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把老年同志换成老年夫妇也可以,因为同性爱在这部片子里并非主题,只是某种背景而已。
片名中的奇怪的爱,我想是指对艺术(或曰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的生活”)的爱,而非同性爱。
影片以肇始于六十年代的纽约当代艺术场景及艺术家的生活为前景,以同志平权运动为一淡淡的背景。
当代艺术的兴起同时对应着高雅艺术向更广大“群众”的下放,而艺术门槛的降低,又同时对应着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生活和艺术之间界限的模糊和消亡。
于是我们看到Ben和George在极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追求绝对严肃的,不妥协的艺术——不管是Ben自言作画的困难(尽管在旁人看来他只是一个从未进入institution的绘画“票友”),还是George在钢琴家教课上,以对待大师展演的态度对待学琴的黄毛丫头。
另外,片中主要人物的代际关系也颇令人玩味,以Ben和George为代表的第一代艺术人生实践者的执著和落魄,对照着第二代实践者Kate更为“理智”和“职业化”的生存策略,而新一代的艺术少年Joey的尚未成型的艺术倾向和人生态度,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异军突起,成为了一个带有强劲回响的尾声。
Joey究竟会成为Uncle Ben那样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母亲Kate那样的妥协者呢?
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仅仅知道,随着青春亡期的迫近,做选择的时刻也不远了。
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热爱法国文学的少年Joey敏感于某源自种生命深处的悲伤而落泪,壮烈的夕阳浸没了他未成年的脸庞——这似乎是新一代艺术青年的入教洗礼,从此他们将获权享受艺术带来的沉迷和狂喜,也必将终生承受把生命交付于艺术的脆弱和煎熬。
安静有力,情感是欧美电影中少有的细腻,一般在韩国电影中才会有这么细致的情感,快结尾的时候(Subway)的那个镜头,我脑海里有无数个想法燃起,比如他们互相往回跑,然后拥抱相吻,可是没有,当然没有,因为他们都那么老了这么跑得起来。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死亡。
在男孩去他们新公寓的时候我炽热的心情瞬间安静了,我想我是猜到了,不管男孩是愧疚还是什么,我觉得他一点都没有错,每个人青春期的时候都是那样,而重要的是成长。
就好比电影最后的镜头是背光对着夕阳,男孩女孩着一样的步伐前进,夕阳好美,而夕阳总是代表离开和再见,而年轻的活力却告诉这不是再见也不是愧疚和胆怯,我想最后的镜头告诉我的是成长。
Dear parents,by now you've all heard of my joyful news and of my sad news. To be able to finally marry Benjamin Hull, my partner of almost 40 years, in a small ceremony here in New York was one of my happiest moment of my life. Unfortunately, later I found out that I could no longer continue to teach music at St.Grace's. Most of you and everyone at school knew that I was gay and that Ben was my lifelong partner. I've always had nothing but support from all of you. So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and to emphasize that I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is not the fault of St.Grace's and its leadership. Above all, I urge you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children about whether or not justice was served here. The last thing I want them to take from this is they should hide who they are or what they think if they believe it will get them into trouble.Life has its obstacles, but I learned early on that they will always be lessened if faced with honesty. I believe the world is a better place if people aren't lying. In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 Paul to the Corinthians:"Love dose not delight in injustice,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Yours sincerely, George Garea.其实我是觉得这段话挺有趣的,和整个片子的气调一致,加上肖邦的钢琴曲,你大概知道George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他又选择了与怎样的人相伴,甚至之后发生的一切就都不会突然,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一样,一点也不卡夫卡。
影片没说的,镜头语言细节暗示了;导演没拍的,人物随口几句概括了。
我们好像至始至终都只是旁观者,像一群住在离他们几个街区外的当地人,就是这样零零碎碎偶尔又详详细细地知道关于另一群人的事情。
另外挺喜欢Ben作画时候的镜头色彩,美得很自然很洁净。
也很真实。
<图片1><图片2><图片3>
生活需要这样安静的电影,一个人看看,感怀一下生活,配乐里那些肖邦的钢琴曲美不胜收。
“白发苍苍的爱情,带着甚于生活的含蓄隽永,连眼神变成无声胜有声的语言!
”我不会告诉你看本片时流了多少泪,但是我会告诉你我是有多么感动——我感动的是,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也要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我感动的是,即使生活再苦涩,也要挽着手去听音乐会;我感动的是,即使出名的几率微乎其微,也要告诉对方,他是最优秀的。
看到本片,我总会不禁想起迈克尔 哈内克的《爱》,同样是面对生命的终点,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生活,唯有陪伴、信任和相互支持才是爱情的真谛。
本片的镜头朴素且克制,爱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一个拥抱,几句情话,默契全然写在脸上。
当两人挤在侄孙的小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爱早已成了习惯。
爱不能打败偏见,甚至遮盖不了现实的残酷,正因为如此,乔治与本的情比金坚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四十年的友谊也敌不过一纸明文规定,充满艳羡的侄子夫妻其实本质上还是存在恐同心理,看似豪爽的警察朋友也只顾自己享乐,倒是意外相遇的陌生人抛来橄榄枝。
人生就是这样喜怒无常。
本终究没能住进温暖的房子,满是遗憾,如同那幅没能完成的画作。
【导演说那是他丈夫画的】从某个层面来说本片更像是《点亮灯光》的延伸。
从青葱热血的爱恋冲动,到历久弥坚的亲情升华。
从琐碎的生活片段了解人生,从只言片语的对谈中体会到爱。
爱又很奇怪,爱到流离失所,爱到老无所依,当生命戛然而止时,爱却还在继续。
进入婚姻以后,要面对的是与所有婚姻一样的各种磨合和意外的难题。
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相爱相处都是最难的课题。
彼此支持彼此相扶的爱情,心底如水一般柔软温暖,感动不已……爱很怪,怪在超越了性别,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世俗与偏见,让两个陌生人也可以相伴走完一生。
相伴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爱,我们寻寻觅觅也不一定能找到,却依然有人不放弃。
结尾那逆光中跳耀着的青春正是对那些仍然无法宣誓的遗嘱爱的续写和缅怀!
love is strange,看过电影,再看看片名。
爱,怪吗?
不怪吗?
一切的一切可能始于瞬间多巴胺。
但要在一起,不是一朝一夕,有多少人渴望着平平淡淡,一起到老的日子。
本和乔治,一起走过40年的风雨。
我们对他们一起经历过什么不得而知,但那次雨天的相拥、音乐会后的额吻把我的心都融化了。
本,走了,没有过多的交代,但那次两人在地铁站,用长镜头记录的夜色中的告别,似乎已经在暗示着什么。
joey在戏中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少年的爱的领悟成为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把人从悲伤地情绪中能向外拉一些。
一个人在周六的下午,安安静静得在家中品味这样一部平平淡淡的电影,爱是什么,love is strange
观看过程中想到了《东京物语》。
故事中出现不止这一对共同生活39年的伴侣,还有Ben的侄子和他的妻子,George偶然认识的年轻人Ivn和他的男友,两人的警察邻居还有他们的女同朋友,少年Joey和他的初恋女孩。
人们纵然有千百种相逢的方式,最后互相靠近组成家庭都是靠爱这种魔力。
当Ben和George分开时都是能很好照顾自己的独立个体可总觉得缺了什么。
那是一种早晨起床第一眼就看到对方的习惯。
有两处触动我内心的地方:借宿时,George没看过权力的游戏,和来party的人更没有什么共通话题,和年轻人有代沟,我想他这时一定更加想念Ben,他没想到婚姻的代价是分开,是相思,是举步维艰。
他冒雨深夜探访George,两人还没说话,Ben就拥住了淋了雨的爱人,George则在他的怀里哭泣,kate看到深拥至沉浸在那一刻的两位老人只能默默离开,相比侄子“正常”婚姻模式,两人看似违反常理的结合才是浪漫的契约。
晚上,Ben让George从上铺下来和他躺在一起(甜哭了),George问:“你不怪我吗?
"Ben说:“为什么呢,不,是我们共同选择的。
”还有一处是Ben去世前两人为找到房子而庆祝,Ben画了一幅新的油画(George还没看到),路上George再次赞美Ben的画“不管别人怎么想,我是真心喜爱的。
”Ben去世,Joey送来这幅遗作,George对着画称赞“非常好的作品”即便对方听不到了。
生活继续,有Ben的画陪伴,George可能不会那么寂寞了吧。
/实际上,我们热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生命,而是习惯爱/
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同性,只是同性促使了某些条件的发生,比如在这样的年龄突然被解聘,没有子女一时无家可居。
两位主角身处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中,各自体会不同的寄人篱下之感,即使别人并没刻意排斥,雨夜开门的相拥让我鼻子酸酸的,相伴39年的了解信任和分离,就在那隐忍的哭声和相拥里。
一次美好温馨的约会后,他们俩告别各回各家,转眼已天人相隔,没有任何交待,我们不需要用一场戏剧性的永别来作为电影的高潮,相濡以沫我们已经懂了,人生即如此,
说实话,我没有太看懂,尤其是Joey这孩子。
他怎么就情感波动这么强烈了?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同性恋,但是憎恨自己的性倾向而十分挣扎,可是故事的结尾是小伙子好像因为Uncle Ben的死成长了,并且交上了女朋友。
所以我一下子不明白这个电影里的好多情感了。
最后说一句,这样文艺和清新的电影我很喜欢,即使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在为了“钱” “房子”这种世俗的事情而让爱情受苦。
题外话,好想认识这么decent的 senior gay guys, 他们欣赏艺术,品鉴生活,珍惜爱情,眷恋亲情,似乎世界上的straight guys很少有这些品质,大部分直男给我的感觉是像小动物,不懂得人的感情,充其量算是“通人性”。
让我不禁想有一个gay friend. 回到电影,结局就这么平静中冷不防的逆转了,本来观众以为一切都过去了,找到了便宜可人的住所,应许的重逢就在眼前,这简直是hit the jackpot般的幸运啊,然而结局又要让Joey这孩子告诉观众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
拨开“同行”这件事,这就是单纯的爱情电影,生活化,接地气。
如此这般美好,必将长留我心。
LOVE IS STRANGE, 这是个很怪的名字,配着这部电影,却真让人叫绝。
比起片中人和人之间的各种爱,两位老爷爷的忘年同性恋真的算是最不奇怪的爱了。
在影片开头,幸福指数爆棚的婚礼聚会让人有种天下大同的幻觉,哇,有亲戚有朋友欢聚一堂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他们怀着最纯洁的爱说着最真挚的祝福,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没有人不沉浸在天堂一样的温情里。
直到,回到残酷的现实,婚礼结束,George被教会解雇,房贷无法偿还,两位刚刚新婚燕尔的爱侣不得不卖房借宿、分居两地。
一个住在侄子家,一个住在好友家,和亲友们住在一起朝夕相处,才发现“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样的爱很怪,是George和Ben意想不到的充满距离感的爱。
相处的时间越长,越发现亲友的爱变淡变少变的无情,他们却不懂得自己错在哪里。
错在哪里?
错在他们身陷现实的纽约而幻想着柏拉图式的爱,当你失去了爱的物质基础,你也就失去了获取爱的保障。
亲友之爱,除了父母对子女,都需要建立在相对平等的喜爱和敬爱之上,如果你在生活上成为了亲友的负担——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负担,都将失去这种平等的爱,而沦落为被施舍的对象。
中国人或许比美国人更含情脉脉一些,独立惯了的美国人即使有再高的道德理念,也难以接受这种外在的负担。
有句很美的概念叫做“让我们优雅地老去”。
听上去是很简单的一种愿景,实际上要求你从年轻的时候就必须未雨绸缪:首先,优雅的最基本前提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其次,优雅不是现学现卖的一节课程,优雅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最后,优雅需要强大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安全保障,才能让人做到由内而外的从容。
George和Ben连家都没了,狼狈不堪身心具疲,想要优雅地相守到老也只能变成一种奢望。
对这个片子本身感触不是很大,想记录的是一个情节引发的个人感想。
Kate在婚礼上对互相搀扶了39年的同志伴侣大加赞赏,愿他们爱情永存。
这并不意味着她能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不断地絮叨下进行写作工作,而无一点怨言。
Joey对Ben的态度并不好,多次出言伤害,Ben离世后他也流露些许后悔的感情。
我愿抛下一切同你一起,但爱情本身并不能成为冲破陈规的武器。
这都在再正常不过。
毕竟概括生活,是不会感受到具体事件带给每个人的痛感。
被生活操,大概才是所有理论和实践面对的最终敌人。
很多时候我们心知肚明,对亲友恶言相向是不对的,熬夜不锻炼会使身体变差,逃避现实不能解决问题等等。
但各种因素综合下,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了各不相同的道路上。
有时候你可以给这样的内因外力找到名字,比如懒惰,胆怯,甘于平庸,市侩。
更多的时候,它无可名状。
而爱情,或者是爱,好像是那个人在千千万万条路上找到你,与你同行。
不了解路况,不清楚目的地,唯一能确认的仅仅是有人相伴。
你们一起走过荒诞和重复的人生,扮演着在别人眼中可笑的角色。
人本如此,总将“历史悲剧又将上演”当做是人为错误,其实总有看不见的手似在掌控。
给了人智慧的蛇是魔鬼,让人沉浸在混沌里的上帝是神。
总得走过这些,还是有人陪着好些。
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同一屋檐下的磕碰与妥协,相濡以沫的慰藉,以及最后到来的排山倒海式的情感,还真看到了《东京物语》的影子。如果再见到那个人,记得过去问好。
2015.01.10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并不是剧情有多么曲折戏剧,恰恰是同性电影中的平凡之爱。它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濡以沫,习惯对方,依赖对方。而且不仅仅在于爱情本身,更多的展现了生活本身。困窘中拥有惊喜,惊喜中又归于平静。★★★☆
港译《流离所爱》似乎更传神。导演是心软之人,在每个急转直下之处虚掩或转身,留下生活的琐碎慢慢咀嚼,体会爱的细小却弥久的香味。是陪伴与习惯让我们笑和哭,有此方是lucky man。#25th HKLGFF#这个周末最好的礼物。
拍出了多年相伴相守的愛.這或許是電影中最難表現的一種愛情.
这片子最大的收获是:原来钢琴是这么好听。。。我仿佛是这辈子第一次发现了钢琴能弹奏一般,当然这是一个夸张的修辞。。。导演的风格就是用平常生活去诠释同性恋人,甚至可以把同性去掉。。。
爱是理解,是传承,是分开多日后的相拥取暖,是最平淡的一件小事。
好舒服
怎么这么做作
补标
描写细腻,但是剧情平淡无奇。说实话,个人觉得没有评分那么好看。
欣赏不了
手法是克制内敛的,剧情是平淡无奇的,只剩一对老基友可爱到令人心酸
虽然是老年同性题材,但电影并未透露出暮气沉沉的意思,随着肖邦钢琴曲的泻出,时间更像是为了见证这段爱情所下的注脚,而在这过程中所经历的生活的挤压最终都因为雨夜里小床上的相拥以及从酒吧出来后被路灯映照的背影所化解,至于那个规避了生死的结尾则完全是一次淡然的态度展示。
这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的【东京物语】观后感吗?两个寄人篱下的老头像极了那对前往东京儿女家的乡下老夫妻,他们彼此的习惯和依赖,相濡以沫的爱情观,一个午夜从酒吧归家的背影都是十足的克制和催泪,最后其中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那样的相似,你看到的不再是同志情感,而是美好爱情的本身。★★★★
倒也没有特别打动我。
爱很奇怪,爱很安静。当《东京物语》遇上《又一年》,整个纽约市都为这段无声无息似流云的故事沉默了下来。不单是两人之爱,还有无数家庭关系的投影:在对话中亲密,在琐碎中疏离,在无心中伤害,在回忆时流泪,想书写却没有合适的词语,藏在心里会时时感怀。四季更替,叶落叶生,总在继续。
两个高效省略太厉害,前一次如果还需要一组车程来铺垫时间变化,后一次则单单一个进站动作便加速完成了时间闪进。留白跟Keep the Lights On几乎是两个方向,未知的跳进的;可知的过渡的。
哈,美国也有五年期自住房一说吗?
爱是点滴发酵
完全忘记了这是部同志电影,它更像小津的“东京物语”、高畑勋的“岁月童话”还有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带着比生活还生活的气息。两个男人抱在一起不是为了做爱、而是习惯了对方存在,这就是我想要的一辈子:爱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