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阳光、碧海与少年,费里尼,马拉多纳,《阿玛柯德》与上帝之手。
阿玛柯德 Amarcord(1973)——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1986)文静瘦弱的少年法比托拥有一个温馨可爱的大家庭:热情善良的父母,美艳神叨的小姨,相濡以沫的兄长。
在16岁那年,父母在山区别墅意外离世,从此他成了孤儿,披上一层沉郁而痛苦的外衣。
记忆的幽远和神秘,梦幻的轻盈与俨然,导演将二者混淆,精巧编排出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私人化影像表达。
致敬加缅怀,痛苦与回首,电影里,不论是费里尼、马拉多纳,还是故去的父母,久别的亲友,大家恢复往昔的活力健康,陪法比托重走青春路。
导演本人化身主角少年,流连于一次次往事场景中,既置身其中,又游离事外,宛如幻影般徜徉。
美丽的海港城市那不勒斯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影片中的小姨帕特里夏是位重要人物,美艳、丰腴又带有神经质的她,作为全片男性凝视的对象,亦是导演少年时期对女性欲望的投射。
全城堵车的夜晚,小姨遇到一位碧眼男子,跟随他来到一座幽暗庄严的教堂,在那里遇到了神秘人物。
回到家中,丈夫怀疑她与别人有染,两人厮打在一起。
狼狈的她喊来姐姐一家人,不修边幅地半袒露着上身,宣称见到了传说中的小修士,他赋予自己生孩子的能力。
在家族出游的灿烂午后,她一丝不挂,旁若无人地躺在船头,举重若轻般随海浪轻摇,凝重的船尾坐定众人错愕呆滞的表情。
一动一静之间,仿佛船身平衡的源头来自道德与戒律的折中。
众人无处安放的尴尬眼神马拉多纳,上帝之手双子座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土生土长的那不勒斯人,曾经这样讲述自己和马拉多纳的故事:父母发生意外当天,作为马拉多纳和那不勒斯的超级拥趸,他坚持要跟着球队前往客场恩波利,因此可以说,球王是他的救命恩人。
导演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感谢马拉多纳,在《年轻气盛》里找特型演员扮演马拉多纳,在本片中追寻马拉多纳...马拉多纳已经成为他电影宇宙中的神圣象征,将导演生命体验与创作灵感串联起来的上帝之手。
街头意外偶遇球王马拉多纳电影中着重刻画父母离世前与自己的互动:在他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张季票作为生日礼物,随后父子俩穿梭日影斑驳的街巷,进行一次悠长的对话,父亲的谆谆教诲,关于爱情、青春、战争。
饭桌上和母亲的聊天,谈起童年往事和高中念的学科,深夜母亲端详着孩子沉睡的脸庞。
处处流露出父母对孩子的舐犊情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追忆眷念。
许是太年轻,尚不懂死亡的意义,一行人走出医院大门,悲痛的少年在停车场看到滑稽的孩子,哭丧的脸突然笑了起来。
如此诚实,如此悲凉。
费里尼,阿玛柯德观影过程中不断让人想起费里尼自传性电影《阿玛柯徳》,同样的风向星座,同样的作者化类型,同样是意大利,同样是难舍的旧日时光,同样有离奇的情节,怪诞的行径。
不同的是,两位导演的出生日相隔了整整六十年。
相信《阿玛柯徳》提供给索伦蒂诺不少灵感。
尤其是关于面临处理最私人的记忆,最晦暗的情绪时,能否做到有勇气去坦诚克制地表达。
费里尼对电影,对后世的影响:正在他缺席之时,彰显他伟大之处。
电影《阿玛柯徳》剧照梦幻与回忆,哪一个更真实?
至今难忘小姨问法比托长大后的梦想,他回答当电影导演,小姨缓缓起身,坐到他身边,告诉他遇到小修士那个夜晚,果然怀孕了,后来又因为吵架孩子流产......小姨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回忆,如黑暗中劈开水面的快艇,淌开白色浪花。
深夜空无一人的荒凉街衢,城市广场走过一袭白衣的传奇男子和高跟丝袜的冷艳女人,法比托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
是每次戴上耳机,便陷入回忆的场景,一切重回那个夜晚,法比托骑着摩托载父母赶往小姨家,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时空倒转,凝滞。
母亲去世后和小姨的对话珍贵又触及悲痛往事的影像再现,炉火燃烧的夜晚,父母相依而睡。
走过人生的无常,无论再不舍,都要接受命运的荒谬。
没有和父母好好告别成了永远的遗憾,少年将这份痛苦与缅怀,转化成日后创作的动力。
高中毕业的夏天好像充斥了无数的意外:性感不幸又想怀孕的小姨好像真的疯了,家族聚会好像每个人都开心又不开心,妈妈的绝技是被父亲的外遇逼出来的,哥哥的试镜竟然成功了,妈妈的玩笑好像开过了,那个逃犯和“我”偶遇了,马拉多纳竟然真的签约了还用手进球了…好像很多事情都很奇怪,但又一直在发生,然后父母的意外离去打破了平衡。
“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意外和离谱的经历者,于是我拥有了真正的破碎的生活和情感,也经历着不断的冲击和和解,直到夏日的终结。
今年看了几部私人的关于自己的电影,而这一部真的令人难忘。
好像所有的情绪都淡淡的,像一首诗,不激烈,但很多回味。
那不勒斯是迷人的,回忆是曲折的,记忆中的一切总会带着一丝戏剧般的冲撞和调侃,每个角色身上都有一点诙谐,但又好像无比的真实。
前半段片段似的,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们,渐渐展示出了自己真正的底色,好像就在我们的观察下渐渐真实,渐渐柔和,渐渐的像是一抹亮色融入水里,最终将观众和“我”包裹住。
这种沁润的温柔和讲述让人觉得这不仅是一次回忆,也是和他一起和解的过程。
不愧是成熟导演,讲故事的视听永远在线。
而我最偏爱的是无数的多人的场面。
不管是家庭聚会,片长,剧院,学校,住宅…那么多人的场面中你能感觉到主角的旁观感。
仿佛生活就是这样一场群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有自己的故事,但又会在一个场景里被观察,被看见。
所以这是属于导演的故事,是他的观察,也是他眼中的世界。
那些人多的大场面整个故事就那么炸裂的开局,然后慢慢让人慢慢融化在情感里,最后伴随着音乐,和“我”一起离开,一切都成为了回忆中的一些碎片。
好像作为观众也经历了一次长长的和解,也在面对很多的离谱和意外,然后慢慢的,慢慢的,释放,找到寄托,离开…电影浓缩了一个夏天,也浓缩了漫长一生的无数个春夏秋冬。
或许上帝的手总是这样的在无形中摆弄你的人生,可能害你,可能救你。
你能做什么呢?
只能继续走在人生的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放下和寻找答案。
豆瓣剧情简介讲这部《上帝之手》是导演索伦蒂诺“最具个人色彩的故事,故事主旨为命运与家庭、体育与电影、爱与失去”。
这内容像极了当今ChatGPT写出的答案,完美无瑕,也缺少灵魂。
索伦蒂诺借片中导演之口讲出他对于故事和“冲突”的看重,而我在看这部意大利电影时,也想到了另一部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同时我也认为《上帝之手》这部电影充满了喜剧与悲剧交错产生的张力,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看完本片,会让人不禁感叹,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身边或远或近的关系,我们的至亲,我们的好友,我们爱的人,爱我们的人。
为难或嘲笑我们的人,冷漠的人,出乎意料的人。
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我们回望时,当我们以足够的年龄与阅历回望人生,或许常会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那或喜或悲,或得或失的经历,也许欢天喜地,也许痛彻心扉,可那些终究会过去,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怀念吗?
是平静吗?
导演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没有将这部回忆录般的电影结束于当下的情景,而是在少年整装待发,却眼神迷离的状态下展开新开始的位置选择将影片结尾:少年对待未知的探索,对故事的渴望,对对人生的思考,都留给观众想象。
青年的魅力或许在于总是怀着对未来的向往,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似乎总会在很多个不可置信的巧合中,触碰到一丝命运钢铁般的不可动摇。
我不知道我该如何面对命运,就像我不知道明天的阳光下会书写怎样的不同。
可是,看过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些明白:当我像影片结尾主人公一样踏上未知的旅途,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或许我可以看到某个标志性的人或物,并想到常对我提起这个标志的人,那些牵挂,也许就足够。
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凝望命运时,当我们的学着讲述,而非教导;当我们练习臣服,而非征服;当我们尽早学会以未来的视角回望现在,或许生命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或许幸福会在悲苦中发芽,在喜悦时显现,在温柔中常住我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往,那刻在我们基因中的创造力,以及对故事的向往,注定了我们的灵魂孤独而高贵。
在孤寂的宇宙当中,是否万物有律可寻,我们是否能够接受这一点。
我们的平凡,我们的超凡,我们在人群中的孤独,在寂静中的喜乐。
也许我们不能接受,但那又是另一番抗争下的另一番体验。
愿你讲述,极尽才华般去讲述,留给同辈,留给后人,留给自己。
- “你有故事要讲吗,法贝欧?
”
正值青春期的男孩法比托痴迷足球、性格安静,在喧闹的大家庭中长大,渴望球王马拉多纳加入那不勒斯俱乐部。
然而当他的愿望实现,变故却接踵而至……
电影中的那不勒斯风景优美,摄影构图讲究(甚至让人想起韦斯安德森),经常把人置于广阔的空间环境,加上偏蓝的色调,表达一种疏离与冷静。
那不勒斯与那不勒斯人在观看电影时,我总是想起《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对那不勒斯的描写:大海,鲜花,骄阳,尘土,刚烈暴躁的人们,离奇的人际关系,潜藏的罪恶。
“阳光照在石头、楼房、田野、外面和家人的身上,但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能感到那些黑暗的角落,还有那些近乎让人崩溃的感情。
”影片中那不勒斯人们的生活状态似乎就是这样“一触即发”,他们互相打趣,哪天玩笑过头了就大闹一场,事后又和好如初;他们怀揣秘密,不知道下一秒迎来的是球赛结局还是上门的警察。
令人困惑的成人世界成长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发现身边看似无所不能的“大人”面对现实不再游刃有余。
成人世界如荒诞故事在少年面前徐徐展开:恩爱和睦的父母因第三者爆发可怖的争吵,热衷恶作剧、爱笑的母亲走向失控,在全家人曾团聚、欢笑的餐桌前袒露心中脆弱;父亲带着法比托去看与母亲相识的防空洞,深情回忆往昔岁月,却多年外遇并有着八岁的私生子;小姨被暴烈的丈夫多次家暴,进入神经病院寻求片刻安宁;姑姑爱上一个年逾古稀的滑稽老头,他连话都说不清。
从前,法比托只是隔着爱与呵护的玻璃好奇窥探与旁观成人世界,而父母的意外去世则是打破玻璃的棒槌,现实毫无预兆与遮拦地降临,像突如其来的噩耗。
对此法比托先是摔打东西、大喊大叫宣泄不满,后来沉痛地接受事实,最后平静无言地继续向前,不再追问、不再抵抗。
“困惑”或许是孩童的权力,成人世界没有那么多必然的因果,一切就这样开始、发生并走向结束。
男孩的成长故事法比托的青春是安静的。
他没有朋友,从来无法融入踢球的人群,他喜欢古典文学,高中毕业后想要学习哲学。
他是同龄人中的边缘人物,因此亲情对他来说才尤为重要,父母的意外离世格外不可接受。
电影用球王马拉多纳的职业生涯与法比托的成长历程互为映照。
法比托青春期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马拉多纳能加入那不勒斯俱乐部,这样他就能近距离看到自己最爱的球星。
但当愿望实现,法比托的生活却急转直下。
电影中马拉多纳多次高光时刻正对应着法比托人生中的几次变故,亲戚被捕入狱、父母去世、以及离开故土。
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的法比托想要成为一名导演,创造一种理想的生活,虽然他当时并没有看过几部电影。
法比托萌生这一想法与身边人对戏剧、表演的喜爱十分相关,除此之外也归功于他亲眼所见的导演的“绝对权威”与种种“福利”。
他在广场上围观电影片场,看到了坐在导演椅上神气、威严的大导演卡普阿诺,并被告知“很多人都抢着参演他的电影”;他陪哥哥参加试镜,透过排练间的门缝看到满墙、满地的性感美女照片,供选角导演挑选,令法比托当场呆住,大为震撼与艳羡。
后来他在看话剧的时候偶遇卡普阿诺,后者站起来当面斥责辱骂台上女演员的演技,害得其崩溃退场。
之后法比托追上了卡普阿诺,情绪激动地向其表明自己的志向,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两人在一座奇特的建筑中展开对话,又好像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个人或是内心的两种相对想法碰撞交锋——坚决与犹豫,成长与幼稚。
“拍电影需要胆量,你有吗?
”“我应该没有。
”“所以你需要痛苦,你明白吗?
”“我有很多痛苦。
”“不,你没有痛苦,你有希望。
拥有希望,你能拍出安慰人心的电影,这是个陷阱。
”满头白发、历经世事的卡普阿诺知道法比托只是把电影当作逃避现实、创造梦境的乌托邦,使创作者与观众陷入美好的假想。
两人的对话让法比托抛弃幻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决定。
导演或许想借直率的卡普阿诺表白自己对电影的看法,但本人的作品却无法承载如此独特犀利的见地。
这部自传性质的电影更多的是个体生命的表达,对于社会背景仅仅稍作提及,缺少深度、宏观的思考。
片中的女性:荷尔蒙下的欲望投射电影中的镜头以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凝视、窥探着异性。
小姨性感、成熟、美丽,却因不育与家暴丈夫而精神失常,经常在众人面前裸体,法比托很喜欢她(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与小男孩雷纳多),但与其说是跨越年龄的爱情与仰慕,不如说是青春期荷尔蒙作祟下对女性身体的好奇、渴望与意淫;男爵夫人是个性格古怪的年迈寡妇,住在豪华的房子里,邀请男主和自己doi,在过程中要求法比托喊着喜欢女生的名字,结束后声称自己“完成使命”,让法比托下次找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做——这就更离谱了。
此前遇到性感漂亮的女士,法比托直接呆在原地,目不转睛,或许还可以解释为他情窦初开,对异性产生一种青春期正常的好奇,但与男爵夫人的初夜则暴露了其“洞性恋”的本质:他的所谓“好奇”,不过是对异性下体的渴望。
法比托的爸爸曾对他说,初恋不管是谁,只要表白就接受,先把第一次交出去,以后会遇到更好的。
把破chu看作一种从男孩成长到男人的、有关男子气概的仪式,以xing器官的插入、征服一位物化为器官的异性为标志。
带瑕疵的女神是待拯救的xing启蒙对象,而带领他领略女性身体奥秘的是一位如此好心、耐心并无性吸引力的妇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仍然可以保持对女神的“绝对忠诚”,实在太典。
前半部搞笑,笑出眼泪,后半部突转,深沉赤诚,两半部都同样优秀,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慧眼,意大利有什么,大家族,家庭宴会,足球,费里尼,汽车,还有海水,还有难以理解的,诗意的,疯狂的情感,却又包含着令人动容的浪漫,这是什么,意大利的人们和他们活生生的生活啊,迄今最充分领略的意大利人讲的意大利语,“他为伟大的阿根廷人民,那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受到卑鄙的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复仇了…他羞辱他们”,这是我听过最高级最燃的,对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评价…
2019年初的冬天因为一些工作有关的内容在威尼斯待了一段时间,当中有个星期遇到Sorrentino在城里拍片,我也路过了一些声势浩大的场面,想必很多人在媒体上也看到过。
经朋友介绍我去参观了当地因水患被损害的艺术品修复项目,同行的还有几位爱好者收藏者,大约每次去一两个地点,连续几天大家于是成了朋友。
某天参观结束后大家谈论的很热烈,邀请方的负责人说,要不第二天去他家晚餐,大家也可以好好地聊聊。
听说他家的宅子是典型的威尼斯式古建筑,想必很有看头,大家都欣然同意。
这样的社交对我自然是不在话下,很短时间我就跟主人家非常熟悉。
听他们说似乎有过不少名人来家里做客,虽然没有太留意却也听到了Sorrentino的名字,我紧接着问,他是不是现在正在这边拍电影?
主人说是的,他打算再请Paolo过来坐坐。
可能是我若有所思的神情让主人意识到什么,他说,要不到时也请你过来?
哦,那真是不胜荣幸。
我回答。
很可惜隔天我因为另一个更重要的安排不得不提前离开了威尼斯,和Paolo擦肩而过。
为意大利写过很多很多文字,自己的感受,记录一些所见所闻,人生的很多方面被这里深深地影响。
我觉得自己很了解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她动人心魄的美更是令我魂牵梦萦。
然而Sorrentino镜头里的意大利之美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此生无法磨灭,很多时候因为想起他的故事和画面,都让自己感到无法落笔去描述自己的所见 - 似乎怎么样都是比不上他的诠释了。
还因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们,有亲人,也有深刻的爱恋,几乎每一个都和意大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坦白说,对这部电影我没什么好评论的,本身主线是已经知晓的事件,整个观影过程是顺着自己的记忆在慢慢展开和延伸,只不过各种细节和男孩Fabietto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关于自己的生活,还有生命中的他们。
我记得曾经单纯稚嫩的我們,夏天的海滩,午夜古老的小巷,悬崖跳水,喝多了可以整晚跳舞,而他们情绪化起来又让我这个崇尚理性的女子揪心得无可奈何。
曾经有个男朋友和我一样迷恋中世纪的故事,我们一起看小说因其中的情节愤怒到无法自控,却也还是放不下来;也曾一起抱怨意大利的陈旧令人沮丧,可我们又深知她的独特和风情无法取代。
在最后他使用的是Pino Daniele在1977年创作的歌曲Napule è作为影片结束。
个人也写过一些那不勒斯有关的东西,相較Sorrentino的理解和热爱是不值一提。
一个插曲是和一些意大利朋友提过我个人很爱读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很多人都会陷入沉默,或者告诉我他们并不一定喜欢,写实却并不容易令人接受,特别是Mitch,他不喜欢那些故事却也不愿告诉我为什么。
Napule è.. 我的记忆里那不勒斯是狭窄的小巷,喧闹的市场,最喜欢的浓缩咖啡,晚上不敢一人走的夜路,月色里欣赏着远处火山的轮廓与爱人共舞,看不够的博物馆和教堂,听不完的坊间传说,每天会给妈妈打电话的男孩们,还有在厨房里自己学会做的第一张披萨..当初听说Sorrentino在拍这部电影时曾下意识地想,果然到了这个年纪他开始有了面对人生中的痛苦、并且用镜头去表达出来的勇气;可跟着他回顾了这么多以后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也许对他来说这一切无关勇气,只不过是在这个年纪他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方式去表达心境而已。
我是2019年4月26日,在伦敦看完《他们》之后,从报纸上读到索伦蒂诺家庭的悲惨往事的。
也在评论里写过,”很多影迷可能都还不知道,导演其实是个孤儿。
16岁那年,父母去山区的周末别墅度假,因瓦斯泄漏而不幸双双离世。
那一天,作为马拉多纳和那不勒斯的超级拥趸,他坚持要跟着球队前往客场恩波利,因此可以说,是球王救了他的命。
“刚刚看完《上帝之手》,解决了对他要如何记忆和再现这段个人伤痛的疑惑。
前一场是1986年阿根廷和英格兰世纪大战时,那不勒斯这家人的欢乐与争吵。
下一场,妈妈来问,”要不要去阿布鲁佐家里在罗卡拉索买的滑雪度假小屋?
“有了老爸费力搞来季票的索伦蒂诺,坚持要跟去恩波利客场看球王。
接着,是度假小屋里壁炉燃烧着夫妇俩睡着的场面。
可以说,兼具着直面与克制。
电影也就从先前费里尼《阿玛柯德》式的回忆杂耍,来到了沉寂和压抑的部分。
在《绝美之城》拿下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颁奖礼上,导演感谢了马拉多纳,随后在《年轻气盛》中,直接找来了阿根廷特型演员扮演球王。
索伦蒂诺《上帝之手》拍摄杀青后,恰逢球王去世,一度还被阿根廷方面质疑为片方要发死人财。
”其实我在奥斯卡上感谢马拉多纳后,他还给我寄来一件签名的阿根廷球衣,上面写着‘To Paolo’“。
对了,1987年4月5日,拯救了索罗蒂诺性命的那场比赛,那不勒斯客场0:0战平恩波利,那个赛季,有着球王的那不勒斯,第一次夺得意甲冠军 。
导演献上的这份大礼,无关他人,专注自己……看惯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或激情澎湃的场面,本片如同原始森林般沉闷无趣,一个并不喜闻乐见的故事,纵然真实,也无法取悦大众……但是,看不到影子,可能另有原因,也许身处黑夜,或者躺倒在地……想想那个年纪的我们,是不是爱听音乐、装酷耍帅?
是不是幻想着杰出的模样,实际心里没有方向?
是不是对性的渴望无比强烈,却还要抑制着那股躁动?
是不是巨大的压力袭来时,茫然不知所措?
是不是决定做某事的瞬间,头脑里还是不停有否定的声音……人毕竟是人,个性有差,本质无二……青春路上的敏感问题,总会纷至沓来,需要做的就是信仰,当然,还有展望未来。
昨晚看了《上帝之手》,我在法比托对小姨的窥视里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一定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少年对成熟女性那种性的启蒙和充满欲望冲动的观看,和创作者对于艺术的迷恋是一样的,对美的最初感知,往往来自于一个符号化的缪斯的启蒙。
尤其对男性艺术家来说,女性就是这个符号的典型代表。
对于一个自传式的电影而言,导演还显得过于年轻,他太急于表达他的创作意图了,果不其然在最后老年的导演和法比托的对话里,导演不可遏制地想要告诉那个年轻的自己:不要回避你的生活和失败。
同时他也歇斯底里地向屏幕前的每个观众咆哮着:草泥马,你们这群逃避生活的卢瑟!
睁大狗眼看看,你不要以为可以逃到我的故事里躲避现实,我就是要把生活的琐碎无常和残酷迷人都摊开给你看!
《上帝之手》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播客对于电影类型的划分:有一类电影是叙事型的,一类电影是反叙事的,它只是表现状态。
这就是一部分非常优秀的表现状态的电影,如果当成一个故事看,很可能看的一头雾水,尤其是在前期非常跳跃的镜头里会有好长一段时间懵逼,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很有趣的是当你听完导演说的那番话回头再来看,前面那些零零碎碎的镜头就变得非常完整和系统了,他只是想表现生活,仅此而已。
他是那么着迷地刻画那不勒斯的街头、公寓、海边、球场,广场,家庭聚餐,楼上楼下,又是那么不厌其烦地描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男人对女人的,母亲对孩子的,成人对少年的,在一桩桩一幅幅日常和细节里,把生活的褶皱纹理,破碎和美丽,都毫无隐藏地展现给你看,导演一定是很热爱生活和那不勒斯,才会把每一帧都处理的那么好看。
他把这种流水线式的日常,都处理的非常有趣味,这种趣味让这部片子整个底色都变得很明朗,还有很多前后呼应的小机关,比如小姨最后扔给他的电池,总是关在洗手间终于出来的妹妹,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文艺青年食用起来,应该会入口即化,回味尤甘。
当然,导演有他笑里藏刀的部分,虽然这把刀藏得也不那么深,母亲徒手接水果的技术那么娴熟,是丈夫长期出轨排遣寂寞练出来的;父母死后的大哥还在海边度假,弟弟问他我们未来什么打算,他说:现在才八月份,他要度假,要嗑药,要爬梯,他不想面对未来。
每个人都有他各自躲避生活的方式,或荒唐或可笑,这样就可以和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保持距离。
但是导演真正想说的,或者说这部片揭示的某种真理,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内核,我想任何一个人或早或晚都会遇到的那个主题,一种无可奈何的虚无感,那就是:没有什么彼岸,你早晚会发现彼岸和罗马,都是徒劳的。
片中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心向往之的“罗马”,小姨想要生一个孩子挽回婚姻,哥哥想要当演员,弟弟想要当导演,父母想要一栋新别墅假装他们的婚姻很正常……然而最终都幻灭了,所以导演说:没有人可以逃离这座城市。
或许人生中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最好的艺术家都要意识到自己的平庸,把看向罗马的眼光转回近处,这是需要勇气的,罗马是平庸者的逃避和借口,如果不想像有个远方或彼岸,生活是多么的令人窒息。
爸爸出轨了单位的同事,有了一个私生子,但他也说过,当年走过广场的妈妈是多么美丽,可是美丽的风景看久了,也就变成了生活,他只得又把目光投向远处,单位的女同事或许也是美丽的,但他们又有了孩子,于是他又得面对新的一段重复的“生活”。
所以哪里有什么远方,看着远方的人终将招致远方的报复:重复近处的无聊。
面对生活,也就是去面对“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失败”,一睁开眼,就是那过不完的重复,和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一样,明天太阳出来,石头还是要掉下去,没有人有不推石头的权力,片中导演对少年说:千万不要垮掉,不能让自己垮掉!
至于要怎么不垮掉,那是自己的事情。
好的导演,总是会去探讨这些人生的终极问题,面对这种徒劳和无解,做出自己的解释。
在面对无解的问题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或许只有维持着一种主体性的坚持,才能在生活这面墙上,一次次去迎向它,就像《女人步上楼梯时》,那带着泪的女人,一步一步地爬上那座重复的没有明天的楼梯。
Napule è mille culure那不勒斯是千种色彩Napule è mille paure那不勒斯是千般恐惧Napule è a voce de' criature那不勒斯是孩童的声音Che saglie chianu chianu慢慢地响起E tu sai ca' non si sulo你知道,你并不孤单Napule è nu sole amaro那不勒斯是一轮苦涩的太阳Napule è ardore e' mare那不勒斯有大海的味道Napule è na' carta sporca那不勒斯就像肮脏的废纸E nisciuno se ne importa无人关心E ognuno aspetta a' sciorta每个人只是等待着命运的到来Napule è na' camminata那不勒斯是在熙熙攘攘的小巷里的Int'e viche miezo all'ate一场漫步Napule è tutto nu suonno那不勒斯是一场沉沉的睡眠E a' sape tutto o' munno这全世界都知道Ma nun sanno a' verità但是没人知道真相Napule è mille culture那不勒斯是千种色彩(Napule è mille paure)那不勒斯是千般恐惧Napule è nu sole amaro那不勒斯是一轮苦涩的太阳(Napule è addore e' mare)那不勒斯有大海的味道Napule è na' carta sporca那不勒斯就像肮脏的废纸(E nisciuno se ne importa)无人关心Napule è na' camminata那不勒斯是在熙熙攘攘的小巷里的(Int' e viche miezo all'ate)一场漫步Napule è mille culure那不勒斯是一场沉沉的睡眠(Napule è mille paure)那不勒斯是千般恐惧Napule è nu sole amaro那不勒斯是一轮苦涩的太阳(Napule è addore e' mare)那不勒斯有大海的味道.
9/365
四星半。保罗•索伦蒂诺记忆中美不胜收的那不勒斯,还有那缠绵悱恻的哀愁。
第94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短名单:《驾驶我的车》日本、《上帝之手》意大利、《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伟大的自由》奥地利、《童一个世界》比利时、《教室里的一头牦牛》不丹、《六号车厢》芬兰、《逃亡》丹麦、《我是你的人》德国、《羊崽》冰岛、《一个英雄》伊朗、《蜂箱》科索沃、《火之夜》墨西哥、《大教堂广场》巴拿马、《好老板》西班牙。
没有兴趣
感觉马拉多纳的背景铺设不是很和谐,意义不大。
平安夜看的。这个八十年代怀旧自传体真是不太可,比《罗马》《痛苦与荣耀》差远了。对女性身体的景观化凝视岂止是令人不适,简直是有点恶。唯一的点就是,好想去那不勒斯!
失望。乱套。20220325
虽说《上帝之手》是索伦蒂诺私人的“青春纪念册”,但他并没有把影片拍成充斥着悬浮与缥缈感的无病呻吟,而是让真实感,渗透进了故事的每一条缝隙。浓稠的情绪有了现实立足点,故事自然就变得沉甸甸的,也更加耐人寻味。《上帝之手》在关注到法比托情感小世界的同时,也没有让他周围的大世界失焦。《上帝之手》的叙事结构相对松散,在主线剧情之外,常出现一些零碎的“毛边”。这种带有后现代气质的叙事风格,不仅是索伦蒂诺一贯的创作调性,也更加契合人类记忆细微、琐碎、发散的特征。“上帝之手”是足球世界里的神迹,而青春里的遗憾,若干年后再看,何尝又不是“神迹”呢?
伯爵夫人那段拍得真挺好的,但我也忍不了太久。我已经看过三部索伦蒂诺了,基本没看到什么创造力。阿玛柯德?别逗我了。
少年在長大。有點侯孝賢《童年往事》的特點——個人成長過程的記錄,在作者自己看來可能是意味豐富,但對我看來卻不知所云。
像导演的自叙。我们一同见证过欢乐兴奋,也在曲终人散时悲愤哀伤,但那不勒斯永远是我们的根。后半段男主故人风景离别的场面,有那么点那不勒斯《山河故人》的感觉。
「看是我唯一擅长的事了。」
Get不到这种强烈自赏式的自传电影
看到男主说出长大后想拍电影那里,才意识到这是部自传性质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对父母和曾经的懵懂少年的缅怀,其实,索伦蒂诺在这个时候来拍这部自传性电影,是不是早了点?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平淡的电影,看之前没感觉,看后真实世界的背景声都在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怎么做到的?那一刻马拉多纳神明附体,电影结束了神性还在。
景色、人物、家居的优美都不能盖过故事本身的糟心,有点像看门罗的小说,用抒情的笔触说惊悚的故事。问题是门罗是惊悚而自知的,我怀疑作为男性的导演不懂这个故事对女性来说有多么可怕。男性凝视,荡妇羞耻,性暴力,无法生育的压力,恩爱背后的出轨背叛,在舞台上被公开指责。有个大肚男反复对男主说不要垮掉!爹味说教背后有没有看到多少男性的不跨是踩在女性身上的。如果看见小教士代表孕育新生,那么不管什么性别的人都能做到,生理女性更可以,放弃对婚育的执着,对无礼说教的人说你闭嘴,走出来,就是新生了。
索伦蒂诺的私影像,前半段家庭群像行云流水,聒噪的聚会和性感的小姨勾勒出了那不勒斯回忆,可能不及费里尼魔幻癫狂,但把马拉多纳转会植入到时间线里更具实感,直到意外发生,回归到少年心底伤痛,被上帝之手挽回的是戏里戏外人的生命,喜欢放烟花那场戏,浪荡儿的旅程亦是成长。
大约是看到与走私贩在暗海中回眺闪烁着繁星灯火的那不勒斯,和讨论时速200海里的快艇声音,以及非常微妙的午夜际遇,突然意识到这也是一部私影像。经验是想象力的边界,何其相似,何其深刻。前调如夏日起泡酒的香甜的欢脱吵闹和生机盎然,与后调像烟草气味的灰霾沉郁和虚空混乱,一切都有迹可循。说着会选马拉多纳的那个少年,离开前最后一件事是与爱的人道别,我觉得我终于看懂了索伦蒂诺。拍电影治愈了他,让他重新感知到了幸福。
没有进取心的流水账。索伦蒂诺糖水回忆录电影。 /with小狗
有这时间我不如把碗洗了。不是很懂你们文艺片。一星给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