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的一部法国电影《Man On the Train》,被翻译成为“陌路人”,一部寓言式的作品。
作为冷面杀手的中年男子厌倦了血腥和漂泊不定,幻想平静的生活;作为法语教师的老人对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感到乏味,渴望刺激。
两条看似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生命的最后三天遇见。
白描似的长镜头,平淡的人物对白,还有无处不在的法国式的黑色幽默,静静的诉说着生活的无奈,让人看完觉得无比惆怅。
人是一种贪婪的动物,既渴望平静的生活,同时又向往自由的漂泊,却永远不能兼得。
每一点点浪漫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毫无例外的低下头去。
片中有好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例如那个面包店的老板娘: “我要一个面包。
”“还要别的吗?
”“不,谢谢。
” “我要一根长棍面包。
”“还要别的吗?
”“不,谢谢。
” “。。。。。。
”“还要别的吗?
”“不,谢谢。
” 当然,还有那个每天只说一句话的杀手。
都在十点,之前在思考,之后在休息。
当从那毫无表情的脸上蹦出一句“我们的生命就像时间一样不断流逝”时,除了忍俊不禁,还有没有一丝痛楚?
有的时候会突然想起一些事情,某个电话号码,某天的星光,某句话,某种味道。。。
可是和普鲁斯特尝到小甜饼不同,我的似水流年不堪回首。
最怕打开记忆的阀门,也怕展望未来,我不相信宿命论,但生命有的时候真的很无奈。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经历那样的人生。
因为命中注定我们是男人……或许我们都会感慨于我们没有生于1874吧……
两个男人间的浪漫,你以为我在说《断背山》?
不,我要说的浪漫确实是两个男人对彼此的向往,但却和爱情无关。
你以为我在说的是《速度与激情》?
也不是,我要说的电影里的两个老男人并不是让人血脉喷张的肌肉男,也没有枪林弹雨携手闯天涯的传奇旅程。
他们的浪漫始于一见如故的相遇,流淌于短短几日朝夕相处的细枝末节,是冷硬与温润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简单宁静的法国小镇,冬日的寒风无声无息吹动两人生命的末梢,他们交谈或沉默着触摸对方的沧桑过往就好像品尝过了自己未曾涉足却一直艳羡的人生一般,嗅其香如知其味。
说是两个男人的浪漫也许过于温和,更多人愿意解读为两个男人的围城。
他们一个健壮利落、一个温文尔雅;一个颠沛流离、一个一尘不变;一个沉默寡言、一个絮絮叨叨;一个饮着烈酒擦拭枪械、一个奏着舒曼吟诵诗歌,他们的世界是墙的两边,各自遥望对方那片不一样的天空却又犹豫不前,一转眼已是匆匆大半生。
流浪的人想要有归属,安分的人想要去冒险,何其有幸他们遇见彼此,就仿佛看见于脑海中构划了千百遍的想要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他们的交流也十分有趣,马斯奎特总会没完没了分享自己的故事并想了解更多有关米恩的不愿提及的过去,而米恩则更乐于静静感受此生难得能在马斯奎特处寻得的家的宁谧,这二人的契合度犹如相知多年的老伙伴。
然而时光如蚕,丝丝绕绕缚住驻足原地太久的人们,圈住米恩穿上拖鞋时不自在的脚步,也缠住马斯奎特打靶时生疏的准头,尽管不喜欢,但他们已无法逃开原本的生活轨迹。
其实电影本身不难发现很多处宿命论的影子,比如无数次想放弃这单案子的米恩最终还是被说服入伙,比如总想要热血一次大干一架的马斯奎特因为做了一辈子好教师根本没人想和他掐,还比如星期五晚上米恩的同伙开着偷来的车与马斯奎特的手术医生的座驾迎面而过,一黑一白,方向相反,暗示着尾声处两人交错后互换重启的“人生”。
然而宿命本身也并非不可挣脱,如果米恩接受了马斯奎特的借款远在他乡,或许可以找到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如果米恩没有说谎,而是直接乘坐周六的头班列车,那结局一定不会是被惨遭出卖横死街头。
是宿命成就电影,挣扎却可以造就人生。
电影海报把两个男人隔离成的两个区域,和煦与冷冽互不交融,和电影镜头的调色如出一辙。
《火车上的男人》的镜头调色很有意思,一共两个色调,却是截然相反的对比色,冷蓝的色调专属于米恩的个人场景和活动区域,暖棕色调则专属于马斯奎特,直至两人生理生命的结束都是如此。
冷色调衬托感情寡淡手段极端的惯犯劫匪,暖色调渲染有人情味对自己不太自信的诗文教师。
而当两个男人以灵魂形式出现并暗示从此交换人生的时候,色调也跟着一道置换,列车出站后的旅程一切冷暖自知,与此同时,斜阳懒懒地将余辉送进书房,伴随着烟草燃烧时淡淡散开的薄雾。
火车上的男人既是指前一世的米恩,也是指后一世的马斯奎特,他们是行走于世间的旅人,也是彼此最熟悉的陌路人。
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他们同样喜欢超现实主义诗人路易·阿拉贡,也是因为寄希望于更顺从本我而非宿命的后一世,这是属于这两个男人的浪漫:在新桥上我遇到远处渺茫的歌声来自随意停泊的小船抑或撒玛利亚地铁站在新桥上我遇到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可怜得令人绝望还有众人的避让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旧日的影像那双只为哭泣的泪眼那只只为咒骂的口腔在新桥上我遇到这丑陋拙劣的乞丐伸手乞讨是他唯一生路悲痛占据他全部思想在新桥上我遇到灰飞烟灭的消亡一如我的最初一如我的最真过往在新桥上我遇到似曾相识的少时年华这饱受惊恐的孩子是令我心悸的鬼魂惶惶在新桥上我遇到二十年的谎言国度在祈求怜悯的世界孩子不过是梦境天堂在新桥上我遇到孤独飘零的青年人凛冽寒风中的双唇念叨着半醉半醒的诗文在新桥上我遇到浅薄的街头卖艺人天真的脸庞和夸张的造型凝固在小船喧嚣的汽笛上在新桥上我遇到抵押灵魂的赌徒好似误入歧途的信鸽盘旋在圣母院的双塔之中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憔悴的身影始现于金色旭日初升消失在浪漫黄昏在新桥上我遇到还是那个贫困潦倒的我他在塞纳河上指点远处阳光的斑驳余辉在新桥上我遇到好似化妆舞会的一幕在繁华殆尽的日子中迎来了同志低沉的问候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的双倍无知和轻信这样的漫长岁月里在自身阴影里的徘徊退后在新桥上我遇到坐在销蚀的石阶上曾经哼唱的旋律曾经照亮的梦想在迷茫中我遇到你这行人空洞的眼神哦 我那千疮百孔的过往在新桥上(本诗由鱼子酱翻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f19ad0100ndav.html)
一个大盗来到小镇,准备大干一票。
小镇的另一个男人终生教书育人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他们碰上了。
大盗问他一首诗的后半段,教师央杀手教他用真枪。
平静的认为持枪是一种刺激;而持枪的却羡慕平静生活的安全。
我们往悲观的讲,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都不满意。
最后的蒙太奇里,他们交换了角色。
往乐观的讲,他们都在对方的人生里找到了此生无法拥有的他类快意。
进入59届嘎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电影《火车上的男人》。
虽然结局他们都送了命,一个遭遇手术刀,一个遭遇警方子弹。
但是在整个电影过程中,男人的平常和不平常,都得到了极致表现。
平淡的吟诗作赋,玩命的坚定刚毅,都让女人们在屏幕前唏嘘不已。
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总认为前者胸无大志,后者没有安全感。
里面最大的看点在于约翰尼·哈卢德与让·洛切夫的大量对手戏中,都做到了即展示自己又没有抢了对方的风光,我想这样的对手戏才真正的值得观赏。
还有一部,是事隔一年后的嘎纳参赛片《火柴男人》。
也是一部非常秀男人的作品。
尼古拉斯凯奇演技自《改编剧本》以来仍然稳定在最高峰。
演一个诈骗犯,和同伙一起到处设局行骗。
但是又患有严重的强迫症,洁癖,心神不宁一触即发,这一点上又争取到观众的同情分。
最后10分钟,突然大转折的一场戏,全剧颠覆——他从头至尾都沦陷在一个骗局中,诱饵是亲情,一场模拟的亲情。
看到这里,他一切的作恶都被忽略,他不过是想做一个父亲啊,却招致同伙如此毒手。
这样的男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最后他去卖地毯了,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好莱坞的规则是绝不让观众愤愤不平的离开电影院。
朋友圈里一直都讨厌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酒品不好且到处沾花惹草。
有一次,有人见他泡酒吧,临走要打包剩下的牛肉,说是要回去喂狗。
于是对他的看法改观,因为有人说过同样的话:这样的男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
有动物爱心的男人,懂亲情的男人,是值得尊敬值得秀的。
这不是剧情片啊。
找了半天剧情没找到,看得云里雾里。
90分钟的片,看到30分钟的时候觉得前边的对剧情没有什么帮助,要是剧情片的话从30分钟后开始播应该不会有多大损失,还避免了拖沓。
看到60分钟,也是这个感觉。
看到80分钟,基本还是这感觉。
看了最后十分钟,顿悟了。
这是一部超出我预期的片。
蓝色的格调。
不是蓝的天不是蓝的海而是蓝色的城。
可能这就是法兰西吧。
喜欢那些画面,遍布的忧郁。
应该再好好看一遍,因为不懂法语,节奏也太舒缓,导致我看前面太走神了。
这是部佳作。
这他妈是艺术片啊。
(非得给评价。。。
不给不行吗)
剧情比较简单,讲了两个男人,一个有着冒险梦的退休老师,一个流浪的抢劫犯,在一个小镇相遇,交谈中,发现他们是多么渴望彼此的生活,退休老师希望冒险,希望有一种刺激的生活方式,而抢劫犯却厌倦了这种居无定所毫无安全感的流浪生活。
在小镇中,他们相处了3天,3天后,退休老师要进行一个生死相关的手术,而抢劫犯也在策划着一场银行抢劫,电影的最后,退休老师死在了手术台上,而抢劫犯却因为同伙的出卖,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影片的结尾很妙,在拍摄了两人即将断气的画面后,镜头一转,画面中,抢劫犯出狱后接过退休老师的门钥匙,终于过上了安静平稳的生活,而退休老师也终于踏上了他的流浪之旅,坐上了每天一趟的火车远离小镇,只是,这些美好的画面都是两个临终之人的想象·····
两个看上去毫无共性的男人,宿命般地相遇。
在他们生命最后的三天时间里,是诗歌、是音乐让两个陌生人找到了彼此精神上的契合。
双方都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想活成的样子,那一部分正是自己心灵所向往的,或是生活当中被压抑的没有得到发展和释放的。
讲授文学的退休教师在酒吧鼓起勇气去挑战粗鲁的顾客时,却惊讶地发现他当年的诗歌教学,在表面粗鲁的男学生身上还是留下了美好的种子,那一刻,冲突瞬间的和解了。
劫匪舍身去救的那位同伙,在美术馆与劫匪见面的时候对绘画颇有见地的鉴赏之论,分明是一位在20年后又重拾自己对绘画热爱的文青。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表面平庸的男人,而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爱好者。
在那一瞬间,不知劫匪是不是被他的同伴所打动,因此在最后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挡在了他的身前……整部电影连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都很少使用,甚至是大段的枯燥的安静,正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会总是被华丽所渲染。
教师家不设防的锁暗示着:很多人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但需要有机缘让人走进来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内心当中的古堡。
生命的宿命无法打破,但并不妨碍热爱美好事物的人在迈向天国的一瞬间,相互找到灵魂的共振者,最终走向他们向往的天国,各自步入自我归属的精神家园。
所以,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世间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平淡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类的心灵,虽然无法摆脱宿命,但灵魂却依然追求美好。
这是普通人所能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电影《寂静人生》里默默生活的普通人,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里的芸芸众生,也都有自己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其中的幸运者,是找到了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的人,正如我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所受到的触动。
观看这类影片可能与心情有关,也可能与年龄有关,谁知道呢。
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有一种心情,当感觉到弯腰系鞋带都是一种运动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厌倦。
与此相伴,对快节奏电影也就会渐渐失去了兴趣。
这也像听摇滚乐,老年人不喜欢它不一定是因为嚎叫刺耳,而是不喜欢这个“嚎叫”背后的那种进入世界的态度。
在这个影片中,“火车”是个具象,因为故事的确与火车有关,但火车于片中更多的是个像喻,它是一具活动的“棺材”,人在里面却不能自主。
火车上的人只知道要到下一站,却不知道要到哪里。
有的只是漂移、颠簸、去向远方。
流浪天涯,却无归乡处,这是影片人物的人生写实。
现实中,我们习惯于人生中的安定:一个安定的工作,一个安定的房子,一个安定的家庭,一个安定的人生。
任何有打破这安定的风吹草动,我们都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人这一辈子,身在安定中,心却一直在漂泊。
不是吗?
心老了,往往都有坏毛病。
人都会有老的时候,但什么才叫”老“?
”老“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老了“的特征就是喋喋不休,想倾诉,想喃喃自语。
有时他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说话,那不是自恋,而是一种自渐形秽;有时他驻足在一幅少女肖像的油画前长时间地凝望,看到的那是他自己的过去,那个已不再了的少年个少年当时就是这样站在她的面前,得到了愉悦,也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
他是一个教授法国诗歌的退休教师,在他为教的四十多年的光景里,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敬重。
这是他人生的成就与光荣。
现在他退休了,还是希望能教教学生。
他未婚独居,人和善随和,是个安定的人。
有一天他对着镜子,似乎看到了他的另一个自己。
他想到那个面包店的老板娘,三十年对顾客只会说一句:”您还要点别的吗?
“这是一种无聊的重复。
他对着镜子,穿上皮夹克,做着戴牛仔帽的掏枪的动作,然后下着命令:”不许动!
“这是另一个自己的画像。
三十年了,到银行存钱取钱,这也是一种单调。
现在想想,最想做的不是去存钱取钱而是想抢劫,这念头是他踏进这门槛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有了,只是现在才意识到罢了。
他的另一个自我告诉他,他本不是这样安定的人,他最想做的是漂泊:”我想航行到一个又一个陌生 的地方,不是美洲就是某个大陆,从不停留那些新的岛屿,成为一块土地的发现者、开发者。
“其实,人生的欲望并不大,只是不想成为现在这样的自己,能成为”一小块土地“的”发现者“就足够了,这人生也算避免了循环往复,有了新奇。
当他发现了这个自我时,他感到了莫大的悲哀。
这悲哀就是,年轻时总被人生的假象所蒙骗,当真正意识到想做改变的时候,什么也改变不了,因为年华已经老去。
要想知道衰老的办法很简单:当走到大街上任何女人都不看你一眼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
人可以被轻视,却不能容忍被漠视。
这是男人悲哀的根源。
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镜子也会骗人。
镜子里面那个未必就是”本我“,”本我“可能在镜子的背后。
他在镜子中发现了那个漂泊性的”另一个我“,但那个”我“也同样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其实,我早已厌倦了漂泊,我一直都想停下来。
“这个”我“又极端的羡慕现实中的那个教师的”我“想教授学生诗歌,感受人间的美艺;想在房间里换上拖鞋,让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
我多么想和你一样,在那少女肖像下,弹着钢琴,想象着这飘拂的音符里的故事。。。
人生的本质就是这无法完美的残缺性。
存在永远都与心灵相分离现在安定,心灵祈求漂泊;现实动荡,心灵想要安宁。
影片的结束是这样的一个镜头:”他死在了手术台上,在闭上眼镜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实现了自我把钥匙留给了现实中的自己,而‘真我’登上了那象征这流落远方的火车。
“这只是梦,是梦在流浪;而”我“却站在原地,果真”真我“也飘泊了,那就是另一种残缺性的开始。。。
一个形象粗犷的连拖鞋都不会穿的银行劫匪,渴望过上一种安宁的生活,梦想家里有一个装满了书籍的书架和一架钢琴;一个文质彬彬的梦想成为西部英雄的法文退休教师,厌倦了过于有规律的教书生活,渴望刺激和冒险.两个人终于在一个小镇上相遇相识了,就象一对寻找了对方一生一世的情侣...的确是一生,因为3天后他们即将死去.两个人都是男人,当然,这不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片子,这是一个法国的围城故事,只是这城墙不是婚姻,而是人生.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能选择一种人生,所以我们注定要遗憾.比如说,我很长时间来都在寻找这部被翻译成<陌路人>的DVD,却从来都没找到,所以我非常失望;同样也有另外一个很好看的片子后来终于被我找到了,看了N遍,每个故事情节我都能记住,然后,忽然觉得非常的难受,后悔不该找到那个片子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看它时的那种激动.呵呵,如果哪天忽然在哪里发现了这个片子,我到底买不买呢?Buy or not,this is a question.
一个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渴望平静舒适生活的抢劫犯,一个是一生平淡无奇渴望冒险刺激生活的退休老教师,生活经历完全迥异的两个男人仿如世界的两级,却命运般的在生命的最后三天相遇了,两人都看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明天,却都在明天之前逝去。
相遇。
他走进他经营的许久没有顾客的旅店,他对唯一的客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家族史,他听的烦得要死;他想穿他那平淡又舒适生活所特有的拖鞋,他想用他的枪打飞被他想象成园丁的瓶子;他想知道不知名的诗歌的结尾,他想参加他们的抢劫……改变。
他说出了不愿别人知道的在马戏团做小丑的过去,他剪了新潮又心仪已久的酷酷的发型;他感受了一下做教师的感觉,他抱住了心爱的女人……然而这是最后一个夜晚。
清晨,道谢,告别。
他去银行,他去医院。
是否隐隐中感受到了命运的呢喃?
为何两人都在车里表情凝重?
他默默躺在手术台上,他往袋子里装着钱——直到那不断跳动的曲线突然在尖锐的铃声中变成冰冷的直线,他在枪口前无声的倒下。
结束吧!
在我还没来得及哭之前!
可是冥冥中的感应一般,两人又都睁开了双眼。
回忆的片段,幻想的片段,未来的片段,夹杂着舒缓的钢琴声与嘈杂的火车声,凝望中,他弹起了钢琴,他坐上了火车,结束。
怎能再抑制的住泪水?
谁能冷眼看着两人临死时的希望?
如果两人没有相遇,那么死亡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偏偏他有了钱就要开始平静的生活,他理了发既要开始崭新的旅程,偏偏两人的心都已经上路,身体却在这时永远倒下。
可是该怎么说呢,毕竟他穿过了拖鞋,知道了诗的结尾,他开过了真枪,抱过了心爱的女人,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的满足?
可是心为何还是这么难过?
为什么?
为了他们长久以来孤独的灵魂?
为了他们仅存在了三天的友谊与信任?
为了两个男人败给命运的无奈?
果然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吧!
片中色调时而冷暗时而温暖,时而吉他口琴,时而又钢琴柔和,淡然的交谈,交谈,两人的生命从此交织。
随处可见得法国式温和的幽默与戏剧性的偶然,两个最平凡最底层的人物,仅有的三天的最简单的情节,最复杂最深远的感动。
《陌路人》
7分。DTS 6ch/6.55G。已删除。
make some change
最后原来是讲这两个人交换了生活,为熄灭已久的热情重新上路~~
两个孤独的男人
那个时代的电影 其夜景画面的暗调与噪点 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老文艺了
人生的样子有无数种,当你选择了一种,就放弃了那许多种,自然会有遗憾。每个人都有对另一种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此山还看彼山高,只是人生只有一次。
互相羡慕对方生活的两个中老年男人的故事。
特别港片的感觉,当然是最好的那类港片
很不错的法国片,讲述了一个米恩的男人原先是个江洋大盗,在抢劫银行后遇见一位退休教师,两人从一开始互相小心谨慎到后来老生常谈,原来米恩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在马斯奎特家里住下的几天里马斯奎特不但不驱逐米恩,反而帮助米恩,并尝试米恩的生活,最终让米恩活出了自我,马斯奎特也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去完成,不算很惊悚,但是前期铺垫太多
可能我更接受翻拍的美国版
生活在别处。
拍的短,加一星。
片子太装了
看着有点无聊,节奏太慢
这两个男人真的不是Gay吗???
说不出来的味道
英字相比中字要更好一点。最喜欢那个中二酱油男哈哈哈哈哈
感觉沉闷……
3.5 我喜歡導演的鏡頭,不愧是天蝎座的