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是好看的,但是把朱小环改得太可怕了,成天在家这么闹腾,这么计较,这家能安生吗?
这点上不合理啊……电视剧里朱小环这样性格放在那个年代,老早就被贴满大字报批斗去了,一点秘密也藏不住。
虽然这样的老娘们儿多了去了,但我总觉得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朱小环不该是这样的呀,整天跟个私家侦探似的捉奸,有意思吗?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就看过《小姨多鹤》这部小说,是由严歌苓所写。
但昨晚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仍然忍不住的哭了好几次,孙俪主演的小姨多鹤真的是太善良、太伟大了,换做是其他的女子,谁能忍受看着自己的孩子管别人叫妈,多鹤还要时时刻刻的受到小环的猜疑和挤兑,多鹤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家,但是她在家中有地位吗?
严格来说是没有的,但多鹤却不抱怨、不委屈,仍然拼命的挣钱养家,这份坚韧就是有些男人都是做不到的。
虽然说电视剧和小说的剧情有些许的调整,但整体影响不大。
电视剧依然表达出了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不管在多么动荡的年代,人们身上的善良、坚强、知恩图报这些美好的品质依旧是整个社会的顶梁柱,而且会代代不息的一直延续下去。
听到《小姨多鹤》这剧名已经忘记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当时只知道这剧是阎学晶演的,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了《非常静距离》的一期萨日娜和杜源的节目,才知道原来这部已经在记忆力留了很久的剧聚集了那么多让人期待的演员。
虽说已经是老戏骨了,但我相信在逆天的经典《闯关东》之前,没多少人注意到萨日娜,但她在《闯关东》里的表演实在是太出色,以至于到现在我想起那部剧满脑子都是文他娘慈祥的目和历经了人生和生活而积淀下来的淡定。
我承认真正下定决心看这部剧的最大驱动力是孙俪,说真的我从《幸福像花儿一样》开始就喜欢气质与众不同的孙俪,我妈更是喜欢的不得了。
看完了《甄嬛传》以后,我相信更没有人怀疑她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更出众的演技了。
真心开始喜欢上一个演员以后,你就会无条件地期待他在任何一部作品里的表现,你就会固执地相信无论是什么片什么剧,只要有他在就多了五分成功的可能。
前半段杜源、萨日娜、阎学晶、姜武的演技太出众了,这四个人真的是演进去了,完全是在飚戏好么?
国产电视剧也能有让人痛快淋漓的戏骨飚戏,真是享受。
相比之下,本来在前半段就算不上主要人物,饰演多鹤的孙俪自然也没有太大空间发挥。
日语稍显生硬,尤其是到了后来基本上都可以说中文了,但还是保持着说“hai”的习惯,这点不知道是编剧的安排还是考虑欠周详,总之是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短时间内学说日语自然不是什么易事,况且我相信向来认真并且台词出众的“一条过女王”孙俪自然是下了功夫应付前半段的日语台词的。
除去语言不谈,看到后来我竟然越来越觉得孙俪像日本人,她的小碎步,握在身前的双手,眼神、姿势都让我觉得在努力模仿日本女人行动、表情这方面,孙俪真的做的不赖。
我相信不喜欢孙俪的看了这部剧对她的看法会改观,喜欢孙俪的看了这部剧就更会坚定地继续喜欢下去。
我要说我是真的被阎学晶惊艳到了,我没有想到一个二人转演员出身的没有系统的表演训练背景的她竟然可以成为这部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大放异彩的剧里最出彩的一位。
阎学晶将朱小环这个角色刻画地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从二十多岁演到五十多岁,从最初的蛮横、泼辣、自私到后来的坚强,一直不变的是这个东北女人的豪爽和热烈。
阎学晶这个地道的东北女人身上透露出的爽劲儿实在是招人爱。
《超级访问》里阎学晶自己也提到,有很多场她和姜武吵架打架的戏,导演都是只制定好大体方向,剩下的让两人自己去即兴发挥,更是有一次两个人演着演着就真的打了起来,脸红脖子粗的,以至于导演在外边喊了几次停了,两个人还沉浸在戏里追着打个不停。
看过这部剧的应该都不会否认剧里几位主演每次大吵甚至大打都实在过瘾,过瘾来源于真实,比如张钢知错后到瘫痪的母亲朱小环床前认错的一出戏,朝自己脸上那一巴掌一巴掌扇得太实在了,阎学晶接受访问的时候说她当时心疼那孩子心疼得不得了,每一巴掌都是真真儿地抽在脸上,一点儿没含糊。
我没读过原著,但看了几篇读过原著的人写的影评,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觉得改编以后不仅是逃不过书籍改编影视以后必定的精髓缺失,更是连剧情都无法说通。
但是既然决定去看一部书籍改编的影视作品,就必定要首先做好失望的准备,影视画面呈现故事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向书籍一样通过细致地描写完完整整地给你呈现一个故事。
它有的只是画面,太多书中花了几页去表现的内容换成画面呈现之后往往只是一个固定的摆设而已,所以不要幻想影视也能给你书一样巨大的想象空间。
并且影视作品会有比书籍更具体更真实的戏剧冲突,改编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怎样改编也只是为了顺应情节的展开,为了故事顺理成章, 有时的妥协是无可避免的。
既然决定了看书籍改编的影视作品,就不要忽略两种载体本身的特质而草率地将影视与原著妄加比较。
简单地以简单的对电视剧的期待来看这部简简单单的电视剧,就是这么简单。
这绝对是部好国产剧没错,但毕竟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前半段明明是酣畅淋漓,后半段却活活被改成了苦情戏,虽说是真的赚到了眼泪,可感动完以后再回想前半段的干脆,心里难免会有点被骗的失落。
其次,不明白为什么在画面切换时,要用一般是表现人物回忆某事的时候才用的技法——屏幕“刷”的白一下的切换方式,好几次都让我有“事情不妙”的错觉,可事实上却只是简单地切换场景。
还有,是化妆师特意强调我们孙俪是大美女还是怎么着,从二十岁到四十多岁,除了改改发型,脸上一点变化都没有,太说不过去了吧。
我本来还特期待孙俪的四十岁扮相,结果发现四十岁只是比二十岁剪短了头发。
最后,拍到34集实在有点拖沓,最后的十集里故事推进得实在是慢得让我捉鸡。
无论怎样,这是一部佳作。
我用了三天多时间看完,其间一直想起我自己的小姨。
小时候一直是被小姨带大的,现在的记忆里还是她真诚、温暖的脸庞。
小时候,小姨总是给我做我喜欢吃的拉条子和凉皮,两个月以后回家,我想我会好好给她做一顿饭,此刻我真的很想念她。
我想,电视剧虽不如电影来的浓缩和成熟,它也不是为了给你带来一个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有的时候它只是为了唤起你对一位亲人的思念,就是这么简单。
对不起,给了低分,事实是,我看孙俪已经看得审美疲劳了。
而且,严歌苓本身的小说真的是要好很多。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人都是活生生的,刚看到闫学晶的泼辣还是十分满意的,但是看看孙俪,真的是审美疲劳了,不觉得美丽,也不觉得温婉,去找小石时候的表情,不知怎么的,我就觉得她应该去演严歌苓笔下的白蛇,尤其是被关起来对着附近工人哄骂调情的那段。
感觉有点失望。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引言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女作家高度的敏感和自身的现实体验,体味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用她深邃的小说文本揭开了笼罩在生活上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女性千百年来沦为他者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挖掘出女性的魅力所在,展示出女性的本真。
对于近现代小说作品的研究往往是将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联系,在讨论严歌苓作品是否反映现实这一点上的有关研究还是比较少。
还有些研究只是注重文本分析,针对作品本身的文学特点展开研究。
我认为严歌苓的作品在使用乡土气息浓厚的语言、人物形象的诙谐性及讽刺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从美学的角度开拓了新的空间。
因此,我觉得对于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比较重要,我将针对女性自身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而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思想都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女性文化。
有破也要有立。
在对男权批判和男女性形象解构的基础上,目的是建立新的女性意识。
在这里,女性独立意识是目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除旧迎新的关键。
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探索是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方面,当然女性主义文学及其外围的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也不例外。
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要树立女性独立意识,往往都是从对小说内容、背景开始的。
因此,对于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觉得要从女性意识和思想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待女性形象。
本文将在前人历史主义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主义的视角,结合作家作品内容和时代背景细化对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以严歌苓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历史主义观点,对小说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了具体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结合人物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力图揭示作品通过塑造典型女性人物形象表现殖民地经济贫困和封建精神压迫的现实主义特色,并寻找被曲折反映在作品中的作家女性特色意识。
二、女性形象归类严歌苓作为新一代女性文学作家,不仅仅其性别是女性,其笔下小说的关注中心也往往是女性,而在这些小说当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因为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形象特色而深入人心,给小说的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笔者对于严歌苓小说的阅读和研究,发现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知识分子、底层妇女以及其他阶级的妇女,在本章节当中,将针对这三类形象进行归类叙述。
2.1知识分子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第一种类型就是知识分子,这一类的女性形象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在进行讨论的时候,严歌苓曾经表示过:“在黑暗的年代,知识分子经常被统一民族的成员指望挺身代表、陈述、见证那个民族的苦难” ,因此,在她的小说创作过程当中,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并不像一般的小说当中那样的光辉,也没有充满了女性的那种光鲜亮丽,相反的,却带有了那种浓重的黑色色彩,充满了悲剧的厚重感。
而这样的悲剧感觉并不是因为女性本身没有必要的知识,反而是因为女性知识分子或者是因为过于单纯,或者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脱离了知识分子本该拥有的理性氛围,而堕入到悲剧的深渊当中。
严歌苓小说《雌性的草地》当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一群青春少女,虽然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但是对于高中知识的掌握使得她们成为“文革”年代的先锋分子,但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最终所带来的却是悲剧,对于理想的坚持的或者是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也有彻底扼杀了自己的人性,成为了没有雌性特征的人。
女性自身的“性”话题是被知识分子女性所不了解或者是所不齿的,但是最终因为“性”而和最终的理想准则所相抵触。
女性自己独特的性别决定了严歌苓笔下的知识分子女性的悲剧。
这样的女性例子还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当中的田苏菲,她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类型,她对于“性”的承认体现在她对于爱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这样对于爱的本能和直觉的坚持,让她虽然面临着一切的苦难,但是却有着坚持走向幸福的希望。
可以说,严歌苓笔下的知识分子女性难以脱离悲剧的命运,但是造成不同的是人物自身对于自身态度的认识。
2.2底层妇女严歌苓笔下的另外一种比较多的女性形象就是底层妇女,对于这一类女性的态度,严歌苓的态度和对待知识分子女性有所不同,虽然严歌苓笔下的底层妇女的形象受到了种种来自于社会、家庭等周边环境的困难环境所带来的磨难,但是和知识分子不同,底层妇女的韧性更加强,虽然一样迎接着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生,但所采取的态度却不是绝对的逆来顺受,有部分女性形象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对于社会的常规进行了反抗,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原则进行了坚持。
这其中的例子比较明显的就是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当中的王葡萄这个女性形象,她作为一个孤儿,被当做童养媳一样的长大,基本来说没有自主的权利,一切都是以夫家为先,但是随着成长,她本性中的那种倔强展现了出来——因为要执意救自己的丈夫,而成为了寡妇;为了自己家的温饱,而拒绝把自己家的锅充公;为了孩子,即使怀孕也要假装没有,坚持生下来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大方向的,甚至违背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也正值这样的倔强使得她就会了自己只剩下一口气的公公,自己的还虽然让侏儒领养了,但是却成为了大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这样的一名女性虽然为周边的环境与人们所不齿,但是她对得起那些自己想要拯救的人。
最终王葡萄虽然走向了自己孤独而充满了凄凉的人生,但是却不把这样的悲剧当做倍觉。
反观《白蛇》当中的两位女主角,虽然充满了对于对方的强烈爱恋,也付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却最终屈服于社会和舆论,虽然嫁人和成为姐妹这样的结局对于一般的女性来说算得上是欢喜人生,但是实际上那种爱情灭亡和无望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悲剧。
严歌苓笔下的底层妇女形象虽然更加看透了人生中的苦难,但是充满了苦难的人生却不会让她们自由。
2.3其他阶级妇女除了看似处于社会高层的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之外,严歌苓的小说当中还有其他的女性人物形象,而因为严歌苓小说自身在形象塑造上的复杂性,因此这一类女性形象也不在少数。
同样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虽然在身份和地位上和前两种女性形象有所不同,但是就悲剧性意味上来说,还是一样充满了相似性的。
例如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当中的多鹤形象来说,多鹤本身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人的仇敌——日本人,但是却受到了中国人的照顾,这样的一个异国女性,对于任何一个阶级来说都是异类,尽管她想要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去,但是最终还是会被认出来、被出卖,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这样的异国女性不仅仅是针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女性到外国生活而产生的悲剧在严歌苓小说当中也是存在的。
这一类的女性因为自身身份的不明确,因此有很多的都是旅居异国的女性形象。
对于这样的旅居来说,严歌苓是十分喜爱的题材,她曾经这样说国:“到了一块新国土,每天接触的东西都是新鲜的,都是刺激。
即便遥想当年,因为有了地理、时间、以及文化语言的距离,许多往事也显得新鲜奇异,植一一有了一种发人省思的意义。
侥幸我有这样远离故土的机会,像一个生命的移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栽植,在新土扎根之前,这个生命的全部根须是裸露的,像是裸露着的全部神经,因此我自然是惊人地敏感。
伤痛也好,慰藉也好,都在这种敏感中夸张了,都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象和故事。
于是便出来一个又一个小说” 无论是《栗色头发》当中的生活窘困却又有着盲目的崇高感的魅力东方女子,还是《大陆妹》当中寄人篱下而习惯被嘲讽,努力学习却最终因为唐诗落泪的大陆妹,这些形形色色的形象,都是代表了那些身份背景无法去得任何一个阶级认同的女性的悲剧人生。
这样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体现出来的是西方话语霸权之下的东方女性,地位的再次下落。
三、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按照自身的阶级和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但是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女性来看,总的来说,他们的命运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性格和思想却有所不同,本章节当中针对这两点来进行分析。
3.1性格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格上都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有着一定的韧性,虽然这样的韧性有的反映在了不同的层面上,有的女性对于社会有自己的反抗,而有的女性则是逆来顺受,但是总归来说女性自身的韧性保证了女性即使在自己的悲惨人生当中,也能够比较坚强的活下去,这样才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而另外一个性格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自身的“母性”特征的表达,虽然当中的女性没有经历过“性”的经历,但是关于自身的女性与“母性”特征,却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对于男性和孩童的形象上,女性所展现出来的是无比的耐性,和包容能力,是对于他们的爱护,即便是放弃了自身作为女性的特征,但是这样的“母性”基本性格当中的温顺与善良是难以磨灭的。
3.2思想分析完了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的两大性格特质,可以看出其性格当中的温顺与善良是与其思想有着十分深厚的关系的:3.2.1男权文化对于女性思想产生着最大影响,并且在女性的思想当中被反馈出来的最大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男权文化,实际上这样的男权文化是充斥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即使是身处异国,也无法摆脱男权文化的思想阴影。
由于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宗法制度之中,因此女性对于主管社会的男性是充满崇拜的。
而且在女性教育上,往往是灌输一些男性的伟大,与女性的单薄,从思想上使得女性对于男性产生崇拜,对自身产生轻视。
她们盲目地把自己的生存依赖于男性,这揭示了女性对男权文化的投降。
这不仅是因为男性自己把自己放在了很高的地位上,而且其中还有女性自身的推波助澜,正是女性对于男性的容忍,对自身认识的偏差,使得男性地位日渐高于女性地位,直到男性地位确实高于女性。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中,导致了男性权利的无限膨胀,男权文化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
3.2.2反抗与认同但是这样的男权文化并不是绝对的处于领导地位,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对于男权还是在认同之外出现了一定的反抗。
正如上文所述的《第九个寡妇》当中的王葡萄的形象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社会环境关于生存和道德的压力之下,严歌苓笔下的女性还是有开始反抗,这种女性的畸形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她们思想的变异,长久的积累使得女性的性格中出现了不满。
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她们开始进行了一定的抗争,但是之所以还是以悲剧为结局是因为女性,从来没有进行过自我意识的思考,也没有积极的认识和改正,甚至没有真正实现这个自省,反而是进一步的忍受或者把这种缺点与丑恶全都爆发出来。
这样不彻底的反抗和漠然的认同是严歌苓笔下女性形象的思想之一,也是他们的悲剧来源。
四、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文学与文化意义通过上文对于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有关分析,可以看出,严歌苓的女性文学的一些特性,和严歌苓一样,莫言和卫慧也都是十分有名的文学家,而在本章节当中,将结合这三者的对比,以及针对于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文学与文化意义进行多方位的探讨。
4.1严歌苓与莫言对比莫言本身的性别不同于严歌苓,因此对于女性文学的视角,莫言和严歌苓还是有所差距的。
同样是异域文化的描写,莫言的着重点更加倾向于对于家乡的怀恋或者是一种“怨念”;而严歌苓则不同,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文化的氛围当中,很少直接反映出来对于家乡的怀念,而是在异域文化的沉重负担和周边环境的不融合之下,较为清晰的反映出来那种对于家乡的感情。
可以说,莫言比较明确的反映出来的怀念和怨恨并存的“思乡”情感,而严歌苓则是通过情感的反差,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对于家乡的暧昧不明的情感。
4.2严歌苓与卫慧对比而和严歌苓相比,卫慧对于女性文学的注重的方向有所相似,二者的《白蛇》和《上海宝贝》都设计了女性性爱和同性恋之间的情节,但是和严歌苓所不同的是,卫慧所侧重的方向更加直白,而且敢于将“性爱”作为“性”的特征来彰显,通过“性爱”来展现同性或者是两性关系;而严歌苓则是将“性爱”作为“性”的一部分,同时也将“母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作为性”的主题之一来展现女性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说,卫慧对于女性的特殊性的展现更加大胆,而严歌苓则更加全面的塑造了女性形象。
4.3文学意义而从文学角度出发,来看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女性文学的写作,其文学意义在于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应,在于对于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在于体现出了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学背景,是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可以说,严歌苓小说的文学意义就是为女性文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仅仅是以悲观的角度来看待女性形象,而是各种女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的命运悲剧,全面地去看待旧时代和新时代交替、故乡和异域当中徘徊的女性,对于女性形象的文学塑造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4.4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的意义,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女性和男性文化上,一个是故乡和异域文化上。
对于女性文化来说,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严歌苓女性小说不仅仅讨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思想和情感凋零,同时也讨论了女性情感和“性”的最终归属,出现了女性的非常态情感这类的边缘题材,但是在写作当中,严歌苓避免了庸俗化倾向,无论是对非常历史时期性取向的转化,畸形情感,恋童还是其他非常态情感,在小说当中,严歌苓都是平和、理解的,展现出来女性的情感复杂,是真正的关注女性人生的。
而在对于异域文化的归属上,则探讨了女性内心的归属感问题,这部简简单单的是对于“故乡”情感的探讨,而是进一步关注到了女性自身对于“归属”情感的依赖,因此显示出了那种暧昧的、模糊的、难以名状的孤独感。
总结在以往众多的论文研究,只是关于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和其内涵意义的研究的一少部分,例如李文杰在《论严歌苓的女性写作》(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7)中对严歌苓自80年代至今创作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本土题材小说进行细读,将其中的重要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探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与政治、父权、爱情关系中确立主体性的情况,对严歌苓的女性写作立场进行初步概括:在作者现实性较强的作品中,政治、父权、爱情,无一不成为压抑女性自我意识的因素。
本文在对于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其女性形象按照阶级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分子女性、底层妇女和其他阶层的女性。
虽然分类不同,但是在性格特质上他们都具有“韧性”与“母性”,同时也因为思想上对于男权主义的认同或者反抗而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始终没有能够脱离社会的压迫,温顺与善良的本性导致了她们的悲剧。
而通过对于莫言与卫慧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异域女性文学写作当中,严歌苓更加愿意是通过情感的反差,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对于家乡的暧昧不明的情感;在对于女性的特殊性的展现上,严歌苓倾向更加全面的塑造了女性形象。
这样所塑造起来的女性形象在其文学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都有其独到性,因此严歌苓小说才会如此为人称道,其其中的女性形象才能丰满并且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1]邱琪. 论严歌苓海外小说女性生存的文化心态[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2]王楠. 游走在历史之外的温情[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09) . [3]刘晓伟. 从“雌性”、“地母性”到“圣母性”[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09) . [4]宋扬. 论严歌苓小说的伦理世界[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9) . [5]王君. 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生命创伤主题[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6]朱晓静. 论王德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11) . [7]李佳. 论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意识[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10) . [8]厉双庆. 试论严歌苓小说的视听化特征[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10) . [9]王僖. 论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主题转向[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09) .[10]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9.[11]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 J].名作欣赏, 2004(5): 48-49.[12]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J].华文文学, 2005(3):61-62.[13]倪立秋.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J].华文文学,2007(1): 78-79.[14]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 J].华文文学, 2007(3): 39 40.[15]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4): 43-44.[16]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17]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J].名作欣赏, 2007(4): 81-82.[18]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6 (3): 53-54.[19]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5(2): 21-22.[20]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 J].华文文学, 2003(3): 43-44.[21]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99(2): 45-46.[22]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0(3): 18-20.[23]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J].华文文学, 2000(2): 31-32.
改编的作品能得原著精髓的很难,如果作者本身的文字语言很成熟那么就更难了。
严歌苓的文字有时候让我很疑惑,她出生于上海,12岁就在西藏开始当文艺兵,去过很多地方,还去越南当过战地记者。
在她的简历里中国北方仿佛不是一个关键词,顶多是许多地方中的一个。
但是她笔下的两个典型人物王葡萄和朱小环从语言到动作都充满了北方女子的劲儿,而她自己的文字我觉得也透着一股北方女人的劲儿。
严歌苓说过让影视作品来宣传文学作品很悲哀。
也是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在看完书《小姨多鹤》的,是看的第一部严歌苓作品。
看完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女人真敢,把两个民族的故事这样写。
其中最爱的是朱小环,这是个百分之百的女人,但印象深刻的是二孩妈说的:“要成为一个女人有两个坎儿,一是把身子给了,二是生下孩子。
”可朱小环偏偏一辈子过不了那第二道坎儿,但这个女人从来没有放弃,她圆滑事故、刀子嘴豆腐心,她有颗最透亮的女人心。
知道阎学晶出演小环,我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阎学晶是个地道的东北女人,个头壮眼睛媚,又是唱二人转的,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错。
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多鹤,让谁来演我都觉得难合适,因为多鹤这个形象太特别了,太异类了。
她是夹在中国与日本中间的,她是母亲和女孩的综合体。
看了孙俪演的多鹤觉得比想象中的好但比起原著就。。。
这不能怪演员,只是这个人物太异类了。
要好好说道说道的是编剧和导演。
到说不上糟蹋了原著,只不过拍成了一个煽情的故事而已。
从一开始电视剧就走上了和原著不同的路。
电视剧里多鹤是被救出来而不是买回来的,而且是救回来才打了帮忙传宗接代的主意。
于是一个复杂的关于人性、民族的故事就变成了个简单的报恩的故事。
第二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改动是对于多鹤和张家母亲间过分渲染的感情。
别的不说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在日本战败后就算被中国人救回来也不是一碗小米粥就能让她放下戒备武装的,就一碗粥一个鞠躬一个拥抱,那么多恩怨情仇就了了?
中国人和日本人就都释怀了?
由于这些大的小的改动使原著里人物的亮点被抹去了很多,比如多鹤的执拗甚至于死心眼儿还有对故乡的思念都是被削弱的。
小环我也就不说了桑心啊,浪费了一个好人物一个好演员当然电视剧里多鹤与二孩产生感情的一段是拍得比较好的一段。
絮絮叨叨那么多可能我的看法难免有先入为主的问题,但还是很推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
暑假无聊追完了这部剧,真的被吸引到了,完全是老戏骨在飙戏啊!
除去演员的好演技,故事的发展也很吸引人,或许是没看过这类剧情,所以特别感兴趣吧!
多鹤真的是一个善良又命苦的女人,经历的苦难太多,父母家人去世,认的妈妈去世,为了报恩给有妇之夫生孩子,没有名分,为了孩子忍气吞声,还在坐月子的时候干体力活,最后为了不让姐姐误会,跟小石结婚,结果因为晚一步而错过了三年,后来再想结婚,小石又发生意外去世了,女儿疯了,大儿子背叛,小儿子离家闯荡,姐姐中风瘫痪,姐夫进监狱,这可能真的是所有的坏事都一起发生了,作为观众我都为多鹤感到同情,换我我就不能撑下来,多鹤为了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姐夫一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真的还是值得看的一部剧,演员都演得特别好,很入戏。
恩情,亲情,爱情,官僚,政治,社会发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良心剧!
张俭是一个性格极慢的小伙子,他长着一双骆驼眼,不慌不忙地半睁着。
父母和他说话时,他不耐烦听,就半闭着眼睛想他自己的事,不理会他们。
只有媳妇朱小环和他说话时,他的眼睛才睁大些。
小两口感情很浓,小环爱极了张俭,觉得他特别有“男子汉气度”。
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中,张俭是一个有大主意的人,他的爸爸是铁路一个小站的站长,虽然叫站长,手下没有别人,也就是他自己管理自己。
张俭有一个哥哥,因此大家叫他“二孩”。
哥哥年轻时离开家,一直没有音讯,所以家里传宗接代的任务就落在张俭的肩上。
二孩娶了朱小环,两口子感情很好。
小环身怀六甲时,出门遇上了日本兵,慌忙奔跑中她流产了,大出血,导致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站长和老伴在市场上,以大白菜的价格买了一个日本女人,叫多鹤。
当时日本刚投降不久,在中国的日本人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张家不敢张扬,多鹤就一直躲在屋里,加上语言不通,她从不出门。
老两口打算让多鹤为张家生个儿子,就逼着张俭晚上到多鹤的屋里去。
张俭心里抵触日本人——毕竟他那没出生的孩子是因为日本兵才没的——他完事就回小环屋里。
一来二去,多鹤怀孕了,张俭就踏踏实实在小环身边,他的心没离开过小环。
小环揣着个枕头回娘家,装作要临产了。
多鹤生了个女儿,取名春美。
老两口想要孙子——这胎是女孩,那就再生一胎。
张俭不得不继续努力。
街坊邻居都知道站长买了个日本女人,为了躲避人们的闲话,多鹤再次怀孕,张俭一家四口搬到了遥远的东北,那里新建了一座钢铁厂,大量招收工人。
张俭成为车间的吊车司机;厂里分了房子,他们安顿下来。
小环给多鹤换了身份,多鹤改名叫朱二环,是朱小环的妹妹。
多鹤第二胎生下双胞胎,都是男孩,大的叫张钢,小的叫张铁。
孩子们管多鹤叫小姨,管小环叫妈妈。
小彭、小石和张俭是老乡,两个小伙子都没成家,他们常常带着好吃的来张俭家,由小环给他们做熟了,男人们一起喝喝酒,孩子们跟着解解馋。
两个年轻人喜欢俊俏的多鹤,他们对她的身世感到好奇。
她不大说话,有些神秘,也更加迷人。
他们争先表现,都想成为小环的妹夫。
小彭家里给他定下个娃娃亲,他嫌弃女方脸盘大,为了多鹤,他回老家坚决把婚退了。
小石不像小彭有水平,有魄力,他有一次猴急地在楼梯口堵住多鹤。
他早就看出来她是日本人,他威胁说要去告发,逼着多鹤和他进一步交往。
小环走过去,打着哈哈解了围。
张俭下班回来,听小环说起小石怀疑多鹤是日本人,并提到“告发”这两个字,他想到全家人都不安全了。
张俭第二天上夜班,小石临时调班,也上夜班。
看着吊钩下面的小石,张俭恍惚了……吊钩上的钢件掉了下去,正好砸中小石,小石当场死亡。
张俭抱着血肉模糊的小石,悲痛欲绝。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次事故,唯有小彭怀疑张俭是故意的。
不过小彭退婚之后,心里虽然惦记多鹤,但他比小石含蓄,从老家回来后一直没去张俭家里,也就是说他没再去找多鹤。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小彭在厂里当了头头。
张钢投靠了小彭,跟着他到处去贴大字报,并和家里断绝了关系。
早就想离开那个家了,张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小彭揭发了家里所有的“秘密”。
加上小石的死,张俭被定罪,判处死缓。
在小环的努力下,渐渐减刑。
日本代表团来中国寻找遗孤,多鹤回到日本。
张俭出狱了,可是他的身体已经垮了,骨瘦如柴,整天精神萎靡,没有力气。
多鹤先后将春美和张钢接去日本;后来又把张俭接去治病。
张俭被确诊患了骨癌,过了个把月,死在医院。
在小说中,张俭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自从多鹤来到张家,他的话就更少了。
他轻易不说出自己的想法,除了小环,没有人知道他的心思。
电视剧《小姨多鹤》由安建导演,2009年正式开播。
剧版的改动很多,尤其姜武饰演的张俭,几乎换成了另一个人。
他幽默中有些滑稽,动不动冲着他爹爹喊“断子绝孙”,这话不但捅了老爷子的肺管子,也会让小环伤心,不合时宜。
他有“妈宝男”特质,小环生气回了娘家,他偷偷给小环写信,被老张发现,他躲在娘身后和他爹叫嚣,“我是谁的种!
”把他爹气得直跳脚。
媒婆来家里,本来是老张招来的,张俭为了讨好小环,当面贬损女方不说,还拿起笤帚,把提亲的打了出去。
后来老张摆一桌子酒赔礼道歉,这件事才算过去。
全家人逃难的路上,尸横遍野,他们到了小环娘家,老张诉说半路上差点没命,驴车被炸得飞上了天,张俭却在厨房偷偷地笑,这是演员出戏了吗?
张俭和多鹤在外面偷偷约会,他常和多鹤说:“别怕,有我呢。
”可每次一到真格时候,他怂得最快。
比如,面对小环和小彭,他不敢承认带着多鹤去看电影了,多鹤被逼得左右为难,是小石来帮忙解了围。
还有,小环喝药了,倒在地上不能动,张俭的脚却崴了,瘦小的多鹤把小环背到医院。
最不应该的是,剧版将小石改成了好人,他善良又靠谱;把多鹤也改成了勇敢追爱的人。
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和波折,两人终于要走到一起了,张俭却把小石砸死了——此处是一大败笔,或者说是三处败笔!
总之,剧版前半部分的张俭,是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角色。
在那之后,张俭在对付小彭的过程中,突然智商复原了,有勇有谋,他摁住小彭写“认罪书”,让小彭一直不敢报复他。
后来,小彭爬上领导岗位后,出手将张俭抓起来,主要有两个理由,其一,砸死小石是张俭故意的;其二,硬说日本人多鹤在执行特别任务。
张俭突然变得沉稳、有章法了,让观众感觉和前面的那个张俭有些脱节,其实这才是原著里张俭的样子。
快结尾时,小彭写的那份“认罪书”似乎变成了主要矛盾,张家的苦难成了大家的关注点,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非常有历史框架的原著,一下子对焦到小家小户的琐事上面了。
张俭出狱后,像老太爷一样,品味着生活中那些他原本没在意的幸福——曾中风的小环,双手灵巧地为他按摩,他们说着笑着,美满地生活下去……当然,剧本主要是编剧改的,演成这样也不能全怪姜武,而且很多观众非常喜欢这部剧。
品味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下期更精彩。
(图片源自网络 侵权删除)
放假在家里看看电视已经成为休息的一种方式,去年国庆看了一部花好月圆,今年春节看了一部小姨多鹤。
眼泪哗哗地流。
中心思想咱不说了,都是战争带来的伤痛。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有一点没表现好,那就是中国女人的伟大。
片子里面演得朱小环泼辣又不讲理,其实我感觉这片子应该不是这意思,那年代能存活下来,当家的女人得有多大的智慧和隐忍?
但是闫学晶和孙俪的对戏反而把观众的眼泪都赚到孙俪身上了。
其实闫学晶演得不错,那功底在那呢,是编剧把中国女人写坏了。
首先闫学晶老师的演技真的很好 但是我已经路转黑了,我真不明白她为什么要接这个烂剧,原著被改成什么垃圾了??
8.2的评分?
买的水军吧?
有意思啊 三观呢?
为什么我只看出来了 女人只是用来生孩子的 又不是多鹤让小环生不了孩子的 凭什麽?
而且多鹤还没有离开?
另外 这男主是什么垃圾?
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勤快?
迷惑行为垃圾电视剧。
看得我想给编剧寄蝙蝠!
垃圾!
毁三观的烂剧!
为什么这么善良温柔无私的多鹤就不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终于有了一个深爱真心爱她的男人却在领证的当天意外死了 md我当时看到这我的心当时感觉被扎了 真的 觉得多鹤太惨了,吃了那么多苦收了那么谢罪 ,她长得那么漂亮却没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还好最后结局是好的 但是她的妈妈还是快死了 还要和妈妈回去日本照顾她 而且她妈妈就不能不瞎相认吗 md 窝火 这剧赚了我太多眼泪了 看完内心真的久久不能平静 😭
为什么又是孙俪??
果然还是不能和原作比的 首先多鹤的扮演者的选择就是一大败笔 对孙俪没意见 但是她不适合
前面真的我见犹怜,孙俪的演技真的很棒了!!!!!
我咋觉得这男的很不是人呢
跟着老妈晚饭档。真的挺感人的还。
孙俪把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棒
剧情真的太狗血了……真的如果是一般的狗血我都要再加一星,狗血巧合的我都要看不下去,要不是几个主演的演技真的不知道我还能看啥,导演的每一个剧情我都能猜到如何发展,不知道原著是不是这么狗血……ps:闫学晶演技太棒了,整部剧中最棒的演技!
演技没话说,5星。我只是为明白这剧拍出来,我不用看,光听就虐心。听着女二说话我tmd就心里冒火
没看过原著~ 看完后再给评价~
初中那会儿窝在被窝里吃橘子看小姨多鹤 就想着孙俪真美啊。
命途多舛的圣母型女性的一生,讴歌女性的伟大其实就是看见了被压迫但是保持认同。充满爱和奉献的故事背后是看不见的等级,奴役,压迫与被压迫,十九岁的多鹤有得选吗?没有
那时候感觉家家都在讨论这个电视剧。
片尾很很很喜欢
去看书吧
看过原著,实在没法看电视剧
主题不错。觉得读原著会好很多。
孙俪演技真是不错啊。。。
突然想起来看过。原著挺玛丽苏的。电视剧在文学品质上跟原著差不多水平来着,但没有原著那么狗血吧。
表演和剧本问题不大,但不认同价值观就看不下去
跟我妈一块儿看,她哭得像个泪人儿...演员到位!原著还没看过,但电视剧本身已足够把这种旧社会的弊病den开让人一探究竟,总之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