无负担地步向未来。《夜以继日》之后,再一次爱上东出昌大,恭喜你,电影电视剧都有了代表作。
加害者要不要被原谅?作恶的人有没有资格重新生活?这里给了一个还不错的答案,虽然我依旧咬牙切齿地坚持“永不原谅”
3.5
类似的题材有润物无声的《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珠玉在前,再看什么都觉得平庸、无力和说教了。/ 中间隔了个上影节再看最后一集,已经完全不记得前五集内容了,果然是过眼烟云式剧集。
摄影导演不错,剧情后期稍显潦草,结局八个字总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然是办不到的,而是,放下仇恨立即成家。
好看。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情节的设定,只可惜太短啦。
从头到尾在教育受害者家属放下仇恨向前看——不放下仇恨也可以向前看,向前看并不妨碍继续仇恨加害者。除了受害者本人,谁都没资格原谅加害人。坏人的心理大多数是不承认犯罪以说服自己不是坏人或者做坏事不差这一件反正做也做了。真的能被教育从良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蓄意加害别人。人之初性本自利。用孔子的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更何况通篇充斥着家庭阴影童年不幸都是母亲造成的这种舆论倾向。从《神之手》开始wowow就在为维稳添砖加瓦,真是恶臭
尝试了两次,第一次看到第二集,第二次看到第五集,确实看不下去,剧情有点悬浮。。。
父母的希望是孩子能够幸福。我又辜负了。
终于开始了 喜欢这调调
这个也是与恶系列…挖的更深
5 超五星力荐,看一部少一部的WOWOW佳作。人物性格刻画和心路历程描写都是顶级的,非常的群像剧,群像描绘的非常成功超一流,这是我在《铁证悬案:真实之门》中最想看到的,却即便是稍好一些的第一季也没能看到。(只看到浅显的破解悬案)。而本剧不只是“破案”,不只是侦查,某种意义上说讲的也是人生。剧作非常好,故事和表演更是渐入佳境,这使得故事的高潮部分比开头更具看头,整体而言第一集的时候真不觉得本剧有这么经典,但全剧就值这个分。大结局的立意虽然算不上深刻,但比某些同类剧集已经算的上是新颖,特殊的视角显得剧集更像治愈系社会剧。人的过去与羁绊,救赎与彻底失控间的选择已经是很好的题材,不需要再特别深入强化。
欣赏不来
设定好,剧情平乏,小朋友脸好看。打发时间可以看。
坏人永远不会有反省的想法,被折磨的只有被害人和被害人家属。
题材是不错的,就是整个故事的表达和呈现是有些不足的
看到受害人家属绝望地选择了复仇,心里只觉得悲伤。
导演港独
意思不大。
1话弃,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